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二十二观后感1000字。

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在生活已是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观赏写的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你是否为写观后感而苦恼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二十二观后感1000字”,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二十二观后感1000字

文/客运一分公司乘务一部乘务十一室客车四队 李康荣

如果没有看到你,"二十二"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字。而现在,这个数字串起了一段段许多人不愿回忆的往事。历史不能遗忘,或许仇恨可以放下,而那些满是伤痛的坑坑洼洼也应该被岁月抚平,因为生活还在继续。而我也相信,你应该有着更深的含义。

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简简单单的叙述:从过去到现在。有人说,这对于受难的老人及其亲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也有人说,这也许是一种解脱,让羁绊的受伤的心灵得以释怀。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惟愿这能减轻她们些许的伤痛。这一次,我不说历史,历史就在那里。不说仇恨,也许仇恨早已不复存在,扎在老人们心里的到底是什么?岁月走到这里,更多的是沧桑啊!

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在纪录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说起过去的时候,有的老人哭着说不想提了,显然可以看出那段屈辱的往事给她们带来了极深的伤害,这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同时,我也看到了她们的孤独与无助。中国现在可以说是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了,这个群体需要的关爱与陪伴,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这需要我们深思。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从呱呱坠地到摸爬滚打,到最后的返老还童。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的更多是陪伴。无奈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背井离乡,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他乡买房置地,更多的是漂泊。不是所有老人都愿意迁徙,或是因为想着"落叶归根".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乡的大树已不再茂盛,而那个"巢"则日渐空虚了,"呱呱坠地"和"返老还童"变成了"留守".片中老人喂流浪猫的那一幕是我想起了奶奶,还有被我奶奶喂过的流浪猫……

生活不易,但我们可以让心态变得简单。海南的那几位老人令我心生敬佩之意:耄耋之年,生活还能自理,洗衣做饭。我想,这必然离不开乐观开朗的态度,离不开对生命的热爱,离不开对生活的向往。其中有一位老人这样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愿你我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份恩赐。"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以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这也是一位幸存老人的心声。是啊,仇恨不能永久,希望和平长存。社会还是那个社会,爱的旋律不会消逝。"治国、平天下"也许有点泛,"修身,齐家"不应该遥远,践行在点滴上。

世界很美好,一呼一吸都能感受到。玫瑰也带着刺,但这丝毫掩盖不了它迷人的容颜。生活不曾想过伤害你,那些你遇过的荆棘,都是它与生俱来的,我们理应包容对待,就像生活包容你我的任性一样,陪着我们慢慢成长。漫漫岁月,常回家看看,那个"生根发芽"的地方,那里有期待已久的陪伴!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二十二观后感500字


二十二观后感

我从来没有写过影评,所以这也不是一篇影评。
坐在电影院不是很舒服的椅子上,我下意识地摸了摸眼镜,突然想起这不是3D特效大片。
没有旁白,没有背景音乐,没有历史影像回顾,就那样一个人,接着一个人,出现在镜头前。
即便是在纪录片中,《二十二》也算是另类的一部,没有情绪感染的纪录片,到底想让我们知道什么?
得知我去看《二十二》的朋友问我好看么?我只能坦诚的回答:不好看。确实,一个半小时的光景,有人进进出出,有人偶尔拍张照,有人打着瞌睡,甚至有人开始掏出手机玩起了游戏。它真的不能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我想我这样评价它,它的导演郭柯先生应该是不介意的,因为他应该从未起过让人因为《二十二》好看而赞扬他的念头。
它想表达的,仅仅是一个事实,而已。
它没有挤压、带动任何一个观众的情绪,它静静地说,你静静地听,仿佛我们和那些阿婆坐在了同一个院子,甚至能闻到她炒菜时的油烟味,我感觉她们离我很近,我伸出手就能触碰到她已经干瘪无力的胳膊。
其实她们离我们很远。很远。
她们对生活的遐想、期望、憧憬,都停留在了大半个世纪之前的家乡,不知阿婆们可曾梦见过刚刚娶了自己的丈夫,满脸憨笑地掀起了自己的盖头;不知道她是否会想起,自己在学校里畅想的未来;不知道她是否会想起,刚出生的孩子对着自己又哭又笑。
我想她们肯本不敢想起。影片中有个阿婆,手里常常抱着一个劣质的娃娃,她不断地为它擦拭着衣襟。我想,她应该曾经有一个和它一样大的孩子,不爱干净,调皮好动,那个孩子,是否可能长大成人。
说实话,写道这里,我突然开始头疼,开始产生看电影都未曾出现过的难过,她们是日本兵口中的花姑娘和SHIRO酱,她们是浴血奋战过的战士,她们是乡亲口中的日本娘,她们是志愿者口中的阿婆,她们是书面材料中的慰安妇,她们是 《一座慰安所的去与留》中等待拆迁的老男人和老太婆口中的妓女和耻辱。她们既是伤痛,也是罪行的证据。
但她们仅仅是已经老去的少女。
能替她们做点什么的人并不多,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替她们记住,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即便她们自己都不愿提起。
最后,用两个阿婆的话,来当这篇杂乱无章的观后感的结局吧。
日本兵老了,胡子都没了。
谢谢你们。
愿世界和平。

《二十二》观后感300字


《二十二》观后感

其实 我也是个看纪录片的人,之前看过的纪录片也不在少数。挺习惯里面的调调。之前看过的比较有名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萌宠成长记,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所以,看二十二,成了很正常的行动。因为之前看到网上的一些评论,于是走进了影院。

《二十二》一如即往的保持着之前的风格,平实,安宁。

风景伴着那些老人们的回忆,现在的生活,婉转道来那些故事。曾经受到伤痛的老人们,过的那般幸福。也许不该去打扰她们吧,但是这历史不该被遗忘。就算她们一个个的都离开,也不该忘记这些。

