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3096天》观后感
一件真实发生的事件,以电影来表现的时候,是忠实而冷静地记录,还是艺术而夸张地呈现?对于奥地利女孩娜塔莎卡姆普什被绑架和囚禁八年多的新闻,人们并不陌生。事件中,人们对于心理疾患、变态人格的认识和了解,也会通过各种途径甚至专业渠道获得。
一部电影,如果有一个好的故事作蓝本,在制作方面,可以驰骋的天地真是无限广阔。遗憾的是,这部电影给了观众记录片的感觉,诸多原本可以暴发震撼力量的场景,都被过于冷静而理智地带过。
事件本身是心酸的。在事件荒谬与邪恶的表象深处,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童话世界里的单纯和一厢情愿一个有着妄想与强迫意识的男人,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看见十岁的娜塔莎在吃甜食,她那毫无目标感的甜美笑容触动了他,从此,男人开始在家的地下建一间房子,考虑了隔音、通风等各种因素,在他的意识里,这应该是一个公主的宫殿吧。几个月后,房子建成,男人开着车,在娜塔莎上学的路上劫持了她
一场灾难,一段孽缘,它的起因,往往是多么微不足道、甚至不为人知的一个行为仅仅一个微笑,葬送了一个女子最美的青春,和一个男人壮年的生命。
女孩被囚禁的八年多时间里,电影给出种种令观众感受深刻的画面。其间,温柔、温馨与暴力、强迫交替男人对女孩读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故事,女孩要求男人离开时给她妈妈一样的晚安吻别;男人为女孩洗头,当女孩提出回家并哭的时候,他将女孩的头一遍一遍溺入水中;女孩把屋子或桌子搞脏的时候,会受到男人过于严厉的苛责和毒打。
女孩18岁生日的时候,会收到男人送的漂亮衣服和生日蛋糕;女孩会察言观色地讨好男人,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和扩大的自由最多的画面,则是男人训练女孩对他的服从,一遍一遍重复着服从我,服从我,女孩绷着倔强的脸,从未表示过屈服,她骨子里的反抗和叛逆是如此强烈,没有一刻放弃逃跑的念头。
对于人们敏感的性的问题,影片象真实发生的那样,表现得很温和男人一直在等女孩长大。当她成人后,他们的性,也并没有异于常人的变态和虐待,到后来,女孩甚至表现出了对性的愉悦的感受。
女孩对男人说:我们两个,只有一个可以活下来。女孩自杀过,未能成功;当女孩逃脱后,男人迎向了呼啸而来的列车男人说过:你为什么要跑?为什么要破坏这美好的一切?一个有病的男人,与一个健康的女子,如果脱离被囚禁的环境,你甚至可以想象,他们可能会有的爱情,和可能会有的婚姻
影片结尾,女子坐在车上,头倚着车窗,心里发着独白。你会想,她这一生,不论将来还有多长的路,也不论将来会有怎样的生活,这个八年,都是她无法忘记和抹去的。
作为一部电影,没有适时地、恰到好处地挑起观众情绪的高潮,或许是它的失败,但就整个事件来说,观众却并不能停止思考女子无辜,男人,又何尝不是可怜的呢?这个悲剧,也许只是一个病人天性的悲剧,人格的悲剧。
《天那边》观后感
它的开场就是一阵春风,理所当然地把你带进春天的庄园。
那山﹑那水﹑那一双充满好奇的瞳孔我特别钟情于那股清纯,那阵朴气。但我认为,我之所以钟情,是因为,我仍在天的这边。在舒适的电脑前,发表着:啊,那地方才是生命的源头,哇,真好,那清新自然,no rat race ,无论我看多少遍,我仍在天的这边,像我这种净会发出感慨,表露向往的人,能对天那边有多大益处?答案不言而喻。
我终于理解,为何在片尾的末端,当有新记者及相关人员采访小萌和18个孩子时,她会沉默下来。
她和那群孩子就像生活在井底下,外来的人是被套着绳索或钢丝伸到井底探消息甚至只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一收仪器就会被拉回井面,在阳光普照的钢筋水泥地上向人们宣告着地下有这样一处泥泞黑暗的角落,然而,黑暗,他们握不走,泥泞到了地面也会被晒干 ,也就是不再能代表井底的它这就是许小萌为何沉默的原因,也是破罗一味拒绝让志愿老师授课的原因。
罗老师最后去世了,消失得如此平静与安然,不曾引起天这边的人一丝愕然与惋惜,仅仅当新闻一般接听。或许 是因为对地面上的人来说,他始终在地下,不曾相互交集,而对天那边的人来说,他一直守护着他们,只不过是从泥土上转到泥土下,隐忍地躲藏起来。
就算我回到琉璃闪烁的宏观大楼,我也会禁不住想到,原来在这地球上,还有这样活着的同伴,如同我们看到从泥土里爬出来的蚂蚁,卑微但从未停止劳动我们都是地球的过客,而地球又是宇宙是过客,哪里是头,何处是尾?
