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七个高效能人士读后感

七个高效能人士读后感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2000字。

有名人说:“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经典作品等,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的过程,也是情感不趣起伏的过程,那些收获瞬时涌现,需要即时把它记录下来。优秀的读书笔记有哪些特点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2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2000字:

本周,我们共读的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习惯四——双赢思维。Steven已经在文中解释得非常明白,自己/对方+赢/输组合的4种模式中,只有双赢的情况拥有巨大的长期价值。

“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这是柯维博士在书中对双赢者的描述。

不把世界看成一个零合游戏场,而是有足够的蛋糕可供分配。双赢,是一起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去抢别人的蛋糕。基于此,我有两个不同的观点,和大家探讨!

01、优胜劣汰的黑暗森林法则何解?

其实,最开始看到“双赢”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就想到了科幻作品《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法则”的观点,它基于作者笔下的宇宙文明两条基本公理: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2.文明不断扩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于是,文明与文明之间,相互不可见,不主动寻找(增加暴露自己的风险),只要发现,不接触,远距离毁灭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这像极了黑暗森林,有多个猎人,都有枪,相互之间有好有坏,为了保全自己,只能是隐藏在黑暗中,只要有光或者声音,就直接开枪。

和这个观点相似的,在社会心理学中,另一个概念叫零和博弈(zero-sumgame),又称零和游戏,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这个概念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弱肉强食的世界。

这个角度,貌似和Steven的观点相悖了啊?其实不然。

我仔细想了想,任何事情都不应该二元对立地来看待。同样,任何一个概念,也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甚至因人而异。

以上的概念,并未明晰是什么样的语境背景。如果这么界定就很明晰了:

1、除了零合游戏,还有负和游戏、或是正和游戏,语境很重要。

2、“互惠共赢”的语境,是基于“双方合作”的基础。

3、与合作相对的是竞争;“在有限的资源里,如何竞争”则完全是另一个话题。

4、对21世纪的地球人类来说,“资源”相对“无限”。(三体里说的资源有限,讲的是宏观宇宙物质总量,不可同日而语)

5、在目前“资源相对无限”的情况下,基于双方合作的基础上,尤其是商业领域,“互惠共赢”是最有长期价值的事情。

经过以上一番发散思考,优胜劣汰的黑暗森林法则,仅存在于“资源有限”的竞争语境之下。而本章Steven讲述的是“互惠共赢”,是资源相对无限的合作语境。

02、合作语境下的互惠共赢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而不断抱团变革的历程。从原始社会的群居,到后来的采集文明、狩猎文明、农耕文明,人类是通过打破一个个小团体、小氏族、小部落的边界而建立了整个文明史,推动人类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是合作。

合作建立在一个前提下,就是互惠共赢。而互惠共赢又建立在另一个重要的前提下,就是你相信“资源是无限的”,你相信与他人合作,“赢”的东西会更多。

《人类简史》里,提到一个观点:人类祖先开展合作,建立在“集体想象”的基础上。这个“集体想象”逐渐创造出了神话、图腾、文字符号、政治原型,其中发展出的最重要的三个普世共同体是:宗教、货币、帝国(可无限扩张和自我复制的政治模型)。也就是说,人类祖先正是因为集体相信,才凝聚到了一起。

虽然我的头脑和意识告诉我,OK,Steven说得确实很有道理,而且我在头脑层面也确实认可在这个语境下的道理和逻辑。我当然知道,合作共赢是多么重要,没有它,就不可能有企业,不可能有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读书笔记·但好歹也算学了两年心理学,我总还是有种隐约模糊的觉察:在头脑意识不到的地方,在潜意识深处,我对“合作共赢”好像是有限制性信念的。换句话说,我的头脑告诉我要这么相信,但潜意识却是半信半疑。这也是为啥我一边读书,一边脑子里自然就联想到黑暗森林法则的原因。

这个限制性信念是什么呢?它来源于哪里?我应该怎么破除它?

自由联想的时候,我就想到了以前上学的时候。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会告诉我们:录取名额是有限的,高考就像独木桥,一定要竞争。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时刻:无意识地把自己的同班同学当做是竞争对手,然后导致的结果就是:遇到疑惑了,自己闷着,总之是不会和同学讨论的。高中的学习就像是一段孤独的朝圣。直到现在,我再去仔细觉察的时候,也还是会发现,偶尔自己和同事、朋友相处的时候,潜意识里总有个要“一较高下”的封闭概念浮出来。

这是我的限制性信念,我重新反思了下,这么定义会更清晰:

1、高考具有局限性,只是在那个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场域而已。不代表整个世界。

2、作为一个成人,“世界”的定义可以无限大。

3、竞争时需要展现力量。合作时需要互惠共赢。Steven也谈到了建立共赢的品德、关系、协议、制度的重要性。

4、判断何时、何地、如何竞争与合作,这需要智慧。也是我要不断学习和思考的。

任何的限制性信念,觉察到它,并及时修订更新,其影响不攻自破。作者:黑天鹅舞者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2000字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主要还是讨论成功因素的一本著作。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本书探讨的不是如何形成成功人士的个人魅力,而是如何塑造成功者的品德和习惯。通过7个习惯的塑造让我们从依赖走向独立再走向互赖,通过这种由内向外的塑造,进而从个人领域的成功走向公众领域的成功,达到产出和产能的效能平衡。

个人领域的塑造,需要通过积极主动、以始为终、要事为主的三个习惯来塑造,公众领域的成功,则需要通过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综合统效的三个来塑造,最终,让自己不断的自我更新。

任何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螺旋上升的渐进式发展,对于人也同样适用,因为习惯是知识、技巧、意愿的交织结果,从知道做什么到应该怎么做再到真的去做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们也应该遵循由依赖—独立—互赖的渐进式的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进而可以形成从容的开放胸怀,可以理解和接纳与我们价值观相异的人和事,形成坚定的品性原则,可以获得信任和影响,达成双赢的人际关系。

积极主动,改变对环境的回应方式
这个观点,是我们经常强调的观点,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践行的时候却没那么简单。积极主动,是一种对待事物的主观思维定式,它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如果丧失了积极主动的习惯,我们一定是消极地回避问题和责任,我们会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客观的环境原因、外在的他人责任,我们人生的可能性也无从谈起。只有积极主动,我们才能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式,改变对环境的回应方式,积极地承担责任,关注我们可以改变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最终不断地扩大自身的影响圈。

以终为始,创造人生剧本
任何人都需要正确的领导方向,但大多时候,我们很多人的人生是没有方向的。所以,确定方向是我们首要的人生任务,而确定领导方向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终为始,我们可以基于独立意识、想象力和良知,依据我们生活中的角色确立我们的原则和使命,然后,列出我们远中近期的不同角色的目标,再依据目标确定有助于目标达成的具体事情,做到有排期、有监管、有调整,最后达到有结果。

