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死亡实验观后感。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观看完的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死亡实验观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死亡实验》观后感(一):这是我们的战争

拍摄于2001年的老电影《死亡试验》改编自上世纪70年代著名的斯坦福监狱试验,这是一部看完绝不后悔的电影,如果把电影作为一面镜子,过激的剧情是悲观的,如果电影在试图诠释什么,我们可以去刻意去不听到,不看到,可是留在心里的震撼是长时间的;每个人从这幕电影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参照物,自己的观点。

观点A:扭曲,压抑是本能与本性的两个极端

西方哲学相信:人之初,性本恶。这个哲学命题可以解释任何分歧。

20个普通的小市民参与了科学试验,他们当中有出租车司机,个体户,企业中层,歌手,军人……为了4000马克。亦或是为了体验监狱里的刺激新生活,一部分人愿意放弃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沦为囚徒,只有上校知道,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试验,这将是一场人性的较量,囚犯一方,代表了人性中的本能对自由的向往。

12个囚徒初期表现:未进入角色和状态,逆性,游戏人生,说笑,讲成人笑话,对监视器做鬼脸,他们是典型的生活中的小市民原型,这不正像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抱着游戏人生,介入拿钱的态度,没有人较真,没有人把自己定位于岗位角色的扮演,男主角77号,是一个彻头彻尾不称职的员工原型,藐视权力,挑战秩序,他身上有人性中最可爱也最纯粹的本能,一个出租车司机的生活,给自己打工,付出努力,得到酬报,这是最简单的生活态度,也是最美好的生活愿望。77号,是好朋友,好哥么,却不是个好职员。他是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刺头,害群之马,却也是试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元素,瑞恩教授也一直坚持这个观点。使整个试验过程加剧,场面不可控制。

如果没有77号,是否冲突就不会加剧?答案是否定的。

8个狱卒初期表现:未进入角色和状态,尴尬,不被尊重,我们只能从服装上辨别他们的身份,试验初始,囚徒和狱卒都很清楚自己的身份,社会地位,只不过是一群体验刺激,获得酬金的良民,在试验过程中履行维护秩序的工作,并且不得使用暴力,每个人都相信,这只是一场游戏,只要彼此配合,度过两个星期,就可以拿到钱,每个人的身份都是临时的,正像一些企业单位里的中层管理者,或者是一些拥有权力的执法者,他们的身份也是临时的,随时会遭到高层的调离,解聘,他们和囚徒一样,都是参与者,打工者,只要与被管理者彼此配合默契,就可以圆满完成工作,获得酬劳。

随着第一次虐囚事件的发生,小市民伯瑞斯成为了狱卒一方的领导人物,这个角色是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伯瑞斯是个在生活中极其失败的人,他没有家庭,没有朋友,没有成就感,或许还是个性无能,带着难闻的体味,长期的压抑,长期的不满,虽然他一直在极力掩饰着自己,可内心的自我,存在感,嫉妒和不满在这个猫和老鼠的游戏平台疯狂的膨胀,当所有扮演狱卒的小市民在讨论自己的家庭,儿女,孤独的伯瑞斯说出"我是个好父亲"的时候,我相信他的心里带着愤恨和愿望,这种复杂的情感纠结在一起,有本性的,也有本能的。伯瑞斯放大了人本性中的恶性,权力的赋予让他拥有了忿恨的子弹,把自己人生种种的不满与失落感强加于别人,并且持续升级,愈演越烈,在第一次维持监狱秩序的时候,伯瑞斯首先说出了"要控制局面,就要使他们感到羞辱。"也是他首先想到了灭火器,和扒光所有扮演囚犯一方群众的衣服,其实那哪是伯瑞斯在书上看到了,而是伯瑞斯心理的真实写照,长期在生活中感受到羞辱,挫败。他比谁都清楚想要使人感到失落,变得安静,自卑和沉默,羞辱和挫败是最好的办法,这个办法是奏效的,伯瑞斯很快成为了扮演狱卒一方的领导者,这又是多么熟悉的情景,我们的真实生活中,真实工作环境中,又有多少伯瑞斯这样的实际临时掌权者,小到一个保安,执法人员,在滥用放大的权力,把自己的不欲强加给无辜的受害者,我们又何尝不是77号,我们又何尝不是伯瑞斯。

而伯瑞斯,一开始想得到的,仅仅只是想被尊重和重视而已。这是每个人被赋予权力之后最原始的本性,可是伯瑞斯内心渴望得到这种感觉的需求高于其它人,终于,他疯狂了,小丑成为了暴君,秩序成为了暴力,伯瑞斯成为了纳粹,魔鬼。忘记了这只是一场游戏,一个试验,人与人本是平等的。伯瑞斯穿上制服,带上手铐和棍子,还有瑞恩博士赋予的权力犹如枪械,他很快进入了角色并且不愿意出来,不愿意再成为生活中那个失意的小市民,他内心激烈的感情色彩,在影片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在77号与伯瑞斯的对抗和较量中,被赋予了力量的本性一次又一次压倒了本能,一边是人性的大恶,一边是人性的小恶,在大恶面前,小恶成为了纯善,被欺压者,被剥削者永远都将受到同情,无人理会77号也曾是个泼皮无赖的小市民,不遵守秩序的违规者。

男主角身上也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在被众狱卒侮辱,剃头,冲尿,裸体擦厕所,关黑箱子,殴打的时候,他还能保持乐观的平常心,这是一个拥有强大心理素质的小市民。他有很多缺点,但他却是一个健康的人,尤其在面对情人的时候,更显得成熟,这是一个很有性格很有魅力的男主角,但却是模仿不得的,如果他不是电影主角,这个"出头鸟"很有可能成为第一个死亡牺牲品。

