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音乐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音乐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音乐教育》读书心得。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中国音乐教育》读书心得,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一、《中国音乐教育》是音乐教师的良师益友。音乐审美教育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中,体现在音乐教育教学的活动中,音乐教学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教学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在这些方面,中国音乐教育专刊为音乐教师提供了及时的帮助和引领的作用。对于我们及时了解教改动态,教育资源教育信息等提供了通畅的渠道。是音乐教师的良师益友。

二、资源丰富、内容广泛,是音乐教师教学的资源库。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信息量大,交流面广,教师不用走遍千山万水便可知各地区的教育教学动态,帮助教师作好教学交流,可以看到全国各省市地区的音乐教育成果,为音乐教师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三、教学研讨气氛浓厚,为一线的教师提供了教学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音乐课教学的确比以前鲜活了许多,可是在深入一线听课的过程中却也发现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如果音乐教改抓的只是表面的轰轰烈烈,忽视了音乐的本原——音乐性,那将是可怕又可悲的事。音乐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音乐的想象力、还要引导学生提高学习音乐的意志力、音乐的表现力等。音乐是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关注音乐”,就是要仅仅围绕音乐的特点实施教学。

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007初,《中国音乐教育》在北京昌平区举办了“名师大讲堂”这是课改以来一项重要的音乐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新意,老中青音乐名师同时登台献艺,显示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音乐教学风貌使人们领略了名师们的风采:从容面对异地学生、灵活驾御各种课型和善于处理课堂应变的深厚功底。在感慨教学活动优质的同时应该感谢本刊物给出的信息。

《中国音乐教育》专刊与音乐教师、教学、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读她使我们很受益。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心得


我今天要讲的读书心得,就是在我经常读的的一本书——《中小学音乐教育》,它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同时信息量大,交流面广,教师不用走遍千山万水便可知各地区的教育教学动态,帮助教师作好教学交流,可以看到全国各省市地区的音乐教育成果,为音乐教师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也让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 以兴趣激发参与

我从事的是音乐教学,我认为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何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观点和我所从事的小学音乐教学学科,设计了以下三个观点来阐述:

1、营造音乐氛围,激发学生想象。

音乐是抽象的,每个人听同一首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讲述得太多或对意境描绘得太具体,既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又阻碍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所以老师大可不必多费口舌,而要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其发挥主观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但是老师如果不加引导,一味让学生体会,学生也很有可能会摸不着头脑着就需要老师的牵引,使学生联系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正确领会音乐内容,如在欣赏乐曲《梦幻曲》时,让学生随着音乐展开联想,教师轻声启发:“夜,静悄悄的,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一位美丽的仙女出现在我的面前,她拉着我的手和我一起飞向遥远的夜空……”同学们在乐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个个身临其境,优美的旋律把孩子们带到轻柔飘渺的梦境中去了。

在学生开展的一些活动中,也积极引导学生恰当运用音乐,学生诗歌朗诵中配上音乐,会更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美术绘画过程中尝试去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等等,让音乐无时无刻在学生身边回响。音乐知识生动趣味化。音乐教学用生动的形式将知识内容装扮起来,创造了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学生就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美的世界里。他们的表现欲望会被激发出来。

2 、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选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上音乐课时,我充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音画结合”的形式,有机地把音乐与图画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新鲜感,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在教学《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时,我首先利用幻灯幕显示出:“节日的晚上,大家围坐在红彤彤的火堆旁,一起跳舞唱歌的欢乐场面。”与此同时,播放活泼欢快的歌曲 ——《快乐的节日》萦绕整个教室,学生感受到节日那种欢快的气氛,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该掌握的知识,收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既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通过音乐游戏、舞蹈,激发学习的兴趣

音乐课的形式是以动为主,以情引动,以动助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儿童爱玩、爱动这一天性,运用音乐游戏、舞蹈、律动等,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和场面,将具有动感的音乐与儿童好动的性格特点相结合,让学生在唱唱、跳跳、玩玩、动动中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如在歌曲《小麻雀》这首歌曲教学中,由于面对的学生都是低年级的,年龄较小,我运用设置情景,曲后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学习歌曲,感受音乐,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是:设置情景,让小朋友带上头饰,自由发挥想象力,表演小麻雀、小花猫的走路动作,在表演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小麻雀、小花猫有礼貌的一面。表演结束后再问:“我们该学习小麻雀、小花猫的什么品质?”学生很快就能悟出对人要有礼貌的道理。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了游戏、歌表演、乐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益于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主动性。

二、培养兴趣,以引导调动参与

目前,大部分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还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填鸭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上,视唱练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毕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乐理知识,所以对于这块的教学,我想应该要重点抓。如之前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他们习惯的做法是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而这本书《中小学音乐教育》书中是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我可以试着去改变策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三、及时评价,肯定参与

音乐课堂上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弱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教师的鼓励性评价应注意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参与态度的评价,教学中教师应用心观察学生参与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表扬态度认真的学生和小组并给以奖励──小红花,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以此激励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个别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教师应有意识的在以后的活动中给予适当的帮助,从而达到全体学生提高参与水平的目的。二是参与效果的评价,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教学,对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教师应给以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但对参与效果的评价要因人而异,让所有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综合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读书心得


综合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读书心得

只看书名《关注音乐实践》,就感觉到这本书值得研读。因为当前我国的新音乐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音乐实践,怎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实践正是一线音乐教师必须去研究的探索的。再看其中的内容,观点鲜明,实例丰富,论述详尽,论证有力,所列举的音乐实践项目有可操作性,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很实用。因此毫不犹豫地买下并开始翻阅,果然收益良多。

本书的作者埃里奥特博士是一位音乐教育哲学家,在音乐教育专业所任教的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基础、音乐认知、研究方法、音乐课程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书中他通过把音乐理解为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之广义研究,特别关注现有的音乐教育理论所遗漏和忽略的问题。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古往今来的哲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在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新思维方式上构建了音乐教育哲学。第三部分为音乐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音乐课程发展观。

因为翻译的关系,书中很多内容需经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涵义。因此看了多次,可以说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看过后,感觉到自己有些一直比较困惑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一些关于音乐教学的想法得到了验证。

1、何为音乐?

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必定影响其对职业的态度。一直以来人们对音乐本身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而自己对于什么是音乐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音乐制作和聆听是人类可获取的、独一无二的思维形式,是人类认识中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资源。这种对音乐的理解本身也是有创新性的。

2、为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常常思考,音乐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吗?在看了这本书后,这种困惑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在书中作者基于他对近期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详细考查,逐步建立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哲学基础,强有力地证实了音乐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有动力的和实践性的追求之一,是个体和集体全面发展的根基,也是音乐教育实践的根基,并由此断定:对所有人来说,音乐在教育中占有中心地位。书中详尽的论述专门为激励、引导和支持在职和实习音乐教师而设计的。让人明确音乐教师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

3、音乐课该教哪些内容?如何教?

