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电影1942观后感。

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观赏了之后,我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电影1942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1942观后感

这个五一假期看了一不叫1942的电影。1942的情节平时听多了,这次是真正去看。内容大概是:

在国民党政府无视饥荒造成的大面积灾害和人员死亡的背景下,遭慌的地方人们选择举家出门逃荒,壮观的人流就开始漫长的从河南逃往陕西的路,路上很多人都饿死了。老东家一家和瞎鹿一家在人流中相遇并肩走上逃荒路。期间还遇上了日本军轰炸。最后两家的亲人是死的死、卖的卖,只剩下了老东家和小孙子到了往陕西的火车上,结果还在一阵枪林弹雨中闷死了小孙子。老东家伤心至极,不知道自己这究竟是在干什么。逃荒本来是想救全家,未料反倒把大家害死了,所以他决定逆着人流往回走,想死的离家近一点。路上遇到了一个全家也都死了的小女孩,二人一同走向回家的路。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做的最多的就是比较现在的生活,发现,自己真的是太幸福了。看到长满虫发霉的面包,看到饥饿要去卖人的情节,心中有说不出的心酸。当时的社会是有多黑暗,国民政府当时绝对不缺人手,但他们只把百姓看作是草芥,还要收粮。卖儿卖女卖老婆,唉!人间的悲哀啊。同事人为什么官员们就能随心所欲,而普通百姓一个一个地在饥饿中死在路边。人吃人,甚至是狗吃人比比皆是。一个人当时只值一点米!

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在这部电影中看出了很多事实。当时的中国实在是太腐败了,侵略者在国土上肆意践踏,本国政府又在不断剥削,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是一点没错的,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不知道使用了多少血汗来铸造的。难道我们就好意思虚度年华?享受前人的成果而不去努力。

最后出现的一幕老东家收养了失去家庭的女孩,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方法我们要学会不分彼此得去关爱对方。那种黑暗的世界才会出现曙光。人类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没有差距,若当时的政府明白这一点,那么中国也就不会被外人所侵略,如果当时的难民们明白这一点。那么卖人吃人的事情也就不会这样发生。应该醒悟了我们。我们现在的社会何尝不是存在很多的冷漠,欺骗,不信任。当人们见到老人摔倒不敢去扶,当某人帮住别人捉小偷还要找人证明偷东西的不是他。就证明这个社会是不和谐的。我们还是要互相关爱起来。把正能量传递下去

这部电影令人感概太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也太多太多。关爱别人先从自己做起。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电影1942影评


1942,似远去,实则未远去

11月29日,我特地去电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会去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是身体里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驱使我去的。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总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我不禁惊叹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会像那个美国记者白修德一样会义不容辞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学新闻研究生)时,我也会用行动追忆那段似远去,实则未远去的历史!

(谨以此文悼念那场灾难死去的人们!)

1942观后感


篇一:1942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就像某些人说的一样——虐心。从来没有看过如此让我心酸的电影,从来没有。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忆电影中的每个细节,每个细节表现出来的某种隐喻,某种内涵。

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满足,于是,我们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种种罪恶,种种扭曲,种种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感受。感谢刘震云先生完成的这一部调查体小说,也感谢筹拍这部电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我觉得和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老师一样崇高,让我们铭记和正视历史。

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心都是丑恶的,当你能吃饱别人都吃不饱时人心更丑恶,因为人都有欲望。冯小刚最近的两部“灾难片”里开头都有“你懂的”场景,《唐山大地震》我觉得那完全就是个俗套,而这一次,在我们感觉到“虐心”的同时,已经说明了它更加真实,更加赤裸地还原了人性。每个人,在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的时候,心都是丑恶和扭曲的。而这个场景,莫言的小说里有几乎一模一样直击人心的描写。我想这不是巧合。

电影中很多卖自家小孩只为换两斗米的场景,而狗吃死人的场景,更是让人胆寒。可是在那个“饿疯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孙子这种说出来心都要一抽抽的故事。我们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到底是文明时代,还是蛮荒时代,究竟是新社会,还是奴隶社会。 说出来都有一股血腥味。影片中日本军官想出来的狠招给灾民发吃的让他们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过充分也太简单:“他们是中国人,但他们首先是人。”而我说,人是人,但人首先是兽。当日本飞机编队向雪原中已经不是“手里有没有寸铁”而是还有没有力气站着往前迈步子的中国人投炸弹,扫机枪时,成批成片的中国灾民倒下,当雪原已经变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体内有某种原始的性能被唤醒,某种蛮荒时代的欲望被满足。人是人,人首先是兽。兽有兽性。