要事第一,依角色和责任管理
要事即重要的不紧急的事,它关乎我们目标的实现,所以是实践层面最重要的习惯。对我们而言,要事第一,包含领导和管理两重含义:首先,要确定什么是有价值的、利于我们目标实现的事;然后,再通过独立的意志对自身进行有效的管理,坚守原定的计划不偏离、不中断。
那么,对于要事的确定,最重要的就是基于我们所处的角色来确定相应的目标,进而安排对应的进度,进行及时的调整,保证要事的推进。任何的目标都需要在相应角色的配合下才能更好更有效的达成,所以,我们要在角色责任和角色原则下,处理好目标的推进进度,确保要事的有效达成。

双赢思维,积累情感账户
公众领域的习惯塑造,本质上就是人际关系的积累。因为人际关系本质上是解决人与人之间信任度的问题,只有随着信任度的提升,人际关系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得到延展,我们在公众领域也能获得逐步的提升。但是,想要获得增加人际关系的深度,我们就需要遵循双赢的原则,具备诚信、成熟、知足的双赢品质,既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同时资源共享,逐步的积累双方的情感账户。

知彼解己,理解积累情感
如果说双赢思维是人际交往的原则的话,知己解彼就是人际交往的法宝。尤其是一对一的人际沟通更是如此。书中提到古希腊有种经典的观点,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映射到人际关系中,品德即自身的可信度,感情即迅速理解他人的移情能力,理性即合理表达自己的逻辑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移情是重要于表达的。我们只有真正地去倾听他人的想法,试着走入他人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逐步形成并加深他人对我们的信任,也只有他们感觉到了这份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我们就逐渐给予了他们一种“心理空气”,也类似于老盖讲的心灵货币。从而获得我们的人际关系产能。

统合统效,找到第三种路径
沟通分三个层次,互相提防、互相尊重和综合统效。相比于前两个层次的输赢、妥协,综合统效是一种创造性的沟通方式,他会让双方尊重、肯定、理解双方之间的差异,创造性的找出第三种路径,一种让双方都受益的解决方案。但是,综合统效形成的前提还是建立在个人领域的独立和人际关系的信任的前提下,只有个人的独立我们才能求同存异,也只有人际关系的信任,双方才能既为自己考虑也为他人考虑,努力创造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方案。

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形成不断更新自我的习惯,最终让我们自身达到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方面的平衡,同时,任何的收获都是没有捷径的,我们只有通过一点点日常行为中习惯的塑造,才能达成我们想要的目标。

有关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篇1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本倍受推崇的书,我的公众号名称中的“高效能”正是源自此书。作者史蒂芬·柯维,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

从书名看起来,这似乎是本成功学的书籍。事实上,它远远不止教导我们如何成功,在我看来,它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它讲述的不是急功近利的成功速成法,而是基于人类本身特点总结出的成长原则。有一个著名的祈祷词这样说:上帝,请赐给我们胸襟和雅量,让我们平心静气地去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请赐给我们力量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请赐给我们智慧,去区分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不是别人,不是世界,是自己。而要改变自己,就要终身学习,不断成长。这里的学习和成长,不是简单的看书、掌握一些知识和方法就能实现的。在成长的道路上,这本书能给我们很好的指引。

那么,阻碍我们成长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思维定式对我们的影响巨大。就像出去旅行却拿了一张错误的地图,再努力也是南辕北辙。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和《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就是因为不同的思维定式活成了不同的结局。

同样是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中长大,苏明玉在父母试图牺牲她成就兄弟时,果断的选择了和家人决裂,并且一直致力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得更好。而樊胜美却成了父母及哥哥一家的提款机,把改变命运的突破口放在了嫁个有钱人上,大好的光阴不去学习提升,而是用在美容和参加饭局上。

女人的成功靠自立自强还是靠男人?这样不同的思维定式对人生的选择有巨大的影响。对高效能人士来说,转变思维定式才能实现根本的改变。书中在实现个人领域成功方面提到了三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个人领域成功的关键是从依赖到独立。苏明玉和樊胜美二人不同的思维定式,导致她们这三方面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习惯一:积极主动。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停滞不前,并不是命运对我们有多么苛刻,而是缺乏积极的态度。

明知道要过好日子就要脚踏实地,却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事上,比如中大奖,高富帅踏着七彩祥云拯救自己等等。

其实,只有自己才是救世主。

苏明玉靠自己,主动去争取事业成功和经济独立,事业爱情双丰收。樊胜美想靠婚姻,积极主动都花在了和有钱人打交道上,结果呢?不过是被人当成了饭局上的“菜”。

习惯二:以始为终。

没有目标,所有的.努力就像没头苍蝇在乱转。生活中不乏踏实肯干的人,可以没有目标,就像挖井人,这挖一下,那挖一下,力没少出,没有成效。

要解决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撰写个人使命宣言。写出自己此生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想要实现的梦想。

苏明玉的目标就很明确,和很多一不如意就跳槽的人相比较,她在一项事业上努力,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不断成长,这样的人,有可能因为运气因素成就有高低,但都能过的不错。

而樊胜美呢?她的目标看似明确:嫁个有钱人,可实际上,这个目标非常模糊,不确定因素很多,没有把自己做为撰写人生剧本的作者,这种情形下,就容易被牵着鼻子走,成了饭局上的一盘“菜”而不自知。

习惯三:要事第一。

作者把时间的使用方式分成了四种: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其中,对个人成长最有用的是第二种,包括建立人际关系、规划长期目标等,而有害的则是第三类和第四类。

苏明玉的成功,很大的因素在于有“贵人相助”,而贵人,并不是莫名其妙的从天而降的。樊胜美的失意,一大原因是面对职业天花板得过且过,不去寻求突破,自己都放弃了,怎么会有人来主动帮忙呢?而现实中有不少人,包括我自己,一边拿着手机刷朋友圈、刷剧,一边感慨生活不易,这种把时间花在不重要不紧急的事务上的行为,只会离理想生活越来越远。

介绍了三大个人领域成功的习惯后,作者指出,公众领域的成功是一个从独立到互赖的过程。

这里的互赖,不是依赖,而是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双赢思维,能够知彼解己、统合综效。

习惯四:双赢思维。

一个人损人利己的思维方式指导下,是难以在公众领域获得成功的。所谓双赢,就是双方或多方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苏明成在面对问题时,想到的就是“剥削”妹妹。而在家庭成员之间,想长期损人利己是很难实现的,最后只能收获苦果。