每次上课前都会选择教学内容,思考教学方法,设计音乐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当然也有思想的火花。在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方面,这本《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确实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内容,实例。书中构建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提出课程作为实践的观念,这是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和构建个体哲学的催化剂,它为音乐教学中的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提供了严密的反思。通过有说服力的综合讨论,为音乐教育者解释了应该如何去实现他们的要求。可以看到,作者勇于打破传统的音乐教育哲学,为表演、聆听、音乐素养、多元文化、创造性活动、自知自觉、课程发展等多方面的自然属性和意义提出了创造性的反思和透析,适用于处理音乐教育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对于我来讲是一本有点深奥的哲学书,也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为了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涵义,为了学习借鉴,我会常常翻阅这本好书。

音乐教育书籍读后感


音乐教育书籍读后感(一)

音乐,本来应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艺术享受的,但当它成为一门课 后,很多老师的课频频出现 走调现象,如何上出学生喜欢的音乐课?这是终日萦绕我脑际的问题。我认为在遵循音乐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我们要放宽眼界,立足学情,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积极地整合、裁剪具体的课程资源,换言之要学会开发课程资源;同时要重视常态课的研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常态表现,从中发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行为规律,打造一个智慧平台和魅力舞台。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读完《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整套书,我思考、消化、提炼,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得到了一些感悟,这些感悟有助于审视我们音乐教学,促使音乐教学进一步优化。

感悟:音乐要回归本质强化审美魅力

讲到艺术的东西, 不管是语言还是音乐都离不开美。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要想使音乐课堂有魅力,必须在声音上狠下功夫。

我们觉得,音乐课堂首先要感受到音乐的美,为追求美而学。音乐是一种语言,一种通过音响说话的语言,有它独特的句法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规律。要想让人听得懂,我们教师先要清楚,增强敏锐丰富的音乐感觉。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师自己要对教学内容熟练掌握,要随时在表演的感觉中,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大礼堂里面上公开课,由于听课教师多,拿不拿话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细节。有的老师始终手持话筒上课。实际效果是拿了话筒,声音清晰洪亮,具有震撼感,不拿则自然真实,更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只要投入了,用心了,再细小的声音也能明辨。为了促使学生养成自觉的动口、动手、动脑、动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他们听,让他们说,让他们演。

我们的课堂是一个特定的舞台,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自主、自信,激发和锻炼他们的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艺术讲究形象生动、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情有致,一定要以其本身独特的美的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现列举我的课堂实录。

牛肉和芹菜

又到了我们的音乐时光。今天的音乐课我们一起真诚地交流音乐。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音乐,也很喜欢音乐课。我知道有些同学因为感受不到音乐的味道,所以不太喜欢音乐课。说到这里,班级且全校有名的调皮鬼徐陟、孙铮点点头。

是啊,有的人喜欢吃青菜,有的人喜欢吃萝卜,各有所爱。你有没有不喜爱的菜肴?我问。

肥肉!我看到就讨厌!有同学说。

香菜!那味道刺鼻!还有同学说。

徐陟说:我讨厌的是牛肉,因为我长得瘦。全班大笑起来。

孙铮说:我讨厌吃芹菜,一直不喜欢。我说:老师也有不喜欢的菜,那就是青菜。不过,我尝试着改变自己,现在已经很喜欢吃了,因为它的确富有营养。

至于牛肉和芹菜,我知道你有不喜欢的原因,但牛肉和芹菜无疑是好东西,蛋白质维生素成分非常多。今天晚餐时候,你们吃吃看,看能不能吃出味道来。不喜欢音乐,是因为你没有听出味道来,没有走进音乐,大家注意是进步的进,不是远近的近。走到音乐里面去了,你就一定会喜欢音乐。我用心地和学生在交流着。

今天我们来欣赏由我们班刘昕玮同学提供的《天路》,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这首歌。听后请你告诉我你的感受,请大家用心听。一曲终了,大家有所触动。于是我让他们谈感受。

有同学说:青藏高原真美!

有同学说:共产党对百姓真好,把温暖送到了西藏。

有同学说:天路就是人间天堂里最美的路。

我顺势导情:同学们听的真用心,讲的真好。我也很感动,感动于藏族歌手韩红真挚的演唱,感动于西藏翻天覆地的发展,感动于祖国的强大和美丽!

接下来我们复听了一遍歌曲。《天路》这个作品音乐制作精美,确实是一个能够打动人的景美情美的艺术精品。前奏就有一种开阔的气势,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雪域高原。

为了进一步在情感上启发和引导学生,唱到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啊时我深情地说:那可是一凿一凿凿出来的路啊!当音乐唱到青稞酒和酥油茶会更加香甜时,我说:酒还是那杯酒,茶还是那口茶,但是生活水平高了,心情不一样,味道就不一样了。牛肉和芹菜,请你尝试吃吃,你一定会喜欢的,就象音乐一样,用心走进她!代礼磊、姚涛又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歌曲哼唱和学词环节学生因为有了情感的寄托,声音也比以前好听多了,仿佛歌曲唱的就是他们的心声。


音乐教育书籍读后感(二)

读完郭老师的《音乐教育书简》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是百感交集:有高兴、激动,有后悔、沮丧,还有感动

我觉得这本书不应当只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入职读的,而是在职的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该好好看看。以前总觉得音乐教育的理论在大学走得太高深、太远了,大学的老师都高高在上,很难了解到我们一线老师的窘况,而我们一线老师又迫切需要一些学术型的专家给予我们现状的一些解读和帮助,因为你们的高度或者比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读完,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像郭教授一样关心和关注我们一线老师的学术型专家,你们的理论也可以让我们不再仰视,也有轻松!我们一线老师没有被孤立,在迷惘之际有你们这样的专家及时地给出一些有助我们自我判断的建议,是我们的幸运,不止是书中的小米老师。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明显感觉到似乎自己进入了职业生涯的倦怠期,我所在的学校也是农村学校,第五年了,每年都重复初一初二的教学,每个年级在 10 个班左右,除了音乐还有其他课程的兼职,课余时间紧张繁重的排练任务,这些都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有时候课到上完,有不安的感觉,好像又欠了学生什么!反思自己,最近好像没什么进步了,像一个机器在运转,而不是学生需要的老师!而我,不愿意自己成为机器。这也是最近看了一部电影《三个白痴》给我的警示:老师不是机器操作者,不是生产固定产品的操作工人。

之前在教学中困惑的地方,在书中得到了解答,谢谢郭老师您与我们分享了小米老师的成长,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 师生平等

和小米一样,如何做到这一点,我到今天还在摸索着,看到郭老师的解答,我知道这样的课堂,不是美国才需要,美国才会有,我们也需要,我们也应该有,观念可以改变。社会体制、等皆观念可能我们变不了,可是小小的课堂,我们可以改变。明白这一点,就不难明白学生们为什么出现上课热情不高,回答不热烈,参与度不高的种种行为,反思自己,是我们老师与学生距离太远。要想让音乐走近学生心中,首先,放下高高的老师架子,放下教材冷冰冰的知识结构,在平等对话中了解学生需要,是我当务之急要补救的!

这里是农村中学,不是市区里的学生,首先,我对他们的学习要求是不是过多地建立也一个城市地区的学习要求上,要求太高了,我需要好好思考,重新定位。

二、 教材主导教学

以前总觉得,教材如同圣旨,教研活动公开课的模式,专家的点评就是教旨,不加思辨地认为都对,就要按照那样。结果,慢慢地,我发现找不到自我了,工作的第一年,上课还很有激情,很多点子,现在发现被批判得连自己也找不着了,教材真的是不可推翻、不可质疑的吗?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麻木地生产产品时,也会厌倦的啊!为什么不能还原自己?为什么要做教材的忠实拥护者就不再敢质疑和拓展?

三、 教学模式的单一

唱歌课就你一句,我一句,欣赏课就讲解背景,听全曲,分析结构,讲音乐要素,器乐课也是你一句我一句。说是传统课,其实现在自己的课堂也莫过于此,我在机械地操作。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进这样的旧式的教学模式,只是走着走着,就感觉出不去找不着北了,回头一看,当初还雄心勃勃地要改变这种旧的音乐教学模式,可自己竟然成了它的忠实拥护者,看到有时侯自己的课堂竟然变成这样,心里也不是滋味,甚至很害怕,这是我一个年轻音乐教师应该有的课堂吗?

小米老师的创新,我看到了她的大胆创新和成功!这不是一两节的课堂可以早就出来的变化,是用心经营的课堂感化的学生,从学生不敢唱到爱唱到会唱,可能很漫长,可能就在老师观念的一次不经意的改变。我的学生这一届初三的学生,我从初一到初二下学期才看到他们的完整变化,小米的方法比我取得的成效更大!值得我学习!

