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色戒观后感。

博览群书是好的,博览好电影也是我们提倡的,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其实最好的欣赏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观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色戒观后感"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篇一:色戒观后感

最近有很多关于《色戒》的评论,趁着潮流我也看了下,有些感慨……

看完了未删减版的《色戒》。一部李安的电影,一部在中国电影院上映要经过删减的大片,一部被传统的中国人定义为禁片的大片。几场露点的床戏,似乎在我们中国平民百姓看来是那么的俗,跟那些平常的禁片没什么区别,是我们传统的孔子文化唾弃的。只是因为《色戒》是李安拍的,是梁朝伟,王力宏演的,才能出名,才能正式得在中国电影院上映,可还是要删减过。李安,一个拿奥斯卡的华人导演,他的实力没有人会去怀疑吧,他不需要靠几场床戏来渲染自己的电影吧,梁朝伟的实力与魅力谁都知道,他同样不需要靠几场床戏来推销自己。那么《色戒》的床戏必然是有他存在的必要,是整部电影剧情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艺术的一部分。而在中国上映却被删减了,理由很简单,谁都心知肚明。难道是李安失误了,他忘了这是在中国,他忘了中国人的道德观,他忘了这在中国是忌讳的?那又何必还要拍呢。现在不是在提倡节约型社会吗,浪费资源可是不对的……是这样的吗??

而在美国上映的《色戒》,是一点都没删减过的,不过是属于限级片,未成年人不得观看。人家的限级制度可是相当认真严格的,绝不会为了电影票房收入而放水的。试想在中国,可能吗,贪污腐败都这么严重了,那些唯利是图的人又有多少,要是未删减就在电影院放,我想在电影院里肯定能看到一张张稚嫩的脸蛋坐着。所以那些文化局的人很“聪明”,干脆直接删减了,这样多好,又能不被道德指责,又能增加票房收入,一举两得吗!!!结果呢,网络上还是有,而且放在各视屏网站的头条内容,“《色戒》未删减部分曝光视频”几个醒目的大字,好像怕别人看不到似的!!而这时文化局的人怎么又不管了呢?是不是管了也没钱挣呢?

我们自以为是世界上最有道德的,最文明的民族,都说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可是在性方面又博大在哪里呢,性是人类生活中最直接,最平常不过的,平常得跟吃饭睡觉一样,而孔子儒家文化是怎么把它打入“冷宫”,把它视为是丑陋的淫秽的忌讳的,于是便有了古代时,女子如果不小心看到男人的某部位就要以身相许的可笑的事情,男女偷情被发现就要被活埋的残忍愚蠢的事情。难道这就是文明的??

回到现代,我们虽已开放了很多,可是儒家思想已根深蒂固,从小我们就被教育性是忌讳的,一提到性方面的父母和老师便会转移话题。我们或许该向西方文化学习了,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太难了,我们始终有个包袱,一个很重很重的包袱。仿佛永远都放不下……而现在,大学生看A片已是平常的事情,不管男生女生,这又有什么的呢,这很正常,因为我们也是动物,性是那么平常,谁都需要,为什么我们要想得那么淫荡,何不想开点,看得平淡点。反而是那些伪君子,平时一副很纯洁很高尚的样子,私下是那么的淫荡……或许我们该反思下了,对于性的观念该改变了。自然创造了生命,有它的规律。不过要强调的是我们是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所以,我们不允许像动物一样一发情就乱搞,我们有道德约束,这也是人类社会能得以健康和谐发展下去的条件。我们决不允许强奸之类的犯罪存在……不过平时正常的生活中,我们何不把性看得开点,对谁都有好处,社会会更加和谐。

篇二:色戒观后感

最近很火的色戒,我本以为又是年末拿出来骗钱的片子,看了之后,除了有点愧疚外,还很高兴。中国也有国际级的导演,国际级的演员,国际级的剧务,除了差点运气和某些热门元素外,我觉得完全可以去奥斯卡拿个最佳外语片奖。

之前,去年贺岁档的时候,我有说周杰伦在黄金甲里表现不错,有前途。看了王力宏的表演后,我觉得周同学和王同学还是有差距的,可能是调教得导演差距的原因。王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开始做学生的那几场戏,和王佳芝对视的笑容,和片末与王佳芝告白时。

汤唯的表演让人惊艳,梁朝伟更不用说了--老戏骨。

我之前也只看过李安的《断臂山》,稍微了解了一下的风格。《色戒》整部片子看下来,感觉和断臂山一样,有半部片充满了淡淡心痛的感觉,一点点让你心里异样,却想不起为什么。直到最后快结尾,王佳芝对易先生说了“快走”。之后便想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匆忙中找不到黄包车暗示她找不到自己。她之前已经深深入戏,以为那个男人爱自己,自己是个渐渐占据易先生心里的人。她在男女中的游戏里昏了头,失去了理智(事实上我们很难说真正的理智是什么)。当她要让自己的梦醒来时,叫到一辆黄包车,黄包车夫欢快充满生活气息的交谈,让王佳芝顿时明白了生活的含义。此时她已经想明白了,看透了,认命了。拿出毒药后,表情是微笑。她为什么不吐下去,不简单的死去?应该不是侥幸认为易先生不会杀她。她也许自己要亲身来经历最后的结果。

当初在香港时,他们六个在屋子里杀了人,王佳芝冲门而出,跑离了那里。现在她不再害怕,她也许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值得的,她曾经得到了易先生,她也知道邝(王力宏)也是喜欢她的,她觉得就足够了。最后死的时候,她也使微笑对邝(王力宏),让他觉得不要有负罪感。而王力宏此时的表情是深深的不舍和歉疚。

一开始整场戏的爱国气氛很浓, 战争的背景感觉也很到位。但是后来感觉有些淡,中间拍得是王佳芝和易先生 眉来眼去的情形,可以做为男女含蓄调情的范本了。后面就是完全写男女之间的 感情游戏了。