观点B:良知的底线

不用电影写照,我们也该知道,在真实生活中,一个权威的怒斥就能使百分60的人良心退缩,一次不可抗力的惩罚,体罚,施暴,就能使百分之90的人变得顺从,盲目。良知在生存的本能前显得那么的惨白,我们为什么要去崇敬那些为了真理而可以放弃本能的先贤,因为那确实是一种神性,当一个人愿意为他人的利益放弃自己的欲望,当一个人可以为善良泯灭自己的本能,他就超越了人,我们的社会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科学与哲学,有时候我觉得,随着我们在生活中的成长,只是智力的增长,而不是情商的增值,人的情商其实和低级动物一样,停留在本能阶段,而影片里也一直穿插着性的片段,似乎在间接强调这个观点,只是我们不愿意说出来亦或承认罢了。

以伯瑞斯为首的狱卒扮演者一方,完全进入了角色,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我们只能看到囚徒扮演者一方一直在强调,这只是一场游戏,一个试验。再没有看到狱卒扮演者一方说过类似的话,拥有权力者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真实的狱警,甚至上瘾了,从单纯的维护秩序施暴到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施暴,并且从侮辱升级到施加拳脚,虐待,滥用权力,甚至变得无法控制,伯瑞斯彻底的丧心病狂,彻底迷失了自己,在瑞恩教授外出时,伯瑞斯一伙控制了试验室,绑架了其它科研人员,成功阻止了在恶化中将要停止的试验,并且从对囚徒监禁和施暴升级到对管理高层的监禁和施暴,权力欲望的膨胀使单纯的科学角色扮演试验,成为了一场寄托于警方介入的刑事犯罪案件,终于两死三伤,发生越狱,酿成过激荒诞的悲剧。

观点C:百分之十的人

影片中唯一的希望,唯一的温暖,是一些琐碎的剧情,虽然短小,却很震撼,两名囚徒不堪忍受失去人格,失去人权的侮辱,殴打,虐待,放弃了酬金,退出了这场游戏,他们的决定或许脆弱,却是智慧的,在强大的权力机器鞭打下,拥有最终退出,放弃的权力,暗示着人性中最慈悲也最基本的权利,自由,人的自由是放弃,是退出,是失败。啊,多么残酷的哲学,多么真实的哲学。

男主角77号和女主角的爱情片段,则显得粗糙,以传统撞车小说式的开篇,邂逅,以性的主轴为发展,影片中一再出现性爱,自慰的片段,他们更像是余温尚存的情人,德国 人确实不善于拍感情片段,但这部影片本身就不是情感生活片,我之前也写道,性的描写更像是暗示这部影片是纯粹描写本能的,女主角的安排只是在影片的结尾时,海滩,香槟酒,海浪,天空,用温馨的爱情画面来安慰观众压抑,扭曲的视觉冲击。告诉我们,生活中,依然有许多美好的东西。

扮演狱警中的一位胖子成员因为反对同伙的行为,同情囚徒的遭遇,暗中帮助囚徒,被发现后遭到了其它成员殴打,并贬为囚徒,最终沦为选择良知的背叛者,杀人犯,他是百分之十最有力的代表者,选择良知不止需要勇气,还需要付出惨烈的代价,我觉得他是本片中真正的英雄,而不是男主角,可贵的不是被剥削被压迫者奋起反抗,而是身处权力和欲望的迷境里仍然保持着超越人的情商,我们不能模仿二战片剧情式的希望这位良知崇高的小市民退出游戏,退出试验,因为他毕竟还是一个小市民,需要获得酬金,如果说本片中要评选出一个最善良的人,我会毫不犹豫的投他一票,而不是女医生,上校,或者男主角,他是不起眼的,影片中给予他的篇幅和镜头很少,我甚至不能记住他的角色名,而懦弱却又清醒的表演让观众看到,至少还有一个人,至少还有百分之十的人,可以比其它人少罪恶一些,更善良一些,而在生活中,这样的人,确实已经很少了,在拳脚相加的惩罚中,他的良知渐渐扭曲,成为了一种求生的本能,并为此杀死了一位狱卒扮演者,他没有做错什么,只是不适合这场游戏,他是更善良一些的小市民原型,在社会和生活中,更容易遭受孤立,排挤和欺压。

上校这个角色,其实可有可无,或许他的出场是为了给男主角一个有力的帮手,他一出场,就表现出一个职业军人应有的性格素质和高度的冷静,以及服从纪律性,没有人能像上校那样坦然的脱光衣服,接受体罚,对一群愚蠢的统治者,管理者表示绝对的服从,也只有上校知道,这绝对不是一场游戏,作为职业军人,他只是把这样的试验当作一堂面对险境的训练课,并且从一开始就非常的认真,所以他吃的苦头是最少的,他是囚徒扮演者中最低调,最理性的一个,如果不是电影刻意给他镜头,这样的角色很容易失去存在感,被人们忽略,忘记,我想导演给予了上校这么多剧情,是有用意的,他是职场中的精英,社会中的成熟者,不再为种种谋杀人权的不公行为表态,做出过激举动,一却都是为了生存,坚定的意志和冷静的判断使他拒绝了男主角数次叛逆的行为邀请,可在同伴被虐待至死的关头,他打破了沉默,失去了冷静,终于选择了防抗,并且首先动手反抗,是生存的本能发出了预警,还是良知战胜了理性,不得而知,可最后上校想掐死伯瑞斯的时候愤怒喊着"你杀死了舒特,你这死猪"的时候,他的感情色彩明显压倒了职业理性,这不再是一场试验,一场游戏,一次训练,而是战争,而是仇恨,而是人性……

