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000字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000字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看电影或者看视频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你也许需要"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这样的内容,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病的不轻的盖茨比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有一段时间很喜欢村上春树,他推荐的书我也找来看,在一篇文章里,他不厌其烦的提到《了不起的盖茨比》,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说自己看了N多遍,每次随意翻开一页重读,还是意犹未尽从不失望。哇,真是一本好书。

从快递员手里接过新书时,仿佛捧着一个圣物。爱屋及乌到了这个地步,不知不觉就把期待值升的老高。

书的确写的不错。不过可能因为我看的是中文版,领略不到作者用词的微妙,还是多少有那么点小失望。前面一大部分庄园如何美,party如何大,繁复的让人有点hold不住,还好作者文字精到,随着故事的展开后面慢慢渐入佳境。

我反复琢磨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结构,虽然写得够美够华丽,多少也有点头重脚轻吧。后来发现很多名著都走这个套路,比如《巴黎圣母院》。可能在小说的世界里有一股流派,犹如巴洛克式建筑的金色镶嵌,繁复华丽处有别样的一种美?

或者,作者只是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一个叫盖茨比的神秘人物,花这么大的精力,这么多金钱,买这么大的宅子,举办这么多场晚会,为的是啥呢?——就是引起湖对面的初恋女友的注意。拨开层层迷雾终见真人,浮华的外表下是一颗朴实真诚的爱人之心。

好吧,不管怎么样,这些效果都达到了。

看电影是在看了原著大约两年以后。朋友特意买了3D的票。电影的结构和书完全一样,前面繁复,后面质朴,前面热闹,后面冷寂,一模一样。也许是为了制造3D效果,导演还特意加入了很多急推急拉的大全景,摇来晃去,让人眼晕。

走出电影院,有点小失落,盖茨比,你真是病的不轻啊。书评影评人士说,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抨击了虚伪腐朽的贵族们。似乎盖茨比的悲剧应该归到那些姥爷小姐们的伪善上,可我觉得他的悲剧完全是自己造成的,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了结过去,也不能面对现实。黛西的老公的确借刀杀死了他,可盖茨比的悲剧不是死亡,而是被爱灼伤。伤他的人不是黛西,是他自己。

情窦初开的盖茨比爱上了富家小姐,可得不到黛西父母的认可,借着他在战场上生死未卜,黛西嫁给了富有的汤姆。从此,这个未了的心结成了盖茨比永远的伤疤。他发了大财,改名换姓潜伏到黛西家附近,挥金如土,纸醉金迷,天天搞party,就为了吸引黛西的注意。

两个人重逢后,爱火复燃,他固执地要把以前的一切改变,要黛西离开汤姆嫁给自己。就在纷争中,黛西驾车压死了人,他背了黑锅,被被害人(汤姆的情妇)的老公杀死,而黛西和汤姆却度假逃开了。

瞧瞧,未了的心结有多大的力量啊。它激励着盖茨比赚足了钱,爬到上流社会。聪明的盖茨比却也因此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沉迷于过去,不肯接受黛西已离他而去的现实,他觉得她嫁给别人是逼不得已,他觉得只要他出现,她就会不顾一切随他而去。他觉得他可以改变过去,让未了的心愿回溯重新过一遍。他觉得只要他想,一切可以重新来过,心想事成。

可是,盖茨比呀,一个女人放弃你,可以有N个理由,可这些理由汇成一个,就是她不够爱你;盖茨比呀,你觉得你还是过去的盖茨比,可黛西早已不是过去的黛西,如果她是,也是一个选择离开你的女人;盖茨比呀,过去的已经过去,那的确让你痛不欲生,可你必须接受它,告诉自己“黛西结婚太让我难过了,我好爱她,我更得好好爱自己。”

电影里有个细节很有趣,盖茨比一直固执的让黛西亲口告诉汤姆,“你从来没有真正爱过他,你爱的人一直是我。”黛西说不出来,因为那显然违背她的意愿。

盖茨比如此固执是因为他一直活在这句话的幻境里,这句话支撑着他出人头地,支撑着他来到她身边,支撑着他做这一切。他必须得到黛西的同样认可,如果黛西否认,那么他这五年做的一切都是零。这种否定是盖茨比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