后面那段可以独立的搞个爱情电影里,和什么战争阿爱国阿特务完全没什么关系。这部电影就是叫《色戒》。李安估计就想拍这段,之前之后按得背景只不过为了打名气。但是光靠这段,最多又是个《断臂山》,难超欧洲电影的文艺片的境界。《色戒》和《断臂山》都很含蓄,《色戒》男女之间从未表白过,连暗示的表白也没有成功过,一方发出信号后,另一方都是躲躲闪闪。暗流涌动,眼神挑衅,心里翻滚,只有自己心里晓得。晓得了也不确定。王佳芝对易的感觉到了钻戒这段才确定;易先生对王佳芝是坐在王佳芝曾经的床上想起斯人已去是事实后,才感到心痛; 王力宏对王佳芝是王佳芝可能执行威胁性命的行动时,才鼓起勇气吻她,可惜没有说出来。王佳芝对王力宏有些失望,但最后临刑时的微笑,表明她一直热爱这个青年,那个当初叫她上去开会的热血青年。刹时回到年少大学时期,那张纯真笑脸回头,看见了王力宏,于是一切开始了,这一切是否值得?或者更觉得是理想主义革命的失败?貌似这个问题不是这个片子讨论的,深入讨论是要功力地——。很少导演能那么强,说清一个故事就了不起了。

我从王佳芝角度思考的比较多,易先生也是个值得思考的人。杂志上,一直写的是他的“相信”问题。“相信”是件很难的事情,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对于易先生来说很难,对王佳芝王力宏等人很简单。易先生也就这样了,受诱惑的男人,也是慢慢陷入的,也是理智冷酷的。

不行了,睡觉去了。

篇三:色戒观后感

昨天去看了色戒了,觉得到了大陆就应该改名叫“戒色”了,所有新闻报道在海外令人感到特别的元素,全给卡了,使得整部戏,全部只靠演员的眼神和一些只言片语来感受到内心的激情压抑。唉,真是啥也没有了,绝对适合少年儿童观看。所以18岁以后的还是到香港买碟看好了。

但即便是这样,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有看头的,整部戏情节紧张,时刻都有心计的碰撞,连牌桌上的女人,都各个心思如发,一个眼神,出的一张牌,似乎不经意间说的话都内有文章,真是节奏紧凑又精彩。

剩下的讨论请看过的再来看,以免没看过的同事失去了悬念不知道大家看过的对女主人公有啥感想。我觉得很多人可能会责备她背离诺言,出卖了同事。可是我觉得最终酿成悲剧的不是她,而是邝同学。他有满腔的仇恨却用一个话剧团的成员临时演戏以为就能瞒天过海跟那么大牌的汉奸(梁朝伟)斗智慧,明显思想幼稚,当愤青可以,别拿同学的性命开玩笑嘛。人家能当那么大的官,这是多年修炼的结果,都成精了。再看看自己的同学,两个月了,拿手枪打中一两会瓶子,还说“咱要不先杀点不重要的人吧,再不杀就开学了”可见都是小青年阿。当初“麦太太”就是因为对邝同学有感觉才跟着她的。其实我分析内心是十分的向往那样挥金如土的生活,要不怎么能这么容易就进入角色,那么难走出来。

第二次卧底的时候,又是在生活极其窘迫的时候投身革命,要知道她在家里没有多少米下锅的情况下,还愿意花钱看一场浪漫的爱情电影。最后,让一个没有恋爱经历的女孩子去接近那么老谋深算,又英俊潇洒的魅力男人。成功的把握就又小了一成。所以我觉得最痛恨的是邝同学,老觉得他用自己去诱惑了别人去参加革命,如果参加革命能被诱惑,那么不参加也同样能被诱惑,而因此连累了其他的同学。

最后就是可以看出,钻石对女人的魅力,当钻戒镶好的时候,我清楚听到电影院里的女孩都“哇”了半天。一个在不能爱的情况下喜欢上的男人,送给她一枚所有女人都艳羡的6克拉黄钻戒指。结果就在那一刻彻底崩溃了心理防线。我觉得当她在街上茫然没有车理会她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从此孤身一人的悲惨境地了。

总体说来,我觉得片子拍的不错,如果出了完整版,我还会再看一次的。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电影色戒观后感


《色戒》是一部由梁朝伟、汤唯和陈冲等共同导演的爱情电影,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呢?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部影片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镜头是王佳芝对易先生说出 快走 的镜头,王佳芝看向易先生的眼神里包含着很多情感,有对易先生的爱 有对易先生的担心,有自己爱上易先生却不能和他在一起的沉痛,也有看得到因为作出这样的决定自己未来的结局。

为王佳芝的命运感到可悲,她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为爱牺牲的女人,因为喜欢邝裕民她加入那个荒唐的卧底刺杀计划,牺牲了自己的贞洁和安定的生活,却没有获得爱情。后来潜入易家,在和易先生的交往相处中,在这场卧底刺杀计划里,她迷失了自己,对易先生的爱,源于性却是忠于心,王佳芝其实是个很渴望被爱的女人,在和易先生的性爱里她获得解脱,在易先生的信任在乎里感受到被爱,一步步从失身到失心的沦陷,影片末尾易先生为王佳芝买钻戒的镜头,王佳芝和易先生两个人的情感达到高潮,王佳芝感受到易先生的爱,所以情不自禁动了恻隐之心,再次在爱情面前牺牲了自己,应了那一句我就是傻。

先不说作为汉奸特务,极高的警觉性和敏锐的洞察力,易先生有没有从一开始看破王佳芝的卧底身份,影片中不难看出,在双方互相的情感渗透中,易先生对王佳芝产生了自己都不自知的情愫,以至于带王佳芝看钻戒的时候,察觉到王佳芝的举止反常,却没有往自己处境不利身上想。他对王佳芝的感情,起初也许只是出于一个男人的征服欲,被王佳芝的青涩稚嫩吸引,一开始更多的可能只有肉体上的欲望,到后来王佳芝爱上他以后,对他的爱怜,理解和依赖,让他对王佳芝产生了情愫,也许易先生他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直到影片末尾,面对王佳芝的死,易先生眼中的悲痛,无奈,和结局经典的回头镜头,都可以看出易先生对王佳芝也是在不知不觉中沦陷。作为特务,易先生不过是个傀儡皇帝,没有实权去和日本人抗衡,可以说这样的身份,他产生了不该产生的感情,他和王佳芝的爱情注定是悲剧。