时刻自诩为“硬汉”,但当张涵予饰演的传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爱的神父边帮他包扎边和他对话,信仰坚定的传教者眼神已经开始变得迷茫,直至最后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赢不了魔鬼,那还信他个求!”;当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儿自愿“卖身”换米,用“再也不见”来换取父女俩人的活路时,老范噙着泪水,仰天长叹:“我老范辱没祖先!”;当栓柱没能在火车上“拴住”自己的俩孩子,毅然跳下火车找孩子,却把用老婆换来的粮食落在了火车上,他精疲力尽地追着火车,声嘶力竭地骂了一句:“火车,我日你亲娘!”时,我再也忍不住,极力不让眼泪流出。

整个电影的基调低沉压抑,对白简单真实,充分还原了历史,让人们仿佛切身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们不要让历史埋没,要让历史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永远不要忘记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和伤痛。

篇二:1942观后感

一部好电影,能让人百看不厌, 1942 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看了以后对我的感触很、启发都很大,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部电影。

天空中星星眨这他那一双可爱的眼睛,突然一群人点着火把,本来很黑的夜晚被这些火把照如白昼,说是来吃饭其实谁不知道是来抢粮食的,东家无奈只好摆酒席。

在吃的时候我仿佛就是里面的一个人,画面到了我在不想看到的情景,血漫天飞舞,东家被打伤了,其他伤的伤,死的死,不堪入目,东家的儿子死了,老母亲死了……

在逃荒的时候有很多人被日军飞机炸死了,中国的领土被日本侵占了,东家的女儿卖了,在火车上孙子被闷死了,家人走散了,本来是地主,结果也变得跟正常人什么两样,东家感觉或者没什么意思,就想死,想死的离家近一点,意外发现了一个失去亲人的小女孩,东家又有了上的希望,你叫我一声爷,咱俩就认识了,小女孩叫了,他们俩手牵着手就走了。

这是一部灾难片,看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也看到人性黑暗的一面,还看到人性残忍的一面。

篇三:1942观后感

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12》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 象。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 关注过。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 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 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 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 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 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 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枪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一队国军在日本人刚刚轰炸完灾民 后就立马开始抢车抢粮抢女人,而后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 台湾去了。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这个故事里面,没有胜者。只有绝境 里面人的挣扎。看的人真心难受。影片里面的幸存者也非胜者,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也许他们就躲不过了,而那时,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而 坐在电影院的看客们呢,难道就能俯视这尘封的历史吗,我想至少我看过之后是感觉悲凉。历史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是幸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场灾难照样是 一半天灾一半人祸。那是死亡上千万,那又是怎样的场景?谁家没有一段关于那几年的悲惨故事?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

同样的导演,都是灾难题材,熟悉的演员阵容。《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点深入多了。看完发人深省。难道是一个建国前,一个解放后所以尺度不同? 不过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审片尺度放宽不少哇。看完片在网上翻看了下影评,一片骂声。基本都是骂冯小刚怎么没胆拍1959……或是 说他发国难财。这个我不认同。就像当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来说那么多人还需要救,干嘛救狗如此命题看似合理实际暴力。我不是愤青。至少现在已经不是了。 不想展开1959话题,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别老拿商业巨片来坑人了。《1942》无疑是好片,至少现在畸形的社会,冷漠的人际,金钱至上的三观, 历经坎坷却善于遗忘的中国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货来提醒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个建*大业等片,那是广告宣传片好不好。《1942》虽然 导演某些地方欲说还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话题。但是能感觉到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很有诚意。能让人看完回家路上还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呵呵,最后,搬个小板凳坐等谁来拍《1959》吧。别让我等太多年啊!

