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自我的隧道
《肖申克的救赎》主要讲述的是主角安迪被冤枉入狱后在监狱中的故事,而最让人惊叹的无疑是最后看似没有征兆的越狱,配合之前安迪在狱中所做的一切,强烈的带给了我们对于自由,对于自我的思考。以下是个人的《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影片通过安迪在监狱中的好友瑞得的讲述来叙述故事,他是叙事者,充满了对于那段日子的回忆,那种不可思议的记忆;同时他也是安迪的观察者,而这也使得影片的视角摆在了一个特别的角度。透过瑞得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安迪在其他人眼中弱不禁风的样子,也让我们看到了对比其它新的囚犯,安迪出人意料的坚强意志。这样的视角完整地叙述了安迪在狱中生活的点点滴滴,但同时也隐藏了安迪内心的全部,只能让我们从影片中去慢慢体悟。
隐藏的还有安迪越狱的全过程,主角开始的时候就购买了一把小锤,而那一刻就制造了一个主角要做什么的悬念,但是后来的剧情中并没有提到过任何他有用它做什么特别的事情,直到最后那突如其来,看似无心的一个石块却是揭露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事实,瞬间打破了之前营造的如同往常没有一丝波澜的节奏。
我无法想象试图在雷声的掩盖中奋力击砸排污管,想要砸出一条通路的恐慌,也无法想象在肮脏的排污管中爬行500码,忍受着狭窄、黑暗、恶心却毅然前行是何种感觉。但那份对于各种艰难的无所畏惧,向着自由前进,寻找自我,打破禁锢的心情却是强烈的冲击着我的内心。
安迪脱去了衣服,张开了双臂,脸上带着笑容,只是安静地面对着天空,任凭雨水冲刷在身上。那一刻的世界沉溺在黑暗、雨水、闪电中,但那一刻的世界,又是光辉、灿烂,是从绝地迸发出的美丽,是冲破监狱的围墙,冲破监狱体制化的禁锢后展现的美好。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监狱最可怕的不是难以下咽的饭菜,不是辛苦的劳作,不是邪恶的囚犯,也不是凶残的狱警,最可怕的是对于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禁锢,是对于你作为一个人个性的磨灭。将一个人所有的棱角磨平,同时磨去的是对于人生的追求和期望。
瑞得在假释出狱以后,有选择平凡的工作,然而几十年的监狱生活,也许还没有夺去瑞得作为人对于活下去的勇气,但至少完全磨去了他的生活期望,改变了他的生活习惯。(观后感 )当一个人连上厕所都只有在报告后才能正常进行的时候,他已经丧失了作为人的本能与欲望,而是彻底处在被控制之下,出狱后的不知所措,对于未来生活不存在的计划,注定了对于生活的无知,如同木偶般的生活。
如果说瑞得的报告体现了肉体上的奴役,那么选择了自杀的老布无疑是连同精神一起彻底死去的代表。他其实从一开始就明白,除了监狱本身,也许他所能前往生活的地方只有地狱,他甚至试图通过再一次的犯罪来获得继续生活在监狱的权利。在被劝阻,成功假释走出监狱的那一刻是他重获自由的时刻,但也许与此同时,那也是宣告他死亡的那一刻,对于精神和肉体都已经变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老布来说,走出身为监狱的家等同于被放逐
而相与之对比,安迪的成功越狱,固然因为他丰厚的经济学知识,对于地质的狂热兴趣,但更重要的是他心中对于自由不灭向往,克服各种困难,用了整整20年的坚持不懈,成功挖通那一条通往自由的隧道。从作为一个人的角度上来说,安迪和其它人并没有任何的区别,但从作为一个囚犯的角度上来说,安迪比之其他人多的是一份不服从,是不愿意被体制化所磨灭自我,哪怕继续身在监狱与世隔绝也要继续保持自我的意愿。
他宁愿冒着被狱警殴打,甚至拖到屋顶边上威胁的风险,也要换取一次可能的短暂的自由。他每周书写两封信,来获得对于监狱图书馆扩建的可能,带给所有人更多的力量。他宁愿被关一个月禁闭也要让音乐传遍整个监狱,让音乐唤醒那份自我之心。