邝裕民对王佳芝的爱太懦弱自私,三年前他选择牺牲王佳芝,三年后在察觉王佳芝的情感变化后又慌乱的想弥补,像王佳芝说的三年前你可以()的,为什么不 三年前既然你没有争取没有挽留,到如今错失了的爱,怎么弥补的回来呢

《色戒》观后感500字


《色戒》观后感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镜头是王佳芝对易先生说出 快走 的镜头,王佳芝看向易先生的眼神里包含着很多情感,有对易先生的爱 有对易先生的担心,有自己爱上易先生却不能和他在一起的沉痛,也有看得到因为作出这样的决定自己未来的结局。
为王佳芝的命运感到可悲,她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为爱牺牲的女人,因为喜欢邝裕民她加入那个荒唐的卧底刺杀计划,牺牲了自己的贞洁和安定的生活,却没有获得爱情。后来潜入易家,在和易先生的交往相处中,在这场卧底刺杀计划里,她迷失了自己,对易先生的爱,源于性却是忠于心,王佳芝其实是个很渴望被爱的女人,在和易先生的性爱里她获得解脱,在易先生的信任在乎里感受到被爱,一步步从失身到失心的沦陷,影片末尾易先生为王佳芝买钻戒的镜头,王佳芝和易先生两个人的情感达到高潮,王佳芝感受到易先生的爱,所以情不自禁动了恻隐之心,再次在爱情面前牺牲了自己,应了那一句我就是傻。
先不说作为汉奸特务,极高的警觉性和敏锐的洞察力,易先生有没有从一开始看破王佳芝的卧底身份,影片中不难看出,在双方互相的情感渗透中,易先生对王佳芝产生了自己都不自知的情愫,以至于带王佳芝看钻戒的时候,察觉到王佳芝的举止反常,却没有往自己处境不利身上想。他对王佳芝的感情,起初也许只是出于一个男人的征服欲,被王佳芝的青涩稚嫩吸引,一开始更多的可能只有肉体上的欲望,到后来王佳芝爱上他以后,对他的爱怜,理解和依赖,让他对王佳芝产生了情愫,也许易先生他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直到影片末尾,面对王佳芝的死,易先生眼中的悲痛,无奈,和结局经典的回头镜头,都可以看出易先生对王佳芝也是在不知不觉中沦陷。作为特务,易先生不过是个傀儡皇帝,没有实权去和日本人抗衡,可以说这样的身份,他产生了不该产生的感情,他和王佳芝的爱情注定是悲剧。
邝裕民对王佳芝的爱太懦弱自私,三年前他选择牺牲王佳芝,三年后在察觉王佳芝的情感变化后又慌乱的想弥补,像王佳芝说的三年前你可以的,为什么不 三年前既然你没有争取没有挽留,到如今错失了的爱,怎么弥补的回来呢

色戒影评


色戒影评(一)

《色.戒》是一部非常具有争议的电影。

它的剧本本身就很有表现力,张爱玲在这篇小小说中,文字不多,人物不多,对话不多,处处着笔不多,涵盖的内容却相当丰富,原本该单纯的情感陷落在复杂背景环境中,也显得格外的耀眼和不可思议。其男女主人公特殊的身份及其之间特殊的关系,也构成了小说最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就小说本身而言,已极具戏剧性。加之李安这个大师级导演的悉心创作,作品以令人惊叹的模样展现出来。尤其是导演将那个最凄婉、美妙、有些黑暗的结局,安排在万丈深渊和洁白的床边来表现,对这个作品再合适不过了!一边是情的毁灭、一边是情的温暖。华丽的服装、老上海迷醉的氛围,演员的到位表演,一切都意味着这将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然而事情远不是这样简单,《色.戒》在国际上公映时,外国人对之拍手称赞,从剧本、导演到演员、到底无疑都是最棒的!作品也令剧组捧得许多奖项。当李安带着他精心挑选的男女主角荣归本土时,中国的观众似乎还没有回过味来,他们沉迷于女主人公那美艳的纯情中,为男主人公的冷酷与眉间淡淡的哀愁所折服。他们似乎忽略了这是一部并不完整的作品,他们对导演挑选的这位女主角赞不绝口,认为她只得了“最佳新人奖”实在是委屈她了!每一个惊恐的眼神、每弯欣然的微笑,在纷扰的上海街头的每一次穿过,都让她看起来那么值得疼爱。

可对于李安导演来说,给中国观众看删减版这完全是无奈之举,一部华语电影它真正的根基就是在中国本土,如果他对自己珍爱的那些表现力强的镜头不做退让,那么将有可能失去在国内的放映权,这会是相当大的损失。

就在李安做了退让,国人也津津乐道的时候,一场不小的风波,颠覆了一切。中国的娱乐圈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明星丑闻,“艳照门”事件,这使得中国观众不得不重新审看和思索这部影片。在网络普及和无所不能的今天,你想隐瞒的、掩藏的终究还是会让好奇的人找到,于是影片的完整版铺天盖地的在网络上出现。

只要上了网的、想看电影的、期待梁朝伟的,都能看到专门给外国人看的“完整”。而关于李安最无奈的那本“残缺”,便无人问津了!结果,深受传统文化熏陶、教育的人们,在观看它的全景后,发现它实在是远远超过了中国人允许的底线。中国人接受不了把肌肤晾晒出来给人家看,我们喜欢暗度陈仓、喜欢暗中取胜,我们尊重含蓄,对于赤裸与不加掩饰的东西我们根本“不屑一顾”!

可李安是中国人,他太了解一些国人的那种表面上冷漠而内心好奇又巴望着的本性。他仅用一个“色”字就考验了部分国人的传统道德观是真实还是虚伪的。

如果这部电影在批准开拍的时候,就有人站出来警示不应出现如影片中出现的镜头,那么李安也许会换另外一种表现方式(虽然不见得有这种表现得贴切!),然而并没有,不是吗?

