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小学生博物馆读后感

小学生博物馆读后感

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主题展览观后感。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把自己欣赏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一篇优秀观后感怎么写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主题展览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主题展览观后感

参观国家博物馆举办大型主题展览《复兴之路》归来,心潮澎湃,感触良多。

“复兴之路”通过1150多件珍贵文物和980多张历史照片,回顾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种种探索,展示中华民族近170年复兴之路。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获得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

作为图书馆员的我,我非常关注这次展览中珍贵的文献。清宣统皇帝溥仪退位诏书,标志着清王朝的覆灭,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结束。《时局图》深刻地、形象地展示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让中华民族有了新的选择,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书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崛起,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这里的一件件文献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落后走向繁荣的复兴之路。

今天,中华民族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作为国家图书馆的青年党员,在我们的身上应该有历史责任感。国家的复兴离不开科技,思想和文化上的复兴,全民素质的提高决定了社会的发展。这样国家的复兴才有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因此我们当代青年一定要奋发图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努力为推进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典阅部党支部 李金涛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复兴之路”展览观后感


“复兴之路”展览观后感

今天在学校的组织下,得以有幸与同学一同参观了这座扩建历时三年之久、千呼万唤终于展露芳容的世界最大博物馆。

一早搭乘校车驶至前门东大街。达到时,前来团体参观国博的大巴已经停了有十几辆。下车后一路步行,途径北京铁路博物馆、正阳门,行至威严平阔的天安门广场。徒步广场,右手侧的国家博物馆与位于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对称坐落,隔广场而遥相呼应。两者建筑风格如出一辙,皆恢宏大气、壮丽典雅,十几根仿希腊式立柱颇显雄伟之气。国家博物馆与阔大齐整的天安门广场以及一街相隔的壮丽威仪的天安门城楼共同塑造出一种大气威严之气氛,令人心魂震慑。

绕行至长安街上的国家博物馆北门,甫一转向,便看到国博门前伫立的巨型孔子雕像。全像由青铜所铸,孔子呈拱手作揖之状,颔首俯身,身型宽硕敦厚,犹如巍然山石。塑像粗线直砺,表面如大斧劈皴,加之青铜皴之以靛青杂色,颇有沧桑厚重之感。孔子作揖巨像立于国博门前,如邀请,如训导,如统领之统率历史文明之浩瀚大军。

九点钟,馆内开放。随着近百名的观众的队伍慢慢进入到了大厅。今天国家博物馆所展出的是“复兴之路”展览。

一进展厅,展厅四壁的陶土泥塑浮雕的凹凸不平的历史质感迎面扑来。左侧浮雕猛看如浩荡的黄河水流,泥水混沌、磅礴涌动、浩浩汤汤,细看则实为司母毋方鼎、活字印刷术、罗盘、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飞天、张衡地动仪、郑和地图与帆船等等众多历史元素依左右顺序的写意与写实交杂的空间展现。

其后展览由历史照片、文书、衣服、兵器、机械、石碑等历史实物以及模型、雕塑等方式正式展开,横跨从1840年至21世纪的二百多年时间。展览叙述的脉络横贯近代、现代以至当代中国,其叙述角度与历史观点对于我们而言可谓耳熟能详,包括各历史事件所占篇幅皆与中学历史之叙述并无太大出入,所独特者在于其珍贵历史资料的详实丰沛。

陈列共分为五部分,从“落后就要挨打”——清帝国惨遭列强瓜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地主阶级自强维新,及至百日维新终告失败;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国开世,怎奈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列强折冲九州,仁人志士奋起探求救亡图存之路;日寇侵华,烽烟四起,国民军正面阻敌、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再至国共交战,解放军横渡大江,国民党溃败台湾;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曲折前进;平息浩劫,改革开放,另辟中国蹊径,专心国富民强。

鉴于展览脉络近于所学历史脉络,对其内容介绍在此就不作赘述了。参观本次展览,心生的最大感触即是世事之无常,领先于世界两千年之久的中国文明却催生不出继续维系文明前进的力量,而沦为为其他后进文明欺凌的老大帝国。一国之强大放之于历史之浩瀚中,常常可以发现多数仅仅只能持续一时,风起云涌,起伏不定。从1840年国门被船坚炮利的英吉利人轰开,传统文化在救亡图存方面日显无力,旧有社会结构逐渐趋于瓦解,中国开始向西方由表及里地模仿、学习,这段历史可谓中国历史之最低点,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平定浩劫、实行改革开放,中国方真正开始复兴,宏图大展。

