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按我的话说就是——“与时间做朋友”。——李笑来
每当我学习的时候,我都会在思考,怎么学才是最有效率的,甚至很多次我都在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总是觉得自己的学习效率不高,别人总是“事倍功半”而我却是“事半功倍”。在这本书中,写道:“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比起学习效率来说,保持一种开阔的学习心态是很重要的。要知道有很多人是拒绝学习的。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思考。而正确的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学会如何去思考,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学习,从宏观上来看待学习这个问题了。任何人都不可能100%地有效率的,你首先要确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据自己的选择,去做自己所选的事情,适当地放弃一些。
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学习了却没有效果,其实只是积累的不够多而已。就像李笑来说的:“人们往往太在意短期利益了,一旦没有看到短期利益就会放弃。”要相信积累的力量,积累和复利一样,虽然每天进步一点点,但一段时间后,产生的效益将是巨大的。常言道:“习惯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积累如此重要,越要醒悟越好。书中写道好多有名的人学英语的例子,比如,钟道隆先生,以“逆向法”著称。据说他从45岁开始学习英语,一年后成为高级翻译。钟道隆先生很坦诚地说:“为了学会英语,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坚持听写A4的纸20页,不达目的不罢休,3年写了一柜子的听着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了电子管收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看看他学习英语的方法,自己太汗颜了,就从这个月1号起,开始和朋友每天都去图书馆学习英语,我们还开玩笑说,要是刚开学这样学英语,我们估计英语都可以考600多分了。方法固然重要,但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其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行动。我一直都记得那句话“勤奋也是一种天分。”
书中还说道“人脉”,这个我们平时生活中总能听到的词语。好像谁的人脉广就意味着人的能力特别强。其实想想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关系,要是给朋友关系下个定义,我觉得是:有共同价值观,可以最大程度地交换最大利益地一种关系。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读后感互相帮忙,其实就是在互相交换,只是交换的思想大于苹果。这样就可以达到互利的原则。人人都不傻,大家在寻找朋友的时候,都是因为看到了朋友身上的闪光点。书中写道:“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暂时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专心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自己的人脉。”李笑来在最后给了两条建议:
1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2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们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自从上了研究生,学习了语言学之后,我就更加懂得了语言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更是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书中写道,有些“思维训练”其实只是需要更改语言的习惯,比如:。
……是一回事,而……是另一回事,
……不一定……
……也许还有另一种可能性(解释)
这些句式看起来简单,却往往能带来不同凡响的思考结果。这可能也是语言的魅力吧,语言改变思维,思维改变行动。不要小看简单的一句话。
这让我想到了罗胖在知识就是力量节目主持人说到,与别人聊天过程中,特别是与异性相处中,多使用:“yes……and”这样就可以打开话题,我想这也是同一个道理吧。
最近忙里偷闲,看了电影《大鱼海棠》,很感动,特别想分享电影中的一段台词,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
人生是一场旅行,我们等了多少个轮回,才有机会去享受这一次的旅程。这短暂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你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是的,不妨大胆一些,很多事情我都不了解,很多问题也没有答案,但我相信,上天给我们生命,一定是为了让我们创造奇迹的。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把时间当做朋友》的核心是要和时间交朋友,用拟人的方式来看,必须要想清楚自己是怎么的人?为什么时间愿意和我交朋友?
