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2000字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2000字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2000字。

古语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而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您是不是不太清楚读书笔记怎么写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2000字,感谢您的参阅。

《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也不复杂,男主查理斯和老婆孩子生活在英国,有着体面的工作,不低的收入,过着常人认为幸福的生活。但是有一天查理斯突然抛妻弃子,远走他乡。人们以为他是和一名年轻貌美的女子私奔了。后来发现查理斯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画画。他的物质生活变得贫穷,经常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但是他一直坚持创作,他很快乐。查理斯辗转多地,最终在原始的树林中定居,病逝。死后,查理斯的画作被世界认可,价值连城。

刚看到查理斯抛妻弃子,不顾一切去画画的时候,我非常震惊啊,觉得这个男的怎么能这么渣。后来变得有一点理解他。

上周有人问我在看什么书,我说在看《月亮与六便士》。还开玩笑说,读后感就是“艺术家的不正常也是正常的。”对方补充,“艺术家必须不正常。”

过几天我又问自己:什么是正常,怎么定义,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正常?

今天主要谈谈我对“正常”的看法。

个人分析,“正常”这个概念,体现的是“大众”的意思,大众即为正常。

就是按照社会观念,大多数人都会按照A这种方式做事。

而这时候如果有人打破常规,按照B的方式来,他就会被“正常人”视为“不正常”。

比如这个社会大多数人在30岁左右结婚,如果你一直享受单身生活,可能就会有人觉得你不正常;

大多数人会选择生孩子,如果你和你的另一半是丁克一族,可能就会有人觉得你们不正常;

大多数人喜欢异性,如果你是喜欢同性或者双性,可能就会有人觉得你不正常。

“不正常”听上去有些贬义,感觉好像是做错了什么一样。

事实上,上述的例子中,当事人有错吗?

我不觉得。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如何生活的权利不是吗?

我活我的,你凭什么指手画脚呢?

我不结婚碍着你什么事了?

我不想生孩子怎么了,人类真的会因为我灭绝吗?

我喜欢同性或者双性怎么了,没喜欢你或者你家孩子不就得了。

不是每件事都有必要或者可以分出对与错,是与非的。

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像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一样,

应该采用“求同存异”的原则,而不是想办法“同化”。

“求同存异”意味着尊重,而“同化”代表着对立。

我先给你定性为“不正常”,如果你能“知错就改”,“迷途知返”,加入我们,那你就还是“正常人”;如果你“执迷不悔”,那我们可就要“代表月亮消灭你了”。

平心而论,当你在评价一个人或者什么东西“不正常”的时候,是不是有点歧视、有点威胁的感觉。

再举个例子,前几天马思纯在微博上晒读后感,被人围攻。原因是大家认为她的读后感“不对”。我看到这就笑了,原来现在晒个读后感,都有无数“语文老师”当你在回答阅读理解,给你打分。

“阅读理解”有标准答案,我能理解,考试就是非要有个评分标准嘛。

连读后感都有对错之分?

一千个人读出来一千个哈姆雷特。

再说你又不是张爱玲,你凭什么说马思纯理解的不对?

有网友说,当然,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是你马思纯是要扮演张爱玲笔下的角色啊,如果你理解的不正确,你怎么能表演的正确呢。

其实还是同一个问题啊,人家表演出来的人物,是人家理解的人物,和你理解的不一样,很正常。和80%的读者理解的不一样,也没什么啊。。

为什么演不出来你想象中的角色,你就觉得人家演的不对呢?

恕我恶意揣测一下,是不是有很多在批评马思纯的过程中找到了优越感。

“明星又怎么了,还不是读不懂书,还不如我呢,装什么文化人啊。”

一群想法一致的人聚集在一起,围攻一个想法不同的人,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

我要是马思纯,我就不会发第二条道歉的微博。

本来没错的事情,为什么要道歉。

作为明星,行动是有影响力的,你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一些不敢坚持自我的“小众”向大众妥协、认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家切入点不一样,看到的问题,思考的方式都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不同有什么不行吗?

像我写的这个读后感可能还有人会觉得奇怪呢,

“写的什么啊,乱七八糟的。”

切,要你管。你有自己的想法OK啊,那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怎么了?