粗浅以为这段历史对中国尤为重要,对传统文化之态度以及究竟该在何种程度上学习西方,对这一重要问题的思考与争论在这段历史已有过深入探讨,而这一重要问题在未来中国复兴的道路还将必然面临并再做不断思考。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越深,便越可以知荣辱、辩是非,寻根找出近代民族不足之根本,譬若专业课上老师曾提及的一个问题:在对待国门被西方武力开启这同样的一件事上,中日两国持的却是相反的态度,日本人奉引美国军舰成功登陆的日本人为英雄,对佩里将军给予郑重纪念,而中国则对侵略行径尺否定的批判态度,未有相近与日本态度的倾向,中日这一态度之别颇为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是因为主题所限,“复兴之路”在抗日战争的展览篇幅中对于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提及依旧如中学历史教科书中颇为稀少,而着重于介绍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艰难中壮大,以及对日军形成有效牵制与作战贡献。

行文至此,也该有个总结。这次展览丰沛详实的珍贵历史资料着实令人眼界大开,再现了诸多场景、情境,如直至亲眼目睹清军装备之简陋与西洋军队的船坚炮利,方更觉中西差距之大。环顾今朝盛世,回看过往,不禁扼腕。复兴之路,愿民族一路向前。

博物馆观后感


篇一:博物馆观后感

今日,风和日丽,学校组织我们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国地质博物馆,简称博物馆游。因为是学校第一次组织参观,所以我异常兴奋。天还没亮,我就在床上翻来覆去,妈妈只好让我早做准备。终于熬到了起床时间,爸爸开车送我到学校的大巴,坐上车,没过多久,就到了位于天桥的北京自然博物馆,我们一个个迫不及待的冲了进去。

北京自然博物馆又动物世界、昆虫世界和恐龙公园等展区;动物世界又狮子、狒狒等标本。昆虫世界中的标本可真不少,像蝗虫、甲虫和蜜蜂等;而恐龙公园内,一只只恐龙正在“大开杀戒”,有的张着嘴四处乱窜,有的在自相残杀,霸王龙是它们中的一只,它在恐龙群中横冲直撞,吓得其它恐龙四散奔逃,迅猛龙也是其中的一只,它是个“长腿将军”,只要听见一点儿咆哮声,就立刻逃的无影无踪。

接下来是看3D电影,虽然有身临其境之感,但影片内容及其无聊,一群蚂蚁成群结队的搬一只死苍蝇。电影结束后,我们上了车,在车上大家高高兴兴地谈论着所见所闻,哎,又到了中国地质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分四层,八个展厅:化石展厅,矿物展厅等。化石展厅内,陈列着翼龙、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矿物展厅里有晶莹的水晶、形状各异的方解石……,它们都是珍稀的矿物,宝石馆内有猫眼、钻石、祖母绿等珍贵的的石头。

还没看够,回去的时间就到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中国地质博物馆,踏上了回家之路。车上,许多同学都在闭目养神,而我仍然沉浸在游览的回忆中,祖国真是地大物博呀!!

篇二:博物馆观后感

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出发了,一路上有说有笑,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目的地。

进入中国电影博物馆,只是轻轻地靠近它,就被它的外表所深深吸引。从博物馆建筑正面看,上部是有数种几何形图案的随机结合,远观如繁星满天,近看则各具形态。它的寓意也与电影有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不仅在建筑外部,在建筑的内部也有很多星状的设计,它象征着我们的电影百年历史中群星璀璨。”博物馆外观主体色调是墨绿色,并配以黑白两色,使得中国电影博物馆整体看起来犹如一只暗盒,我想它是象征着电影制作和放映过程都是在黑色世界里完成。这真像是一座神奇的宫殿,让人情不自禁地想推开宫门进入它的世界去了解它。?的心情,踏过红地毯,轻轻地走进电影博物馆,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不断变幻着的灯光,听着讲解员地细细诉说,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美妙。我们的眼睛目不暇接,急于要把博物馆里的每一幅画,每一件展品都能深深地刻在脑海中,让它在记忆中成为永恒。在巨幕影厅我们观看了电影《长江》,超大的银幕充分的展现出了长江的博大、雄伟、美丽和壮观。走进数字电影厅,我又过了一把瘾,坐在一块漂亮的毛毯上,透过屏幕看到毛毯载着自己在蓝天中飞翔,心里说不出的激动,原来这就是通过数字电影技术来完成的电影中的某些特殊镜头,让人不得不佩服数字电影的神奇魔力。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细细感受,时间就匆匆地过去了。?电影博物馆,心潮澎湃。折服的不仅是它宏伟的建筑规模,更惊愕于它的生动内容。它凝聚着所有电影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中国电影从1905年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无数电影工作者呕心沥血,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影人,凭借着卓越的才干和不屈不挠的奉献精神,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推动着中国电影不断繁荣、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仅使中国人民为之自豪,更是创造了中国电影饮誉四海、走向国际的兴旺景象。一百年的中国电影,硕果累累,树立了一座辉煌的历史丰碑!