让我感动的是,关注的人们中,不止是中国人,还有韩国人,日本人。而默默睡去而去世的老人,让我心痛。

我看到的是老人们的乐观,她们活的快乐安宁。喂猫的老人,打牌的老人。还有曾经立过战功的老人,她们过着她们自己的生活。

生下来的中日混血,也许出生并不是他的错,错的是那段历史。可恶的是那些日本军人。

有句话很触动我,早知道这样,我不该去打扰她们。没有得到过一句道歉,一分赔偿,反而使原来的生活变了样子。真的不该去打扰她们。

纪录片的语言是平实的,无非就是家长里短。远离故乡的毛奶奶,被丈夫再次接受的奶奶,还有喂猫的奶奶,看西游记笑着的奶奶,打牌的奶奶,请幸福的生活下去。

《二十二》观后感1500字


铭记历史,感恩当下-------电影《二十二》观后感

今天,自己去看了电影,就是最近宣传力度比较大的《二十二》,没有邀请朋友一起,因为慰安妇这个题材,已然足够沉重,我觉得应该是用一种崇敬、严肃的心情去了解这些老婆婆们的经历,走近那段带给她们一生伤痛,甚至影响到他们子孙后代正常生活的回忆。
以为纪录片题材应该不会太有看头,观众应该不会很多,但出乎意料,放映厅几乎坐满了,而且,大家都是差不多沉重和严肃的心情,没有迟到入场,全程没有大声接打电话,没有唾沫横飞的议论,有的只是安安静静的听这些老婆婆们叙述自己的故事,不加评论的了解她们现在的生活状况,还有无声的泪水滑落和擦拭眼泪。
不得不说,这是我在电影院观影秩序最好的一次,从一开场,一位老婆婆的葬礼场景开始,这种接地气的记录方式,就击中了观众内心,没有大段大段的回忆当初老婆婆们年轻时候遭受到的惨痛经历,仅仅是有三段,三个不同的婆婆,说起来年轻时候,被日本人抓走,自己纷纷止住,不继续说下去了,有的说忘记了,记不得了,有的说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说这些做什么,有的眼泪涌上眼眶,大段回忆在心底呈现,但是到了嘴边,什么都没有说。这种老人们自然感情的流露,其实更容易让观众引起共鸣,因为回忆太痛苦了,所以选择性忘记;因为等待太久,看不到希望了,所以不再说出来增加旁人的心理负担了;因为那些场景太真实,伴随一生都忘不掉,所以一开始回忆,就像过电影一样,伤口又一次被撕开,伤太深,痛太重,所以,最终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电影主题很鲜明,但是看上去还是有一些乱的,可能是导演有意想要让这个话题不那么沉重,不至于激发出观众盲目的对那个时候侵略者们的痛恨,所以纪录片并不是一位婆婆一位婆婆的故事讲述,而是打乱,这位婆婆故事没有说完,过一会儿,镜头会回来;那位婆婆说得有些伤心难过了,镜头移开,拍一拍婆婆现在生活的村庄,拍一拍婆婆养老院的老伙伴们,采访一下现在还在坚持关心婆婆们、想要为婆婆们争取公道的志愿者们。全程我没有泪点,但是全程心里又一直都有钝钝的痛感和沉重感。
婆婆们没有过埋怨,至少镜头中,没有呈现出婆婆们消极的一面,她们乐观,眼里有光,对未来还充满希望;她们感恩,感激毛主席,甚至有一位婆婆自己给自己改姓毛;她们善良,看不得流浪猫挨饿,有好东西先尽着这些小生灵吃;她们安详,大部分镜头中记录的都是婆婆们慢慢走动,或者坐在炕上、床上,看着光亮的方向;她们知足,她们还活着,还有亲人,还有人关心她们;她们宽容,她们所争取的,仅仅是要那个造成她们及子孙后代终生伤痛的国家,承认历史,尊重历史,一句道歉的话;她们勇敢,有一位婆婆曾经在日军根据地里偷日军的子弹出来给军队,还获得了荣誉奖章。但是她们无奈,有人邀请韩国婆婆回故土看一看,婆婆说不回去了,老了,回去也没有一个亲人了,都不在了;她们辛酸,一位婆婆亲眼看到自己的母亲被日军绑住双手双脚扔进河里,说起这一幕,婆婆忍不住眼泪纵横,皮肤松弛的手捂住眼睛的一刹那,我们知道,婆婆们心里还有太多的苦,但是她们选择自己承受了,让眼泪流回心底。

那个年代,婆婆们受到了身心的伤害,终于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却再也回不去曾经的生活。是身边,同样在侵略战争中受过伤害的,同样善良的父老乡亲们,带来的另类眼光和另类伤害吧。同样是善良的人们,同样是受伤的一方,有些伤害时光会减轻痛苦,只留下一道淡淡的伤疤,提醒着伤害发生过;有些伤害却只是停留在那里,长出荒草,可是拨开荒草,伤害从未减轻、从未改变。
影片本身非常客观,就是摄像机摆在那里,婆婆们想说什么,就记录下,婆婆们不想回忆,导演也不会去挖掘、引导,但是,影片背后带来的思考却很多,只是这些思考会由于大家阅历不同,感受有深浅,而带来一千个观众,一千种观后感的结果了。
有一位婆婆,在慰安所逃出后,发现怀孕,由于自己的孩子夭折,害怕将来无法生育,所以生下了这个中日混血的儿子,可是儿子从小被人看不起,身份原因,直到现在,70岁了,依旧单身,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同母异父的兄弟,甚至想过要花钱雇人杀了这个混血的兄弟,觉得这是一家人的耻辱。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位婆婆虽然人是回归正常生活了,可是乡亲们看待她是存在过偏见的,这种偏见延续到了她的儿子们身上,儿子会觉得丢脸、觉得自卑,这影响到了兄弟情深,更是影响到了混血儿子一生的幸福。为什么做错事的是侵略者,阿婆和她的儿子们明明是受害者,可是现在,她们却似乎承担着做错事的后果?善良的人们,难道不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我们的社会,难道不应该给她们多些关怀,多些关爱,弥补之前命运对她们造成的创伤?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很触动我,每一位出场的人物,导演都会细心的打上他的或者她的名字,而很多婆婆们的名字上,已经围上了那个白色的方框,也就是意味着,那位婆婆已经离世,纪录片开拍时,有22位婆婆健在,而影片制作完成时,只有9位婆婆健在,就在电影公映前两天,又一位婆婆去世,越来越多的名字,只能以被方框框住的形式呈现,这提醒着我们,为这些善良的人们争取公道的日子,越来越少了,历史无法被修改,无法被抹去,但是,婆婆们不一定能等到亲耳听到、亲眼见到公道的那一天了。我们能做的,也似乎只有多关注婆婆们,关注她们的健康,关注她们的生活,让她们晚年不孤单而已了。
影片的最后,导演用非常直白且朴素的方式,感谢对片子拍摄有过帮助的人,片子是众筹拍摄完成,所以结尾,导演把为片子拍摄捐过钱的人名,一一列出,满屏满眼的人名,似乎又在告诉观众们,还有很多人关心着这些婆婆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人的存在,就是争取公道的力量,就是争取公道的希望。通常电影散场,出现演职人员名单的时候,大家就开始纷纷退场,只有零星几个可能会等到屏幕彻底黑下去,但是,这一场,有20多位观众,坐在座位上,同样认真、虔诚的看众筹名单,一直到屏幕完全黑掉,这也是我不曾遇到过的。
电影院出来,看到阴阴的天空,开始有阳光努力钻出云缝、洒向大地,觉得生活很真实,感恩自己生在这个时代,生在这个国家。