这就是意义所在。你需要它,就好像自己不要忘记。忘记世上还有不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忘记自己的内心还有你自己的东西,他们碰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希望,那就是对于自由的渴望,也是我们所坚持的自我,坚持的作为社会中一个独特的个体的存在,只有当自我存在的时候,一个人的存在才有着对于他自己无上的意义,也就有了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美丽。
记住,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不管我们的生命中会遇到什么,不管我们所处何地,也不管我们被如何束缚,心中都要保持一份纯真,一份希望,都要坚持一个自我。安迪的越狱的隧道,那是通向自由的隧道,但同时,那也是一条通向他始终坚持的自我的隧道。
至少在我的心里,变态大多不会长着这样的一张脸。神赐的容貌,地狱中百炼而生的人性。他温柔礼貌,如果我不提前知道他的相关资料,我会认为他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公子。
情感是人类动物先祖赐予人类的礼物
而残忍则是人类送给自己的礼物。
你并不是精神变态,而是精神变态可以吸引你。
实际上我十分喜欢汉尼拔这个人。尽管他并非真实存在。
有句话总使我想起汉尼拔莱克特医生
每一部分都应该得到尊重,否则就是谋杀。
汉尼拔是一个食人魔心理医生。他的行为举止风度翩翩,融入血肉的贵族礼仪,非凡的气质,有时甚至能令人感到一丝儒雅。
他博学多才,清醒理智,拥有洞察人心的深刻见地。
有高超的烹饪技术,优雅的绅士品格。
这样的拔叔令人欲罢不能。
被吃也愿意:)。
电影版霍普金斯的形象更像人,而米克尔森的则更像神。
这个所谓的像,指的是他们对待食人的态度。霍普金斯吃人,是那种对人类的调侃,从谋杀中得到快乐,这点,无论是沉默的羔羊还是汉尼拔里都有表现,但米克尔森式的食人,则是那种毫无感情,超越了人类的谋杀,对他来说,杀个人来吃,和平时我们杀个鸡吃一样,他已经完全脱离了人类的视角来看其他被吃的人了,所以我觉得这点上,他更接近于神。
科普:
《沉默的羔羊》三部曲包括《沉默的羔羊》《汉尼拔》《红龙》,它们都是根据托马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说改编为电影。按照小说中的时间顺序,应该是《红龙》最早,讲述莱克特医生早期的经历。然后是《沉默的羔羊》,讲述莱克特和女特工克拉莉丝作抓捕野牛比尔的故事。最后一部《汉尼拔》说的是汉尼拔逃脱以后的新的历险,在这一部作品中他和克拉莉丝有情人终成眷属,双双逃走了。
但电影版《汉尼拔》的结局是:女主仍然恪于自己的职守,不顾生命危险把汉尼拔和自己铐在了一起。而十分钟之后,大批警察就赶到了。汉尼拔举起一把锋利的菜刀,让女主打开手铐。女主顽强拒绝了,但是在博士手起刀落的时候,她还是惊吓得叫喊了一声。博士切断了自己的手臂,让后独自一个人跑了。
而这样的改变让许多观众感到无所适从。
因此很期待汉尼拔的感情方面,在烟大的《救赎》里算是如愿以偿了)这个无助的小女孩。
书中最动人的部分就 是两个人相互治疗的过程,莱克特帮助克拉莉丝认识到父亲之死对自己的影响,认识到多年以来其实自己对父亲之死不能原谅,因为正是父亲之死造成了自己艰难的童年,潜意识里自己成为了那只即将被屠杀却无能力保护自己的羔羊。
在莱克特的帮助下,克拉莉丝最终和自己死去的父亲和解了,也就因此而得到了 精神上的解脱。在FBI工作,对于她也失去了意义,她不再需要用自己的业绩去报复父亲。而克拉莉丝的转化,同样影响到了莱克特。
对妹妹米沙的怀念和眼前的克拉莉丝纠缠在一起,随着克拉莉丝的转化,他心中的米沙终于得到了安息,而是代之以克拉莉丝的形象重新出现。
于是,杀戮停止了,报复终结了,米沙成为过去,而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和克拉莉丝一起走下去。
大概因此便也能理解烟大为何给这部作品命名《救赎》了罢。
