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小小的希望观后有感

小小的希望观后有感

电影《公民凯恩》观后有感。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在观看的过程中,情节的展开让人欲罢不能,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电影《公民凯恩》观后有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电影《公民凯恩》观后有感

人们从凯恩临终前的遗言“玫瑰花蕾”中试图弄清楚他的传奇的一生,记者汤姆逊在图书馆查阅已故银行家撒切尔的回忆录手稿,走访与凯恩合作办报的总经理伯恩斯坦;他的好友李兰以及凯恩的第二任妻子苏珊;老管家雷蒙,每个人的视角中凯恩都是不同的,“玫瑰花蕾”仍是个迷。

银行家眼中的凯恩是幼年时用雪橇撞击他的愤怒模样。伯恩斯坦眼中的凯恩是无所顾忌的强势。身为戏剧评论员的李兰认为“玫瑰花蕾”是凯恩失去的东西——女人,或者是不曾得到的东西——童年。凯恩认为他的第二任妻子是“美国公众的横截面”,一个很一般的歌剧演员。尽管他们二人居住在上都,那里有雕像和钻石,苏珊依旧是感觉不快乐。因为苏珊和凯恩争吵:“除了你自己,你什么也不关心。”凯恩可以为苏珊聘请教师学习歌剧,然而如教师所言“有些人能唱,有些人不能唱。”,苏珊在离婚时讲到:“我真正关心的人,你都视而不见。这不是爱,没有真爱。”,老管家雷蒙亲历了苏珊走后凯恩摔东西的发泄。时空交错,五个大的闪回段落,这是该片的经典之一,丝毫不觉突兀。

童年的凯恩正在屋外玩雪橇(这个雪橇后来被扔进了熊熊大火,上面有玫瑰花蕾几个字),他的母亲望着窗外,呼喊着他的名字:“凯恩”,然后转身望见了撒切尔先生,凯恩的母亲在获得矿产后将凯恩的监护权托付给银行家撒切尔,两人签订合约,就是这份合约将凯恩与父母分开。虽然没有评论家的敏锐视觉,我依然能感觉出这个画面的独特艺术魅力。远处的凯恩的命运的掌控权,是他的母亲河撒切尔手里的那支笔。这个场景分四部分:前景的桌子和它的使用者;凯恩的父亲;房间的后半部分;凯恩在远景外自己玩耍。这个景深长镜头成为该片的又一大经典。三角形的构图:父亲;凯恩;母亲与撒切尔构成了一个三角形。

“镜头内的蒙太奇”让人们看见了小凯恩的无助和他即将成为母亲欲望催生出来的悲剧角色——内心里没有爱;手里只有权利;头脑里只有金钱。这个镜头也是小凯恩命运的转折点和他性格畸变的开始,在生命的最后,正如李兰所言“人类所遭受最大的诅咒——记忆,困扰着他。童年时的快乐时光和母爱何处可寻?由年仅二十五岁的奥逊﹒威尔斯完成的《公民凯恩》成为巅峰之作,永恒的经典。法国着名的评论家安德烈﹒巴赞曾经说过:“只要拥有一部像《公民凯恩》这样的电影,就只能给人一个感觉:高山仰止。”,无数的创新让这部影片走过了七十个年头依然动人心弦。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公民凯恩观后感


公民凯恩观后感:谁的玫瑰花蕾

1941年公映的好莱坞经典电影《公民凯恩》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人称“美国忽必烈”的报业巨子查尔斯·福斯特·凯恩,在76岁时于自己宛若宫殿一般的庄园中孤寂地死去,临终前唇角翕动,一句仿佛悄不可闻的“玫瑰花蕾”随着手中砰然滚落的水晶球一起,消失在这座富丽堂皇又冰冷寂寞的宫殿深处,音声渐息,无人知晓。

作为业界头筹的新闻大佬,凯恩坐拥着一个超出凡人想象的庞大报业集团,资产千万,风月无边,一生名利兼得,本应无所遗憾,然而他临终时念念不忘的竟是一句“玫瑰花蕾”,不得不让人疑窦丛生。

伴随着新闻大亨凯恩的离去,“玫瑰花蕾”究竟意指何物成了新闻记者调查的要点。它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惊天秘密?凯恩临终时这声饱含哀伤的叹息是在祭奠当年求而未得的情感,还是为未能弥补对谁人的亏欠而做的终极忏悔?