《二十二》观后感800字


《二十二》观后感

《二十二》片尾,当所有合作方的斑斓logo的拼图消逝在黑色背景中,我打开微博,收到消息,票房破亿。此刻,有一种踩在历史分野线上的庄严感,共情效应转换成我大脑中的多巴胺;此刻,我仿佛就是这庄严时刻的一部分,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为到达一亿添加了最后49块前的人。
好,意淫到此。
《二十二》作为一部记录片的意义远大于其作为一部纪录片的意义。
你看得没错,我说的也没错。
作为一部记录片,导演郭柯并没有让它变得那么得优秀,至少,在很多人的指摘中已经点到了他的硬伤。这是一部缺乏叙事的纪录片。无论他在接受采访中怎么表达自己就是要描绘她们的日常生活的意旨,他都没有通过镜头,通过镜头的叙事把他的意旨流畅地表达出来。我看到的不是世事的风俗画,不是一个整体,不是《清明上河图》中的酒旗与篙橹它们是汴梁风俗中的一部分,它们又构筑了汴梁风俗图景的亲切面貌,从橹到酒旗的视角转换,你依然身在张择端笔下的汴京。我看到的是一幅拼接画,她们共处过一个大时代,她们有共同的命运遭际,她们终究也要背负苦难坚强的生活下去。但是,她们是她们,她们命运石子在导演的小心呵护下,在水面泛起涟漪,一个,两个,三个,等到第四个的时候,导演拍拍你的肩膀,看,另一颗石子掉落泛起涟漪,一个,两个,三个如此循环,直到落幕。以至于在今天整个观影过程中,我没有遭遇躁动,也没有遭遇啜泣,却遭遇了邻座熟睡的呼吸。
我可以理解导演的善意,这是这个商业时代下拉开面纱才能透漏出来的善良与人性关怀。但是,我只能感到可惜。我不愤怒,也不想诘难,我就觉得可惜可惜导演还没有达到二者皆能兼顾的纯熟境地,或者可惜,时间在催促,一直在催促,这种催促反映在老人们走向生命终点断崖式逝去的仓促上,时间没有给郭柯时间去再磨练纯属,老人们等不到他纯属了然后留下故事然后再走向生命的终结。很可惜。
也是在这个层面上,他身体力行地为后代面对残酷历史留下了一个温柔的视窗。手法不够纯熟也不新颖,但足够把你的冲动压制到最低,控制好流淌在沟回中的信息,然后,再向前迈一步,看到贯穿慰安妇受难女性一生的生命流转犹如片尾那个用笔画勾勒,没有脸孔却友善的少女轮廓。导演用110分钟在你耳边轻声道,喂,她们不是历史的注脚,不是符号化存在的集体名词,而是鲜活的个体生命。在洞悉战争与生命磨难的时候,这支纪录片的温度就好像双手握住一颗冰冷的石头,然后递到你手上,石头依然坚硬,但有人的温度。这就是《二十二》作为一部纪录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它的存在远大于它作为一部影片的存在。
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个夏天,我们经历了《战狼2》这种商业片站在风口起飞,打破票房纪录成为现象的奇迹;也看到了《三生三世》粉丝锁场的闹剧;还经历了跪地求票房的愚蠢营销;同样,还有《二十二》这样的影片,背负着沉重的使命却没有展现出使命的负累的影片,它有温度,它专注到内容本身,专注到内容所承载的人文情怀,同样的也是必要的,它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成为中国史上最卖座的纪录片。这些现象都会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成长留下的生长纹,在经历这些青春期的疯狂躁动,往复周折,试错,纠正,再试错之后,它面前的将是成人世界的逻辑。那个时候,请不要再下跪,请不要再锁场,也希望不必再担心一部好电影没有相称的票房。

《二十二》观后感200字


《二十二》观后感

前段时间,有一部名叫《二十二》当然电影席卷了朋友圈。《二十二》给我们讲述了一段沉重的灰色的历史。当我坐在影院里,看着这一位位老人的故事,心里不禁在想。如果是我,我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模样呢?接着又想起在课本中看见过的日本军人一家三口赏花的照片,突然前所未有的意识到战争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战争中,人性的泯灭仅仅是一瞬间的事。所谓的伦理道德,都会淹没在尘埃里。我们为什么要反战?是为让我们能够有尊严的活着。和平,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我们能处在相对和平的国度,呼吸着和平的空气。自由自在的,有尊严的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因为和平。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16级材料化学四班 1600110405 柳篁玉蝉

《二十二》观后感500字


《二十二》观后感

电影《二十二》是一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被迫成为慰安妇而如今仅存的22个老人的纪录片。这部影片没有卖悲惨,以平淡叙述的方式展现了老人们现在的生活。每个老人都是那样乐观晴朗,积极向上的生活着,她们平凡得就像我们身边的邻居奶奶。镜头静静地记录着她们平淡如水的生活,她们对来看望的人们说,阿婆很高兴你们来看我,就连是对日韩的年轻志愿者们也非常友善。 当她们回忆起那段痛苦的往事时,尽管数十年过去亦是痛苦非常,隔着荧幕的我们也不敢想象,更可想亲身经历过之人的感受!也许有一天,随着老人们的离开,会有更多人淡忘这段历史。 慰安妇是个沉重的话题,让很多人不忍不敢去触碰,但是希望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们能多一点去了解,毕竟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史,只有直面它正视它我们才能更加感受到现在我们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老人们的存在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民间组织曾替她们奔走多年远赴日本状告维权,要求日本官方的道歉和赔偿,但是她们很多人至死都没有等到日本的道歉和一分钱的赔偿,却反而备受周围人的指点。
电影中有两个画面令人印象深刻,第一个是一位老婆婆在看到镜头时,十分着急地叫身边人去她的床底下找当年组织为表彰她而授予的奖章,那着急的神情像极了个幼童。或许还有人对她指指点点,或许她也会感到自卑,但当她拿着奖章对着镜头微笑时,她找到了存在的意义,她也曾经在绝望中寻找光明。而另一个是一位老婆婆和他的家人坐在家门口乘凉,门就像一道不可分割的界限,门的这头是儿孙们在互相嬉戏打闹,门的那头是阿婆拿这个小孙子玩具沉默地坐着,但我分明从她的眼中看到了温情。还有老婆婆笑着说你们看那些日本人也都老的没有胡子了,一切苦难都该过去,但那些不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的人绝不能轻易饶恕。
慰安妇像是一个贬义词,人人都觉得它是污浊的。而影片的最后,那些为这些老婆婆们四处奔走,试图找回公道的人们也说其实他们也很后悔,为老人们带来了第二次伤害。当初只是一腔热血,想要帮助这些老人们。但我觉得他们也没有错,若是不能为老人们讨回公道,那她们只能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蒙羞下去。我们得感谢那30299个爱心人士为这部影片众筹,是他们让我们了解到了这些可爱老婆婆们心中的苦痛。
愿温柔的人都被温柔相待。

二十二观后感800字


《二十二》观后感

二十二代表什么?一个数字而已。

倒是没有想到,从此以后,这样的一个数字刻在脑海里成了另外一番意义。

一群慰安妇的故事,就像电影里面所描述的,慰安妇是日本人起的,他们只是一群在抗日战争时期被强迫成为日本人的慰安妇的受害者。

原来慰安妇竟然是一个贬义词,可怜自己读了二十年的书,对这个词竟然没有正确的认识。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满满的羞愧,随意才会任由泪水在脸上肆意泛滥。

去电影院以前,别人告诉我这是一个纪录片。上一次看纪录片的时候,还是《冈仁波齐》,一部关于朝圣的纪录片,整部电影没有什么特别的高潮,就是一群人去朝圣的故事。所以,我以为二十二也是这样一部纪录片,只是客观叙述这些幸存者现在的生活。

不过,这部电影的确也是在叙述生活,但是内里所包含的情绪让人久久不能拔出。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片尾曲唱完了,大家都还没走的一部电影。

L说好好的一个周末,被一部电影毁了,所以电影结束后,他们几乎讨论了很久关于这个话题。他恨恨的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善待俘虏。

我有一个朋友,她老公说自己这一辈子都不会去日本的,也不同意自己的老婆女儿去。看完电影以后,我开始学会理解她老公了。虽然这些人受伤害跟现在的日本人没有关系,但是这些慰安妇完全可以不原谅他们,可以不接受他们。这是他们的权利。

但是,整部电影看下来发现,这些人几乎都选择了原谅。片尾的时候,播了几个老太太的话,有一个老太太说,希望中国人和日本人永远不要有战争里面有一个日本留学生说,没有想到这群老太太对日本人是这样的态度,如果自己遭遇这些事情,恐怕早就选择死亡了。我心想,时光倒回一百年前,选择死亡的肯定也有不少。但是这些选择原谅的人,让一百年后的我们知道他们到底遭受了什么样的痛苦。

哦,也不对,我们无法想象他们遭受的痛苦。

现在大部分的老太太已经不在世了,即使电影里面画面比较多的几个老太太,现在也几乎都不在了。因为这部电影2014年就在国外上映了的。

以前,当面临好还是不好这个争论的时候,我往往显得无所适从,但是毫无疑问,这不纪录片绝对是一个好电影。

二十二个人,愿意出面的,可以看得出来都是非常非常慈爱的老太太,他们生活有些艰难,有些也跟家人一起颐养天年,他们很满足。但是每每回忆自己的故事的时候,他们眼里除了泪水都是泪水。