四、 通过课外文艺比赛提升音乐学科地位

以前,总觉得在这么繁重的教学任务下,还要一个班一个班帮助排练,指导,很不情愿,甚至一手扔,给班主任自己弄吧,班主任又像踢皮球,踢给我们,学生夹在中间,抱怨就自然出来,节目的质量不高,自然也会影响班级形象,更加影响班级对音乐科目的重视。现在看来,很有必要纠正自己以前一些计较的看法,视作自己的工作,也是为将来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打好基础,更是挖掘人才的一个机会。

五、 合唱团的影响不容忽视

我们学校以前从来没有参加市级比赛取得三等奖以上的成绩,况且是这么多人组成的一个团队比赛,在今年的十一届合唱节,我们学校的合唱团却得了二等奖!这是我现在都为之骄傲的一支队伍,由于初三的离去,少了很多中间力量,需要重新选拔和培养,又得漫长的一段时间,在初三团员离去的那一次排练中,她们还是用动人的歌声传递她们的热情给我,作为指导老师,我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知道自己的付出值得!虽然现在看来,举步维艰,校长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我们得到展示的舞台还不够,可是,区领导、外校现在都知道我们镇龙二中虽然成绩不好,可有个合唱团,精神面貌不错!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不应该放弃。

做好这次比赛的总结和总结排练的记录是我应该好好做的,包括学生们的合唱团赛后感也可以让她们自己写写,这是我的财富!好好珍藏。

六、 知识技能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平时上课,我一直很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感觉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慢慢忽略了,看了书,我汗颜,学生的审美,学生的参与体验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知识不能跟随学生一辈子,可德育情感教育,个人参与的合作、体验却是能跟随他们成长,影响一辈子的。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把艺术摆的位置太高了,不对了?艺术有层次之分吗?听众有等级之分吗?

没有!所以,我们给学生的音乐,不应是剥离情感的空洞知识,而是有生命的美妙旋律!

七、找到我们的学科价值

记得以前不了解的科任老师还在笑话:你这个音乐老师怎么总觉得累,那我们都不用活了!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正如许多人看到的:音乐教师社会地位不高这是普遍现象,我知道单凭我,不可能改变所有人的看法,可是,我也以每天自己的行动在默默工作,默默付出,以自己的姿态骄傲地告诉给同行们:我骄傲我是一名音乐老师!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学科,同样,我们的地位不可替代,我们的学科魅力如同我们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一样,音乐赋予我们多少灵魂,我们在传递多少!

一本好书能影响人的一生,不记得是哪位说过的话,在此借用一下,我庆幸自己在迷惘的时候读到了这本书,就像航海中的指路灯,照亮了孤寂的我,让我忽然感到:方向就在那里,身边不止是我,还有很多伙伴,通向彼岸,是幸福的归宿!

但愿每一位音乐老师,您都是幸福、快乐的!


音乐教育书籍读后感(三)

《音乐教育的哲学》这本书是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着,它是一本纯教育理论书籍,其中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连贯、深入的哲学思考。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但是,如果认为音乐欣赏课只要一味让学生聆听,不需要教师作任何解释,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雷默在第七章体验音乐中认为:音乐教育向来是,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也仍然是非音乐教育,说重一点是反音乐教育。根据雷默的表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反音乐教育强调了音乐的非审美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成为它的一种手段,其本质是为其它非艺术教育的目的服务。长期以来,由于无法获得正确的哲学观点的指导,许多音乐教育工作 者常常处于困惑的状态,有时不自觉地遵循一些本质上反音乐教育的哲学。当然,雷默也没有否认音乐应当为非音乐的目的服务。雷默认为,只要能合情合理地保持充分的音乐性和有效性,音乐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为一些非音乐的目的服务。如果因为那些价值不是审美教育的核心而拒绝为其服务,那就过于讲究纯正性了。雷默不否认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道德和纪律,但他认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并不提供纪律和教授道德,这样做的是音乐。比如,一个孩子在练习一首曲子时, 必定会遇到许多要求,只有对这些要求作出让步,他才能真正体验音乐并使音响捕捉到需要捕捉的东西。这个让步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经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纪律,从而做到有道德。如果我们在此过程中用说教来强调纪律和道德,忽视音乐本身对纪律和道德的自觉要求,这样的音乐教育无疑应归入反音乐教育中去。

《音乐教育的哲学》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 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据,如同迷路的航行者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妈妈再爱我一次》观后感:中国音乐剧创作的重要尝试


一、期待有理由

音乐剧是泊来品。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许多有志向的戏剧人与音乐人一直在这块田园里辛勤耕耘,但中国的音乐剧创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一判断应该不会太过粗暴。理由很简单,我们至今还拿不出一部与欧美一流的音乐剧相媲美的优秀作品。因此,呼唤音乐剧力作,既是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又是音乐剧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让中国音乐剧创作者找到自信的必然选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国的音乐剧舞台上,每一部新作的面世都会令圈内圈外的人格外期待。

令人欣喜的是,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松雷集团、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德稻教育机构以及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从一开始就给了我们可以期待的理由:

创作阵容有大鳄。该剧由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物、著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领衔创作;香港著名音乐人金培达、著名词作家梁芒打造原创音乐;美国百老汇著名编舞、世界Salsa舞冠军Seaon Stylist Bristol担任编舞;著名歌手周冰倩担任主演。

剧作故事有人缘。该剧改编自20年前风靡一时的同名电影,内容上又推陈出新,融入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思考,从当下语境讴歌永恒、伟大的母爱,选材有眼力。

制作模式有范儿。该剧是校企联合制作的成功范例。剧作的编剧、导演、主演、舞美设计大多来自学校,具体的制作营销单位是艺术商业团体。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艺术与商业联姻,可谓是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一条新路。学生走出校园,专业制作理念融入学校,对于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弊,对于培养音乐剧创作人才更是找到了一条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而将商业化运作的鲜活案例作为艺术教育资源纳入教学,更是为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学院派的创作理念也有利于艺术创作本身的发展。艺术的教与学有时之所以会很难与社会创作对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本身的固步自封,只在所谓的学术领域学习和研究艺术,而没有将它纳入社会现实体系,殊不知学习与认知优秀艺术作品有一条不可忽略的准则,那就是关注作品的时代性。无论是贴合具体时代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困境,还是透过现实迷雾观照永恒人性,都是在深刻体验现实时代人生况味的基础上进行的,都不可能背离社会现实的投射。所以,艺术教育只有与时代、与社会相结合才具有真正的人文价值。当下的艺术商业化虽然难免为人诟病,但它自身具有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特质,艺术教育必须吸纳它的合理性,敢于与之碰撞、交融、合作,才是真正利于自身发展的正确方式。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作为一个教学单位,能放下姿态,主动对接,与企业联手将一部艺术作品成功地推上商业化道路,不得不说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尝试,它的成功模式作为艺术高校人才培养和作品推广的范例也未尝不可。

有了这些艺术准备,再去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感受最深的是,该剧不负众望,它一改时下中国音乐剧的浮华之气,主创人员踏踏实实编创,认认真真做戏,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与虔诚的艺术姿态,对中国音乐剧的创作与演出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

