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读《回延安》有感作文

读《回延安》有感作文

观《周总理回延安》影片有感。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周总理回延安》影片有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观《周总理回延安》影片有感

——旅股漓江游船公司“漓江党旗红”主题党日活动

2019年5月27日,漓江游船公司党委组织部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在桂林电影院参加“漓江党旗红”主题党日活动并观看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近两个小时的电影让大家深深感受到一个伟人的伟大与平凡。

该影片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的故事。

电影中周恩来总理的汽车过河时车陷在河滩,热情的延安百姓合力将总理的汽车抬到路上;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恩来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化细节,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里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不到一秒的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我们为周总理等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公司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心灵得到强烈震撼和洗礼,鼓舞了大家的工作士气,更加坚定了在本职工作上脚踏实地的信念。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观《周恩来回延安》有感750字


几年前,我有幸去过一次延安,因为时间仓促,只是远远的眺望了一眼传说中的宝塔山,当时的印象并不怎么鲜明,因为比起西安的大雁塔,比起武汉的黄鹤楼,这座宝塔灰突突的,激不起我一点点深入游览的欲望。近日,单位组织党员职工观赏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我几乎是以泪如雨下的状态观赏完的,不禁回想起年少时轻狂的自己,是多么的浅薄无知。

就像电影中毛主席所说的: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革命圣地,承载着一代人血红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记忆,祭奠着无数革命烈士勇于奋斗、顽强拼搏的亡魂。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享受的夏日里徐风骄阳,夜晚的酣睡畅眠,是多少英雄豪杰用生命拼出来的!他们也有父母兄弟,也有梦想与牵挂,但却义无反顾地将一切献给了伟大的革命这场解放全中国的战争。

伟大的周恩来总理,这位我未曾谋面的活在课本里的人物,历史里最受国人爱戴的总理,当电影开始,我的想象就投射在眼前,只一眼,心中的敬意便油然而生。我回想起儿时课本里《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描述的那个灰蒙蒙的阴冷的天,悲伤与心碎蔓延于整条长安街上摩肩接踵的送行的人群。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这些成长在阳光下的青年们有机会体味那段峥嵘的岁月,感受革命先烈的青春与壮举。我们要珍惜当下的幸福,反思自我,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竭尽所能地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懈奋斗。正如周总理用事实与行动教给我们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创造无限的可能,竭尽全力,只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只为向着我们信仰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再前进一步。

希望我还能有机会再去游历宝塔山,甚至是延河、迎宾馆,这次我一定会怀揣着万分的敬意分外珍惜,踏上周总理与无数烈士数十年前踏过的土地,收集风中他们带给我们的嘱咐,感谢前辈们为这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付出的一切,自此更加拼搏奋进,为创造更加幸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观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有感1000字


观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有感

安康所 李航

应朋友的邀约,有幸观看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该片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于今年5月15日全国公映,是一部有关周恩来总理在建国后重新返回革命圣地延安的主题电影。

据悉,该片历经4年精心筹备,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影片以四个时空交错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影片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作为一名青年工作者,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青袖以及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开头部分,周总理拖着疲病体投身于重的工作中,仅仅休息了片刻,醒来后得知秘书怕影响自己休息,将有关外交的文件较晚上报。他立即强调了外交文件的重要性需立刻报。这表现出总理时刻关心国家关心人民,为祖国的发展无私的奉献。