随着记者调查的深入,围绕着凯恩身边人的采访逐渐展开,妻子好友同事仆人,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诉说了关于凯恩的种种往事,凯恩曾经的生活轨迹旋即缓缓展现在记者眼前。

凯恩曾制造舆论使国家卷入一八九七年美西战争;重金挖走竞争对手的全部班底;曾迎娶总统的侄女社交名媛艾米丽为妻;曾展露自己的政治野心参与选举;曾仰仗丰厚的财力力推自己毫无天分的情人登上歌剧舞台……最重要的是,他制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报业帝国。在这个帝国的昌盛时期,凯恩曾经控制着37家报纸,13家杂志和一个无线电广播网,他的报业帝国是帝国中的帝国。

这样富可敌国的凯恩先生,临终前念念不忘的“玫瑰花蕾”究竟是什么?重重调查之后的记者依旧没有得到准确明晰的答案。他最终下定结论说,凯恩先生是一个获得了他想拥有的一切然后又失去了这一切的人,也许玫瑰花蕾是某种他没能得到或是失去了的东西。他猜测玫瑰花蕾也许就是拼图上的一块,遗失的一块。

如果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凯恩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风光无限世人皆知,孤单落寞无人相守。他不断得到,同时又不断失去,那些看似令人着迷的、光鲜亮丽的光彩浮华,在他的生命里来了又去,却始终都是过客,在生命最终的尽头,竟然什么都没有留下。金钱或许能够换取权势,权势或许能够招致名利,但这些都换不来真挚的情感。亲人爱人友人情人,他们无一例外的离开了他,他在追逐事业与名利的同时,不断抛弃着这些实际更为珍贵的感情。因此,从某方面来说,凯恩的辉煌帝国是以牺牲最珍贵的东西为代价才换取的,他的玫瑰花蕾,最终只能盛放在天国的彼端。

影片的最后为我们揭示了谜底——当仆人们哀叹着将凯恩生前所有珍藏的异宝一件一件的抛进熊熊燃烧的熔炉中时,那件曾属于童年凯恩的小雪橇,在烈焰的炙烤下褪去了层层掩饰的油彩,终于在趋于毁灭之前,短暂的露出了当年的模样。“ROSE BUD”几个字格外醒目,原来,这才是所谓“玫瑰花蕾”的真相。

破碎的童年使得凯恩的成长经历异于常人,一面是旁人难以企及的富贵荣华,一面是被父母抛弃的孤独落寞,这种经历是暗藏的隐痛,仿佛一颗深埋地下的炸弹,虽被极力掩埋,但依旧存在着,并且往往在最脆弱的时候引爆,不断的折磨着他的心灵。童年的残缺使得凯恩难以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因此他孜孜不倦的追寻着已然逝去的童年,和与童年有关的一切。他的第一任妻子,温婉贤良的大家闺秀艾米丽并不能带给他一直缺失的安全感,因此当他遇见孩子气的苏珊时,就无可救药的迅速陷入了爱河。苏珊那活泼伶俐而又无忧无虑的性格,仿佛童年玩伴一样,带给他不能替代的欢乐和平静。她能弥补他心灵的缺失,她的天真烂漫是他最好的慰藉。然而这本不是爱的正常形态。或许由于童年时没有在亲生父母身边长大,凯恩并不懂得如何去爱一个人,他将苏珊当做笼中的鹦鹉、枕边的娃娃,一味的满足着苏珊那不实际的愿望,并在苏珊感到痛苦时仍不停止毫无意义的歌剧演出,最终导致了苏珊的服药自杀。在苏珊侥幸被救回之后,他与苏珊深居简出,将自己囚禁在宫殿一般的城堡庄园里,过着孤寂冰冷与世隔绝的日子。当苏珊厌倦了这样的日子,坚决的离开他后,他像一头发怒的狮子一般砸毁了苏珊屋子里所有的物品,最终留下的,就是他临终前依旧握在手中的水晶球。