二、视听有惊喜

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取材于同名电影,又溶入了大量现实生活素材。该剧讲述了一位母亲为了自己的儿子而默默付出最后倾尽所有不求回报的故事。戏一开场是炫目的歌舞场面,做拉丁舞演员的妈妈带着幼小可爱的儿子在电视录播室里忘情地舞蹈。接着情节突转,有钱的奶奶要将儿子从其母亲身边抢走,只因家族产业缺乏继承人,母亲为了儿子的前途,做出了痛苦的抉择。从此孩子离开了妈妈,到了有钱的奶奶身边,过上了奢华叛逆的小少爷生活。十年后,奶奶却因为又有了新的家族企业继承人而将不听话的男孩送回妈妈的身边,然而富足的生活已使男孩变得不羁与自私,他了然不顾母亲贫困的生活状态而选择去日本留学并不断地向母亲索要大额生活费,爱子胜过生命的母亲为了儿子而被逼无奈去歌舞厅为人跳舞陪酒,紧接着儿子又考取了法国的大学,母亲四处借钱终于还是凑不齐儿子去法国留学的高额学费,在机场,当儿子得知自己无法去巴黎完成梦想的时候,他情绪失控拿刀刺向自己,母亲上前夺刀,在争抢过程中儿子失手误将刀刺向了母亲。儿子入狱,母亲精神失常。儿子在狱中深刻的反省与自责,认识到了多年来母亲对自己无私地奉献与爱。出狱后,儿子找到了母亲,唱起年幼时与母亲一起吟唱的歌谣《世上只有妈妈好》,最终换回了母亲的记忆,两人携手面向未来。

毫无疑问,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评判一部音乐剧的优劣,考量创作者是否真诚的面对艺术,面对生活,面对观众,首先要审视的是音乐创作水平。《妈妈再爱我一次》的音乐体现了编创者诚恳的创作态度与虔诚的艺术姿态。剧中大量的歌曲唱段,词意清新,旋律优美,通俗易懂,便于传唱;作曲家的创作既重视契合剧作主题与风格的内在需求,又符合剧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其中,对于《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老曲新编尤为突出。创作者在延续二十年前同名电影主题旋律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使曲调更加优美动听,歌词更加朗朗上口。这段优美的旋律与观众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需求产生良性互动,以至于结尾处的合唱,观众被台上的气氛感染,不由自主的加入演员行列,低吟浅唱,随律而动,此情此景,尤其令人难以忘怀。

该音乐剧的舞蹈场面设计,很好地体现出音乐剧的观赏性。开场的那段拉丁秀,动感有力、热情奔放,在符合剧中人物性格塑造与情感表达的前提下,更加突出了舞蹈的艺术效果,令观众大饱眼福。编导采用了拉丁舞、爵士舞,salsa舞等多种现代舞蹈,尤以非常有节奏感和律动的salsa为主要舞风,视觉效果赏心悦目。群舞既有抒情性场面,例如男孩与冰雪世界的精灵们一起跳舞,又有奔放的爵士街舞场面,充分点燃了现代观众的审美热情。

该剧的舞台美术时尚绚烂,充满现代元素与浪漫主义气息。灯光可以用美轮美奂来形容,一流的光影、精美的实景制作,让观众身临其境,流连忘返。其中折纸鹤的段落,两只光影纸鹤在舞台上结伴飞行,时而嬉戏玩耍,时而交相起舞,大纸鹤代表妈妈,小纸鹤代表小强,人随影动,影随人变,一幅温馨的场景映入观众脑海,给观众带来了极致的审美享受。简单的光影构思与处理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点睛作用,可见设计者创意的独特与理念的新进。

将该剧誉之为中国音乐剧的视听盛宴,一点也不为过。它带给我们最大的惊喜是,令人们对中国音乐剧的创作能力与制作水平的自信心陡增。

image

三、故事有潜力

音乐剧首先是剧。如同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一样,音乐剧文本的基本特征也离不开冲突与动作。所以,考察音乐剧故事的质量,主要看其人物在歌舞中行动的质量。

客观地说,《妈妈再爱我一次》的音乐创作、舞美设计、演出阵营、导演处理,包括制作理念与营销模式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相对而言,文本创作尚有较大的潜力可挖。限于篇幅,在此我仅就剧中母亲这一人物形象塑造问题谈一些浅见。

按照该剧主创人员的创作阐述,在一个极端的恶性事件中挖掘和讴歌母亲的宽容,母爱的伟大,就是这部作品的最高价值!用这样的视角去展示和呈现母爱宽容的主题便是这部作品的独特性!

要完成这一主旨的表达,关键是写好母与子这两个人物。而妈妈作为作者倾情讴歌的艺术形象,当然更是重中之重。观众只有走进这一个母亲的心灵世界,认同她的喜怒哀乐,才能为她牵肠挂肚,与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综观全剧,母亲的行动一共分四块:

第一块,一开场,母亲以舞蹈家的身份领儿子小强参加拉丁舞表演电视录播,她优雅而又诚恳地应对粉丝的追逐;她谦和而又得体地对待同事的棒场;她以诗意的方式回复儿子小强的疑问。体现了一位知识女性正常的、有智慧的母爱。

第二块,奶奶上门来夺子,逼母亲让出儿子抚养权。理由有三:一是不能让小强缺少父爱;二是让小强去延续家族庞大的产业,过好日子;三是如果母亲不同意,奶奶可用法律手段夺回小强。母亲经反复权衡,作出痛苦抉择,答应让出小强。

第三块,奶奶因为有了新的孙子,将叛逆的小强还给母亲。母亲领小强回家,但往日母子相依为命的情景已荡然无存,小强很快去了日本。母亲无可奈何,小强不断要钱,母亲只能靠陪酒、借款、变卖仅有的房产来满足小强的索要。

第四块,小强要与女友去法国留学,向母亲索要30万,在机场争执中失手误伤母亲。警察来抓小强,母亲劝儿子快跑;见到报上小强刺母的照片,母亲责怪拍摄者,担心小强以后怎么生活;面临判刑,母亲反复求情,强调儿子是误伤自己,要判就判我母亲有罪。

按照该剧主旨,写母亲,主要写母爱与宽容,那么,我们不妨对剧中母亲所有的行动作一简要分析。

在第一块戏中,母亲以优雅的方式对待粉丝,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同事,以诗一般的语言回答儿子关于父亲的话题,这实际上也是对儿子一种潜在的教育。虽然几乎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但体现了一个知识女性的正常母爱,可亲可敬。

在第二块戏中,有两点要商榷:一是母亲为什么要放弃儿子的抚养权?如果是要弥补儿子缺少父爱的缺憾,那么小强跟奶奶后虽然能得到父爱,但同样也会失去母爱。如果担心通过法律手段处理纠纷会失去儿子,这显然与事实不符,未免过于牵强。剩下的惟一理由是,为了让儿子以后能继承庞大的家产,过上等人的生活。而作出这样的选择,至少说明,作为舞蹈家的母亲对自己能否通过自己的力量培养儿子成家立业缺乏自信;对将要失去八年相依为命的血脉亲情会给母子两人可能带来的巨大伤害估计不足;对儿子能否在奶奶家健康成长、顺利接班的风险毫无认知。由此是否可以推断,这个母亲是个不成熟的、比较注重物质的母亲。二是当母亲一旦决定将小强交付给奶奶以后,她以不辞而别的方式与儿子分手,这一行动尤其值得推敲。正常情况下,面对一个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八岁男孩,母亲可以有多种理由与儿子交流,让其有必要的心理准备。比如,告诉儿子父亲没有死,他从国外回来了,你可以去奶奶家住一段时间;比如,将大人之间的选择结果对儿子直言相告,并承诺母亲会每周去看他;比如,母亲要出国演出,需要分开一段时间。等等等等。我相信,任何一种方法都比现在这样不辞而别的处理更有利于让儿子少受伤害。现在这样的举措,客观上让人对这种缺乏理性的母爱感到难以苟同,母亲的形象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在第三块戏中,因为隔阂,因为在母子分手十年的光阴中,母亲角色的缺失,母爱的不作为,儿子已不习惯在简陋的家中与已疏远了情感的母亲一起生活,很快去了日本留学。此时,母亲除了以榨干自己的方式去尽量满足儿子对钱的需求以外,对儿子的教育既无所作为,也无能为力,这种低层次的母爱与开场时那个优雅的舞蹈家的身份、气质、教养早已相去甚远。