当然,有些原则性的事情立场一定要明确。大到国家主权,小到过马路不要闯红灯。这些事情要分对错是因为要维护秩序,防止一个人侵害其他人的利益。

但是对于那些不是非要分出对错的事情,如果大家的审美一致,这个世界会很单调、很无聊吧。

所有人都住一样的房子,连装修都是一样的。

买的车子、穿的衣服、戴的手表都是一样的。

那这个世界就成为了加工机器的流水线,不再有人类的生活了。

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潜在歧视,下次在开口评价“不正常”之前,试图用其他的词替代,比如“独一无二”、“与众不同”。

“他们是丁克家庭啊,还真是与众不同呢。”会比你说“他们不正常”好很多。

当然,阴阳怪气地说反话就没劲了。

最后引用一句Beyond乐队《光辉岁月》里的一句歌词作为结尾:

“缤纷色彩显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2000字


很是幸福这几天能静下来看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奔着对书中男主的鄙视和爱慕,想弄明白究竟是什么赋予他力量能让一个年近40的他,抛妻弃子,抛弃他熟悉的环境,他所拥有的社会关系,资源及一切,全身心的投入到绘画中,高潮来了,问题是40岁的男主身无分文又在艺术界没任何声誉,只身来到艺术之都巴黎,此时的他对绘画一无所知,就这样他在极度清贫以绘画的方式度过了后半生,最后因麻风病而死,生前仅以6-7法郎卖出去几副作品,而死后几年后他的作品被高度赞誉,并享誉全世界。

刚开始看不知该怎么看待看男主?一个天才,一个非人类(病重时朋友及时照顾,病愈后抢走朋友妻子,三个月后又抛弃朋友妻子,造成朋友妻子自杀身亡)?在男主的身上不能用简单的或者通俗的道德去评判,就像作者说的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警察时刻在监督外边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要跳出这个警察。什么是道义与非道义,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对与错?在他世界我需要重新开启一个新的寻找航程,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与绘画的事有关和无关,就是如此的简单。所以直到死他的情人(即朋友的妻子)都不明白这个道理。当她发现对于男主来说她不是以一个情人存在而是仅仅以一个模特而存在,也仅仅是男主一个娱乐工具而已。于是她就试图用正常女人的方式来捆绑男主,想给男主创造出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丰盛的食物来吸引男主,可悲的是男主对于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只分为和绘画有关与无关的,只要是和绘画无关他更本就不在乎。他可以过极度清贫的生活,对他来说吃的丰不丰盛,用的舒不舒服没有区别,也不在乎别人对他任何评价,甚至是他最在意的绘画,只是简单的沉浸于绘画,不在乎外界的一切,似乎一切都与他没有关系。

作者说他的人生中还没有遇到任何一个人可以如此的不在乎外界的一切,可以把自己的全部热情与关注力用在一件事情上。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不管生活过得多么清贫,即使一天就啃几个面包片和一杯牛奶对他来说能维持生命即可,就算全世界人民都痛恨他,那又如何?周遭人对他的善与恶没什么区别,只要是他需要的仅是单纯的拿走,即使是朋友在他重病时拯救了他,他也可以毫不留情的抢走朋友的妻子,就如同作者说的他已经失去了一切感知的能力(同情,恨,感恩和爱的能力),甚至连最基本的人的情感都没有了,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在我的心中他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的人。倘若不是为了维持生命,我估计他就会切断一起与外界的链接,因为仅是维持生命的联系对他来说都是多余的。

即使我看完了这本书,两遍下来我也不能理解男主的心境,更是不能理解是什么驱使他从来个枯燥的股票经理人变成了后者没有正常情感的人。要是追根溯源,他的童年和中年都是快乐了,不能说有多幸福,至少可以说是妻贤子孝,是什么可以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一个如此冷傲决绝的天才?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看从什么层面上去理解去看,从对理想和现实来说他又是高尚的,不为地上的六便士弯腰而错失了天上的月亮,从人性的层面来说他对外界的冷漠到了极限,那种冷深入你的骨髓(情人自杀后作者问他怎么看情人的死,他压根就不在乎她自不自杀),让你看后不寒而栗。这样的人确实是遭人痛恨,可是从某种程度上又吸引着我们,作者也是有这样的同感,一方面痛恨着男主,痛恨着他非人类的一面,另一方面又被他对外界一切的冷漠及对绘画的执著而吸引。我想他的情人也是这样,虽然在她们的相识初期并没有什么言语,他有的只是冷漠,傲慢和沉默,也正是这样的冷漠,傲慢和沉默吸引了她,让她飞蛾扑火以致粉身碎骨。也许正是男主的人生形态是非常态,才能吸引我们锲而不舍的读下去,当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道德体系,不得不让我又爱又恨男主,生活中能做到如此冷漠傲慢决绝执着且有毅力的人少之又少。

这让我想起来前几天看村上春树引用的一个逻辑: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善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改变所处的场所和立场。一个善在下一个瞬间也许就转换成了恶,反之亦然。所以我不敢用善与恶来道德绑架男主,也许在这里这样的绑架有点low了,对男主来说不公平,他只是他,不代表其他任何人,哪个人又是纯善?我们痛恨男主对妻与子,情人的冷漠和决绝,更别扯家庭社会责任感,他只是他,他只是摆脱了所有的家庭和社会束缚换来了自己愿付诸生命东西的追求。这也许就是我们又恨又爱的原因吧。现实中的我们,有几个能有如此的勇气和毅力?我们爱的是他的勇气和毅力痛恨的是自己的怂,我们就是作者笔下的正常人,为了地上的六便士而错失了天上的月亮。