导演以自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以电影的形式表现了张爱玲所传达的色与戒。对李安,你说不出他错在哪里,他只是用诗人般的手解开了朦胧的爱意与隐藏的炽烈,而他并不是依靠那些镜头来博取哗宠。事实上,他在电影界的地位可以说是大师级,他一向以深、以文取胜。即便是《卧虎藏龙》,他一样把剑舞得儒雅而非锐道。只要是他的作品,即便主角不是梁朝伟、不需要大肆宣传,一样会受到关注。

大师没有错,那么矛头就立刻指向了汤唯:你干嘛要拍这样的电影?你还想不想嫁为人妇?可怜的她,在影片中,抛开那些国人无法接受的镜头不说,表演是可圈可点!她就是王佳芝,没有人怀疑!于是王佳芝为刺杀行动所做的牺牲也好、为爱那个男人而做的牺牲也罢,都成了汤唯她自己的。本来这应该是一个好演员的典范,她演活了王佳芝,也演活了她与梁朝伟扮演的汉奸之间特殊的情感。然而,她是中国人,她必须对自己所做的这些有悖道德的行为负责。因此,被封杀是对汤唯的惩罚。没有戏可拍,广告不能播映,闲来无事的她试探着成为其他地方的公民再冲进自己喜欢的影视圈。

然而,这有些可笑!《色.戒》的存在不是色的问题,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戒。如果,你不去看它的不堪,又怎知它是不堪的?还是自己犯了心戒,才会方寸大乱地人云亦云,自己不守自己的道,处处违规犯戒。表面一套、暗地里一套。从对一部电影的反应来看,许多人前后的自相矛盾,才真正令人不解。

透过《色.戒》,还是了解一下自身,也把自己的内心赤裸开来,那自己无谓的倔强又有何意义?吸收对自己有益的,过滤糟粕,才是原本啊!

色戒影评(二)

看完《色戒》能说些什么,我能从中获得什么。梁的演技没得说,特别是不说话的时候简直就是个大特务(说话的时候感觉要差一些,可能是因为语言原因吧),当然他的脸型也帮了他的帮,他背后的化妆师服装师赞一下。汤唯总体演得不错,特别是双层电车脸伸窗外的景头,还有接电话得知易太太要走的时候也不错,长相有时候看上去舒服耐看,偶尔有时候又觉得比较俗。王力宏让他来演五四青年不错,外型是有了,就是太帅了点,演技就不难为别人了,毕竟主要是唱歌的。

高度赞扬一下,小场景小道具用得不错,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麦太太在那个咖啡店打到邝裕民时,邝裕民的电话机的转换时空的运用。整个镜头都对准电话机,让电话铃声响了五六秒,主要目的就是用铃声打断观众的思路,提醒观众倒叙结束,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了。还有这里面可以看出李安喜欢用镜子和玻璃,一个是在洒店拿烟时通过镜子给出麦头头的另一面美丽,同时古香古色镜子结合镜中旗跑女子仿佛让人们回到了旧上海。还有黑暗中的玻璃不经意的让易先生从景不经意出现,有些恐怖片手法的元素借用,另外墙上相册也用得很多,有些是说明房间的身份问题,有些是让人们感觉回到历史等等。还有几次与重庆方面见面的阁楼,除了旧上海的水壶让人回到了旧上海时代,那个影影约约的鸽子声音也强化的这种感觉(这个鸽子声音不是突然而来的,在外面给这片楼房打外景头的时候就安排了鸽子群在飞),我估计可能在电脑里面看可能听不出这个鸽子声音。还有街上两则楼房不知在那外景基地搞的,不错有旧上海的味道,不过还是能感觉到有个镜头:两边是灰白房子然后上面的蓝天白天,直觉告诉我那个蓝天白天是pS去的,还有那个在山上瞰看旧香港的景头,月亮非常圆,天也很阴黑,直觉也告诉我那是pS上去的。另外有个镜头包括有铁桥和铁桥外面的一大片旧式建设群,那一大片也是pS的?旧香港的外景不知是不是在香港,总之找得不错,估计找得比较辛苦吧。上海街上梧桐树也不错不知怎么搞的,栽的?

王佳芝渐渐的迷住了易先生,但她又是一个很清纯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性经验,为了不暴露她的行踪,只能找一个跟小姐玩过的同学练习。电影的这个片段让不少影迷笑场。而王佳芝就这样轻意的献出了自己的第一次。像许多的同龄人一样,不知道第一夜是为谁而留,又不知道第一夜要为谁而献,朦朦胧胧中,初夜就这样轻意的丢掉了。

易先生曲折的求到了王佳芝的电话,又偷偷的将其约出,正当观众期待他们的风花雪月时。之所以将他们两个这段时间的感觉说成偷情,其实王佳芝在这个时候,已经真的放不下易先生了,怀疑他有别的女人已充分证明这个傻女人爱了。在自己家里偷情,那当然是最刺激的。王佳芝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在民族遭遇外敌,而又出现汉奸的时候,没有办法比生活那个年代的青年人更需要激情,他们将满腔热血投入到救国的运动中来。而女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献身,为国家献身,为抗战献身,为爱情献身。献身有很多种,包括主演汤唯为电影的献身,当然也包括角色中的角色也需要献身,所以的献身都是相通的。

女人最想得到的,一颗男人的心,一颗男人送的钻戒,而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得到了男人的心,才会拥有一颗男人送的钻戒,而只有得到了钻戒,才会拥有一颗男人的心。王佳芝做到了,她得到了易先生的钻戒,也得到了他的心,而在看到钻戒的时候,又不知道自己心归何处,正因为此,他们的计划失败了。利诱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切理想和欲望。王佳芝被处决,易先生心里非常矛盾,甚至在王佳芝的床上坐了许久,想起许多的往事,易太太这时候走了进来。问到底怎么回事,易先生说,什么都不用问,你就告诉别人,她着急有事回香港了,别的什么也不用说。易太太想要问什么,什么也没有问,因为她自己心里明白,自己男人的心不在这里,而已经跑到了另一个世界。拥有了金钱、地位和家庭的妇女,大多都是明明知道自己的丈夫心有所属,但她们总还自以为是的活着,活在这矛盾的婚姻里面!

总之它是一部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能体现主人翁那些矛盾的感情似的大片!我不知道看了这部影片的观众又能学到些什么?