首先,观察自己的现在生活的时间节奏,不要去刻意去调整你的节奏,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状态来微调。拿我自己来说,以前我是10点上班,5点起来,我会选择跑步读书做饭一些列,然后10点上班,后来换了工作,变成9点上班,我可能还是5点起,但我少了的1个小时,我可以选择把看书或者跑步调整到晚上。我遇到过一些人和我说,因为看了鸡汤文,要尝试早起,除非你是真心要达成这一心愿,否则我劝你不要作。几十年养成的7点起,非要改成5点醒来,这个时间差是需要你一整天的不精神来缓解的,可能会得不偿失。人的生活节奏都是从小时候养成的,有人睁眼10分钟可以洗漱完毕出门,有人1个小时都磨蹭不完,每个人跟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找到最优化的时间安排便很好。
其次,自己的时间是时间,别人的时间也是时间。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一个迟到的同学进来,这是会停顿下来耽误假设1分钟,而事实上耽误的是一整个班级四五十个的一分钟,加起来就有将近四五十分钟,累积起来耽误的时间便是很客观的。还有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两个人约吃饭,总避免不了有迟到的一方,这是双方的心态显的很重要。等待的人,可以焦灼抱怨,也可以闲情自己找些其他的地方先逛逛;而迟到的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过失没有尊重对方时间的一种表现,如果你知道会迟到,请提前通知对方或者早些出门。每个人的时间都该被尊重。
再来,时间具有不可回头性,所以放弃“要是当初我....那么,我现在....”这样的思想。世界上没有如果,时间更不会重新来。如果你一味感叹时光的流失,那么你将连现在的时光一起付诸于水。无论你做什么,一切都不晚。30岁开始学画画,不晚;40岁,开始创业,不晚;50岁开始环游世界,不晚。。。一切都还不晚,因为你的生命还没完。
《把时间当做朋友》作者李笑来引述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心智力量是把抽象的目标赋予实际的意义,才能有更多的动力,策略加重复。
为何学生老问各式各样的学习方法或者做一些事情有没有用处呢?因为他们觉得时间投入成本太大,需要确定付诸时间精力后是否能有收获,可以理解,可一旦掂量太久,意志力便会一直消耗,最后即使做出了选择,那么后期的执行力便会打折扣。
李笑来说,有时候纯粹地去做一件事情,比前瞻后顾更能感受其中的乐趣。《东吴相对论》中有一期是讲:“出格的李叔福”,李叔福是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决定了便做,也就是无惧过程的各种困难。有时候保持一种“钝感力”,无论事业或生活,都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不断验证了这个观点。
有些时候如果我们先清楚这本书不是什么,之后可能会更加清楚它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不是时间管理书籍,不是成功学书籍,不是心灵鸡汤式书籍,不是讲大道理的书,不是一本随便翻翻的书。
绝大多数的成功和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与时间有关。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亲身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人生的成功旅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收获了以下几个观点。
1时间不可管理,我们只能管理自己
作者认为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时间只会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自顾自地流逝,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
自我管理背后的精力管理和效率管理会让你更高效地处理工作任务并带来成就感。高效工作能让你更自由地安排其它时间,当工作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快乐会push你持续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
行动建议
估算时间:做任何事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再根据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比如对学习来说,任务陌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学习是一种探索未知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往往需要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的时间。而对工作来说,任务熟悉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工作是一个实践已知的过程。
及时行动: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
大多数拖延症患者,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拖延着不开始的原因在于做事所要面临的做错、做不好的风险以及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事件-时间日志:尝试在记录的事件后面加上时间。
《奇特的一生》讲述了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如何通过独创的“时间统计法”获得惊人成就的故事。柳比歇夫的日志采用的是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如:分类昆虫学—3小时。不同于基于结果的日志如:分类昆虫学。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而且当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另外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柳比歇夫
2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不论这项技能多普通,在习得的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如一个人熟练使用一门外语,那他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门,跨过那个门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获取知识的手段中,最基础的是“体验”,更高级一些是“试错”,再聪明一些是“观察”,“阅读”是对前三者的补充,因为“体验”、“试错”、“观察”局限于自己,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他人的经验。“思考”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很多人看过许多书但记住的内容寥寥,原因就在于缺乏思考。
行动建议
如果想要系统的学习,可以选择读书;
如果想要快捷的学习,可以选择网络学习;
如果想要更快捷的学习,可以选择跟人学习;
如果想要事事都有收获,可以选择从做事中学习并及时复盘。
3崇尚逻辑,追求深入思考
有时候,尽管论点和论据之间全无逻辑联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牧师正在准备第二天布道的讲稿。他的妻子有事出去了,小儿子在一边吵闹不休,严重干扰了他的思路。心烦意乱之中,牧师随手拿起一本旧杂志,从里面挑出一幅色彩鲜艳的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牧师以为这件事会花掉儿子整整一个上午,但没过10分钟,儿子就拿着拼得完完整整的地图敲响了他的房门。牧师对此十分惊奇,他问道:“孩子,你怎么这么快就拼好了?”“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地图的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试着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牧师笑了,爽快地付给儿子2角5分钱,对他说:“谢谢你!你替我准备了明天布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我最初听这个故事的时候不加思考地接受了牧师这个存在明显逻辑错误的结论: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而实际上,这个故事是比较符合逻辑地告诉我们:换一个角度,也许我们就能找到很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人类中大约80%的人拒绝思考、害怕思考,剩下20%中又有80%常常用错误的方法思考,综合来看只有不到4%的人能用简单且清楚的方式把问题想明白,而这4%的人最终大多数选择了沉默或者成为负面力量的帮凶。人类发展史就是极少数想明白的人不停自我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的人谩骂、侮辱、陷害、谋杀的历史。我们暂且不论这是否属实,我们只要从现在开始学会思考、正确地思考。
行动建议
从现在开始,在一段时间里,比如1个月,时刻注意自己或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并进行深入地思考。
4学会有效倾听
在书中作者提到,交流的有效有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失败的交流往往源于听者的疏忽。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任何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听某些人的话以及依赖某些人听他的话。教师在课堂上对下面的学生们教授内容而往往只有少数能准确把握内容要点--倾听能力的差异也许是这种尴尬的最好解释之一。
行动建议
倾听过程中克制“过早质疑”,就算需要质疑,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过早质疑”不仅会造成幻觉—对方的论证不堪一击,还会让听者进入排斥状态。
倾听过程中,做好“回顾”。“回顾”即说者刚刚都讲了些什么?