其实,无论是苏珊、水晶球还是“玫瑰花蕾”,凯恩所念念不忘、执着追求却最终未得的始终是一份纯真而温暖的情感。这种缺失从他的童年开始,仿佛受了诅咒一般,如同一个难以逃脱的梦魇,不断的吞噬着他的灵魂,使其不得安宁。

凯恩的故事以报业大亨赫斯特为原型,其中掺杂了赫斯特一生的对手普利策的逸事,以及导演兼主演奥逊·威尔斯的部分经历,因此显得十分离奇而精彩。查尔斯·福斯特·凯恩作为融合了上世纪初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报人的艺术形象,极为生动,他的故事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当时美国报业的繁盛与隐藏的弊端,也给今天的新闻人带来思考和警示。怎么做新闻,做什么样的新闻,在新闻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丰富多彩的答案。当业界的操守和底线一次又一次被挑战的时候,新闻人最初的初心也仿佛一枚在风中摆动的“玫瑰花蕾”,枝影倾覆间,知未可见。

实际上,做事和做人一样,都是需要有些不切实际的信仰的。如果太过于纠缠现实,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拘泥于分毫的较量,把重点放在不择手段的生存上,即使这个媒体暂时获得了立足之地,也终将失去受众的信任。新闻人应该是有梦的人,在这个时代仍然不失做梦的勇气,能做梦并且敢做梦,梦里的初心不能忘。又或许每个新闻人都有一个关于“玫瑰花蕾”的梦,只不过有人在迷惘中坚守,有人已永远失去,而有的人,还在寻找。

谁的“玫瑰花蕾”已经不再重要,新闻人做出的选择不管多么相异,都将交与历史检验。在多少年后,当后人回望前人来时路的时候,相信他们会给前人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

《公民凯恩》观后感400字


《公民凯恩》观后感


譬如利用相似物的场景转换从少年到成年十九年时间线轻描淡写的更迭/第二任老婆开的夜总会从雨夜到天明(这可是1941年的片子啊!)/早餐会不断切换的画面(人物情绪的渐变)...../对凯恩矛盾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妻子的拼图、床上的人偶和上万(在那个年代!)的雕塑艺术品堆叠在一起,他的骄傲反使他不知道如何去爱(导演把无数的信息塞在了不起眼的琐碎里,使观众一开始能注意但不重视直到回过味来发现自己无意中已经默认了太多信息)/很多叠影过渡都和音乐旁白结合的恰到好处而不突兀

*几乎没有一个场景画面是多余的

威尔斯在自己的处女作品里把节奏掌握得非常到位(松弛有度)每个小高潮中间的煽情搞笑娱乐性都调度的令人惊艳[泪]

*

感觉知道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好多电影依旧啃着老本(可是总只能尝些边角料的甜头或甚不及)

*

想起1929《一条安达鲁狗》1927的《大都会》[拜拜][拜拜][拜拜]天才真的是从未来回来拯救愚蠢的人类的吧

*

措不及防的鹦鹉简直让人好感度爆棚!//p2多罗西真美啊摸着自己的胖脸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泪]//p3的威尔斯总让我跳戏到《现代启示录》里的马龙白兰度(年纪大了都是光头方面大肚子)//p7凯恩的藏品在黑白片里乍一看简直就是现代都市的缩小版模型(他的妻子的床板卧室的装饰拼图和2的小玩意儿和他的无价艺术品比邻而居)

//

put all this stuff tegother:the places and the paintings,and the toys and everything .

He was the man who got everything he wanted ,and then lost it.

