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在生活已是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好的作品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不断地触动内心,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写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篇一: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花了两小时把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看完,整体上来说,电影拍得不错,就是节奏快了点儿,以两小时来概括安娜的一生显得如此仓促,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不能够精妙的把握住安娜的个性。安娜的一生是精彩纷呈,大起大落,要想像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那样表达到位的话,电影显得有点空洞苍白无力了。然而,电影也足以把整个小说人物的特征反映出来,因为抓住了精华所在。

电影以人物康斯但丁列文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康斯但丁列文的真实身份是列夫。托尔斯泰,然而他仅仅是一个讲述者,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伏伦斯基、卡列宁——三个生存在同样社会上不同性格的人。

安娜给予我的感触最多,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一个人的看法。“死时还没懂得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刚开始的这句话我是一直不能理解,或许是因为这话我本身并不曾体会过,然而,俯观了安娜的一生,看着她走过的日子,感受过她的内心想法,到后来完全懂了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种对爱的追求的精神,这是一股为爱牺牲一切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精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到结局我始终不肯相信安娜会死去,而且是自杀,因为这种做法对一个明智的人来说本身是愚昧的,但是当时的社会却逼得她去死,安娜实在是太可怜了。

可怜的安娜是个很真诚勇敢的人,但只能从她追求爱情方面来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我并不想抨击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爱的方式确实很另类,所以难以避开世俗眼光的看法。

我觉得在追求爱情这个问题上,一切随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呆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身边过日子,心里却在想着另外一个人,这样的日子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让我接受,当然,安娜也不会接受,所以她选择了一个正确的爱情。关键是她选对了,却没有做对,她是以一个非常愚昧的做法开始她新的爱情,当了别人的情妇,红杏出墙,那她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因果报应了。何况安娜本身太执着了,对爱情的追求蒙蔽了她的眼睛,使得她不但抛夫弃子,甚至怀疑自己的情人,跟伏伦斯基没有很好的沟通,便断绝了自己的出路。

总体上来说,安娜是一个可敬又可怜、勇敢有冲动的女人,她的性格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命运。

伏伦斯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语说,爱江山更爱美人,伏伦斯基的一生证实了这句话。一个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男人,一旦为了一个有夫之妇夜夜不能眠,这种情况确实很容易断送他的一生。然而,伏伦斯基豁了出去,为了安娜,他确实曾经放下一切。伏伦斯基本来就是很聪明的人,他的想法并不像安娜那样单纯,他想拥有安娜,也想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跟安娜仅仅拥有爱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后再次回到圣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来解决安娜的婚姻问题。

伏伦斯基给了我希望,我一直以为结局会很完满,只要安娜等着离婚的消息就行了,多简单一切就柳暗花明,转机可是存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前提是安娜不死的话。可是安娜却断掉了我的希望,也断送了伏伦斯基的一生。伏伦斯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男人,我认为安娜真爱他就不应该怀疑他,真爱他就应该在背后默默支持他,而不是盲目去占有他,所谓物极必反正是安娜的做法体现。用伏伦斯基的话来说,安娜确实不可理喻。

我想,安娜是一个好女人,我却不会爱上这种女人,人生活在世上本应该快快乐乐的,而安娜却追求烂漫和昙花一现,甚至为此牺牲性命,实在是太无知了。你看,以安娜的做法面对人生,身边的人都得到了些什么,丈夫没了妻子,孩子没了母亲,情人没有了活着意义,那岂是她一个人的事,一死了之还真是自私。安娜常常让我惋惜,伏伦斯基却一直让我感动,做男人就得像他一样。

卡列宁这个人一看就知道是很传统的人,脚踏实地,事业有成,应该是个好男人。然而,越是深入了解我就越怀疑这个人,可能是日久见人心吧。我在想,也许是他伪装得太好的缘故,所以身边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好人,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好人会不让一个想见孩子想得痛彻心扉的母亲见见自己的孩子?一个好人会让一个自己爱着的女人得不到自己的幸福?答案是,不会。

所以,由此至终,卡列宁把自己包装起来,满口经文信仰,在基督信徒的伪装面具下展开他劣质的行为,他内心本来就是一个小人。他自大,所以要占有一切,他自私,所以容不得别人幸福;他无情,所以折磨妻子,他无义,所以不理睬孩子。我一直搞不懂卡列宁到底有什么追求,看得出他并不爱享受生活,难道他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吗?真为这样的人感到可悲。

看完电影我才发觉生活中我们也有他们的影子,为人处事存在他们的痕迹,我只希望不要有人重复他们走过的路,快快乐乐活在当下不是更好吗?

篇二: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安娜卧倒在了布满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颗曾经那么动人的、真挚的、生气勃勃的生命之星划过天际,终极陨落在她爱恨开始的铁轨上。《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过了,但总是怀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终渴看读到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可认真的捧上书本来品读时,内心却始终不得安宁。当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站台第一次相见时,“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留意地盯着他的脸、似乎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一见钟情固然以悲剧结尾,可浪漫的邂逅却让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静的境界中。赛马场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们的恋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宁的宗教宽容让安娜感谢又愤怒,安娜与渥伦斯基出国了,又回来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抛弃,而渥伦斯基却重新踏进社交圈,醉心于自己美好的前途,悬而未决的离婚协议、肝肠寸断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爱情独占心理,这一切既让安娜体会到了八年的无爱婚姻里丧失已久,又让她平静的心灵经历了一场喜怒哀怨的风暴。而我也随着安娜的故事沉浮时而兴奋,时而忧伤,时而挣扎。尤其到了后面,安娜被孤独与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没有人倾述、没有人理解时,我终于能稍微明白为什么安娜选择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摆脱一切。

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往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似乎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眼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由于“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老实…”我也爱安娜,从书中瞥见她的第一眼,我便爱上了这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恋上了她,这种迷恋不在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喜欢她、欣赏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为她,让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质。

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当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时,我甚至希看她早点结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终是一个悲剧,吉蒂获得了幸福,多丽依旧安稳度日,卡列宁照样平步青云,可只有安娜,由于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由于“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会伤害任何人,我有权利这样”。这是她的咎由自取吗?这是她成为一个所谓的堕落的贵族妇女而理应遭到的报应吗?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给了年长的、迂腐的、虚伪的卡列宁,八年时间里,他压抑了她一切的热情和生气,当我们知道排除了爱情以权力地位为基础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当我们肯定了个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价值,又有何权利指责她的选择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由于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由于她是女人,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假如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骚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

篇三: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看完了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与丈夫卡列宁和年轻军官弗伦斯伯爵的三角恋情在当时的社会形式下就是一个悲剧。当时的贵族们在舞会、晚会等公共场合闲聊的最多的就是某某的绯闻,第三者是他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弗伦斯跟安娜是在一个舞会上认识的,两个人一见钟情,起初安娜极力回避弗伦斯的爱意,但是弗伦斯仍坚持 不懈地追求安娜。最终安娜与丈夫离婚,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在一起是却有不停的矛盾、争吵、流泪。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当时俄国的政府官员,是一个唯利是图,贪图勋章和官爵的俄国贵族形象,是一个只会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虚伪小人。在听到外面关于自己妻子的闲言闲语后,自己的第一反应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没有夫妻间最起码的尊重和信任。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安娜对于丈夫的质问也不做任何解释,她可能也知道自己越解释丈夫越怀疑、越不相信。就让时间来化解这一切。