说者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对于事实,我们要花时间想想“他所说的内容真实吗”。对于看法,我们要花时间想想“这个看法的根源在哪”。
倾听过程中,做好“预期”。“预期”即猜想讲者下一步会讲什么?
这个步骤会自动集中听者的注意力、有助于正确把握和组织说者论述的内容、能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内容。
一旦决定倾听,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还有许多内容值得读一读,如现实、应用、积累等。对于我来说,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并作出选择,是做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把时间当做朋友,专心打造一个优秀、独立、会思考的自己。
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自己是没有拖延症的。因为心中所想之事全都赋予实践,我还暗喜自己是执行力极强的人。
直到读了此书的某一页,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是用自己喜欢的事当做借口,避免自己有时间去做当下该做的事。这本书与其说是讲“如何管理时间”,不如说是聊“如何打开心智”。心智这话题看似很抽象,其实不然。打开它就像是给自己推开了一扇窗,看到的更远了。
有几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想要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做得好才会有爱好。”
年幼的家长都喜欢给孩子们先选一个爱好,殊不知很多孩子到了十几岁,产生了叛逆情绪,再也无法坚持下去。家长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其实他们从未考虑过,孩子真的喜欢这个“爱好”吗?还是说,这只是家长的夙愿而已。要知道,“做得好”跟“爱好”其实是这样的关系:孩子们觉得自己擅长一件事,这才会爱上它。
第二,“坚持和努力比换方法更重要。”
同样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即使失败,也是有大大的收获。若是失去了耐心,不停地尝试新的方法和路径,那么即使当下的这条路是正确的,你也没有时间去完成它,这样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第三,“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无论此刻的处境再悲惨,插翅难飞当前的困境,那么至少你可以选择:积极地面对或消极地面对。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力或能力能干涉到你的这个选择。从这种层面上,你一直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第四,“怀旧是一种错觉。”
当年的种种美好,其实我们真正的都记得吗?非也。回忆里的画面,已经被我们的感觉所侵蚀,我们加油添醋地给过去加上装饰。就如同那句话,其实我们喜欢的不是当时的那一个人,而是恋上了“喜欢”那种感觉。
第五,“提高时间使用率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时做两间事儿。”
书中提到的一边跑步一边听某个教程的音频。作者建议,费脑的和不费脑的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我尝试过了,洗碗和晨练的时候收听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吴晓波频道》(推荐下载喜马拉雅app,可以下载了离线收听),受益匪浅。尤其是腾讯的那期主题听得我相当激动。人家一个企业能坐拥十几亿用户,那绝对不是偶然。管理层的夺目连环邮件,游戏开放部门的内部奖金竞赛……吴老师讲地跟武侠片一样,一环紧扣一坏。
第六,“标出事情的重要性。”
我时常觉得,什么事情都很重要,于是把自己塞的满满,干劲十足的做完之后,才发现人已被掏空,身体已不堪负荷。事实上,最重要的事情只是少数,要学会只把重中之重写入“日程表”。别人能提醒你的事情也不必算入其中。把小事做到及格,把大事做到满意,适当地给自己减分,这或许是给了“完美主义”的我们一个不错的建议。