而利人利己才是长久的人际交往之道。在实现不了“双赢”时,作者认为,放弃才是最好的选择。

习惯五:知彼解己。

聆听别人的心声,了解对方的需求,这是有效沟通的基础。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容易用自己的感受去判断别人的行为,甚至好为人师,这样做只会导致沟通不畅,影响情感交流。

在育儿过程中,我发现这一点尤为重要。

记得大宝刚上幼儿园不久,曾经多次问我:“妈妈,为什么我要上幼儿园呀?”我只是很简单的告诉她小朋友都要上幼儿园,可以学知识,认识新朋友。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那段时间她在幼儿园被欺负了。

以后孩子再提出类似问题或要求请假时,我就注意多和她交流,找到原因,看是和小朋友发生矛盾了还是被老师批评了。及时沟通会让孩子觉得妈妈理解自己。

习惯六:统合综效。

这个习惯主要是指前面的五个习惯并不是互相隔绝的,综合运用的效果会更好。

这个习惯使用的前提是尊重个体差异,以此为基础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

比如《都挺好》里的苏家大嫂吴非,在面对苏大强要买房并加保姆名字时,就很好的运用了这一点,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难以简单应对,这种情况下,不坐以待毙,积极主动,定下目标,合理安排时间,追求双赢,注重移情沟通,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习惯七:不断更新。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不断更新才能不断提高产能。这里的更新是全方位的,包括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忽视这一点,即使以前有一手好牌也可能有个坏结果。

比如苏明哲,曾经的天之骄子,在工作后没有规划好职业发展路径,还任性的在苏母去世后马上回国导致丢了工作。

而一直不被父母重视,缺乏资源的苏明玉,却通过不断的提升,成了苏家孩子里最成功的。

真正的改变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只有看世界的眼光变了,世界才会改变。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篇2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浏览一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总体的感觉是,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关于人类潜能启蒙“圣经”。书中讲的道理通俗易懂,字里行间都带着闯劲和拼搏精神,大力宣扬个人的命运控制受自己控制。本书讲如何成功,核心是要通过自内而外的修养,逐渐养成七个习惯。由此,不禁联想到两千多年前中国《礼记·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安天下的类似说法,“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同时如“杀鸡取卵”、“磨刀不误砍柴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我国的典故在本书中也有相似论述,由此看出中西方价值观的相同点,以及古今中外人性的共同点。从这些观点看,在为人处事基本原则等方面东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是如此相似,因此深入学习实践本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实现个人成功、企业成功的可行之道。

笔者认为七种习惯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愈是积极主动(习惯一),就越能掌握人生的方向(习惯二),有效管理人生(习惯三)。能够不断砥砺自己的人(习惯七),方懂得如何了解别人(习惯五),寻求圆满的解决之道(习惯四、六)。同理,一个人愈独立(习惯一、二、

三),就愈善于与人相处(习惯四、五、六)。不断地磨炼自己,则可以提升前六种习惯的境界。而我认为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确立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是培养良好习惯基础和保证,在迅速变化、充满机会和诱惑的社会环境下,只有确立并坚持自身的价值观与原则,在自身的发展中才能明确目标,分清主次不断前行。公司在业务迅速发展扩大的同时,在各项规范体系和制度的`建立上,存在不可避免的不足与遗漏。从公司的一个员工的角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每个人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工作中不推诿不抱怨,积极与同事和各部门配合,互相理解,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组织的成功努力,做正确的事。相信会取得公司的企业文化的认同。相信这样的情况对个人的成功是一个更好机遇。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发掘个人潜力、管理领导企业成功的理论书籍,同时在每章后都附有实践落地的方法和工具,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可以反复研读、实践,相信我们可以按照本书的原则,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和组织,取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篇3

本书是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杨百翰大学博士史蒂芬·柯维(Stephen R.Covey)所作,为一本经济与管理类图书,虽说,人的高效能以及成功与否不可能仅靠书中的七个习惯就能实现,而且,作者所论及问题尚存在不严密的地方,作者所为方法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地域差异性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这个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或地域的地方,正因为如此,“中国管理哲学”应运而生,而且国人如“曾仕强”老师已经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国内各大企业高管以及业界人士也都在充分学习,可见其影响并非一般。但不管怎样,对于人的成功与高效都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此书论述的观点及方法对我们也不无借鉴意义。纵观整本书,本人对“忙要忙的有意义——掌握重点的个人管理”最为感触深刻,下面就自己以及所处情况做了一些感想。

本章题目虽是“掌握重点的个人管理”,其说“不在时间管理而在个人管理”,但实质上讲的还是时间与效应的问题,并对以往面对此问题的不同应对方法与其倡导的方法做了比较。

作者首先提出观点:个人管理的前提为独立意志,进而引深为“自制力”,因为在我们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干扰,而往往这些干扰是没有提示而又多具诱惑力的,若是自制力不坚定肯定会放下自己手头事情而事其他。即使你一切感觉者安排好了,所需的资料都准备齐全,日行事历也一整盒彩色笔的色彩都用上了,你还是能发现自己两眼盯着窗户,想着某个男孩或是女孩、某个周末、某次旅游、某个节目,或只是看着阳光在水面反射的样子。生活中的你我往往会这样,你要怎么办?在此,作者有一个观点非常好:不是缺乏自制力,而是确定目标的功夫还没到家。事实证明也是这样的,我们总以为我们的目标已经确定了,然而,这不是一个目标而只是一个任务罢了,因为即使有时你没有完成也不会怎样,因为它不是最重要的,这也就不能引起人对其的强烈欲望,一个没有欲望的目标怎么可以让人心甘情愿的去完成呢,不过,作者在此也有另一个观点,“成功者能为失败者所不能为,纵使并非心甘情愿,但为了理想与目标,仍可以毅力克服心理障碍”。作者用另一个词——“企图心”代替了“欲望”一词,他强调“强烈的企图心可使人勉为其难,排除不急之务的牵绊”。其实上面所说的两种情况并不相悖,它们的最终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就像,谁都不愿意去复习烦杂的资料,但为了考个好成绩也硬着头皮去做,“复习”这一事实虽是勉强为之,但“取得好成绩”才是最有欲望的目标,所以说“明确而有欲望的目标”才能发挥效应。工作上也是如此。

由上面的问题,作者又引出另一个问题,关于事情的急迫性与重要性的问题,这也是本章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但作者并没有给出过于具体的论述,不过作者有言:“如何分辨轻重缓急与培养组织能力,是时间管理的精髓所在”。我们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类人,他们看上去整天忙忙忙碌碌、风风火火,对上级惟命是从,不过仔细查看其成绩并不理想,大多数人也不会得到很大晋升,这个问题作者也有提到,上面那种人属于“下达指令授权”的目标人物,用不太恰当的词来形容的话,可以把他们比作“机械”,一会我会论述这个问题,时间管理要求的是整体时间的使用最佳化,也就是说,让该时间所制造的生产量最高,而不是仅考虑可使用的时间之长短,这也是作者所说的产品与产能的问题,不过作者没有给出具体解释。本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事情的重要性。作者以鲜明的观点指出:急迫的事情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如同突出其来的电话,虽然很急迫,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往往这类事对别人重要,对自己并不是太重要。那么如何确定事情的重要与否呢,作者认为与目标有关,而落实到实际上,应该是计划安排“时间管理”的问题,与目标最为密切的为最重要的事,依次往下排。