我更想知道的是什么样的力量让男主抛弃了40多年来形成的人生价值体系?简直是彻底的抛弃,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不能再用简单的渣不渣来评判男主了,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活着别人的眼中,是外界的一切形成了我们的人生价值体系,而当外界的一切崩盘时,我们该如何支撑我们的价值体系?反正我的一旦超出我自身所感知的价值体系就会活在无限的纠结和自责中,其实明明可以活的更潇洒一些,让自己更自由舒服一些,可是我是一个群居动物,即使一点点的偏离我是无法忍受,不是来时外界的,而是内的。这几天费尽所有力气想从书中找出什么力量在支撑男主,可以如此冷漠的对待周围人的批判甚至是辱骂?

那是一种火辣辣的执着,是我身上不具备的,不管是对什么的执着都是我所欠缺的。男主也是幸运的,在我看来对人生中某件事的无止境的执着是一种幸福,至少他有种可以用灵魂交换的东西,我有吗?我没有,你可以说我只是简单的活着,单纯的活着,谁不希望自己灵魂深处有执着?

看完之后我似乎明白了,男主的人生是饱满的,他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找到了一片净土,只是这片净土禁止任何人和事,物踏入。而当今的我的焦虑,是我没有支撑自己欲望的力量,所以只能靠外界形成的价值体系来支撑,于是自身的欲望又不仅仅满足这样的体系,又想像男主一样逃出体系又没有支撑它的力量,就这样在这个世界里不停地挣扎。也许正是我这一辈子都不能明白挣扎是没用的,因为搞错了挣扎的对象,该挣扎的是如何建立本我的价值体系而不是和自己30多年教育社会文化强压给我们的价值体系。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书笔记


世人将这本书奉为经典,我不置可否。可能是因为太久不读外国小说了,思维逻辑有些跟不上作者,甚至在某些方面想反驳作者。首先是文体,因为我对这本书除了知道它是名著外,其他方面一无所知,所以开始看的时候以为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后来发现是和现实有联系,但不是作者,而是以高更为原型的。我对高更也不了解,所以单纯地评价斯特里克兰德先生,他是一个毫无人性、任性妄为、孤独的dreamer。为了儿时的梦想——画画,他抛弃妻子;斯特洛伊夫先生对他有救命之恩,他却欺朋友妻,而且他只把朋友妻当成模特,厌烦了就弃如敝履,朋友妻以自杀结尾,他毫无愧疚之情,他非常看不起女人,认为女人满脑子都是情情爱爱,是男人的附庸,贱得很,鄙视他。作者视角的主人公也绝非善类,他把一切都当作笑谈,以上帝视角冷眼旁观,他的冷漠和斯特里克兰德如出一辙。这本书夹叙夹议,嬉笑怒骂,其中不乏人生哲理。

只有诗人或者圣贤才会相信,在沥青路面上浇水,百合花会长出来回报他的辛勤付出。

人们把面具佩戴得天衣无缝,连他们自己都以为成了和面具一样的人了。

人类骨子里具备编织神话的才能。这种才能让人们贪婪地在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的生涯中捕捉各种让人惊讶或者令人迷惑的事件,杜撰出传奇,随后发疯般地深信不疑。这是浪漫对平淡无奇生活的一种抗议

我从写作中汲取的教训是,作者得到的回报应该在创作的乐趣中和思想负担的释放中;对其他东西都不必介意,无论表扬还是苛评、失败还是成功,都应该在所不计。

格言还不是愚钝的人用来模仿智者的呆板器具

“为什么可人的女人要嫁给枯燥的男人呢?” “因为脑子好使的男人都不娶可人的女人啊。”

有些人是社会机制的一部分,因此他们才能存在于社会之中,也只能靠社会活着。他们像身体里基本的细胞,而且,只要他们保持健康,就会在那个巨大的整体里被吞没

女人有种无法摆脱的毛病,就是一心想和愿意倾听她的人絮叨自己的私事

我告诉你我得画画。我管不住自己。一个人掉进水里,游泳游得好或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不得不挣扎出来,否则就会被淹死。”

为什么你会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能像石头一样扔在沙滩上,让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便捡起来?美是奇妙的东西,奇怪的东西,画家经过折磨灵魂才能从这混沌的乱世找出来。画家把美创造出来,可美不是所有人都能辨认出来的。你要想认出美来,就必须重复画家的那种冒险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2000字》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2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