影片中最感人的角色应该是舒特,他有一个报刊亭,是一个小个体户,有一颗浪漫童心和幸福的梦想,他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人,也像一个大孩子,顽皮而乐观,为了买一辆二手的法拉利跑车停在他的报亭旁边,他参加了这个可以获得4000马克的科学试验,他胆小却善良,他的生活其实也是一团糟,也许和伯瑞斯类似,可是和伯瑞斯不同的是,他非常的乐观,心理非常的健康,当狱卒吩咐每个人写信的时候,舒特有些悲伤的说,自己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可以写。男主角告诉舒特可以把自己当朋友,写给自己,舒特快乐的接受了,并且对自己生命中唯一的朋友推心置腹,什么都说,互相鼓励,安慰,变得坚强。最后更是为了朋友出头被虐待至死,当胆小的舒特做出反抗狱卒的举动时,他的生命里不再只有孩子般梦想,还有了坚强的信念,其实舒特隐隐告诉我们,他参加这样一个试验所要表达的并不是梦想,而是面对生活,面对孤独的乐观,如果舒特活下来,他会因为这样一场经历拥有很好的朋友,可是导演却残酷的让他死了,用他的死,来让所有人爆发,来让所有人觉悟,这不仅仅是一场游戏,影片中舒特与男主角的对话更是感人,两个男人大孩子般的友情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至少我是落泪了。

生活的不幸者可以成为伯瑞斯,也可以成为舒特,要看你所在的位置,处于权力者地位则放大了心理的阴暗,处于弱势者地位则放大了内心的纯真,无辜和善良。

观点D: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好电影

看完了影片,我最想说一句话,我看了,我绝不后悔。

在商业烂片成灾的今天,我们每天在浮华浮躁的生活可以选择的精神食量都是被动甚至强制接受的,里面又将有多少毒奶粉,没有价值的东西,或许只是为了放松一下自己疲劳的神经,没有感觉的嬉笑怒骂,许多国产大片不是演员不够实力,不够花瓶,不是资金不够雄厚,不是画面不够视觉冲击,而是没有电影的灵魂,没有多少有艺术价值的电影,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有这样一部老电影,值得我们去看,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收获。

死亡实验观后感(二)

刚看完一部叫做《死亡实验》的电影,虽然结局有些仓促,但是回头想想整个过程,不由得打起寒战:人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电影讲述的是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人类心理,公开召集几十名志愿者参加实验。实验场所是一所监狱,监狱里面布满了摄像头和红色的警报器。志愿者被分成狱卒和罪犯,并以不同身份生活2个星期,最终能够赢得一定的报酬。在实验开始之前,所有的志愿者都被告知,任何一个人退出比赛或者没有按照预定身份的规则行事,警报器就会想起,预示着试验失败,并且所有人得不到任何报酬。此外,这些被挑选出来的人还被告知所有的人都不会有人身安全的问题。因此,两个星期的监狱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看似十分简单的生活却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其自然。无论是"狱警"还是"罪犯"都是不曾相识的陌生人,可是,当他们真正踏上这样一条路之后,人的本性就开始显露出来:由于为了能够得到那些报酬,"罪犯"必须按照"狱警"的条规生活,如果他们不遵守,"狱警"可以采"适当的"惩罚。可是,那些"罪犯们"根本就不知道这样的规则存在,于是矛盾产生了。

"狱警们"开始慢慢地站在警察的位置来对待那些"犯人"了,由于法规和报酬的诱惑,他们把报警器供奉成了唯一断定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只要红灯不亮,就代表他们对了,就代表他们可以变本加厉,以致最后有一名"罪犯"被打死。可惜的是,他们没有想到,同为受试者的"罪犯们"也有尊严,也有不被压迫的权利;他们一忍再忍,最终爆发进行反抗……

电影终归是电影,添加了很多感情色彩,但艺术永远是高于生活,却源于生活。想想现在的社会,不就是这样吗?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处在这个星球上的,要不然法律为什么要挂上天平而不用建筑吊车呢?可是偏偏有很多人,当被赋予了某种职位之后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什么事情都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摆出一种俯视的架子,以求他人臣服。殊不知这样反而更增加了他人的反感,甚至于反抗心理。

说到这我不得不提到前几天看到的一个视频,是某省的一个类似于才华展示的评选:一个从小学习舞蹈的女生在大舞台上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舞台下坐着不知道哪里请来的非知名评委。舞蹈结束后,一个男评委问演员:你小时候是不是补钙补多了?(这里有必要解释下,评委问这个问题的用以是想说演员的动作比较僵硬,但说实话,作为一个观众,我觉得演员的动作很好!)

这是个什么问题?跳舞跟补钙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我真的是不愿意爆粗口,但那个评委真的是TMD的NC!自己感觉自己是个东西吧?有本事你来跳一段啊,嫌别人僵硬,你就来一段不僵硬的,让大家都看看。是个什么东西!作为评委,你们就是给演员或者说参赛手的缺点加以点评,对他们的有点给予赞扬的人。不说别的,你觉得演员动作僵硬,直接说出来不会有任何人怪你,你却在那说别人是不是小时候补钙补多了?可想而知现在的选秀评委都是些什么玩意?(当然这里也有好的评委。)投资商给了你们这个权利不是要你们用这个身份去欺压爱好艺术的人们的,学会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这就是个人内在人性的体现。

都好好想想自己现在的位置吧,看看自己身边的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结婚的时候发了邀请函却没人去,难道都是人心冷漠吗?相信在给予他人尊重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同等的尊重!

《死亡实验》观后感(三)

昨晚看了电影《死亡实验》,进而有幸了解到作为该片创作来源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一些情况,脑子里久久不能平静,胡思乱想到天色发白才迷迷糊糊睡着。非常棒的体验,在这里要感谢津巴多教授和他的实验组,感谢影片的主创人员,感谢这些思想领域的探索者和传播者们,为人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向他们致敬(注意,"他们"不包含CCTV、MTV、CHANNALV、SUV……等等)!

