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心灵处方读书笔记

心灵处方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的过程就是大量感触和思考涌现的过程,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读书笔记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也许下面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正合你意!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名著, 我深深被他的理论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告诫教师们: 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学生才会把我们当朋友,敞开心扉,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感化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当把关心留给社会,把热心留给学校,把中心留给教育,把真心留给同事,把耐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留给学生;让我们真正做到: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扩展阅读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1、要做到让每个孩子不仅能感受欢乐,而且还能创造欢乐,能为集体生活奉献一点自己的创造。

2、我建议教师们,必须循序渐进地去影响孩子的情感、想象和幻想,通向广袤无垠世界的窗口须逐渐开启,不可骤然完全敞开,变为畅行无阻的大门,致使那些被你所讲内容的思想所吸引的小家伙们不顾您的意愿如珠粒一般冲撒出来.......起初,他们对浩如烟海的事物会茫然不知所措,而后,对这些实际上尚未认识的对象会视而不见,成为空空洞洞的东西。

3、活的语言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如此丰富而又取之不尽,假如我们一小时发现一样东西的话,那么这些发现也足以延续若干年。

4、音乐--这是强大的思想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使儿童得到长足的智力发展。音乐的最初本源不仅仅是周围世界,还有人本身,他的精神世界、思想和言语。音乐形象按新的方式向人们揭示事物和现象的特点。

5、我们的教育学常常忘记,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大半时间内他首先还是个孩子。教师在往孩子头脑里填塞现成说法、结论和论断时,常常甚至不给儿童机会去接近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的机器......不对,这是不应该的。不能用一堵高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不能让学生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

6、当然,学习不可能是轻松的游戏,也不可能纯粹是娱乐或经常不断的娱乐。学习首先是劳动。但是在组织这种劳动时,要照顾儿童在他智力、道德、情感和审美能力发展各个阶段中的精神世界的特点。儿童的脑力劳动与成人不同。对于儿童来讲,掌握知识这个最终目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成为他付出智力努力的主要动力。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智力劳动的性质,在于思想的情感色彩,在于理性的经验。如果这个源泉涸竭了,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让孩子坐下来念书。

7、我终于彻底证实:必须直接在思想和语言的源头去教孩子思考,去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

8、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他什么都弄不好。每次作业都应当成为学生的一个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9、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当我们要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置身于这种世界。而且,孩子在踏上认识阶梯第一阶时的感受如何,心境怎样,决定着他日后整个认识的(通向知识的)道路。一想到这一级台阶正在成为许多幼儿的绊脚石时,简直觉得可怕。请您仔细观察一下学校生活,您就会看到许多孩子正是在识字教学阶段失去信心的。亲爱的同行们,这一级需我们要上得使孩子不感到疲劳,要使得通向知识的每一步都走的像鸟儿在高傲地直冲云霄,而不像精疲力尽地挑着力不胜任的重担的人在艰难迈步。

10、要防止机械地搬用经验的做法,任何创造都不能容忍死板公式,新事物只能创造性地去借鉴。

《把观察还给孩子》读书笔记


这几天,读了一篇有关教育的文章《把观察还给孩子》。文中强调一点,要想真正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那就是要把观察还给孩子。书中作者强调:观察本是一种享受,要把这点享受还给孩子。
文中说,观察力的缺失使我对我们的孩子心生一种怜悯,因为大多数成年人其实已经丧失了观察的心思,我们工作、生活的压力很大。读到这儿,我就在想,语文的最初,或者最原始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能我手写我心,可一谈到这个问题,很多孩子都会头疼,我们老师也在应该反思自己: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成功了吗?都怎么做的?是不是更多的时候是纸上谈兵,有几个自己认真想、认真体会,自己也思考亲自写,同时教学生观察方法呢?梁晓声还呼吁强调第二点:不能只有阅读而没有思考。
文章中还说,很多家长可能更强调阅读的作用,觉得读更多的书就能够把作文写得特别好。其实,不完全对,文中分析:知识两个字历来认为是要分开来谈的,知就是知感,就是别人呈现给你,展现给你,说给你听,要求你记住的那一部分,但这一部分是不可以的,还要有认识、思考。
这让我联想到当前,国家教委现在提倡弘扬传统文化,中小学生大背古诗文,这没错,但有的认为这能增强文化底蕴、提升素质、尤其说写好作文那就错了。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学生只有阅读不会思考,那又怎么能真正提高写作的水平呢?