(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

电影《孔子》观后有感


电影《孔子》观后有感

在看《孔子》这部片子前,我已多次听说过它。可从来也没去看过它,总觉着它可能会是一部无趣的教育片。我难以想象,作为开启了枪战片、赌片等类型片先河,成为香港“暴力美学”风格电影代表人物的周润发饰演的孔子会是怎样的一个孔子。

影片正式开始,孔子自牛车上走下,步入宫殿,当特写镜头到达正在殿外行着跪礼的孔子脸上时,我的脑中不禁浮现出那个头戴黑礼帽、一身黑大衣、围着白围巾、风流潇洒的许文强。我不曾看过《上海滩》,也不了解《上海滩》的剧情,但我却知道剧中有个显尽了民国上海滩独有魅力与腔调的“许文强”。而周润发的“强哥”形象也是多年来他在我脑中最深刻的形象。

但渐渐地,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强哥”的形象在我脑中渐渐淡去,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孔子出现在我眼前。当他被罢黜,被迫离开鲁国,他难过、颓丧;当他周游列国,他也会思念故乡;颜回落水而亡、子路战死,他悲痛不已……他不再只是教科书上那冷冰冰的只会各种“曰”的圣人,他是个与我们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的人。或许有人说这样的孔子就变成了一个普通人,但你不能否认它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有血有肉的孔子。

片中颜回落入冰湖,为救书而死,虽然这实在让我感到有些不值,但这是他的选择,也并不影响我为之感动,震撼。清晰的画面,恰到好处的配乐,夫子的焦急无奈、悲痛呼喊,颜回一次又一次固执地潜入水中及他最后沉入水底时手中依然紧紧抱着的竹简,这一切都让我感到震撼与心痛。

子路临危出仕,孔子担心不已,谆谆告诫。(w w w . f w s i r . c o m)子路战死卫国,却宁死不屈,就是死,他也记得夫子教诲,冠帽要堂堂正正。他扶正冠帽后,即被敌军多枪刺杀,那倒下的身躯让我潸然泪下。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漂泊,终于回到了鲁国。不同于当初大雨中独自一人驱车离去的孤苦凄凉,如今有数不清的人立于城门迎接孔子回国。紧接着重复了电影一开头的孔子下马车片段,可那个摆放车凳并扶着夫子下车的人,却不再是那个与夫子形影相随、腼腆聪慧的颜回,驾车的人也不再是那个爽直勇武的子路。当孔子抛开手杖,行礼下跪那一刻,我不禁有了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觉。城门还是当初的城门,宫殿还是当初的宫殿,礼还是当初的周礼,行礼的人却不再是当初那个有着一身鸿图抱负,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时局的孔子。

一切都没有变,一切又好像都变了。

电影最后,是须发全白的孔子安坐于室内,一派淡定从容的场景,窗外风景清幽雅静,与影片一开始时的场景相呼应。记得影片开始时,孔子说了一句话,“衰老了,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突然想到,现在的“周公解梦”一说是否与孔子这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有关系?于是经过一番查阅,它们果然是有关系的。正是因为孔子说了此话,久而久之,后人渐渐就把做梦叫做见周公,后来又发展成了周公能解梦。于是有了现在的“周公解梦”。

整部电影,让我欢笑有之,感动有之,更有所思考,也对我们的至圣先师有了更多了解,而不再仅仅局限于那些“子曰”。虽然许多人批评影片改动了不少史实,但我想作为一部电影,若完全按照史实拍摄,这也就不再是电影,而是纪录片了。

电影《二十二》观后有感


电影《二十二》观后有感

白菜美人灵感无限

小店第一篇文章,是我的观后感。小时候极讨厌看了电影还被老师要求写观后感。但今天的我却很想写,既是对《二十二》的致意,也是为了敲打自己不要遗忘最初看这部电影的感受。

虽然做好全程压抑的准备,但当布满皱纹的面庞一次次清晰地出现在大荧幕上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很心惊。这些老人大概都是1920年到1928年间出生的,算算1937年后正是青春浪漫的好年纪,若生在我们这个年代本该接受着良好教育,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