两人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是在一次赛马场后,赛场中一直领先的弗伦斯的意外摔倒让安娜颇为紧张,直为他担心。因为这件事安娜也被丈夫提前带回家。最后两人摊牌,为了自己的荣誉与地位,两人分居,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儿子归自己养,安娜则净身出户。在一番争论无果的情况下。最后安娜投入了弗伦斯伯爵的怀抱。伯爵也因为她愿意提前结束在军队的生涯,放下曾今手握的大权。在之后安娜出入于公共场合中人们总会对她投来异样的目光,背后对她议论纷纷,让她浑身不自在。众人的不理解和对儿子无止尽的思念让安娜成日以泪洗脸,在怀了弗伦斯的孩子以后分娩时染上了重病。卡列宁来看她。一番劝导以后让她又有了重新回到以前的念头。伯爵也因为舆论和之前各种社交的欲望做出了持枪自杀轻生,后被抢救回来。

当然,之前那个家安娜是回不去了,其前夫甚至骗她的儿子他的母亲已经生病死了。这也让安娜毅然的离去。她又面对不了跟伯爵在一起时贵族们一样的目光,最后选择了坐火车独自出走,也不知道何处才是自己的安身之地。最后安娜也悟出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多变。让她最终倒向铁轨自杀了。

其实《安娜卡列尼娜》就跟中国的《水浒传》中一章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例子差不多,集中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心的复杂。安娜是铁了心不要名誉、不要富贵、抛夫弃子;弗伦斯基也豁出去了不要前途、不要门当户对,最终两个人生活了在一起,但在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下两人有生出了矛盾,最终彼此伤害,彼此误会,彼此厌恶。他们可能都后悔了,也许只有爱情是没有用的。生活除了爱情,除了他们两个。还需要有亲情、友情、人间真情…生活中还有各种诱惑、各种欲望。也许它们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些都生活所必需的。

可能在生活中爱情与责任并不是一致的,虽然安娜和伯爵有爱情,但是安娜还有儿子,还有丈夫,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不可能为了爱情抛弃了责任,有了爱情就不要其它了。也许生活就是由很多很小的事情组成的,有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是你不能够没有它。许多小事情的完好,才有有一个人生活的完好,生活是精彩的,也是多姿的!!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还会不断演绎安娜卡列尼娜式的悲剧,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种借鉴,用它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要有一种好好活在当下的信念 。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6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最近这些日子一直在看苏菲玛索的电影,今日偶然找到了《安娜卡列尼娜》。由于本人并不是很习惯俄罗斯人的写作风格,所以他们的书我大抵是不怎么看的。即便是菲赫金戈尔兹的那本微积分学教程也太过沉长而显得有些枯燥。
不过,电影就没什么好犹豫的了。想看了就看吧,比看书可简单多了。
安娜第一次出镜就非常有道理,她刚下了火车,火车一开,一位倒霉的先生就倒在了轨道上不幸被碾死。这与结尾安娜卧轨自杀以终她的最后一次出镜无情呼应。真是可笑,呵,好冷。
作为一个没恋爱过却满怀深情的年轻人,我来稍稍评价一下我可能还不是很了解的安娜。她有一个在当时算是挺开明的丈夫(当然,这是他为了向外界显示出自己的高尚而表现出来的),有一个很聪明的儿子。然而人的性欲并非完全由你高尚的情操所控制,它至少有一大半来自于原始的野望。所以对于她跟渥伦斯基的偷情行为我是不作评论,毕竟看起来像是真爱。让我不能忍的是,渥伦斯基紧紧跟着安娜不放,即便安娜否决多次;当安娜接受他之后,这狗比样的竟然在安娜儿子面前(有一段距离,但不算远)强吻了安娜,我靠~我当时非常生气,这会让小孩有犯罪冲动的好吗(宰了这强吻我妈妈的逗比)。总之这狗比的自私与禽兽般下流的人品显露无疑,他让安娜与卡列宁离婚以始自己得以能够在上流社会继续有头有脸生活。
然而从卡列宁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是那么在意他与安娜的儿子。不过一扯上离婚,卡列宁却不肯将儿子分给安娜。哦~可怜的女人。她生活在男人的游戏中无法脱身,遂卧轨以求解脱。
谈谈欧文,我喜欢这个人。他是个有思想的大胡子,与安娜见过一面,却无关紧要。
一看到欧文说的那句话我就深深迷醉了:在茫茫岁月,在冥冥之中,在渺渺空间,产生了有机细胞,寄居人间片刻,然后灰飞烟灭。这句话把人类写得多么渺小,我们何以将自己当做什么了不起的人物而对他人指手画脚。宇宙无垠,值得我们带着敬畏用一生追索,思考。
对于欧文的其他名言,还是不要写出来了,因为有些扯淡。
我的生活太浅,无法深入到电影中除了欧文以外任何人的情感。其实是托尔斯泰想得太复杂了,不过这也是为了剧情需要吧~
以上言论只供娱乐。

2018年《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1500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2018年《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1500字,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下面大家参考!

坐俄罗斯航空,很应景的看了一部《安娜。卡列尼娜》,据说是俄罗斯2016年拍摄的最新版,电视剧版和电影版同步。我没有看过托尔斯泰原著,但相信原著绝不是电影中这样风格,印象中的原著,应该是一部厚重的、彰显社会风云变幻、充满历史沉淀感的史诗级巨作,而这部电影被拍成了琼瑶小说的即视感,原著之精华大打折扣,然深思还是有趣的,所以记一笔。

无论主角还是配角,衣装美轮美奂,细节考究、用料上乘,每个场景都很精美,相当于中国的《甄嬛传》?边看边猜测得花多少成本。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符合十九世纪俄罗斯着装规则,感觉加入了很多当代时装流行元素。最关键的,男女主角真心美,美到令人惊叹,女主回眸一笑百媚生,男主玉树临风翩翩风度,两人往那里一站,真心壁人一对,十分养眼。据说,演员现实中还是真夫妻,那生的孩子得多好看啊(如果没动过刀子都是纯天然的话)。

不知道是编剧水平问题还是演员演技问题,或是我个人理解能力问题,这个版本的电影看完,对俩男女主角没啥大感觉,居然有点敬仰、比较肯定、非常同情女主的丈夫。虽然人长得稍微磕碜了点,但又隐忍又善良,事业有成、功名显赫,难得的是低调谦和,丝毫不居功自傲,很有君子风范,对太太也绝对是真心爱,虽然头顶大草原,但死活不愿放手。当我丢了帽子,我会赶快穿上衬衣,他这句感慨特别有大哲范儿,在家庭狗血剧中探索出了人生真理,有苏格拉底之风。