天那边?事实上,哪里有天?我们不同在一个每天都自西向东转动的球体上,外层是大气层,连遮挡紫外线是臭氧层,都被人类窜起的狂妄与愚昧捅破着。
以前在课堂上,天那边,总是美好与憧憬,天那边是海,天那边是太阳,天那边是梦想,谁料到,真正的天那边,却在我踩着的泥土下,潮冷阴湿。
电影《逃出生天》观后感
我不是那些专业的影评人,电影《逃出生天》的专业性我不懂只是今天看了以后里面有几个画面被感触到了,可能自己太入戏了,全神贯注的一边看两只手掌一边还在冒手汗,那个时候感觉比去欢乐谷玩那些刺激的项目还要激情都被震撼到了。
就是这个场景,确定失火后古天乐扮演的阿强(原消防员)带领本来参观消防系统的人员从楼梯逃生来到某个楼层时听到有人呼救,他让自己女朋友先走自己独自去寻找声音来源,最后发现是自己的大嫂,当他走进是突然一次爆火势蔓延堵住了出去的路,他扔了一个自己公司研发的的灭火弹一开始有成效火是灭了但没过多久风一吹本来还带有热量的物体有着了起来,这时我在想理论上的东西永远存在偶然性,平时科技东西正常时都是安全性很高但突发情况是不能避免的,平时还是要多留一份心人是主,机器是辅不能什么都靠现在的高科技
剧情接着阿强看了一眼窗户云梯最高到15楼而且他们的位置在楼后面消防车不能到达,于是乎他带着身上的安全绳弄了消防员专门的活结,这是时候火势已经很大了快蔓延过来很紧急了他给了大嫂一枚刚刚的高科技灭火弹可以抵挡一下,随后他就出窗想爬上高一层楼,两个楼层之间高度还是蛮高的他试着徒手爬上去一次试探性的手没抓稳差点就衰落(这时我也看的很紧张)他突然解下随身的领带栓在落水管处做了一个接力点好让脚顺势爬上去(在过程中很艰辛我看着也帮他捏把看想着快点爬上去)没过几分钟好不容易他上去了。
于是一个人把大嫂也拉了上去,救医生的时候也有小插曲由于医生没看清楚他刚刚的打绳索的方法只是两只脚位置对了还有一个环放在了脖子上在上升过程中插点掉下去(那时我还以为绳索方法不对他会摔下去呢)最后还是安然的上去了。上半部看的我还是蛮紧张的后面就平平了。
最后我看到大家都被救了出来,大嫂躺在病床上有个画面消防员也满身被大伙烧伤的样子我这是感觉到他们的伟大,我感概这以前觉得医生 警察 老师消防员都是多么伟大的职业,无私奉献、精神好高大。
有则新闻播现在大学生都不想当医生因为学习和工作的压力都大,社会舆论太多了,这是人性在变么 大家相互少了体谅宽容责任,现在的聪明人太多了,傻傻笨笨的人有时别人看上去不可理解其实这才是真。
“空天猎”观后感
看完整部片子让人不由得想起,流传在空军部队很久的一个故事航校的毕业答辩一名学员完美的回答了教官提出的所有问题,这时教官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飞机航炮的载弹量是多少?学员轻松地回答256发。这时教官突然严肃的说道:“回答错误!是257发!一旦弹药用尽而敌人依然没有被消灭,你和你的座机就是第257发航炮炮弹!”如果说:“把每一滴热血都流进祖国的大海!”是海军战斗精神的体现!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举炸药包是陆军战斗精神的体现!那么“第257发航炮炮弹的故事就是空军将士的誓言!”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一直贯穿着这种精神!影片一开始境外某国侦察机进入我国领空实施侦察,吴迪(李晨)浩辰(李佳航)奉命驱离该国侦察机。在多次警告未果的情况下,吴迪和浩辰使用了一种称为“棉花糖”的战术。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战术,对飞行员的技术要求极高只要出现一点差错就会机毁人亡。可是吴迪和浩辰毫不犹豫的使用了这种战术,一方面是两位飞行员都是我军王牌飞行员,对自己的技术十分自信!另一方面就因为那“第257发航炮炮弹”的精神早在航校的时候就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刻在了他们的骨髓!在他们心理自己可以死可以牺牲!但绝对不能容忍敌人在我们的领空为所欲为!
而在影片的第二阶段,浩辰出国代飞在外国空军基地突出遭受的恐怖分子的袭击。这一段浩辰的表现遭到了很多美分的质疑,说浩辰身为军人怎么可以放下枪呢?你倒是跟恐怖分子血战到底啊?纯属软蛋!发出这样质疑的人我请你们注意两点。1浩辰放下枪是为了保护人质的安全,因为恐怖分子拿人质的生命安全威胁他,并不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举手投降!2 被恐怖分子抓获后的 浩辰从来没有向恐怖分子屈服过,即使恐怖分子要以杀了他来威胁我国政府时浩辰也没有说过半句软话!而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保护着人质!因此我认为你们的指责完全不成立!
影片的最后对“第257发航炮炮弹精神”的体现更为直接吴迪与恐怖分子的飞行员进行空战!最后弹药用尽,这时恐怖分子的飞行员通过无线电跟吴迪通话对吴迪说“我知道你已经没弹药了,现在我要击落救援飞机,你的朋友和那些人质都会死而你什么也做不了!你将永远陷入黑暗!”这时吴迪毫不犹豫的使用了“巴伦支海手术刀”战术快速冲向了敌机!巴伦支海手术刀战术是一种极度危险的战术,就像影片结尾所说的那样因为极度危险所以实战中不建议使用!可吴迪还是没有一丝犹豫的使用了,为什么?因为第257发航炮炮弹就是他!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自己所爱的一切去捍卫祖国的尊严!
让我们永远记住“第257发航炮炮弹”的故事吧它不仅仅是我们空军的精神!更是我们拥有这片祥和蓝天的原因!