色戒影评(三)

看色戒归来,感慨万千,不得不一吐为快。有的人不明白李安为什么哭了,还有马英九为什么哭了,我只觉得和他们心有戚戚也,因为我也哭了。

有的人把色戒看成爱情故事,有的人把色戒看成讲人性的故事,更有的人在色戒中只看到裸露的人体。如果只是这些,大概不会哭或者不会哭得那么彻底。有的人简单把电影色戒当成小说色戒的翻版,进而总是对比二者。而李安说过,他要记录和再现一段历史,如果他现在不做,怕人们要淡忘了。这就是李安爱情和人性故事背后的日本侵华历史。在那段屈辱的历史中,人们对自己的道路和命运不能控制,人性埋没。除非苟活着,麻木着。李安比张爱玲,实在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不要试图给李安对号入座,哪怕是编剧基础的小说,还有小说基础的历史人物。就算没有张的小说,李安也会找到别的小说,或者别的故事来讲述那段痛楚的历史。

王佳芝由一个纯真的大学生走上一条充满危险和没有彼岸的道路,她既没有所谓的革命理想,也没有老吴和匡的国仇家恨思想,她只是简单地为了她喜欢的男生完成这男生想做的一件事。所以难怪易先生说,她的眼中没有恐惧。所以她才会吸引了他,他相信她。她的家庭没有给她温暖,她的男生没有给她爱情,她的同学早商量好了她要扮演的角色。她不得不进入角色,她被拉进来了,不是她的同学,而是日本侵华。她在乱世中,孤独地活着,唯一的爱好是看看电影,在西方电影中寻找一点向往的温情。影片多次提到易先生对自己汉奸生涯的厌恶和身不由己。比如王佳芝埋怨他没让她进去等,他说,你真的想去那种地方?言辞间充满了对自己工作环境的厌恶。还有对王说,他接触的人眼中都充满了恐惧,他不相信他们。只有在王面前,他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更有在日本艺妓馆,他对日本人的负面评论,说他们的音乐听起来像丧家之犬发出的声音等等。这哪是一个汉奸说的话?在这时候,他才是真正的自己。接着王给易唱天涯歌女。这不是一首情歌,很多人以为易是被王真挚的情歌所感动了。其实是这首歌的歌词和意境道出了易的心声。看看歌词吧,田汉作词的。第一段似乎还像情歌,天涯海角觅知音,第二段马上说的就是国破山河在的哀伤,家山北望泪沾襟,第三段更联想到人生短暂,青春如此的悲凉,人生谁不惜青春?易可能想到自己终日在恐惧和反范戒备中度日,也许他有过青春的梦想,肯定不是做汉奸,然而国破山河碎,自己却成为自己也不想做的汉奸。所以易哭了,他的人性得以重现。所有的裸露和床戏,无非是想说明两个人脱去伪装和面具,赤裸相见,坦诚相见,做一回他们真实的自己,做到极致,希望不再回来。而性,是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在性中,他们做回了真我。他们内心和身体坦诚接触的越多,两人的心走得越近。王在挣扎于自己身份的同时,已经意识到易钻进了自己心里,因为那个人,信任她,和她在一起时,那个人回归了真我,已经不是汉奸。所以她心里的防线彻底崩溃,不是因为那个大钻石,而是因为易的爱情。当王看到大钻石,她的眼里并没有任何惊喜,她甚至还按计划约易到珠宝店,准备在哪里完成匡的任务。但是,当易满眼满脸的温柔,看着她试戴,说,他对钻石没有兴趣,只是想看她戴着它的样子。易知道,麻将桌上,太太们谈论的,攀比的,钻石对女人的重要性,他愿意以她的方式给她带来快乐。这不是爱是什么?当王说不敢带这么贵重的东西在街上走,易又说,你和我在一起。要知道易是个不多话的人,他背后的话外音就是,不用怕,有我呢,我保护你,你可以依靠我!没有哪个女人能抵挡得住这样的爱情承诺—一个愿意信任自己,给自己依靠,带给自己快乐的男人。尤其在那个日本侵略者肆意烧杀淫虐的乱世。如果我是王佳芝,我也会被这个男人的爱所感动,并且爱上他,不愿意他失去。当易从这梦一般的场景中醒悟过来,他又做回了汉奸,他的人性又掩藏起来。最后他杀不杀王已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美丽的梦也只能是梦。他不得不回到现实。只有回家看看王曾住过的房间,睡过的床,遥想一下在这样的苟活的岁月,那曾经短暂的真情。

故事中可恨的人也好,可怜的人也好,悲剧也好,人性也好,都是那段可恶的历史给愣给推到那个位置上的,他们本来可以不的,可是他们不得不,因为他们不能控制,没有选择。写到这,我的眼睛又湿润了。

希望每个中国人都看懂色戒。顺便说,有人说大学生演话剧那段太夸张了。要知道,30年代的话剧就是那样的。其实即使今天的话剧,如果你看过北京人艺或者青艺的演出,你就会知道,其实那一点也不夸张,因为那是话剧,不是电影。而且当他们最后喊出“中国不能亡”,我觉得最自然不过了,当时的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如果我是当时的学生,我也会想喊,中国不能亡。我的眼睛从这里开始湿润。

不能不感动于李安的中国情怀。

观《色戒》有感


观《色戒》有感

故事讲的是:日伪时期,广州沦陷,岭南大学迁至香港,女学生王佳芝是话剧社的骨干分子。汉奸易先生随汪精卫来到香港,王佳芝的同学邝裕民跟易先生的副官老曹是老乡,无意中得知消息。邝裕民等六名热血青年,决定设下圈套谋刺易先生,最终选定王佳芝施展美人计靠近易先生。故事就是围绕王佳芝与易先生的交往展开。王佳芝假扮的麦太太在与易先生的接触中动了真感情,使刺杀暴露,6名爱国青年被处死。

演员刻画的人物形象非常细腻,特别是男主角梁朝伟扮演的易先生和女主角美女王佳芝给人的印象很深。在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观众鸦雀无声,人们被电影情节所吸引。

看完电影,我心里不是滋味。为什么呢?我不知道怎样来评价这个电影。我的感觉是,我刚刚吃了一碗饺子,忽然一个人对我说,其中一个饺子的馅里有个苍蝇,我的胃里立即翻江倒海。现在翻江倒海的是我的脑子。

首先,几十年来我接受的是传统的正规的爱国主义教育,对日本鬼子和汉奸深恶痛决。而影片中的汉奸易先生,不仅风度儒雅,情到深处竟还表现出很美的人性,让人不好理解。

第二,影片中的组织没有正义和人性。他们让王佳芝以色接近易,全然不顾王佳芝的心里的感受。甚至,王佳芝写给父亲的信也被他们烧掉,在能动手刺杀易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更多的情报,还让王佳芝色色深入,不肯罢手,使王佳芝在遭受肉体折磨的同时,备受心灵的摧残。组织代表的是谁?那些爱国青年在整个影片中表现出轻狂、幼稚、不负责任、在赴刑场前全部招供等让人在情感上无法接受。影片究竟想表现什么?

