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万物生长读后感

万物生长读后感

《流浪地球》观后感: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快乐的来源有多方面,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就是一种,观看过程,我们可能会不断有思维的火花在跳跃,我们只有欣赏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那么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流浪地球》观后感:万物之中,希望至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流浪地球》观后感

张晓晖

我有个习惯,凡是在观看根据文学作品改编拍摄的影视剧之前,一定要先阅读原着。看到影片《流浪地球》预告后,就赶紧跑去书城购买了小说原着。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以前也接触过一些,如《三体》《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等,虽然没有全部读过,但窃以为,对于我这样一个文科生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呵呵)。其实《流浪地球》只是个短篇,讲述太阳氦闪即将毁灭之时,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一万二千台巨大的地球发动机,希望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这个被命名为“流浪地球”的计划分四个阶段: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和新太阳时代。全程预计历时2500年,一百代人。不得不说这是个极富创造力和史诗般浪漫情怀的壮举啊!

影片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只截取了刹车时代和逃逸时代之间的部分内容进行再创造,再具体点就是围绕地球撞木星这个重头戏,情节设置更为惊险曲折,人物形象更为丰满鲜明,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也更为激烈,特效摄影那啥啥的就更不用说了,毕竟电影拍出来要具有观赏性,视觉冲击必须要强烈,这样才会有票房嘛!其实要做到这些并不难,很多国外科幻大片都做得很好,《黑客帝国》《星际迷航》《阿凡达》等等。那么作为中国第一部硬核科幻片,如何吸人眼球,如何一炮打响,如何剥去技术的外壳,体现原着的思想内涵,确实是个难题。

好在,这部大年初一上映的贺岁片不辱使命,非常震撼,某些片断甚至让人热泪盈眶,这对于科幻片来说是不多见的。归根结底,科幻片无论多么科幻,最终还是要体现人的精神和思想——科技以人为本,只有做到这一点,才算是好的科幻片。阅读原着时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段话,“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时间,我们都要拥有它。”在影片中有一句台词,“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我认为这就是影片忠实于原着核心思想的地方——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当地球即将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人类得以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但是,这注定是一条充满艰辛苦难和牺牲的漫漫长路。在刹车时代,地球表面温度已降至零下80多度,北京上海等大都市都已变成冰雪覆盖的废墟,荒凉死寂。我们的星球还没有启程流浪就已面目全非了,人类只能移居地下城,在没有阳光,没有春天的洞穴中继续生活,延续希望。在地球发动机出现故障时,各地救援队都在奋力抢救,即使是普通居民也参与其中,就是希望发动机能重新转动起来。当地球快要撞上木星,人类命悬一线,联合政府都已陷入绝望时,几个年轻人仍然没有放弃希望,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竭尽全力去引爆木星表面的氢气,想使地球逃过一劫。最后眼看就要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之时,男主(吴京)奋不顾身驾驶空间站冲向木星,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地球及全人类新的希望。一路走来,磕磕碰碰,险象环生,九死一生。接连不断的危机,接连不断的逃生,接连不断的绝望,接连不断的希望。可以想像,地球虽然逃离了太阳系,但是在接下来的宇宙流浪中,肯定还会遇到更多无法预料的灾难。地球很渺小,人类很脆弱,对抗茫茫宇宙如同蚍蜉撼树,螳臂当车,但只要我们满怀希望,永不言弃,坚持不懈,敢于牺牲,就一定能够使地球重新阳光灿烂!

其实关于希望这个主题,古今中外很多文学作品都有演绎,如《最后一片叶》《热爱生命》等,那种对生存的渴求和顽强意志确实非常感人。但《流浪地球》中的希望,更多是建立在对亲人和家庭的热爱这个基础之上,亲情和家园的意味非常浓厚。影片中有一个细节,男主多次拿出一张家庭合影的照片,深情端详,目光柔和。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牵挂自己的亲人,他是多么深爱自己的儿子,但在千钧一发之际,他却毫不犹豫,英勇献身,把生的希望留给地球上的亲人和所有人类。大爱无疆,大道无垠。正如愚公移山,他历尽艰辛也没有泯灭最初的希望,就是想给子孙后代创造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正是这份憧憬与希望支撑着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无怨无悔的付出。除此之外,还有大禹治水,后弈射日;还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还有国共合作,团结抗日;还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还有抗洪救灾,重建家园;还有改革开放,民族复兴……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美丽家园和幸福生活啊!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眷恋故乡,热爱国家,几千年传承至今,家国情怀,已是深人骨髓。游子思乡,落叶归根,天涯海角,家园是最美的所在,亲情是最暖的慰藉。而地球是全人类的家园,地球有难,人类没有抛弃地球,而是选择拯救。就算流浪,也要带着地球一起。人类和地球相依为命,福祸与共,不可分割,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与眷恋?为着这样难以舍弃的家园,怎能不满怀希望,奋力拼搏?这就是中国人的想像力,这就是中国人的科幻片!