在第四块戏中,母亲对儿子失手误伤自己后面临世人唾弃与牢狱之灾时,她的表现只能称之为一个普通母亲的本能反应了,至少现有的人物动作设计,与大爱、与宽容关系不大。

如果上面的分析不算太片面、太粗暴的话,我们就有理由期待文本的编剧能再做一些功课,妥贴地处理好普遍的母爱、宽容与这一个母亲的母爱、宽容的故事构思与动作设计,真正塑造好一个尽管也许有种种失误,但仍然不失为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独特的伟大母亲的艺术形象。

真诚地期待《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创人员能以现有的成功为基础,在故事层面上再一次深挖潜力,理清脉络,写好人物,使该剧在情理上更具有说服力,在艺术上更富有感染力,从而以更完美的艺术呈现给中国音乐剧事业带来新的惊喜。

读后感《音乐教育的哲学》


读后感《音乐教育的哲学》

最近读了《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一书,它是由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着,xxxx年8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着。作者贝内特雷默是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是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过去,我虽读过一些音乐理论但没有如此深刻的感触。第一,雷默的不断进取精神。坚持自己的音乐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不断的跟踪、消化,融会贯通,并运用到他对音乐教育的理论探索中。第二,雷默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态度。面对音乐教育界内部外部的质疑,受到的一个又一个理认思潮的冲击和挑战,雷默并不是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对持与他不同观点的学者,雷默没有粗暴地批评或一味自我辩护,而是心平气和地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将其合理和不合理的因素加以分析地展示给读者,同时提出一种求同存异的融合主义立场,主张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将不同观点的合理部分融合起来。第三,雷默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真心去探究不同民族文化的灵魂,从内心认知国于他的理论在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界的传播。第四,雷默的严谨治学的学风。书中加入了其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心理学、神经学。在自己深入研究后本着融合主义的态度对其进行引述、分析而运用不同观点时,不是将这些观观点简单化到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的极端状态,而是辛辛苦苦地把这些思想异同仔细区分出来。

另外,我读完此书后再次深刻地体会到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国初中音乐课程大量安排了艺术欣赏内容,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在书中雷默以美国国民音乐教育就中国的音乐教育也提出一些建议:理想的教师应是鼓励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的人,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首要目标,将技能培养作为达到那个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的手段。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种音乐性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

1、唱各种曲目,独唱并与他人合唱

2、用乐器演奏各种曲目,独奏并与他人合奏。

3、即兴创作表演旋律、变奏和伴奏。

4、在具体指导的范围内作曲并改编乐曲

5、读谱记谱.

6、听赏中、分析并描述音乐

7、对音乐和音乐表演进行评价

8、理解音乐和其分人文艺术与人文艺术以外的学科之间的关系。

9、理解音乐与历史和文化的关系。

对于这九个方面的内容,他向中国的音乐工作者提出两个与其它国家音乐工作者一样的问题:

1、这九方面的内容有没有和中国的音乐教育不相关的?

2、对这九方面是否应当有所补充,以便特别切合中国的音乐教育?

而所得到的答案与其它所有国家音乐工作者一致的答案没有、不用。若如此,中国的音乐教育者面临的即是如何把这一套较为宽泛的学习纳入普通音乐教育的基础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将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挑战。雷默还提出所有的音乐教育者还有另一个重大挑战如何在学习并保留传统音乐和包容外族文化的音乐之间,达到一种健康的平衡。

雷默作为美国着名音乐教育家深厚的音乐修养,也为我们研究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本书突现了一个前提,即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雷默认为采纳多视角和多种观点的合理成分是建构一种音乐教育的普遍哲学必须给予充分思考的。这种兼容、平衡的认识以及态度,对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十分有益,并且很适用。相信音乐教育会在一种多维度的逻辑体系和价值观的构建中发展得越来越好。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融实践性与研究性为一体的,具有很强可读性的理论专着,值得一读。尤其本书强调对音乐教育中音乐自身的关注,这对我国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是很大的。当前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也存在着仅仅重视音乐本身之外的体验,而忽略对音乐本身的关注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有学者提出音乐教育应该走进音乐,倡导关注音乐自身,启动音乐思维,这与雷默教授在此书中所强调的观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的。

当然,音乐教育改革不可能依靠一本书的出版、或是一个观点的提出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协力。一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能给我们某些启示。正如雷默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我深深地希望本书对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将会有意义、有帮助。我相信,本书大部分内容不仅适用于美国和其他任何地方的音乐教育,也适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如果本书哪怕只有一部分,也许有大部分,帮助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澄清了他们和我们都同样献身于其中的那门艺术--音乐--的信仰和价值观--即他们的哲学,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音乐教育的哲学》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我如同迷路的航行者突然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读书体会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读书体会

本书为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之一。这套丛书是国家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学校艺术教育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本书运用了60多个中外课例,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特点,有理论,有实践,尤其是介绍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国化的实践成果,非常适用于我国广大地区的中、小、幼的音乐教育。因此本书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书也可作为高中等师范院校的辅助教科书。

三位作者虽辛苦的编著了此书,然真正吸引我的却是奥尔夫的教育思想及在教学中的实践。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作为20世纪流传甚广,对世界音乐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其创立之初,就有远见地选择了原本性音乐作为自己教育体系的标识,同时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随世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本书的介绍不仅符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理,并且同时构成了本书不同于其他图书只介绍外国音乐教育体系和方法的特点。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原理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用一句话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

什么是原本的呢?意即属于基本元素的,原本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于开端的。原本的音乐又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期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宗旨

通过音乐去达到人类的最高智慧,培养健全人格。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方法

1、要从人的音乐本性出发。(每个人都有音乐的本能,每个人天生都是喜欢音乐的)

2、以节奏为基础。

3、将音乐与语言、动作、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戏剧结合进行综合教学。

(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原则

1、综合性。

2、即兴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4、适于开端。(适于孩子)

5、从本土文化出发多元文化教育。

6、为全体学生的。

(五)奥尔夫教学的态度

1、不要求每个孩子一模一样的模仿,而是引导孩子和老师共同创造。

2、不注重结果,注重过程。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作为20世纪流传甚广,对世界音乐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其创立之初,就有远见地选择了原本性音乐作为自己教育体系的标识,同时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随世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以下图片为其在中国的一些活动。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后人给他定位为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奥尔夫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兴趣,自学成才。他从不把自己禁锢在某一专业、学科之中,作曲、指挥、戏剧、舞蹈,他均报有极大热诚去关注、去研究。

1924年奥尔夫与友人舞蹈家军特合作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即军特学校。在那里奥尔夫开始了他变革音乐教育的一系列尝试,如新的节奏教学和将动作与音乐相结合的试验。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是在音乐与动作教学中突出节奏性乐器,他为了使学生们亲自参与奏乐,并通过即兴演奏设计自己的音乐,制造出了一套可以合奏用的以打击方式为主的小乐队编制乐器。这套已被人们统称为奥尔夫乐器的教具现已闻名全世界,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一)

《音乐教育的哲学》这本书是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着,它是一本纯教育理论书籍,其中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连贯、深入的哲学思考。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但是,如果认为音乐欣赏课只要一味让学生聆听,不需要教师作任何解释,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雷默在第七章体验音乐中认为:音乐教育向来是,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也仍然是非音乐教育,说重一点是反音乐教育。根据雷默的表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反音乐教育强调了音乐的非审美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成为它的一种手段,其本质是为其它非艺术教育的目的服务。长期以来,由于无法获得正确的哲学观点的指导,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常常处于困惑的状态,有时不自觉地遵循一些本质上反音乐教育的哲学。当然,雷默也没有否认音乐应当为非音乐的目的服务。雷默认为,只要能合情合理地保持充分的音乐性和有效性,音乐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为一些非音乐的目的服务。如果因为那些价值不是审美教育的核心而拒绝为其服务,那就过于讲究纯正性了。雷默不否认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道德和纪律,但他认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并不提供纪律和教授道德,这样做的是音乐。比如,一个孩子在练习一首曲子时,必定会遇到许多要求,只有对这些要求作出让步,他才能真正体验音乐并使音响捕捉到需要捕捉的东西。这个让步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经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纪律,从而做到有道德。如果我们在此过程中用说教来强调纪律和道德,忽视音乐本身对纪律和道德的自觉要求,这样的音乐教育无疑应归入反音乐教育中去。