哈佛大学研究“时间管理”提出过建议:采用“等级分配”方法,将2天或1个月内所要做的事项(工作学习及其他)列出来,依轻重缓急安排好。将最重要最迫切的事例为A等;次者为B等;可做可不做,没什么重大意义的事例例为C等。A等的事,安排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充沛的“顶峰期”去做;B等次之,C等可安排一些零星时间,或者干脆不做具体安排,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算了,其上提出的时间安排“顶峰期”做最重要的事较作者更有作用。注意上面所计划为近期的并不为长期,长远的计划当然重要,但长远的计划大多会使人消沉,如果想使目标早日实现,除长远计划外,你还必须制定短期计划。使生活组织化、规律化。人非常容易倦怠,也非常健忘。所定的计划太远太大,一时实现不了,就会失去新鲜感,使人厌倦、消沉。

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计划,因为一天两天的耽误,无法如期完成。于是越拖越久,越积越多,终于变成为计划而计划,完全忽略了计划的目的是什么,计划要帮助我们达到哪些效果?这样的计划就变成了纸上谈兵,失去了本来的意义。然而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分清事情的重要性,不懂得逐日调整,最终使整个计划已经偏离了原来的目标。作者在“个人管理四步骤”里也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其也主张确定角色,选择近期目标,然后安排进度,逐日调整。当然,短程目标一定要与终极目标有关联,短程目标是实现终极目标的手段。“掌握重点是透过独立意志的发挥,建立以原则为重心的处事态度进而达到目的有效的自我心理。”掌握重点当然重要,但一定要建立在原则之上,违法的事即使能够帮助达到目的也断然是不能去做的。

然而,再明确的目标,再正确的时间安排,如果不去实行也是无用的,没有结果的。“顺从别人的意愿完成他人眼中的要务,或无牵无挂的享受不紧张又不重要的活动,岂不轻松愉快。至于执行,或多或少考验着自制力,此时就得靠诚意正心的修养工夫,坚定意志。”当然这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为什么有人一直做员工,而有人能够不断的得到晋升,问题就在这里。没有勇气拒绝是不可能集中精力于当急的要务的,现实生活中,表面上我们最多是要拒绝他人,而实际上,更多的是我们要能够拒绝自己,拒绝自己的贪婪与懒惰,这要比拒绝他人困难的多,这种魅力或说习惯有时需要一生去培养。在实行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变通,人和事都是活的,上面已经提过这个问题,不再多述。

作者还提出了一个值得大家注意的观点,要承认人比事重要,芸芸众生,首要顾及的便是自己。确定好自己的位置才能去管别人,对事讲效率,对人讲效用,作者并没有给出“效用”的具体解释,效用(英文:Utility),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实际上并不只对于消费者是这样,对于每个人都一样,只讲求效率,而得不到完成计划的满足感是不能够长久的。

作者论及题目虽说是个人管理,但并不局限于个人,由“高效率的秘决————授权”一节引出,每个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穷其一生,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本事都学到,只能在某个领域或某些领域做到比较好,一个善于管理的人并不一定懂得生产技术,所以才有领导与员工之分。然而,一个不懂得或说不舍得没有胆量授权的管理人并不是真正的管理者。样样事必躬亲,最终的结果必定是身心憔悴,管理层混乱不勘,生产缓慢甚至是停滞,导致整个业绩衰退。

一个有能力有智商的管理者必须敢于授权,充分利用他人能力为我所用以达到我所期望的目的才是管理者应当做的事,这需要一定的胆识与魄力。按作者的观点,授权化分为两类,一类为下达指令授权,上文已经提到,这类授权虽说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部分员工来说,也必须对其采用此种授权,一般存在于整个管理层的下级部分或是直指底层员工,然而如果高层管理者对下一层较高管理者也采取此种授权方式并不会达到很好作用,减少对次要问题以有时间处理大局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另一种授权方式为充分信任授权,这种授权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方式,这种授权注重结果而非过程,接受授权者可自己安排下属或拟定解决方案,但实行的具体形式由自己而定。

对于高层管理者只要为其确定可行目标即可,可见,这种授权方式将大大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范围,既可以推进整体目标的实施,又有助于为自己节省出大量时间来确定下一步的目标,当然,这之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授权对像的选择问题,这就需要考验高级管理者对下级的认识与掌控能力了。实现合理的授权并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两种授权方式综合运用,越到底层“下达命令式授权”所占比重越大,当然也要据具体情况而定。

授权能否执行也与人的人际关系成功有关,人际关系好,可以把命令的意味弱化,而使其心甘情愿去做,反之机械的执行而没有激情的投入必定不会好过前者,还有可能打折完成任务。更进一步说,这是在处理一个团体与个人的关系,其中包括高、中、低层的关系,高中低层各个人与每层的关系以及整个团体与个人的关系,当然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各阶层的管理者,能否建立一个和谐的团队,达到集思广益,有时是一个公司经营成败的关键。

作者所讲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也不并不是独立的,要真正做到高效能必须把各个习惯融会贯通,当然也并不绝对靠这七个习惯就能做到,还需要各个方面的整合运用才行,本文仅仅就书中一个方面做了简单的阐释,不免有偏颇的地方,希望得到更人士的批评指证。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篇4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主要还是讨论成功因素的一本著作。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本书探讨的不是如何形成成功人士的个人魅力,而是如何塑造成功者的品德和习惯。通过7个习惯的塑造让我们从依赖走向独立再走向互赖,通过这种由内向外的塑造,进而从个人领域的成功走向公众领域的成功,达到产出和产能的效能平衡。

个人领域的塑造,需要通过积极主动、以始为终、要事为主的三个习惯来塑造,公众领域的成功,则需要通过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综合统效的三个来塑造,最终,让自己不断的自我更新。

任何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螺旋上升的渐进式发展,对于人也同样适用,因为习惯是知识、技巧、意愿的交织结果,从知道做什么到应该怎么做再到真的去做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们也应该遵循由依赖—独立—互赖的渐进式的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进而可以形成从容的开放胸怀,可以理解和接纳与我们价值观相异的人和事,形成坚定的品性原则,可以获得信任和影响,达成双赢的人际关系。

