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平语近人》观后感1500字。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写一篇观后感,可以更好地从剧中领悟出作品想表达的理念。写观后感也是一种提升作文水平的途径。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平语近人》观后感1500字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平语近人》观后感1500字

晚上,陪着孩子在读书,母亲突然打电话过来说,赶紧看中央一套节目,正在播放的是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谈家庭家教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拜会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和万事兴".是的,一个良好的家风受益于子女一生,因为万千世界,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矛盾,而一个人良好的修养品德远远重于能力,正所谓的,看一个人先看他的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从用最贴近生活化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这样,我们的国家定会繁荣昌盛,看了《平语近人》这个节目,我突然想到我的父母,他们只是全中国最普通的父母,但是却用自己的行动教育了我。

母亲和父亲都是家里的老大,是两个家庭的顶梁柱。据说,在母亲还是孩子的那个年代,我的家庭还是比较贫穷的,逢年过节也需要亲朋的资助,那时候起母亲有着唯一的一个信念"一定要让我们家出人头地,让别人都瞧得起我们",有了这样一个承诺,为了这样一份责任,母亲起早贪黑,在我若有若无的记忆中,她总是天还不大亮就起身,忙忙碌碌的,一直到晚上,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现在,母亲还是坚持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忙生意,无论严寒还是酷暑,终于化成了岁月的沧桑。

母亲是做生意的,人们总是习惯性的给生意人扣上"奸商"的帽子,然而我的母亲,却是很善良的,记得我大学放假的时候,回家给母亲帮忙,有一个外地的乞丐,是个老女人,她每天都游走在街道边,似乎也没有饭吃,母亲每每见了,总会给她些吃的,管她饭管了整整一年,我疑惑不解的告诉母亲,她或许是骗子,然而母亲却告诉我"善待你周围的人,在你允许之时".

母亲是好学的,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以及关于学习方面的节目,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她也养成了睡前看书的习惯,她看过的书很多,有日本松下电器老板的《生意经》、《本草纲目》、也有《毛主席语录》,甚至包括最新的《梁家河》,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在母亲面前,我自惭形愧,母亲总是对我们姊妹三严格要求,时不时的问我们很多知识,而我们总是面面相觑,渐渐的我们都疏远了母亲,因为她总是会"难为"我们,年少的我们总以为她故意给我们难堪,现在渐渐的,我明白的母亲的良苦用心,正如她所说"人要不断的积累正能量的,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我从来不曾听母亲抱怨过邻里是非,也从来不争亲朋得失,她总是会辩证性的看待每个人每件事,记得以前奶奶经常说,你妈妈一天就是外糊涂,自己家里的东西,自己还没怎么用,都给周围分了。母亲因为做生意,搬家好几处,周围的朋友小到像我一样大的,大到像爷爷一样的年纪,都经常自发的给母亲帮忙,不管谁看见母亲忙不过来时,都会伸出援手,爷爷的朋友跟母亲的关系也更好些,我常常笑着说你这好友什么年纪都有,母亲会笑着说,对人真诚一点,你就会收获许多。偶尔有时因为一些小事,我总会给母亲抱怨,她总是会劝导我如何去做,如何去化解矛盾。

母亲特别崇拜毛主席,毛主席语录经常脱口而出,就像她总是说"毛主席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无论对待工作还是生活一定要有责任心。"记得有一次,我上班上的特别累,就跟母亲抱怨,言语中透漏自己想请假回家玩,然而,母亲却大发雷霆,说我工作刚开始,还没掌握工作,就先学会逃避,这样子,公司有我与没我有多大关系,然而我不依不饶,别人的母亲,多么会体谅自己的儿女,宁愿孩子不工作,自己养着也行,也不愿孩子受苦,为什么对我们却这么严格?母亲没有说话,第二天却告诉我"你以后不可能永远的生活在父母的庇佑下,必须是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勇于承担责任",这句话,以前我还是懵懂的,直到现在,工作七年之后,我真的大彻醒悟。

母亲教会了我很多道理,我总是觉得她有先见之明,因为很多道理,给我说了之后,我没有多大的感觉,却往往在以后的岁月里受益匪浅。母亲用勤劳智慧的双手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幸福的家,这种品质无形的传递给我们每个人。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女人是一个家的风水",因为女人承载着相夫教子之责,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传承好的家风",为子女做好榜样,就如同节目里提到的"良好的家风培育人,它培育美好的种子,人把这颗良好的种子又带到更广阔的领域,影响更多的人,从而营造更好的社会风气".

(设备管理中心 雷颖波)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平“语”近人观后感范文


平语近人是最近大家都在讨论的,是央视一个新的节目,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经典语录的,平语近人观后感范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频道播出,一经播出,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反响。该节目通过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之中。节目中还邀请了知名文史学者释义经典、知名大学的教授专家解读思想、知名主持人诵读经典。该节目深入浅出,用生动易懂的节目形式,让人民群众一起学习经典,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感受平语近人。

第一期的主题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清代诗人郑板桥的一句名诗,也一直被习近平总书记挂在嘴边,表达出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梁家河任支部书记时,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可看出在为民的人生使命中,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不仅如此说,也是如此做了。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为民这个大的主题之下,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的风格。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始终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谋福利,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从而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精]平语近人观后感精选


《平语近人观后感》是由编辑为您搜集整理的内容,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作品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如果觉得内心所感无处抒发,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此时我们应该梳理心得感悟,并记录成观后感,观后感要因数材料,概括文章内容,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平语近人观后感 篇1

观看了央视的《平语近人——一枝一叶总关情》之后。思绪万千,感慨之心久久不能平静。

节目里提到的清代名家郑板桥的那首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这首郑板桥的诗。郑板桥把关注民间疾苦为己任,体恤民间的疾苦,这种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去学习。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就要把老百姓的一点一滴的小事放在心上。他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境界。通过这首诗,不由得让我由衷敬佩。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去学习的。回顾一下历史。

自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大潮涌入中华大地以来。我们的国家日新月异。工业建设大发展。经济和民生蒸蒸日上。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一片片棚户区消失不见了,一片片优雅舒适的居民区拔地而起。商场里供应的商品琳琅满目,各种票证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式的新潮服装,流行于街头。百姓的餐桌,出现了鸡鸭鱼肉。百姓的钱包,一天天鼓了起来。然而,在这一片大好的形式下。一部分人在接触西方世界以后,在糖衣炮弹的轰炸之后。放松了对自己的思想上政治上的巩固学习。价值观,世界观的认识发生了扭曲。开始崇洋媚外,向往纸醉金迷的生活。在这部分人的影响下,渐渐的,腐朽的资产阶级小情调生活慢慢的传播开来。侵蚀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为官者应当廉洁自身,为百姓谋福祉,为百姓谋利益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搜刮百姓,中饱私囊。自习近平总书记上台后反腐倡廉这一举措深入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的会议上都发表过深入人心的反腐讲话,他常常引经据典强调反腐倡廉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讲话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自觉弘扬优良作风的表率。“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政党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表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史为鉴,以人为本”,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大刀阔斧的对我们的党,军队,政府机关,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调整部署。开展了旷日持久的“打老虎,拍苍蝇”和轰轰烈烈的“扫黑除恶”运动。一时间,举国上下,一片沸腾。党政监察部门的热线举报电话此起彼伏,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大江南北,关内关外马不停蹄的调查取证,抓捕罪犯。随着一个个大老虎相继落网,一个个黑道老大认罪伏法。百姓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什么是为民?为什么要为民?怎么样为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用行动给我们以解答。正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顺民心,应民意。又一次在危机关头,把我们的党和国家,拉回了正确的轨道。 

平语近人观后感 篇2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翻译:孔子说:今天许多人把孝单纯理解为赡养父母。狗和马不也有人养吗,如果不尊敬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给予就够了,要多陪伴,是精神上、人格上、感情上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尊敬,是歌曲中唱的常回家看看。

按照总书记的观点,在生活中仅仅是做到对自己的父母的孝还不够,这只是小的孝道。大的方面的孝道是泛爱众,而亲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怡然敬父执、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工作中,生活中,社会上还得要把对父母的孝升华为大义、大孝、大爱,那就是要具有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胸怀,要有宋朝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气概和胸襟。

大的孝道是要把对自己父母、家人的孝自觉地推己及人,升华到对他人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

中华孝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孝道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大力宣传、弘扬中华孝道文化,输入正能量,增加新能源,释放新潜力,将孝道文化从我做起,自发地,发自内心地,自觉地推及他人。掀起全社会敬老、爱老、养老、重孝、行孝的优良风气,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平语近人观后感 篇3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诚,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的优秀品格。

什么是忠诚呢?忠诚由中和心两个字组成,诚由言字旁和成字组成,意思是说,说话办事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忠和诚二字合起来,就是做人做事要忠心耿耿,一心一意,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忠诚更多地体现在行动上。

红其拉甫就有以孙超为代表的这样一批人,他们忠诚守卫,坚守国门。在那片环境恶劣的雪地上,他们的手被冻得凹陷变形。因为很难吃上蔬菜,缺少维生素,血色素严重超标,患有高血压一类的高原疾病。但他们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愈发坚定地守在这里,与雪山为伍,与冰峰为伴,用忠诚严守国门,体现着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我们的先辈做出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忠诚壮举,也留下许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些诗句,都是先人用生命践行的忠诚,都用忠诚书写了壮丽人生。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在刑场上,革命烈士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畏牺牲,英勇奋斗,为此殉难而不悔。如今,他与他的就义诗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用忠诚回报祖国和人民。