《音乐教育的哲学》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据,如同迷路的航行者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二)

音乐,本来应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艺术享受的,但当它成为一门课后,很多老师的课频频出现走调现象,如何喜欢音乐课?这是终日萦绕我脑际的问题。我认为在遵循音乐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我们要放宽眼界,立足学情,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积极地整合、裁剪具体的课程资源,换言之要学会开发课程资源;同时要重视常态课的研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常态表现,从中发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行为规律,打造一个智慧平台和魅力舞台。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读完《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整套书,我思考、消化、提炼,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得到了一些感悟,这些感悟有助于审视我们音乐教学,促使音乐教学进一步优化。

事实上,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水平的限制,但教师凭经验教,学生就会被动地学,不会独立思考。音乐课一定要强调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才起指导作用。我们音乐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总希望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有一定音乐水平的人才,这是我们的优点,但是过多的包办代替,讲得多,容易养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最近读了《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一书,它是由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着,2011年8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着。作者贝内特雷默是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是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读完此书后再次深刻地体会到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国初中音乐课程大量安排了艺术欣赏内容,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在书中雷默以美国国民音乐教育内容就中国的音乐教育也提出一些建议:理想的教师应是鼓励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的人,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首要目标,将技能培养作为达到那个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的手段。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种音乐性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融实践性与研究性为一体的,具有很强可读性的理论专着,值得一读。尤其本书强调对音乐教育中音乐自身的关注,这对我国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是很大的。当前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也存在着仅仅重视音乐本身之外的体验,而忽略对音乐本身的关注的问题。一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能给我们某些启示。正如雷默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我深深地希望本书对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将会有意义、有帮助。我相信,本书大部分内容不仅适用于美国和其他任何地方的音乐教育,也适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如果本书哪怕只有一部分,也许有大部分,帮助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澄清了他们和我们都同样献身于其中的那门艺术音乐的信仰和价值观即他们的哲学,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音乐教育的哲学》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我如同迷路的航行者突然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三)

拿到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厚,翻看后第二感觉就是内容太高大上,不怎么读得懂。可能我的理论水平还是太浅薄了,还得以后慢慢阅读、慢慢理解、慢慢品味。

《音乐教育的哲学》作为一本哲学方面的着作,具有逻辑性强、结构层次清晰的特点。在第3版中对本专业哲学不确定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的解决思路。它提出,最好把那些似乎是替代性的价值观立场,看做是对大多数音乐教育工作者认同的目标的不同态度,那些目标涵盖了比过去更加宽泛的多样性价值观。这些内容是很多音乐教育方面的着作所无法替代的,也体现了雷默作为美国着名音乐教育家深厚的音乐修养,同时为我们研究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第三版的内容一共有9个章节,其中5个章节谈到了关于体验方面的内容,分别为:基于体验的音乐教育哲学、音乐体验的感觉尺度、音乐体验的创造尺度、音乐体验的意义尺度、音乐体验的情境尺度。可见,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体验是何其得重要。而我们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主要还是在培养学生狭隘的歌唱表演,以及识谱唱谱的能力。教学方法主要还是靠死记硬背、练习、模仿、重复和按部就班的习惯养成。课堂的重点放在了音乐教学上,学生体验的范围还是很小。其实,理想的教师应该是鼓励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探索的,以对音乐广泛、深刻的理解为首要目标,而将技能培养作为达到那个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的手段。

在书中第八章有关音乐脱盲和音乐读物的讨论部分,雷默先生就提到了识谱、记谱运用何种方式更为合理。他认为中国有着西方国家所没有的选择非常适合儿童需要的简谱体系,但是简谱体系的教学在中国似乎已经被放弃。想想也是,现在我们总是在课堂上花大功夫教学生认识五线谱,假设旋律是C大调的,学生还能认识并唱出来,只不过速度不够快,因为他在想那个位置是什么音。但若是旋律变成了有升降号的,C调中学过的音的位置明显和有升降号的搭不上半点关系,学生不光不认识音,甚至还会出现混淆的现象。这样看上去,前面五线谱教学所花费的努力显得既不成功,又是白费。虽说五线谱教学有这种弊端,但是好多教师还是在艰难地唱着认着,包括我自己的课堂教学也是。其实如雷默先生说的那样,一直被我们遗忘的简谱体系的教学,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点,学生不必再去绞尽脑汁地想什么位置是什么音,而可以很快通过看数字2020反应出唱名以及旋律的高低走向,体现出简谱体系简单、直白这一特点。那样,唱谱不再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而是可以通过唱谱更好地体验音乐的美感,为音乐的学习做好铺垫作用。

另外第三版中增加了一个关键内容,就是作者新的智力理论,它以角色而不是心灵框架为基础,通过每一种不同的音乐角色展示如何构成一种特定的智力表现,比如语言学,一个人的智力可以有多种途径表现得时候,他就在暗指某种角色的智力,像作为诗人,或者哲学家,或者是新闻记者。他对智力的定义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鉴别力和联系,第二个方面就是造就它们的情境。雷默先生认为智力向来是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智力的跨度在可以表现出来的很多角色中,可以从非常低到非常高,而且处在持续发展的阶段,不是一成不变的刻板观点,这使智力的概念摆脱了其传统而持续的狭隘。

正如雷默先生在前言中写到的:如果本书哪怕只有一部分,也许有大部分,帮助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澄清了他们和我们都同样献身于其中的那门艺术音乐的信仰和价值观即他们的哲学,那我就心满意足了。《音乐教育的哲学》这本书,使我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据,也如同迷路的航行者突然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音乐教育书简》读后感1500字


读完郭老师的《音乐教育书简》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是百感交集:有高兴、激动,有后悔、沮丧,还有感动

我觉得这本书不应当只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入职读的,而是在职的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该好好看看。以前总觉得音乐教育的理论在大学走得太高深、太远了,大学的老师都高高在上,很难了解到我们一线老师的窘况,而我们一线老师又迫切需要一些学术型的专家给予我们现状的一些解读和帮助,因为你们的高度或者比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读完,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像郭教授一样关心和关注我们一线老师的学术型专家,你们的理论也可以让我们不再仰视,也有轻松!我们一线老师没有被孤立,在迷惘之际有你们这样的专家及时地给出一些有助我们自我判断的建议,是我们的幸运.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明显感觉到似乎自己进入了职业生涯的倦怠期,有时候课上不完,有不安的感觉,好像又欠了学生什么!反思自己,最近好像没什么进步了,像一个机器在运转,而不是学生需要的老师!而我,不愿意自己成为机器。之前在教学中困惑的地方,在书中得到了解答,谢谢郭老师您与我们分享了小米老师的成长,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 师生平等

如何做到这一点,我到今天还在摸索着,看到郭老师的解答,我知道这样的课堂,不是美国才需要,美国才会有,我们也需要,我们也应该有,观念可以改变。社会体制、等皆观念可能我们变不了,可是小小的课堂,我们可以改变。明白这一点,就不难明白学生们为什么出现上课热情不高,回答不热烈,参与度不高的种种行为,反思自己,是我们老师与学生距离太远。要想让音乐走近学生心中,首先,放下高高的老师架子,放下教材冷冰冰的知识结构,在平等对话中了解学生需要,是我当务之急要补救的!

二、 教材主导教学

以前总觉得,教材如同圣旨,教研活动公开课的模式,专家的点评就是教旨,不加思辨地认为都对,就要按照那样。结果,慢慢地,我发现找不到自我了,工作的第一年,上课还很有激情,很多点子,现在发现被批判得连自己也找不着了,教材真的是不可推翻、不可质疑的吗?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麻木地生产产品时,也会厌倦的啊!为什么不能还原自己?为什么要做教材的忠实拥护者就不再敢质疑和拓展?