没有及时放下未了的心结,活在过去,对当下的现实视而不见。不是只有盖茨比才犯这样的错,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结,难忘初恋情人就是最典型的了。

白头发一大把了无法释怀十几岁的那个她,天南海北再相聚,激情澎湃想再续前缘,却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二十年前她青翠欲滴,娇羞美好一个花骨朵,现在呢,事故俗气衰老一朵干花。他也一样,大腹便便,张口闭口官难升钱难赚老婆不听话。就算俩人还能看对眼,还不是你有你的过去,我有我的经历,从对方眼里又一次印证了几十年的蹉跎,一切如浮云,毫无把握。

电影在尼克和心理咨询师的对话里开篇,尼克把消沉抑郁诉诸笔端,写成了一本书《盖茨比》,他在扉页上郑重其事的写上了“The great”(了不起的)。原著里没有这个安排。导演为什么设了心理咨询师这个角色?我想,也许是提醒大家,相比尼克,盖茨比更应该去看心理医生。“The grea”也可以翻译成“病的不轻的”。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首先没有看过原著,但总觉得巴兹鲁曼的改编还了Daisy同Jay一个公道(评论几乎一面倒都说Daisy肤浅、Jay太自欺)。个人见解:

1、相信Jay的眼光,以Jay的才智如何会爱上肤浅的女人,他已经阅人无数。当年Daisy是真的认为他已经死了,在父母的教化下,当然会选择应该会爱惜自己的Tom,如果不是这样,她也不会在婚礼当天早上收到Jay的信之后就想悔婚了,也把订婚的珠链扯断。可惜,Tom的势力是如此之大,一场盛大公开的婚礼,岂容一个小女人说取消就取消呢?况且,Jay的信也只是一个很遥远而虚渺的承诺。

2、Tom说过当他在渡蜜月的时候将Daisy抱起不让她的鞋弄湿的时候,Daisy有爱过他。对啊,珍惜爱自己的男人,如何就肤浅了?如果她肤浅就不会要求和Jay私奔而会只想留在西边的豪宅了。

3、Daisy不愿欺骗Jay,不愿说从未爱过Tom,当然也接受不了Jay的欺骗啦。可能是我太理想主义了,Jay出生不好或许对Daisy本人来说不是最重要的,装富家子这种欺骗的行为本身才是Daisy所不能接受的,更不用说帮黑帮卖私酒了。

4、想一个妻子不去爱自己女儿的爸爸是有难度的,毕竟他们有过共同的经历和纽带,作为一个母亲的心态,总要为未满5岁的女儿想想吧。诚然,Jay在Tom揭露其财富的不当来源和侮辱其出生时,恼羞成怒地准备打Tom,使到Daisy很是震惊,也彻底摧毁了Daisy与他私奔的最后幻想。如果你认识对出生感到自卑又渴望争取一切的男人,就会知道他的怒火有多么可怕,谁能担保他的财富一朝蒸发之后,不会对别人动粗?Daisy:Jay,you want too much!Jay 不仅要Daisy,而且要狠狠的伤害Tom,不是因为他对Daisy的背叛,而是因为嫉恨他的出生,能够轻松娶得Daisy及争取到她的爱。

5、Jay到死都不知道Daisy的答案,是编剧对他的偏爱,也照顾了观众的情绪,让他带着憧憬死去。但Daisy并非无情,只要Tom使一点手段,她就不会知道Jay已经死了,也不会知道他的葬礼了。既然知道Tom也有爱过自己,情妇也死了,一个稳定而完整的家庭又回来了,当然会选择Tom,这是作为人类生存本能角度所无可厚非的。

总结:Jay的痴爱当然令人动容,但也不要光从男人的角度去看女人。说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批判现实的虚情寡义,未免有点陈腔滥调了,我反而觉得电影想传达的是离开现实的爱情就像灯塔一样,可以是追求的目标,但不会是当代社会生活的归宿;人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使众生平等的完美世界乌托邦不存在,人类还是在不断努力缔造;决定吊丝能否成为帅富的关键因素是王者之心,不但要肯努力,而且要不自卑,要先修身。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观后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观后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此书读书会上好几位朋友谈到,英文专场还特别讨论过此书,然个人对外国文学不怎么感冒,书一直未看,加上英语太缺乏自信,英文专场也未参加。到这次去看了电影版,我只能说这是阅读的偏见,更是思维的局限。