唯一让我有点困惑的是,如此通透睿智的人,遭遇感情挫折人生变故,不是应该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吗,何苦在凡尘间庸俗地相爱相杀?爱之深,恨之切,不是说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淡漠和遗忘吗(话说小学时在《读者文摘》上读过的这句话,一直懵懵懂懂,我过了三十年才悟出其真理,真是发育迟缓)。所以说,大概还是因为深爱着的,因为爱,所以伤,所以失去理性,所以自我折磨。

女主智商也很让人捉急啊,脆弱敏感的小心灵与浓烈的幼稚的情感需求无法匹配之矛盾,这也是其命运悲剧的根源。都是成年人了,要勇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要勇于为自己行为担责。如果真的不爱了,在一起很痛苦,那就索性分开吧,不要老是以孩子为借口,更不要过于顾忌吃瓜群众的目光。退一步讲,如果没有勇气面对阳光,那就低调一点,隐晦一点,暗渡陈仓拉倒算了,得过且过、好死不如赖活着,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态度。世界上没脸没皮活着的人多了去了,也不差我一个。

可女主偏不,坚持不走寻常路。偏偏要高调的公布奸情,却又没有能力搞定离婚,更没有勇气面对世俗,这种思维逻辑的大梗实在理解不能。剪不断,理还乱,到头来拖累了一群人,害得个个都深陷泥潭无法自拔。

最终折腾半天,终于私奔勉强重组了家庭,那就安心过日子呗,远离莫斯科的名利场,远离朝阳区群众,远离居委会大妈,到农村去,到小镇去,到安静的地方去,掀过旧的一页,开始新生活!如果愿意,还可以再生几个孩子,弥补长子不在身边的遗憾~反正都是口含金钥匙的贵族出身,可以聊八卦的闺蜜居然是公主,发小哥们都是公爵,这种档次的朋友圈,调动个工作和经济都不是大问题。时间是最好的遗忘剂,过上几年,上流社会新的八卦还应对不暇,谁还会记得当年江湖上这挡子风流旧事呢。

可是女主欲望实在太多了,她依旧醉心于名利场,挤破脑袋往贵族圈里钻,摆出一副与世俗社会对抗的态势,丝毫不能体量男人的立场和心情客观而论,我真心觉得男主已经做的很到位了,那样无私的真诚的爱着女主(原作中虚伪自私的男主硬是被演绎成了纯萌帅,用现在流行语应当就是小奶狗吧),可是女主却绞尽脑汁的质疑,把爱当饭吃的无爱会死星球之人啊,感觉好像琼瑶奶奶笔下女主角附体!每天都在疑神疑鬼、纠结自虐,怀疑男主的爱,怀疑自己的选择,对男主进行精神折磨,伤痕累累,身心憔悴,在一天天的自我纠结中,患上抑郁症,走上一条不归路。其身边的人,也是遍体鳞伤,怀着深深内疚,下半辈子活在阴影中唉!

电影的结尾,男主角为了救赎,参加了日俄战()争(就是那个在中国领土举行的,臭名昭著的,触动鲁迅弃医从文的战争),并在生命垂垂之际,认识了女主儿子,一位高尚无私的军医,也是本片唯一的正能量。故事也是从男主回忆中,缓缓拉开了序幕,最后放下帷幕。

途中还无意看了另外一部俄罗斯电影(没办法,这也是为数不多的,有英文字幕我能看懂的几部俄罗斯电影),与安娜剧情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女主最终意识到经济独立方能精神独立,才不会吃饱了撑得没事干,终日深陷爱或不爱的漩涡于是,她勇敢走出被包养的小公寓,利用各种资源,开办公司,亲力亲为,走上职业女强人之路,最终有娃有事业,过上自由又富足的生活,坦然面对前夫和现任(本质都是自私自恋控制欲极强的男人),气场两米八,一副男人不是必需品,我想爱谁就爱谁的腔调,让人看了直呼过瘾。最后影片结束时,出租车司机问她去哪里,她思付良久,回答:办公室。唉,这个结局跟《绝望主妇》结局很像嘛!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000字欣赏


《安娜.卡列尼娜》一书由列夫托尔斯泰所著,讲述了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安娜是一个年轻漂亮,对生活充满热情女人,而它的丈夫是一个冷性情的官僚机器,最终她出轨了,在生活的不安中选择自杀。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000字欣赏。

读书有个习惯,会在书的扉页上写下开始读这本书的时间,读完一遍再写下结束的时间,然后看看读完这本书用了多长时间。这样做最开始是因为自制力差,这样可以勉励自己赶快读完一本书,后来渐渐也就成了习惯。

2018年4月29日到2018年12月23日,跨越了九个月,用了239天,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很难读,看几页就不自觉地困,想睡觉,但是看进去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其实,说这本书难读也是不准确的,因为里面的故事还是很简单的,难读下去的原因在于名字。故事中的名字都很长,而且对于俄语一窍不通的我来说,完全分不清楚这些名字有什么规律,每个名字是谁,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好在,读进去之后就多少明白了,虽然许多人物依然不明白是做什么的。但是几个主角总算是明白了。

这本书的结构有点儿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同时写了两条主线,卡列宁及他的妻子安娜和沃伦斯基,吉娣和列文这两条线,同时两条线也不是彼此独立,而是互相纠缠的,人物关系是相互关联的。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很早就听说了它。我原来以为,这个以人物名字作为书名的书,讲的是一个类似于一个被传统思想束缚的女人对爱情的不断的追求,最后却失败了的故事,要讴歌一下这个女人对爱情的不不懈追求,对家庭社会各种压力下仍然追求独立,追求自由,追求自己的爱情,反对礼教束缚的女性的赞美什么的。

我是这么想的,也一直带着这种思路去看这本书。看的时候,虽然感觉和自己想象的有点儿偏差,但是因为故事很长,所以我觉得在后面会慢慢和我的想法一致起来。

直到看到这本书四分之三的时候我的想法变了。我突然讨厌起安娜这个人来。为什么讨厌呢?感到这个女人很自私,什么事情都是第一位的都是替自己想。

(我们暂且不把中国的德、礼放在这个故事里)她说想追求自己的爱情,其实后来看着这种感觉已经不是追求爱情了。开始,她和情人有了关系之后,想和丈夫离婚,丈夫的要求是儿子留下。她要在儿子和情人之间选择一个,于是她选择了情人,当他选择了情人之后,又开始想得到儿子。不可否认她可能对双方都难以割舍,但是总觉得这样做她两边都对不起。她的目的是情人和儿子都在自己的身边,可是她这样做的结果是两个都失去了。

她没有替丈夫想,没有替儿子想,乃至没有替她那个情人想,她心里想的全都是自己。她和情人在一起之后,却又不和丈夫离婚(后来她也同意了,但是丈夫不同意了),为的是不想失去儿子。