三、 教学模式的单一

唱歌课就你一句,我一句,欣赏课就讲解背景,听全曲,分析结构,讲音乐要素,器乐课也是你一句我一句。说是传统课,其实现在自己的课堂也莫过于此,我在机械地操作。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进这样的旧式的教学模式,只是走着走着,就感觉出不去找不着北了,回头一看,当初还雄心勃勃地要改变这种旧的音乐教学模式,可自己竟然成了它的忠实拥护者,看到有时侯自己的课堂竟然变成这样,心里也不是滋味,甚至很害怕,这是我一个年轻音乐教师应该有的课堂吗?

四、 通过课外文艺比赛提升音乐学科地位

以前,总觉得在这么繁重的教学任务下,还要一个班一个班帮助排练,指导,很不情愿,甚至一手扔,给班主任自己弄吧,班主任又像踢皮球,踢给我们,学生夹在中间,抱怨就自然出来,节目的质量不高,自然也会影响班级形象,更加影响班级对音乐科目的重视。现在看来,很有必要纠正自己以前一些计较的看法,视作自己的工作,也是为将来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打好基础,更是挖掘人才的一个机会。

五、 知识技能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平时上课,我一直很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感觉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慢慢忽略了,看了书,我汗颜,学生的审美,学生的参与体验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知识不能跟随学生一辈子,可德育情感教育,个人参与的合作、体验却是能跟随他们成长,影响一辈子的。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把艺术摆的位置太高了,不对了?艺术有层次之分吗?听众有等级之分吗?

没有!所以,我们给学生的音乐,不应是剥离情感的空洞知识,而是有生命的美妙旋律!

六、找到我们的学科价值

记得以前不了解的科任老师还在笑话:你这个音乐老师怎么总觉得累,那我们都不用活了!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正如许多人看到的:音乐教师社会地位不高这是普遍现象,我知道单凭我,不可能改变所有人的看法,可是,我也以每天自己的行动在默默工作,默默付出,以自己的姿态骄傲地告诉给同行们:我骄傲我是一名音乐老师!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学科,同样,我们的地位不可替代,我们的学科魅力如同我们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一样,音乐赋予我们多少灵魂,我们在传递多少!

一本好书能影响人的一生,不记得是哪位说过的话,在此借用一下,我庆幸自己在迷惘的时候读到了这本书,就像航海中的指路灯,照亮了孤寂的我,让我忽然感到:方向就在那里,身边不止是我,还有很多伙伴,通向彼岸,是幸福的归宿!

爱国音乐家


爱国音乐家
——读〈木笛〉有感
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个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一位叫做朱丹的音乐家去应聘器乐演奏员,当最后一轮面试开始时,他抽中了贝多芬的〈欢乐颂〉和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他看了看对评委说:“对不起,请原谅,今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我不能演奏欢乐。”评委挥挥手让他离开。晚上朱丹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吹奏木笛,今天那为让他离开的音乐大师正站在他身后,并说:“你被录用了。”
朱丹他时刻不忘记国家的精神真是难能可贵啊!虽然我们大家平时说爱国爱国,但是能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像朱丹先生这样呢?就因为今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而放下这样一个大好的机会呢?
我想,祖国母亲也一定会为有这样一为音乐家而骄傲的!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后感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后感

暑期所读的是由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一本音乐类专业极强的杂志。这本杂志我征订多年,暑假期间就其对我工作上的帮助罗列一些我的感受。

《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本杂志共分十个模块:音教畅想、稿源采珠、创意课堂、教案精选、音乐知识、高考指南、读者信箱、词花花、校园旋律、音乐小词典。其中的音教畅想、创意课堂、教案精选、音乐知识、音乐小词典这五个模块我比较喜欢,尤其对我平时的音乐教学也起到了辅助作用。这本杂志从音乐本体的审美思考、新课程背景下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策略、如何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开展有效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音乐动态生成性教学探究、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主体经验策略的实践与启示、中外音乐家、中西乐器的介绍、新歌推荐等数十个专题对音乐教学进行了分析、综合、概括和创造,是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指导教改实践的教育刊物,对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浅谈一下自己读后的几点体会: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反思是兴趣的来源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而教师的反思更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源泉。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参与和反思这三方面,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巨大动力。《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教学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指出:音乐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如果没有了兴趣这个动力,音乐课就无法实现其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教育目标。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直观演示、巧设疑问、故事穿插、游戏创设、情境演示等方法,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因此,努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音乐教学的成效有着重要意义。

二、诱发感受、调动参与。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四、善于反思,提高质量

教学反思 ,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如果没有反思,教师的教学就会仅仅是一种重复单调的工作,教师像工人,学生像产品千篇一律地生产出毫无创新的产品。所以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修改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在教学工作中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学工作者。

总之,通过读《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本杂志本人受益匪浅。让我感触很深,对我今后的音乐教学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综合组读《中小学音乐教育》有感


综合组读《中小学音乐教育》有感

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我今天要讲的读书心得,就是《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本书,它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同时信息量大,交流面广,教师不用走遍千山万水便可知各地区的教育教学动态,帮助教师作好教学交流,可以看到全国各省市地区的音乐教育成果,为音乐教师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也让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以兴趣激发参与

我从事的是音乐教学,我认为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何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观点和我所从事的小学音乐教学学科,设计了以下三个观点来阐述:

1、营造音乐氛围,激发学生想象。

音乐是抽象的,每个人听同一首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讲述得太多或对意境描绘得太具体,既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又阻碍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所以老师大可不必多费口舌,而要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其发挥主观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但是老师如果不加引导,一味让学生体会,学生也很有可能会摸不着头脑就需要老师的牵引,使学生联系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正确领会音乐内容,如在欣赏乐曲《梦幻曲》时,让学生随着音乐展开联想,教师轻声启发:夜,静悄悄的,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一位美丽的仙女出现在我的面前,她拉着我的手和我一起飞向遥远的夜空同学们在乐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个个身临其境,优美的旋律把孩子们带到轻柔飘渺的梦境中去了。

在学生开展的一些活动中,也积极引导学生恰当运用音乐,学生诗歌朗诵中配上音乐,会更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美术绘画过程中尝试去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等等,让音乐无时无刻在学生身边回响。音乐知识生动趣味化。音乐教学用生动的形式将知识内容装扮起来,创造了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学生就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美的世界里。他们的表现欲望会被激发出来。

2、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选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上音乐课时,我充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音画结合的形式,有机地把音乐与图画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新鲜感,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在教学《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时,我首先利用幻灯片显示出:节日的晚上,大家围坐在红彤彤的火堆旁,一起跳舞唱歌的欢乐场面。与此同时,播放活泼欢快的歌曲--《快乐的节日》萦绕整个教室,学生感受到节日那种欢快的气氛,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该掌握的知识,收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既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音乐游戏、舞蹈,激发学习的兴趣

音乐课的形式是以动为主,以情引动,以动助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儿童爱玩、爱动这一天性,运用音乐游戏、舞蹈、律动等,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和场面,将具有动感的音乐与儿童好动的性格特点相结合,让学生在唱唱、跳跳、玩玩、动动中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如在歌曲《小麻雀》这首歌曲教学中,由于面对的学生都是低年级的,年龄较小,我运用设置情景,曲后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学习歌曲,感受音乐,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是:设置情景,让小朋友带上头饰,自由发挥想象力,表演小麻雀、小花猫的走路动作,在表演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小麻雀、小花猫有礼貌的一面。表演结束后再问:我们该学习小麻雀、小花猫的什么品质?学生很快就能悟出对人要有礼貌的道理。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了游戏、歌表演、乐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益于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主动性。