稀缺这一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一种人文情怀,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想要解决贫困问题,却发现那些人们不断的陷入一个死循环中,所以就造成了一种社会现象,里面的深层次的内涵或许就是面对吧。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稀缺读后感:人生陷阱中的自我救赎。
首先,能读到这本书是一种滑稽的缘分。自告奋勇又自不量力。自告奋勇的是参加了农经1班的读书会,自不量力的是读不通《稀缺》的大部分内容。其实我以为还读《活着》诸如此类的书呢。所以当拿到老师拿来这本崭新的《稀缺》时,我真的吓了一跳。不是失望,是惊吓,我怕我读不好,对不起书。
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逼真的环境描写,我会沉醉吗?我会激动吗?读完《稀缺》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没有触人心动的文学描写(),一本书它也是可以充满着人文情怀,它同样可以给你感动,给你热泪。
当我看见作者研究稀缺是想解决贫困问题时,当我跟着作者走进那些穷的人愚昧无地陷入稀缺心态死循环时,当我看见作者真诚地发出改变心态,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时;我不在自卑于自己对稀缺的理解有多深,我不在纠结到底在读书会上会不会丢人,我更多的是沉醉在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沉思在为什么他们就这么无知。
结果,我开始彷徨,我也是一个无知的人,我也有着稀缺心态,我正在一步一步地落入稀缺陷阱,我即将变得贫穷,荒废我的人生。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我好像是这样啊!我好像总是觉得时间不够没有满足我自己想做去的事,我好像总在埋怨各种无聊的会议,各种繁杂的社团活动,然后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后知后知觉地明白,我有稀缺心态,稀缺俘获了我的注意力,在改变着我的思维方式,在改变我的决策和行为方式,在俘获我的大脑!我过于专注那一两场的会议,那一两个活动,我忘记了自己在宿舍无聊抠脚打游戏,然后当事情扎堆,我开始抱怨没有时间!正应了一个朋友说的那样,穷人活该受穷,我活该平庸。
长沙地下通道买袜子的穷人就和书里印度卖菜的穷人是一样的,他们总是专注于今天多买点就好了,却总是没有发现这样改变不了现状。就好像我总是在抱怨,却总不去改变一样。所以看见作者说:穷人会一直贫穷下去,而孤独者也注定会继续形影单只;繁忙之人永远会日理万机,而节食者的计划也总是会以失败告终。稀缺造就了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会令稀缺长存。如果这种说法让你觉得太过残酷,那么就来看看这个观点: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缺乏技能;孤独者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不受人欢迎;节食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缺乏意志力;繁忙之人之所以整天忙碌,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过上井井有条的生活。这种观点认为,稀缺是深层次个人问题引发的后果,很难改变。我就在想我也就是这后一种观点的心态,然后前一种观点的结果,说白了就是在逃避,不敢面对。
想起了千年前孟子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其实和作者指出的那样,稀缺并非个人特质,而自身创造的的环境条件所引发的结果,而这些条件是可以进行管理的。就看我们能不能动心忍性,改变心态,曾益其所不能,逃离稀缺陷阱。我在路上,你呢?
我打通关了!!我还猜对了80%的剧情,我好高兴啊,甚至还有点嘚瑟!哈哈~在通关前我各种脑补,各种推算,各种解读,差点就把整个游戏剧情想成了一部医院多角恋爱情故事了!