第三,影片中最具悲情色彩的人物是王佳芝。她是一名爱国学生,在祖国遭受日寇践踏的时候,义无返顾地投身于革命,这时的她是那样的清纯美丽。在接受任务时还热血沸腾,那么,是什么把她给毁了?当她赶赴刑场,面对死亡时,她是那样从容,影片在渲染王佳芝的真的时候,赋予她的是怎样的含义?

至于影片中的暴露镜头,我看的是删减版,没感觉到过。

一篇文章,一部电影,都应有其主题。《色戒》的主题是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是还人性的真实吗?

观《色戒》有感:女人的第三种人生


《色戒》观后感:女人的第三种人生

《色戒》是海派老才女张爱玲藏进自己的小心思反映了她一部分人生的小说。写于跟她汉奸丈夫离婚后的两三年,而后修修改改直到二十多年后才结集面世贡献给世人检阅。作为一个有成就感使命感的作家,想必张爱玲是想透过这部小说,引发那时特别是后人,对她那段有争议的婚史的另一种拨云撩雾的交待吧。在看李安《色戒》前,久闻舆论喧嚣对其间香艳床戏种种夸张渲染。那些总是囫囵吞枣只对色情镜头感兴趣的人,何不去专注寻找些西洋印象派爱情动作片如苍老师之流的真空肉搏上阵的联想乐怎么样影像来寻找些感官刺激呢。

王佳芝易先生角色塑造

王佳芝,来源于一个破碎而不没落的上层家庭,她父亲没给她办理去英国移民,但从小她在十里洋场濡染下,她生活品味高雅,能看英文话剧,有艺术天分,能欣赏音乐,且对服饰首饰有相当鉴赏眼力。像她这样的人物背景,她直系亲属没有一个是激进的革命者,她投身革命,或出于爱国情怀,或者更多因素还在于她可以在邝和易这两个她都不反感的男人之间周旋。她在邝裕民那里感受到她的潜伏角色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易先生那里得到点滴渗透来的爱怜,信任,和细致入微的体贴关怀。

易先生是一个为巨大汉奸伪政权掌控情治系统的大员。职业的习惯让他养成谨小慎微,矛盾多疑的个性。他工作环境危机四伏,所做之事也不完全出自他的意愿。在那个动荡时局,他身处舆论攻击的暴力眼中心,所倚靠的日本靠山也败象颓现,他似乎也有预感当历史翻篇他将身负骂名,会永久的被钉在耻辱柱上。所以,他永远都是一幅阴郁焦虑,怅然迷失的样子。

王佳芝作为重庆方面使出的一枚美人计棋子,易先生频繁的占有她的身体,原著里讲王佳芝胸部一天天胀大。易先生很迷恋她的气息,每次一丝不挂的王佳芝呈现于观众眼前,那何不是一具散发着神秘美妙气场的尤物呢?好的女人是一尊艺术品,相比易先生迷恋和赞美她的身体,再回想到四年前为他精心布局为假戏真做而假戏真做的王佳芝和梁闰生铺垫床戏,猥琐而自惭形秽的他,在爬进她被窝之前,还怯懦问她要不要也喝点酒壮壮胆。王佳芝心许的邝裕民给不了她稳定而符合她期望的爱情。难得易先生识趣,在日本酒馆里他听王佳芝唱《天涯歌女》会动情落泪,他把她当做极少数可以卸下防备的人。一个打伞动作,麻将桌上寓意明显的喂牌,出其不意的礼物赠送方式等等细节,都足以令让人心为之所动。

人性也就如此,女人就是那么简单。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对涌泉之恩给予涌泉回报。王佳芝的简单逻辑,也反映出世事动荡和复杂局势下,像她这类人,对党派纷争民族大义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女人的第三种人生

王佳芝的人生有几种可能。比如她可协助重庆军统处置易先生,再跟她邝师兄结为革命夫妻。比如她甘处平淡,继续身在屋檐下,学习忍气吞声锤炼若干谋生技艺,再找个各方面都还凑合的男人过那个时代极其普通的一生。再比如剧情所导向的,选择为易先生置自己身死以相报。要说易先生已年迈且尚有老妻,为什么王佳芝却甘愿为之付诸一切。这不禁也让人想起《甜蜜蜜》里貌美如花的张曼玉为什么不跟小白脸黎明走,而要跟黑社会大哥曾志伟避走他乡。大方细致的易先生,男人尤物之王佳芝,痴守革命信仰的邝裕民,这三角关系,和甜蜜蜜所诠释的人物关系也极为雷同。

王佳芝的第三种人生,她被汉奸所吸引,更改初衷,出卖同志,为糊涂的爱糊涂的死。剧中有交待王佳芝被捕后并未受到刑罚,既然是一帮政治根系清白的青年学生,其实易先生完全可以对她网开一面,助她隐姓埋名或漂洋渡海给她新生。但想必这样的结局肯定不为道义分子所能忍受。坏人已然没遭到惩戒已是气冲霄汉,再让出卖同志的叛徒逍遥苟活于世,那总结起来:坏人办坏事换来锦衣玉食好报应,好人办好事却落得身首异处寂寞身后名。所以,王佳芝还是得死去。

自古多情空遗恨,情多处热如火,只是千万不要对女人谈政治。女人,除了给他们打牌,逛街,愉悦男人生儿育女之外,还要向她们要求些什么呢?假如易先生每天都把情治系统胆战心惊之事,把政治内幕的黑暗也拿回家跟太太们分享,那么她们精神世界从此将颠簸动荡,再也回不到过去,无法平静的生活。政治的阴暗面,知道的越多越对她们生活不利。对处于权力中心身边的人来讲,能过简单生活,做个相对普通的人,何尝不是一种福分。幸好剧情没有把王佳芝塑造成江姐江青之流,怀揣权谋和远大政治报复的女人,那样的女人还能有但凡一点女人味吗?她们要和先生们在床上过招,估计都容忍不了被攻受压的角色分工吧。

