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范文。

中国四大名著也被称为四大奇书,它们有着极深的专研价值,很多人只是为了看电视剧而看的四大名著,却没有在看的过程中思考过,读名著为读者提供了更多观察和思考的空间,提高读者的想象力。很多人在读完名著后,都会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感悟一定的道理。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范文,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范文,《红楼梦》是一部极好的名着,下面带来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范文【1】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是说甄士隐那天白日做梦时看见并认识了通灵宝玉,这就是贾宝玉生时嘴里含的那块玉,生后一直挂在脖子上。

“甄士隐”是“真事隐”的谐音。

“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也有以“真事”做“引子”,又把真事隐去虚构故事、说些“假话”的意思。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说贾雨村在穷困潦倒的时候,竟有闺中女子看上他,赏识他,他非常感动,也动了情心。

“贾雨村”,是“假语存”的谐音,或“假语村言”、“村中假语”,意指《红楼梦》这部书隐去了真事,故事是虚构的,说的话也是“村中假语”。

“风尘怀闺秀”,不仅仅是说贾雨村想着娇杏,大约也有暗喻作者自己在风尘碌碌之时,怀念曾经爱过自己的闺秀和自己曾经刻骨铭心爱过的人,无以为报,就想用小说为她们作传。

这里的“甄士隐”,和“贾雨村”,又是“真士隐”和“假儒存”的谐音。

意思大概是说,真正的君子才士,只能隐居起来。

而能够呼风唤雨的只能是贾雨村这样的“假儒”,这样的贪官污吏。

这就揭示了那个专制时代的腐朽和黑暗。

另外,“葫芦庙”名,也非作者顺手取来或真有其庙,作者大约是取了“看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意思,用意在于:一是调侃贾雨村——看你“卖出什么药”出来;一是自我调侃——看你这部书“卖的什么药”。

红楼梦读后感【2】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

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

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

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

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

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

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

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第1回读后感【3】

今天,我看完了《红楼梦》第一回,感触甚大。

《红楼梦》是一篇古文小说,作为小学生的我,对于古文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但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华丽优美的语言句子使我赞叹不已。

以下是我对于《红楼梦》第一回的肤浅的理解:作者曹雪芹写的唯妙唯肖,当中写了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中补天石时掉下了一颗宝石,而这颗宝石隧有灵通之意,会讲人话,每天汲取大地灵气。

然而这颗宝石,却成为了《红楼梦》中重要的主角“贾宝玉”。

而贾宝玉的身世正是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身世相仿,所以从这部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小说《红楼梦》中就可以看出作者曹雪芹当时的心情。

作者曹雪芹用尽了一生的心血写了上半部,但还是没有写完。

曹雪芹临终前嘱咐高鹗要完成他的心愿,高鹗为了却曹雪芹的毕生心愿,最后还是答应了。

因此这部小说的后半部也就是高额所写。

而作者曹雪芹不惜笔墨写了这篇长达731029万字的小说,一方面是为了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另一方面则是自己的感触而写下了这篇《红楼梦》。

《红楼梦》的前半部是曹雪芹写的,后半部是高鹗写的,虽然高鹗大体大家没有去太多的了解他,但是如果没有高鹗,就没有这一部人人仰慕的《红楼梦》,所以高鹗的才华也让我佩服。

据说,《红楼梦》直到现在还没有人真正了解其中意思,因此,我们国家特地开展了一个专门研究《红楼梦》的活动,主题叫“红学”,我很想去见识见识,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去参观参观!

HdH765.cOm更多精选四大名著读后感阅读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1000字


现实的声色犬马,自是诱惑动人,对未来的憧憬畅想,无不令人心驰神往。顽石的凡心已炽,极力想在红尘中经历见识一番。何尝,我不是那个蠢物。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细思来,这个魔字也意味深长。痴心妄想,鬼迷心窍,没有实实在在的阻隔,却让你心绪迷乱。万境归空更为震颤,过往云烟随风而随。不去体验一番是永远不会知道的,就算提前知道了结局,仍然想亲身看看。

贾宝玉的前世是神瑛侍者,顽石化成美玉只是作了见证者的角色。加上绛珠草,都是不安分的心灵。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读来悲恸十分。甘露之恩,加以回报的是细腻的泪水。一生的眼泪啊,此等因缘妙不可言。

甄士隐的神游,揭开这场悲剧的序幕。故事的前因后果,早已注定。所有经历的事情,不过是照着既定的剧本上演一出怀金悼玉。

似有残缺的和尚和道人,平平常常地出现在眼前,带着一干风流冤孽的命运殊途。他们自是无牵无挂,看透人间悲喜,哪能与世人同语。菱在夏日开花,却遭受冰雪,生不逢时。只待烟消云散时,方可领悟,痛心。