奉献电影《天那边》观后感_第一篇
当第一次听到《天那边》这部电影的名字时还以为它是一部非常浪漫的爱情电影,但欣赏过后才发现,它主要不是讲爱情,而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电影。它既是一部诙谐幽默的喜剧,又是一部反映当代中国教育现状的一部发人深思的教育影片,从中让我们领悟到了很多。
这部电影我总共看了三次,每次都会有新的启发和感悟,也让我对这部电影的名字“天那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三次的细心鉴赏和反思,我主要从这部影片中看出了中国当代教育现状的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目前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异常严峻。影片中那个村长的一席话就直接点出了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他说“现在我们村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只剩下老的和小的”,可见,由于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为了生计,农村儿童的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以维持生计,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大批儿童留守农村,远离父母。没有了父母在身边,直接导致了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随之一系列问题也就出来了。例如影片中出现的学生带家畜去学校、不讲卫生、玩儿危险游戏、社交能力差、道德素质低下等,这些其实还是小问题,可怕的是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爱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如忧郁、自闭、自卑等问题。就像影片中春秀和小根子一样,由于缺少父母之爱,他们变得沉默寡言,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这样迟早会会出问题的。小根子由于受其爸爸不良习性的影响和他爸爸给他的心理伤害,使得他由以前的活泼可爱、爱说爱笑变成后来的沉默寡言、抑郁不振。影片中的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还不是很严重,但现实中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是非常严重,例如自杀、攻击别人等,如果没有人去帮助他们,没有人注意到这些问题,那么这些孩子迟早会出事的。从这些问题孩子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多么重要,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多么重要。
其次,本影片也反映出了我国当前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在城市里我们有丰富的、优秀的教师资源和充足的教育资金和教育设施,但在一些偏远农村,连个教师都难找,更别说有其他丰富的教学设施了。影片中一个水咕噜村,一个学校才一位教师,而且还是一位“破罗”教师,连初中都没有毕业。
在中小学教育
电影天那边观后感【1】
许小萌的男友江可可的行为我可以理解,自小就在国外长大的他,不属于乡下,不属于乡下的孩子们,不属于整天吃蔬菜的人。他有他的人生理想,虽然他去支教是打着爱情的幌子,但他真正教学起来,又很活跃,很现代化,只是他的思想不属于这。然而,我相信他爱过,而且很爱很爱许小萌,只是这份爱情已经有些变味,有些让他承担较多的心理压力。
罗老师及村长的“不信任”而不给他们课教,是怕孩子们受伤。罗老师能为了一只鸡要跟江可可拼命,因为那些家畜都是孩子们的希望。
当许小萌问学校惟一一位罗老师为什么不跟她讲学生们的家庭生活情况时,罗老师的话语让我似乎有所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而不是在支教的学校。“我怕我讲了,对你讲也是个麻烦。其实,我也是有一点私心的,你们的水平太高了,教的也太好了,将来小屁股们的水平也太高了,我对付不了埃上回支教那个的白老师,又是美式教育,又是英式教育,还有社会主义特色教育,搞的好好,小屁股们欢喜的不得了,二个月就走了,到现在,小屁股们想起来还哭。你们来,我不是不欢迎的,只是三个月半年,你不能待一辈子埃你了解再透的情况,到时候你走的时候,你心理不会痛快,小屁股们的心里也不舒服~。。。”我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并没有剧中本家许小萌那么优秀,但我也是有信心教好他们。试想,当孩子们刚刚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且接受了一个陌生人,而这个已注入孩子们心里的陌生人又要走了,对很多不懂的孩子们又是怎样的打击呢?而这种打击又是接二连三的,这又何尝不残忍呢?而很多志愿者来这支教的初衷就同许小萌一样,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为了自己课题的实验和实践。所以,导致为了不得不要自我保护时就产生了排斥行为,因为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在这里待一辈的乡村教师,能给孩子们带来知识,一直陪伴孩子们,送出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的老师。而我们会在远离亲人、远离以前的生活圈的乡下待一辈子吗?这种“排外”,导致了孩子们同样不能接受到丰富的知识,不能受到正规的教育,就这样一直落后着,有差距着,走出大山的欲望也将受阻且淡去。
【第一篇】
花朵为了报答园丁对它的细心照顾,开出千万朵美丽的花儿;小鸟为了回报大地对它的哺育,展开翅膀翱翔天空,为天空增添了勃勃生机;志愿者为报答他的祖国,在艰苦的地方工作,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正是由于这些奉献者,我们的祖国才更加可爱、美丽、和谐。
前几周我们学校播放了一部电影。这部影片名字叫《天那边》。这部影片讲述了许晓萌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和她的大学恋人江可可一起报名,志愿去山村支教。他们来到这个陌生的小山村后,遇到了罗老师,罗老师使许晓萌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他们是从小山村来的,所以许晓萌的支教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没有好的住宿条件,没有电视,电话没有信号,没有任何娱乐的场所等。就连吃口肉都非常难得,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的江可可因实在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过了几天便离去了。