可能很多观众认为春节档几乎由喜剧片引领的市场中,《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题材影片似乎并不应景。其实不然,电影中那些令人热血澎湃的特效与精雕细琢的场景,展现出的家国情怀与祖孙父子兄妹亲情,才是应了春节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景。家人团圆,幸福平安,是每个中国人的美好希望。这就是中国文化,这就是中国特色。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山无棱,天地合,这个世界正在不断变化,但中国人的美好情感和美丽憧憬,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有人文,才会有感动,有震撼,有思考,有回味。非常感谢郭帆和刘慈欣历时四年,倾情打造,为我们奉献的视听盛宴和精神大餐,使我们不仅懂得珍惜当下,勇于担当,还学会了坚定信念,憧憬未来。“一年之计在于春”,愿新的一年,每个人都拥有钻石般珍贵的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家人温馨的希望!为了心之所愿,即使流泪流汗流血,也会面带笑容,坦然对待!

最后,与大家分享影片的推广曲《去流浪》——

世界之外有一个等待,

倒数的爱黑夜慢慢散开。

闪烁的尘埃温暖每个存在,

明天的明天还会来。

你一直都守望在天籁,

是一束光把世界都照亮。

让我们笑着去流浪,家就在跳动的心房。

像钻石珍贵的希望,在心底在蔓延在绽放

渺小而执着的倔强,能点燃绝望的力量。

未来的路途有多长,莫彷徨在路上去流浪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万物定理》观后感300字


《万物定理》观后感
云阳县实验小学 廖繁东

前段时间,著名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渐冻症病人的史蒂芬霍金教授去逝了。各种有关他的消息满屏都是。然而,真正了解霍金教授的又有几人?我相信《万物定理》的导演,詹姆斯马什是其中一个。
《万物定理》这部影片是讲述霍金教授的一部传记片。并不单单只讲述了他和病魔做斗争的故事,还讲述了他和自己妻子的故事,妻子给予他的鼓励、关心、帮助与爱都在里面。这部影片有他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得知患病时的绝望,病初飙轮椅,病重仍然不放弃。各路友人,妻子的帮助下成为一名科学巨人可以说,这部影片既有霍金教授伟大的一面,也有霍金教授平凡的一面。
在片中,妻子和朋友对霍金的帮助我最无法忘怀。霍金如果没了亲人,朋友的帮助,就真如医生所说:最多活两年正是由于亲朋好友的帮助,霍金才同死神斗争了整整五十多年!同样,在我们身边也有许许多多的亲朋好友帮助我们,在我们灰心丧气时鼓励我,在我成功时一起快乐,在我迷茫时为我指路。如若没有他们的帮助,不会有霍金,也不会有现在的我们。
有人说:霍金一生中所有的结论都可能是错的,他没找到过证据。但是,我相信,霍金教授选择永不放弃,和死神抗争到底是对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证据。
如今,霍金已故去,世上再无霍金,时间再无简史,愿霍金精神一直流传,霍金的灵魂得到升华。