电影开始所展示的为20世纪20年代纽约的社会百态,套上那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时代又或者说如果你爱她,就带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带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在这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人的思想、价值观等也正经历重建,迷惘中充斥着上流社会富豪们生活的奢侈浮华,也有大时代下小人物如尼克、威尔逊、莱特尔等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虽然未看过小说,然就电影本身来讲,该片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刻画上也算得上非常饱满,而且一部文艺片被导演用3D的形式呈现,让我们大开眼界。

我是一个不太擅长讲故事的人,所以电影所展现的故事情节我也不想累述,但就影片本身几段场景还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映象。首先是那束绿光,这是电影中我最喜欢的镜头之一。影片中盖茨比时常一个人站在码头伸手想去触及黛西家码头所散发出来的绿光,这是一道梦想之光,包括财富、地位和爱情。这光对于盖茨比来说即是女神的召唤,也是坚守的力量,给予了盖茨比巨大的勇气。影片以绿光的灿烂照射开始,最后又以绿光的逐渐熄灭结束,就是颇具影射意味的设置。

盖茨比的痴情自不用多说,仅仅为了五年前的邂逅,他不惜按他想象中女主人喜欢的样子造了一座庄园,而时时幻想着与黛西久别重逢的样子,从说话的语气、语调,着装等等不一而足。最后在尼克的帮助下他特意制造了一场偶遇,除了事前大动干戈的对尼克的住所及院子进行装修布置外,为了制造不经意的重逢,他居然跑出去把自己全身给淋透了,他这是要到尼克家避雨才偶遇黛西吗?当然也有紧张的成分。用心的男人总是最可爱,最帅的。何况此刻眼前的盖茨比早不是曾经的苦逼男,而是一个高富帅,谁能经得住诱惑。只是所有的光鲜靓丽都敌不过时光,并且一去不复返。现在的黛西早已不是曾经的黛西,就算最后盖茨比为保护她,而隐藏了她开车撞死其老公汤姆情妇的事实,盖茨比因此遭到汤姆情妇真正老公威尔逊的误杀,她依然选择了沉默,并没有参加盖茨比的葬礼。

上帝之眼。影片中还有一个印象特别深的情节,就是威尔逊修车铺所在的矿山旁一副巨大的印有一双眼睛的广告牌。每当关系人物经过此地时,就会有这双眼睛的特写,这是一双上帝之眼。人在做,天在看。当汤姆与其情妇勾搭成奸时,到底是谁撞死了威尔逊的老婆,都在上帝的眼里。所有的罪恶与良知都逃不过这双眼睛,不管隐藏的多深。

影片结局,最让人心酸的莫过于盖茨比在被威尔逊误杀后,葬礼的凄凉。当一切繁华散去,尽是寂寞。曾经的纸醉金迷,而今楼在人已空。如果说盖茨比错在把爱情当成了信仰,过于善良而缺乏甄别,而黛西的自私与懦弱,包括那些在生前受过盖茨比恩惠的人一样显露出人性丑恶的一面。盖茨比,生于奢华,死于纯真,方成就了他的了不起。

一生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之前听到这两句话时我多少有点不屑一顾或一笑而过,看完该影片后,我对一起的友人说,我开始相信这种奋不顾身的爱情了,因为盖茨比做到了。但同时也在想,当爱已成往事,有多少爱又可以重来,盖茨比奋不顾身的追求与坚持,是否打破了这种平衡,而最终曲终人也去。也正如尼克曾经提醒过盖茨比那样,你不可能回到过去。我们都不能回到过去。

抛开那些华丽、谎言、懦弱、自私和肤浅。《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影片,这个故事又带给了我们哪些正面意义呢?这其中至少有盖茨比的奋斗,一种追求,还有盖茨比对个人品牌的经营,信念的坚持与执着,换一种思维,换一种场景,或许就是另一番景象。尼克的出现,盖茨比的纯真,也让我们看到人性也并非全是自私丑陋,依然有一种光芒存在。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英文观后感