积极主动,改变对环境的回应方式

这个观点,是我们经常强调的观点,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践行的时候却没那么简单。积极主动,是一种对待事物的主观思维定式,它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如果丧失了积极主动的习惯,我们一定是消极地回避问题和责任,我们会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客观的环境原因、外在的他人责任,我们人生的可能性也无从谈起。只有积极主动,我们才能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式,改变对环境的回应方式,积极地承担责任,关注我们可以改变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最终不断地扩大自身的影响圈。

以终为始,创造人生剧本

任何人都需要正确的领导方向,但大多时候,我们很多人的人生是没有方向的。所以,确定方向是我们首要的人生任务,而确定领导方向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终为始,我们可以基于独立意识、想象力和良知,依据我们生活中的角色确立我们的原则和使命,然后,列出我们远中近期的不同角色的目标,再依据目标确定有助于目标达成的具体事情,做到有排期、有监管、有调整,最后达到有结果。

要事第一,依角色和责任管理

要事即重要的不紧急的事,它关乎我们目标的实现,所以是实践层面最重要的习惯。对我们而言,要事第一,包含领导和管理两重含义:首先,要确定什么是有价值的、利于我们目标实现的事;然后,再通过独立的意志对自身进行有效的管理,坚守原定的计划不偏离、不中断。

那么,对于要事的确定,最重要的就是基于我们所处的角色来确定相应的目标,进而安排对应的进度,进行及时的调整,保证要事的推进。任何的目标都需要在相应角色的配合下才能更好更有效的达成,所以,我们要在角色责任和角色原则下,处理好目标的推进进度,确保要事的有效达成。

双赢思维,积累情感账户

公众领域的习惯塑造,本质上就是人际关系的积累。因为人际关系本质上是解决人与人之间信任度的问题,只有随着信任度的提升,人际关系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得到延展,我们在公众领域也能获得逐步的提升。但是,想要获得增加人际关系的深度,我们就需要遵循双赢的原则,具备诚信、成熟、知足的双赢品质,既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同时资源共享,逐步的积累双方的情感账户。

知彼解己,理解积累情感

如果说双赢思维是人际交往的原则的话,知己解彼就是人际交往的法宝。尤其是一对一的人际沟通更是如此。书中提到古希腊有种经典的观点,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映射到人际关系中,品德即自身的可信度,感情即迅速理解他人的移情能力,理性即合理表达自己的逻辑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移情是重要于表达的。我们只有真正地去倾听他人的想法,试着走入他人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逐步形成并加深他人对我们的信任,也只有他们感觉到了这份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我们就逐渐给予了他们一种“心理空气”,也类似于老盖讲的心灵货币。从而获得我们的人际关系产能。

统合统效,找到第三种路径

沟通分三个层次,互相提防、互相尊重和综合统效。相比于前两个层次的输赢、妥协,综合统效是一种创造性的沟通方式,他会让双方尊重、肯定、理解双方之间的差异,创造性的找出第三种路径,一种让双方都受益的解决方案。但是,综合统效形成的前提还是建立在个人领域的独立和人际关系的信任的前提下,只有个人的独立我们才能求同存异,也只有人际关系的信任,双方才能既为自己考虑也为他人考虑,努力创造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方案。

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形成不断更新自我的习惯,最终让我们自身达到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方面的平衡,同时,任何的收获都是没有捷径的,我们只有通过一点点日常行为中习惯的塑造,才能达成我们想要的目标。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篇5

接触到这本书的机缘,是省公司的入企培训,老师送给我们每个人一本。初看书名和封面,以为只是本普通的成功学之类的书,读下来完全改观,甚至拍手称赞。

书上一开始就讲,变化的世界,不变的原则。用中国的老话讲,就是万变不离其宗。道理谁都懂,遇上事的时候谁也会怕。所以作者告诉我们,不要怕,每个人为人的原则就是他在俗世沉浮的定心石。

这本书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出现了在我的视野里,让我有很大的感触。我于今年6月份刚刚离开校园,开始逐渐成为一个更多与社会接触,并将很快融入社会的人。

从书里,以及个人认知中,我了解到,当今社会对人的要求变了,二战之前我们的社会推重个人品德,但如今大家只讲个人魅力。但是“个人魅力”岂是说有就有,苦苦追求而不得者,往往走上一条歧路,练了一身糊弄别人的障眼法,它赋予你各种手段去取悦、迎合、征服对方。可是表里不一的人总有见光死的那一天,大风大浪之下,伪善的人总会暴露出真实的想法。

“生活就应该坦率地面对自我”,我就自己的体会而言,作者苦口婆心第一章就摆明这个道理,下笔相当真诚。

在个人原则确立的基础上,一个人还需要在身体,精神,智力和人际方面坚持不断地进行磨炼。走上工作岗位的今天,时间这个维度变得越来越可见。几乎不再使用“没时间”这样的借口。事实上我可能不是没时间,而是不想做。

除此之外,有一个点特别触动我,就是关于聆听的告诫。看过书里的阐述,才明白“聆听需要情感力量的支撑, 需要耐心、坦诚和理解对方的愿望,属于品德的高级范畴。相较之下,以低投入的情感给出“高高在上”的建议要容易得多。”

作者告诉我们,倾听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看到很多,包括我们心中已有的答案。而我们的聆听到底真诚不真诚,说话的人马上就能察觉的到。

理解了这些之后,我就开始尝试作出一些改变。以前自己往往陷于敷衍着去听,争抢着去表达自己,并且试图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谈话者之上的怪圈。

在知道自己这个不好的习惯后,和同事朋友交流的时候总是不断的提醒自己去用心感受他的感受,知道他真正想表达的情绪。

现在,我开始学着放下自己的想法,倾力得去听对方的意思,事实上也找到了新的感受。那样感觉很奇妙,就好像你在聆听的过程中让别人进入了你的内心,你自己退到一个很脆弱的位置上,可你却拿到一张入场券,经历了一场你在时空界限内原本无法参与的事件。这样的感受如此丰富,令人感恩。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篇6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一个优秀的人除了努力,必是常常自我审视的,必是凡事会思索高效方法的。而盲目依靠本能行事的人,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令人无奈的是,人们往往身陷囫囵而不自知。故而每日睡前的自省,我认为非常必要:我今天做了什么重要工作?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这项工作变得更简捷高效?今天其他同事的工作有没有值得我学习和反思的地方?前人常讲谋而后动、三思而后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学会自省是提高自身效率的必要前提。

工作是一座围城,在里面的人想出去,对外面和陌生的环境充满幻想;在外面的人想进来,总想逃避现实寻找世外桃源。有句歌词讲得好: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切身处地的想,我们何不是如此?一线员工苦气连天,既要面对客户小心翼翼,又要背负任务指标,更要应付二线部门的各种指示,几乎人人想去二线工作。而二线员工羡慕一线员工工资奖金多、受到褒奖多、受到重视多、能干出成绩。