为了希望前进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感


为了希望前进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感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听着这句从2075年地下五公里一间教室里传来的发言声,我跟着电影《流浪地球》开始了奇妙的旅程。周五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观看了这部大热的电影,电影里面的这句台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发生在未来,太阳的老化给地球带来了许多灾难,一场海啸、一次旱灾、一座城市的毁灭,都在告诉着人类,太阳系已经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了。为了自救,地球联合政府制定了“流浪地球计划”,动员地球上全部的力量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4.2光年的新家园。同时,人类还在30年里建造了“领航员号”国际空间站,陪伴地球一起度过漫长的流浪之旅。看着一万多座行星发动机同时启动,将地球慢慢推离原来的轨道,渺小的地球拖着长长的尾迹一步步迈向新家园,那场景真是太壮观了。
开始的一切还很顺利,但是随着地球与新家园的接近,地球与木星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危险即将降临。由于木星巨大的引力作用,地球上的发动机不断出现故障,停止了运转,地面上的建筑纷纷倒塌,杭州、上海等等很多地下城也出现了塌陷,随时都会给人们带来灭顶之灾。强大的星际引力正在把地球一点点的拉过去,最终吞没地球。经过测算,联合政府决定采取备用计划,让“领航员号”国际空间站脱离地球,独自去往新家园,而地球则被放弃了。联合政府发布了全球广播,告诉人们这个最不好的消息,让大家用这最后的时间陪伴家人。听到广播后,几乎全部的救援队都掉头回家了,放弃了继续救援的努力。但是一支中国救援队没有放弃希望,他们想到,木星是由氢气构成的星球,地球大气主要由氧气构成,虽然木星已经把地球的大气俘获了,但是也给人类一个点燃木星并利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脱离木星控制的机会。于是,他们来到了最近的苏拉威西发动机,冒着巨大的危险准备重新启动发动机,集中它全部的火力点燃木星。然而,他们的力量太小了。救援队员韩朵朵对着麦克风向已经离去的其他救援队伍播报:“我们的救援队正在执行最后的救援任务,昨天老师还在问我们:“希望是什么?”在这之前,我根本不相信希望这种东西。但现在我相信,我相信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回来吧,加入我们一起战斗!点燃木星,救回我们的地球!”那些听到播报的救援队伍逐渐认识到,没有了家,见到家人又有什么用呢。于是,他们一个个重新掉头加入中国救援队,大家齐心协力重新启动了发动机,可是火焰距离木星还有5000公里,根本不能点燃木星的大气。与此同时,空间站上的刘培强中校也在努力劝说联合政府放弃备用计划,帮助地球脱离危险。他说“一个没有人类的地球还是地球吗?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终于,联合政府同意了他的要求。他驾驶着载有30万吨燃料的空间站像一根火柴一样冲向木星,最后与木星一起被点燃,巨大的冲击波终于将地球推离了木星,地球重新活了过来。这个过程中,救援队长牺牲了,韩朵朵爷爷牺牲了,许多不知名的人都牺牲了,但是他们的目标就是让地球活下去,让人类活下去。
电影结束时,我又想到了开头那个女班长说的话,在我们这个年代,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没有了希望,就没有未来,有了希望,人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希望是最重要的。我们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东西,爱护我们的地球,心中充满希望,好好努力,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地球。

读《万物生长》有感:没有后来


没有后来

——读《万物生长》有感

作者简介:子秋,喜欢文学创作,喜欢阳光如期,书和歌曲,喜欢秋风流眼泪

便是我。

我看书从来没有这般地快,从捧着薄荷色的书皮翻看开始,到初版三序,p263页,差不多两周的时间,如其他书一样,读完也会有怅然若失,慢慢终了的感觉。

当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你会询问起你身边陌生人的往事吗?或许我不会,或许你也不会,或许没有人会,然而故事就在这里慢慢开始。

一个人,一个北大医学院学生,一个迷人的风流少年,一个懵懵懂懂的高中生。都是他,都是你,都是我;一段青春的遗憾,一起共存的美好回忆,一顿称兄道弟的东单撸串,一个没有后来的后来。

他有,你有,我有;熙熙攘攘的东单街,塞满回忆的垂杨柳,参不透的燕园,那个年代的中国大饭店,秋水的,冯唐的,我的。我没有去过,也不知道这些地方是否好看,适不适合拍成照片,放进书中作书签这些对我是空的,生疏的,里面没有我的任何一段情节,不知道秋水再见这些又会怎样,不知道冯唐先生把这些地名用笔写下(或是用键盘敲击出,谁会在意呢?),那一刻是怎样的想法呢?我不解,有太多的不解。

看完《万物生长》的感觉,让我想起九年义务教育教育里学到的巴金先生写的一篇,名曰,《鸟的天堂》,说里面有一棵参天的大榕树。而看完《万物生长》,我仿佛就在那棵榕树前,它注视着我。我慢慢感受到那种攀枝错节,环绕我,在我身体里生长。不谋而合,秋水也是一棵这样的大树,一个让初恋无法承载他的大树。在那个瞬间,我很想知道当写下"水,别怪我。"时,冯唐先生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我的内心活动又是怎样的?