观电影《1942》有感


电影《1942》观后感

首先刚看到这一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那种红色电影,而我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是非常深恶痛绝的,看一次就会异常的愤恨一次,我不是传说中的愤青,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爱国是作为一个国人的底线,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所以我就不愿意主动去看这些让我很虐心的东西。另一方面,显然这应该是那种还原历史,纪实类的电影,而对于这类电影我也是有一种似乎是天生的排斥,怕这些电影加入编剧、导演、演员自己的思想后,演绎的不再像当初历史本应有的那种感觉了,而我又是一个情感思想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环境影响的人,所以我就只好靠自己来刻意避开这些思想的入侵来保留自己思想中的本真了。但是这部电影看下来好多的感触似乎一下子将这些矫情的想法全部吞没了。

辛酸,灰色的笑点。对于笑点我只能这么形容了,我也不知道是否是纯正的河南方言,配上那些土掉渣的人们的演绎,确实时不时地让人发笑。可是那笑是如此地辛酸,让人的心像被一双大手用力地扭曲的难受。

电影以一个地主和一个佣农家庭结伴逃荒的过程为线索来展现当时战争的残酷和自然灾害的无奈。影片一开始,老东家迫不得已借粮给佃户,派栓柱去叫兵结果引来日本军队,最后在一片混乱中家财散尽,不得已走上逃荒的道路。老东家便在这逃荒中成了他的长工和佣户的领头人。逃荒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河南逃荒到陕西的整个历程中遭遇严寒,饥饿,飞机空袭,好不容易赶到陕西,却不被陕西政府所接纳。灾民们好不容易的一点生的希望又破灭了。影片的结局是失去所有亲人的老东家认了一个失去所有认识的人的小女孩为孙女,两人携手走在一片桃花灿烂中。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压抑,沉痛的心情无法言说。对于1942年,或许很多人都和我有相同的感觉吧,只过分地关注战争,却忽视了战争下受苦受难的百姓了。

看完电影,对于老东家和栓柱,或者说对于男人来说,或许最大的痛苦就是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人,爱人也罢,亲人也罢。逃荒的一路上看着自己爱的人一个个从自己身边离去,两个男人的痛苦表情我现在想起来还是感觉好揪心,甚至是心疼。为了活命,四升小米卖一个媳妇,两块饼干换一条命,好心寒,当然那种钻心的痛我是无法深切的感受到的,我能做的只是暗暗地流几滴泪,以祭奠那些可悲的命运。

当老东家他们所剩不多的人到达陕西,难民们一直坚定相信着的政府的表现真的是让所有人都绝望了。当老东家对栓柱说他再也不相信了的时候,我的心里真的也是异常的难受。对于一个国家的政府、领导人们来说,最可悲的莫过于他的百姓们绝望,甚至都放弃去争取一些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了,这就是真的可悲了。我甚至无法想象,在大敌当前,大灾当道的情况下那些所谓的官员们是带着怎样的心情高举一切为国为人民的大旗,背后却坐着那些苟且令人唾弃的卑鄙勾当的,可悲呀!

饥荒中的人们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甚至过上了人吃人,狗吃人的生活,这是在今天无法想象的。在那个时候,粮食是多么珍贵的东西啊。而在今天呢?我们拥有着足够多的粮食,却不再如从前那般珍惜。吃不完的东西就毫不犹豫的扔掉,如今已是司空见惯。可谁曾想过,时光倒流几十年,回到1942,一粒小米甚至可食用的草根树皮,只要能填饱肚皮,都显得弥足珍贵。如今,虽然我们生活在国家的庇佑下,衣食无忧。可是,在遥远偏僻的地方还是有人饱受饥饿,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惜当下,也没有理由不去感谢国家给了我们和平的社会环境。现在自然环境恶化日益严重,如果还处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我们很有可能也会像河南的人民一样进行大逃荒了,觉悟吧人类!

当然影片带给我们震撼的不仅仅是饥饿,同时还有人的尊严。电影里有两个人物:栓柱和老马,便从正反两面诠释了尊严这两个字。栓柱卖了她的一夜妻子花枝,带着两个孩子跟着老东家逃荒,却把孩子都丢了,只留有一个风车。(观后感 )为了这唯一的念想,当被日军俘虏时,誓死不食嗟来之食,被日军残忍杀害。而老马,从厨师到法官再到日军的阶下囚,尊严在生命的考验下渐渐泯灭。这无疑是本片的另一个催泪点,尊严和生命哪一者更加重要,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前者,想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今有朱自清绝食显志,许多事例都在无声地回答这个问题。但真正当我们面对像栓柱老马那样的境况,特别是在面对外国侵略者时,我们还会有栓柱那样的勇气吗?也许有人会认为栓柱的死太遗憾,但在我看来,他的不屈,他的勇气,甚而他对孩子的爱都是可歌可泣的,我佩服这种人,是条汉子!