江可可的离去使许晓萌的工作更加艰难了,心灵上也没有什么依靠。她感到很孤独,但是孩子们的欢乐填充了这种孤单、寂寞的感觉。许晓萌渐渐又重新融入到了新的生活中。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大山,更加融入了大山中孩子的生活。
三个月的支教生活很快结束了。许晓萌准备离开大山,在她走的那天,罗老师和许多孩子都送了她。她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许晓萌回到城市后不久,便得知了山村的罗老师为了修建学校,上山背黄土遇到泥石流不幸落难的消息后,她立刻放弃城市优越生活条件,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支援山区的教育工作。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不禁鼻子一酸,抽噎了几下。我想,许晓萌真伟大,她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放弃了本应度过美好时光的青春年华积极加入山区的教育工作,她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想,奥,她是为了山村的孩子,更为了让我们的祖国变得繁荣、富强啊!我顿时对她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敬佩感。
我想,我长大以后一定也向她一样,把自己投入到艰苦的工作中去,为祖国出一份力。
在这里我想对大家说:“让我们一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的服务当中去:让我们用自己的热血铸造一个铁的中国;让我们一起洗刷历史的屈辱:爱我中华,振兴中华。
【第二篇】
一个进山支教的志愿者,一群朴素的孩子,一个淳朴的老师,一个相当贫穷的村庄…一个为了理想,一个为了爱情,一次理想与现实的较量,一次爱情与信念的赌注。
观影是一种全方面的感官影响,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影一天观后感7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看了美国电影《最长的一天》,我的内心受到极大的的震憾。
《最长的一天》讲述二战时期,盟军在大西洋战场失利的情况下,冒险在诺曼底登陆。而德军却把重兵部署在了另一处海滩,导致德军在这场战役中失利,成为二战中的转折点。
电影中的这一幕让我震惊和惋惜:盟军82空降师的f连在空降过程中,不幸降落到了德军的司令部,有的士兵在空中就被打死了,有的士兵直接挂在了房顶上,还有的士兵直接降落到了着火的楼房上,除了一个人受了重伤之外,全连士兵都在德军司令部阵亡。电影中司令部旁的火越烧越旺,好像在纪念死去的战士们。从中我间接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为胜利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二战是由德国为首的法西斯称霸世界的狼子野心而引起的。这场战争以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终。在这场战争中,死亡人数达一亿以上,经济损失达4万多亿美元,是全世界的灾难!随着我对二战的逐渐了解,对战争中死去的人们越觉得伤痛和惋惜。在二战中也涌现了一些英雄,比如中国的狼牙山五壮士,东北抗日联军……我们应该向为二战献身的勇士们敬礼。是他们在危急时刻毫不退缩,用生命保护人民;是他们在国难当头毫不退缩,用职责保卫国家;是他们在千钧一发勇往直前,用生命捍卫世界和平。
由此我想到了中国最长的一天—---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发生在日军侵华战争初期的1937年12月13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30多万中国军民遭到杀害。更可恶的是,日本人把中国军民当成比赛的道具,这是中华儿女的灾难,更是全人类的耻辱。30万人,30万人!在日本那挥动的屠刀下倒下了。虽然我们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伤亡3500万人的惨痛教训仍然不能抹去。
我们的世界需要和平!这个世界哪怕只有一天是和平的,那也是全人类的幸福,我们全人类应该拧成一股绳,共创美好未来。
现在那场战争已经过去70年了。土地又变的生机勃勃。但是,战争的伤痛却永远不能抹去。它时刻警示着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和平,远离战争。
看完这部电影心里五味杂陈的,让我感觉到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没有身体上的缺陷,也不愁吃不愁穿的,跟影片中的人物比,我们的生活条件应该算是很不错的了。
其实影片的名字“有一天”也在传达着这样一个讯息——如果有一天生活是怎样怎样的,该有多好,它代表的是一个个美好的设想与愿景。每个孩子的心目中都会有很多很多美好的小梦想,而想实现它又谈何容易呢?也许在我们看来会觉得这些小梦想是多么的简单而平凡,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那些特殊群体的小朋友们来说,又是多么的奢求与遥远啊……想必导演也是想拍这样的一部电影来引起大家的关注,关注身边这样的儿童,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给予他们帮助与力量!
电影中的主人公并非科班出身,但是或许正因如此,使得这部电影有了不一样的切实感。电影其实是由若干个小故事组成的,而每个小故事所反映的主体又都是不同的,有被拐卖的儿童、想唱歌的耳聋儿童、想画画的眼盲儿童、想成为面包师的智障儿童、有读写障碍的儿童、家境很贫寒的儿童、身体过于肥胖的儿童还有父亲入狱的儿童,其实每个小故事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有的看着很辛酸、有的又让人感到很励志,还有的看着很感动……其实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一个主题,想传达的信息也是各不相同的,而我最喜欢每个故事的那段总结性话语,或是文字的形式或是演员口述的形式,那些话总能触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那部分,看着很感动。
有一天,我们失去自身的一部分,那时,我想,这部电影会让我们找回心中缺失的那一部分。
1944年6月6日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这一天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战地记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写了一本书,叫《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以专业主义的精神把这一天发生的事如同用篦子捉虱子一般细细地梳理了一遍。他甚至在书末尾附上了所有D日幸存者名单,包括双方从将军到士兵当时的植物与身份,以及他们在成书之际(1959年)的职业与居住地情况。
可惜这么波澜壮阔的一天让我记住的东西有限。