可能它和其他青春的小说没什么两样,或许又不是这样。我始终坚信文字里有灵魂的力量,并活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里,又不尽相同。一万个人的心中可能有一万个秋水,一万个初恋,一万个女友,一万个辛夷、王大、柳青。他们都太深刻了,或许这才是让人幸福的,同时,也是令人痛苦的。不断的遇见、 错过,擦身、转身,爱自拍的阿姨;提着公文包的西装青年;扎小辫的艺术家……我们每天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一部分人来过你生命,一部分人来了又走,抱歉打扰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你身边,以不同的方式陪伴你。

我不禁又想起后来秋水的女友跟清华大学男生在舞会里私奔,秋水的初恋在奉献初夜后去了美国个开B字头的处长当了小老婆,只剩下情人柳青,一遍又一遍地**.就像小说最后的部分那样:后来?没有后来。没有后来是什么?就是现在了。不由得暗暗唏嘘,这不是秋水的一生,这是你的一生,我的一生。

想起音乐教父李宗盛在《给自己的歌》中的一句词,"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我们何尝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啊,鸟飞走了,云飘远了,叶抖落了,都不在了。

不过这样的感受肯定不是冯唐先生的初衷,于是在附录二,初版后记中,他指出只是想描写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混沌的状态,一个横断面。我并不认为这样有什么错,黑格尔不也成说过"存在即合理".或许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人们在文字中储存自己的记忆或某些情感,让它尘封。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这样去做,因为现实和他们的理想国都大相径庭,人们需要寄托,有些东西是别人给不了的。

霓虹还是一样的霓虹

大厦还是一样的大厦

校门不同于以前的校门

后来的后来

没有后来

夜幕前

《流浪地球》观后感:希望,是回家的方向


希望,是回家的方向

——《流浪地球》观后感

南京市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 戴志梅

大年初一,去看了一场电影《流浪地球》。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我读过一些,一开始读的时候,有点费劲,需要指读,因为我是文科生,习惯了读那些情感为先的生活化小说。但,后来,习惯了刘慈欣的表达风格,也就有点喜欢读他的文字,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思维是可以优化和训练的。

中午的街巷,人极其少。下午的影院,人极其多。整个影院,随着《流浪地球》情节的展开,我清晰地听到了一个小女孩的哭声,不是被情节吓哭,而是感动的哭。

"流浪地球"计划,意思是带着地球去流浪。渺小的人类在地球上建立无数个巨大的发动机,推动地球流浪,去到4.3光年距离外的另一个星系,建立新家园。至于为什么要流浪?也许因为太阳即将急速膨胀,吞噬地球。人类不得以出此下策,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在原著作品中,根据联合政府制定的"流浪地球"计划,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他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Ⅰ(加速)、流浪时代Ⅱ(减速)、新太阳时代。

影片中出现的一些数字,例如,4.3光年的距离,2500年的时间,100代人的努力,150亿吨的推力,太阳系45亿年的历史,地球上35亿的人口,等等,无论怎么看,简直就是一部宏大的叙事,想象奇特。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强大的绝望感,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怎么努力。

这部影片伴随着绝望感的同时,更孕育了强大的希望。"影片在不经意间,就呈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深刻而宏大的历史命题。"张泉灵曾经说过:"科幻电影不是完全给你一个你从来不认识的世界,而是架构在一个新的时空当中,讲述一个还跟你的心紧紧贴合的这样的一个故事".在这影片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种温情。故事的主线,是宇航员刘培强和刘启之间的父子关系,由于长久的时空阻隔而产生隔阂,却又在绝境里彼此关爱,最终父子之间的隔阂得以消除。老人韩子昂,为救刘启和朵朵,牺牲了自己。指挥官王磊,看似冷酷无情,但在整个救护过程中,紧紧守护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他们之所以能紧紧团结,彼此相助,因他们知道,守护家园,团结大家是不变的主题。家是地球上的每一个小单位,没有地球,家就无从附着,地球是每一个人的家。整个影片看完,深深打动我的就是这个,是影片中父子之间的彼此守候,是同伴之间的彼此团结。