根源在哪?是人们常常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其位,谋其政,话虽简单,道理却深。我们都在为中行这个大集体服务、奉献,在当前既复杂又透明的工作环境下,没有一个岗位可供我们投机取巧,不付出超出他人的努力而凭白获得荣誉、晋升。单位不同于家庭,我们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劳而获的时代早已远去,想得到就要付出,想安逸就不要不知足,一味抱怨索求,只会让自己永远活在自己的幻想中,碌碌一生。

别人骂你一句,你回骂他一句,这叫吵架。别人赞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赞美,这叫社交。人总是不能免俗的。我们面对客户也好,面对同事也罢,想要达到高效的目的,热情洋溢的赞美要优于平静的陈述更要优于冷漠的指示。我总是思考几个问题:在我们的工作中,为什么有的理财经理掌握着上亿元甚至上十亿元的客户而有的人只有寥寥几十万?为什么有的客户经理掌握着项目,而有的客户经理只能机械的做件、录机、放款?为什么有的领导能够不必亲力亲为却网点成绩、部门工作优秀突出,而有的领导则终日疲惫奔波而达不到既定目的?我认为,沟通就是核心所在。

我们每天面对的人形形色色,说话之前要先过脑,要重视说话之道。说话之前要站在“他人”的立场,试图了解对方想要什么,从而简单制定沟通策略。有的人喜欢赞美,有的人喜欢直白,有的人需要恩威并施,有的人需要点拨解惑。“话多则失效”,如果说不到点子上,不如不说。只有找到对方的“痛点”,以短路径解决,方是高效之道。所以,我认为有效的沟通,智慧的说话之道,是成为高效能人士的捷径。

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人无完人,岂能没有情绪?但能控制自身情绪的人,才是臻至达境。孔子认为“克己”是修身而平天下的必要素质,是人和人之间互相尊重的前提。在当代社会同样适用。面对荣辱,不忘初心,廉洁自律是克己;在工作中,今日事今日毕,克服拖沓懒惰,得过且过的情绪,是克己;在营销中,放下身段,诚恳真诚,笑脸相迎是克己;面对同事,说话委婉,尊重理解,不非议他人是克己;面对单位困难的经营环境,积极努力,互相鼓励,患难与共是克己;回到家中,不将工作中的情绪带给家人,不抱怨不牢骚,也是一种克己。

简而言之,自省修身,克己努力,不忘初心,传播正能量,是成为高效能人士的通达之路。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的读书笔记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不可一日无书读。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相关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你知道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的读书笔记【篇1】

这是一本“基业长青”的书,书中传达的精神和理念好像永远不会过时;这也是一本关于人怎样去获得改变与成长的书,让处在当下“大数据”时代的职场人士们找到清晰的方向和正确的指引,从而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给出了新的定义,人生从此发生改变。

个人对这本书的体会主要来自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书中提到的七个习惯有点类似于古人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只是本书更着重于职场,后者则是上升到社会。

积极主动是七个习惯之首,重要性不言而喻,个人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习惯,如果这个习惯养不成,后面的六个习惯将会是纸上谈兵。

积极主动是一种人生态度,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会自带光芒,他像一个磁场一样,会吸引世界上美好的事物,传送出积极上进的正能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积极主动并不是指“做事”这一层面,采取主动并不是鲁莽行事,或者是只求短期效应的激进式行为,或者是不断活跃地“救火”行为,这些并不是积极主动所代表的意义。

积极主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从被动的思考变为主动的思考,从适应性的思维变为创造性的思维。人的观念或者价值观是很难改变的,积极主动就是对个人陈旧观念及被动的价值观进行打破并重生,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能突破的人并不多。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坚持地对工作及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是一个人最大的修行。我们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要始终充满乐观积极的态度,对未来的世界抱有希望。

以终为始是一个关于树立目标的习惯。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哲学问题,大多数人都回答不了。

胸有大志的确很重要,但我的建议是不要去想太多的大问题,很多不是个人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从“小问题”做起,例如设定一个目标:今年我要看多少本书,写多少篇文章,或者本月我要达成多少销售业绩,接多少订单;或者是三天作业完成率在本月达到什么水平?等等。

以终为始可以给组织或者个人提供“指南针”,让工作的方向不会偏离,让行进的道路不会脱轨。

要事第一是关于时间管理的习惯。

人的精力或者组织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或者说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有限的,但事务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对我们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挑战,要事第一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我们要先处理“要务”,再处理其他“杂务”。

这是高效的七个习惯中应用性最多的一个习惯,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态度,在众多事务中,我们要有能力去甄别事务的重要性和紧急度,从而合理地安排时间。

双赢思维,知彼知己,统合综效的三个习惯主要是关于与其他人或者其他组织进行协同。

人际关系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所说的“情商”主要是通过这三个习惯锻炼出来的,这三个习惯因人而异,但前提是个人的修为(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也要达到一定的火候,只有自身过硬,与别人打交道才有底气。

不断更新是关于跟上时代的习惯,变化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如何在变化的环境中抓住成长的机会,需要不断地更新自我的知识结构,了解发展的规律,利用前面六个习惯不断地更新自己。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的读书笔记【篇2】

读完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掩卷沉思,感触颇深。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书中论述的七个习惯不仅仅对于高效能人士有价值,也是人生自我修炼的信条,是非常精辟和正确的人生道理。它表达的是一种新的思想水平,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作者把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以及“为何做”;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所以说如果想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要通过不断地阅读和观察总结来学习更多的规律和方法论,同时也要注意多实践,来获得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打破思维定式,积极向上,让自己有意愿去做一些应该做的事。

通过阅读《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才发现,事业成功只是成功了一半,唯有兼顾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人生其他层面和谐发展才是正真的成功。

“习惯”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内涵深刻,回头仔细想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习惯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内涵和素质,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今日的你是过去习惯的结果;今日的习惯,将是你明日的命运。改变所有让你不快乐、不成功的习惯模式,你的命运将改变,习惯领域越大,生命将越自由,充满活力,成就也会越大。《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思想和眼界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就已开始培养习惯,比如小时候我们会哭着依赖别人,长大以后,我们必须养成更加适应当前环境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会让我们终生受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从正面反面两个方向来展示证明每个习惯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亲身感悟阐述了自己对每个习惯的认识。

我们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但要做得卓越,不能只是单以行动,而是靠良好的习惯,要提升自我,树立克服“惯性”的意识,并且“由内而外的全面改造自己”。习惯左右我们的成败,成功其实是习惯的使然。