贾雨村气宇轩昂,一副贵人之相,娇杏不过多看了两眼,心中思念几句,后日便飞上枝头,也是造化弄人。谁叫雨村自命不凡,只以为那丫鬟是落魄时的知己,其实是自己太渴望别人的认可了。事实上雨村却有实才,于此才深得甄士隐的赏识。钗于奁内待时飞,抱负不浅,在等待时机。时飞恰好是他的字,渴求成功心切啊。雨村虽是怀才不遇,可他有点恃才傲物,受他人礼遇甚至觉得理所应当。多喝几杯,心中压抑尽吐,士隐借此机会资助雨村。士隐的确大好人一个,成人之美。雨村也太好意思了,略谢一语,并不介意,总感觉他名利心太强,胸中块垒过重也许是个原因。之后拿了钱立马就跑,心里早就想走了啊。

祸不单行,灾祸接二连三。大抵也因劫数,真真在劫难逃。生活的痛苦总是自己送门上来。去投靠老丈人,他也不是省油的灯,唯利是图之人。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如今回来只当个累赘。境遇不佳,士隐几年时光备受摧残,已是身心俱疲了。该是时候点悟度化了,一首《好了歌》看破红尘。功名、金银、娇妻、儿孙,死后一无所有,可是人就是享受着生前的快乐,死后的事何必关心。只有停下来,看到手中已有的,才晓得好在哪里。一直在追逐的路上,眼里只含着前方,若不了,便不好。人活在世,还是得追求些东西,老想着死后的虚无一切,怎么过好现世呢?死亡是最直接的解脱,可也最残忍,最痛苦的方式。不要看那么远,要懂得生命是一连串长期的积累。说着容易,可没有些经历经验怕是理解不能。

雨村也不负所望,当官回来,心中所念仍是旧情。落魄时的知己果然难忘。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范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阅读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启迪我们的灵魂。读后感栏目为大家带来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范文【一】

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只见参政文彦博说道:现在瘟疫盛行,伤损了很多军民,希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祷求消天灾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便去龙虎山请来了张真人。然后命洪信为天使,张真人亲自将丹昭付与洪太尉,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找张天师。

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背了诏书,带了数十人,上了驿站。

走啊,走啊,他们走到了清宫前,里面居住着住持真人。洪太尉问住持:天师住在何处?

住持说他住在龙虎山顶,这位祖师虽在山顶,但道行非常能腾云驾雾,踪迹不定,非常难见。太尉听了便问:那怎么样才能见到天师?要斋戒沐浴,更换衣布,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诚,白走一趟

太尉都已准备好,上山去了,路上大虫、大蛇都没将他吓退,天师见他有诚意,便没等他爬上山顶,就已去了东京,祈禳瘟疫。

过了几天,洪太尉知道天师已把瘟疫消除了,兴奋不已,便和住持真人等众多人士去游山。

走了许多地方,最后到了伏魔之殿,上面有许多大锁、封皮。洪太尉不听真人劝告,将锁砸开,封条撕下,放走了魔君,洪太尉叫苦不迭。

我感觉洪太尉身上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值得表扬的是他有一颗真诚的心,做事有毅力。需要批评的地方是他不听别人劝告,酿成大错。我们要学习他的优点,而避免他的缺点。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范文【二】

《水浒传》第一回目录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这一回还没有切入正文,主要说了两个人,一个是张天师,另一个是太尉洪信。

这一回是引首与正文之间的桥梁。

这一段真有《西游记》的味道。

北宋末年天下大乱,原来是洪信惹来的,方腊又是谁惹来的呢?可能有另一个洪信。起码梁山这一百零八人是洪信引出来的。这件事对北宋是祸是福?就《水浒传》而言,是帮了北宋,因为这一百零八人招安后征辽,征方腊,保了大宋,而历史的真实是天下大乱,才有了宋江造反的故事。无论祸福,责任都在洪信,不在皇帝。要不然,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信条,就不能立足了。

一百零八人的出世,同洪信有关,那也是天意所授,遇洪而开罢了。更况何,仁宗年间就无洪信太尉这个人,《水浒传》造了个洪信,引出故事才是目的。

借一个还没出世的张继先,造一个洪信,进入《水浒传》正文。

凡是皇帝所为,都不能言错的,所以横直都没有责任,所以才保证了这部书流传到今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智慧,是《水浒传》式的智慧。就这样还是引来了《荡冠志》。

千秋功罪,后人自有公论。

读《水浒传第一回》有感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而且有很大成就的长篇小说。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作者分别是施耐淹和罗贯中。