这样一来,按照法律,她和丈夫还是法律上的夫妻关系。按照法律,只要不离婚,她和情人生的孩子也不属于情人而是属于她和丈夫。这样,她的情人就为难了,他的情人正年轻,而且很富有,他希望能有属于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家产和自己的事业能有人继承。可是如果和安娜在一起,他就不能有自己的孩子。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想过抛弃安娜,而是尽力想办法去解决这个困境。

安娜生她和情人的孩子的时候得了病,如果再怀孕会危及生命,所以她不再怀孕了。这一点和我看过的电视剧不一样,我一直以为如果她真是喜欢这个情人的话,玛丽苏的剧情是她会宁肯失去自己的生命,也要给他生一个孩子。我对她根本没有那么高的期望。

不过我觉得她一定会和情人起码商量一下再次怀孕的事情,相对于失去生命,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她的情人应该会理解她。可是她没()有,连商量的念头都没有,她在想的是怎样把她的情人拴牢在她的身边。她的情人,也就一直不知道她不能再次怀孕了。

我不意外这个人决定不再怀孕,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自我保护是一种本能,为了自己的生命,做什么事情的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不能接受的是这个人没有和情人商量,而且说的话让我极其厌恶,她说的话已经和爱情没有任何关系,表现出来的是完完全全的心机,那话我没记下来,也不想再去查,总之就是不想再看第二遍。

我一直在想,她和情人之间的感情是爱情吗?她和丈夫的关系很冷淡,所以希望不再这样下去。她和情人相见的第一面到就是还是很有好感的(暂且不以我们的礼法去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到了后来就全部这些感觉渐渐都看不到了。

客观地说,她的情人对她算挺好的了,即使在最后的时候她的各种作,各种毫无缘由的异常行为,他都一直在容忍。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不是冷暴力,而是一直在对她宽容。所以我感觉出的这个女人对爱情的追求已经有点儿病态了,追求对爱情的绝对纯粹,绝对不和人间烟火沾上半点儿关系,绝对到她喜欢的人只能在她身边,不能再和别人有任何交集。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爱情,这甚至算不上两人之间正常的关系。整个故事中,没有一点儿表现出,她为丈夫做了什么,也没有一点为情人做了什么,全都是别人为她做了什么。我对爱情的理解是,一个人如果喜欢一个人,那更多的是为对方付出什么,而不是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即使不如此,也不应该只想着从对方那里获取而从不想自己做点儿什么。就算是两个普通的朋友也不能这样。这个故事跟我想的差距有点儿大。我不能想象出怎么还会有人这样想问题。

我没想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人物出来。在后面的作者生活背景中提到,这个人物的原型是跟作者生活得很近的一个人,也许可能是把几个人的故事放到了一个人身上又经过多次修改才改成这样的吧。

突然想到了金庸先生,在他的故事中把他表哥徐志摩写成那样,估计这位俄国的大作家可能也有类似的经历吧。

我其实很希望有一个女生读一读这个故事,然后跟我讲讲从女性视角怎么看待这个人。我想会有这么一个人的,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人会出现。我读这本书用了239天,等待这个人出现的时间应该会更长吧。

十年之后我还会再读一遍这个故事,不知道那个时候我的理解和现在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最后推荐一下这本书。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尝试着看一看这本书,虽然我不喜欢这个故事,但是这本书里不止这一个故事,而且作者的文笔真是没的说,描写的很细腻,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很细。不论是谁,不论是多大的年龄,什么样的工作,一定能在作者的文字里找到和自己共鸣的地方。

你,愿意读一读这本书吗?

《安娜卡列妮娜》观后感600字


电影新版《安娜卡列妮娜》观后感

昨天,网上看完2012年新版电影「安娜,卡列妮娜」后,一种莫有的震撼感在心中涌动,当一个贵族女人不满足于现状而勇敢的冲破陈规旧俗的与男人私约,出轨,背叛丈夫,毁掉家庭,从而被扛不起的名誉和不容侵犯的爱情葬送了生命来看,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过程是美好的,感觉是难忘的,性质是自私的,而参杂了钱权交易以及仅仅是满足热烈的性欲的发泄,那么,这样的爱情只能是昙花一现,末了有人伤心,有人悲,有人快乐有人喜的画面自然会呈现。尽管电影是以悲剧落幕,但是其内容也毫不掩饰的影射出哪怕是爱之生命很短暂,其美妙的滋味也值得人们去偿试,必定曾经拥有,何必再乎结果?总之,电影里美丽,英俊的男女演员,漂亮的场景,心动的故事,拨动心弦的音乐,精湛的演技等等无不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成为我难忘的回忆是呀,再面对现实生活中男人或女人们的各种出轨想想,不能说是道德品质败坏,只能说是动物生理上的需要,如果没有情欲的吸引,刺激和释放,哪来的偷情?何来的背叛?(为了改善生活状况而出卖肉体的不算爱)然而,人类就是由男人女人形成,再繁衍后代,组织家庭的延续和发展的,所以,无论是否有家有伴的人?每个人的心里都渴望拥有一个婚姻以外的异性朋友来填充孤独,寂寞,乏味的心,由其是已经快走到人生终点的中老年人,最能感悟时光的残酷,明白有限的时间也不容其瞻前顾后了,寻找伴侣不一定要上床,要过界,要肉体接触,哪怕是寻找一个懂自己,陪自己,欣赏自己的异性闺蜜,也是人生最后的安慰啊!可是,这种事常常是可遇不可求,若是顺其自然,却等不起,若想不让时间白流,就放下面子,架子的主动去寻求,像92岁扬震宁与39岁翁帆的爱情故事,不是人人都能拥有,上帝只眷顾那些爱生命,会生活,疼自己,惜时间,爱她人且勇敢,潇洒,敢恨敢爱的人!不信就算算,想想,看看,人活一回,哪个对婚姻出过轨,背过叛的人,活的不比忠诚守家过日子的人风流,滋润啊?从古至今在生活中,银幕上,舞台上所演绎的爱情故事之感动灵魂的情节,哪段不令人向往,羡慕,喜欢呀?因此就足以证明爱情的伟大和神奇,也就是上帝也无法阻挡人们精神出轨,行为背叛之追求激情,寻求欲望,满足快乐的脚步之真正的原因了。对此,尽管有法律法规的限制约束,可是面对美事,谁都避免不了要犯错误呀,这也是动物的本能啊,不管谁遇上,谁摊上了,只能无奈的理解万岁吧。呵呵

观《安娜卡列妮娜》有感


《安娜卡列妮娜》观后感

一直对大部头的著作有一种恐惧感,可能是看书太少的缘故,所以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还是犹豫了一下,开始的时候还反抗了一阵,开头确实太炫目了,场景的切换完全是剧场式的,不想让你看明白了式的,我也惊讶于我能看懂,并坚持到了最后。

安娜,无疑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其实她的社会地位已经万人之上,不能简单地说女性地位低下。她的悲剧来源于丈夫是圣人,情人是混蛋,如果两者互换一下,我相信,安娜也许会有更美好的未来。不过,这样的小说也就没意思了。第一次在看电影时候,感到强烈的冲突和矛盾,推动者故事的前进。