我对战争和军事最初的印象来自于少儿读物,比如战国故事里田单的“火牛阵”。这使我产生了错觉,以为战争是与机灵联系在一起,带着加减法般的清晰明了,又有一点狂欢的气质,很是宜人。
《最长的一天》说,至少战争还具有如下特点,比如:
未知与不确定。诺曼底登陆实施之初,德军一直被蒙在鼓里;巧合。《每日电讯报》上的字谜游戏在6月2日披露得答案中赫然有着盟军整个反攻计划代号——“霸王”,从5月开始,字谜游戏的答案囊括了人工港代号、反攻中海军行动代号,甚至登陆地点。但是这些字谜是54岁的物理老师在六个月之前编好的。
以及各种死亡。
一个伞兵摔进树里,七个八个德国兵对着他把子弹打完了,“小伙子瞪着眼睛倒挂在树枝上,好像在看自己身上的子弹洞”。坦克被炸到100英尺的空中落入水中消失;锅炉间爆炸里面的水兵全部烫死;一个二等兵听见一个吃惊的声音说“伙计们,我中弹了!”然后看见说话人脸上带着怀疑的奇怪神情,慢慢滑落水中。
忘了是哪部机器人打架的电影,战事间隙一个士兵在认真地玩DoodleJump。细节总是有着与其体量不相称的力量。诺曼底登陆堪称唐德刚所说得历史的三峡,但这最长的一天当中,我在科尼利厄斯·瑞恩的书里,真正能记住的是一个瞬间。
在奥马哈海滩的峭壁后面,医务中士阿尔弗雷德·艾根伯格疲惫不堪地猛然躺倒在弹坑里。他已经忘记了他治疗过的伤员人数。他累得骨头疼,可是他想在睡着之前再做一件事。艾根伯格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皱皱巴巴的缩微邮政纸,在一只手电筒的光亮下,准备给家里写信。他写下:“在法国某地”,然后开始,“亲爱的妈咪和爹爹,我知道此刻你们已经听到了进攻的消息。嗯,我很好。”然后这位19岁的医务兵就停住了笔,他想不出还要说什么。
卡夫卡在19xx年8月2日写日记:“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游泳。”石破天惊与窃窃私语,世界大事与个人日常的相提并论,并不是消极的避让,躲进小楼成一统。相反,这是一种抵抗,用日常生活的秩序消解暴力、极权和看似能毁灭“我”的力量。
而那位19岁的医务兵,他大概并不如卡夫卡深刻。但是,在经历了最长的一天之后,用与卡夫卡类似的方式,揭示了莫之能御的历史洪流与微不足道的个人之间的另外一种关系:我承受了一切,然后想不出还要说什么,“我很好”。
一个普通人发现,能感受到疼痛本身已经值得欣慰。我的肉身与世界仍有联系,我会被远方的一些人记住。诺曼底登陆捍卫了无数个这样的普通人,失败的是隆美尔们。他的参谋长指着几亩长满野花的土地说:“这儿的景色真好,是不是?”隆美尔点点头说:“你给我记下来,高斯——这个地块得埋1000枚地雷。”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想象二战的艰辛,诺曼底登陆于我而言只是历史教科书上的一个名词解释,一直到看到这本书才有了心脏微微颤栗的感觉。作者用内敛克制的近乎纪录片的白描方式勾勒了D-Day,200多页的书无法写尽二战转折点的史诗般战役,但是200多页生动的描述足以让我想去把所有相关资料找来研读。
“霸王行动,盟军进入欧洲,是1944年6月6日零时15分整开始的---就在将永远被称为D日那一天的第一个小时里。在那个时刻,美军第一零一与第八十二空降师一些特选人员跨出他们的飞机,进入月光照耀下的诺曼底夜空。五分钟后,在50英里外,英军第六空降师的一个小组跳离他们的飞机。这些人是探路者,他们的任务是在空降地点燃亮信号,让后续的伞兵与乘滑翔机的步兵着陆。”这是前言的开端,在书的结尾提到这场战役中盟军的伤亡人数在10000-12000之间,看完全书后再看这个开篇,惊心动魄不外如是。
每一场战争都充满了暴力、血泪,这本书不光是描述战争的书,它更是一本讲述人的故事的书,在战争前打牌吹牛的盟军士兵、晕船吐到摊了一地的盟军士兵,在作者笔下诺曼底登陆不再是冷冰冰的战略战术,那是一个个普通士兵普通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片刻,空降兵误降落居民后花园时的片刻,在圣梅尔-艾格里斯降落时被挂在教堂塔尖时看到火舌四窜的片刻,血染奥马哈的片刻、犹他海滩上“不顾死亡、使部队准时登陆”的片刻,死神与战争同行,那一天,在诺曼底挥舞镰刀,收割生灵。这本书没有煽情,偏偏让人看得透不出气。
如果说在战争中普通士兵只是冲锋陷阵的卒子,那指挥战争的名将们承担的不光是胜负,更是沉甸甸的生命。在为空降师送行时艾森豪威尔眼中闪着泪光,作为统帅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小伙子中的大部分将再也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在做出登陆时间的决定时,他默默的写下为战败而预备的通告,“责任属于我一个人”,20多万陆军、海军与海岸巡逻队士兵的性命系于此役,责任在我。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而摒弃个人情感是一种军人的职业精神,但仍会有泪光在送别时闪烁。
1944年6月6日这一天,命运还未对隆美尔露出残忍的一面。“隆美尔说相信我,兰,入侵的最初24小时将是决定性的…对同盟国也罢对德国也罢,这一天都会是最长的一天。”“从隆美尔开始,高级军官就在战斗的前夕一个个都离开了前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可是真像冥冥中那无常的命运拨弄着使他们离开似的。”也许真的有上帝存在,不忍见更多的生灵被涂炭,如果那一场登陆战役有隆美尔的参与,历史会不会被改写?他一直忐忑不安的等待这一天的来临,他选择最不可能发动登陆的6月4日回德国为妻子庆生,可偏偏就是这一天,他缺席了他自己等待已久的战争。当他从电话中得到袭击开始的消息时,他的嗓音中不带一丝感情的说“我真糊涂。我真糊涂。”没人知道他那一刻内心的波涛汹涌,那一刻的沙漠之狐只在史书上留下了这样的话。在提及对手时,隆美尔把戴着手套的一只拳头打到另一只手掌里,怨恨地说:“我的朋友加敌人,蒙哥马利。”惺惺相惜而又彼此不容的矛盾心理跃然纸面。他说“我一向正确,一向如此。”他是沙漠之狐、帝国之鹰,即使是他的对手都不得不佩服他,可是联想到日后他的结局,不得不承认对一个军人而言,不能死于战场是一种悲剧。
101空降师师长泰勒少将和副师长唐普拉特准将亲自带队空降诺曼底,还有后来的朝鲜战争中的最高指挥官第八十二空降师师长李奇微,他们是自愿前往战斗前线的高级军官,可惜普拉特准将在滑翔机降落时失事阵亡,他也是诺曼底登陆中第一个遇难牺牲殉职的将军。
德国人的误判,使德国人失去了最宝贵的反击时间,包括____和隆美尔都没有预料到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最吊诡的是德国第八十四国防军军长埃利奇马克斯就在D日进攻这一天开始图上演习,内容是盟军的“入侵”将以伞兵的突袭开始,紧接着才是海上登陆,而且这一次的理论上的入侵地点假设在诺曼底…
而且在从隆美尔开始在六月六日早上,德军高级军官在盟军登陆前,都离开了前线,冥冥之中那无形的命运之手拨弄着第三帝国走向灭亡,____在D日后甚至怀疑有盟军间谍搞破坏,但是元首也不见的比其他人更有思想准备,他当天也在巴伐利亚度假。而且起床很晚…
在这一天,所以的人命运都在这一天改变,但是作为盟军统帅的艾森豪威尔还是对这次战略大反攻心存焦虑,盟军总部甚至准备了两份向世界宣布的新闻稿,一份就是万一整个计划失败艾森豪威尔一个人承担责任的新闻稿,直到101空降师出发前一小时他一直在师部和泰勒少将在一起直到攻击时间飞机起飞后才离开,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记者米勒看见仰望天空目送他的勇敢的士兵离开的盟军最高司令长官眼中满含热泪!