5月22日,我们来到中国电影博物馆参观,收获很大,感受到了电影博物馆是一座记载着中国电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艺术殿堂。

我了解到,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博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化和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的艺术殿堂,集权威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

篇三:博物馆观后感

暑假的一天,小姑妈让表哥和我去参观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新馆位于上海市的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是中华文化精华的宝库,也是上海社会文明、文化的象征和窗口。

上海博物馆新馆的整幢建筑是上圆下方的造型,寓意中国的传统说法:"天圆地方"。从远处眺望,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建筑面积共4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半,地面四层半,建筑总高度为29.5米。

我和表哥迫不及待地走了进去。哇!博物馆里面的人真多呀,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朋友,也有许多是中国各地来的参观者。

看了简介,我知道了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二楼为中国古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但是,还有些是没有开放的,所以我们没有全部都参观过。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楼的古代青铜馆,因为我和表哥都算是这一个馆参观得最仔细了,也是唯一把全部都参观过的一个。在那里面,我知道了青铜器是所有文物中比较重要的一类,而在中国这一点尤其突出。青铜器以其量大、精品多、艺术与科学价值高而饮誉海内外,因此青铜器的鉴定 也成为文物鉴定 中最重要的一门学问。

听说我们中国的青铜器数量繁多,其原因也在于它的数量太大,到处都有,难以确知。

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尊、壶、卣、方彝、觥、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青铜器有不同凡响的吸引力。

参观着,我发现这些青铜器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而这些文字正是金文。

过了2、3个小时,我和表哥就把博物馆参观完了。博物馆里陈列的物品可真多呀,其中有的是捐赠的,有的是什么地方出土的,还有的是借展的等等,看得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观后感博物馆精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看电影,就算过了很久回头再看仍然会有新的感悟。将心里的想法记录下来可以方便我们日后细细体会,写作观后感时,结构层次一定要鲜明,观和感结合,重点在“感”上,写作品名观后感该如何提高可读性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推荐的“观后感博物馆”,敬请参阅本文!

观后感博物馆(篇1)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四年级全体学生去安康博物馆参观,在去博物馆的路上,我们坐在公交车上快乐地唱起了歌,很快便来到了目的地安康历史博物馆。

到了博物馆,有一名解说员带我们来到了第一展厅,我们非常兴奋。展厅里面有一幅关于安康的地图。解说员告诉我们安康一共有2235平方千米,我听后,才知道原来安康竟有这么大啊!展厅里面还有许多稀有动物雕塑,有羚牛、大熊猫、川金丝猴、朱鹮。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各色各样蝴蝶标本,真是漂亮极了!解说员还说早期的安康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总面积14825平方米。

到了第二展厅,这一展厅主要向我们展示古代的一些文物。有古代的货币,古代人的生活用品,例如铜镜,铜梳妆台,香炉,装酒的器皿,做饭的吊罐等。还有各种形态的铜制佛像。还有古代的各种兵器,像戟、长矛等。

最后一个展厅就是科技展厅。在这里,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科技的趣味和神奇,最使我难忘的是那一红一蓝的两个小机器人,他们向我们打招呼,给我们跳舞。真是太有趣了!

参观完博物馆,我觉的今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因为我今天学到了许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古代安康人民的聪明才智与现代科技的神奇奥妙的交相辉映!

观后感博物馆(篇2)

丁奕滢

乐器是人类很早就拥有的精神财产,并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丰富。从考古发掘和壁画、崖画中,都可以看到狩猎围捕、信号传递、祭天祷神、战斗助威或庆典舞蹈等都和发音工具或节奏音响紧紧相连。对于乐器的发展有这样三种说法:1.德国的乐器学家C.萨克斯从考古角度分析了出土文物的分布,认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噪声器如摇响器、呼啸器等;第二阶段为鼓类、号角类、拨弦类;第三阶段才出现木琴、横笛等乐器。2.英国学者T.F.R.乌博萨姆认为鼓类在先,进而为笛管类,最后才出现拨奏乐器类。3.奥地利音乐理论家R.瓦拉谢克反对音乐起源于语言的主张,赞成音乐源于节奏和舞蹈说。他认为笛管乐器为最早,进而形成歌唱和鼓类乐器。