我不太记得每位老人的名字和样貌,但是她们回忆往昔的痛苦神情和小心翼翼生活的样子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对电影的印象由很多个片段组成:老人颤抖着吃下速效救心丸;来自韩国的志愿者帮助老人修补房屋,安装空调;志愿者给老人拍照,老人由衷地赞许相机;老人去世,来自日本的志愿者失声痛哭;老人说我爱毛主席;老人讲日语甚至加上了肢体动作来描述当年的情景;老人看西游记露出开心的笑容;老人坐在养老院院子里端着一个碗默默吃饭,发呆;老人独自上山拾柴,用大铁锅炒菜;老人讲起子女晚辈有点欣喜又有点失落; 老人咳嗽起来,话讲不清楚了;老人唱起阿里郎桔梗谣,眼含泪水;老人不愿意随着志愿者回到出生地韩国,说那里没有亲人不是家乡;老人怕村里人议论不愿出镜;老人在暴雨天用拐杖慢慢关上木门,但雨水还是从来不及关上的窗户溅到室内;老人缓慢仔细地咀嚼着嘴里的土豆片,没有牙齿,满脸沟壑;志愿者不称她们为慰安妇,而称为“被冠以慰安妇之名的受害者”。

老人们平均年龄超过90岁,如此长寿的人生本该是令人称羡的。但早年遭遇劫难的她们晚年生活环境并不好,贫穷得显而易见。幸运些的有家人陪伴,还有很多则在养老院或独自居住生活。

影片以一位老人的葬礼结束。镜头中埋葬老人的山坡从布满积雪的寒冬变成了草木丛生的夏日。但我却丝毫感受不到生机。

写到这我感到绝望,为养老院里只能以发呆度日的阿婆绝望,为无法向周围人启齿遭遇表达屈辱愤慨的阿婆绝望,为没有亲人参加葬礼只能独身一人走的阿婆绝望。更绝望的是阿婆的维权之路太难走,她们也许终其一生都等不到日本政府道歉了。

感谢电影中为老人奔走维权,关爱她们晚年生活的志愿者们,感谢这部唤起我们民族意识的真实又隐忍的电影。希望大家的关注和努力可以带来我们期盼的那个好结果。

对了,电影结尾有位阿婆留言说,希望中日不要再有战争了,因为打仗会死很多人……

电影《守法公民》观后感:如何追求正义?


如何追求"正义"?

——电影《守法公民》观后感

张小明在锦城

下载了一部电影《守法公民》,网传很不错!看后亦有震撼心灵之感,而且一时难以言说是非对错。而"是非对错"应该是我们通常说的"正义"的基本内涵了吧?"难以言说"则表明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01

"你无法反抗命运"

电影中,男主人公克莱德有着温馨的家庭——漂亮的妻子、乖巧的女儿,然而一场入室抢劫案中他失去了妻子和女儿,并且目睹自己的至亲至爱被辱被害。主诉检察官尼克在控告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和主要犯罪嫌疑人达比通过辩诉交易使得从犯阿米被判死刑,主犯达比从轻发落。从案发开始,到庭审过程中,达比对克莱德、尼克都曾邪恶的说:"你无法反抗命运!",而且这句话也在影片中出现多次 ;这样一个具有长期犯罪史,并且暴虐成性、吸毒成瘾的"坏人"说出这句话颇具有讽刺意味!是的,克莱德难以反抗妻女被害的命运,尼克无法反抗司法系统的规则,他们追求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追求属于个人事业上的进步,有什么错吗?

法庭开庭前,克莱德找到尼克,希望尼克能够继续指控犯罪嫌疑人,而非达成"交易";尼克称,有些证据上的问题法庭不予采信,不做"交易"的话可能面临两个人都无罪的判决!克莱德说:我亲眼看到了他们两个人的容貌,我知道我的女儿被达比杀了,这是事实。"你知道什么并不重要,法庭只看你能提供什么样的证据!"尼克的这一句话让克莱德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从司法角度而言,尼克这样的一句话实际上是在区分"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但对于失去家庭、失去生命支柱的克莱德而言,他如何能接受这样的结局?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认识到:公权力无法实现他自身所需要的"正义"了!

达比走出法庭的时候,带着讽刺的口吻对尼克说:现在的司法体系好啊!远处的克莱德,看着达比罪恶的嘴脸及其走近尼克身边窃窃私语,那脸上的愤怒和仇视让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尼克看到了了,表情也是凝重的——他知道克莱德想要的是什么;当然,他也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司法事业上的"胜利"也许不是单单的个案来评价的,但又毫无悬念是一个个具体的个案组成的。同僚说:做出决定并不困难,难的是接受决定!他们也谈到,在这个行业中"要学会不断的忘记",这些话语都为剧情的深入发展埋下了伏笔。

02

是"正义"的缺席?还是"正义"的迟到?