说说几点看懂的和没看懂的,也许因为我没看过原著吧。

1、那个列侬,是这个名字吧?就是那个朴素的农场主,他的哥哥是怎么回事?社会意见人士?没觉得他对剧情有着怎么样的推动,除了最后农场主的老婆秀了一把平易近人之外,基本上,他哥哥就是个打酱油的,故事里面实在戏份太少,还不如他老婆。

2、安娜圣人般的丈夫,为什么不愿意跟安娜离婚呢?难道就是怕她未来的婚姻不受保护?已经看出来安娜的情人是个混球了?只能理解为,戏剧里面需要这样一个性格的人物,有点超脱,超大了,理想主义的人物

3、安娜啊安娜,我觉得是有点幻想+偏执的人了,且不说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就是放在今天,同样是有些问题的,对于自己认定的理想,有着固执的追求,甚至迷住了双眼,难道少尉同志不靠谱需要到最后才能看得出来么?当初舞会的时候,如果是一个稍微靠谱点的人,至于跟安娜连跳了N段舞蹈,让全场都惊讶么?如果是真爱,就不应该回来,直接诶回到俄罗斯的农场就得了,如果回来,只能说明这小子政治前途没死心,还有他的老妈,更是个厉害的人物,会不就此罢休的。。。咳咳,只能说旁观者清吧,或者说作者就需要这么一个赤裸裸的人物,赤裸裸的性格,赤裸裸的行径去挑动,去触动观众的神经。安娜的死,可以说是唯一的结局,为她悲剧的一生做了完美的注脚。安娜,是每一个人心中的自由与不羁的象徵,也是社会世俗下渺小的牺牲品。

李安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恩,每个人心中都有个一个安娜,但自己,却永远不想成为她。

读《安娜.卡列宁娜》随想2000字


暑假到了,的读后感频道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读《安娜.卡列宁娜》随想2000字,供各位参考!

第一次看安娜这本书,是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而最初看这本书的原因,应该是源于对托尔斯泰的感兴趣,而这个兴趣的形成,则是来源于巴金的成名作《家春秋》这部小说里面介绍到的《复活》这本书。

故事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位端庄美丽的妇人,在前往为其兄长奥布朗斯基夫妇调解家庭纠纷的时候,遇上了英俊潇洒的年轻军官沃伦斯基,而沃伦斯基在第一眼看到安娜的时候,就被安娜独特的魅力所吸引,并由此展开了对安娜的疯狂追求。在起初迫于社会及家庭压力,安娜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但在沃伦斯基的穷追猛打之下,安娜最终选择离开对于自己来说没随想情生活的家庭,而与沃伦斯基共同创造属于他们二人的情感世界。但故事的却并非是以二人的完美结合为结局,而是描写了在此后安娜所面临的来自感情生活和社会压力的痛苦,并最终以安娜的和沃伦斯基的双双自杀的悲剧结局。

和所有人一样,在故事中我们都看到了作者笔下的安娜,不仅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妇女,同时更是一个敢于追求自我情感,挣脱社会禁锢的思想解放先锋,而这也是安娜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之一的原因。

但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在这个美丽勇敢的女性形象背后,妇女在当时社会上所处的无助地位的悲哀的现实。安娜勇敢的挣脱了社会加之于妇女的禁锢,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但在这之后呢,她还是躲避不了社会对她的毒害,她在上流社会遭到封杀,亲友拒绝和她来往,甚至遭到了人们的公开羞辱,而更把安娜逼上绝路的是沃伦斯基的冷落,这一切,无情的把安娜送上了卧轨的结局。而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正是当时社会妇女所处的无助地位。尽管挣脱了不合理的社会禁锢,尽管离开了与自己没随想情的丈夫,但她却始终无法逃离这个无情的社会,也无法不依赖于善变的沃伦斯基,而当她在这两者中都找不到自己生存的理由及空间,她便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求彻底的挣脱这一切的束缚及其带来的苦痛。

我们提倡勇敢地追求自我,挣脱思想禁锢,积极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但我们却不能忽视在我们挣脱了禁锢、追求到了自我之后,我们是否能够承受其中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挣脱之后,是海阔天空还是遍体鳞伤?如果是海阔天空,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样的追求才能体现出其提倡的价值所在;而如果是遍体鳞伤,在此后的生活中举步维艰,那是不是应该思考,我们的追求是我们力所能及的目标,还是天方夜谭的空想。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一个悲剧,这不仅是对社会不公的揭示,更是对我们在追求个性追求解放的过程中的一个警示。而已逝的诗人海子,亦是为我们敲响了这个警钟。海子在其对诗歌及爱情的追求上,亦是勇于追求自己的个性,试图挣脱当时社会的固有模式,但其代价是不被世人所理解,导致其在文学创作及情感生活上的落寞和孤独,最终只能长眠于山海关的铁轨上。再看回当代社会,即使个性追求已成主流时尚所被提倡,但却还是会有我们所难以改变的无奈与悲哀。且说与我们大学生最是相关的教育问题,尽管许多人都依然意识到现代的教育日趋功利化、应试化,读书只为文凭,考试只为证书,但这种固有的制度以及风气确是我们所无法改变的,我们可以对这种社会现实表示不屑,在大学毕业后,大声喊道我不屑去拥有这些所谓的证书,但我们却始终改变不了文凭证书即是敲门砖这样铁一般的事实,如果没有其他有利的因素的帮助,那么我们在社会上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而这样的代价确实我们所难以承受的。

我们提倡勇于追求,勇于挑战,但却不能缺乏理性的思考,如果在追求的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我们所无法承受的,那这样的追求必须进行认真地斟酌,社会不需要那么多无谓的牺牲者,后人的成功更不须踩在前人的尸首上。只有理性的追求,才能实现我们追求的价值。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爱情,凡人大多承受不起


安娜卡列宁娜这一本书,很多人应该都读过一些内容。主人公安娜选择爱情,放弃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但是最后因为寻找不到她想要的爱情而自杀,我们无法真正的说出究竟是谁的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爱情,凡人大多承受不起。

01

记得以前和一个刚认识的男人聊天,我打趣说,不要等一个女孩子要求你去吻她,你应该主动吻她,一个男人被要求去吻一个女人,已经很愚蠢了。估计那个男人看到这句话时,一定笑了。可能也会想,这个女人还真是脸皮厚,这么想被男人吻。其实那时候正在看张小娴的书,这句话正是她说的,我很喜欢这句话。

爱情里,可能是男人主动惯了,女人大部分处于被动的一方,总在等着男人追求自己。这可能也和两性的天性有关,一方喜欢追求,一方乐意被追求,一方喜欢占有,一方乐意被占有,各自得到了乐趣。