12月11日下午我与同学一起来到了东方乐器博物馆,感受到了每种乐器所独有的魅力。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创建于1987年11月27日,是我国艺术院校中第一个乐器博物馆。博物馆的前身为“中国民族乐器陈列室”和“东方乐器陈列馆”。在江泽民“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题词的鼓舞下,20xx年11月,扩建成现在的“东方乐器博物馆”,由老院长贺绿汀题写馆名。

馆内收藏乐器约500多件,分为四个展区。中国古代乐器部分有8000多年前的贾湖骨笛、仿唐琵琶、仿曾侯乙编钟、以及镶有翡翠、玛瑙的仿唐琵琶等;中国现代乐器部分收藏了中国传统的民间乐器如笛子、二胡、筝等;外国民族乐器展厅藏有韩国、日本、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民族的乐器和少数民族乐器展厅则陈列了我国西南、西北等地藏、苗、满、彝等少数民族乐器。

乐器分类法是乐器学中的重要课题,大体分为两种,其一是民族的惯用的分类法,也称传统分类法;其二是以声学物理归纳手段作为分类依据的现代分类法,也称逻辑分类法。传统分类法主要指世界古代高文化地区在历史上形成的惯用分类法。它包括:中国的八音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印度的二分类法(弦乐器、气乐器)、五分类法(单皮乐器、双皮乐器、前皮乐器、打击乐器和气乐器)和四分类法(皮乐器、弦乐器、金属打击乐器、气乐器);阿拉伯的二分类法(固体乐器[包括击奏、拨奏、擦奏乐器];空穴乐器[吹奏乐器])以及欧洲的三分类法(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这些分类法都有各自的内涵和分类的依据。现代分类法把世界上所有乐器归纳为五大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和电鸣乐器。对于传统分类法和逻辑分类法不能简单地说哪个科学或不科学,它们都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一定民族文化和认识论的产物。由于我自己是琵琶专业,首先自然是直奔中国现代民族区观赏琵琶。琵琶是我国最富盛名的弹拨乐器之一。汉代称“批把”,用拨子弹奏,因正拨称“批”,反拨称“把”而得名。后演称“琵琶”。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它的背板古代称“槽”,大多用红木或紫檀木制,面板用泡桐木制。

历史上琵琶衍生的名称繁多。依制作材料的不同有:瓦琵琶、铜琵琶、金镂琵琶、金镂柄银柱琵琶、玉轴琵琶、蛇皮琵琶等;依装饰和形态的不同有:龙头琵琶、云头琵琶、双凤琵琶、画面琵琶、云和琵琶等;依弦数的不同除了四弦和五弦琵琶外还有:二弦琵琶、三弦琵琶、六弦琵琶、七弦琵琶、八弦琵琶、七十二弦琵琶(即“卡龙”)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琵琶的“相”和“品”的总数已增加到二十三至二十五个,采用十二平均律排列,并把丝弦改为钢弦或尼龙缠钢弦。定弦为:A、d、e、a,音域达三个八度以上。唐代琵琶主要用拨子弹奏,右手的技法有“拽、抹、反、掣、拢”等;左手的技法有“撚、扣、弛”等。音色宕而饱满、明亮。唐代琵琶演奏家裴洛儿首先尝试用手弹奏,这样“轮、夹弹、摇指”等手法应运而生,后左手发展出“推、拉、泛音”等手法。

现代琵琶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用指甲演奏,发展的技巧更为丰富。右手有弹、挑、夹弹、滚、轮、拂、扫等,左手有揉、吟、捺打、绞弦、推、挽、泛音等。以左手技巧为主的曲目有《月儿高》、《塞上曲》等通常称“文曲”;以右手《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则称“武曲”。

说完中国现代民族乐器,最让我震撼的就是外国民族乐器了,外国乐器也是种类繁多,有日本筝、萨摩琵琶、仗鼓等等。让我来介绍一下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萨摩琵琶是拨奏弦鸣乐器。萨摩琵琶是在唐传琵琶的基础上,于十六世纪演变而成的琵琶。曲颈短项五弦,音域为e~#g2,定音各有不同,用拨子弹奏。萨摩琵琶最初是用于唱经,后由武士演奏,多表现战争题材,刚健而悲壮,以男性演奏为主。筑前琵琶是拨奏弦鸣乐器。将宗教音乐的筑前盲僧琵琶家庭音乐化,改为艺术音乐,便为筑前琵琶。形制类似于萨摩琵琶,产生于十九世纪。有四弦与五弦之分,音域为:g~c3,乐曲的风格亦有所差异。筑前琵琶伴随歌声演奏,音色柔和,一般为女性使用。