关于汉奸政权

日本侵华战争,算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容回避的大事件。用小说影视剧的形式来呈现这段历史,角度力度尺度各有不一。想当初日本内外乐保护套交困情形下,还迟迟不肯松开中国这块吃到嘴边的肥肉,概还是因为我们汉奸太多。国共两党何况一直相互龃龉征战不休,内斗耗伤元气,何况还有一大帮内线汉奸甘心效命,那要意图武力控制中国时机也不失为大好。在对华作战过程中,他们也并没遭遇到多少大规模摧毁性的挫败。侵华战争折戟,一源于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机械化步兵师荡平日本陆军精锐部队关东军,二源于美帝声势咄咄逼人,两颗原子弹把他们内院放火焚烧不息。民国时期的汪精卫想效仿明末清初的吴三桂,以为洞悉大势,先见为明。怎料世事如棋局局新,投靠的皇军没完成大统就灰溜溜败退回岛,只留他背负千秋万岁骂名。

历史上蒙古族和满族都用武力打败过汉族,各统治过中原几百年时间,汉文化体系也因外邦种族政策遭受冲击,而演变都后来还是基本延续下来。吃进汉族的异族大胖子最后也变异成携有诸多汉文化基因的变种大胖子。日本的大和民族啥时肯归顺中原,成为汉族统领下的56+1民族中的一员,那侵华战争或许还没那么想来满纸心酸言和忿恨泪吧。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而生于乱世中,男男女女的命运也不可招架动荡不定。政治的事情,尽留给男人们折腾,女人还是安分点好。打上权欲鸡血的女人大抵都忽略她们本该温婉的天性了吧。所以既然有王佳芝这类人存在还是不要一厢情愿把她刻画成王江姐的好。

《阿拉姜色》观后感


《阿拉姜色》是首部嘉绒藏语电影,除了字幕是汉文和英文,演员全是用嘉绒语和部分安多语表达。“嘉绒”是嘉绒语的音译,嘉绒语区别于其他支系的藏语,记得听到过某次讲坛,说嘉绒语和古藏语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是研究古藏语的活化石。嘉绒人主要居住在四川阿坝州、甘孜州等地,地理上位于川西北高原。
这部电影故事情节也是围绕生活在嘉绒地区的人民展开的。这里虽是高原,但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影片中已经很好地展现出来了。
百度上显示,这部电影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金爵奖,具体奖项中获评委会大奖,最佳编剧(扎西达娃、松太加),提名故事片。豆瓣评分7.6,我对这些概念不是很了解,但作为“首”,我想它还是有许多东西值得被纪念。
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观后感呢?有几点,一是电影本身,它触动了我,我也曾几度流泪,之后我会尽可能分析我感受到的人物及性格特点以及带给我的触动;二是我从小也生活在嘉绒地区,对这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朝一夕都充满深厚的情感;三是这部电影的出品人是我们耳熟能详甚至亲眼见过的歌唱家容中尔甲。我很敬佩他,他是嘉绒地区走出的歌唱家,他的歌让世界人民认识了嘉绒地区,今天他又尝试用电影的方式,让世界再次认识香巴拉深处,认识嘉绒人。这部电影虽然在全国上映,但据说票房不理想。当我看完整部电影后,我更加敬佩容中尔甲,为什么呢?如果我简单把电影分为文艺片和商业片,文艺片代表思想,代表深度,商业片代表一种交换,即用钱去购买视觉冲击力,购买快乐,购买感官的刺激,那么这部电影无疑是文艺片,没有笑点,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甚至它的文化背景是小众化的,它的观影体验是像纪录片那样的朴实和真实。
容中尔甲为什么会看中这样一个题材,我想,这和故事中他扮演的人物性格一样,是一个有着担当,有着责任感的人物形象,他本人也在用电影的方式讲述着嘉绒地区和嘉绒人的文化,这何尝不是一种担当呢?我想,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不会记得它获了什么奖,有多少票房,电影本身也不会讲述它的前世今生,电影不是人,不会说话,它就在那儿,像一本书,等待人们开启,等待它的有缘人,有的人来了又走了,但总会有人被触动,而这种触动,会深深地刻人们心里,我想,这就是一部优秀电影的价值。
整部电影看下来会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总体来说,我觉得许多细节还是刻画得很好,展现到位了,很难想象一位歌唱家在参与专业电影拍摄时,演技功课这一关是如何攻克的。
我理解呢,这部电影主要有两个主人公,一位是女主角俄玛,还有一位就是女主角的现任丈夫罗尔基(容中尔甲饰演),以下内容可能对看过的观众能产生共鸣。
电影中俄玛这个人物是可悲的。因为电影带给人的真实感,我不停暗示自己,如果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那他该有多可怜,但同时,她又是坚韧的,她的人生经历是曲折的,她可以有道不完的苦,但导演偏偏让她不言不语,这一段看得心里更加堵,她的人格是充满隐忍的,让人感到压抑。的确,她一出场就哭,连最亲近的丈夫问她原因,她也不说,看病的病情也不如实告诉丈夫,总觉得这个人怪怪的,不像正常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展现的。后来我才知道,她经历了一般人没有的经历,她的前夫因重病去世,留下一个年幼的孩子诺尔吾,后来她改嫁给罗尔基,却查出自己也患了重病,对于这样一个普通人来说,那就是天塌下来的感觉。为什么上天会这样对待一个普通人呢?放在现实生活中,外界会怎样看待这样一个人的经历,而对于她个人来说,人生是可悲的,最现实的是这种痛苦和绝望,好像是没有一丝可以挣扎的余地,即使他的丈夫知道后,说带她去大医院看,可是她比谁都清楚自己的病,她亲眼目睹了前夫满身插着管子的离去,经历一个完整家庭的破碎,而今,这种病痛的悲剧又落在她身上,他们的悲痛最终就落到了一个无辜孩子诺尔吾身上。
诺尔吾好像是有些自闭的,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也许在外人看来,这个孩子不讨人喜欢,甚至可能对他产生误会,但是,正如后来他和后父罗尔基磕头去拉萨,在朝圣路上的所展现的情节,这个孩子是一个心地善良、有情有义的孩子,他看见小驴失去了妈妈,于是和小驴一起不离不弃,他也始终铭记妈妈的话坚持走到了拉萨,完成她临终前的愿望,他不是一个讨厌的孩子,他身上有多么可贵的品格,但他又是多么可怜的孩子。
最后是罗尔基,这个人物很真实,他爱俄玛,所以他也会介意俄玛前夫,这种心理是真实的,也是矛盾的,影片中许多细节很好地展现了,尤其是他将俄玛和她前夫的结婚照撕成两半。另一方面,面对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他自然是没有太多感情,但是他的男儿担当,包括他对俄玛,包括到后来俄玛去世,他带着孩子一起,接着一路朝拜,途中给孩子包扎,给他买衣服怕他冻着,给他洗头,剪头发,教育他要像男子汉,这些种种,却是一位亲生父亲的所作所为和担当,他就是那样一个真实的普通人,平凡中显露出人性的光辉,这一刻,我觉得俄玛是幸运的,因为罗尔基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他总想着去面对问题,去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他是真担当。
电影中,我们看到了朝拜路上,沿途中旁人的真诚和友善,看到朝圣者的平凡与不平凡,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这些都值得细细品味。
《阿拉姜色》本也是嘉绒地区广为流传的敬酒歌。