比如那个湖北的老奶奶,连自己的家人都从来没有告诉过,这是多么大的痛苦。所以,对他们来说,忘记才是最幸福的吧。不然在人生九十多年的日日夜夜里,被折磨可能早就已经撒手人寰了吧。

有句话广为人知,我们常常因为走得太远而不记得为什么出发。我们常常因为世俗的牵绊而忘记了,为什么能够拥有现在的生活。

上个世纪的事情距离现在其实也就短短的几十年而已,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印记中算不得什么。但是可怕的是,我们活着的人忘却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每每想起这句话,都觉得胆战心惊。自从毕业以后,被日常生活琐事困住,被繁忙的工作困住的我,却是好久好久没有好好思考过了。

所以我常常觉得,七十岁是我觉得自己活得最理想的年纪,如果七十岁之前就离开人世,我倒也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如果七十岁以后还活着,对现在的我来说,这件事情的确是痛苦的。

关于电影二十二观后感


以下是关于电影二十二观后感,说起来听沉重的,我们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能带了有色的眼睛。真正沉下心来,或许你能从中看到的更多。我们中国越来越强大,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尊重历史的上的这些人。

慰安妇,确切的说,应该叫性奴隶。

在网络上搜索有关慰安妇,它的解释为第二季世界大战时期日本政府及其军队为顺利实施并完成侵略亚洲的战争而推行的一种军队性奴隶制度。

事实上就是通过诱骗和强迫妇女,来满足当时日本军人的生理需要。

大概是前几年吧,我逐渐开始从电视、网络上听到有关慰安妇的新闻,当时我其实并不太了解它的意思。后来中国推出了两部纪录片《三十二》、《二十二》以后,曾一度引起民众热议。

从网友们的评论中我才知道,原来在那段历史里,日本人除了采取对中国百姓烧、杀、抢的残忍行径、犯了类似南京大屠杀这种巨大罪行以外,还做出了这种惨绝人寰、可恶到令人发指的事情。

《二十二》讲述的主要是1932年至1945年间,被日军强征为慰安妇的老人们的生活现状。

它不像我以前看过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那种,色彩比较鲜艳,且旁白会比较多的纪录片,看它们的时候人们往往带着愉悦的心情,对那些自己没见过的东西充满着新鲜感和好奇心。

而这部片子,整体的色调饱和度偏低、甚至在大段时间里画面的色系偏土色或偏灰色,没有什么华丽的、高大的建筑物。

有的只是老奶奶们破旧的土屋、床边从高到低放着药瓶子的窗户、山边的芦苇、村子里的潺潺小溪

片子开头的画面,竟是在陈林桃老奶奶的葬礼现场。

有人穿着丧服,有人走来走去,有人在旁边忙活着置办物品

紧接着,一个年纪在六七十岁左右的男人,一边手举着一个用红布包着的、有些像是敲锣棒的麦克风,一边说着葬礼词。(大意是介绍陈林桃老奶奶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做出的牺牲等事迹)

我觉得奇怪又有些晦气,怎么一开始就是葬礼呢。

慢慢看下去才发现,如果不这么拍的话,也许并不能完全地表达出我们对这些慰安妇死去的悲痛之情。

纪录片是什么。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而《二十二》呈现出的一个事实,就是到目前为止(片子播出时),中国内地慰安妇仅存 二十二 名幸存者。

而且很大概率,直到我写这篇观后感为止,还活在世界上的中国慰安妇已经屈指可数了。

她们的生活各有不同,有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伤心,有的一生都在孤独、苦痛中度过。

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均承受了巨大的伤害。

这种伤害是不可能被抹灭的,更是不可能被主动忘记的。

她们或从不跟其他人倾诉(甚至是家人),或者很少提到那些过去的事。

这位当时从朝鲜逃到中国的老奶奶说:

这么大年纪了,有什么说头啊?

过去了就过去了。

其中有一位老奶奶,她无儿无女,最后孤独去世。

从片子中,我无法了解老奶奶在过去是如何生活的,我只能通过志愿者和一个妇女的对话(可能是邻居)得知,这位老奶奶虽然曾经遭遇不幸,但仍然十分友善待人。

她们的伤口很大,但还是对别人很好。

有的阿婆是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伤心

她们也很热情

然后睡在阿婆家就很关心我们

一位日本青年志愿者,

在老奶奶去世后去给她烧纸钱。

说实话,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原本是有些重新憎恨日本人的。

恨他们破坏了那么多个家庭,那么多个原本安稳、幸福的人生。

可是,当我看到片尾屏幕上显示着一名老奶奶说的话

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很多人死去的。

我才明白,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们也许早就已经不在乎什么赔偿、道歉,她们可能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牺牲品,一个用来换取和平时代的牺牲品。

我们看到的是日军对慰安妇实施残忍行径留下的后果,

她们忍受的是战争所带来的一辈子的痛苦、无奈。

我们现在在关注她们,可是其实并没有办法从心理上真正帮助她们。

在二零一九这一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七十四年,

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下一代、后代都不能忘记国耻,不能忘记战争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能够好好维护和平的世界。

天灾我们无能为力,

但却可以尽量避免人祸。

有时间的话,看看《二十二》吧。

我相信你也会去把《三十二》看完的。

观《二十二》有感


观《二十二》有感

大白熊店长

“你们能来看阿婆,阿婆很高兴。”——观《二十二》有感

昨天是2017年8月15日,72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头件投降,结束了十四年的抗战,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记得这个日子的人相对来说似乎不是太多,或许人们印象中比较深刻的还是“918勿忘国耻”。8月15日店长很想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也恰好想起偶然间看到的《二十二》的宣传,于是立即约上了两个好友,购买了晚上的电影票。

纪录片,一般来说看的人都比较少,排片率普遍较低,有些电影院甚至没有排片,当然电影院就是以盈利为目的,不排片也无可厚非。我们所去的电影院在这一天也仅排了一场,22:20开场,99分钟的纪录片看完走出电影院已然是16日。

这是一部结尾没有彩蛋而我仍然坚持到片尾字幕结束的电影。不仅仅是我,放映厅里的大部分人都是静静的等着片尾字幕放映结束,才肯离去。我想这更多的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一种敬畏。

我曾以为这部纪录片会充满着仇恨和控诉,结果却是意外的平静,只有老人们说着一些让人听不太明白的言语,可这平静之下却藏着无法量化的沉重,看得出来,导演就是在写实,当然纪录片也应该是写实的,影片没有刻意的去卖泪点去煽动观众们的情绪,放映全程,我沉默着,感受到的除了沉重还是沉重,并没有泪水溢出,可是片尾结束的时候,全黑的屏幕用白字打上了老人说的一些话,眼里夺眶而出,没有一丝防备。店长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在这个时候可否原谅我“不争气”地流了泪呢。

影片介绍说道《二十二》是一部描写慰安妇的纪录片,可整部影片却少有提及那段她们不堪回首的往事,有的只是婆婆们如今的生活以及她们对于战争的一些回忆,还有那用风景渲染的恰到好处的氛围。影片末尾,在一座老人的墓上做了特写,冬去春来,白雪皑皑又焕发了盎然的绿意,似乎那段不愿被提及的岁月连同老人所遭受的苦难都被时光埋进了泥土里。