影片对真实事件本身作了不小的改动,重设实验参与者的社会背景并围绕之做了大量铺垫,使人物形象更接近我们的时代且人物性格更具典型性。这些艺术处理对于商业片的运作来说是必须的,但也使影片与原本严谨的科学实验产生了相当大的差距,以至于很多看完后来不及深入背景的朋友感到无法理解,甚至认为看了部情节完全反常完全不符合逻辑的大烂片。这种观点阻止了大家对事件做进一步的思考,让我觉得非常的可惜,于是有了写这篇东西的想法。相信大家只要看一看相关资料,就能更清晰的把握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就能和我一样受益匪浅。

影片所要表达的,正是津巴多教授斯坦福监狱实验及后续实验所揭示的: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力,比多数人想象中要大得多;而集人类智慧与力量之大成的制度,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背景,更是一种决定性的因素。也即人、环境和制度三要素说。(先容我做个小小猜测,本片应该和最近奥斯卡奖提名呼声很高的电影《阅读者》存在某种联系,就像当年的米尔格拉姆实验和耶路撒冷审判。这也客观证明了哪怕再丑的失败,只要我们正视,那都是成功它妈,至不济也是个后妈。)到这里我们会给自己提出些问题:第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相对分歧较小,能达到目的才是好制度,站在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这个目的可以简单概括为生存与发展两大主题(个人和团体的情况过于复杂,在此不做为重点讨论,下同)。第二,如何甄别好坏?即当制度驱使人与环境发生什么样互动关系的时候,我们认为它是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终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谈谈我所理解的先贤们的各种答案。

在被普遍认为东方文化中更纯粹更具哲学思辨性的道家学说中,老子根据"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观点,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认为人与环境是对立的,只有尽量减少活动或仅顺应环境而动才能达到长治久安(请参考电影《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把"无为"发展到"无用".老子说吃饱了没事做就上山捡捡废柴吧,庄子说忒麻烦直接把自己当废柴不完了么,"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在思维所能达到的终极尺度上,事物起于0和1,归于0和1,其中变化的过程不可琢磨且不必琢磨。道家以简明的世界观最先吸引了我,又以同样简明的方法论最早让我感觉无以为继。因为这种望天收混吃等死的论调存在明显的悖论:假如不能甚至不想去突破0和1及藏在后面的"道",哥整天活得像个鹌鹑似的鸟人又是何苦来哉?再假如,有一天外星人来侵略,难道我们就拿着条草绳结站在家门口喊老婆和牛魔王出来看上帝(同样参考潘多拉星人的遭遇,但保留达叔的配音)?对照三要素说,道家基本无视人与制度的积极作用。那"经世致用"的儒学呢?

孔子看着他老师挖个坑把自己埋进去,他退学了。这位聪明人从此再没望坑里看一眼,甚至都不打坑边过,走完全相反的方向(也怪坑挖得太大太深了)。别人问起他,他说:我想象不出龙是个什么东西,我看我的老师,就像龙一样……别跟我提0和1,子不语怪力乱神,哥忌讳这个!出世不行是吧?咱就来入世!小国寡民不行是吧?咱就来大国众民!可怎么把人都变成一条绳上的蚂蚱,让他们不各走各路呢?好办,先来个"仁"管上自己,再来个"礼"管上别人!啥叫"仁"?忠恕。拳头比你大的你要服气,心服口服谓之忠;拳头比你小的你要大气,他们都没了,你就变最小的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谓之恕。啥叫"礼"?光自己"仁"不行,还得教化别人也"仁",都带3000学生极限了,老湿我实在不给力啊,得让他们一个管上一个。天下是国,国下是家,家里是老子和儿子,老子要能管住儿子必须要提倡孝顺,等儿子管儿子的儿子的时候就好办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上后来大儒们的润色修补,老湿也功成名就得其所哉了,天地君亲师,貌似真的河蟹了耶!可惜孔子聪明,其他人也不是笨蛋,"刚、毅、木、讷,近仁",不就是傻老冒麽?各自揣着各自的小九九,不遗余力的让别人行仁给别人教礼,教来教去就成了礼教,盛产冒充傻老冒的暴君、骗子、强盗和真正的傻老冒,偶有几个脱俗的,也难免沦为大暴君、大骗子、大强盗的陪衬。就这一群的真假傻老冒每每和真正凭拳头说话的少数民族兄弟交流感情,每每弄得满脸桃花开,只是少数民族兄弟终于弄明白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知道怎么已经混成这个群里的领军人物了。到了宋朝的时候,实在罩不住了,怎么办?不能砸自己招牌,老湿说的必须是有道理的,不仅有道理,必须更系统以提高公信力。于是存天理,去人欲,结果更是去了弱势者的尿性,却依然存不了强势者的人性,后几百年更是惨不忍睹。对照三要素说,儒家刻意回避人的恶的特质论,是遗老遗少们悲剧的根源。

其他诸子及后来东方文化中出现的一些政治、宗教思想,应该也可以用三要素说的尺度来做衡量,在此不做赘述。西方文化更是我所不熟悉的,从这个主义到那个主义,从这个论到那个观……在我看来,哲学对他们是只合在学院里研究的一门学科,对政治经济层面的影响远不如自然科学,甚至不如宗教神学。尤其在《进化论》出现之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便成了金科玉律,所以他们的生产力总是比在我们这儿更能决定生产关系。即使后来大放异彩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光芒也仅限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大的制度没有什么影响。不可否认人类物质文明在现行西方文化的带领下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进化论》的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变得更加崇尚力量的同时失去了替他们承担原罪的信仰。而且不管其最终是否科学,如果"适者"所考量的不是整个人类社会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必将导致更多反人类的暴行。这应该说是人们忽视了制度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纵观这些答案,总是离不开一个问题: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很多人各执一端,很多人认为人具有两面性,我同意后一种说法。就像事物存在引力和斥力,善恶应该可以被认为是人对不同外部变化结合自身情况后所做反应的两种不同倾向。善属于分享、合作、创造之类的反应,它的美好体验经过反复强化,形成包括爱情、亲情、友情在内的各种爱与情感。恶属于占有、对立、毁灭之类的反应,如在面对不可化解的危险时的反应,我认为这里所说的恶并不是邪恶,正如武力并不等同暴力,只是因为对力量、速度、掌控力的追求容易使人陷入狂暴,沦为邪恶。对善和恶的体验都会使人过度沉迷,造成行为的偏差。如果有一种制度充分尊重并发展这两种能力,又设限制使人不会沉溺其中,大抵能称为是好制度了吧。