当然,影片中的特效也很美,场景的大片设计感很强。如果绝望与希望,是该影片的两个关键词,是重要的催泪点。电影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加工,如果事先看一下原作,在观影的时候进行对比,可能会更有好玩吧。

偏爱影片中的一句台词"希望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钻石,是回家的方向。"看完后,我更加喜欢了。说得真好,希望,真是回家的方向。我想,该片放在大年初一上映,可能,编剧和作者刘慈欣也希望我们喜爱这句台词吧。

(写于2019年2月5日晚21:30,大年初一。)

万物生长读后感1300字


《万物生长》一书由冯唐所著,这是一本关于生活、情感的书籍,讲述了一群医学少年之间的情感故事,青春是美好的,有所令人怅然若失的,你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万物生长读后感1300字,大家一起来看看。

此《万物生长》显然非彼《万物生长》,她是一本书,因此称之为读后感。而有时她们又是相同的,因为电影本身就改编自冯唐的书,这使之有了许多共通之处。而这本书对于一个读了好多年五六百万字网络小说的人来说,自然是不够长,不够尽兴,区区二十几章,也不过是一个清闲下午的事情。可她足够强,或者说我从未读过这样直白而含蓄的文字。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自认为读书已经登堂入室了,但还远未达到能够上床睡觉的地步,甚至是连卧室的门还没有推开,顶多只是打开了防盗门而已,但也能稍稍感觉到一些作品之间的不同与刻画留白的魅力。而这部小说就我看来也远没有达到那种深度高度,也没有许多伟大的作家那样,几个字便道出无尽的真理,剩下的留白都是你创造世界机会,每个读者都是作品的耶和华。相反,她特别特别的贫,就像一个农村待字闺中还未出嫁的小闺女,明明纯洁的要死,还硬是学着那些一得空儿就坐在马路牙子上说三道四的妇女,内心是向往淫荡的。但以上这些都不妨碍她成为一本好书,至少成为一本让我这种初学者认为好的书。有时我就在想,写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开始写肯定无词可谈,无话可说,慢慢便开始臭贫,想到什么都想写进去,有什么华丽的有意思的能表现自己的词语方法都一骨碌填进去,到最后才是大巧不工,一举一动,浑然天成,笔未动而意先成。恰恰,冯唐似乎正处于这个中间的时期,而我只能望其项背默默浪费墨水了。

这本书真的就如秋水这一个人一样,很令人着迷。有自己的歪理邪说,糅合进医学和各种科学,似乎成为一门自成体系的哲学,带着一些一样的深沉与淫荡,浑身上下满是让人兴奋的味道。

怎么读起这本书的呢?先是看了这部电影。当时我内心寂寞,却正值世界草长莺飞,便想着出去看上一部电影,正好赶上这部上映,便去百度了这个题目,看到了一大堆电影报道与一行角落里的字:冯唐《万物生长》,中国式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由此我似乎能够初步体会到这本书的价值与风格。这样我开始阅读她,没有仔细体会她的妙处,但也抚摸尽她的每一寸肌肤。

然而我就掉进了这淫荡的大坑,连这篇文章的文笔也似乎带了她的一点骚味,这似乎是我一个写作能力低下而文笔风格未定的小白的通病。就如我当初看完《龙族》之后,文字里难免带有一些极尽填入的华丽丰腴,还有一点自嘲的幽默在里面,结果赘余而可悲,根本不及江南万分之一;看无罪的《流氓高手》系列多了,就会带上一些清纯的猥琐,小白花什么的词藻乱飞。可无论她们怎么影响我的文笔和思路,她们确实地影响到我了。也许再过一段时间我就会忘记她们的风格,回归本我。可事实上,在她们存在的那段时间里也确实是改造过我了。就好像雕刻一块石头,待你千刀万剐成型之后,根本不会记起那其中一刀,可没有那一刀确乎是不会有如今的你。