至于德国人的问题是轻敌和战时信息混乱,以及没有一位指挥官作出明确的决断,最后贻误了刚开始最好的战机,等到B集体军群明白这是大规模登陆作战后已经为时已晚,最要命的是二十六空军联队把作战飞机调往别处,在诺曼底前线可以作战的飞机只有两架,甚至西线总司令部和B集团军群都误判形势,一直没有强有力的命令指挥行动,这也说明盟军的所有计划和部署是非常有效果的,连隆美尔最精锐的二十一装甲师在战场旁边而没有命令而在一直等待…
经过这最漫长的一天之后,纳粹法西斯的最后寿命不到一年,向往自由的人们追究会胜利,黑暗也即将过去,战争也让人们尝到命运的无常,但是勇敢正义的力量始终存在,最后的胜利一定来到!打倒法西斯!自由永远属于正义的人民!
公益电影《有一天》观后感1
公益电影《有一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是一部值得我们所有人去观看的电影。
上个星期天,在盛老师的推荐下,我们三(2)班的同学们相约一起观看了这部电影。当我和爸爸妈妈来到联盛电影院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在追逐打闹,场面十分热闹。不一会儿,影片开始了,我们都陆陆续续地进场了。
我们观看了一个又一个片段,有的同学都哭了,其中最让我感动流泪的是第二片段,讲的是一个被拐卖的儿童在电影院门口被迫要钱。他全身都是伤,拄着拐杖,也不会讲话。饿了就在垃圾筒里找点吃的,要到的钱也被坏人拿走了,坏人还对他拳打脚踢的,幸好他遇见了电影院里的一帮好心人,给他吃的、喝的,还让他进电影院看电影。
当他看到电影《太极》里面的一个片段,他突然激动的哇哇大叫,以至于影响其他观众观看电影。电影院的经理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激动,就让放映员把刚才的片段再回放一遍,此时小男孩平静多了,只是默默地流眼泪,心里想:“这是我的家乡啊!我多么想回家啊!”聪明的经理打电话给《太极》剧组,询问他们是在哪里拍的电影,就这样,善良的经理带着小男孩踏上了回家的路。
电影放完了,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这个小男孩很可怜、很不幸,但是他又很幸运地遇见了一帮好心人,我情不自禁地想:“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啊!”
我和妈妈观看了一部感人的公益电影《有一天》,这部电影讲述了9个温暖的小故事,每个都生动感人,让我们了解了那些需要关心的孩子们,他们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注,他们是特殊的儿童群体,是弱势群体,我们应多关注,帮助他们,着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快乐成长。
公益电影《有一天》观后感: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出现了大量的雾霾?雾霾来自哪里呢?通过观看视频后我才知道,原来雾霾产生原因有很多,比如工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树木过度的砍伐等等,这些都是雾霾产生的条件,原因还是我们不爱好环境造成的!
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我以后的生活中坚决做到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放置,少坐自家的私家车多坐公共交通工具,有机会就多植树。
如果人人都能为环保做出一点点贡献,哪怕是每天坚持一点点,我相信我们未来的天空会更蓝,草地会更绿,人们的身体会更健康,世界将变的更加美好。为了健康,同学们加油!
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观看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或许"电影一天观后感悟5篇"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上周星期二,我们五六年级全体学生在操场的充气影篷里观看了电影《跑出一片天》,这部电影很感人。
讲的是某小学四年级的一位特别爱跑步的小学生李小天,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经常被身材高大擅长跑步的杨骁和其他同学嘲笑,虽然他很气愤,但是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每天小天放学回到家里,他父亲就让他读英语,有时小天只要见父亲在楼下工作,就溜出去帮胖叔送砂锅外卖。在学校召开的“家庭运动会上”,小天失败了,从此他对跑步失去了信心。他的哥们“大眼仔”为了鼓励他继续跑步,带她参加了“夜跑之王”比赛,取得了胜利,从而找回了自信。后来知道了“大眼仔”叫邢风,他帮助小天训练长跑,在一次次失败中,小天在省级男子400米跑中以55秒35的成绩战胜了杨骁,获得了第一名,并与杨骁成为了好朋友。
这部电影的剧情不仅感人,还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启示,当我看到李小天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练习跑步时,老师因为他个子太矮不让他参加,在他的反复要求下,在其他同学已经跑出去老远的情况下,他不顾一切的追上了前边的同学……我从小天身上看到了他对跑步的企盼和热爱。而我自己没有远大的理想,今天爱好这样,明天又爱好那样,这是不对的。明白了只要自己喜欢又何必在乎别人的看法呢?