1
作者的情节设置还是挺吸引人的。。一开始那双眼睛突然出现吓了我一跳。。
一点小建议:回放里的字体颜色现在是黑色,看起来很不清楚,建议修改一下,大概也是因为我个人很喜欢翻回去看。。找笔记本那里最开始最好能在前一个场景里更清楚地示意一下柜子在哪里,以及黑暗中有一个箭头一样的形状。。 那个手的剧情触发点,让人不由得想去点。。有部分的错别字,比如人称的他和她有一段剧情似乎错了好几次,还有一些估计的打字法造成的错误,建议校正一下。。我没有仔细记,有时看到容易出戏
剧情方面。似乎一直在暗示主角其实是那个妹妹?说妹妹是精神分裂自杀死有可能其实是主角自己没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在被25号掐脖子的剧情最后,主角说了一句她要救赎这个地方莫名让我感觉难道很多事是她自己做的只是她不知道?其他人方面来看25床的病貌似是类似躁郁症之类的,所以应该不太可能单独做出这种精心设计杀人的事情,笔记本上的东西如果是她自己写上去的那感觉很有可能是从别的地方看来的。23号的设定是报复社会型的,救赎这种词倒很像是符合他的想法,但是也可能是医生灌输给他的思想,联想到主治医师那一栏被划掉更觉得是主角自身出了一些问题。狄克医生和那个护士感觉的确有一定嫌疑,但目前剧情看个人感觉护士的嫌疑似乎比较小......最后,比较好奇死亡的人是12、16、20、24单纯只是设定上的巧合吗。。
2
我打通关了!!我还猜对了80%的剧情,我好高兴啊,甚至还有点嘚瑟!哈哈~
在通关前我各种脑补,各种推算,各种解读,差点就把整个游戏剧情想成了一部医院多角恋爱情故事了!不过我最后的思路还是回到了正规!其实启发我思考剧情的是作者开头的小故事。真亦假时,假亦真。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所见的、所听的就是真相吗?要知道人是会撒谎的动物啊!欺骗的对象不仅仅是别人,还会是自己!
毕竟能完全接受真相的人其实不多。人这种生物有选择相信的感性存在,也就是会有相信自己相信的思维,哪怕那件事有多么荒谬,只要自己愿意相信,就会是相信,并且认为那就是真实、那就是真相,不假思索地认为其他揭露的真相才是谎言。
有了这一层的认识,我对故事中说的一切都留有心眼,我不会马上相信里面给我的信息,我会思考其中的水分。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对女主说的话不一定是真实的,甚至连女主自己的思想也不能完全相信,也可能是虚假的!人会为了某些原因为掩盖真相的存在,说谎只是最简单的一种。谎言不管做的再精细,都会有逻辑上的漏洞,因为假的就是假的,无法做到毫无破绽。因此我发现女主其实从一开始就在说谎,至于是怎样的谎言,我在这里就不剧透了,还是希望各位玩家自己发现吧,毕竟作者思考整个游戏剧情也是不容易的。
通过发现逻辑上的漏洞,我渐渐地看穿了所有人的谎言;并开始思考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这样做又会导致怎样的效果呢?还通过平行时空的推算,得出了人物之间的关联,再把知道的情报加以拼凑和分析,我渐渐得出了整个事情的真相,也猜测出了真凶和前因后果。看结局的时候,见到自己猜得都是八九不离十时候真的好高兴啊!