再说说中国古代乐器,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曾侯乙编钟。1978年,从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所见规模最大的编钟,全套编钟由64件钟和1件镈(为楚王所赠)组成,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分三层悬挂,上层都挂钮钟;中、下层都挂甬钟。每个钟都能发双音,即敲击其“正鼓部”或“侧鼓部”能发出互为大三度或小三度的两个不同音高。这套编钟的大部分音区已有完整的十二个半音,总音域达五个八度。各钟体上的乐律铭文总共有2,800多字,它向世人展示了前所未知的乐律体系,是珍贵的资料。曾国用浊割先聿(B)、割先聿(C)、浊坪皇(#C)、坪皇(D)、浊文王(bE)、文王(E)、浊新钟(F)、新钟(#F)、浊兽钟(G)、兽钟(bA)、浊穆钟(A)、穆钟(bB)等为十二律律名。铭文中还有一套完整的十二音名体系,除了我们今天[1][2]下一页

观后感博物馆(篇3)

2015年到了!在新年的第一周里,1月7日,我们去参观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首都博物馆。它有地下一层,地上五层。我们从地下一层过安检进入博物馆,坐扶梯上到一层,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组紫檀木的雕刻,他雕工精细,惟妙惟肖。旁边是一个有五层高的大编钟,让人过目不忘。

由于一层没有展厅,所以我们直接上了二层。我们进入历史文化展厅。展厅的设计十分巧妙,展柜围成了一个大圆形,中间有棺材和模型,这个展厅主要展出了:一些书画、泥塑、瓷器、墓葬里出土的首饰等,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把剑和一本永乐大典了。

在三层,我们参观了柬埔寨吴哥文化,高棉的微笑展厅。展厅里主要是一些佛像。四层,我们参观了北京文物精品展。有陶器、瓷器等。最令我惊讶的事还有乐器,我在里面找到了我学习的乐器小提琴,还给它拍了一张照片。

五层的主题是京城旧事。有灯笼、泥塑、纸人和脸谱等。在那层的工艺品店里,我购买了一只簪子作为纪念。

时间过得飞快,我们又要离开了。今天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我知道了柬埔寨的佛像的来源和京城的历史等知识。激发了我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希望还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

观后感博物馆(篇4)

这是我第二次参观河北省博物馆。

河北省博物馆很大,总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共有18个展馆。每次参观都给我留下不同的感悟。第一次来时,我看什么都好奇,刚看这一处,又马上跑向另一处,结果只留下了“眼花缭乱”的印象。我回家拿出本子要写参观日记时,只记住了工作人员说的:“请自觉关掉闪光灯,”其他什么都不记得了。

这次参观,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只选自己感兴趣地去记忆。所以,这次去省博,我刻意记住了两项内容。

第一,有关汉代人吃饭的知识。汉代人也和我们一样一日三餐吗?NO,如果是帝王,一天可以吃四餐,若是王公贵族,可以一日三餐,而平常百姓可就惨啦,一天只能吃两顿饭。看来,汉代人是拿饭的“顿数”来彰显社会等级的呀。

第二项,在我参观满城汉墓时,了解了一些玉的知识。为什么要用玉做葬衣呢?因为古代人对玉非常崇敬,认为玉是日月山川的精华,能够和自然界的各种神灵沟通。食玉可以长寿,坐玉可以辟邪,穿玉可以使入葬者尸体千年不朽。

河北省博物馆早被授予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为游人开放,您只要记着带身份证就可以了,一定还要记着开馆时间哦,每周二到周日9:00到17:00点,周一是不开馆的。

观后感博物馆(篇5)

今天是个大晴天,我和妈妈来到了位于木樨地的首都博物馆。

一进大门,我们就乘电梯来到了西区二层的古都北京·历史文化展厅。这里讲述了从史前夏商时代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示了一些文物,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跨时代世界的文化。我们仔细地品味着古代北京的发展,不由得赞叹道:“啊,这件文物可真大!”“那个东西真漂亮啊!”“古代人用它吃饭啊!”