新时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和发扬忠诚精神。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信仰、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并且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努力用忠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平语近人观后感 篇4

《平语近人》第十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作为重点学习课题,选用了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等典故,从什么是人才、怎么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三个维度系统展开论述。

什么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中,德才兼备是人才评定的核心指标。人无德不立,人无才不高,德行、品德是才华的统帅,而才华和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因素。真正的人才要做到爱国爱民,要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要拥有肯干、实干精神,要时刻有改革创新意识,要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做到严格自律。

怎么培养人才?总书记的用典中强调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的培养、磨炼才能成为人才。从基层做起,扎根一线,这是人才培养必经之路。个人成才没有捷径,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节做起,从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做起,不断接受历练。习近平总书记的成才经历就很有说服力。在7年知青岁月里,他接受了四关的磨炼,不断学习,立足实践,扎根于梁家河村的各项基层工作,这为他今后的成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们要终身从书本、实践学习,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中,做出不平凡的事迹,为中国梦的实现尽心竭力、添砖加瓦。

如何使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中强调,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至关重要,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习近平总书记还引过清代诗人顾嗣协的一首诗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因为每个人都有其所长,都有其所短,都有其强项,也有他的弱项。不以一眚掩大德,不以小过废人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敢于大胆使用人才,就要观大节、略小过,不因小过而束缚其才干的施展,也不能一次犯错就永不叙录。要给予人才试错试败机会,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对条件限制、情况复杂、先行先试而导致失误的,要主动揽责担责,为他们打气、撑腰、鼓劲,让人才轻装上阵再出发。

在今天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那就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地去成为国家需要、民族需要、时代需要的人才吧!

平语近人观后感 篇5

一天晚上,我陪着孩子在看动画片,母亲突然打电话过来说,赶紧看中央一套节目,正在播放的是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谈家庭家教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在xx年春节拜会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和万事兴。是的,一个良好的家风受益于子女一生,因为万千世界,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矛盾,而一个人良好的品德修养远远重于能力,正所谓的,看一个人先看他的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从用最贴近生活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这样,我们的国家定会繁荣昌盛,看了《平语近人》这个节目,我突然想到我的父母,他们只是全中国最普通的父母,但是却用自己的行动教育了我。

母亲虽说不是家里的老大,但在她孩童那个年代各个都是家里的的顶梁柱。据说,在母亲还是孩子的那个年代,我的家庭还是很贫穷的,能顿顿吃上白面馍都是奢望,逢年过节也需要亲朋的资助。那时候起母亲有着唯一的一个信念一定要让我们家出人头地,让别人都瞧得起我们,有了这样一个信念,为了这样一份责任,母亲起早贪黑,在我若有若无的记忆中,她总是天还不大亮就起身,忙忙碌碌的,一直到晚上,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现在,母亲还是坚持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起床,无论严寒还是酷暑,终于化成了岁月的沧桑。

虽然母亲初中都没毕业,有好多字不认识,但母亲是好学的,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和法制节目,自从有了外孙女,母亲还总是学习关于育儿方面的知识,她总在念叨着:活到老,学到老,也正如她所说人要不断的积累正能量的,才不会被社会厌弃。在母亲面前,我自惭形愧。

我从来不曾听母亲抱怨过邻里是非,也从来不争亲朋得失,她总是会客观性的看待每个人每件事。自我记事以来爷爷奶奶就一直住在我家,记得奶奶经常说:我哪儿也不去,就在老三家,住着舒服。母亲和邻里关系相处也很融洽,山东的胡同里住着好多户邻居,我家是个聚集点,一到饭点各自端着大碗小碗就都往我家跑,这种场景也是我最喜欢的,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母亲常对我说,对人真诚一点,你就会收获许多。我偶尔有时因为一些琐事,总会给母亲抱怨,她总是会劝导我如何去做,如何去化解矛盾。

毛主席曾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无论对待工作还是生活一定要有责任心。记得有一次,我上班上的特别累,就跟母亲抱怨,言语中透漏自己想请假回家玩,然而,母亲却大发雷霆,说我工作刚开始,还没掌握工作,就先学会逃避,这样子,有什么意义。然而我不依不饶,特别不解的说:为什么对我们却这么严格?母亲没有说话,第二天却告诉我你以后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庇佑下,必须是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勇于承担责任,这句话,以前我还是懵懂的,直到现在,工作五年之后,我真的大彻醒悟。

母亲教会了我很多道理,我总是觉得她有先见之明,因为很多道理,给我说了之后,我没有多大的感觉,却往往在以后的岁月里受益匪浅。母亲用勤劳智慧的双手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幸福的家,这种品质无形的传递给我们每个人。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女人是一个家的风水,因为女人承载着相夫教子之责,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传承好的家风,为子女做好榜样,就如同节目里提到的良好的家风培育人,它培育美好的种子,人把这颗良好的种子又带到更广阔的领域,影响更多的人,从而营造更好的社会风气。

平语近人观后感 篇6

看完《平语近人》之忠诚这期节目,我受到了深刻启发。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古往今来,忠诚之心,忠烈之士,忠信之举,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有家喻户晓的屈原,跳江殉国;有名垂青史的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诗句后英勇就义;有岳飞精忠报国,驰骋沙场。

这些英雄事迹使我认识到:忠诚不是口头上说的,不是书面上写的,不是抽象的道德,更不是一般的道德表现,而是一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坚贞不渝,甚至奉献一切的信念和追求。它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境界。它是无形的,却有着巨大而有形的力量;它是无声的,却有春雷般的鸣响。它源于真情,源于真信,源于真心。

忠诚就是要求我们做人做事忠心耿耿,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面对敌人的压迫视死如归。千千万万个中国共产党人用他们的坚定、勇敢、顽强深刻诠释了对党、对人民的绝对忠诚。他们用鲜血、用生命换来了革命的最终胜利。这种支撑他们的伟大力量,来源于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忠诚。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努力学习,忠于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平语近人观后感 篇7