说到这儿似乎一个问题不得不提了,这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每每提到这个问题,我就会忍不住愤青。看着片中日军的飞机不断地轰炸着叫做中国的土地,残败不堪,满目疮痍尽收眼底时,我真的会一下子词穷,满脑子除了禽兽这个词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就非常恨自己为什么就没有那么好的文采,可以很文艺地骂的那些种种一无是处,支离破碎。爱国似乎谁都懂,如你所想,做你所想,我想就够了。始终都坚定地相信着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未来必定是光明的。

我想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只有珍惜和信仰了。珍惜生活,信仰生命。

电影《1942》读后感


电影《1942》读后感

人在艰苦无比、走投无路的时候,再次遇到令人绝望的事,会变成怎样?人吃人,你见过吗?

电影《1942》就是讲在这绝境中发生的事,而这个地方就是河南。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人相继爆发太平洋战争,全世界陷入一片狼烟战火。不仅是战争让河南人民置于水火之中,而且一场百年不遇的旱灾又让河南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老百姓们在生死线上挣扎,他们开始大逃荒,行程数百公里,日程达数月之久。他们忍受着没有粮食带来的无边无际的饥饿、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狂轰乱炸、被国民党军队抢掠凌辱等等痛苦,一路向西地逃荒,直至家破人亡、饿死他乡。片中展示的是饿殍遍地、尸横遍野,无论老少男女,无论穷富善恶,都遭受着人类最大的苦难,几乎到了极限。

在《1942》中,老东家的故事为主线,老东家有一怀着孩子的媳妇、一少东家、一长工栓住,还有唯一一个读过书的女儿,再加上老东家和他老婆,总共六人口,在饥荒前,老东家这位大地主还是养得起的。但是由于饥荒,粮食被灾民大部分抢走了,少东家也被杀了,只能跟着灾民们一起逃荒了。

不过,在老东家看来,他们只是为了躲灾,跟那些灾民不一样,而在我看来,粮食被抢,少东家被杀,这只是一个开头,逐渐变成灾民的开头。后来,在逃荒中发生的一连串事情,使老东家不得不卖女儿。紧接着,老东家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连媳妇刚出生的孩子,就因为五天没吃饭没奶喂,他妈妈都想把他掐死,可见现实的残酷啊。

最让人心情沉重的是,人民流离失所、遭受涂炭,而政府却无动于衷。国民政府最高长官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并不相信会有这么严重的灾荒,认为是被人有意夸大。而他手下的一干人马或是充耳不闻、或是置若罔闻、或是钱权交易,把3000万河南人民视如草芥。

最可恶的是,所谓抗日将领蒋鼎文以征收军粮为由,克扣3000万赈灾粮,用以投机倒把,倒换黄金,中饱私囊。河南省主席李培基软弱无能,既担心乌纱帽,又镇不住当地恶霸,后来靠外国记者白修德将事件真相捅到了《时代周刊》上,让蒋介石深感国际社会压力而不得不筹措8000万赈灾粮调往灾区,这些赈灾粮不是被兵痞扣押,就是被贪官污吏贪占,最终也没有到灾民手里。

最后是祸端愈演愈烈不仅发生了人吃人、狗吃人的人间惨剧,而且卖儿卖女卖老婆比比皆是,一个人只值4升小米,道路、荒野,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因为国家的积贫积弱、因为政府的软弱腐败、因为侵略者的凶残邪恶、因为灾害的来势凶猛,致使300万河南人民成为冤魂。而统计上报中央政府的数据却是1000多人!

人吃人,世态炎凉啊。我们不能无视历史,更不能忘记历史,我们必须强盛壮大,必须集中力量谋发展,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1942观后感300字


《一九四二》观后感-----记小州的电影观后感

十二月一日 星期五 阴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附近电影院观看了《一九四二》。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九四二年河南人民遭遇饥荒的故事。他们为了逃荒,不得不背井离乡。可怜的河南百姓没有饭吃,一路上还遭到日本人的侵略。我看到很多人被活活的饿死,有的人被日本人用刀枪,爆弹打死……

电影结束了,我和爸爸妈妈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想到故事里,那位叫星星的姐姐为了救活家人把自己卖给别人换回小米,还有花枝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活命把自己卖给一位叔叔换来四升小米;想到栓柱在日本人面前的坚贞不屈;还有星星姐姐吃得太多而弯不下要的模样……我的心情特别的难过。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们相比,简直幸福一百倍。

我想,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好好学习,要孝顺父母才行。

喜欢《电影1942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