我们乘电梯前往四楼,四楼分为“馆藏京剧文物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三个小展厅。我们先去了京剧展厅,里面一个个的脸谱简直像个花猫脸。一件件衣服则与花脸很不相配,显得五彩缤纷,鲜艳夺目。我们又来到了瓷器展,这里陈列着宋、辽、金、元、明、清六代的各种珐琅彩、青花瓷、蓝花瓷等各种皇家瓷器。佛像馆展出了很多汉族佛像和藏族佛像。

我们来到了五楼“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这里面的内容真让我大开眼界。我们先来到“洞房花烛美姻缘”部分。这里主要展示了一些结婚时用的器物和家具。妈妈边看边对我说:“唉,这些东西以前你太太家多得是,可惜现在都没有了。要是现在有那可值了钱了。”我们又来到了“降龙诞凤添人丁”部分,这里更是让我大饱眼福:虎鞋虎帽,还有洗礼,抓周等。我们又去了“古稀大寿福如海”,“爆竹辞旧迎新春”两个部分。这里面说的是老人庆寿和过春节时的事。还有那老北京的小胡同和街边的门脸,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下午,我们去了圆厅。圆厅二楼和三楼正在施工,让我无缘见到古代人精美的画像和精湛的书法作品。好在四楼“燕地青铜精品展”里的青铜器,五楼“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里的精美玉器和六楼“书房珍玩精品展”里的笔、墨、纸、砚让我了解了很多的古代文物。

天快黑了,我和妈妈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首博。回去的路上,我还在想:北京的历史真是太悠久了,其出土的文物真是太精美了,北京人的风俗习惯真是太有趣了!

观后感博物馆(篇6)

参观湖南省博物馆是暑假活动计划好的。所以,那天一早我和妈妈还有外婆便迫不及待地前往。原以为博物馆不会有太多的人,可从容参观。谁曾想,参观者络绎不绝,长长的队伍排出去好远,来观看博物馆>___楚文化展的人可真多啊!

首先我们直接来到了三楼,看到楚文化的展品可多了,那里有称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刻制优美的“彩绘凤鸟纹木雕漆座屏”,以及“曾侯乙铜冰鉴”,还有贵重的双耳金杯,可爱的彩绘猪形漆盒······。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称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它虽然经过了千年,但还是没生一点锈,看上去还非常锋利,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这把剑是由青铜制成的,并且剑上还镶了宝石呢。

还有一件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文物是“曾侯乙铜冰鉴”,它的用处可大了,它夏天放冰块作冰箱用,冬天是放木炭作烤箱用的,真是神奇,我觉得古人真了不起。.

通过这次参观,让我觉得我们人类是非常聪明的,你看我们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了,不都是我们自己人类创造出来的吗?在这么好的环境下我们就应该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将来创造得更加美好。

观后感博物馆(篇7)

成都博物馆—一个我梦寐以求的地方,这次我终于一睹了它的“芳容”。

走到博物馆的门口,映入眼帘的是无数个三角形拼接而成的“全金镶玉”建筑。走进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成都平原出土的各式各样的宝物,这全是成都的一段历史记忆,真被人们大长见识!

踏进博物馆的一楼,我看见的了一块巨大无比的石碑,上面刻满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字。馆里的陈列物也让我看得应接不暇:什么金器、银器、石刻、字画……。忽然,一只石犀牛把我的目光给牵了过去。我的见地真好,这只石犀牛重8吨,是镇馆之宝。虽外表有点萌,但它可是秦朝时期制作的,到目前是活了几千年的犀牛爷爷了。

博物馆一共有5层楼,每层楼展示不一样的文化,但让我最有兴趣的应数皮影了。皮影的图案有有动物、人物、风俗文化等,大大小小的.皮影被人看得眼花缭乱,而且这部分图案被制作得栩栩如生,让我对皮影愈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看着博物馆里的这部分文物,我仿佛看到了成都的历史变迁。这次真是不虚此行,让我又学到了新的常识,而且让我对成都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知。

观后感博物馆(篇8)

暑假里,我和来自山西的姑姑、表弟去首都博物馆参观。

一进门,我就-被一个雕像吸引住了,走近一看才知道是元代的元始天尊琉璃塑像,天尊盘腿而坐,一手虚拈,一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宇宙混沌之无极状态。

之后,我又去了一些展厅。但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展厅里陈列的文房四宝。特别是雕有梅、兰、竹、菊的墨,工艺真是栩栩如生,让我叹为观止。

在这些展厅当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民俗展厅。那里展示了古代人们过春节的一些风俗。人们在春节前采购许多年货、准备了大量的点心。除夕之前做出许多腊肉,还蒸了带红点的大馒头、各种年糕,贴上门神、春联、窗花,还准备了一挂一挂的鞭炮,小孩还举着灯笼。我感叹那时过节真是和我们现在大不一样,要准备那么多的好吃的,过年那么热闹,真是让我羡慕不已……。

还有一个展厅让我感觉非常新奇。就是过去的文人墨客,为了在读书绘画时营造一个好的气氛,在书房里点燃熏香,身在其中,优哉游哉,书房中“书香”味十足。我要是有这样的一间书房该多美呀!