12集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放到了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期节目主要以“笃行”为主题展开,下面是《平“语”近人》第七集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后感1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10月14日晚播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该集节目围绕“笃行”这一主题展开,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尚书》中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荀子》里的“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以及《日知录》中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集中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观。我们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缺乏实践,就连“真理”都无法把握,何谈兴国安邦!志存高远,无“勤”则志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自古以来,无论中外有成就者,无一不是“勤奋”的典范。天才方仲永之所以“泯然众人也”,盖不“勤”之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倡导志存高远,因为没有远大的志向,就没有奋斗的目标,任何盲目的行为都是难以取得成功的。但是,“志”再高远,最终还须落实到“勤奋”之中。对个人而言,唯有不断努力实践,积累经验,才会成为为之努力的领域的人才;于集体、国家而言,唯有大家都“勤”,才有希望走向国富民强。巴斯德说,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可见,“立志”是首先的思想动力,“工作”才是勤奋实践的过程,有了这两样,结局才有“成功”的喜悦。日积月累,非“积”不成器。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生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由此而来的成语“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是要告诉我们,不论是伟大的人,还是平凡的人,都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实现远大的目标。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忽视了点滴积累,那就将“万事成蹉跎”。须知,共和国大厦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广大党员干部、劳动人民用辛勤汗水换来的。“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在长期的奋斗中,唯有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走向胜利;反之,“一曝十寒”的三分钟热情,是永远不会成大器的。空谈误国,缺“干”难兴邦。“空谈”一词,源于“清谈”,是适应当时封建士大夫阶层的需要,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而发展起来的。后人对它的意义,一语道破:“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耳而已。”因此说,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崇尚清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日知录》中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道出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应当懂得的最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因此说,“两学一做”教育实践中,“做”才是最终的目的,“学”是为了“做”得更好,绝不能一“学”了之。无论理论多么高深,无论语言多么有力,如果缺乏了“干”的精神和行动,“兴国安邦”将无从谈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管多么宏伟的蓝图,都需要一笔一笔地描绘;无论多么铿锵的誓言,都需要一步一步去践行。在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管是脱贫奔康,还是各项建设,都容不得半点“假大空”。那些只满足于把政策贴在墙上,把决心表白在嘴上的同志,是该醒一醒了。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的谆谆教导,让我们在领会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余,更看到了中华民族在“兴国安邦”中“实干”“笃行”的奋斗精神。唯有在党的领导下,全面践行“笃行”之风,卯足劲头拼命“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干”出清风盈新天地,“干”出硕果满乾坤。《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后感210月14日晚,中央广播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 本集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观,深入浅出地讲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笃行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告知我们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如果要想认识事物的根本或道理的本质,就得用自己亲身的实践,去探索发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要积极投身实践,学习好、继承好、发扬好我们党我们国家一直以来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在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要不断以实践检验成果,认真履行职责,对待本职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善于思考,使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得到锻炼,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独当一面组织开展工作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使自己有所担当、有所作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检验干部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标准。党员干部做人做事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实绩。身处新时代,面对新挑战,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从思想上崇尚实践,在工作中善于实践,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后感3近日,中央广播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第七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干好就要久久为功。常言说“一口吃不成胖子”。的确,一个成功的实践就是一个坚持到底的实践。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除了要有这样一种只争朝夕的这种干劲,还要这种久久为功的韧劲,做到发现问题不遮掩,遇到问题不回避,解决问题不畏难。山西省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是一片不毛之地。新中国成立以后,从第一任县委书记就开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治沙。后来,就是按照这一个目标,按照这个蓝图干下去,最终将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习近平总书记用这个故事就在告诉我们的干部,我们的干部要有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这种境界。一个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符合实际的、符合老百姓愿望的,就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接着一棒地干下去。干好就要依靠群众。有一句谚语“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能够走得更远”。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它是群众性的活动,是社会实践。任何一个单个人是干不成大事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强调我们干部要提高自己的本领,办法在哪里?办法就在群众中。要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力量源泉,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成败的鉴定者,人民群众的期待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目标,要深入基层,深入老百姓,要做调查研究,要拜群众为师,要从群众那里寻找源头活水,只有永远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才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后感4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将于10月8日至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八点档播出,10月14日晚播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这段话呼吁广大群众参与到中国梦建设中,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每个居民都是中国梦实现的不可或缺的一个载体,虽然中国梦的实现任重道远,但是我们要始终秉持默默奉献的精神,共建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坚持开放共赢,勇于变革创新,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共创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这段话告诉我们幸福和未来是靠奋斗而来的,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新中国建设,为构建人类共同体目标不断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去奋斗的这个历史任务,光荣而艰巨,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懈地为之共同努力,所以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就是要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建设好我们的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我们要把我们国家建设好,要把我们民族发展好,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样一个历史目标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这段话呼吁广大党员干部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我们要历史的人做历史的事,要一代一代坚持不懈得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中,始终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砥砺前行。《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后感510月14日,央视播出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尚行、敏行、力行三个维度,深入浅出地讲明了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空谈积土为山、积水为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一个多世纪前,梁启超曾用“三个中国”来总结中国大历史: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而今,当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们已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新时代,既是“中国之中国”,也是“亚洲之中国”,更是“世界之中国”。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坐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命运共同体,并行不悖。历史关头,考验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历史担当。党员干部该如何做,才能不负时代不负苍生?博学精思,实事求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哪个阶段?老百姓有什么最为迫切的需要?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宏观决策以更好的指导实践?知识、认识,从哪里来?从书本上学,更是从实践中获得启发和验证的。毛泽东同志讲,实践出真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是理论之源:“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精准扶贫政策,就是在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走遍了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情况调研扶贫工作的路上提出来的。知行合一,笃行致新。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眼见明朝灭亡惨剧,反思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至理名言。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推行改革开放,……每一步都是干出来的,不是空谈和宣传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是需要全力以赴真刀真枪地干出来。如何干?敏行、笃行。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讲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马克思讲过“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正所谓,行胜于言。如何行?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天眼之父”南仁东用23年如一日的坚守告诉我们,再伟大的事业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发挥工匠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实现梦想。新时代,有新使命;新使命,要勤作为;勤作为,要博学精思,笃行致新。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人生际遇和使命,在这个和伟大梦想同行的时代,我们是幸运的,更应该在这份幸运中,勇敢担当。俯首孺子牛,奋蹄新时代!践行初心,实现梦想!《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后感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有很多重要的论述,《平“语”近人》第七集节目围绕“笃行”这一主题展开,集中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观。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美好的蓝图,终究要靠实干来描绘;幸福的愿景,终究要靠实干来实现。作为党的年轻干部,我们要牢牢把握“三要”,做新时代的实干家。实干要明确方向。理想信念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是前行中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就是理想信念。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辈,无私无畏、视死如归,就是因为他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坚贞不渝、矢志不移。__在死囚牢里写下千古绝唱:“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许许多多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英雄壮举,也是因为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党员干部要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这个“原生动力”,守牢使命担当这个“意志盔甲”,自觉干事、主动做事,理直气壮、光明坦荡;要以激流勇进的势头积极作为,努力奉献,争做实干的“排头兵”;更要以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饱满状态推进奋斗目标的实现。实干要讲究方法。实干不是一味的苦干,而是要讲究工作方法。一是要坚持统筹兼顾,深谋远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热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必须在搞清楚情况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二是要具备科学的方法论。必须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科学办事能力。善于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才能找准问题,认识原因,做到忙而有序、事半功倍。实干要注重成效。成效是衡量实干的硬性指标,与实干的价值成正比。工作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求真务实抓落实。一是要善于谋划。谋划工作要围绕中心工作抓总纲,在制定工作计划中,要深入思考、超前谋划,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思路清晰、胸中有谱、心中有底。二是要主动作为。实干不仅仅是踏踏实实的做事情,更是要主动的去做事情,带头去做,要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三是要注重实效。实干就是要做正确的事,凡事抓重点,调查分析,深入研究,方法得当,会运用合理的策略,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用结果和实效说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用实干托起中国梦”。作为一名90后年的年轻党员干部,我感到非常幸运,有幸与新时代同行,有机会参与并见证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强国。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我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明方向、讲方法、重成效,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人民的业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后感710月14日晚,我准时收看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本集集中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观,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典故,从尚行、敏行、力行三个维度,深入浅出地讲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笃行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南宋诗人陆游,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学问终究是肤浅的,要想深刻而透彻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亲自实践才行。诗人陆游通过诗中这两句道出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这一感想,是诗人毕生为学的体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践行的创业史。中华民族更是一个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的民族。许多志士仁人,正是通过自身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要有美好的梦想。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立志,无志不足以行远;其次,还要有实践创新的实际行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同样也是如此。“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且艰巨的事业,需要我们共同为之努力。在“圆梦”的道路上,我们还将面临各种复杂严峻的考验。因此,我们比以往更需要有攻坚克难的顽强斗志和实干开拓的实际行动,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托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绝知此事要躬行”,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他指出,领导干部作决策、下指示,往往需要大量客观、真实、有效的信息。这就更需要向实践求知,善读社会这部书,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在耳闻、目见、足践之中见微知著、管窥全豹,获得真知灼见,形成正确思路,作出科学判断。“绝知此事要躬行”包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要求:领导干部要勇于实践。“实践既是干部是否胜任的重要检验标准,也是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识好、解决好各种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延伸阅读:

平语近人观后感 篇8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以下是《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希望这些关于《国无德不兴》的观感能够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1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工作人员,我在观看了《平“语”近人》第三集之后,尤其是在听到清华教授讲到立德必须勤于向道德榜样学习之后,深有感触,与各位党员同志分享如下。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官无德不为。中国重德,源远流长。古人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政德一直是传统文化中官员考核的重要标准,也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的风向标。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新时代对领导干部讲政德、立政德的新要求。明大德,铸牢理想信念。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定立场。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彭措代表说:“明大德,首先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阿里地区地处祖国边疆,高寒缺氧,虽然自然条件艰苦。但却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斗争的第一战线,一代又一代援藏干部和本地各族干部,身处高原“缺氧但不缺信念”,始终无私奉献、艰苦风斗,正是因为有理想信念和坚强党性。反观之,现在仍存在部分领到干部在大问题和关键问题上,不敢担当,不敢亮剑,并且在大是大非面前摇摆不定,在政治风浪考验面前迷失方向,在诱惑面前沦陷失守等“失大德”的现象。因此,领导干部要把牢理想信念之舵,砥砺坚强党性,站稳政治立场,经得起考验,抵得住诱惑,是领导干部必须修好的大德。守公德,强化宗旨意识。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领导干部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广东省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张巧利委员表示“守公德必须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一心为人民服务、给群众办事”。当前仍有部分党员干部不给好处不肯办事、谁给好处为谁办事。比如某地急救中心调度科科长收好处费,哪家医院给的好处多就调度急救病人去哪家。因此,要紧盯作风建设,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和处理效率,让以权谋私无所遁形。守公德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严私德,倡导克己奉公的操守。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广西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党总支部书记罗朝阳代表表示:“严私德要从小事做起,时时提醒自己‘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在诱惑面前守住底线”。俗话讲“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有个别基层干部觉得给自己的亲属安排吃低保、遇到好机会先给沾亲带故的人是小事,这种观点必须纠正。新立村村委班子成员多年来坚持不插手村里的建设项目,做到利益回避,得到群众认可。“建议监督执纪完善‘最后一公里’,抓细抓小抓落实。因此,严私德必须严以律己,保持廉洁操守,筑牢道德底线,不逾矩、不越轨。立政德,润天下。明大德是政之方向、守公德行之准绳、严私德是己之操守,三者相辅相成。领导干部只有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筑牢立身之本、从政之基,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推动新时代的中国巨轮扬帆起航,需要更多政德卓著的领导干部涌现出来。这将是国之所望、民之所幸。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2子曰:“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面对“德”字,我们党员同志并不陌生,用它可以组成道德、品德、德才兼备等词语。笔者记得那是在小学期间,我们就开始学习思想品德这门课,从而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笔者参加工作后,通过工作、学习的过程从而认识到德才兼备,是衡量我们党员同志的标准。但是,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岗位上,那少数的同志,你们是如何单独理解“德”字的意思,如何理解职业道德的含义,你们遵守的是哪里的游戏潜规则。笔者认为,在公务人员、教师、医生等群体中都有我们党员同志的身影。但是,却有少数党员同志只是在任务、形式的层面上理解“德”的意思,他们只是会上一套,会后一套,表里不一,有的甚至是无“礼”不办事,收到私人利益的驱使,最终沦为害群之马,成为阶下囚,从而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同志,我们要做到德才兼备。我们党员同志要认真理解“德”字的含义,确实修好身,认真遵守职业道德,做到按章办事,牢记规定。笔者认为,我们党员同志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的问题,真正做到公私分明,去除杂念,抵制诱惑;牢记规章制度,按章办事,为民服务。用创新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管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党员同志都要保持革命本色,积极发挥党员同志的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开展日常工作,切实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作为党员同志,我们要牢记“德”字,做到心中有“德”,工作、生活不忘“德”字,以“德”办事。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多积尺寸之功”,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应在一件件具体工作和小事中去严格秉持,从做官、做事、做人的三个维度来强化巩固,努力用忠诚担当、干净干事,树起政德这面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以理想信念立根铸魂,既要坚持党的纪律和规矩的底线不逾矩,又要坚持追求理想信念的高线不松懈,才能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稳得住心神、守得住底线。“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力“姓公不姓私”,作为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让权力回归到为人民服务的本位,真正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办实事、办好事,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加强自律,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时刻明白党员的身份定位,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却难以将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在一些人看来,政绩是硬指标,为官一任、政绩显赫,提拔有希望,群众看得见,还能留个好名声。而政德是软指标,考评不好量化,群众不太计较,政绩突出自然“一俊遮百丑”,政德上不出大的问题就行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也是十分有害的。重政绩、轻政德往往容易滋生政绩冲动,导致政德出轨,进而引发“蝴蝶效应”、带来严重后果。事实证明,领导干部只有始终把政绩和政德统一起来,使之相得益彰,才能交相辉映。重绩又重德,选贤任能,是中华民族选人用人的优良传统。我们党的干部政策历来是既重视考绩又重视考德。选用和考核干部的标准,主要看其能否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即综合考量干部的政绩与政德。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用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领导干部是否重视政德、怎样创造政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好干部标准,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褒奖和重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不提拔“清茶报纸二郎腿,闲聊旁观混光阴”之人,极大净化了党风政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4“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现今,在少数领导干部中存在着“三贪”现象:一曰贪财,利用手中权力搞权钱交易。二曰贪色,或出入低级场所,陶醉于灯红酒绿;或道德沦丧,金屋藏娇包情人,大搞权色交易。三曰贪权,或信奉“权力至上”,削尖脑袋、不择手段往上爬;或追名逐利,买官卖官。这些现象严重损害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严重威胁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三贪”现象之所以存在,追根溯源,关键是少数领导干部的“德”出了问题。领导干部“德” 的闸门一旦松动,面对各种诱惑就难以自控,拒腐防变的堤坝就会溃决,最终滑向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的罪恶深渊。做官先做人。做人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也是人生事业成功的基础。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却首先应当是好人。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官。作为领导干部,比普通人来说,做人的标准应当更高一些。 领导干部要注重道德修养,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领导干部用权不谋一己之私,也是个职业道德问题。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离不开组织上的教育和自身的修养。古人说: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放纵自己的欲望,往往是从道德滑坡、官德缺失开始的。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加强道德修养,固本强身,防微杜渐。做到不因权重而失重,不因权轻而自轻,不迷失人生方向。党员干部作为党和人们事业的建设者服务者,作为公权的使用者,守法当然毋庸置疑,是必备的素质要求。建设法治国家,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带头遵法守法,带头依法办事。当前我们正在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都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在这一进程中,党员干部要为建设法治国家作贡献。不但要带头懂法学法守法,还要严以修身用权,增强监督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树立公正廉洁的干部作风和执法形象。干部也应带头守德,守德才不会昏头,才能抵制各种诱惑,时刻保持清醒,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守住道德底线,克制自己的贪欲,守好道德底线,才不会成为百姓唾骂的庸官。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中国上下五千余年的历史,有才之人比比皆是,然而是否贤德的品性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是否真正是人才的标准。唐朝诗人李绅,曾作《悯农》,深刻描绘了农民劳作之艰辛,果实得来之不易,深知人间疾苦。然而其发迹之后,“渐次豪奢”,逐渐成为一个人品低劣、生活奢侈,甚至无情无义、为官不仁之人,为后世人所不齿。事实上这种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在少数,比如朱熹、康有为、汪精卫等人,如今人品行迹只留后人引以为戒。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多次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在今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确定了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路线,再次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原则。这也是长久以来,党在选人用人上一贯坚持的原则。中国的发展也是执政党的不断进步,执政党的与时俱进最重要的就是人。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坚持革命到取得胜利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一个条件就是党在选人用人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它既是重要的干部路线,又是在实践中的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不仅党政部门,在企事业单位,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以“德”为重都是不可或缺的。近日闹得纷纷扬扬的“占座男”事件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男子在高铁上霸占别人的座位,耍赖不起,谎称自己重病缠身,恶语相向,不服乘警管理,让买到票的姑娘站了几个小时。事件在网络传开之后,该男子是某大学的博士的身份被扒出。本来应该是人才的人,却成了人渣,想来我们需要思考和改正的地方还有很多。占座男的事情告诉我们有才的人不一定有德,如果选人用人仅凭才华而定那就可能“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而且有才华,甚至能力出众的人一旦身居要职,其影响力将是无穷的,德行不匹配的人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坏的。我们自小时候就学习社会品德,目的在于将“德”之一字融入成长的过程,影响我们的一生,有德之人必不会以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作为做事原则。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在不断完善自己知识文化修养的同时,不能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追求成为全面型综合素质人才才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我们既要做有才华的人,更要做有德之人。

平语近人观后感 篇9

在雪域高原的皑皑世界里,有一群平凡而伟大的人,他们常年以雪域为邻,与冰峰为伴,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边防事业,他们远离温暖的家庭和亲人,用自己的生命和付出,丰富着忠诚两个字的内涵,一遍遍勾勒着中国军人伟岸的身影,书写着平凡铸就的伟大。

其中,有一位战士,在跟观众介绍自己的时候,不无诙谐地说:我是一个手机爸爸,我有一对双胞胎儿子,由于常年不在家,我只能和家人通过手机联系。每当有人问起爸爸在哪里的时候,他们会快速走到妈妈的手机跟前,说爸爸在手机里。

这是一个心酸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隐藏着千丝万缕的隐痛和百般的无奈。作为一个血肉青年,有爱情的牵挂和亲情的羁绊,谁不想跟自己的爱人长相厮守,谁不想和自己的孩子朝夕相伴,谁不想在自己的父母膝前尽孝,谁不想享受稚子盈门的温馨

但是,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毅然决然选择了忠诚两个字,把自己的生命镌刻在雪域边疆而无怨无悔。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哪里有什么英雄,不过是一个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面前,选择了奉献,仅此而已。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老师,其实更多的老师,也是手机里的妈妈、手机里的爸爸。按照固定的、被设计好的时间表,早出晚归、栉风沐雨,两头不见太阳的工作日常,让他们习惯了白天上班的时候孩子还没有起床,晚上回到家的时候孩子已然入睡,好不容易见了一面,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把别人的孩子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重,已经是明远人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追求,因为他们坚信别人的孩子耽搁了是一份亏欠,自己的孩子耽搁了,总还有补偿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很有可能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而已。等到寒来暑往、春夏更替,不知不觉间,孩子也大了,机会也没了,怅然若失的感觉,长年累月,变成了他们心里的心病,最后,只好喟然长叹一句,谁让你的妈妈(爸爸)是老师呢!

我的爸爸在手机里,充满童真的一句话,听不懂的,以为是孩子在开玩笑,听懂了,免不了要流两行青泪,这背后的心酸苦楚,可能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纵然是有人理解你,又有何用?终究还得日复一日地继续坚守下去。

忠诚,英雄,坚守,终究只有极其个别的人,才能有这样的荣誉和待遇,只有极其个别的人才能被当做模范或者英雄,接受全国人民的敬仰,毕竟,是无数个同样忠诚的英雄,只能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被凡尘埋没。但是他们同样是被忠诚召唤的英雄,每一个平凡的岗位,都可以书写英雄的事迹,不求被理解,但求问心无愧。

这,是英雄的底色,不求被铭记,但求无愧疚,无愧于他人的信任、无愧于职业的光辉、无愧于时代的重托、无愧于岗位生命的价值。

我的爸爸在手机里,一句质朴而震撼人心的童言童语,撞响了我内心沉寂已久的共鸣,让我想起了一百多名坚守在明远校园里每一个岗位上的英雄,让我向你们致以崇高的英雄的敬礼,让你们的奉献书写在教育的词典里。

平语近人观后感11篇


以下是读后感大全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平语近人观后感,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名观后感显得不那么肤浅呢?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和影视作品产生更多的共鸣,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平语近人观后感【篇1】

一天晚上,我陪着孩子在看动画片,母亲突然打电话过来说,赶紧看中央一套节目,正在播放的是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谈家庭家教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在xx年春节拜会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和万事兴。是的,一个良好的家风受益于子女一生,因为万千世界,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矛盾,而一个人良好的品德修养远远重于能力,正所谓的,看一个人先看他的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从用最贴近生活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这样,我们的国家定会繁荣昌盛,看了《平语近人》这个节目,我突然想到我的父母,他们只是全中国最普通的父母,但是却用自己的行动教育了我。

母亲虽说不是家里的老大,但在她孩童那个年代各个都是家里的的顶梁柱。据说,在母亲还是孩子的那个年代,我的家庭还是很贫穷的,能顿顿吃上白面馍都是奢望,逢年过节也需要亲朋的资助。那时候起母亲有着唯一的一个信念一定要让我们家出人头地,让别人都瞧得起我们,有了这样一个信念,为了这样一份责任,母亲起早贪黑,在我若有若无的记忆中,她总是天还不大亮就起身,忙忙碌碌的,一直到晚上,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现在,母亲还是坚持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起床,无论严寒还是酷暑,终于化成了岁月的沧桑。