《把孩子温柔的推开》读书笔记


《把孩子温柔的推开》本书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主线,选取了跟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家长的观念和智慧等相关的四十多个教育话题。内容既源于自己的亲子教育实践,也源于多年的教育行业经验。这是一本让父母懂得如何把孩子温柔地推开、让孩子成为独立的人的亲子教育秘笈。
很喜欢书中的二句话:第一句是作者的导师张文贤所作序李的成人是本,成才是末。可在面对孩子的教育时,大多数的家庭和学校都不重视成人的教育,仅仅关注成才的教育。很多家庭和学校更加重视孩子的成绩、考试、考级甚至以后会不会赚大钱。往往忽略了孩子人格、品行的的发展。导师说培养人格就是打地基的工作,学习、考试、赚钱就如盖房子。只有地基打牢了,房子才会盖得高,盖得稳。如今大多数的父母把孩子的成绩、上的培训班作为是否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总爱把自己的孩子的不足之处拿出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相比,总是看到自家孩子的不足。而往往把孩子的人格和品行放于次要位置,孩子是否孝敬老人、是否乱扔垃圾、是否有礼貌、是否懂得人际交往.......所以怎样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人,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真得仔细考虑考虑......
第二句话是本书的一个观点:成绩的背后是成长。
在如今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很多父母往往只把眼睛睁着分数和成绩,却忽视了一个小生命的正常成长。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一个身心成长健康快乐的孩子,取得好成绩就是自然的结果。孩子的成绩和成长本无谁重谁轻之分,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却把成绩看得比成长重要,把分数看得比快乐重要。可是,哪怕孩子的一点点成绩,我们也看到孩子成长的一些印记。即使孩子做了错事,在意识到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你能说孩子没有成长吗?就如作者所说,作为初做父母的我们,孩子的成长也造就了我们自己的成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寒假我用了几天时间,把海姆G吉诺特写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看完了。看完以后我有了一些小小的收获,现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的作者以众多的事例来呈现给读者:例如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让我收获许多。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很害怕。幼儿园的老师通过亲切的言语回答,让孩子放心将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师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难看的画就大声地询问老师: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其实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儿园画了难看的画会怎么样。但是老师的回答让她很满意,老师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小女孩看到了坏掉的玩具她有开始发问:谁弄坏了玩具?其实她不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时老师的回答有又让幼儿感到很满意。老师说:玩具本来就是拿来玩的,玩的时间长了,它有时候就会坏。这一系列的回答让孩子安心的留在了幼儿园。

看了这个例子让我反思了自己以前在处理这类事情的方式、方法,觉得自己真的忽视了去读懂孩子的心。还记得是小班开学的头一天,好多幼儿都在哭,好不容易,幼儿都不哭了。这时又来了一名新生,我用热情的态度去迎接他,可是他却不领情,抓着妈妈的手不放开,我试着去牵他的小手,却被他甩开了。家长也是很尴尬的笑了笑。接着家长就把他的小手交给了我,转头就离开了。一会儿这名幼儿就开始大哭了起来。我先哄哄他说:妈妈很快就来接你了。可是他听不进去,开始大声地哭闹起来。这一哭把其他不哭的幼儿也感染了,大家都哭了。想到这里我反思了自己,如果我一见到那名新生就蹲下来和他介绍自己或者询问他的名字,让师幼之间拉近距离;或者我让他的妈妈留下来和孩子一起参观一下教室,让孩子和妈妈一起玩玩幼儿园的玩具,消除孩子对环境的陌生感,让幼儿喜欢这样的环境;又或者我能适当的表扬他,你搭得积木很好看,给他竖起一个大拇指,让他知道自己是被肯定的、被重视的。这些假设如果能够在那天做到的话,我相信现在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了。