积累不够,知识结构也有问题,难免错漏和词不达意,算是抛泥坯引砖和玉吧。相信有一天,我们能不恐惧不狂躁,不卑不亢的走向充满未知的无限永恒。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死亡实验》观后感1200字


《死亡实验》观后感

无论怎样实验,得出的结果都一样:人总是邪恶的。

片子取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结果似乎更加残酷了一些,至少在各种介绍中,还没有出现两死三伤的惨剧。

实验
实验内容:找20个精神行为一切正常的平凡人,12个扮演囚犯,8个扮演狱卒,过14天真实的监狱生活。狱卒承担着维护秩序和保证囚犯完成义务的职责。囚犯需要遵守狱卒命令,规则包括按时睡觉、不许剩饭。所有人不得使用暴力

实验结果:在一天之后,所有人就基本进入状态。当狱卒严厉地实施了第一次惩罚措施之后,囚犯就开始遵守规矩。当然,仍有害群之马不依不挠,并且一再导致狱卒行为程度加剧。

其间,有两名囚犯不堪重负,提前退出实验。有一名狱卒,因为不愿参与到其他狱卒的各种行为中,而被其他狱卒贬为囚犯。

6天之后,由于实验受到了过多的非议,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过多不可预计的过激状况,原计划14天的实验被迫中止。

Its not a game.
所有人都以为是一场游戏。人们抱着刺激、经历新生活的心情走近科学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说笑、对着监视器做鬼脸、唱歌、讲黄段子。人群中,只有上校知道,这根本不是一场游戏。

让一个人放弃游戏人生的态度认真起来,很简单。实验中,只用4000马克。所有人都想安安心心完成实验,拿钱走人。所以狱警开始履行职责,而囚犯,就可以光着身子让人拿水管冲自己,穿着白色长裙蜷缩在高低床上,听到做俯卧撑的指令就立刻趴下,平时乖乖蹲在监狱里。

Its not game. 对狱卒来说,权力是真实存在的。而暴力之外,折磨人的手段更是千变万化的。伯瑞斯的爆发恐怕是这种权力给他提供了一个发泄的通道,不难想象,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必定是极为失败的。Criminal Minds的分析,就是他多半是个性无能,没有妻子,或者妻子很早就离开了他。没有孩子,却要声称自己是个好父亲。他的掩饰,却改变不了自己失败的处境,浑身发臭,生活也一团污糟。是的,实验是假的,但生活的伤痕却是真是存在的。他也许没有在寻找报复的机会,但却到了一次报复的能力。
《死亡实验》观后感



领头羊
或者人之初,性本恶的表达并不能真实概括这个实验所暴露的人性。事实是,人之初,都是脆弱懦弱的。我们都像行进于草原上的羊,会默默的跟着走在前面的那只。狱卒并不都是邪恶的,但他们会看着暴力发生,唯一的思索,是怎样让自己开始习惯所面临的现实。

所以,其实这是个权力与服从的故事,是在无组织情况下,领导者怎样产生、权威怎样建立的故事。而关于服从,米尔格拉姆实验已经很明白的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呵斥,就可以让60%人的良心退缩。

其实如果77号一直循规蹈矩,后面的一切还会不会发生?实验者瑞恩教授知道不能缺少77号和瑞恩斯这两个角色,只有他们不停制造冲突,故事才有发生蜕变的可能性。而导演似乎想通过69号的事例说明,无论是否有人挑衅,在这种绝对控制的环境下,控制者都会不自觉的开始变异,从而为77号辩护。可惜69号那段演的太突兀了。我自始至终没搞明白起因。

但无论怎样,大部分狱警一开始,所谋求的也就是一点尊重而已。首先处于地位劣势的囚犯对自己尴尬的模样是报以极其蔑视的态度。他们试图通过不断开玩笑来缓解自己囚犯的状态。权威开始于一杯牛奶。规则是,必须要吃完饭。而偏偏82号不能喝牛奶。规则如果这么轻易被改变,狱警就会颜面无存。而事实上,后面77号所做的两次行为也的确让预警们极为难堪。

这时,就发生了词条介绍里所提及的:狱警在平息了一次囚犯的反叛之后,所有人开始真正进入角色。

而实际上,这个角色,不仅仅是,囚犯与狱警两种角色。还包括:伯瑞斯逐渐成为狱警的领导者,77号是绝对的反叛者。领导起源于应对危机的表现。而伯瑞斯想到了灭火器。


Sinner
伯瑞斯最后狰狞的对77号说:是你先挑起的。他脸上充满痛苦和些许悔恨,仿佛他一直都不想这样。他和女医生之间的一次对话表现了他某种矛盾的心态。当时事态正准备一发不可收拾,女医生说要结束实验,这意味着要结束他人生中最爽的一段岁月。他说,不,我只听瑞恩教授的指示。他不断给自己强调自己的反常是在完成瑞恩教授的实验,给自己的罪恶赋予合法性。

这使我们不得不跟着谴责实验者,如果伯瑞斯是杀人犯,那么瑞恩不仅给了他子弹和枪,还不住地看着他点头微笑。这或许就是实验的罪恶之处,人不能期待扮演上帝的角色,只有上帝才有创造生活情景的权力。