02

我喜欢有情趣一点的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因为我自己缺少那种东西。最怕和一本正经的男人呆在一起,因为会很不自在,最可怕的是那个男人可能还是假正经。做作的女()人很丑,做作的男人却让人觉得很恶心。看过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的人可能知道,安娜的丈夫卡列宁。说到卡列宁,让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那头狗,它也叫卡列宁。不过我觉得米兰昆德拉的卡列宁比安娜的丈夫有趣多了,至少在主人面前它只是一头狗。不像卡列宁,在安娜面前,时时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圣人,而不是一个丈夫,不是一个情人。

卡列宁可以说一个很合格的丈夫,但也是世上最失败的丈夫,最没有男人气质的情人。因为他看着安娜的情人,弗龙斯基在他的家里和自己的妻子当众调情竟然都不发怒,要是一个正常的男人,稍微有点血气的,肯定是要向弗龙斯基下战书的。放到现实里,脾气差一点的男人,说不准就将那情人直接打死了。而他却转过身出去了,把自己的家留给安娜和她的情人。知道他当时在想什么吗?他在想:挑战是不和理的,会败坏自己的名声,会让自己很难堪。安娜知道自己是爱她的,他这是给她一个机会,希望她会悔改。最后安娜到死都没有悔改,她抛弃了卡列宁,狠心离开了最爱的儿子阿廖沙。只因为卡列宁没法给她爱情,她没看到卡列宁的爱情,她追求的爱情他给不了。她和弗龙斯基到国外去了,她追求她的爱情去了。最后为了爱情,她自杀了,她钻进了那辆疾驰而来的火车,结束了她痛苦的一生。因为这个世界给不了她爱情。

女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也是一种可怜的动物。她们可以为了一段感情不顾一切,因为她担心以后再也遇不到一个让自己心动的人,所以他她们愿意孤注一掷,拿一生去赌一段爱情,没给自己留任何退路。通常女人都不太喜欢大道理,恋爱中的女人更是患了聋耳病。深陷感情中的女人根本不思考,更多是受感情的驱使,感情是她生活下去的全部动力。看过席绢写的一句话:一个女人要有很多很多的爱,没有很多的爱,就要有很多很多的钱,没有钱有健康也是好的。说来说去,对一个女人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情字。难道卡列宁的条件还不好吗,可是安娜还是走了,因为她要的是爱情,而不是一个时时想着自己的行为是否足够高尚的圣人。说到底他最爱的还是他自己,还是他自己的名誉,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她的感受。不难理解为什么看到卡列宁,安娜心里就会生出源源不断的厌恶。

一个男人爱不爱自己,女人比任何人都清楚。不管外界怎么说这个男人,不管他在别人眼里多优秀,多不可得。你给不了我爱情,就不是一个好情人,好丈夫。女人要的是一个爱自己的情人,而不是一个时时等着自己去反省去后悔的圣人,这样的宽恕留不住一个女人,她更愿意看到一个男人为自己头破血流。因为从这些行动中,她看到了这个人是在乎自己的。一个圣人不配得到女人的爱情,因为他时时注意的是自己是否足够高尚,而不是身边的这个人在想什么,她为何痛苦为何哭泣。

《安娜》观后感600字


《安娜》观后感


安娜是个俄罗斯的姑娘,因为父亲的原因想成为一名海军。可是她的命运却很悲惨,因为父母的去世找了个男友彼得是个吸毒的瘾君子,和她做完爱以后发现没了毒品而且家里一团糟就对安娜大发雷霆,把家里的一切问题都怪罪于她,还想让安娜在地上爬。买完东西的安娜走在回家路上,被自己的男友开车截停,在半推半就的情况下上了车,车上除了她的男友还有两男一女,听男友的意思是要带着安娜去赚钱,可安娜对他的话表示是了质疑,但也不可能下车了,就这样男友开着车带着一行人来到了一台自动取款机前,从后备箱拽出了一个脸被揍的青一块紫一块的男人,押着他想把他卡里的钱取出来,这就是活脱脱的打劫啊。安娜看着他们并没说什么,满脸都是担忧,正在这时一辆警车从他们的车旁经过发现了异常,双方发生了枪战,并来了一场汽车追逐战,在追逐过程中他们翻车了,安娜和他的男友从车里爬了出来还回了家。没想到在家中有一名克格勃特工等着她,顺便还杀了她那个不靠谱的男友,帮她从这个困境走了出来,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对于安娜来说也只是从一个困境来到了另一个困境。

身为美女特工的安娜第一次任务就在一家餐厅来了场酣畅淋漓的大屠杀,因为女上司的不信任第一次行动就差点死在了里面。整个打斗场面很流畅,枪枪爆头,刀刀致命,还因地制宜用餐厅的盘子来进行杀人,整套动作干净利落,看着确实过瘾。经过这次行动安娜也终于获得了女上司的信任,正式开始了她的特工生涯。因为长得漂亮模特成为了安娜的掩饰身份,在此期间还找了个同性伴侣,在聚光灯下的特工确实不多见。在完美的暗杀了一个目标人物后也成功的引起了CIA的注意,就是这次谈话让她结识了第二个情人(第一个就是带她加入克格勃的那位)。随着一年又一年的过去安娜想离开了,可是一旦踏入了这一行又怎么可能轻易的离开。终于在一次行动中安娜失手了,抓住她的正式当初跟她谈话的那位CIA特工,而他的条件很简单:要么把她抓起来或者杀了她,要么继续当克格勃特工,找机会杀了局长,为当初CIA在莫斯科损失的人员进行报复,并且同意一旦任务完成就可以让她获得自由。因为完美的任务表现,安娜终于有了见局长的机会,成功的在局长的脑门上留了个颗花生米,在撤退过程中经过一番火拼成功逃出生天。在女上司的帮助下女主通过假死真正的获得了自由,而当初的女上司也坐上了局长之位。
整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并不是里面的打斗场面,而是女主那举手投足间所表现的模特范,还有电影里各种时间闪回以及特工之间别以为我不知道,其实一切都在我的计划内。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大家互帮互助,你获得了自由,而我也坐上了局长之位。

《安娜》观后感1200字


看似柔弱,实则坚强《安娜》观后感


今天介绍法国电影《安娜》。
片名Anna / ANИA (2019)。

号称一生只拍10部电影的吕克贝松LucBesson这次带来了他的第十九部作品,不出意外的话,我们明年还能看到他的第二十部电影《超体2》。
当然,不管拍了十部还是二十部,只要电影好看,观众们自然愿意接受一位不那么遵守诺言的导演。

这次吕克贝松依旧将目光对准年轻女性,刻画了一位游走于俄罗斯克格勃和美国CIA之间的女间谍安娜Anna。
俄罗斯超模萨莎露丝 Sasha Luss扮演女主角安娜,她曾经在卢克贝松前作《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中客串出演外星公主,但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
这次的女特工安娜算得上是为她量身定做,闪光灯下T台走秀,镜头一转刺杀猎物。当一位美丽危险、满是风情的尤物在荧幕上时,很少有人能够抗拒她的魅力。