那段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所不能忘记的历史,我不是挑起仇日情绪,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仇敌,可是我也不希望这段历史被淡忘。时至今日,日本政府还没能给老人们一个说法、一个道歉,而到2014年,这些老人还剩下22人,纪录片送审前只剩9人,前几日(8月13日)又是一位老人离去,目前仅剩8人在世,他们年事已高或许这辈子他们都等不到这个道歉了。日本右翼篡改教科书,妄图抹掉历史长卷上的污点,但历史就是历史,总会有人铭记。

有人问店长,这部电影好看吗?我只想说,纪录片无关好看不好看,她不是用来取悦观众的存在,如果你愿意走进电影院去铭记一段你身为中国人该铭记的历史,如果你愿意感受一次心灵的震撼,你就去吧,不然去了也只是不知影片所云,哈欠连连。

一些人认为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纪录片,或许吧,他没有《三十二》的艺术手法,可这部片子的最大价值在于他的社会意义,我们需要通过这些资料来明白战争带给一个民族的伤痛,我们知道南京大屠杀那三十万遇难的同胞,却有多少人知道二十万被迫成为慰安妇的同胞们呢,如果没有这些纪录片或许我们真的会淡忘掉慰安妇的存在。要知道,当代青少年对日本侵略者的印象都快被抗日神剧给扭曲了,我们需要写实以正视听。当然,店长知道这对婆婆们很残忍,要拍摄这样的纪录片必定会触及到她们难以启齿的那段岁月,影片结束的时候小狒(店长的朋友)说:“是不是不该拍这部片子,婆婆们太可怜了,我都不忍心了。”店长瞬间内疚起来,是啊,我们是铭记了历史,可对老人们却是二次伤害,直到现在店长的内心还是矛盾不已。

说什么感同身受都是假的,我们不是她们,我们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根本不能体会到那段黑暗岁月他们所遭受到的非人待遇。有人说时间可以淡忘一切,其实时间不能淡忘一切,能淡忘的只有那些无关紧要的人或事,其他的只能埋藏,当某天有人再提及这些埋藏的东西还是会喷涌而出,有些老人看似对生活的苦难报之以歌,可这报之以歌背后是不是伪装的保护色?不希望再有人去打扰、去提及。

店长最害怕的不是人们不了解历史,而是因为不了解历史就当历史没有发生过。春上村树先生在他的新书《骑士团长杀人事件》中提及了南京大屠杀,许多的日本人包括他自己的一些忠实读者对他发起了语言攻击,认为他是在讨好中国。这很可怕的,国家机器的洗脑能力之强,令人畏惧,历史被无声的篡改了,只有少数的人还清楚真相,其他人当做从未发生。老人们的事情也是如此,如果再不提及,或许在我们这代人又或者下代人的记忆力便不存在了吧。

店长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表达内心所想,没有和平的年代只有和平的国度,我为我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国度而感到庆幸,感激那些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的烈士们,没有他们的付出便没有如今强大的祖国,慰安妇的存在让我们我们正视历史,更好的面向未来。

现在的我彻夜难眠,遂写下了这篇观后感,至此,泪如雨下。

如果有条件,我希望朋友们能到电影院看一看这部纪录片,用99分钟去铭记这段历史,要知道“你们能来看阿婆,阿婆很高兴。”

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


纪录片《二十二》观后感

2017年7月14日,也就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年后的第二周,我带着悲痛的心情走进合肥双岗人民电影院电影院,观看历史纪录片《二十二》。这是一部记录中国慰安妇生活现状的纪录片,真实而又令人心碎。
纪录片开始,映入眼帘的是残破衰败、荒凉凄清的场景和慰安妇老人的葬礼现场,这一次正义迟到了,老人带着悲伤离开了。而这似乎也向我们诉说着沧桑、无声的历史。镜头慢慢拉近和展开,那些悲凄的故事也渐次展开。虽然那段伤痛的历史已逝去八十载,但日军对她们的摧残和身心伤害,至今仍有深深的印痕。记住她们的声音,铭记她们的故事,关心与援助慰安妇幸存者是我们民族不能忘却的历史纪念与行动所在。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希望与时俱进与今日之我们,不要只是简单肤浅的去理解她们,把这些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真正从心底认识到她们的苦难,理解她们,接受她们。
从老人们的口中,我们得知,她们所受到的不幸屈辱,并非她们自己造成的,是80年前我们这个落后的国家没能够保护好她们。闻者落泪,滴滴戳心,这是我们的过错。历史可以过去,伤痛却难忘记。这是我们民族的伤痛,任何一个中国人看到了就不能转身离去。我们的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蒸蒸顽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会铭记伤痛和教训,无论是两次鸦片战争,还是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新老更生,民族接续,作为后来人,对于我们的祖辈,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与守护。历史不再也不要重演,振兴民族,强我中国。
有些人说,我们不要打搅她们,不要让她们再受到伤害。但是我们民族太过于仁慈。多少次以德报怨换来的却都是他者的趾高气昂、不理不睬。对于此,我们不应再保持沉默。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的呐喊至今仍有深深回响!难道真的要让这段悲伤苦难、苦痛耻辱的历史,就这样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吗?不,我们不能这样,作为后来者,我们要勇敢站出来为她们讨回公道,伸张正义,让日本右翼分子从根本上认识到他们的严重错误,认识到他们所谓的圣战所带给别人的苦痛。正义只会迟到,不会不来。
遍观历史,我们能够看到,对于侵略,野蛮而又无情的侵略,再正义再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是理由。他们带给我们的只能是伤痛、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世界人民所受到的伤痛都是相同而又相似的。
老人们虽目不识丁,却心忧国家,对民族有着深深的爱意。纪录片中有一个细节,有一位慰安妇老人冒着被杀的危险,从日军那里偷偷运送子弹给抗日部队,家中至今仍挂着开国者毛泽东的画像,无不体现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坚贞不屈。而她们却怕这个民族会嫌弃她们,主动选择逃避,一个人默默无闻的选择一个角落,孤独终老。
哀怨的音乐,衬托出无比的悲伤,这么多年的艰辛折磨,对老人们的压力可想而知。而距今为止,国内已知慰安妇的人数只剩16位了,在此我们唯有祝愿她们保重身体,为这个民族的真正觉醒而坚持下去。
时间虽已过去很久,但老人们在诉说时依然噙着泪水,可想而知日军当时对他们的残暴伤害有多大。画面中有多次大雨倾盆而下的场景,大雨可以冲走尘世的喧嚣与污秽,可是能冲走老人们心中的伤痛吗?她们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非常恶劣,她们是被民族所遗忘的一群人。日军如此大规模残暴的对待女性,是文明世界所不能想象的,此种行径,又与禽兽何异?
相对的,尽管老人们受到了日军的残暴对待,但她们的丈夫却给予了她们以理解,仍旧与她们相濡以沫、相互扶持,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而抗日战争时期,20万中国女性沦为日军慰安妇,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被欺骗、强征而被迫成为慰安妇的。纪录片中也有许多令人暖心的场面,如志愿者们对老人的无私照顾与多方支援,奶奶家属的热心侍奉等都是令我们感到安慰的地方。老人们的伤口很大很深,却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与爱。
苦难的人呵,愿尘世的污秽不会玷污了您们圣洁的灵魂,愿您们在天堂得到安息。纪录片结束,观众不自觉的起身鼓掌,这是我不曾想象和见到的。我想他们一定是感同身受才会有如此表现,这些掌声是送给导演的,同时也是送给坚强勇敢、积极乐观的老人们的。31850个众筹国人名字,汇聚了国人之爱,民族之情。感谢导演为我们民族留下了记忆。唯有伤痛和反思,才会使我们民族变得更加强大与自信。就用这首片尾曲来结束本篇简短的观片感受吧。
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
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
一条江水去悠悠,一朵莲花水面浮。
何时有心把花起?你无心无意看花浮。
天上下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忧愁自己解,自己眼泪自抹干。