其实我们和孩子沟通是一门学问。我们要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我们要对孩子有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例如我们要以平等的姿态来和幼儿相处,尊重孩子的想法。我们要适当的鼓励表扬幼儿。例如孩子的活动中出色表现要加以表扬,特别是平时表现不加的幼儿有了闪光点,更加要给与肯定。我们还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例如我们在预设活动的时候需要教师设计的过程适合孩子、和孩子的思维过程相近,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

这本书的内容还包含很多很多,我想我以后一定还会再读这本书,我想下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当我无意中看到这本书名时,就被他的书名所吸引。虽经历了十五年的教育生涯,虽已为人母十五年,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影响,家长的要求的不断提升,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总是感觉自己在教育的方法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欠缺,所以一直在不断寻求有效的工作方法借鉴更有利于推动幼儿健康成长的经验。在本月,我发现了寻求已久的宝贝《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本书是海姆。吉诺特博士的最后一部著作,被翻译成31种语言在全球出版。可想而知他会有着何等的价值和效用于是我开始了细致的拜读。

在教了几年书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为与现实中的孩子打交道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句虽是简单的话却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反思了很久。是啊,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多少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再来的呢?当然,包括我自己,虽经历了十五年的教育生涯,却可以说仍然没有完全做好与孩子打交道的准备,想起来真是让我感到汗颜

海姆.吉诺特博士提到:我得出了一个可拍的结论。我成了教室里的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决定着教室里的气氛;我每天的情绪,左右着教室里的氛围。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既能让一个孩子痛苦,也能让他欢乐。我可以是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是激励孩子的手段。我可以羞辱他们,也能迁就他们;我可以伤害他们,也可以治愈他们。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我的回应决定了一个危机是升级恶化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更具人性还是泯灭人性。为什么不断有教师虐童案曝光,为什么有那么多教师因方法与沟通欠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其实,很多的教师最初都一样,带着最美好的愿望进入了教师这个职业,对未来充满着期待和美好的愿景,各个雄心勃勃,都期待为自己和他人能共同活出自己的价值而努力着,奋进着而面对现实,为什么会演变的如此可怕,会有部分的老师 发挥了前者的力量 让一个孩子痛苦、成为了折磨孩子的工具

爱心、责任心、奉献精神固然重要,但是在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的今天,面对众多的压力,面对教育的快速提升与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严重不足;我们要想改变现状,现在可以做的,就是要让大家快速找到成就感和自豪感,以此来推动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成就感,实现教师无私奉献、教书育人的高尚情操。这就需要有效地方法和技巧来支持。总之,方法、技巧是现在的教育者最好的工具。而这本书就以短文的形式来描述,提供了沟通原则的实际指导。让我们即清晰的看到方法,又能体会到在每个情景之下,每个角色的心理状态。透过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很害怕。幼儿园的来老师通过亲切的言语回答,让孩子放心将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师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难看的画就大声地询问老师: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其实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儿园画了难看的画会怎么样。但是老师的回答让她很满意,老师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小女孩看到了坏掉的玩具她又开始发问:谁弄坏了玩具?其实她不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时老师的回答又让幼儿感到很满意。老师说:玩具本来就是拿来玩的,玩的时间长了,它有时候就会坏。这一系列的回答,看是简单,但她诠释了老师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使老师从细微处在不以意间打开孩子封闭的内心世界,建立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让孩子安心的留在了幼儿园。

作为教育者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作为真正的教育者,我们要看到的不是现实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些表象,而是在现实背景下的心理活动。通过很多这样的小故事的学习和体会,我想只要我们做到细心观察,多关注、多思考,大家都可以不断提高自我,改变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气氛,改变自己和孩子的一生。在感触的同时,也引起我心中的共鸣,我要像春风解冻一样,走到哪里就温暖到哪里。作为老师,作为一个正在从事着教育使命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我要一直如此执着、沉静、完善和不断进取。

读书笔记——把孩子管出花来


前言

(也是作者的观点,给我的感觉作者的家族应该都是比较自律的,所以,一些方法不太适合懒散的家庭去实践。并且第一个章节都是用来夸他家孩子的,别家孩子也没有借鉴性,可以不看。)

优秀的孩子,都是自己管理自己的,当然包括学习!主动去自学,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注: | 自学能力更重要

世俗的力量,习惯的力量足以让一个理智清醒的家长晕头转向,懵懵懂懂。

和孩子保持安全距离

孩子的学习就像花草,家长离得太近未必是件好事,有意而善意的关怀往往是无意而恶意的伤害或摧残!