习惯一:积极主动

主动积极即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主动积极的人是改变的催生者,他们扬弃被动的受害者角色,不怨怼别人,发挥了人类四项独特的禀赋——自觉,良知,想象力和自主意志,同时以由内而外的方式来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他们选择创造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决定。

习惯二:以终为始

高效能的人懂得设计自己的未来。他们认真地计划自己要成为什么人,想做些什么,要拥有什么,并且清晰明确地写出,以此作为决策指导。因此,“以终为始”是实现自我领导的原则。这将确保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并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环境的影响。只有确立了符合价值观的人生目标,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恒地付诸实现,才有可能获得内心最大的满足。

习惯三: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梦想(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处理顺序)的组织与实践。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无论迫切性如何,个人与组织均针对“要事”而来,重点是,把“要事”放在第一顺位。“要事”是目标事情,是符合宣言中“以原则为重心”的目标,这样的事才应该被称为“要事”,如果弄不懂什么叫“要事”,就难以把时间管理好,“要事”也做不好。

习惯四:双赢思维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不足的敌对式竞争。“双赢思维”鼓励我们解决问题,并协助个人找到互惠的解决办法,是一种信息,力量,认可及报酬的分享。“双赢思维”我认为把人引向了更高的层次,也是做人的境界,似乎更高于佛家学说,既现实又大爱,这一点很难做到,又很容易做到。

习惯五:知彼解己

当我们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要培养设身处地的“换位”沟通习惯。欲求别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对方。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于表达,但却常常疏于倾听。众所周知,有效的倾听不仅可以获取广泛的准确信息,还有助于双方情感的积累。当我们的修养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态平和,能抵御外界干扰和博采众家之言时,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习惯六: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谈的是创造第三种选择——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种远胜过个人之见的办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了解彼此,甚至是称许彼此的歧异,欣赏对方解决问题及掌握机会的手法。个人的力量是团队和家庭统合综效的利基,能使整体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

习惯七: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谈到的是,如何在四个基本生活面向(生理,社会/情感,心智及心灵)中,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它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对组织而言,七个习惯提供了愿景,更新及不断的改善,使组织不至呈现老化及疲态,并迈向新的成长之径。对家庭而言,七习惯透过固定的个人及家庭活动,使家庭效能升级,就像建立传统,使家庭日新月异,即是一例。

读书使人进步,这本书让我们学习了很多东西。今天的我们是由无数个过去所组成的,我们重复旧有的习惯,只能得到旧有的结果,我们想要有所突破,就要修正即定的轨迹。就像萨达特在自传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思想构造,就永远无法改变现实,也永远不可能取得进步”。所以我们先改变我们的思想,然后让思想来决定行动,让行动来决定习惯,让习惯塑造性格。一个人有优秀的习惯,想不成功都难!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对于个人而言,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差的主人。如果我们能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以终为始”的愿景;“要事第一”的把握;“双赢思维”的互赖;“知彼解己”的沟通;“综合综效”的合作;“不断更新”的创造,我们一定会走向成功的彼岸。

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习前人和他人的经验,是为了养成适合自己的习惯,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为自己所用。阅读的本质不是我们“看过了”,而是努力的把从书中学来的东西进行尝试,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工具。工作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而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培养这七个习惯,循序渐进地获得不断的进步,逐渐使自己成长为一位真正高效能的职场精英。

1、看完整本书,有几个词让自己感受最深

原则:其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原则是普遍、永恒、不证自明的,亲历了人类历史的每一个持久繁荣的社会,是自然法则。

由内而外:内指内在、内心,原则的运用离不开心的修炼、心的觉察、品德的修炼,挖掘内在的力量;和内的在力量相比,身外之物显得微不足道。

平衡:对我们来说某一方面是最强的、最厉害的、最完美的就是对我们是最好的,关键在于生活的几个主要方面能否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平衡,身心健康和金钱的平衡,现在和未来的平衡……

思维定式:思维定式人们指对事的看法,即人们的观念。但我们的观念常常是习惯的观念,有时我们花点时间去想想我们一件事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观念去处理时,会发现我们自己都觉得自己的观念是错误的。我们需要根据环境“更新”自己的观念,甚至是“挑剔”自己的观念——自省。

2、我认为原则的运用离不开过程

拿积极主动的运用过程来说:积极主动是为自己负责,看到这句话你脑袋里可能还有不少疑云:“啥叫积极主动?如何积极主动?”有人这么解释,我挺认可:“积极主动就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去选择如何做事情,同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主观意愿很敏锐和确定。比如:“有人就说了,我哪有这个本事,做自己喜欢的事,领导不给我这个机会……”好似都是别人的原因让你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忽略了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或者自己想办法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从自己出发,主动创造。

即使你认可这句话了,到你能做到也还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允许自己有一个过程,随着自己的感觉走,不求一步到位,这个过程比做到本身更重要和更有意义,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其它习惯也都是这样,离不开内心的修炼、觉察,品德的修炼,人生信念的建立,原离不开过程,过程比做到本身更重要和更有意义,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3、其它想做的事

A、第二个习惯的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a、想写一份我自己的使命宣言,以及生活中我的角色和目标;

b、我想与家人共同建立一份使命宣言。

B、第四个习惯的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读书使人进步,这本书让我学到很多东西。仅有事业成功只能算成功了一半,唯有兼顾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人生其它层面的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成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做任何事情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把要事时刻作为第一位,避免被偏见、情绪所左右。

另外要有双赢的思想,做到诚信,成熟和自信。在工作中要注意与人的交流合作,如遇到两人意见不同时,要多与人沟通,在分歧中寻求收获。因此,我们在学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时,重要的是一天一点实践,一天一点努力,才能提升自己成功的高度。最怕看书时一阵激情,结果转眼就又恢复了原来的自己。在不断实践“七个习惯”的过程中,完善自我。

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种原则,也是一个过程,一个在成长和转变之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人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的读书笔记【篇3】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浏览一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总体的感觉是,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关于人类潜能启蒙“圣经”。书中讲的道理通俗易懂,字里行间都带着闯劲和拼搏精神,大力宣扬个人的命运控制受自己控制。本书讲如何成功,核心是要通过自内而外的修养,逐渐养成七个习惯。由此,不禁联想到两千多年前中国《礼记·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安天下的类似说法,“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同时如“杀鸡取卵”、“磨刀不误砍柴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我国的典故在本书中也有相似论述,由此看出中西方价值观的相同点,以及古今中外人性的共同点。从这些观点看,在为人处事基本原则等方面东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是如此相似,因此深入学习实践本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实现个人成功、企业成功的可行之道。