电影《二十二》观后有感


电影《二十二》观后有感

白菜美人灵感无限

小店第一篇文章,是我的观后感。小时候极讨厌看了电影还被老师要求写观后感。但今天的我却很想写,既是对《二十二》的致意,也是为了敲打自己不要遗忘最初看这部电影的感受。

虽然做好全程压抑的准备,但当布满皱纹的面庞一次次清晰地出现在大荧幕上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很心惊。这些老人大概都是1920年到1928年间出生的,算算1937年后正是青春浪漫的好年纪,若生在我们这个年代本该接受着良好教育,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

我不太记得每位老人的名字和样貌,但是她们回忆往昔的痛苦神情和小心翼翼生活的样子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对电影的印象由很多个片段组成:老人颤抖着吃下速效救心丸;来自韩国的志愿者帮助老人修补房屋,安装空调;志愿者给老人拍照,老人由衷地赞许相机;老人去世,来自日本的志愿者失声痛哭;老人说我爱毛主席;老人讲日语甚至加上了肢体动作来描述当年的情景;老人看西游记露出开心的笑容;老人坐在养老院院子里端着一个碗默默吃饭,发呆;老人独自上山拾柴,用大铁锅炒菜;老人讲起子女晚辈有点欣喜又有点失落; 老人咳嗽起来,话讲不清楚了;老人唱起阿里郎桔梗谣,眼含泪水;老人不愿意随着志愿者回到出生地韩国,说那里没有亲人不是家乡;老人怕村里人议论不愿出镜;老人在暴雨天用拐杖慢慢关上木门,但雨水还是从来不及关上的窗户溅到室内;老人缓慢仔细地咀嚼着嘴里的土豆片,没有牙齿,满脸沟壑;志愿者不称她们为慰安妇,而称为“被冠以慰安妇之名的受害者”。

老人们平均年龄超过90岁,如此长寿的人生本该是令人称羡的。但早年遭遇劫难的她们晚年生活环境并不好,贫穷得显而易见。幸运些的有家人陪伴,还有很多则在养老院或独自居住生活。

影片以一位老人的葬礼结束。镜头中埋葬老人的山坡从布满积雪的寒冬变成了草木丛生的夏日。但我却丝毫感受不到生机。

写到这我感到绝望,为养老院里只能以发呆度日的阿婆绝望,为无法向周围人启齿遭遇表达屈辱愤慨的阿婆绝望,为没有亲人参加葬礼只能独身一人走的阿婆绝望。更绝望的是阿婆的维权之路太难走,她们也许终其一生都等不到日本政府道歉了。

感谢电影中为老人奔走维权,关爱她们晚年生活的志愿者们,感谢这部唤起我们民族意识的真实又隐忍的电影。希望大家的关注和努力可以带来我们期盼的那个好结果。

对了,电影结尾有位阿婆留言说,希望中日不要再有战争了,因为打仗会死很多人……

二十二观后感(热门12篇)


欣赏喜爱之作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放松方式。我们可以利用观后感记录内心的感想,从而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对于写作品观后感,你是否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呢?本文将为您分析解读《二十二观后感》相关知识,帮助您变得更加卓越!

二十二观后感(篇1)

整个电影《十二生肖》观看中其实掺杂着标志性的成龙式的喜剧效果,整个电影看下来是很欢乐的,片子有很多高难度动作,从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家也也应该知道,我想写一篇长影评谈谈具体的细节,但楼上好多说不要剧透,我也不想剧透,说下个人《十二生肖》观后感吧。其实《十二生肖》真是成龙大哥很不错的一部作品,诚心之作,。国情怀有,但我感觉渲染的不是那么厉害,因为最后都扯到全世界丢失文物上去了!!最后也有明星客串,最大的还是最后成龙大哥媳妇露了了脸(新闻大家可能也都看了)片子其实讨论的问题很多,主要是文物掺杂些家庭!但看看之前龙哥年轻时的作品,这部真的动作小很多!!但龙哥把这片拍出来真不容易,龙哥的电影真的是看一部少一部,珍惜之!!

1、某外国高手坐在沙发上,说:我不离开这个沙发就能搞定你。开打。

上次是什么时候?(“30秒,把你打趴”、“你选择吧(对成龙说,用手还是用脚)”)。

真的佩服成龙对“打”的理解,他知道观众想看什么。而且成龙的对打实战性我觉得是最好的,毕竟小时候的底子好,有些动作完成的匪夷所思。不得不佩服。

2、摄影机中距离、全景的打斗场面。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打斗拍摄方式最具有观赏性,带感。可惜我们好多年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拍摄方式了,记得成龙在警察故事《1》中和我国内地公安对打的那场戏吧,过瘾吧。

如今的打斗戏,要么全是近景,只看见拳头会来挥去,一点都没有之前90年代中期的那些武打戏那种在摄影层面和剪辑层面的精彩和震撼。要么就是时间太短,像甄子丹啊最近的一些电影,全景的打斗时间都太短,根本不过瘾。

3、一场重中之重,具有颠覆性和原创性的动作戏。是工程作业和技巧展现的完美结合。这一点来说,之前成龙电影,90年代或者是80年代,成龙的团队在工程技术方面不止一次已经给我们完美的展现了。

好莱坞的动作电影偷学了多少成龙电影不得而知,所谓动作电影不单单只是摆弄几下花拳绣腿,他要契合周遭的环境,利用摄影机展现多层次,最主要的不是单单的特效和特技,核心必须是人。开个车横冲直撞,搞点爆炸,这些根本没有技术性。

重要的是人。人体的技巧、柔韧性、极限、绝处逢生、与人类体育的结合。

二十二观后感(篇2)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孝也是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础。从古至今,中国五千多年的长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万古长青!

最近老师给我们读了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孝子,被当作故事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

听著老师念《二十四孝》,我被裡面的情节深深吸引了。其中有一篇讲的是闽子骞的后母因偏向自己生的两个小儿子,于是在做棉衣时,给两个小儿子用厚厚的棉絮却给子骞用芦花絮,后来父亲知道了,说要休了子骞后母,而闽子骞因为看到后母和弟弟报在一起哭,不但冰释前嫌,还跪求父亲不要休后母。读到这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起来,不说别人就说我吧,要是我是子骞,后母大冬天用芦花絮给我做棉衣,当父亲要把他休了的时候,我在一旁拍手都来不及,怎会跪求父亲不要休她呢?子骞的行为让我深深感到,后母大冬天让他受寒,平日也偏心,可他非但没一句怨言,还求父亲不休后母,这是何等孝顺啊!

我想:我们应该向二十四孝里的每一个人物学习,就衝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百善孝为先!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只有懂得”孝”的人,才能做一个高尚的人!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小儿状吗?

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

读完《二十四孝图》后,相信大家对孝有了很深的理解。孝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遵循的传统美德,可是现在的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不孝顺父母的现象,所以我们更能好好的理解孝的深层内涵,学着做一个孝顺的人。

二十二观后感(篇3)

读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欢拾葚异器这个小故事。它讲的是一个叫蔡顺的人少年时丧父,对母极孝。当时环境恶劣,只好拾桑葚充饥。

一天,蔡顺遇到了赤眉军,他们问他为什么要把红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两个蒌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留给母亲吃,红色的自己吃。赤眉军听了,很是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让他回去侍奉母亲,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意。

这个故事令我感动了许久:蔡顺对母亲的孝心虽然只体现在那么一点儿小事上,但却值得让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顺,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为母亲着想。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发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孝敬父母的事,这样的小事虽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们包含了一颗颗爱心、一颗颗孝心。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百善孝为先,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只要从蔡顺拾葚异器这一点点小事做起!