虽然母亲初中都没毕业,有好多字不认识,但母亲是好学的,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和法制节目,自从有了外孙女,母亲还总是学习关于育儿方面的知识,她总在念叨着:活到老,学到老,也正如她所说人要不断的积累正能量的,才不会被社会厌弃。在母亲面前,我自惭形愧。

我从来不曾听母亲抱怨过邻里是非,也从来不争亲朋得失,她总是会客观性的看待每个人每件事。自我记事以来爷爷奶奶就一直住在我家,记得奶奶经常说:我哪儿也不去,就在老三家,住着舒服。母亲和邻里关系相处也很融洽,山东的胡同里住着好多户邻居,我家是个聚集点,一到饭点各自端着大碗小碗就都往我家跑,这种场景也是我最喜欢的,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母亲常对我说,对人真诚一点,你就会收获许多。我偶尔有时因为一些琐事,总会给母亲抱怨,她总是会劝导我如何去做,如何去化解矛盾。

毛主席曾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无论对待工作还是生活一定要有责任心。记得有一次,我上班上的特别累,就跟母亲抱怨,言语中透漏自己想请假回家玩,然而,母亲却大发雷霆,说我工作刚开始,还没掌握工作,就先学会逃避,这样子,有什么意义。然而我不依不饶,特别不解的说:为什么对我们却这么严格?母亲没有说话,第二天却告诉我你以后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庇佑下,必须是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勇于承担责任,这句话,以前我还是懵懂的,直到现在,工作五年之后,我真的大彻醒悟。

母亲教会了我很多道理,我总是觉得她有先见之明,因为很多道理,给我说了之后,我没有多大的感觉,却往往在以后的岁月里受益匪浅。母亲用勤劳智慧的双手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幸福的家,这种品质无形的传递给我们每个人。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女人是一个家的风水,因为女人承载着相夫教子之责,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传承好的家风,为子女做好榜样,就如同节目里提到的良好的家风培育人,它培育美好的种子,人把这颗良好的种子又带到更广阔的领域,影响更多的人,从而营造更好的社会风气。

平语近人观后感【篇2】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播出中引用了许多经典名言,其中引用《周易》的“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值得进一步深入学习、思考和运用。这句名言可直译为见到美善的品行就倾心追随、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迅速改正。这道理浅显易懂,有的容易做到难在坚持,有的越是浅显易懂之理越难做到。

“见善则迁”是指君子因此见到美善的品行就倾心追随、努力学习。每个想进步的人见到好的人和事都会怀着谦虚学习的态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坚持不懈,就是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坚持,尽管再难的事情还是能做到的。

“有过则改”不仅是知错认错难,而且勇于改错更难。知错认错难在哪里?难在不易发现错,尤其是自身的错。有很多错误虽然显而易见,但是很多人即使知道错,也往往会寻找各种理由来掩饰和推脱,难于认错。因为人总会认为自己是对的,有了错也不愿承认,究其原因,主要是修身境界有待提高,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修身也无止境。

平语近人观后感【篇3】

在雪域高原的皑皑世界里,有一群平凡而伟大的人,他们常年以雪域为邻,与冰峰为伴,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边防事业,他们远离温暖的家庭和亲人,用自己的生命和付出,丰富着忠诚两个字的内涵,一遍遍勾勒着中国军人伟岸的身影,书写着平凡铸就的伟大。

其中,有一位战士,在跟观众介绍自己的时候,不无诙谐地说:我是一个手机爸爸,我有一对双胞胎儿子,由于常年不在家,我只能和家人通过手机联系。每当有人问起爸爸在哪里的时候,他们会快速走到妈妈的手机跟前,说爸爸在手机里。

这是一个心酸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隐藏着千丝万缕的隐痛和百般的无奈。作为一个血肉青年,有爱情的牵挂和亲情的羁绊,谁不想跟自己的爱人长相厮守,谁不想和自己的孩子朝夕相伴,谁不想在自己的父母膝前尽孝,谁不想享受稚子盈门的温馨

但是,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面前,他们毅然决然选择了忠诚两个字,把自己的生命镌刻在雪域边疆而无怨无悔。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哪里有什么英雄,不过是一个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面前,选择了奉献,仅此而已。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老师,其实更多的老师,也是手机里的妈妈、手机里的爸爸。按照固定的、被设计好的时间表,早出晚归、栉风沐雨,两头不见太阳的工作日常,让他们习惯了白天上班的时候孩子还没有起床,晚上回到家的时候孩子已然入睡,好不容易见了一面,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把别人的孩子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重,已经是明远人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追求,因为他们坚信别人的孩子耽搁了是一份亏欠,自己的孩子耽搁了,总还有补偿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很有可能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而已。等到寒来暑往、春夏更替,不知不觉间,孩子也大了,机会也没了,怅然若失的感觉,长年累月,变成了他们心里的心病,最后,只好喟然长叹一句,谁让你的妈妈(爸爸)是老师呢!

我的爸爸在手机里,充满童真的一句话,听不懂的,以为是孩子在开玩笑,听懂了,免不了要流两行青泪,这背后的心酸苦楚,可能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纵然是有人理解你,又有何用?终究还得日复一日地继续坚守下去。

忠诚,英雄,坚守,终究只有极其个别的人,才能有这样的荣誉和待遇,只有极其个别的人才能被当做模范或者英雄,接受全国人民的敬仰,毕竟,是无数个同样忠诚的英雄,只能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被凡尘埋没。但是他们同样是被忠诚召唤的英雄,每一个平凡的岗位,都可以书写英雄的事迹,不求被理解,但求问心无愧。

这,是英雄的底色,不求被铭记,但求无愧疚,无愧于他人的信任、无愧于职业的光辉、无愧于时代的重托、无愧于岗位生命的价值。

我的爸爸在手机里,一句质朴而震撼人心的童言童语,撞响了我内心沉寂已久的共鸣,让我想起了一百多名坚守在明远校园里每一个岗位上的英雄,让我向你们致以崇高的英雄的敬礼,让你们的奉献书写在教育的词典里。

平语近人观后感【篇4】

看完《平语近人》之忠诚这期节目,我受到了深刻启发。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古往今来,忠诚之心,忠烈之士,忠信之举,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有家喻户晓的屈原,跳江殉国;有名垂青史的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诗句后英勇就义;有岳飞精忠报国,驰骋沙场。

这些英雄事迹使我认识到:忠诚不是口头上说的,不是书面上写的,不是抽象的道德,更不是一般的道德表现,而是一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坚贞不渝,甚至奉献一切的信念和追求。它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境界。它是无形的,却有着巨大而有形的力量;它是无声的,却有春雷般的鸣响。它源于真情,源于真信,源于真心。

忠诚就是要求我们做人做事忠心耿耿,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面对敌人的压迫视死如归。千千万万个中国共产党人用他们的坚定、勇敢、顽强深刻诠释了对党、对人民的绝对忠诚。他们用鲜血、用生命换来了革命的最终胜利。这种支撑他们的伟大力量,来源于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忠诚。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努力学习,忠于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平语近人观后感【篇5】

观看了央视的《平语近人——一枝一叶总关情》之后。思绪万千,感慨之心久久不能平静。

节目里提到的清代名家郑板桥的那首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这首郑板桥的诗。郑板桥把关注民间疾苦为己任,体恤民间的疾苦,这种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去学习。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就要把老百姓的一点一滴的小事放在心上。他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境界。通过这首诗,不由得让我由衷敬佩。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去学习的。回顾一下历史。

自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大潮涌入中华大地以来。我们的国家日新月异。工业建设大发展。经济和民生蒸蒸日上。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一片片棚户区消失不见了,一片片优雅舒适的居民区拔地而起。商场里供应的商品琳琅满目,各种票证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式的新潮服装,流行于街头。百姓的餐桌,出现了鸡鸭鱼肉。百姓的钱包,一天天鼓了起来。然而,在这一片大好的形式下。一部分人在接触西方世界以后,在糖衣炮弹的轰炸之后。放松了对自己的思想上政治上的巩固学习。价值观,世界观的认识发生了扭曲。开始崇洋媚外,向往纸醉金迷的生活。在这部分人的影响下,渐渐的,腐朽的资产阶级小情调生活慢慢的传播开来。侵蚀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为官者应当廉洁自身,为百姓谋福祉,为百姓谋利益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搜刮百姓,中饱私囊。自习近平总书记上台后反腐倡廉这一举措深入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的会议上都发表过深入人心的反腐讲话,他常常引经据典强调反腐倡廉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讲话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自觉弘扬优良作风的表率。“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政党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表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史为鉴,以人为本”,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大刀阔斧的对我们的党,军队,政府机关,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调整部署。开展了旷日持久的“打老虎,拍苍蝇”和轰轰烈烈的“扫黑除恶”运动。一时间,举国上下,一片沸腾。党政监察部门的热线举报电话此起彼伏,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大江南北,关内关外马不停蹄的调查取证,抓捕罪犯。随着一个个大老虎相继落网,一个个黑道老大认罪伏法。百姓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什么是为民?为什么要为民?怎么样为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用行动给我们以解答。正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顺民心,应民意。又一次在危机关头,把我们的党和国家,拉回了正确的轨道。 