二、培养兴趣,以引导调动参与

目前,大部分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还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填鸭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上,视唱练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毕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乐理知识,所以对于这块的教学,我想应该要重点抓。如之前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他们习惯的做法是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而这本书《中小学音乐教育》书中是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我可以试着去改变策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后感1000字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后感1000字

(教师:时美琳)

青岛西海岸新区珠江路小学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同时信息量大,交流面广。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也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较深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营造音乐氛围,激发学生想象

音乐是抽象的,每个人听同一首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讲述得太多或对意境描绘得太具体,既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又阻碍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所以老师大可不必多费口舌,而要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其发挥主观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但是老师如果不加引导,一味让学生体会,学生也很有可能会找不到方向,就需要老师的牵引,使学生联系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正确领会音乐内容,如在欣赏乐曲《梦幻曲》时,让学生随着音乐展开联想,教师轻声启发:"夜,静悄悄的,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一位美丽的仙女出现在我的面前,她拉着我的手和我一起飞向遥远的夜空……"同学们在乐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个个身临其境,优美的旋律把孩子们带到轻柔飘渺的梦境中去了。

第二,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选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上音乐课时,我充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音画结合"的形式,有机地把音乐与图画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新鲜感,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第三,通过音乐游戏、舞蹈,激发学习的兴趣

音乐课的形式是以动为主,以情引动,以动助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儿童爱玩、爱动这一天性,运用音乐游戏、舞蹈、律动等,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和场面,将具有动感的音乐与儿童好动的性格特点相结合,让学生在唱唱、跳跳、玩玩、动动中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如在歌曲《咏鹅》的教学中,由于面对的学生都是低年级的,年龄较小,我运用设置情景,曲后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学习歌曲,感受音乐,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是:设置情景,让小朋友朗诵诗歌《咏鹅》,聆听是个加入音乐是怎样演唱的,讲故事演示演唱顺序,加入律动表演。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教学思想,提升了教学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意教学理念和研究成果运用在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读了这本期刊,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所以,我觉得结合以上三点来力求创把自己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而且要有创新,并且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修改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读后感1000字


大通路小学教育集团新海校区 王婧

暑期即将结束,在假期中我研读了《奥尔夫音乐思想与实践》这本书,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是世界著名音乐教育理论之一。本书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为奥尔夫的生平与音乐活动,主要描述了奥尔夫从小到大的音乐教育经历。他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的父亲是一位尽职的军官 ,他的母亲爱。好大自然及艺术。对于奥尔夫的早期教育,他的父母非常充实人文精神的培养。他的家庭生活环境,总是充满浓郁的知识与艺术的文化气氛,是奥尔夫早期教育重要的生活和文化环境。了解奥尔夫以后,我的观念有了改变,奥尔夫音乐教学注重的是学的过程,让每个孩子都去动脑筋,去思考。把这个学知识的主动权,教给了孩子。结合当今的社会,需要培养学生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对于教育现代的孩子们,要从不同的教育方向,而不是如出一辙的教学。现在的孩子思维灵敏度高,吸收知识的能力强,单靠老师教什么他们学什么是不够用的。老师们应该大胆的开辟一片空地,要孩子们去探索,让他们自己走向成功。

本书第二章为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述评。从本章我了解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原本性音乐,即音乐学习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音乐学习中,奥尔夫的教育思想是人人必须亲自参与、创造和表现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学生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者。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是最接近自然、最原始、最原本的人类的状态。奥尔夫认为只有通过这种原本地即唱奏动说综合的艺术,才能把人类最宝贵地生灵东西开发、挖掘出来,并伴随一生永葆青春活力!

最后一章是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在中的传播及其本土化。我开始认为西方音乐和中国音乐教育会有很大的分歧,但是通过看书之后,我有了不同的认识。奥尔夫以行为方式作为其原本性音乐的首要特征,与我国古老传统中的乐的概念不谋而合。《乐记》开首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奥尔夫音乐教法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这个有着深厚东方文明的地方传播并发展,可能是由于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开放性和原本性的理念,结合我们的民族音乐,与我国的古老文化产生了共鸣,能够帮助我们发展,所以才得以在中国发展。

奥尔夫的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对于学生的音乐教育,不能死板教学,要开发学生的创编性,开阔学生的大脑。音乐本来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要是美的都是好的。创造新时代的美,需要我们教师正确的引导,给学生们绝对的想象和发展的空间。让孩子们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到世间的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体验音乐》读书心得


《体验音乐》读书心得

学习使人进步。在闲暇时看书、广泛阅读书籍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大休闲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报刊杂志、教育专著、养生保健之类书籍,却很少看音乐教育理论书籍。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向我推荐了《体验音乐》这本书籍。

《体验音乐》由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编著的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的教育专著。读过之后充分感受到这是一本对音乐教师非常实用的书。书中的音乐知识理论、音乐教学案例及所介绍的的音乐教学技能技巧,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体验音乐》一书中提到应该让学生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进行音乐思考,由此将他们引入音乐的主题。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进而陶冶情操,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是进行音乐联想与想象的基础。

在《体验音乐》书中,作者对小学各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均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尤其指出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听音乐。本学年,自己任教一年级,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娱乐性为主的幼儿教育向知识性为主的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他们具有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模仿能力较强,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每当让学生跟着音乐课前律动时,学生普遍出现脱离音乐而无规律的乱动。对于一年级孩子体验音乐的方式而言,确实重点就是要强化良好习惯的培养,即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想着听,动着听等多元化的听的形式,使学生变强迫地听为喜欢地听,由听而不闻为听而有感;此外用肢体语言感受,通过舞蹈动作帮助理解音乐,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感谢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感谢《体验音乐》,让我受益匪浅!

音乐教师读书心得《大象的眼泪》


音乐教师读书心得《大象的眼泪》

从事音乐教师已经一年了,虽然工作忙了点,但是看书的欲望有了前所未有的上升,总是希望能够多看一些与课业却又可以带来知识的书。前段时间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了《大象的眼泪》这本书,决定买回来,细细品尝,不到半个月,我看完了这本书。

虽然大家都说《大象的眼泪》是一本好书,全球销量什么什么的,销书榜什么什么的,不过我看书是不管这些的,刚好感爱好了,就会去看。书是讲,雅各,一位90岁或者93岁的老人,回忆起自己23岁时的往事。书可以说分成2部分,一部分是90岁或者93岁时的事情,另一部分是23岁时的事情,这2部分是交叉进行的,以雅各的睡梦作为连接点,看的时候仿佛穿越时空。90岁或者93岁的雅各,由于年老住在养老中心,天天过着力不从心的生活,一方面他很希望别人可以像对一位青年一样对待他,另一方面,年老又是明摆着的事实,这样的事实让他有点不开心。有一天,马戏团来到养老中心的对面马路,这件事让所有住在养老中心的老人都非常兴奋,包括雅各。在蒙蒙胧胧间,雅各回忆起自己23岁时的那一段可以沉的上传奇的经历。

我一直都不大喜欢看翻译小说,看完这本书以后,我这个想法也还是没有改变。看书评的时候,说《大象的眼泪》是一本带出一段布满梦想同时又布满历练的生活,是讲主人公走一条骇人却又浪漫的路。但是老实说,我一点也没有为这本书感动。这可能是文字2024的原因,我不知道美国的原文是怎样的,但是这个翻译版本却没有给我一丝感动,就仿佛只是看一段历史而已。

对命运的抗争对爱情的执着对友情的珍惜交织成青涩少年雅各的人生百味,让读者随悲而悲,遇喜而喜。大象萝西贯穿全文,可爱憨态的萝西、淘气闯祸的萝西、遭遇毒打的萝西,牵动所有人的心,人与人的爱,人与动物的爱,构筑一幅互融和谐温暖的画面。加之老人雅各逗人的语言和心理描写给整部小说锦上添花,让人看完舒心、窝心、开心~很棒的书。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中国音乐教育》读书心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音乐美学史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