电影还有最感人的一幕,小天在“大眼仔”家,意外发现“大眼仔”的一条腿是被截肢后安装的一条假腿,十分震惊,还知道了他的那条腿就是在一次运动会上意外受伤截肢的,人家用假肢都能坚持跑步,而我们是四肢健全的人,又为什么不能坚定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就气馁、就放弃,有时还抱怨生活中的种种不愉快的事,和邢风比我们显得太渺小了,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抱怨、气馁,只有勇敢的面对现实,去克服困难,去努力学习,实现人生的理想!
“跑出一片天”,李小天跑出的不仅仅是脚下的一片天,也跑出了人生的一片天,生活的一片天,成功的一片天,成长的一片天……这部电影使我明白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失败,失败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没有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只要人人都勇于拼搏,都可以跑出自己人生的一片天。
公益电影《有一天》观后感1
公益电影《有一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是一部值得我们所有人去观看的电影。
上个星期天,在盛老师的推荐下,我们三(2)班的同学们相约一起观看了这部电影。当我和爸爸妈妈来到联盛电影院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在追逐打闹,场面十分热闹。不一会儿,影片开始了,我们都陆陆续续地进场了。
我们观看了一个又一个片段,有的同学都哭了,其中最让我感动流泪的是第二片段,讲的是一个被拐卖的儿童在电影院门口被迫要钱。他全身都是伤,拄着拐杖,也不会讲话。饿了就在垃圾筒里找点吃的,要到的钱也被坏人拿走了,坏人还对他拳打脚踢的,幸好他遇见了电影院里的一帮好心人,给他吃的、喝的,还让他进电影院看电影。
当他看到电影《太极》里面的一个片段,他突然激动的哇哇大叫,以至于影响其他观众观看电影。电影院的经理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激动,就让放映员把刚才的片段再回放一遍,此时小男孩平静多了,只是默默地流眼泪,心里想:“这是我的家乡啊!我多么想回家啊!”聪明的经理打电话给《太极》剧组,询问他们是在哪里拍的电影,就这样,善良的经理带着小男孩踏上了回家的路。
电影放完了,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这个小男孩很可怜、很不幸,但是他又很幸运地遇见了一帮好心人,我情不自禁地想:“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啊!”
1944年6月6日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这一天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战地记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写了一本书,叫《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以专业主义的精神把这一天发生的事如同用篦子捉虱子一般细细地梳理了一遍。他甚至在书末尾附上了所有D日幸存者名单,包括双方从将军到士兵当时的植物与身份,以及他们在成书之际(1959年)的职业与居住地情况。
可惜这么波澜壮阔的一天让我记住的东西有限。
我对战争和军事最初的印象来自于少儿读物,比如战国故事里田单的“火牛阵”。这使我产生了错觉,以为战争是与机灵联系在一起,带着加减法般的清晰明了,又有一点狂欢的气质,很是宜人。
《最长的一天》说,至少战争还具有如下特点,比如:
未知与不确定。诺曼底登陆实施之初,德军一直被蒙在鼓里;巧合。《每日电讯报》上的字谜游戏在6月2日披露得答案中赫然有着盟军整个反攻计划代号——“霸王”,从5月开始,字谜游戏的答案囊括了人工港代号、反攻中海军行动代号,甚至登陆地点。但是这些字谜是54岁的物理老师在六个月之前编好的。
以及各种死亡。
一个伞兵摔进树里,七个八个德国兵对着他把子弹打完了,“小伙子瞪着眼睛倒挂在树枝上,好像在看自己身上的子弹洞”。坦克被炸到100英尺的空中落入水中消失;锅炉间爆炸里面的水兵全部烫死;一个二等兵听见一个吃惊的声音说“伙计们,我中弹了!”然后看见说话人脸上带着怀疑的奇怪神情,慢慢滑落水中。
忘了是哪部机器人打架的电影,战事间隙一个士兵在认真地玩DoodleJump。细节总是有着与其体量不相称的力量。诺曼底登陆堪称唐德刚所说得历史的三峡,但这最长的一天当中,我在科尼利厄斯·瑞恩的书里,真正能记住的是一个瞬间。
在奥马哈海滩的峭壁后面,医务中士阿尔弗雷德·艾根伯格疲惫不堪地猛然躺倒在弹坑里。他已经忘记了他治疗过的伤员人数。他累得骨头疼,可是他想在睡着之前再做一件事。艾根伯格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皱皱巴巴的缩微邮政纸,在一只手电筒的光亮下,准备给家里写信。他写下:“在法国某地”,然后开始,“亲爱的妈咪和爹爹,我知道此刻你们已经听到了进攻的消息。嗯,我很好。”然后这位19岁的医务兵就停住了笔,他想不出还要说什么。
卡夫卡在19xx年8月2日写日记:“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游泳。”石破天惊与窃窃私语,世界大事与个人日常的相提并论,并不是消极的避让,躲进小楼成一统。相反,这是一种抵抗,用日常生活的秩序消解暴力、极权和看似能毁灭“我”的力量。
而那位19岁的医务兵,他大概并不如卡夫卡深刻。但是,在经历了最长的一天之后,用与卡夫卡类似的方式,揭示了莫之能御的历史洪流与微不足道的个人之间的另外一种关系:我承受了一切,然后想不出还要说什么,“我很好”。
一个普通人发现,能感受到疼痛本身已经值得欣慰。我的肉身与世界仍有联系,我会被远方的一些人记住。诺曼底登陆捍卫了无数个这样的普通人,失败的是隆美尔们。他的参谋长指着几亩长满野花的土地说:“这儿的景色真好,是不是?”隆美尔点点头说:“你给我记下来,高斯——这个地块得埋1000枚地雷。”