从这本书里,我还学到了一点:制作时间表。记录自己每天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做一件事情用了多久时间,慢慢的回看自己一周的内容,或者两周的内容,就会发现,因为要记录,我会有意提高做事的效率,会发现自己这两周的变化。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500字:
整本内容围绕心智和时间,在叙述每章节小标题方式上,逻辑不够完整,人到桥头式自由插入其他的一些理念思考,论证部分有些也不是很充分,书的结尾从内容比较就看出,后半部分思考不如前部分完整,成体系。
但如果说收获,就是应该不嫌重复的回顾记录的内容,参考意外的想法。
本书采取点出心智,进而解释心智具体概念,如何开启心智,到如何与时间成为朋友,自然过渡到开拓心智的系列做法,同时提醒读者理解内容中谨防成功学的错误,最后提出生活思考,结束本书。接下来谈谈我的读书笔记,也就是我自己的感受和记录。
全书的第一个记录,“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拗口且难以理解,就算是我在理解后记录下这句话,重头看还是感觉无法对别人说清楚。在生活中,当想做一件事时,往往会出现分心,也就是注意力分散的时候,明明要喝水,却会在冰箱里看到饮料时,想想要不喝饮料,最后拿了过期的牛奶,还跑去和老妈理论,最后还是回来拿水喝(不确切)。或言之是注意力时常分散,而让它失控的是你的大脑,但这与你原来的想法又不一致,所以作者在这里提出,你的大脑并不是你的,你的大脑是“你的”大脑。另一种运用体,“痛并快乐着”,身体受到摧残,感到疼痛,但你控制大脑带来的感受,所以有人能做到,身在监狱,心却仍能自由翱翔。(图灵,最后的了妄想症,但是他认清了那是大脑带来的幻觉,并不是自己真正看到的,成功控制住了大脑,并和大脑生成的幻觉相处成了朋友,生活回归了正常)
制作时间预算,把时间像金钱一样记录,明白钱花在了什么地方,进而思考是否花的有价值,时间比金钱贵重万倍,判断时应该从重要性,和表面显得还是真的重要两方面考虑,以目标性来判断,要选择对目标有用的,即使是无趣。“强迫理性,弃无用而有趣的事,守无趣而有用益于目标之事”。
办事拖拉一章的感悟突然,作者提出要从全面正视任务开始,花时间分析完成需要的技能,进而正视自己技能的熟练度,再对技能分析,预算时间。提出把自己擅长的部分留到后面可能是优势策略。读书笔记·直到此时,我才真正理解六年前失败的高考的原因,重压之下,忙于完成作业,特别是赶在交作业之前,只做简单的题,重复性高的基本概念题,以为打牢了基础,但是在思考的深度上,对需花费稍许多时间的题目,却是埋下的地雷,终于在高考成绩上,自己家长老师的预判,与最后的结果出现鸿沟。
“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限制了我们的思维”,经典。
成功学之谬这章节中,从以偏概全,单向成立,逻辑混乱三角度,论述谬之处。算是解决和提醒了之前自己在思考如何看懂成功学中的困惑。提醒点是逻辑学中的充分必要和延伸等概念,真正正确的理念和概念,应该是经得起逻辑的分析的。(这不就是意外的理解吗,所学并不是真正无用,而是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灵感来自于之前的积累与准备)
提到的比较好的做法有:定期找时间把目前无法理解或支持的,反对的,无所谓的观点记录下来,写清疑惑点,理由和想到的实例等。便于日后思考的成熟,理解的透彻。
还有自卑一章节。解决愿望中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和感觉中的自己所造成的不同心理感受。四个解决措施:停止嘲弄别人、忘掉自己的优点(尽量漠视,减少优缺点带来的落差,痛苦)、把“优缺点”换成“特点”(文字限制了人的思维,通过语言,影响整个人的状态)、适当的放松自己。这章很棒。
总体阅读后感受就是收获的新观点,能与我的“现存模式内容”发生碰撞,更新升级,很有收获,但还需落实到日后的思考中。文中“”效率低下的根源:回避困难“一章,论述不够充分,想理解,却无法达到。作者:尚明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2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时间简史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