马上就该闭馆了,我仍然恋恋不舍。走出首都博物馆,我还沉浸在刚才的景象中。

消防博物馆观后感


消防博物馆观后感

2017年4月14日上午益智园康复站的老师和全体学员到中国消防博物馆参加由西城区月坛残联组织的参观学习活动。
大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先来到一层(序厅)。那里摆放着鎏金太平缸、水龙等文物。老师和学员们纷纷在展品前合影留念。
随后大家又跟着讲解员来到二层(古代厅)和三层(近现代厅)参观。学员们一面认真听讲解员耐心细致地讲解,一面仔细认真地观看展柜中陈列的实物和图片,逐步了解到:火,先于人类存在。人类从懂得用火的时候起,便开启了文明之门。也在那一刻人类开始真正遭受到火灾的威胁和困扰。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古人就开始了火源管理和建筑防火的探索与实践;约三千年前中国哲人提出了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两千年前汉朝出现了官办消防机构的萌芽和专门的灭火组织;一千年前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支管办的专业灭火军队。翻开史书,可以看到历朝历代都把火政管理列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学员们所观所感的是一段人类与灾火共处的时光。这段时光,最早追溯到远古人类用火之初。遗址中的残迹,甲骨上的文字,陶器上的图案,建筑上的构件,文献中的记载,都是时光的印记,记录着关于火的认识、火政的管理、防火的理念世世相传,内涵丰厚。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这段《周易》第六十三卦既济的爻辞历经四千年,历久弥新,像是人类与灾火之间关系的绝妙阐释。
参观完展览学员们随讲解员来到地下二层防火防灾体验馆那里运用高清投影、电子沙盘模型、数控机械、光电感应、180弧幕等多媒体展陈技术与模拟场景,设计了城市消防规划、建筑消防设施、火灾体验剧场、火场应急疏散、灭火器使用、119电话报警、地震应急避险、地铁火灾疏散、消防逃生结绳等互动体验展项。大家通过实践体验学习掌握了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
最后又有专人向学员们讲授家庭防火自救的办法注意事项等和一天24小时之内居家、出行、工作、娱乐期间消除可能出现火灾隐患的处置办法。
一个上午很快过去了,我们感到过得很充实。我们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位消防达人了。我们一定谨记,火灾离我们并不远,稍不留心,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但我们也不会太过紧张,因为只要平时多注意学习消防安全知识,学以致用,相信我们一定会远离火灾,幸福平安。

乐器博物馆观后感


乐器博物馆观后感

丁奕滢

乐器是人类很早就拥有的精神财产,并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丰富。从考古发掘和壁画、崖画中,都可以看到狩猎围捕、信号传递、祭天祷神、战斗助威或庆典舞蹈等都和发音工具或节奏音响紧紧相连。对于乐器的发展有这样三种说法:1.德国的乐器学家C.萨克斯从考古角度分析了出土文物的分布,认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噪声器如摇响器、呼啸器等;第二阶段为鼓类、号角类、拨弦类;第三阶段才出现木琴、横笛等乐器。2. 英国学者T.F.R.乌博萨姆认为鼓类在先,进而为笛管类,最后才出现拨奏乐器类。3.奥地利音乐理论家R.瓦拉谢克反对音乐起源于语言的主张,赞成音乐源于节奏和舞蹈说。他认为笛管乐器为最早,进而形成歌唱和鼓类乐器。

12月11日下午我与同学一起来到了东方乐器博物馆,感受到了每种乐器所独有的魅力。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创建于1987年11月27日,是我国艺术院校中第一个乐器博物馆。博物馆的前身为“中国民族乐器陈列室”和“东方乐器陈列馆”。在江泽民“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题词的鼓舞下,2001年11月,扩建成现在的“东方乐器博物馆”,由老院长贺绿汀题写馆名。

馆内收藏乐器约500多件,分为四个展区。中国古代乐器部分有8000多年前的贾湖骨笛、仿唐琵琶、仿曾侯乙编钟、以及镶有翡翠、玛瑙的仿唐琵琶等;中国现代乐器部分收藏了中国传统的民间乐器如笛子、二胡、筝等;外国民族乐器展厅藏有韩国、日本、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民族的乐器和少数民族乐器展厅则陈列了我国西南、西北等地藏、苗、满、彝等少数民族乐器。