准确的说,这部作品如很多我读过的青年作家的作品一样,唤起了我对过去的回忆,唤起了我对现在的思考,唤起了我对未来的探寻,唤起了我对人生的思考。但她不会深刻到让我仔细思考这人类、这生命、这历史、这时间空间。她还不够高,不够深,不够纯,就如一个美女,美时让人趋之若鹜,然而如果她是那样高尚,那样深邃,那样空灵,一眼看去如厉鬼,看不透也想不透时,恐怕就避之不及了。可她是特殊的,是这陈列过的一堆美女中极为特殊的,正因其特殊,而使她更有吸引力,也更加容易影响我。

如今听闻她还有两个姐妹《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和《北京北京》,还有一些表姐妹,所以我打算却之而不恭,读之而自酣了。

《流浪地球》观后感:只还有“希望”可以救赎我们


《流浪地球》:只还有“希望”可以救赎我们
原创: 雷文
此前有“此片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说法,看后完全认同。情节紧凑,场景恢宏,北京上海地标志性建筑覆没冰冻、火星引力撕扯地球等等景象非常震撼,宏大的宇宙体系下又不乏细腻的情节细节。一家四口人,在地球和空间站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命运交织营造了泪点,虽然某些地方有为煽情而煽情的嫌疑(我能说这是国产片的顽症吗),但总体上令人感动,尤其是地球生死存亡关头人们(各个种族)迸发出的强大抗争力和牺牲精神撼人心魄,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地诠释着“希望”这一比任何东西更珍贵的人类信仰。国产片并非没有从个体友情、家庭亲情视角出发构建宏大叙事的,但做到这样水乳交融却很罕见。

这个片子对刘慈欣原著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原著的故事是,地球逃离太阳系、之后人们观察到太阳末日并未如期到来,认为上当受骗而发生叛乱,当他们取胜弹弓效应弹射出太阳系的片段。其中的人物、故事完全是重新设定和填充的,跟粗线条的原著并残酷处死联合政府的官员和科学家后的短短几分钟,却看到遥远的太阳崩溃了,只是比预言晚了一段时间而已……电影只是继承了小说的宇宙框架,截取并重构了小说里地球借助火星引力几乎毫无关系。

意蕴也与刘慈欣小说有很大不同。后者被评价为具有一种光年尺度下的宇宙美感,在这种审美观下人类渺小的情感是没有地位和价值的(到《三体》里发展为人类生存的绊脚石),用刘慈欣的原话说就是,“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而电影却相反,正是父亲刘培强对儿子命运的那种绝不放弃,促使他在重大抉择中违抗联合政府的AI设定,驾驶空间站飞行器撞击引爆木星,冲击波将地球推离被吞食的命运。这种由个体情感引发的对集体指令的背叛、对爱与人性的深刻承诺,所引发的冲击波不亚于木星大红斑的爆炸。据说1月份大刘和三百名观众观看影片试映,他自己也泪洒当场。我觉得《三体》里对程心的描述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她是复调的,也体现着大刘本身的自我矛盾。

科技越进步,社会越复杂,人性的各种局限就越暴露。想想看在古典世界观之下,人们的舍生取义要相对容易一些,因为他们信仰天堂或来世。正像赫拉利《人类简史》中所阐释的,人类的脑容量和神经元数十万年没有大的进化,但他们虚构故事的能力却天差地远。古典人和现代人如果不是两个人种也相差极大。现代社会让人类几乎所有传统信仰陷入毁灭。请想想公认的这三次毁灭性打击:日心说毁灭了地球中心论;达尔文进化论毁灭了上帝造人、人是上帝宠儿的信仰;弗洛伊德心理学毁灭了人是理性的信仰,人更是一团非理性欲念。其实人工智能正在制造第四次毁灭:人类智慧是宇宙的高级产物。很可能在智慧层次上人类处于宇宙中很低阶、低维的层面。