英美电影影评作品展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原创: 印象英美

题记:2018年上半年,我们面向爱课程《印象英美》慕课的社会学习者举办了英美电影观影写作大赛,收到了来自全国学习者的热情响应,他们之中有在校大学生、中学老师、电脑工程师,还有政府公务员。经过评选,最终产生一等奖6名。接下来,我们将陆续登出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虽然作品并非尽善尽美,我们希望给予大家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引言:《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问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并被多次搬上银幕和舞台。本文是葛泠希同学观看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观后感,获得2018《印象英美》英文征文活动一等奖。让我们跟随她的笔触,一起来感受下90后同学眼中那个繁华却迷惘的时代。

The movie is adapted from the novel of the same name pletely.

Fitzgerald's Nick began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She revealed to Nick that Tom has a mistress, Myrtle.

As the summer progressed, Nick eventually received an invitation to one of Gatsby's parties. Nick encountered Jordan at the party, and they meet Gatsby. Through Jordan, Nick later knepletely. monly regarded as a pessimistic critique of the American Dream. The definition of American Dream is that anyone, regardless of their race, gender, or nationality, can be successful in America if they eone in pursuit of American Dream. And the personification of his dream is Daisy.

The American Dream presents such a pretty rosy vieic boom y, and they are the causes of the tragedy. The movie successfully provides audience a profound impression on the illusionary American dream,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background music, shot cut, the color tone and actors' super mastery of acting.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我最想谈的是,为什么说盖茨比是了不起的:

一、盖茨比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坚守着自己的理想戴西。为了接近自己最爱的人,他用五年时间成为了富有的人,但他并没有沉溺于上流社会的浮华,相反,他对理想的信守从未动摇。他每晚朝着有绿光的方向,伸出手去,仿佛要触摸到它那是他一生所追求的,至死不渝的爱情。

二、盖茨比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他最初只是一个潦倒的穷小子,在一次舞会上邂逅了黛西,从此他争取一切向上爬的机会,目的就在于要给这个女人她想要的生活。但在有了这个能力之后,他又不急于去拥抱黛西,而是通过举办一次次又一次奢华的聚会来吸引黛西,慢慢接近他爱的人。

三、盖茨比对爱情的纯洁造就了他的伟大。他忍耐孤独,忍耐心上人在别的男人怀抱里的痛苦,但他坚信黛西从来没有爱过别人,哪怕当黛西无法否认也爱过自己的丈夫时,依然坚信黛西会来电话,与他一起私奔。盖茨比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爱给予了他由无数回忆组成的永恒。

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观后感2000字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个很经典的电影,其中的主人公的背后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个电影描述的是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一些故事,相比于其他穷人们,盖茨比是幸运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观后感2000字小编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去年上半年有门课叫《影视心理学》,叫是叫这个名字,实际上要我说,就是用弗洛伊德荣格那套心理学,来套一些经典电影,试图分析出一些不可证伪的道理。

要我看其实挺土的,但那短短三个月确实看过不少好电影。就比如《公民凯恩》 吧,之前每次都是前几十分钟的新闻播报没看完就关了,没想到撑过那一段之后,越来越精彩,看到结局简直膛目结舌,心服口服。

当时赵剑老师在课上说,《Citizen Kane》国内翻译成「公民凯恩」其实不大好。「kane」这个词在美国和「King」的发音很相近,用后者的意思琢磨这片名,仿佛有着深刻的含义。

赵老师课上还现找了一位正在参加托福考试的女同学起来对比读这两个词,还说这电影应该翻译为「大国民」。

哈哈我不同意。

我喜欢的电影片名都让人看不懂,比如《洛克》《八月照相馆》《东京物语》,最烦那些自作聪明的文字游戏,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好像广东人老这么干。「公民凯恩」这个名字高端、大气、上档次,越想从标题看主题,反而越没劲。