笔者认为七种习惯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愈是积极主动(习惯一),就越能掌握人生的方向(习惯二),有效管理人生(习惯三)。能够不断砥砺自己的人(习惯七),方懂得如何了解别人(习惯五),寻求圆满的解决之道(习惯四、六)。同理,一个人愈独立(习惯一、二、

三),就愈善于与人相处(习惯四、五、六)。不断地磨炼自己,则可以提升前六种习惯的境界。而我认为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确立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是培养良好习惯基础和保证,在迅速变化、充满机会和诱惑的社会环境下,只有确立并坚持自身的价值观与原则,在自身的发展中才能明确目标,分清主次不断前行。公司在业务迅速发展扩大的同时,在各项规范体系和制度的`建立上,存在不可避免的不足与遗漏。从公司的一个员工的角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每个人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工作中不推诿不抱怨,积极与同事和各部门配合,互相理解,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组织的成功努力,做正确的事。相信会取得公司的企业文化的认同。相信这样的情况对个人的成功是一个更好机遇。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发掘个人潜力、管理领导企业成功的理论书籍,同时在每章后都附有实践落地的方法和工具,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可以反复研读、实践,相信我们可以按照本书的原则,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和组织,取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的读书笔记【篇4】

我不是一个太爱读书的人,很多时候读书对我来说都是在煎熬,但是在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时候,却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直至读罢回味无穷却又若有所失。《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讲的道理通俗易懂,字里行间都带着闯劲和拼搏精神,大力宣扬个人的命运控制受自己控制。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自己最大的收获是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从改变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对事物的认知方法以及对竞争环境的理解入手,也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辅助一些必要和实用的有效方法。

关于成长的三个层次:依赖、独立、互赖依赖使个人失去价值;独立比依赖成熟得多;互赖才是圆满生活的终极目标。个人的成功一定先于人际关系的成功,光有技巧而没有良好的品德,不可能培养良好而长久的人际关系。第七项准则均衡发展涵盖了其他六项准则,赋予其新生命,督促我们日新月新,永无止境。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给人们提供了实现成功的辅助方法,对于渴望成功的人而言,“渴望”的程度和决心至关重要,要按照书中所写去做还是很难的。做事的恒心和毅力,决定了成功的可能性。性格决定命运,如果你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本书没太多提及性格,但频繁的用了“习惯”二字。作者认为习习惯是知识、技能和意愿的交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清楚应该怎么做,更有这个意愿去做,三者的交汇构成个人行事做人的习惯。通过改变个人的习惯,实现个人性格的改变,最终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的读书笔记【篇5】

七个习惯是积极主动,以始为终,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已,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书中的拓扑图,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汇总这七个习惯的综述。

其中我认为积极主动、要事第一、不断更新、非常重要。

积极主动,就是对待生活、工作都要勤恳主动,勇挑重担,持学习,坚持实践,不断地坚持,不断提高,进而构成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做事情以主动为准,在戴尔的5年中深刻感觉到所有的事情要以自己的主动性为准,戴尔是个以数据为准的公司,如何有优秀的数据那就需要自己有准确适合的PLAN,有自己主动性的按照计划坚持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网格扎实牢固。

要事第一,这个习惯是一个让人受益非浅的习惯。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养成更有效的工作效果,记得刚入职第一次培训,在北京由培训老师susan给我们讲过一个她的事例,她告诉我们她做SALES的时候每天有非常多的杂事要处理,而她往往不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所以她会选出最重要的三件的完成,这样保证了她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我们自己也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会如何的有效的工作。

不断更新非常重要。我们还要不断的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个人在成长和转变之间上升的过程,一个人不断完善提高我的过程。经常看到很多team的老板在不断学习,有学习英文,有学习管理,那么我们自我也需要不断更新,如工作中随着消费习惯的升级我们需要去学习当下9095后的消费习惯如何销售,我们也需要不断多读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些有用的书,不断提高自己。学会对自己区域自己的客户不断复盘重复拜访,总会有提高总会成功。

其实这本书还没有读完,前期多是粗读一翻而过,谈何读后感,这就是之前自己的需要提升的地方,希望自己通过这本书能认识到书中的七类习惯的重要,能按照书中给出互动填写图表让自己也养成高效的习惯,更好的为自己的将来,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力量。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1000字


接触到这本书的机缘,是省公司的入企培训,老师送给我们每个人一本。初看书名和封面,以为只是本普通的成功学之类的书,读下来完全改观,甚至拍手称赞。

书上一开始就讲,变化的世界,不变的原则。用中国的老话讲,就是万变不离其宗。道理谁都懂,遇上事的时候谁也会怕。所以作者告诉我们,不要怕,每个人为人的原则就是他在俗世沉浮的定心石。

这本书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出现了在我的视野里,让我有很大的感触。我于今年6月份刚刚离开校园,开始逐渐成为一个更多与社会接触,并将很快融入社会的人。

从书里,以及个人认知中,我了解到,当今社会对人的要求变了,二战之前我们的社会推重个人品德,但如今大家只讲个人魅力。但是“个人魅力”岂是说有就有,苦苦追求而不得者,往往走上一条歧路,练了一身糊弄别人的障眼法,它赋予你各种手段去取悦、迎合、征服对方。可是表里不一的人总有见光死的那一天,大风大浪之下,伪善的人总会暴露出真实的想法。

“生活就应该坦率地面对自我”,我就自己的体会而言,作者苦口婆心第一章就摆明这个道理,下笔相当真诚。
在个人原则确立的基础上,一个人还需要在身体,精神,智力和人际方面坚持不断地进行磨炼。走上工作岗位的今天,时间这个维度变得越来越可见。几乎不再使用“没时间”这样的借口。事实上我可能不是没时间,而是不想做。
除此之外,有一个点特别触动我,就是关于聆听的告诫。看过书里的阐述,才明白“聆听需要情感力量的支撑, 需要耐心、坦诚和理解对方的愿望,属于品德的高级范畴。相较之下,以低投入的情感给出“高高在上”的建议要容易得多。”
作者告诉我们,倾听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看到很多,包括我们心中已有的答案。而我们的聆听到底真诚不真诚,说话的人马上就能察觉的到。

理解了这些之后,我就开始尝试作出一些改变。以前自己往往陷于敷衍着去听,争抢着去表达自己,并且试图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谈话者之上的怪圈。

在知道自己这个不好的习惯后,和同事朋友交流的时候总是不断的提醒自己去用心感受他的感受,知道他真正想表达的情绪。

现在,我开始学着放下自己的想法,倾力得去听对方的意思,事实上也找到了新的感受。那样感觉很奇妙,就好像你在聆听的过程中让别人进入了你的内心,你自己退到一个很脆弱的位置上,可你却拿到一张入场券,经历了一场你在时空界限内原本无法参与的事件。这样的感受如此丰富,令人感恩。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2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七个高效能人士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