周总理在到达延安后请曾经在延安帮助过他们的邻居好友吃饭,在看到大家狼香虎,言语中不时透露出生活的拮据时,他感到心伤。原来延安发展的并不好,战争带来的创伤并没有修复好。影片中处处有温情和感动,总理的勤位节幻,不忘关心基居生活,在最后离开时提出要发展延安地区生产,希望这片革命老区能有新面貌,但许下的再回来看看的承诺最终没有实现。从延安回未后的2年零4个月后便与世长辞。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中国的革命在延安13年,延安对中国的意义重大。周总理希望这个革命圣地能承着同新中国共同复兴的希望,在面对知青们时,周总理说:“我道你们将来会远走高飞,但你们能不能把延安建好了再走。”饱满情谊的话语,温馨感人的内容,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再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努力将延安乃至全中国的荣昌盛络变为现实。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作为陕西高速集团的一份子,我们更应当怀揣着这份希望投身于中国复兴发展的建设中去,扎根在基层,稳守一线,不怕困难、不提难苦,无私幸献。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将“和谐、创新、高效、卓越”在每一个高速人心中永存,薪火相传。不论任何时间,不论任何情况,都要坚守着艰苦奋斗的传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有用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END

《周恩来回延安》影评800字


《周恩来回延安》影评


提起敬爱的周总理,大家并不陌生,无论是脍炙人口的文章《一件珍贵的衬衫》,还是大家伙口口相传的故事,都令这位伟人的形象鲜活具体、清晰可见,也让我们对这位伟人肃然起敬。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的《周恩来回延安》,正在全国影院上映。影片将镜头对准了这位受人敬仰的伟人,透过他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将观众带回到那段特殊的岁月,重温伟人的历史一刻。



影片《周恩来回延安》,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将观众带回到1973年的特殊时期。身患重病的周恩来同志,肩负着党和国家的嘱托,陪同外宾重新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影片采用丰满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代伟人平易近人、关心群众、呕心沥血的光辉形象,并用充满真情实感的事例和故事,讲述了周恩来总理重回延安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想,让观众对伟人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认知。



影片一开场,身处病榻之上的周恩来总理,就开始了一天紧张又忙碌的工作,从批阅文件到接待外宾,从飞赴延安到陪同外宾考察,从接见老乡到登门拜访,时时刻刻都处在忙碌之中,没有丝毫的放松和休息,就连吃饭的时间都充分的利用上,不是陪老乡话家常就是与当地的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严谨的工作态度,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着实令人钦佩和折服。



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对细节的把握相当苛求和精准。片中,周恩来总理衬衫的领子都已经磨破了,洗衣服的时候要特别地小心留意;脚上穿的袜子是补了又补,脚趾和脚后跟的部位都打着厚厚的补丁;来到老乡家里聊家常,亲自为老乡穿针引线;自费请熟识的百姓和当地陪同的工作人员吃饭;收到的土特产,一律按照市场价付款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折射出了周恩来总理的平凡与伟大。



为了全景在线周恩来总理回延安的故事,整部影片筹备了近四年时间,背后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剧组先后走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属,秘书、警卫等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有关方面的权威专家,详细搜集整理了与周恩来总理回延安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多角度、全方位对当时的历史进行了还原与刻画。说起来,与周恩来总理相关的影视作品并不少,《周恩来》、《海棠依旧》、《周恩来在上海》、《周恩来在重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但以周恩来总理回延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原型的影视作品,还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周恩来回延安》的上映,也有效填补这一空白。



《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知名作家曹谷溪的文学作品《周总理回延安》,是由吴卫东、刘劲执导,汇集了刘劲、唐国强、卢奇、黄薇等人的演出阵容。刘劲曾在多部影视作品中饰演周恩来总理的角色,有多达几十次的演出经验,从二十几岁到七十多岁的不同年龄段都出演过,可以说,不光与饰演的角色有着高度的契合,在角色的掌控上更显驾轻就熟。片中,无论是病榻上总理倔强的身影,还是工作中的不遗余力与全情投入,以及回到延安时的思潮翻滚与百感交集,在刘劲不着痕迹的演绎下,都是那么的真挚自然。