二十二观后感(篇4)

我是最没有资格谈孝顺的,在我的感觉中,对已去世的祖父母也好,对身体尚可的父母也好、都没有做到孝顺。

爷爷去世时候我还很小,只知道一味地跟着大人们哭,对爷爷印象并不深刻,只知道很高大、到老了都不驼背,说话嗓门大,把他石匠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至于看所有的电视、电影觉得里边的石匠都是我爷爷。

奶奶在我的生命中扮演了很多角色,是奶奶,是最亲的人,更是我小时候的保护伞。从小就跟着奶奶住,几乎每晚奶奶都给我讲很长的故事。小时候的礼仪、规矩都是奶奶教的。奶奶说:闲时莫论他人非;奶奶说:女孩子走路不要那么快,风风火火会把福气跑掉的,女孩子要是懒了会嫁不出去的;奶奶说:星星是有生命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对应的星星;奶奶说:吃饭之前不能敲碗,吃饭时候不能吧嗒嘴;奶奶说:家里来客人了小孩子是不可以上饭桌的,要先给客人盛饭;奶奶说。我会把这些都讲给我的孩子,让我的孩子再讲给他们的孩子,代代相传。离家读书后每次回去都能看见奶奶在家门口等我,小时候不懂珍惜,现在每每想起,都泪流满面。这个一辈子走路都不舍得踩死蚂蚁的小脚老太太生命的晚期被哮喘折磨的卧床不起,而作为孙子辈的我们却很少在床前伺候。现在耳边还经常回想奶奶说的话:你们长大后能享上你们的福吗,我总承诺:会的,一定会的。可是长大了,有能力了,奶奶却远在天堂。

前几年妈妈住院,我也只是回去了一下,虽然在医院衣不解带的住了一周,但是妈妈的康复期我却只是电话问候。

安慰说是生活的无奈,安慰说以后的日子还长呢,会有时间尽孝的。父母真正要的是什么我真的要思考一下了:是一个电话、是时不时的给父母卡里打点钱,是生日时的问候,是强装笑颜的报喜不报忧,还是微信里铺天盖地的感叹时间不会等我们,别在找理由了,有时间就回家看看吧,趁时光还好,父母未老。

二十二观后感(篇5)

美德是中国的一种伟大精神。最近我阅读了道德故事——二十四孝,情节感人,让人不禁被他们的孝道所感动,心中油然升腾起深深的敬佩。

《二十四孝》主要讲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个孝敬父母的故事。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亲尝汤药》和《弃官寻母》。《亲尝汤药》主要讲述了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怠慢。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以便母亲随时照用,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人丁兴旺,使西汉十分发达。汉文帝作为一位皇帝如此孝顺,怎能不让人敬佩。他更让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都忙,无论自己的事业多么重要,我们都不能对父母不闻不问。不管工作多忙,不管路有多远,都要心系父母,都要常回家看看。其实父母要的并不多,一声嘘寒问暖,足以抚慰他们孤独寂寞的心灵。

更让我感动的是《弃官寻母》。朱寿昌七岁时,生母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朱寿昌做官后,行四方寻找母亲。找到线索之后,他便弃官寻母。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在陕西和母亲相遇了。多么感人的孝子啊!

这时一个声音在脑海中不停地问:“孙天乐,你呢?你是一个孝子吗?”“当然,可是有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会因为一些小事,冲着妈妈发脾气,让妈妈很生气。那一次,我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两包薯片,准备明天吃。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妈妈竟然正在吃我的薯片。我很生气,对妈妈大吼道:“你为什么吃我的薯片,你赔我。”“儿子,薯片这种油炸食品,你不能多吃,我煮了又有营养又好吃的鸡蛋,你快起来吃吧。”“我不吃,我不吃,我就要你赔我的薯片。”就这样我闹得妈妈很头疼。现在想想真惭愧啊!妈妈为了我的身体发育,让我少吃不健康食品,我竟然冲她发脾气。就算是又有营养又好吃的东西,我也不能只想着自己啊!

我以后一定孝顺父母,一定不让父母操心,更不能让他们生气。

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人们必须有的精神品质。而孝道是拥有美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人说“教”就是孝道的文化。曾经我们可能都犯过错,但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孝道的文化,并践行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好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十二观后感(篇6)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十四孝图》,读了以后心情不能平静,把我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二十四孝图》讲的是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中国和人民。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但孝敬父母,还要爱护孩子。“郭巨埋儿”却置儿子的生命于不顾,让人感到残忍;“尝粪忧心”让人觉得恶心;“老莱娱亲”又让人觉得做作不可思议;“卧冰求鲤”更是拿生命开玩笑。做这样的孝子让人止步。作品还对那些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对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一味的愚孝表示反封建的决心。

总之,此一时,彼一时,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要让那些封建流毒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子予养而亲不待”。孝顺要趁早,否则,弄一个“刻木事亲”又有何用呢?

二十二观后感(篇7)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二观后感(篇8)

《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喜写悲,并夸张到了荒唐的地步,具有典型的黑色幽默的风格。这首先表现在作家以反讽为基础的艺术构思上,既然世界是荒诞的,那么,真假、善恶、美丑都失去了正常的标准,作家把不正常的东西来写,让不可思议的事情变得合情合理,而一切正常的事物就显得滑稽可笑,这样荒诞的世界才充满了幽默感。比如上述人物的漫画,主要是运用反讽的技巧刻画的。再如介绍飞行基地的医疗水平时,作者不动声色地写到一个研究鲸鱼的动物学有被派来做军医;两名医助不论谁来看病,一律都用紫药水涂满他们的牙龈和脚趾,再灌下一粒泻药。而这一切都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正常事。读者理解了作家的潜台词,就能达到幽默的共识。

约瑟夫海勒刻意追求作家与表现内容之间的审美距离,恰到好处地后退一步,用冷漠克制、假装无所知的态度去抒写人间的不幸,去涉猎严肃重大的问题。一个全身都用雪白的石膏和绷带包裹起来的士兵,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吊瓶中的液体从他的胳膊输入体内,肾脏排泄物从腹股部的导管排入地上的一只洁净的瓶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里。当吊瓶空了的时候,下面的瓶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也就满了。护士把两个瓶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倒换一下,排泄物又重新输入他的体内。在此作家有意与战争伤亡拉开距离,在貌似俏皮的语言下掩盖着深深的不幸和浓浓的酸楚。

小说的幽默,还产生于作家采用的逻辑悖论的手法。作者有意在大前提错误的情况下,进行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荒谬可笑的结论。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罗加迅论的典型。如它规定:疯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必须停飞;又规定: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一但某人因精神的原因提出停飞的申请,就说明他的心理正常,所以必须还得飞行。又如它规定:飞满六十次可以停飞,但无论何时都要执行司令官的命令。滴水不漏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个圈套、一个陷阱,它布下了天罗地网,使人哭告无门、走投无路,它是抽象的任意捉弄人、摧残人的异己力量的象征。在美国,第二十二条军规已成为通用语,用来指称无法摆脱的困境,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十二观后感(篇9)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二观后感(篇10)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1500字!