安娜出生在俄罗斯,天资聪慧,自幼饱读诗书,只是命运多舛,年少时家道中落,加上遇人不淑,生活过得很是凄惨。在前渣男男友的胁迫下,安娜甚至卷入了一场失败的抢劫案件。
安娜不甘心就此浑浑噩噩下去,填报了参军志愿,出色的背景和孑然一身的情况引起了克格勃的注意。经过一段时期培训,安娜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了一名俄罗斯特工。

首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安娜颜值。
安娜的外形极为出色,不论脸蛋还是身材都很出众,即便放在T台上和其他超模同台竞技也不落下风。
尤其是她的身材比例优秀,配合接近1米8的身高,给人的感觉就是脖子以下全是腿。当她使用两条大长腿攻击敌人时,不管是不是被踢到头上,估计看到的人都会流鼻血。

一般来说特工都是相貌平平的人才能够胜任,只就像大隐隐于市的感觉一样,大家不会对路人脸产生特别注意。当一个回头率200%的人走在街上时,反而很容易引起别人注意,不利于特工开展行动。
按照安娜的颜值,自然不会和常规特工一样,索性将她安排进模特公司,成为超模,行走于时尚圈,依靠身份掩饰去执行任务。

高颜值成了安娜最好的保护伞,不论戏里戏外,男人们都喜欢美艳高冷的安娜。
戏里的男人们不论阵营,纷纷拜倒在安娜身下。当克格勃和CIA的两个男人一脸蒙圈的坐在一起时,画面绿光闪闪、颇具喜感。
戏外的男人一样为美丽超模服务,客串一下没红,导演直接让她做主角,以自己最熟悉的套路题材再拍一次。

吕克贝松喜欢拍摄各种冷艳美女,通过她们看似柔弱的外表,爆发强大的能量。他之前的作品几乎都是这样的类型,《这个杀手不太冷》《尼基塔》《第五元素》《超体》,均是由妹子挑起大梁。各种造型各异的女性角色,在荧幕上大杀四方,打得那些臭男人们毫无还手之力。
这次《安娜》中女主角的造型致敬了很多他前作的角色,如此频繁的致敬有一部分原因是导演的意愿,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安娜的角色需要。
安娜因为工作需要,需要经常变装,在时尚圈做模特和刺杀特定目标都需要经常换衣服。她不仅换服饰,连发型都经常更换,可以十分快速地从里到外都更换一遍,这样就方便导演给她安排造型了,经常一分钟内致敬好几个。或许吕克贝松对前妻一直念念不忘,安娜侧颜和举手投足之间,神似米拉乔沃维奇 Milla Jovovich。

同样女特工题材的电影很多,近年来上映的就有《红雀》《极寒之城》等著名作品。《红雀》和《极寒之城》分别有大表姐和塞隆女王,电影好看不好看另说,她们的演技自然没话说。
《安娜》比起《红雀》《极寒之城》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憾,尤其是女主角萨莎露丝和两位前辈比起来,在演技方面还缺少打磨,略微逊色一些。导演有些怜香惜玉,在战斗中基本舍不得让安娜受到伤害,安娜有点像战斗天使阿丽塔,从头杀到尾,就没有遇到过能够与之一战的对手。有人将《安娜》比作女版《疾速追杀》,我觉得还差些火候,至少杀神约翰维克能够遇到对手,不会像龙傲天一样无脑通杀对面。

《安娜》整体效果中上,最大的优点是画面精致漂亮,不论人物还是风景,都十分耐看。观众们如果看惯了好莱坞电影工业流水线作品,不妨看看这部法国的动作电影换换口味,说不定会有惊喜。
《安娜》所传递的主要精神就是对自由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安娜本是一个刚烈女子,短暂的困境并没有能够击败她,当出现一丝希望时,她便努力抓住了希望,并通过自己努力,一点点将希望扩大,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自由。

看似柔弱,实则坚强,
隐忍一切,为了自由。

相亲相爱卡卡卡观后感 相亲相爱卡卡卡心得体会


【我觉得】剧情话应该有一点虐的才行,因为如果全是满满的甜意那就会给读者们一种这部作品很暖色,然后没有动脑子的看的感觉,可以设置一些悬念像上帝视角啊之类的。

1

趁着今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万里无云,所以,特意把我人生中的第一个长评先给我们人见人爱爱花见花开的阿金。

本人最喜欢的就是我们小凯这个高颜值的学霸弟弟了,一方面当然是因为颜值,真的帅啊!颜值指数max!还有一个原因呢,就是当我们的女主角卡卡被母上大人惩罚抄10遍道德经的时候,小凯的绅士气质就立刻显现出来了,我想评论区一定也有像小女子一样,对这个人又好,长得又帅的水晶男孩喜欢得不得了吧!小凯的每次温柔的举动中都包含着那份爱意,但是又很委婉(介过地方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凯线你懂得)。

我所看过的有关于小凯的作品中,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年下的作品,都是年上的,无一幸免,没有例外,但是看过阿金的卡卡以后,我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小凯的年下绝对比年上更带劲,更带感!

小凯的体贴温柔简直让我的少女心泛滥~

从凯线的()某些剧情中,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他的心思了对吧!他对卡卡的感情,绝对不止弟弟对姐姐的亲情那么简单!是什么样的感情,不用说你们肯定也知道了对吧!估计按现在凯线这个剧情发展,卡卡的boyfriend肯定非小凯莫属了!除了小凯,还有谁?我只想问。

2

第一次看甜文,感触很多呢。不喜勿喷~~

【我觉得】剧情话应该有一点虐的才行,因为如果全是满满的甜意那就会给读者们一种这部作品很暖色,然后没有动脑子的看的感觉,可以设置一些悬念像上帝视角啊之类的。

人物关系可以稍微复杂点,因为甜文里动脑子思考的的确不多,所以可以尽可能加一点关系之类的。并且如果找这个剧情走向的话,不久就会男女主在一起,分分合合最后还是圆满结局(这可能是所有甜文的轮廓)。

这样到最后读者的心情很好,可是到最后就会觉得这部作品没有意思。

以上,是我对作品的一些建议(不喜勿喷)

因为我本身也是个剧本娘,所以我认为可以多一些情节感觉,这样读者才会有更大的兴趣读下去。另外跟这部作品,作者没有关系的我简单评价一下作者。

作者的年龄我虽然不知道,但是她对于作品的用心,每一个读者都看在眼里。我虽然不知道作者的现实生活怎么样,但是在这个橙光游戏里不需要任何的拘束。因为这本来就是虚拟的一个世界,可以多一点幻想,多一些自由。

可以建议作者写写虐文,简单说就是烧脑子,文章里各种选项都表示了读者下一步的走向,这种我觉得作者挺适合的。这样子读者才会有兴趣看到最后,感触更深就会有越来越多人看。