毁灭一个接一个。可以说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自身自信的毁灭史。当前地球上的各种层出不穷的冲突、对立、屠杀、袭击,以及精神层面的疾病和困境,都是自身有限性的证明。生于斯世,可能唯一能拯救我们的就是“希望”,就是为了亲人能活下去、好好活下去,那种甘愿下地狱的、和理性无关的情感,这种基因层面的东西,或许也是人类从诞生起走了数十万年、一直走到现在没有灭亡的根源吧。历史学家把最早出现的人类叫做“智人”,是否有点不恰当?如果人类完全被理智操纵,可能早就完蛋了。(当然,如果只是被情绪操控,结局也一样。)

人类已经进入外太空时代,尽管对宇宙的认识非常有限。我们是得学着渐渐从一个更大的尺度,太阳系、银河系……的尺度来打量自身和地球。《流浪地球》企图通过一场太阳系级的灭顶之灾唤起我们对“希望”更多的认识和感悟,其实我们所应怀有的还有敬畏和珍惜。1990年2月14日,美国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越过太阳系第八大行星,即将飞出太阳系。NASA让它调转相机,在距离地球64亿千米的距离对地球故乡做了最后一次回眸,在传回的照片上,地球几乎肉眼无法辨别,只是比一个像素还要小的暗淡光点。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据此写了经典篇章《暗淡蓝点》,令人感喟慨叹:

“……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存在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所有的猎人与强盗、英雄与懦夫、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国王与农夫、年轻的情侣、母亲与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德高望重的教师、腐败的政客、超级明星、最高领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


《宇宙时空之旅》言:银河系里的恒星数量,比地球上沙子的数量还要多得多。地球是如此一粒灰尘,但目前为止我们只有这一个家园。各种分歧争斗阴谋诡计都显得如此渺小和无谓。人类该想一想,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相信:有一天太阳可以死去,人还活着。

《流浪地球》观后感:希望和理智你选择什么


希望和理智你选择什么

--《流浪地球》观后感

原创: 土豆的后院

很早以前就听说大刘的小说要拍成电影了,也是很早以前就把《流浪地球》看完了。虽说改的面目全非,仍不失为一佳片

在这个时代,人们在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当看到男女主人公为爱情而痛苦或哭泣时,他们的惊奇是难以言表的。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当死亡的威胁与逃生的欲望迫在眉睫的时候,其他的一切附属情感都变得不重要了

什么是希望

《流浪地球》开头的第一场戏讲的就是"希望".讲台上的老师问学生什么是希望,同学回答:"希望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钻石,是回家的方向。"看完全片才明白,"希望"的确是本片最关键的一个词。

其实在原著小说中,还有一个与之相呼应的问答。也是一名老师,一名形色憔悴的哲学老师问学生:"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答案是"死亡",也就是"绝望".

两者对比,形成绝妙的互文。"希望"与"绝望",正是这部电影和这部小说,最关键的两个词。他们犬牙交错,焦不离孟,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一种恢弘而悲壮,悲天悯人却又充满勇气,绝望中带着希望,希望中又尽是绝望的感觉。

所谓流浪,其实是人类对绝望的恐惧,对未来对活下去的憧憬。

此片很好的切中了人的这一本能,流浪地球注定是中国才能拍出来的科幻 如果是美国来拍,他们肯定会写人类抛弃地球然后去宇宙找新家园,比如星际穿越,比如机器人瓦力。而中国特有的故乡情结则诞生了哪怕要走也要带着地球一起走的想法 家园哪是那么容易舍弃的。

而什么是理智

理智是跳出情感的束缚,在宏观上审慎的抉择,这也是领航者计划变成火种计划的原因——站在宏观的时间上延续人类的生命火种。

无论是希望还是理智,都无法避开死亡这一话题

所以,"死亡"是一堵无边无际的墙,怎么也不可能绕过。"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人类绝望地没有未来。

"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钻石,无比珍贵。"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这也正是我之所以认为《流浪地球》的改编非常成功,电影也非常优秀的原因所在——电影成功地截取了小说中最迷人的部分,也就是"希望"与"绝望",并且成功地把它放大,大到足以打造一个坚实、可信、可供遨游和幻想的科幻世界。

先说绝望的部分。太阳的毁灭,本来就是灭顶之灾。难以想象,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代过来的人类,如何接受没有太阳的生活。而"流浪地球",就更是一项成功率近乎为零的任务。其中的绝望,可想而知。