《死亡实验》观后感500字


《死亡实验》观后感

刚一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部恐怖片。但是等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才知道事实并非我想象的那样。
这部电影是根据上世纪70年代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的。它主要讲述了将20个正常的分成两部分,12个人扮演囚犯,另外8个人扮演狱卒。让他们用了两种身份生活14天,但在这14天里,却发生了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事。
这部电影就好像是一面镜子,从电影中折射出人性的善与恶。人之初,性本善。20个普通的人为了4000马克来参加这个实验。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实验,这将是一场人性的较量,这些囚犯代表了人性中本能对自由的向往。这12个囚犯刚接受到这个角色时,他们的状态还没有太大的改变,嬉笑、大闹、甚至和狱卒打成一片。
但是,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这种平和的状态也逐渐逐渐被打破,狱卒不再和那些囚犯们混成一起,他们有了自己的权利意识,他们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利让那些囚犯一个个的屈服于他们。随后,他们这些权利感越来越膨胀,逐渐逐渐的,他们不再受那些教授的安排。甚至有个狱卒竟然想对研究员实施强奸,这个电影中的狱卒伯瑞斯清楚的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变化。权利的赋予让伯瑞斯拥有了愤恨的子弹,他把人生种种的不满与失落感都强加在别人身上,并且这种状况愈演愈烈。他疯狂了,他从小丑成为了暴君,秩序成为了暴力,他彻彻底底的变成了魔鬼。
在囚犯和狱卒的一次次对抗中,矛盾逐渐被激化,一边是人性的大恶,一边是人性的小恶,两者之间已升级成一种战斗。良知在生存的本能前显得那么苍白。当一个人的愿意为他人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利益,当一个可以为善良泯灭自己的本能,那么他就超越了任何一个人。
这部影片吧人生中潜在因子放大,让我们看到善与恶那细微的差别。我想这也正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中心含义吧。

《复生实验》观后感600字


《复生实验》观后感

看完《摔跤吧,爸爸》热血电影后仍然能让人深深思考的电影,复活实验。
近几年开始喜欢看科幻电影,因为脑洞很大,可以拓展我的惯有思维,而且,可以满足人类小小的好奇心,未来,人类的走向到底通往哪里。追求长生不老,古已有之,越是拥有物质越多的人,越是想享受物质生活的时间可以无限延伸。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是:
1.如果记忆是人活着的唯一凭证,那么失去记忆或者丧失部分记忆的你,还是原来那个你吗?残缺记忆的你,代表你还真实的活着吗?由此我又想到了失忆老人。痛苦的不断手术过后的老人。真的应该因为子女的不舍而白白接受痛苦吗?
2.与爱人相互爱到最后的离别,限期一年,和冰冻起来,延缓死亡等待复生,却失去和爱人最后的相处,到底哪个才是更加值得的人生。男主角是后悔的,复生后把记忆塞进各种高科技拼凑出来的身体中,永远需要与人工脐带维系在一起,不能跑跳、不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面对越来越多的排异与身体的不适应,不断地修复手术。各种的痛苦。直到想起与爱人前生不断错过重逢又错过的人生压垮了他。他不想成为有名的创先者,他不想她和现在的他一样痛苦而重生,他后悔自己的懦弱,用重生这个借口选择在癌症前自杀而失去了与爱人相处的最后时光。那些错过,不断反复地重播。那些遗憾不断从屏幕中散漫开来。懦弱的他依然选择再次自杀。
3.人类需要进步,人类想要长生。但是道德的底线到底在哪里。最后男主角被剥夺自由意志的被迫复生,前几个失败品没有人性化地不断操作实验,像陈列室一般放在冰冻胶囊中的一具具尸首。冰冷又残忍。就像影片中人类肆意地拔了鸡脖子,任凭它痛苦跳跃;孩童肆意砸烂了壁虎,血溅当场。人类的天性中有一部分就是掠夺与残忍。
4.许多电影都会放到在人生最后一段中,会有人生的回顾,回忆会慢慢倒退到孩提时代,小孩纯真的脸上,露出安详地表情,然后人满足的落下人生的幕帘。也许,人,最终还是向往最初的纯净的。

pS: 好的电影,像《摔跤吧,爸爸》和《复生实验》一样,制作精良,剧本用心,演员用心打磨角色,愿意花上许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忘我。就像《霸王别姬》一样。如今的大陆电影,太少。
好的电影能让人深思,能让人对生活、生命乃至三观有了些微的调整。看完后,你愿意什么事都不干,就找个安静的地方待着,想一想。回味一下。然后,再开始重新生活。就像短暂的重启一样。

《死亡日记》观后感


看完陆幼青的《死亡日记》,感慨良久,自己想不明白的关于生命的命题,此时似有些了悟。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死亡日记》观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死亡日记》观后感

冯薇死了。一个美丽的生命就那样在瞬间像流星一样消失了。她本不该死的。为了维护叶晶晶的安全,她在那一刻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让出了自己的爱情,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仅仅这一个决定就使得中国女性的成熟以及人性的善良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其实,她完全可以不作出如此大的牺牲的。装作不知,任由事情发展,不但不用丢掉性命,还可以借陈俊伟之手,除掉自己的情敌——叶晶晶,从而得回周马。一箭双雕的美事。然而,她——冯薇非但没有这样做,而且在最后的时间还在尽力促成自己的爱人——周马和另外一个女人的爱情。尽管她是如此的爱周马!多么的宏伟的胸怀啊!有谁能不佩服她呢?非但如此,即使在临死前还在赴全力尽一个警察的责任——留下罪犯的证据,将其绳之以法。

她的死让人肃然起敬,一个伟大的女性!一名优秀的警察!

篇二:《死亡日记》观后感

看完陆幼青的《死亡日记》,感慨良久,自己想不明白的关于生命的命题,此时似有些了悟。一直认为,大凡写出来给别人看的文字,应尽量的积极健康,每个人生活中已或多或少的面对无奈,如果再没有一些鼓舞人心的信念,明日将如何继续?