孩子的学习就像风筝,风筝要想飞得高、升得远,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家长只有敢于松手和放手,才会领略到腾飞的壮美!

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相对减少了家长的时间与精力的支出,何乐而不为呢?

无论家长还是孩子,温馨和睦的家庭的前提是,家庭成员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黏在一起耗时间。

妈妈过度的爱,将泛滥成灾

多数妈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不能胜任的。

注: | 现在的妈妈除了照顾家,还要上班,再教育孩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妈妈不是超人

知道自己心烦,为什么没想到自己的孩子可能更烦呢?

注: | 一个唠叨家人被作者问起被人唠叨的感觉时说会烦死了

非常妈妈,非常孩子

刘妈妈终于下决心要做个和以前不一样,和其他家长不一样的非常妈妈,因为之前所有的努力,对孩子没有任何改变和帮助,无奈之下,刘妈妈必须改变!

注: | 和别人一样的关心付出没有改善,苦口婆心没用,只能换一种教育方式,比如鼓励

孩子爱玩,那就鼓励他去玩,拼命玩,引导他玩出花样,玩得别出心裁,然后在孩子最喜欢的娱乐中,不知不觉地加入知识(不仅仅是课本内容),这样,孩子会大口吞下并及时消化,却不知自己最厌倦的学习裹在其中。

孩子可以有爱好,但爱好不能太多,尤其是不能认同很多爱好的同时发作。

迫切需要补习的孩子应该是本身具有强烈的求知愿望,非常热爱学习,除了认真完成学校的课程外,还需要适度地拓展和延伸知识面。

注: | 自我求知欲望强烈,又想拓展知识面的孩子才适合补课

孩子首先会觉得老师很重视自己,他会比以前更注意自己的表现。同时,他也会联想到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很密切,自己没有空子可钻了,以后肯定也不会提出刁难的要求了。

注: | 母亲编了谎话来告诉孩子这些安排是妈妈和老师商量好的,让孩子没有空子可钻,也让他觉得自己受重视

家长都把孩子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而孩子却是每天都在变化的。

经典例子-家长和孩子活在不同的时空

那你告诉她在哪里等你了吗?你告诉她什么是乱跑,什么不是乱跑了吗?

注: | 一个母亲因为孩子乱跑就打孩子,这句话是作者对这位母亲说的。我们平时确实许多事情没和孩子说清楚

聪明的孩子就因为聪明,才会有这样那样的爱好和兴趣,才不会把自己当成只去学习的工具,聪明的孩子喜欢有多姿多彩的梦想,而学校教育却让孩子没有机会去梦想,于是,他们就会在学习之外换一种方式继续自己的梦想。

如果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以为孩子是贪玩所造成的,采取粗暴的强制方式要求孩子多学、死学,那聪明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厌学,直至彻底远离学习。

注: | 许多时候,只是大人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不明白大人在说什么。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就是如此,老师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最通用的方法,教给学生最常规的教育。

教师是讲书本知识的工具,学生愿不愿意听,听懂听不懂,全凭学生自己!教师只能按照设定的程序和计划去运转,转得快与慢,讲得深与浅,全凭教学大纲和进度!

注: | 是这样的吗

父母们交口称赞甚至顶礼膜拜的早教,却成了孩子后来厌学的种子。值得庆幸的是,目前的早教老师水平不高,科目不全,所以,才给后来的小学老师留下了再教育的可能。

注: | 早教没学会反倒是好事了

让孩子习惯于好习惯

究竟哪些习惯才是孩子学业最重要的呢?