我的问题:

1第二十二条军规象征着什么?(也许是法律?用来进行讽刺?)

2内利特的妓女象征什么?(也许是作者用来表示荒诞世界中人人莫名其妙的杀人?)

3克莱文杰的消失应该不是故意的,对吧?(奥尔的消失是有谋划,这毫无疑问,但是克莱文杰如此的忠于他的祖国,应该不是有谋划的,对吧?)

我的感悟:

1作者对于战争的揭示,很有代表,以小见大:所谓战争不过是谋取利益的手段,可是却使得无数战士以及人民丧失了性命。当然,反侵略战争应该客观对待。虽然作者未直接如此表示,但是,作者对于这里一个军营的揭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2作者的表现方式很理性,确实高超,相比那些通俗的作品,影视确实优秀。比如,作者表示对于战争的厌恶时,不是塑造一个孤胆英雄,也不是让这位英雄成功的推翻黑暗,而是塑造了一群普通人,他们有这不同的追求,作者也并未直接的肯定或者否定什么。对于战争的厌恶,逃离权谋的算计的不是只有约塞连一个,有许多人的想法都是相同的,并且有两位成功逃脱:克莱文杰是意外,奥尔确是有预谋有计划。约塞连的结局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结尾内特里妓女的砍杀失败,不难看出作者的希冀。前有古人人,后有来者,正是因为主人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才更让人觉得有代表性,而不是塑造一位全能的英雄,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高超之处。与此同时,作者在揭露战争的黑暗内幕时,也直指人性,主人公们不是以推翻黑暗为目标,而只是选择了逃离,这又是其高超之处,因为太真实。其实,这种黑暗段时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法推翻的,因为他的背后是人性。在这里不得不说,作者的认识实在深刻。

其实我觉得把这本书的主人公不是只有约塞连一个,奥尔也应该作为一个主人公,因为他也是这项事业的开拓者,若是只有主人公一个,实在没有代表性。

我对于这部作品这两处高超之处实在是叹为观止。因为我最近看了很多暗黑戏,韩剧塑造了许多孤胆英雄,当然有可能他们会组成一个团来反抗黑暗的社会制度。但是看完第22条军规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他们的行为有多么的幼稚。因为黑暗的背后往往不单单是社会制度的问题,其背后往往直指人性,而人性的问题实在太过复杂,甚至无法解决。我又联想到之前一个泰剧叫超凡英雄,其实这部剧的结尾还是很不错的,因为主人公竟然是以失败者为结束的,而导演或者说编剧只是留了一个希望。

3作品的形式实在很有趣。为什么作者的叙述不按常规的时间线呢?一件事好像分布到许多章,最后几章的时候,时间线才顺起来。还有作者叙述风格形成的荒诞,黑色幽默也很吸引人。这里的人物真的很奇怪,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不记得,我记得很清楚的一个情节,实在是太荒诞了。约塞连,因为不想执行博罗尼亚的任务,于是便将那条红色路线往上移了,结果这个汇报从下向上层层汇报,竟然都没有一个人怀疑他的真实性。我的天哪,这个世界到底是多么的荒诞。书中有很多重复性的语言,也有很多的反转反讽。作家总是喜欢一本正经的夸奖人物,但却在你最不经意期间,以一种最正经的姿态叙述这个人最龌龊的行为。

再谈一下小小的人生启示:

奥尔这个人物可以说是书中的一大亮点。其实只要稍微有过阅片经验或者是看书经历的人,基本上在作者的叙述当中就已经明白奥尔的消失不是偶然,而是有计划的,他的消失是为了逃离。我每次对于他的成功都有一种欣喜,我们应该明白,在缜密的思考过后,要有缜密的行动,只有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将我们影响幸福的征途。与此同时,与其做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倒不如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一个默默在背后为自己事业筹谋规划的人,一个默默的实现自己价值的人。因为当你选择锋芒毕露的时候,你会承担更多不可思议的外界压力,而这些东西会成为干扰你的重大因素。也许你想说你的承受能力很强,但是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你彻底隔绝外界评价对你的干扰,这是作为人的本质的决定。

二十二观后感(篇11)

最近看了一本介绍古代子女感恩行孝的书,叫《24孝图》。里面讲了很多子女对待父母的事,有几篇故事让我很感动。

虽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现在想来仍然有很大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呢?哪里能有这样的胸怀,总是先想着自己,不能先考虑到父母,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负米为父母的精神是现代孩子最应值得学习的。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这是多么宽大的胸怀啊,能向亲生母亲那样对待继母,并且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改变继母的态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现在的我们呢?即使是自己的亲父母都不能原谅他们的小错误,都会不停的抱怨父母对待我们不好,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试想我们有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改变他们呢?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这两个故事都是讲为了父母而不顾自己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够过的舒服,能够开心,自己做出点牺牲是没什么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先为父母着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报父母。

希望每个孩子都有感恩的心,能时常为给了我们生命、为我们付出一切的父母想想,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我们能拿什么回报我们的父母呢?或者只是轻轻地一句“妈妈我爱你”就能使父母感动了。

二十二观后感(篇12)

《十二生肖》是成龙拍的一部影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据说,这部是成龙从影以来的第101部电影,真是令我们期待已久啊!

当时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听说是成龙最后的一部动作影片。不禁让我们有些期待,又有些惋惜。

对于成龙的电影,我还是喜欢看他以前的老片。我也算是他的影迷吧!不过不是那种疯狂型的。前段时间他出的新警察故事我没觉的好看,感觉他演的有点力不从心。回不到他以前的那种风采,找不到他曾经演的那个味道。因为毕竟他己不再年轻了,所以当这部十二生肖上映时我也没有想要去影院观看的欲望。等好几个同事看了,都说这部片子好看,我家的父女两个看了都说好看,我今儿个才想到要去看看。

当我买票进入影厅时,电影的序幕己开始了,人几乎都己满座了。看来这部片的票房肯定是高的。影片一开始就带给人惊险刺激的镜头。成龙的装备让人大吃一惊!真像个神偷游侠,中国版的007。装备是高科技的非常先进。成龙拍的动作片里当然都少不了打打杀杀的镜头。这部片也有很多的惊险镜头,这部片中的打斗非常的激烈,比这几年拍的每一部都强!让观众找到了成龙大哥年轻时的那种风采。五十多岁的人了,还像当年那样的好身手,真是老当益壮啊!真佩服成龙大哥。现代年青的动作演员没一个能跟他比的。

影厅里时不时的笑声传出,因在这部片里有很多的搞笑镜头。我也看的快笑的没气了!真的,这才是真的能让人在看着刺激惊险的剧情又能让人发出心底的笑声的影片,我想只有成龙大哥的影片才能带给我们观众这种双重的享受。

影片结尾的那一小段,给人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这么说呢?成龙为了那龙头铜像国宝,不惜自己的生命去拯救那个宝物。在没有降落伞从那么高的坠落下来,那个惨状真是让人看不下去了!先不说这拍电影里会有什么特技的镜头,但演员现实拍戏肯定会遭很大的罪受。为了这些能给观众几分钟享受的刺激镜头,付出了多少的血汗,也许还会有生命的危险。真让人挺感动佩服的。所以我们观众都要支持正版,都要去影院观看。这是对从影人员付出的劳动的一种尊重。当演员有风光的一面也有艰辛的一面,这拍片幕后的苦,观众是看不到的。所以我们更应该支持正版的。

《十二生肖》如预期般的十分的精彩,令我们记忆深刻。大家有机会都可以去看一下这部影片吧,十分的值得一看哦!

相信《二十二观后感1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