我觉得这部作品很好,并不是它是我第一部看的甜文的原因,而是它里面的一些人物人设很好,比如易烊千玺的路痴,王俊凯是女主弟弟,这种就会在甜文里有一些新意。不会太枯燥,我以前尝试过写甜文,只是从来没有成功过,因为我就想着怎么写出和平常甜文不一样的感觉。作者很成功,相爱卡卡卡这部作品的人设都很好,我个人觉得我都很喜欢,情节的确和甜文的大轮廓差不多,就是因为男主以及女主的人设家境之类的都很好所以才会觉得这样非常OK。

作者可以多多休息,这个更新可以缓一缓,我不知道其他作者怎么想,我不会催更,这是作者的自由,没人可以干涉,我虽然不能说是作者的迷妹,但我很喜欢作者的作品,这是她的心血,也是她在百忙之中为了给读者一个交代才做的一个作品。

并没有什么说作者不好,是因为我对于每个作品的字句都很敏感,所以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作者大大以及她的一些迷妹别说我就行了。

汉娜阿伦特观后感


《汉娜阿伦特》是一部由巴巴拉苏科瓦和珍妮麦克蒂尔等主演的传记电影,影片剧情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我们就把思考看做自己与自己的一种无声对话。在拒绝成为一个人的同时,艾希曼也将这一真正成为人类的能力完全地抛弃掉了。这一能力就是思考,因此,他在也不可能有任何道德观念了。

当汉娜阿伦特面对学生,教师和正直家们不解的、愤怒的目光之时,她不得不为自己辩护。就像当年的苏格拉底一样,只不过有了大学以后,她多少受到了一些庇护,无需再上法院接受公众的制裁。在她的一篇论文《哲学与正直》中,她写道了苏格拉底之死,并将之视为哲学与正直的重大区分之开始。当她也遇到与苏格拉底相似的境况之时,选择了走苏格拉底的道路,选择了追求真理,也为之受难。

很多年前,年轻的汉娜阿伦特第一次遇见她的老师海德格尔时,海德格尔对她说:思考是一件让人变得孤独的事情。那时候的汉娜阿伦特还不明白这句话的道理。思考肯定让人孤独,因为这是一件面对自己,面对古人的事业。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她逐渐发现,思考者之所以孤独,一部分是因为自身走向孤独,一部分是因为外界的迫害。当整个世界都无法理解你的思考之时,那种孤独也就没有人能够理解了。

在耶路撒冷,汉娜阿伦特观看艾希曼受审,她不明白,这个平庸的男人怎么在做出那么多令人发指的事情后,仍然毫不在意?艾希曼一点也不让人害怕,没有恶魔应有的恐怖之态这种观念正是人们一直相信的恶人之所以为恶是因为他们邪恶。可汉娜阿伦特眼中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分明只不过是一个疲倦的普通的男人。他怎么会犯下如此滔天罪行?艾希曼辩解,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依照法令,依照上级命令,只要给出他父亲是叛徒的证明,他会毫不犹豫的把父亲击杀。纽伦堡审判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恶法是不是法依法与依据良知产生冲突,又要怎么取舍?这个问题给西方思想家们造成极大的冲击。艾希曼是纽伦堡审判的漏网之鱼,经过十几年的讨论,当纽伦堡审判的声音已经逐渐散去之时,一个猫头鹰终于要飞翔在密涅瓦的夜空中了。

阿伦特的思考,被她称作平庸的恶。她认为纳粹要抹去人的个体性,纳粹集中营的屠杀,总是从取消人之为人的资格开始的。所以纳粹犯下的是反人类罪,他们的罪行并非只是对犹太人犯下的,更是对人类犯下的。像艾希曼这种人,他们也是一群丧失了良知,丧失了做人的资格的人。因为他们不愿意思考,只是去服从。这种放弃成为人的资格的人,是可憎的,也是悲惨的。

阿伦特没有纠结于恶法是不是法的问题,她把目光投到了人的本身,思考人的事情这是一种哲学的目光。希腊人看的很明白,这一个盛产哲学家的民族对哲学的理解很深刻。在《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为了心中的神法而对抗城邦的法律。安提戈涅是敢于思考的,从而发现了良知。她的妹妹不敢思考,但受到姐姐的鼓舞,最后也发现了自己的内心。

但是思考者是孤独的。苏格拉底被处死了,安提戈涅也被处死了。

如果你问柏拉图:你愿意()作王,来指引人民走出洞穴吗?他会回答,哲学家永不为王,他们总是被迫的。

汉娜阿伦特逐渐明白老师的话了,在她发表了这篇报告,引起人们的愤怒之后。放眼望去并非所有人都可以称之为人,许多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资格。这很可怕,他们都是潜在的纳粹。犹太人也是,德国人也是,所有的人都是除了那些真正愿意思考的人汉娜阿伦特说她不爱这个世界,只爱她的朋友们,这是她唯一有能力去爱的。如竟没有太阳,她便是唯一的光。而太阳是做不得的,只照亮见得了光的人就好。

来自古希腊人的箴言,与大家共勉。你们生来不是为得像兽类一般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

那段演讲堪称精彩!

世界上最大的邪恶是小人物犯下的罪恶,是没有动机的人犯下的罪,没有犯罪理念,没有邪恶内心,没有魔鬼的意愿,实施者是不满足于作为人类的人,正是这种现象,让我把它称之为平庸之恶

我的确曾试图去调和这个极度平庸的人和他耸人听闻的恶行之间的矛盾,试着理解不等于原谅,我将理解视为我的职责

我们将思考称作我开始与自我的沉默对话,拒绝作为一个人,艾希曼完全交出那个最为人类所独有的品格,那就是思考的能力,因此他不再有能力作出道德的判断,这种思考的无能,为许多普通人制造出一种可能性,犯下规模庞大的罪恶行为,像这样的事,世人前所未见

思考的风,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知识,而是分辨是非的能力,判断美丑的能力,我希望,思考给人力量,在这些不多的时刻里,在危机时刻,阻止大灾难的发生

而比之更精彩的是最后汉娜对自己思考的反思。

每一个人都想证明我错了,但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我真正的错误,邪恶不可能同时既陈腐又激进,只有极端才会构成邪恶,绝不是激进,只有好的事物才会既伟大又激进

对用词的斟酌,确实让思想更简明。可以这样解读,恶,是拖人后退的力,善,是引人前进的力。

除此,感触良多的是汉娜书稿刚发表引起的争议谩骂,那些评论者是否真正用心读过她的作品?有倾听她的真实思想吗?还是仅仅被情绪左右断章取义刻意放大误解?然后不追究竟的民众就带着激烈的情绪汹涌而来。媒体历来如此,捕捉片面语意煽动民众情绪制造关注度,不得不承认,媒体在催生民众的肤浅。受害民众讲究复仇而后快,而知识分子热衷分析一件事的根源,这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心理力量。

联想到人际交流中的误解也大多如此,有一类人他们没有耐心去理解你所表达的真正感受和思想,他们急于引发一场争论,在争论中贬损对方彰显自己,才是他们的终极享乐。他们才疏学浅,却太向往表演的舞台。

最后有点迷失的是,尽管有人不断启迪智慧,仍然只看到少数有力量的智者。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