当地球被木星引力所吸引,错失最后的逃逸机会,最终即将撞上木星时,人类终于明白自己在浩大宇宙面前的渺小和无知,人类终于意识到这是注定是一场徒劳的救援。或者换言之,人类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这种绝望,不是一个两人的绝望,是全球三十五亿幸存者共同的绝望。毫无出路,是那堵无边无际的墙。

再说"希望"的部分。但就算如此,在实现"流浪地球"的计划上,无论是开大型运输车的运输人员,或是联合政府的救援小队,还是太空之上空间站中的宇航员们,甚至还包括地下城中的小混混,每一个人都用尽全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种在世界末日面前,人类的团结和合作,更是令人动容。全球所有国家所组成的联合政府,不论语言、肤色、人种,大家共同患难,一起努力,为全人类的未来而奋斗,这是何等伟大的事业。

正如电影中的台词所说的,"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我原来以为家在身后,现在才知道家在前面".正是这样,面对灾难,面对未知,于绝望中,人类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希望。

正如莫斯所说,让人类保持理性,那就不叫人类了。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

但是这部影片并不是那么的完美。

首先就是一堆配角煽情过重,几乎死一个人就要煽情一遍,就要来个慢镜头,然后让其他人哭喊一遍。前半段塞入了太多的感情,不停的向观众倾吐,看的让人疲惫。前半段留个爷爷,后半段有个父子,这两点作为点缀这就够了,事实上我觉得本片的煽情点应该在于人类全体,那种面对灾害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所在,完全不用去拘泥于小家小情这地方,要歌颂人类的信念,精神,歌颂人类的赞歌,毕竟流浪地球啊,这本身就是一个听起来就浪漫无比的计划。

其次主角在前半段基本上就是个拖油瓶,除了闹事没有屁用。尤其是韩朵朵,这个角色全片有个锤子用,就让你播报个消息求救援,就知道光喊人,也不解释下干什么。到了最后的最后了,一个全球播报,你吧啦吧啦说希望,说上课怎么样,谁关心你叫个啥,抓紧说正事啊。另外不知道中国导演是不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什么类型的片子都要塞一堆笑话进去,塞几个搞笑人物。对于本片的基调来说,有些角色你们真的很让人出戏好不好,这个白毛又有个什么用,仅次于韩朵朵第二讨厌的人物。

而且本片地球上的救援显得太私人了。作为一个牵扯全球人类死活的事件,目光只局限于一个救援小队上,从头到尾都没有官方现身,最多有个声音,实在让我感到违和。就像我前面说的,这是关务全人类的生死存亡,这是需要全人类的努力,像《火星救援》只是救一个人,都拍了各个国家的领导以及群众的反应,而且各种磋商各种开会,这样才能显得是全球人民一起努力,而不是你一个救援队就把地球救了。

总的来说,本片有我很喜欢的地方,也有我很讨厌的地方,但是确实是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

最后希望《三体》尽早上映。

自然选择,前进四!

不放弃希望——观《流浪地球》有感


不放弃希望——观《流浪地球》有感

吴震鹏

今天神笔作文班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电影——《流浪地球》。

电影讲述了太阳急速衰老,地球将会面临灭顶之灾。人类在地球上修建了一万多座行星发动机和转向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在寻找新家园的路上,发生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中国宇航员刘培强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地球。

影片当中最能感动我的就是刘培强和儿子刘启的对话。刘培强去太空执行任务十七年,他在对话中向刘启说出了自己的无奈,并对刘启说:“当你抬头看到天空中的星星时那就是我。”然后驾驶着国际空间站撞向木星,引燃了木星上的氢气,强大的冲击波把地球冲向了安全的区域,自己也光荣牺牲了!看到这感人的一幕,我也流下了泪水,我觉得刘培强是天下最“帅”的父亲!

我们现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象过我们的地球未来是什么样子的,真的有一天我们也面临这样危害的时候,我们能像刘培强、刘启父子那样去拯救我们的地球吗?所以,我们现在要团结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不要面临那样的灾害,一起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通过这部影片也让我明白了,我们在生活中要低碳出行,多植树。哪怕当真正的危险来临的时候,我们也不要放弃希望。

喜欢《《流浪地球》观后感:万物之中,希望至美》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万物生长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