今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1周年,同样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周恩来回延安》这样一部重大历史题材影片登陆影院,将周恩来总理鲜为人知的故事带到观众身边,实属不易。跟随着影片中的故事,跟随着伟人的脚步,重温周恩来总理的峥嵘岁月,重现那段鲜见的历史,也显影了影片的题材独到与难能可贵。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生动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热情颂扬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心系人民,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影片中身患重病的周总理,仍然在废寝忘食地工作,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做更多的事。邓颖超同志和医生为了他的病情着想,多次劝说他要多注意身体,不要过度劳累,周恩来总理却说:我还有很多理想没有实现,党和人民需要我。这样勤政为民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和敬佩,周恩来总理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更是深深地感染了我。影片中当周总理回到延安看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依旧贫苦时,总理眼睛湿润的镜头令人动容,没有言语,却展现出总理对人民的深情。而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后,出现了首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真实事件,这充分展现了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的感人画卷。

周总理离开延安临走时,留给延安人民的最后一句话是: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他承诺等到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时候还会回来。然而三年后,周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许下的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的诺言也无法兑现,但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着我们的前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该片的上映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2018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在周恩来总理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的精神,学习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永远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奋斗事业中去。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看《周恩来回延安》,整个影片给人的心里带来深深地震撼和感动。总理的一生,是写满付出与奉献的一生。

影片以周总理回延安的行程为主线,又以回忆的方式再现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总理脚步所到之处,无一不是真诚热烈,人头攒动的欢迎,影片告诉我们,只有把真诚全部奉献给人民,人民才会记得你,尊重你,爱戴你。

勤勉、敬业、日理万机,鞠躬尽瘁,这些品质影片刚开始用秘书利用总理上厕所的间隙不停地汇报工作来表现的。灾情、外交、国家建设,一件件、一桩桩都牵动着总理的心。

忍受着身体的种种不适进行外事谈判,身边的同事提醒总理注意身体,适当休息,可是他的心里放不下工作,他的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

总理的袜子上打着补丁,总理的衣服被工作人员提醒,洗的时候要小心翼翼,帮曹大嫂穿针不忘把线头放在嘴里抿一下,这些温馨生活化的细节展示了周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让一代伟人的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周总理把延安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同样惦记延安人民的还有毛主席和朱德司令。他们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思念这里的一草一木,更怀念和感念这里的父老乡亲。跟随着总理的脚步,延安那片散发着真理和革命之光的热土就这样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淳朴的西北风土人情和革命老区人民的真挚情谊一次次让人潸然泪下,总理对延安的发展给予厚望,对延安人民的深深牵挂,每每让人看见都热泪盈眶。

影片故事朴实,真切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崇高品德,以及他们对革命老区延安的不舍和留恋。是陕北黄土高原孕育了新中国,是小米饭南瓜汤滋养了新中国的一代领导人。周总理宴请当年的老邻居、老伙伴,不装,不端,不傲慢,不忘本,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从心底流出的真情。

影片通过总理的回忆,生动刻画了当年革命岁月延安人民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为革命老区人民宽广的胸襟和精神境界所感动,即便是自己的儿子牺牲在战场,曹大娘依然没有一句怨言。

影片没有太多宏观的大场景,更多的是平凡真实的小细节,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把一代伟人对延安的真挚而又动情地心声演绎的淋漓尽致,从头到尾那份饱满而又炽热地浓浓乡愁和最朴实的平民情怀,让人心动。

越是平凡处,越是见初心。纪念馆里收藏的毛主席和朱德司令给亲人的两封信,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克己奉公的形象跃然纸上,也诠释了他们一代人的高尚人格和崇高品质,时刻不忘自己从哪里来,该到哪里去,更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让人心生敬佩、敬仰。

观看影片,不仅提醒勿忘历史,更是启迪后人的心灵财富。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正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辉煌成就。

作为新时代的航天人,让我们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发扬革命先辈精神,学习革命先辈榜样,以他们为镜子,为标杆,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更加自觉地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用责任、用义务、用担当,奋斗新时代,筑梦新征程。

喜欢《观《周总理回延安》影片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回延安》有感作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