陆幼青的日记,是在一步步走向死亡预约前,真实的,坦诚的,没有掩饰的自白,因为在这个时候他已没有掩饰的必要。我喜欢看如是真实的文字,既便他被病痛折磨得昏昏醒醒,在思维清晰的时候仍能理性的对待身边的人事,调侃自己的同时,于时庄时谐的字里行间,给人以警醒与思考,你活明白了么,你尽力了么,你确定么?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一个顽强面对黑暗的勇者,尽管几乎他所有的疑问,也许没有人能够回答。

我曾问过一个朋友,你害怕死亡么?他说是的,热爱生活的人都会害怕,但害怕不等于低头,狭路相逢勇者胜。虽然我们并不能预知结局,但态度决定一切,至少你不会因没努力而后悔。

就我所看到过不多的书籍,八成以上是积极向上、理性的或幽默的,先人们是否已了然领悟,人生只是个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继承与传承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绽放自我呢。

不要总在做完一堆计划后,便掷之脑后,从现在起,喜欢旅游的旅游,喜欢读书的读书,喜欢歌唱的歌唱,只要能让你从中收获快乐。

篇三:《死亡日记》观后感

陆幼青,一个以去世多年的人,看了他的〈〈死亡日记〉〉,我有许多许多的感触,是什么在支撑他在生命的末班车给他的女儿留下生命的留言,是出于一个父亲的责任?是出于自己的遗憾?或是出于自己对世间的眷恋?不管出于何种感情,他的留言却是他自己在生命的最后遗留下来的话。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相信陆幼青的感情是真挚的,永恒的,诚恳的。

我不敢相信一个得了癌症的人,在身体被癌症折磨,精神受锤击的情况下,有如此的坚强毅力去完成生命的留言,而且写的内容,却出乎我的意料。起初在拿到那本书时,看到“生命留言之死亡日记”几个字,引起了我对一个即将死亡的人将给世间留下什么样的话的好奇心,同时我猜测他写的内容肯定很伤感消极,但看完了以后,我的猜测是不成立的,滑稽的,可鄙的。

看完了了他的留言,我对这位将死之人敬佩不已,在他的〈〈死亡日记〉〉里,呈现给世人的是一种坚毅,一种崇敬,一种力量。陆幼青在生命的最后,还是那么的坚定,那么的沉稳,那么的自若。他的文字没多带着像一个垂死之人的哀伤悲痛的情感,反之他的文字却是那么的和蔼,那么的幽默风趣,那么的通俗易明。有如诸葛孔明在兵临城下,还那么的沉稳自若,城门敞开,拉弦弹奏,演绎的空城计。

陆幼青,平凡之人,大智之人。他的留言朴实无华,平常而无做作,风趣幽默而无消极。在临死之前,还如此坦然处之,无不折射出他的为人啊。

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我们何不洒脱来人间走一回!

篇四:《死亡日记》观后感

我是一名医生,每天面对的就是生老病死,对于“死亡”可以说是很平淡,几乎每天都能经历,但是读了陆幼青的《死亡日记》,我还是无限的感慨与震撼,因为这是他自身的亲切体会,所以很感人,很真诚。我是值夜班时一个晚上读完的,而且是泪流满面,日记里充满了一个年轻人对生命的渴望,对死亡的无奈。

这本书收录了80多篇日记,本来他打算完成100篇,但是还没有实现,就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陆先生病前是从商的,每天就是无尽的应酬,直至37岁得了胃癌,同病魔一斗争就是6年,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摇身一变成了作家。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为自己挑选墓地那一篇,还有对中国癌症治疗上的抨击。

陆幼青无疑是坚强的。他的书名虽然悲凉,可在他的文章中,你却能感受到他顽强的生命力。他一边掐指算着那个“太阳不再升起的某个早晨”,一边却始终关心着这个世界。他用几近戏谑的笔法和独特的视角,谈到了港台文化、中国足球,他不断地思考,安排了自己走后妻子的生活和女儿的教育问题,他花很多时间考虑如何提高生存的质量,降低死亡的伤害,他认为凡事都需有度。

陆幼青也是“脆弱”的。尽管他能坦然直面死亡,但是在字里行间,我还是感受到了他深入骨髓的对生的渴望,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无限眷恋,那种渴望足可以震撼每个人的心灵!

生活,是一种感性的东西,快乐和忧伤原来只在你的闪念之间。让我们好好生活、好好体会生命的乐趣吧,因为这是上天给我们的最丰厚的礼物。金钱与名利都是身外之物,不要等到最后才知道生命的可贵。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陆幼青先生在书中所写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是啊,让我们慢慢欣赏我们绚丽而充满诱惑力的人生吧!

死亡爬行观后感


死亡爬行观后感(一)

布洛克:很痛!

教练:别放弃!要尽力!

布洛克:他很重!

教练:我知道。

布洛克:我快没力气了!

教练:再找更多的力气!

布洛克:很痛!

教练:我知道很痛,你继续吧!

布洛克:我的手臂像火烧!

教练:让它烧吧!

布洛克:太困难了!

教练:不会太困难,继续,加油! ……

这是励志短片《永不放弃》中的一幕。一支球队在教练的指挥下做一项 " 死亡爬行 " 的体能训练。一人半卧在地,膝骨不能着地,背上再压一个人,沿着球场爬 50米 .所有的队员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途中不到 30米 就全军覆没。这时候,教练叫出了球队中较优秀的队员布洛克,让他再做一次 " 死亡爬行 " .这一次,他用一块布把布洛克的眼睛蒙上,希望他能走得更远不要放弃。

布洛克爬行时,教练始终在旁鼓励,喊了 13 次 " 对了 " 、 15 次 " 加油 " 、 23 次 " 别放弃 " 、 3 次 " 不要停 " 、 48 次 " 继续 "…… 教练告诉布洛克,上帝赐予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不要浪费!在教练的激励下,布洛克不仅走了 50米 ,他还背着一个 80公斤 的队友爬完了全程 ( 100 米 )。一个普通人释放自己最大的能量,坚持到底不愿放弃的过程振奋人心。

相信吗?因为不放弃,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会变成奇迹;因为不放弃,很多平凡人超越自己战胜困难成为不平凡 …… 很多人不会想到,今天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阿里巴巴 CEO 马云,在十多年前只是一个落魄的互联网推销员,高考三次才考上大学。当有人问起马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马云淡定地说: " 我觉得是永不放弃,没有放弃。 " 马云将 " 永不放弃 " 四个字作为座右铭,他在演讲中说过, "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倒在明天晚上。 " 这激励了无数草根英雄为梦想而战,为了成功不轻言放弃。放弃是一个念头,而永不放弃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念头, " 太累了 " 、 " 好困啊 " 、 " 算了吧 " 、 " 真的很难 "…… 有时,你会感激为你加油打气,提醒你再坚持一下的老师、领导、家长和朋友。但是,更多的时候,你在前行时是寂寞孤独的,你需要自我调整、自我激励 —— 告诉自己,为了目标,不要放弃;在日记本写下,为了梦想,相信自己;甚至在夜深人静的那盏灯光下鞭策自己,不认输、不放弃!