平语近人观后感【篇6】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以下是《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希望这些关于《国无德不兴》的观感能够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1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工作人员,我在观看了《平“语”近人》第三集之后,尤其是在听到清华教授讲到立德必须勤于向道德榜样学习之后,深有感触,与各位党员同志分享如下。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官无德不为。中国重德,源远流长。古人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政德一直是传统文化中官员考核的重要标准,也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的风向标。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新时代对领导干部讲政德、立政德的新要求。明大德,铸牢理想信念。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定立场。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彭措代表说:“明大德,首先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阿里地区地处祖国边疆,高寒缺氧,虽然自然条件艰苦。但却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斗争的第一战线,一代又一代援藏干部和本地各族干部,身处高原“缺氧但不缺信念”,始终无私奉献、艰苦风斗,正是因为有理想信念和坚强党性。反观之,现在仍存在部分领到干部在大问题和关键问题上,不敢担当,不敢亮剑,并且在大是大非面前摇摆不定,在政治风浪考验面前迷失方向,在诱惑面前沦陷失守等“失大德”的现象。因此,领导干部要把牢理想信念之舵,砥砺坚强党性,站稳政治立场,经得起考验,抵得住诱惑,是领导干部必须修好的大德。守公德,强化宗旨意识。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领导干部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广东省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张巧利委员表示“守公德必须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一心为人民服务、给群众办事”。当前仍有部分党员干部不给好处不肯办事、谁给好处为谁办事。比如某地急救中心调度科科长收好处费,哪家医院给的好处多就调度急救病人去哪家。因此,要紧盯作风建设,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和处理效率,让以权谋私无所遁形。守公德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严私德,倡导克己奉公的操守。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广西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党总支部书记罗朝阳代表表示:“严私德要从小事做起,时时提醒自己‘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在诱惑面前守住底线”。俗话讲“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有个别基层干部觉得给自己的亲属安排吃低保、遇到好机会先给沾亲带故的人是小事,这种观点必须纠正。新立村村委班子成员多年来坚持不插手村里的建设项目,做到利益回避,得到群众认可。“建议监督执纪完善‘最后一公里’,抓细抓小抓落实。因此,严私德必须严以律己,保持廉洁操守,筑牢道德底线,不逾矩、不越轨。立政德,润天下。明大德是政之方向、守公德行之准绳、严私德是己之操守,三者相辅相成。领导干部只有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筑牢立身之本、从政之基,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推动新时代的中国巨轮扬帆起航,需要更多政德卓著的领导干部涌现出来。这将是国之所望、民之所幸。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2子曰:“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面对“德”字,我们党员同志并不陌生,用它可以组成道德、品德、德才兼备等词语。笔者记得那是在小学期间,我们就开始学习思想品德这门课,从而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笔者参加工作后,通过工作、学习的过程从而认识到德才兼备,是衡量我们党员同志的标准。但是,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岗位上,那少数的同志,你们是如何单独理解“德”字的意思,如何理解职业道德的含义,你们遵守的是哪里的游戏潜规则。笔者认为,在公务人员、教师、医生等群体中都有我们党员同志的身影。但是,却有少数党员同志只是在任务、形式的层面上理解“德”的意思,他们只是会上一套,会后一套,表里不一,有的甚至是无“礼”不办事,收到私人利益的驱使,最终沦为害群之马,成为阶下囚,从而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同志,我们要做到德才兼备。我们党员同志要认真理解“德”字的含义,确实修好身,认真遵守职业道德,做到按章办事,牢记规定。笔者认为,我们党员同志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的问题,真正做到公私分明,去除杂念,抵制诱惑;牢记规章制度,按章办事,为民服务。用创新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管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党员同志都要保持革命本色,积极发挥党员同志的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开展日常工作,切实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作为党员同志,我们要牢记“德”字,做到心中有“德”,工作、生活不忘“德”字,以“德”办事。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多积尺寸之功”,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应在一件件具体工作和小事中去严格秉持,从做官、做事、做人的三个维度来强化巩固,努力用忠诚担当、干净干事,树起政德这面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以理想信念立根铸魂,既要坚持党的纪律和规矩的底线不逾矩,又要坚持追求理想信念的高线不松懈,才能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稳得住心神、守得住底线。“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力“姓公不姓私”,作为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让权力回归到为人民服务的本位,真正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办实事、办好事,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加强自律,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时刻明白党员的身份定位,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却难以将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在一些人看来,政绩是硬指标,为官一任、政绩显赫,提拔有希望,群众看得见,还能留个好名声。而政德是软指标,考评不好量化,群众不太计较,政绩突出自然“一俊遮百丑”,政德上不出大的问题就行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也是十分有害的。重政绩、轻政德往往容易滋生政绩冲动,导致政德出轨,进而引发“蝴蝶效应”、带来严重后果。事实证明,领导干部只有始终把政绩和政德统一起来,使之相得益彰,才能交相辉映。重绩又重德,选贤任能,是中华民族选人用人的优良传统。我们党的干部政策历来是既重视考绩又重视考德。选用和考核干部的标准,主要看其能否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即综合考量干部的政绩与政德。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用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领导干部是否重视政德、怎样创造政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好干部标准,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褒奖和重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不提拔“清茶报纸二郎腿,闲聊旁观混光阴”之人,极大净化了党风政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4“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现今,在少数领导干部中存在着“三贪”现象:一曰贪财,利用手中权力搞权钱交易。二曰贪色,或出入低级场所,陶醉于灯红酒绿;或道德沦丧,金屋藏娇包情人,大搞权色交易。三曰贪权,或信奉“权力至上”,削尖脑袋、不择手段往上爬;或追名逐利,买官卖官。这些现象严重损害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严重威胁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三贪”现象之所以存在,追根溯源,关键是少数领导干部的“德”出了问题。领导干部“德” 的闸门一旦松动,面对各种诱惑就难以自控,拒腐防变的堤坝就会溃决,最终滑向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的罪恶深渊。做官先做人。做人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也是人生事业成功的基础。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却首先应当是好人。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官。作为领导干部,比普通人来说,做人的标准应当更高一些。 领导干部要注重道德修养,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领导干部用权不谋一己之私,也是个职业道德问题。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离不开组织上的教育和自身的修养。古人说: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放纵自己的欲望,往往是从道德滑坡、官德缺失开始的。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加强道德修养,固本强身,防微杜渐。做到不因权重而失重,不因权轻而自轻,不迷失人生方向。党员干部作为党和人们事业的建设者服务者,作为公权的使用者,守法当然毋庸置疑,是必备的素质要求。建设法治国家,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带头遵法守法,带头依法办事。当前我们正在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都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在这一进程中,党员干部要为建设法治国家作贡献。不但要带头懂法学法守法,还要严以修身用权,增强监督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树立公正廉洁的干部作风和执法形象。干部也应带头守德,守德才不会昏头,才能抵制各种诱惑,时刻保持清醒,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守住道德底线,克制自己的贪欲,守好道德底线,才不会成为百姓唾骂的庸官。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中国上下五千余年的历史,有才之人比比皆是,然而是否贤德的品性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是否真正是人才的标准。唐朝诗人李绅,曾作《悯农》,深刻描绘了农民劳作之艰辛,果实得来之不易,深知人间疾苦。然而其发迹之后,“渐次豪奢”,逐渐成为一个人品低劣、生活奢侈,甚至无情无义、为官不仁之人,为后世人所不齿。事实上这种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在少数,比如朱熹、康有为、汪精卫等人,如今人品行迹只留后人引以为戒。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多次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在今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确定了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路线,再次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原则。这也是长久以来,党在选人用人上一贯坚持的原则。中国的发展也是执政党的不断进步,执政党的与时俱进最重要的就是人。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坚持革命到取得胜利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一个条件就是党在选人用人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它既是重要的干部路线,又是在实践中的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不仅党政部门,在企事业单位,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以“德”为重都是不可或缺的。近日闹得纷纷扬扬的“占座男”事件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男子在高铁上霸占别人的座位,耍赖不起,谎称自己重病缠身,恶语相向,不服乘警管理,让买到票的姑娘站了几个小时。事件在网络传开之后,该男子是某大学的博士的身份被扒出。本来应该是人才的人,却成了人渣,想来我们需要思考和改正的地方还有很多。占座男的事情告诉我们有才的人不一定有德,如果选人用人仅凭才华而定那就可能“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而且有才华,甚至能力出众的人一旦身居要职,其影响力将是无穷的,德行不匹配的人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坏的。我们自小时候就学习社会品德,目的在于将“德”之一字融入成长的过程,影响我们的一生,有德之人必不会以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作为做事原则。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在不断完善自己知识文化修养的同时,不能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追求成为全面型综合素质人才才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我们既要做有才华的人,更要做有德之人。

平语近人观后感【篇7】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翻译:孔子说:今天许多人把孝单纯理解为赡养父母。狗和马不也有人养吗,如果不尊敬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给予就够了,要多陪伴,是精神上、人格上、感情上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尊敬,是歌曲中唱的常回家看看。

按照总书记的观点,在生活中仅仅是做到对自己的父母的孝还不够,这只是小的孝道。大的方面的孝道是泛爱众,而亲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怡然敬父执、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工作中,生活中,社会上还得要把对父母的孝升华为大义、大孝、大爱,那就是要具有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胸怀,要有宋朝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气概和胸襟。

大的孝道是要把对自己父母、家人的孝自觉地推己及人,升华到对他人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

中华孝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孝道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大力宣传、弘扬中华孝道文化,输入正能量,增加新能源,释放新潜力,将孝道文化从我做起,自发地,发自内心地,自觉地推及他人。掀起全社会敬老、爱老、养老、重孝、行孝的优良风气,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平语近人观后感【篇8】