这洪太尉独自一个,行了一回,盘坡转径,揽葛攀藤,大约走了数十个山头,三二多里路,脚酸腿软,正走不动,口里不说,心里却在想道:“我是朝廷贵官公子,在京师时重茵而卧,列鼎而食,何来穿草鞋,走这般山路!只他天师在那里,却叫下官受这般苦!”又过了一会,只见山凹里起一阵风,风过处,想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一声, 扑地跳出一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只见大虫望着洪太尉左盘右旋咆哮了一回,就往山下跑去了,这时洪太尉叫到:“皇帝御限,差俺来这里,叫我受这般惊恐!” 当我看完这一回的时候,我感觉到洪太尉的性格,就在这一段被作者表达的如此完美,洪太尉他的性格暴躁,没有耐心。

在我看来没有耐心是成不了事的,反而还会惹祸,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耐心和平静。耐心会让人觉得你这个人非常地会去包容别人,体谅别人!平静会让人觉的你是一个镇静的人,在最慌乱的时候不会慌忙,是一个让人感觉很有安全感的人。反而洪太尉在这个故事中给人的感觉恰恰相反。

读了水浒传第一回我知道了,做人千万不要急切,太过于急切反而无事可成!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一)

哈哈哈,妈妈终于给我买水浒传了!我真是太高兴了!

《水浒传》的第一回,也就是水浒传的开头。《水浒传》讲的是宋朝年间的起义故事。

第一回讲的是:当时,瘟疫流行,皇上派洪太尉去祈福。他拜见真人后,就跑上山找天师了。在上山的路上,先后碰见了大蛇和老虎,但都不去吃他。又爬了一段路,看见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太尉一看,有一个小孩,便向他问路。牧童却说,这山上有很多的野兽!劝他别去了。太尉一想也是,便下山了。之后也吃素五天。快走时,发现了一个房间,贴满了封条。太尉要开,真人劝他别开,太尉不听,强行要开。里面黑黑的,用火把发现有四个字遇洪而开,便要挖开。真人又进行劝住,太尉不听。挖开了一个大洞,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一团黑气化作金光四散开来,大家纷纷逃走。

从这个故事看出,当时的太尉胆小怕死,不听劝。由此可见,当时的宋朝是多么昏暗,竟用这样的人当太尉!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二)

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只见参政文彦博说道:现在瘟疫盛行,伤损了很多军民,希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祷求消天灾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便去龙虎山请来了张真人。然后命洪信为天使,张真人亲自将丹昭付与洪太尉,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找张天师。

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背了诏书,带了数十人,上了驿站。

走啊,走啊,他们走到了清宫前,里面居住着住持真人。洪太尉问住持:天师住在何处?

住持说他住在龙虎山顶,这位祖师虽在山顶,但道行非常能腾云驾雾,踪迹不定,非常难见。太尉听了便问:那怎么样才能见到天师?要斋戒沐浴,更换衣布,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诚,白走一趟

太尉都已准备好,上山去了,路上大虫、大蛇都没将他吓退,天师见他有诚意,便没等他爬上山顶,就已去了东京,祈禳瘟疫。

过了几天,洪太尉知道天师已把瘟疫消除了,兴奋不已,便和住持真人等众多人士去游山。

走了许多地方,最后到了伏魔之殿,上面有许多大锁、封皮。洪太尉不听真人劝告,将锁砸开,封条撕下,放走了魔君,洪太尉叫苦不迭。

我感觉洪太尉身上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值得表扬的是他有一颗真诚的心,做事有毅力。需要批评的地方是他不听别人劝告,酿成大错。我们要学习他的优点,而避免他的缺点。

水浒传第一回读后感(三)

《水浒传》第一回目录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这一回还没有切入正文,主要说了两个人,一个是张天师,另一个是太尉洪信。

这一回是引首与正文之间的桥梁。

这一段真有《西游记》的味道。

北宋末年天下大乱,原来是洪信惹来的,方腊又是谁惹来的呢?可能有另一个洪信。起码梁山这一百零八人是洪信引出来的。这件事对北宋是祸是福?就《水浒传》而言,是帮了北宋,因为这一百零八人招安后征辽,征方腊,保了大宋,而历史的真实是天下大乱,才有了宋江造反的故事。无论祸福,责任都在洪信,不在皇帝。要不然,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信条,就不能立足了。

一百零八人的出世,同洪信有关,那也是天意所授,遇洪而开罢了。更况何,仁宗年间就无洪信太尉这个人,《水浒传》造了个洪信,引出故事才是目的。

借一个还没出世的张继先,造一个洪信,进入《水浒传》正文。

凡是皇帝所为,都不能言错的,所以横直都没有责任,所以才保证了这部书流传到今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智慧,是《水浒传》式的智慧。就这样还是引来了《荡冠志》。

千秋功罪,后人自有公论。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范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