《The Great Gastby》也常是翻译的受害者,据说常年被翻成「大亨小传」。好吧,我以前也觉得「了不起的盖茨比」不怎么样,觉得「盖茨比」就可以了,但刚刚看完电影之后,心情跟主角一样,愿意在名字前面添上「了不起」三个字,哪怕念起()来很奇怪。

我一直以为我知道这故事,高二那年徐子琳同学把书借我看过,但情节早就忘了。

倒是一直记得开头好像是这么写的:「多年前年少无知时,我爸曾经告诉我一个道理,我最近老是想起每当你看别人不顺眼时,要记住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所拥有的条件。」

这句话我一直没忘记,但我对它的态度好像老在变化。一会儿用这句话告诫自己,别老在网上骂人;一会儿又觉得这话太装逼了你丫傻子还不能说了是吧,装什么孙子?后来终于意识到,这句话不过是小说为了煽情需要,编出的一个父亲角色对一个儿子角色说的一句鸡汤而已。

电影看到不到三分之一,我就哭得稀里糊涂,而且是那种眼泪直下,需要去厕所洗把脸的哭。坦白说我觉得2013年版的电影,拍得太像漫画了,光看画面还以为是美国版的《小时代》。

但我还是被盖茨比打动,我觉得我能理解这个角色。一个苦苦经营自己的苦孩子,大富大贵之后时过境迁,心里想的却是多年前心爱的人,甚至他的一举一动,城堡的每一处装饰,都是为了河对岸的Daisy,或者都是为了那一点绿光。

两个月前看李葆春老师微博,李老师聊到通过游戏建立感情的情侣,往往看着不仅是「心有灵犀」,简直还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两个人通过语音聊天,在被精心设计过的游戏虚拟世界里共同战斗,一起跳伞、一起杀人、相互解救,直到共同相悦,却忘了这一切都是假象,或许一戳就破。

「没错儿,你其实爱上的不是一个人,而仅仅是一种声音。但是这种声音就像Scarlett Johansson在电影《Her》里的声音一样,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李老师写道。

盖茨比每天在黑道白道之间捞取钱财,努力奋斗、挥霍无度,但每次远远看着对岸的绿色光芒,都会心潮澎湃,甚至在终于能见面时,差点儿紧张得临阵脱逃。他得到了想得到的一切物质条件,对一切未知的美好,都一点点寄托在那束光芒,对岸的女人身上,时间越长,这份爱就越深沉,越难以褪去。

然而他怎么能够要求对方也这么对他呢?看到他终于失控,要求Daisy告诉丈夫一直爱的人是他,怎么能这么做呢?完全失态,干脆就是疯了。

我未尝又不是如此。惭愧地说,我过去几段恋爱都是从微信开始,从电子邮件结束。我爱上的或许只是对方从语音里发出的声音、从微信里发出的微弱信号;而对方对我的印象,则多是从我的文字里、语音里、照片里、视频里得出。时间久了,还真不知道对方是谁,甚至不清楚自己是谁。

还是那句话:没有人经得住细瞧。

不过我看这电影最大的感触,是觉得我和男主角,极像。无论去什么地方、参与什么活动,我也都有「置身事内,又置身事外」的感觉,很难在一场游戏里享受,老游离在事情之外。

我这两年好像也老扮演「『上流社会』的旁观者」的角色。这两年见过的朋友、同事,认识不少奇奇怪怪的人,说不清哪些人身在所谓「上流社会」之列,至少知道在这个国家,暴发户及富二代是什么样子、书香门第是什么体验、红二三代过着怎么样的生活、拆二代都怎么生活我匆匆从他们生命中掠过,又匆匆离开。

这些经历一度让我无比绝望。要我说,富一代过的都是苦日子,如盖茨比般,能回忆的都是苦难的岁月,鲜有时间精力享受自己财富带来的好处;从富二代开始,一切起点都不同,两代人会有无数代沟;直到第三四代,当「新钱」变为「老钱」一切又都不一样了。世界将变得越来越隔离,分类,自己人跟自己人玩儿。

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认识这些乱七八糟的人呢,有时候我会自己琢磨。

虽然知道自己是如此的幸运,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开头,父亲对主人公说的那样。

喜欢《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