国家治理千头万绪,需要培养怎样的能力?深化改革繁重复杂,需要具备怎样的思维?既有木秀于林的骄傲,也有风必摧之的烦恼;既有“登高望远”的豪情,也有“为山九仞”的压力。有人感慨:当今中国,正面临绕不开、躲不过的“惊险一跳”。面对“四大危险”、经受“四大考验”,对执政者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赶考”。对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战略战术,习近平同志有着系统的把握、深入的思考。从统筹中央和地方、国内和国际、当前和长远的战略思维,到“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的底线思维;从“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的战略定力,到“敢于担当,积极有为推进改革攻坚”的改革魄力,有认识论的辨析,也有方法论的思考,更有源于实践的总结,为深化改革、完善治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根本遵循。习近平同志引用的古典诗文名句,谈安危、论治乱、道时机、讲大局、明根本、抓重点,充满了对执政之要的辩证认识,体现着对治理大国的深切认识。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同志一向倡导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把这作为为政之德、为政之道、为政之要。推行八项规定,抓好作风建设,中央领导率先垂范,因而能上行下效,清风劲吹。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清廉,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引用先秦时期为政以廉的箴言,要求领导干部有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广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但看领导干部怎么说,更看他们怎么做。要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人格魅力。否则,“台上他说,台下说他”,说话办事怎么会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原典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春秋﹞孔子《论语·颜渊》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

■释义

孔子这两段话都说明了为政者自身行为端正的重要性。在《论语·颜渊》中,鲁国大夫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认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对于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概括。

关于“正”,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有如下观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在评价西汉“飞将军”李广时,引用了孔子这句话:“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对“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最佳诠释。

平语近人观后感【篇9】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以“孝”为主线,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xx年春节团拜会上引用唐代诗人孟郊的那首著名的《游子吟》展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短短几句话、几行字不仅向我们传递了横亘千年的儒家“孝文化”,也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还对我们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转化中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我县正处于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关键时期,大力弘扬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孝”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要深刻认识孝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是哺育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乳汁,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生生不息的根基,我们要进一步在传承和弘扬孝文化上凝聚最大共识,清醒认识到孝文化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融合家庭、提升个人道德水平的必然需要,是惠及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是建设文明新化的必要条件,是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根基血脉和力量之源。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孝文化导向。我们应当牢牢抓住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重要契机,探索开展孝道文化活动的新路子、新思路,在常抓和抓常上下功夫,为建设文明新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要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百善孝为先的良好家风,在学校和社区积极开展各类孝文化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把孝道文化工作做细、做实、做深入,不断巩固和夯实孝文化的社会基础,在全社会培育并真正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是要大力营造尊老爱老的浓厚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渗透在人民群众血液和灵魂中的因子,它深植于历史和人民,潜移默化地推动和巩固着社会价值和道德伦理的维续,为我们建设文明新化提供丰厚的土壤和养分。宣传部门要大力宣扬社会生活中涌现出的尊老爱老道德模范,积极推荐参与“中国好人”评选,通过持续不断地发掘、宣传、学习这些充满时代感的先进典型,不断激发和凝聚强大的社会正能量,让讲孝道、行孝道、传孝道蔚然成风。

平语近人观后感【篇10】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诚,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的优秀品格。

什么是忠诚呢?忠诚由中和心两个字组成,诚由言字旁和成字组成,意思是说,说话办事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忠和诚二字合起来,就是做人做事要忠心耿耿,一心一意,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忠诚更多地体现在行动上。

红其拉甫就有以孙超为代表的这样一批人,他们忠诚守卫,坚守国门。在那片环境恶劣的雪地上,他们的手被冻得凹陷变形。因为很难吃上蔬菜,缺少维生素,血色素严重超标,患有高血压一类的高原疾病。但他们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愈发坚定地守在这里,与雪山为伍,与冰峰为伴,用忠诚严守国门,体现着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我们的先辈做出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忠诚壮举,也留下许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些诗句,都是先人用生命践行的忠诚,都用忠诚书写了壮丽人生。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在刑场上,革命烈士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畏牺牲,英勇奋斗,为此殉难而不悔。如今,他与他的就义诗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用忠诚回报祖国和人民。

新时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和发扬忠诚精神。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信仰、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并且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努力用忠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平语近人观后感【篇11】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领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以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例,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总书记使用这些传统名句,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展现了大国领导人全心为民的风范,让人备受感染。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我们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谱写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平语近人》观后感之反思


《平语近人》观后感之反思

刘军

正在央视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起知识界热烈反响。海河之滨,清华园里,西子湖畔,黑土地上,祁连山麓,广大知识分子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再读经典篇章,深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鼓舞,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所折服,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感染。大家一致认为,平语,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是武装全党、推动工作、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根本遵循。平语,是平实晓畅的语言,是党的领导核心与普通百姓的贴心话、连心语,是引领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谆谆教导和悉心嘱托。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接与交融,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风范的当代体现。

我之前并没有看过这类节目,也不清楚党支部书记刘华为什么强调看这节目,看了之后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精辟论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学习,教育中,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德。“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从这三方面引导当代青少年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人生观。

“为何学”是学习目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学习目的,制定自己追求的目标和梦想,就像是一个没有根的浮萍,随波逐浪,在长长的求学路上是很难坚持到底的。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应该从小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远大的学习目标,建立自己的理想,让孩子凭借对追求理想的信念,才能让孩子坚定不移地在求学的路上努力学习。

“学什么”,我个人认为是紧随中国的发展要求,钻研自己的领域,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在自己的领域中,学以致用,创造真正的中国制造。现在我们国家的部分科技还不能领先全世界。而部分国家对我们中国的发展虎视眈眈。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从国家发展需要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领域,并为之而努力学习。避免朝四暮想。抱定信念,在自己学习的领域里钻研成果,成就中国制造,传承中国文化。

最后讲的是“怎么学”。蒙曼教授讲解了出自《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一个人学习,没有朋友切磋琢磨,导致学识浅薄,夜郎自大,形成井底之蛙的局面。而我个人更愿意理解为现在的青少年学生不能仅依靠学校的教学内容,而应该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围绕着自己的学业,拓展更多的新兴学科和更广泛的学习内容。一方面可以拓展自己的见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其它科目中获得灵感,从而使自己的学业更上一层楼。

《平语近人》这个节目制作精良,具有中国特色,他蕴含了中国上下传统文化五千年的辉煌,正确地引导当代青少年的学习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比起娱乐至死的节目,《平语近人》更能引导懵懂的学子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我观看了这个节目,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后如何引导孩子建立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拓展她的眼界,广泛接触各种新兴学科,指导她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成提升自己能力的活动,并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注重她的动手能力,鼓励她广泛阅读各类书籍。用这些方法来奠定她的学习动力,学习方向和学习目的,做到“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生产运行部/刘军)

高中生《平“语”近人》观后感


《平“语”近人》观后感(一)

张孟南

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隐匿在黑夜中时,习近平总书记依然擎着他泰山般的长明灯,为人民照亮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带领人民奔向幸福未来的列车。

《平"语"近人》系列节目,向观众们讲述的不仅仅是一句句引用经典,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不断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切身实意为人民谋幸福,领导人民实现小康,走向富强的伟大事迹。

从青年时期做知青的北京好后生习近平到如今和国家伟大领导人的总书记,岁月荏苒,几十年了,经济发展了,人民幸福了,社会和谐了,国家富强了,一切都变了。然而一切有都没有变,习近平,依然是那个被几十年前赞誉为好后生的习近平,依然是那个永远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习近平,依然是坚持为老百姓干好事、谋福利的习近平。

一句句引用的经典,凝聚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无数的关念和期盼,又蕴含了多少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和弘扬。他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谦逊有礼,平易近人。从“爱子教之以义方”到“恶竹应须斩万竿”,从“国之本在家”到“家之本在身”。这些经典,是古人思想的智慧,更是在21世纪对新时代强有力的召唤,忠于党,传承中华优秀美德,弘扬良好家风,反腐倡廉,热爱国家,不仅是总书记对人民的殷切盼望,更是伟大中国梦对人民的殷切盼望。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就算再小再黑暗的角落,也会有照亮人们的心灵的光明,就算再寒冷,再刺骨的冬日,也会有温暖人们内心的火把。因为每一寸空气都洋溢着和谐,每一寸土地植根着友善,每一个角落填充着诚信,因为这是一个文明社会、一个由伟大领导的社会。

每一个人奋斗不仅为了自己的小家,更是为了所有人的大家。小家铸造大家,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国是家的家,家是国的国。

《平“语”近人》观后感(二)

武雨萱

近日,我们观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立德”与“家风”两个主题。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奉行的价值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当今的社会,正需要每个人将美好的道德、修养作为自己立足于社会的标准。《管子》中曾记载:“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礼义廉耻”也是当代个人所需要具备的。这也需要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每个人将自身品德立好,社会才能充满正能量,才能彰显社会主义社会的活力,才能凝聚建设祖国的强大力量!个人做到最好,才能弘扬时代新风,显示出祖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其次是“家风”这个主题。孟子曾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总书记借孟子所言,十分关注良好的家风建设。总书记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实现家庭梦融入中国梦之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每个家庭都树立良好的家风,随之为社会带来的是安定与和谐。党和政府心系着人民,心系着全国4亿多的家庭,争取让每个家庭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党和政府额确实做到了。在家风建设中,父母起的作用的确十分重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影响到的不仅是孩子的成长,更是孩子的一生。正如我爸爸一样,他爱京剧,爱书法,在我刚开始学写字时,他先交给我的是“人”与“心”二字,他说:“做人先把人写正,立人先把心端正。”这句话影响的将是我的一生。“爱子,教之以义方。”父母教给孩子正确的三观,做好孩子的榜样,家庭才能温馨,才能和谐,社会才可进步。
每个人心系家国情怀,每个人以立德修身为准则,社会方可和谐,国家方可昌盛!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孙福来