我很久没有这样狠狠地运用自己的脑力了,真要感谢大大给我这次难得的体验!整个调查过程如雾里探花,情节也是环环相扣,让我迷离其中,感觉真相近在咫尺,却又总差那么一点点。好在我在玩游戏前,喝了一瓶可乐,给大脑补够了充足的糖分,不然还真想不到这么多呢!哈哈()~
唯一难倒我的就是推算身高那里,那个我真不会,全靠蒙对的。
最后的结局我不知道算是好,还是坏,不过人生不也是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吗?那个应该算是真结局吧。女主也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虽然(作者懂的,其他想玩家就自己玩吧,哈哈)
救赎自己
——看《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高二五班 王金昊
无论是什么,都关不住希望,一切皆因希望起,世间无数的拼搏、付出,以及百折不回,就正是为了内心的希望吗?主人公安迪最能打动人心的品质,恰恰是这种看似对眼前现实平和接受,而心中希望却永不磨灭的精神。
一头是系在小小鹤嘴锄上的自由,这种自由的追求要面对频繁的查房和重重的高墙;一头是监狱里悠然自得地生活,这种生活看起来既不空洞又拥有尊重。安迪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那怕风险是那样的大,哪怕安全仅仅来源于一张丽塔.海华丝的海报……
一个人能够在十九年痛苦的牢狱生活里,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这其间又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当他第一次在监狱里赢得了自由,虽然这自由,只是在完工的屋顶喝上一口啤酒。
安迪,找到了对抗体制化的办法,那就是始终不放弃对窗外自由的追求,哪怕这种追求是多么的危险。为此,他付出了太多。当安迪将监狱喇叭放上《费加罗的婚礼》,安详的半躺在在广播室的椅子上,掩目微笑时,他得到了短暂的自由,虽然代价是一周的禁闭,但是,解除禁闭,他又微笑的走了出来。
安迪终于重获自由,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从污泥中艰难地站了起来,仰头深深的呼吸——他一定闻到了自由的味道。那一刻,一道闪电划破天空,笼罩他整整十九年的,那所有的冤屈和压抑,全然释放!
安迪完美的演绎,当失败和成功的概率对比如此悬殊时,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冒险。最终,这个白面书生,成为了真正的英雄!
人群退去,荧幕渐渐暗淡下来,我们不得不重又走进现实生活。面对人生的不顺……我们怎么来完成自己的救赎?
阻碍我们的,只是人性里的懒惰和恐惧。惧怕失败,懒得去付出努力——不正是这样吗?
遇到了人生中的困境,要做到是等待意志的消耗殆尽吗?当然是走出去,享受风雨交加带来的灵魂释放的解脱。
习惯痛苦,并泰然处之,自欺欺人地过那所谓的幸福;或在内心始终保持痛苦并在痛苦中挣扎,期待一个全新的开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跟“to be or not to be”一样让人难以选择。
我们该暗地问问自己:内心深处,我们到底被“制度化”了多少?是否我们在心中早为自己建造了一座“不可能”的高墙,把自己围在这牢笼里,准备无风无雨地老死其中?我们是否在做之前就想好了退路,计算好了成功与失败的比率,试图付出最少的代价而得到最多?
我们能做的,只是,蒙头向前,救赎自己。
《亡命救赎》是一部由梅尔吉布森和艾琳莫里亚蒂等主演的动作惊悚电影,影片剧情丰富,画面精致,网友们是如何评价这部电影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公路题材的电影并不少见,但很少会有反映父爱这个主题的。
失踪多年后的女儿,向父亲求救,是因为不小心开枪击中了男友,一个黑帮家族的成员。男友想她去杀一个被绑的女人,于是走投无路的她,在男友逼迫的枪口下,在情急之下击中了男友的脖子,可见她本性还是善良的。犯了事的她跑了,她怕坐牢,怕男友所在黑帮组织的追杀,找到了她的父亲。