《大开眼戒》观后感150字


《大开眼戒》观后感
越来越深秋

一开头很能挑起人的兴趣,颜值巅峰期的阿汤和妮可,而且还穿的这么少。。。但是看着看着就觉得电影的额节奏太慢了,里面的人物说话也太慢太慢,很难忍受妮可的神经质。经常等到下一句字幕出来我都快忘了上一句字幕说的什么了。。。然后电影里的所有女人是不是都是阿汤的粉丝演的??个个都无比花痴啊。。。感觉看到阿汤就想把自己全部献出来做什么都可以了。。。虽然阿汤哥当年的颜值真是把我迷的不要不要的,好莱坞帅哥那么多,阿汤的脸还是能排top1。但是剧情我看不懂,看不懂他的故弄玄虚,也受不了他的慢节奏。话说这电影后不久阿汤和妮可就要离婚了。。。

《大开眼戒》观后感800字


《大开眼戒》观后感

老婆告诉老公自己对别的男人曾有过性幻想,老公会是如何感受?老公肯定不可能大度还好一切都过去了。老公肯定会深受打击,至于他是握紧拳头砸墙、摔毁家庭用具还是抽闷烟那就因人而异。在库布里克导演的电影《高声惊叫》(又名《大开眼戒》)里,这样的场景发生后,老公哈佛没来得及反应就被病人叫走了(他是一个医生,同时是很多富人的家庭医生)。
婚姻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契约。在哈佛看来,之所以他从不为妻子艾莉丝吃醋是因为他与她结婚了,她不会做伤害他的事,包括与别的男人发生性关系。而艾莉丝的坦白向哈佛揭示了性在婚姻里蠢蠢欲动的一面,从人的动物本性而言,乱性不但是可能的,而且因其是一种禁忌,也就更充满了神秘的诱惑力。艾莉丝痛苦地说出了这点。之后,哈佛脑海里终日充斥着艾莉丝与海军军官性交的场景。哈佛完全有理由怀疑性幻想是事实。但这只能是怀疑,真相他不得而知。
哈佛的一个老同学,一个钢琴师,曾被人用绷带绑上眼睛在一个秘密聚会上演奏。他告诉哈佛他透过松了的绷带看到无数的美女。哈佛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前往又一次如此的聚会。参与者都戴着面具,披着斗篷,在一古堡的大厅里站立。大厅当中,许多裸体美女(戴着面具)在经过一个类似宗教仪式的过程后被分给厅内人,他们在古堡里当众交配,一个又一个厅,男人与女人,女人与女人,不参与交配的人都默默围观。一个高个女人提醒哈佛立即离开,否则就有生命危险,哈佛没有立即听从。结果,哈佛被发现了,被勒令当脱光衣服、取下面具,高个女人挺身而出,说甘愿替哈佛受惩罚。哈佛得救,离开了古堡,却也被众人看到了他的面容。
聚会里的是些什么人?他们对高个女人做了什么?等等疑问比对妻子的怀疑强烈十倍地缠绕住了哈佛。
真相是一个具有强烈诱惑力的词,一般地,我们都会用为什么、怎样的、究竟如何等词来表达我们对某一事件的好奇与疑问,知道了答案,也就意味着了解真相,这才心满意足,可以将此事件暂且放下。如若他日,怀疑又产生了,那么先前得到的答案便不是真相,是假象,真正的真相就要重新去寻找。这样一来,一层一层地,就像一起案件的最后侦破必须由每一个环节上的真相重叠才能进行正确的推理。从逻辑上讲,寻求真相是完全有必要的。但从现实的意义上说,寻求真相有时就如同米兰昆得拉所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人不仅活在过去、现在、将来这样的逻辑时间里,更活在意识、潜意识这样的心理时间里。在前者的世界里,调查、分析、取证都是可能的,在后者的天地里,没有以物的形式存在的证据,要得到一个结论只能听凭内心的判断。艾莉丝坦白的是一个幻想,但幻想可能并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发生。在古堡大厅里发生的是某些特殊阶层的真正的集体性乱,哈佛最后却似乎只能强迫自己相信那不过是一个幻想。对妻子的怀疑无法得到证实,而对古堡里的事,哈佛有调查的可能性,但他面对的是一个很庞大的组织,他根本不是它的对手。所以,在任何他要知道的真相面前,哈佛都听到高声的NO。
影片的最后,哈佛问妻子该怎么办。妻子说他们应该庆幸经历了这次磨难,更应该抓紧时间做爱。人穷其一生都不知道人生的真相的确,在我们理智的尽头,把真相交给上帝,自己纯粹地沉浸于感情里不失为对付人生苦短的一个办法。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色戒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