在认真观看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后,受到很多启发和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全诗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观,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典故,深入浅出地讲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笃行‘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实践,强调实践是理论之源,在这方面,他也非常强调调查研究。他说:”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知识的对错也在于实践中,在”干“中来分辨的。一个理论,一种思想,一种认识,究竟是对还是错,靠什么来检验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这个问题做了非常明确的回答,一个理论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本领要在实践中提高。要把他们放到艰苦的岗位,复杂的环境中去锻炼、去成长、去鉴别。

同时行动也不是盲行,实践不是盲目的实践。一是一个成功的实践就是一个坚持到底的实践。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除了要有这样一种只争朝夕的这种干劲,还要这种久久为功的韧劲。二是干好就要依靠群众。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它是群众性的活动,是社会实践。任何一个单个人是干不成大事的。三是干好就要勤奋劳动,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越近,越需要我们不能松懈,越要我们更加努力,越是需要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

个人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干出来的。个人成长、生活美满,不能等不能靠不能要,惟有辛勤劳作、把握机遇才能实现。脱贫攻坚、碧水蓝天,需要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去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华夏大地增添绿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笔一画来描绘,一砖一瓦来建设,容不得半点虚的。在这个历史机遇面前,我们正当其时,此时不干何时干。

我们作为一名企业基层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和实践,就是勤学和担当!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把自己定位成,为国家、为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工作的。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文化、新观念,以学习为动力,在工作实践中锻炼自己,实践是检验事务好坏、对错的关键所在,我们只有不断的进行实践,不断地总结,才能把工作向前推进。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我们必须有担当,有责任,只有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才能奋发图强,为国家、为企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和力量。

奋斗是艰辛的,奋斗是曲折的,奋斗是长期的,但奋斗者是幸福的!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观后感

刘华 重庆卡贝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观看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领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以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例,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总书记使用这些传统名句,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展现了大国领导人全心为民的风范,让人备受感染。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要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作为生产一线党员和支部书记,我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拜职工为师,向职工学习,要多与他们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需求,多帮助他们解困、解惑,使他们工作顺心、开心,最终使职工满意、公司发展越来越好,同时使我自己也交上合格答卷。

(生产运行部/刘华)

平语近人第一集观后感


近日,央视节目《百家讲坛》播出的12集大型节目《平语近人》,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讲解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为民的思想以及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创造性工作

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中,集中分析了总书记对于为民的看法,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如何为民。节目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工作时的所思所想,以及当时的部分工作成果,为当地的老百姓具体做了什么样的实事,回忆了当时的老百姓与习近平总书记接触的细节过程。

邀请了知名专家学者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方针,还与现场的高校学子进行民生交流,强调了我党是以民为本的党,指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百姓的整体脱贫脱困。这样的节目令人耳目一新,以专家解读、当事人回忆、现场探讨的形式来讲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观念,在以往是没有过的,这样的形式更加深入浅出,便于人理解()。

这档节目的播出,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心理上的再教育,让我们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重德行修养,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从小事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平语近人观后感心得体会600字范文欣赏


相信不少网友都看过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制作的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主要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些重要讲话或谈话中所引用的古典书籍经典语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中学生观看这个节目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隐匿在黑夜中时,习近平总书记依然擎着他泰山般的长明灯,为人民照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带领人民奔向幸福未来的列车。

《平语近人》系列节目,向观众们讲述的不仅仅是一句句引用经典,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不断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切身实意为人民谋幸福,领导人民实现小康,走向富强的伟大事迹。

从青年时期做知青的北京好后生习近平总书记到如今和国家伟大领导人的总书记,岁月荏苒,几十年了,经济发展了,人民幸福了,社会和谐了,国家富强了,一切都变了。然而一切有都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依然是那个被几十年前赞誉为好后生的习近平总书记,依然是那个永远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习近平总书记,依然是坚持为老百姓干好事、谋福()利的习近平总书记。

一句句引用的经典,凝聚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无数的关念和期盼,又蕴含了多少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和弘扬。他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谦逊有礼,平易近人。从爱子教之以义方到恶竹应须斩万竿,从国之本在家到家之本在身。这些经典,是古人思想的智慧,更是在21世纪对新时代强有力的召唤,忠于党,传承中华优秀美德,弘扬良好家风,反腐倡廉,热爱国家,不仅是总书记对人民的殷切盼望,更是伟大中国梦对人民的殷切盼望。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就算再小再黑暗的角落,也会有照亮人们的心灵的光明,就算再寒冷,再刺骨的冬日,也会有温暖人们内心的火把。因为每一寸空气都洋溢着和谐,每一寸土地植根着友善,每一个角落填充着诚信,因为这是一个文明社会、一个由伟大领导的社会。

每一个人奋斗不仅为了自己的小家,更是为了所有人的大家。小家铸造大家,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国是家的家,家是国的国。

喋血长平观后感


《喋血长平》是一部由刘元导演的纪录片,该片在网上的评分也是相对较高,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评价的吧!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把长平之战、廉颇、赵括、白起、纸上谈兵等耳熟能详的人或典故串联起来。此战,六国中唯一能和强秦抗衡的赵国几乎举国45万大军轻而易举地就被赵括、赵王坑完了。。此战后,秦统一六国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不可谓不惨重,也给后人留下很多深刻的教训。

1. 临阵换将,兵家大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像我最近总结出来的一个结论(程序员背景):接手前辈的代码是最头疼的,因为除了当初写代码的人,再优秀的接盘者也很难揣测当初作者的心思,很多问题久而久之就成了无头悬案了。接盘不如重构,重构一时爽,但同样是给后人挖坑

2.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年轻人才会问这种愚蠢的问题。年轻易气盛,却往往忽略了经验的重要性。再聪慧如赵括者,没有经验也只能是个失败者。所以年轻人要时刻保持谦逊,向老前辈学习。

3. 性格决定命运。一种玄学,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4. 一将功成万骨枯。现实是残酷的,同样是舍命沙场,总要有人当将军,也总要有人当小兵。如果你还有一点进取心,能做的也就是认清这个残酷的现实,然后努力让自己不成为最底层的那个小兵。工程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高工、技术专家底下要有多少小兵帮他拼命干活

5.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遇到赵括这样的草包将军,45万赵军、赵国除了认命还能有啥办法。大到国家,小到公司、团队,何尝不是一样。

6. 成大事者,要有足够的气量和耐心。

7. 多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道理,不亲身经历是不会明白的。

本片这么高分还是让我感到吃惊的,本来给的2星,但是想想整体拍的还是可以的,特别是对战争本身的分析和表现还不错。这么一场大战争描述太扁平,可能与影片的时间有关系。结合史料,尽量还原,合理虚构。这和其他历史小说有相同之处,但是本片所述长平之战的胜负观点还是过于偏狭,太多的描述都是太史公曰,可是太史公距战争发生时也已百余年,难免虚构。所以要还原真像,必须从综合国力水平来全面比较。着力描述的历史人物较差,比如白起,其他国人称人屠,杀人百万。但这并不能断定他就生性残忍好杀,特别是在第4集的时候,边杀赵军士兵边吃鸡让我感到很恶心,不是你以个人观念来评判历史人物,也不能强加灌输这样思想给观众。坑杀多少不得知,但是杀戮肯定有,而且不在少数。但是在秦国的政策下,在当时军事战争规则中,做出了让后代战争文明惊愕的屠杀也存在其合理性。虽然孙皓晖大秦中美化白起,但是就屠杀,我认为并不是孙的分析没道理的。(只能写这么多吗?)

一部有良心的历史纪录片,小成本的投入,却拍出了大型历史剧的即视感。虽然几位主要演员的台词并不多,几个关键场景也是重复的在播放,但配合着特写、慢镜头、以及应景的背景音乐,全片很好地还原了长平之战的主要过程,并在尊重事实的同时对于人物的心理以及一些有争议的细节提出了合理化的解释。使得这场战争以及那几位关键的历史人物变得生动而立体。

个人最推崇白起的演员表现,那种冷峻得令人不敢直视的眼神配合着寥寥几句摘自史书的台词,让我看得背脊不禁一怔。这位杀气腾腾被后世冠以人屠之称的战国名将,演绎的真可谓是入木三分。

()

非常好的历史纪录片,比电视剧精彩。考虑到群演最多时候只有40人,拍百万级别的战役,简直神了。

而且不仅就战谈战,正直战略,军事地理,后勤等都有。

起因这上党地区来投赵国,站在赵孝成王角度看,确实两难。不接受,则秦国拿下后慢慢消化,不仅失去战略要地,还增长敌人实力。接受,则要加速与秦军硬刚正面的时间点。

赵国相比还面临匈奴的威胁,以至于另一名将李牧必须防守北方。老将廉颇为什么防守,以及为什么逐步撤到长平,光读文字比较难想象,看了地势图就比较明白。

最后,赵王为何换将,防守后勤压力太大,当然其实秦军压力可能更大,但是毕竟赵孝成王还是太年轻太简单,要是他老子惠文王估计一定跟老秦死耗到底,看谁先撑不住。

赵括就简直是悲剧了,刚出新手村就遇到服务器第一人屠称号获得者白起。四十万赵军被屠,当然其中至少一大半是民夫,不过赵国这一战青壮年男性快绝了,应该加一句,赵虽三户,亡秦必赵。

喜欢《《平语近人》观后感1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