有一次,老师带我们去观看儿童剧《跑出一片天》。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李小天是一个爱跑步的男孩,他的妈妈很早就已经去世了,爸爸靠卖砂锅维持生活。小天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但小天喜欢跑步,有着超出同龄人的跑步天赋。可是,因为身高不够,小天没能参加学校田径队,而他爸爸非常不同意他跑步,一直希望他能取得好成绩,考上重点中学。后来,在大哥哥邢风的支持和鼓励下,顶着父亲的压力,他毅然坚持跑步锻炼。结果通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北京市小学生四百米男子跑第一名的好成绩。从此,爸爸被小天的执着和努力所打动,全力支持他跑步。最后,取得成功的小天也收获了家庭的幸福。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看完之后,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从中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坚持信念,永不放弃,就会实现目标,实现梦想。这使我联想到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由于家境贫穷,只好辍学在家,但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立志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因此,他依旧发奋图强,废寝忘食地学习。最后,他终于登上了数学学科的顶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记得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曾经学过电子琴,可学了一年,就半途而废了,因为我觉得练琴真是又累又苦,只要练习时间一长,手指就又酸又疼,而且还少了很多玩的时间,看到其他小朋友在外面玩游戏,我的心也随着飘了出去,所以最终没能坚持下来,如今想来真是觉得可惜。现在,我正在学习书法,可是平时我都懒得练习,要么借口作业太多、要么推脱身体太累,想方设法偷懒,所以进步不明显。小天和华罗庚的故事感动了我,也激励了我,我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我相信,只要自己不断努力,勤奋刻苦,就一定会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与成功。
一个人的出生环境无法改变,但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信念和梦想,要靠实际行动努力奋斗来实现。影片中有一句话令我尤其难忘,“就像人生,输在起跑线,赢在终点!”,人生就是这样,即使你的起跑比其他人晚,只要自己不断地努力争取,一定会赢在终点。我的条件并不优越,但我也要像小天一样,坚持信念,永不放弃,用百倍的付出,跑出自己的梦想,跑出自己的一片天。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想象二战的艰辛,诺曼底登陆于我而言只是历史教科书上的一个名词解释,一直到看到这本书才有了心脏微微颤栗的感觉。作者用内敛克制的近乎纪录片的白描方式勾勒了D-Day,200多页的书无法写尽二战转折点的史诗般战役,但是200多页生动的描述足以让我想去把所有相关资料找来研读。
“霸王行动,盟军进入欧洲,是1944年6月6日零时15分整开始的---就在将永远被称为D日那一天的第一个小时里。在那个时刻,美军第一零一与第八十二空降师一些特选人员跨出他们的飞机,进入月光照耀下的诺曼底夜空。五分钟后,在50英里外,英军第六空降师的一个小组跳离他们的飞机。这些人是探路者,他们的任务是在空降地点燃亮信号,让后续的伞兵与乘滑翔机的步兵着陆。”这是前言的开端,在书的结尾提到这场战役中盟军的伤亡人数在10000-12000之间,看完全书后再看这个开篇,惊心动魄不外如是。
每一场战争都充满了暴力、血泪,这本书不光是描述战争的书,它更是一本讲述人的故事的书,在战争前打牌吹牛的盟军士兵、晕船吐到摊了一地的盟军士兵,在作者笔下诺曼底登陆不再是冷冰冰的战略战术,那是一个个普通士兵普通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片刻,空降兵误降落居民后花园时的片刻,在圣梅尔-艾格里斯降落时被挂在教堂塔尖时看到火舌四窜的片刻,血染奥马哈的片刻、犹他海滩上“不顾死亡、使部队准时登陆”的片刻,死神与战争同行,那一天,在诺曼底挥舞镰刀,收割生灵。这本书没有煽情,偏偏让人看得透不出气。
如果说在战争中普通士兵只是冲锋陷阵的卒子,那指挥战争的名将们承担的不光是胜负,更是沉甸甸的生命。在为空降师送行时艾森豪威尔眼中闪着泪光,作为统帅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小伙子中的大部分将再也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在做出登陆时间的决定时,他默默的写下为战败而预备的通告,“责任属于我一个人”,20多万陆军、海军与海岸巡逻队士兵的性命系于此役,责任在我。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而摒弃个人情感是一种军人的职业精神,但仍会有泪光在送别时闪烁。
1944年6月6日这一天,命运还未对隆美尔露出残忍的一面。“隆美尔说相信我,兰,入侵的最初24小时将是决定性的…对同盟国也罢对德国也罢,这一天都会是最长的一天。”“从隆美尔开始,高级军官就在战斗的前夕一个个都离开了前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可是真像冥冥中那无常的命运拨弄着使他们离开似的。”也许真的有上帝存在,不忍见更多的生灵被涂炭,如果那一场登陆战役有隆美尔的参与,历史会不会被改写?他一直忐忑不安的等待这一天的来临,他选择最不可能发动登陆的6月4日回德国为妻子庆生,可偏偏就是这一天,他缺席了他自己等待已久的战争。当他从电话中得到袭击开始的消息时,他的嗓音中不带一丝感情的说“我真糊涂。我真糊涂。”没人知道他那一刻内心的波涛汹涌,那一刻的沙漠之狐只在史书上留下了这样的话。在提及对手时,隆美尔把戴着手套的一只拳头打到另一只手掌里,怨恨地说:“我的朋友加敌人,蒙哥马利。”惺惺相惜而又彼此不容的矛盾心理跃然纸面。他说“我一向正确,一向如此。”他是沙漠之狐、帝国之鹰,即使是他的对手都不得不佩服他,可是联想到日后他的结局,不得不承认对一个军人而言,不能死于战场是一种悲剧。
喜欢《电影《天慕》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