乐器分类法是乐器学中的重要课题,大体分为两种,其一是民族的惯用的分类法,也称传统分类法;其二是以声学物理归纳手段作为分类依据的现代分类法,也称逻辑分类法。 传统分类法主要指世界古代高文化地区在历史上形成的惯用分类法。它包括:中国的八音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印度的二分类法(弦乐器、气乐器)、五分类法(单皮乐器、双皮乐器、前皮乐器、打击乐器和气乐器)和四分类法(皮乐器、弦乐器、金属打击乐器、气乐器);阿拉伯的二分类法(固体乐器[包括击奏、拨奏、擦奏乐器];空穴乐器[吹奏乐器])以及欧洲的三分类法(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这些分类法都有各自的内涵和分类的依据。 现代分类法把世界上所有乐器归纳为五大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和电鸣乐器。 对于传统分类法和逻辑分类法不能简单地说哪个科学或不科学,它们都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一定民族文化和认识论的产物。 由于我自己是琵琶专业,首先自然是直奔中国现代民族区观赏琵琶。琵琶是我国最富盛名的弹拨乐器之一。汉代称“批把”,用拨子弹奏,因正拨称“批”,反拨称“把”而得名。后演称“琵琶”。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它的背板古代称“槽”,大多用红木或紫檀木制,面板用泡桐木制。

历史上琵琶衍生的名称繁多。依制作材料的不同有:瓦琵琶、铜琵琶、金镂琵琶、金镂柄银柱琵琶、玉轴琵琶、蛇皮琵琶等;依装饰和形态的不同有:龙头琵琶、云头琵琶、双凤琵琶、画面琵琶、云和琵琶等;依弦数的不同除了四弦和五弦琵琶外还有:二弦琵琶、三弦琵琶、六弦琵琶、七弦琵琶、八弦琵琶、七十二弦琵琶(即“卡龙”)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琵琶的“相”和“品”的总数已增加到二十三至二十五个,采用十二平均律排列,并把丝弦改为钢弦或尼龙缠钢弦。定弦为:A、d、e、a,音域达三个八度以上。唐代琵琶主要用拨子弹奏,右手的技法有“拽、抹、反、掣、拢”等;左手的技法有“撚、扣、弛”等。音色宕而饱满、明亮。唐代琵琶演奏家裴洛儿首先尝试用手弹奏,这样“轮、夹弹、摇指”等手法应运而生,后左手发展出“推、拉、泛音”等手法。

现代琵琶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用指甲演奏,发展的技巧更为丰富。右手有弹、挑、夹弹、滚、轮、拂、扫等,左手有揉、吟、捺打、绞弦、推、挽、泛音等。以左手技巧为主的曲目有《月儿高》、《塞上曲》等通常称“文曲”;以右手《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则称“武曲”。

说完中国现代民族乐器,最让我震撼的就是外国民族乐器了,外国乐器也是种类繁多,有日本筝、萨摩琵琶、仗鼓等等。让我来介绍一下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萨摩琵琶是拨奏弦鸣乐器。萨摩琵琶是在唐传琵琶的基础上,于十六世纪演变而成的琵琶。曲颈短项五弦,音域为e~#g2,定音各有不同,用拨子弹奏。萨摩琵琶最初是用于唱经,后由武士演奏,多表现战争题材,刚健而悲壮,以男性演奏为主。筑前琵琶是拨奏弦鸣乐器。将宗教音乐的筑前盲僧琵琶家庭音乐化,改为艺术音乐,便为筑前琵琶。形制类似于萨摩琵琶,产生于十九世纪。有四弦与五弦之分,音域为:g~c3,乐曲的风格亦有所差异。筑前琵琶伴随歌声演奏,音色柔和,一般为女性使用。

再说说中国古代乐器,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曾侯乙编钟。1978年,从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所见规模最大的编钟,全套编钟由64件钟和1件镈(为楚王所赠)组成,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分三层悬挂,上层都挂钮钟;中、下层都挂甬钟。每个钟都能发双音,即敲击其“正鼓部”或“侧鼓部”能发出互为大三度或小三度的两个不同音高。这套编钟的大部分音区已有完整的十二个半音,总音域达五个八度。各钟体上的乐律铭文总共有2,800多字,它向世人展示了前所未知的乐律体系,是珍贵的资料。曾国用浊割先聿(B)、割先聿(C)、浊坪皇(#C)、坪皇(D)、浊文王(bE)、文王(E)、浊新钟(F)、新钟(#F)、浊兽钟(G)、兽钟(bA)、浊穆钟(A)、穆钟(bB)等为十二律律名

喜欢《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主题展览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生博物馆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