在父亲的小铁皮屋里,在父亲帮着女儿筹备逃亡的钱的过程中,父女两度过了一段相对平和的日子,可黑帮组织还是找来了,于是父女两只得开始了逃亡,在漫长的公路线上,这对父女经历了小旅馆的追杀,荒凉的公路上的摩托车追杀,辗转于不同的地方,也是为了暂时的安全。
有一个时刻,女儿说不想连累父亲了,说自己也不想活了,因为这么逃下去,不会有一个头。父亲倒没有很正面性的安慰,只是接着女儿的话说,你死了,然后拉几个垫背的后,自己也会去死。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父亲也回忆了当初为了死而残忍自杀的几个事情,在听到这些后,女儿内心深处求生的强烈欲望,尤其凸显了出来,女儿说想活着。这就是父爱吧,一种粗狂但非常温情的情感。
还有一处也能反映出这种父爱,那就是当父亲接着犯了事的女儿回家后,明知女儿肯定是做了什么不得了的事,但也并没有逼着女儿去说出来,最后还是在黑帮频繁追杀的公路上,必须知道事情原委才好继续逃亡的前提下,父亲才让女儿和盘托出的,所谓父爱,就是能理解子女的感受,也给子女一个安稳,相对宽松的环境。
在最终的决战中,在用摩托车压着地雷,消灭了来会面的几乎全部的黑帮成员后,父亲又与躲在暗地里的一个黑帮杀手在沙漠里开始了惊险的枪战。一番战斗后,父亲与杀手死了,女儿活了下来。在最后要紧的关头,父亲曾想掩护女儿离开,而女儿在这次凶险的逃亡路上,第一次没有听父亲的话,她爱上了这个以前联系不多,但一路上对她无微不至照顾的父亲。父爱的伟大,是会让子女心疼的。
逃亡结束了,女儿也参加了戒酒的一个组织,多像代替走了的父亲,继续他未完的戒酒的事。父亲走了,可父亲留给女儿的精神财富也是巨大的,女儿说,要好好活着,如果生命是亏欠某人的。女儿爱他的父亲,也因为父亲的付出,决心了去拥抱美好的生活。
这是一次新奇的电影尝试,父亲与女儿、漫长的公路线、黑帮、逃亡,这几个元素组合在一起,给了电影特别的张力,不仅影片的耐看度高,而且兼具了深刻的内涵,这也是间接的证明了,在电影的创作上,另辟蹊径往()往会带来超乎想象的效果。
看到狮门,印象中就是那种重金属+血腥+暴力,而再看到梅尔吉布森,心中更加激动了,好久好久没看他的片子了,依稀记忆里面,还是他震天狂啸的FREEDOM。好久不见!
还没看五分钟,就猜到了后面,这类型的片真的太多了,比如飓风营救系列,而且说句实话,比起飓风,本片真的好弱,但是,我还是喜欢的看完了,因为演的很真实,更因为我有一个女儿。
而这些真实,在生活中看上去却是那么的不真实:
父女俩一联系上,一大堆发克,舒特就跑出来了,其实就是这样,不要怪父亲带坏女儿,也不要怪女儿不学好,有多少父亲其实多么希望能够和女儿在同一个频道,然而事实并不可以...
女儿要放弃的时候,梅尔吉布森把他年轻年轻任性摔伤的头颅,割腕自杀的伤口给她看,没有任何的大道理,只是告诉她:也许你不想再看到明天的太阳,但是你要知道,后天的太阳是无比的美好!珍惜生命,这是每个父母都要教会孩子的。
去找大哥,因为坐牢太久竟然不会现代的沟通方式,而女儿却又如鱼得水,父亲的尴尬和不希望女儿如此的愤怒,梅尔吉布森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监狱服刑,是为了帮一个视为父亲的大哥顶罪,而这个所谓的大哥竟然为了三万悬赏出卖了他。没事,走了就不回头。可是为了救女儿,他又回到大哥那里寻找武器,结果大哥拿着枪出现在门口,砰!干净利落,毫不犹豫,你可以让我替你背锅,但是你阻拦我救女儿,杀无赦!
最后在车上,咬下身边的混混的耳朵,让我想起行尸走肉里面瑞克为了救儿子,直接咬破对手的喉咙,这就是父爱,别碰我女儿,否则会让你看到最可怕的愤怒!
电影总是在一种极端的假设中展现情感,而现实中,我们会去阻止孩子做我们喜欢但是却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比如喝酒,比如抽烟,比如玩手机...也极少会出现电影中的威胁,所以,我们都喜欢用大道理去教育孩子,殊不知,在孩子的世界里面,那些是多么的不真实。
一直拒绝纹身,如果有一天我的女儿提出这样的要求,也许,我会一起,慎重的去纹一个有意义的纹章。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自我救赎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