回想自己的成长,同样历经无数次关于放弃还是坚持的选择。初中时,身处特长班压力巨大,我不和别人比较,只想尽力而为,从不放弃努力;在平常的工作中,随便一个打击可能都会让我退缩,也曾厌倦朝夕不变的工作,走过弯路,甚至绕到别处,最终才发现原来自己要坚持的,才是那最初的梦想。

永不放弃,一定会痛苦的,而这种痛,只有自己清楚;永不放弃,一定会不断失败的,问题是你会不会重新再来?耐心等待,让自己一分一秒地强壮起来!永不放弃不容易,这不是赌气的誓言,而需要一步步去努力。想放弃,可以找到无数的理由,而坚持下去,永不回头是需要足够的理由的。永不放弃,不仅仅是为了升学与求职,更不仅仅为了掌声与成功,这是一场战胜自我的战役,一个锻造坚韧品质的过程,这是贯穿一生的宝贵财富,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自我蜕变,甚至会让世界大吃一惊。 观

永不放弃的人总会成功——《死亡爬行》观后感(二)

一部名为《死亡爬行》的视频短片,使我看后深受启发:当所有队员对"死亡爬行"训练都没有信心的时候,教练喊出了队长布洛克让他做。布洛克自己订的目标是 30 码,但教练要他挑战 50 码,并且要他保证一定要尽力。教练拿出一条头巾蒙住了布洛克的眼睛,挑战过程中,布洛克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爬了多远,只是觉得累了、背上的队友向一座山一样压的他筋疲力尽。他想休息一下,但是教练一直在鼓励他不要放弃,要他不要忘了要尽全力去完成挑战的目标,并提示他目标越来越近了。当他爬完最后一步,精疲力竭趴倒在地的时候,他已经爬到了底线(超过 100 码)。

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有目标、有自信、有关心支持你的亲人、领导和朋友,短片中布洛克很成功地走完了全程,他靠的就是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教练的激励,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正如我曾经看到的一则名人故事一样。

有位出身贫寒的年轻人,到一家电器工厂去谋职,这家工厂的人事主管看着面前的小伙子衣着肮脏,身体又瘦又小,觉得很不理想,信口说:"我们现在暂时不缺人,你一个月以后再来看看吧。"这本来是个推辞,没想到一个月后这位年轻人真的来了,那位负责人又推托说:"有事,过几天再来吧。"隔了几天这位年轻人又来了,如此反复了多次。主管只好直接说出自己的态度:"你这么脏兮兮的是进不了我们工厂的。"于是,这位年轻人立即回去借了钱买了一身整齐的衣服,穿上再来面试。负责人看他如此实在,只好说:"关于电器方面的知识,你知道得太少了,我们不能要你。"不料两个月后,这位年轻人再次出现在人事主管的面前:"我已经学会了不少有关电器方面的知识,您看我哪方面还有差距,我一项项来弥补。"这位人事主管紧盯着态度诚恳的这位年轻人看了半天才说:"我干这行几十年了,这是第一次遇到像你这样来找工作的。我真佩服你的耐心和韧性。"于是,这位年轻人以这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打动了主管,他得到了这份工作。这位年轻人就是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始人,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 !

松下的成功告诉我们,挫折并不可怕,更是一次机会。它可以使我们找到自身的缺点并加以完善,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挫折,还记得刘翔永不放弃的速度,中国女排永不放弃的顽强,爱迪生永不放弃的勇气吗?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坚信挫折是人生的考验。这不是看你的技术,而是靠的毅力。毅力才是决定考验成败的关键。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永不放弃的人总会成功。

死亡爬行观后感(三)

一道美丽心灵的风景:"当一个蒙上双眼的橄榄球运动员在教练带欺骗的鼓励下完成了自己认为一定完成不了的爬行。事后全场震惊了,不仅是伙伴, 观众还是自己都被这次爬行所感动所震憾!"

很容易地又使我想到另一个关于大象的故事:一头小象从小被一条小绳索束缚,千般挣扎都无法开脱,小象从此认为自己是无法挣脱这条绳索的了,所以也就放弃了挣扎。当这头大象长大后,力量大得足以挣脱十条同样绳索同时的束缚时,这头大象也还是没有再挣扎。每当这大象表演完以后,只要管理员拿出这条快要腐朽的绳索往大象身上一系,大象就变得温顺不再活跃。放弃意味着一败涂地;坚持意味一切皆有可能,象征着胜利。

相信自己,发觉挖掘自我,万事皆有可能。相信自己一定能创造伟大的超乎想象的事迹。以前中央7台有个《异想天开》的节目,讲的就在平凡中创造神奇。小小的发明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而小小的发明却也是来自最平凡最常见事物,如瓦特的蒸汽机,到汽车内燃机,再到飞机矢量喷气发动机,不就是从一壶水烧开后热气顶开壶盖的那一刹那发展而来的吗?所谓灵光一现化腐朽为神奇。世界原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此运动员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对自己的团队失去信心,然教练却不这样认为,而是用事实证明了这名运动员的潜能,从这里寻回了信心找到了自我。这本身就是这个运动员具有的能力,只是他自己不知道没发现而己。一个好的良师益友能促使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继而发扬光大。相信自己,坚持自我,不放弃不抛弃,你能创造一个比你期望值更大辉煌。

喜欢《死亡实验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