热爱学习的习惯、自学的习惯、随机应变的习惯和乐于思考的习惯。

给孩子建立规则远比直接帮教更重要。

因为学习最终是孩子自己的事,必须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

我们管孩子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并把这种习惯坚持下去。

有了好习惯的孩子,并不需要家长或者老师的特别叮嘱,自然而然就会延续。而此时,家长就彻底解放了。

时间表中要引导孩子设立相对固定的看电视、玩游戏的专用时间,让孩子时刻感觉到有束缚又相对自由,有放松又要相对收敛,这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苦差,要认真地学,勤奋地学,但还要找到最适合孩子的个性化方法,形成自己特有的方法或者技能,单纯靠老实学来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成为创造型人才。

学习批判性思维(挑战权威),是西方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国学生最缺乏、最弱小的能力。

好成绩不是家长教出来的,是孩子自己学出来的。

注: | 要让他意识到是在为自己学习

学业规划

对于家长来说,学业规划远比单纯管教孩子更有意义。 我们没有的,不能让孩子继续没有!

孩子的爸爸妈妈可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家庭自身,让家庭成员关系和睦、融洽,爸爸妈妈要做的不是具体的学业帮教工作,而是专注于更高层面的孩子的学业规划。

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

家长千万不要对孩子抱有太高的期望,如果家长要求过高或者说要求不高但是孩子还是达不到,对孩子来说往往会走向反面。

真爱孩子,就要视子如父,在尊重(仅有赏识还不够)甚至崇敬中,让孩子保持神圣的、纯洁的自尊,因为你的孩子很可能会超越你,也或许就是未来的总统,难道不值得你去尊重和爱戴吗?

真爱孩子,就不要担忧他(她)的将来,而是多些鼓励和支持。

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

孩子最好的教育模式是自己教育自己。

注: | 孩子从来不收拾房间所以找不到自己的袖标,从那以后就开始变得有条理起来

我所主张的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其实就是家长和孩子互不干涉,各忙各的,家长无权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指手画脚,而孩子也同样无权主张家长给自己学业和成长方面的诉求。

这样做的初衷,是希望给孩子绝对的自由权和充分自主的空间,给孩子充分的自信心、自尊心,让其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着自己独立面对、思考或解决自己可以面对的事情。

不要求孩子听话

家长只是比孩子年长一些,对孩子要以理服人,民主协商,谁说的对就照谁说的办,不能倚老卖老,强迫孩子无条件接受你的一切。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絮絮叨叨地对孩子说听话,做个好孩子!几乎所有的老师也会不厌其烦地说听话,做个好学生!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必须听话的空间里,究竟为什么要听话、听谁的话、怎么样才算听话,他们却一直毫无头绪。

找回孩子的学习兴趣

提高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关键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单纯的补课,只能是让本来就厌学的孩子更加厌学,最终让孩子害怕学习,甚至远离学习。

教育孩子一定要从小处着手,尽可能提前解决,而且要用心解决。

第一招:跟着孩子的爱好去爬竿。

找到孩子的爱好后,把他应该掌握的知识,如数学、语文、英语等,全部改头换面,变成符合孩子爱好的知识,

第二招:把孩子的爱好拉下马。

如果孩子热爱,家长又不介意将来孩子的选择,那就因势利导帮助他积极走上网络之路,孩子将来很有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人才。

第三招:创造孩子的爱好。

管教

管教是不可缺的,但是要分清楚管什么、怎么管。

不管在哪种教育模式下,不管采用哪种教育方法,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那就等于对孩子的绝对放纵,这时无知者无畏的孩子,谁能料到会搞出什么花样来!

注: | 作者之前一直说要不管,看来最终还是要管

孩子毕竟是孩子,不可能指望谈话和交流就能解决孩子的问题。

注: | 孩子毕竟是孩子

教育切磋

珍惜孩子主动的交流机会

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做他(她)所喜欢或者擅长的事,热切地希望家长迎合时,家长不管自己是不是喜欢、值不值得参与,千万不要一概回绝。如果家长经常回绝这种要求,孩子将不会再找你玩了。对于家长来说,就错过了一次难得的教育机会。而且,这种教育机会是孩子主动为自己创造的,家长好好利用,效果一定不错。

找对与孩子交流的时机

切磋必需的条件:孩子的心情很好,学习劲头十足;家长非常有把握地直接发现孩子的学习问题;不能经常,最多一个月一次(千万不要把自己演变成三陪家长)。

喜欢《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心灵处方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