尼克在一次次心里挣扎中一步步"前进",十年后的他经验更加丰富、思路更加敏捷、工作更加干练,也拥有领导的信任和赏识,下属对他钦佩有加并愿意为之卖力,他俨然成为当地检察官中的佼佼者!当然,他也常有对家庭的愧疚——孩子懂事、听话,他却少了很多重要时刻的陪伴;面对妻子的"责难",他无奈的继续奔向自己的"事业"!然而,那个当初怀着巨大悲痛转身离去的克莱德并没有"学会遗忘",也没有"接受命运";他策划了一系列"复仇"行动:首先是阿米执行死刑的药物被替换,本应该无痛苦的"注射死刑"变成了一场"残忍、不人道"的惩罚,给现场的司法官员造成了极大的恐慌。注射药瓶上的一句"无法反抗命运"让司法人员将矛头指向了已经被尼克"遗忘"在记忆深处的达比,而达比被找到的时候已经被残忍的杀害,肢解了25块——克莱德具有重大嫌疑!警方找到克莱德的时候,他脱光衣服束手就擒;然而,就"谁杀死了达比"这个核心问题,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能够指向克莱德。

克莱德在能否对自己保释的问题上,对尼克基于其财产状况、可能逃跑以及犯罪手段残忍等情形提出的"不予保释"意见不屑一顾,侃侃而谈自己守法、首次被指控,公诉人无证据、侵犯公民宪法权利、违反先例等等与保释相关的事实和依据,认为自己依法应该被保释!当法官表达倾向意见后,他顿时破口大骂法官为婊子,称其糊涂、没有是非、草菅人命……,克莱德对达比和阿米案件审理中的每个人都记得一清二楚!紧接着,克莱德虽然在监狱中,却通过和尼克的一次次"谈判",因为对方一次次不履约、延迟履约,实施了精准的"报复":达比的辩护律师、主审法官、尼克的检察官团队、尼克的检察官领导……都被非常干净利落、也非常冷静残忍、又极具现实视觉冲击力和心理震撼力的杀死!直至克莱德将矛头对准了整个司法体系,试图摧毁以当地市长治下的整个司法体系的领导人的时候,尼克才最终阻止了他,并且让克莱德最终死在了自己的"计划"中!

在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克莱德和尼克的心理也跟随着在变化、在反思。克莱德认为自己已经一步步的通过"教训"让尼克学会了尊重事实,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司法正义;尼克也确实进行了这方面的反思:"我年轻的时候很想改变司法系统,我想去抗争,不惜代价、做到最好; 但是这里让一步,那里让一步,最后就陷入其中了 ,然后就意识到我想改变的司法系统已经改变了我……我已经迷失了道路了!"克莱德的一系列行动都表现出了计划周密、行动冷静、目标精确的特点,这和他毫不动摇的想要摧毁他认为已经腐败透顶的司法体系有关,当尼克无奈又愤怒的问到他何时能"收手",诘问他"不断地杀人复仇,妻子和女儿就能感受到愉快了吗?"的时候,克莱德说了一句很痛苦,也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她们什么也感受不到……她们已经死了!"而且声称自己并不单是为了"复仇",而是要摧毁这一切,要做"像圣经一样伟大的事"——大概的意思就是毁灭和重生吧?

03

如何追求"正义"?

杀人犯罪造成的社会关系损坏具有一种"不可恢复性".所有后续的补偿、惩罚,似乎都无法真正弥补死去的亲人给活着的人造成的心理创伤;但文明社会极力避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公正观,希望通过更加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去修补已经损坏的社会关系。然而,那种"自然正义"总是不会缺乏市场的,也总有人为之欢呼雀跃——复仇行动的成功会让人有一种"沉冤得雪"的快意(前阶段网络热炒的"张扣扣除夕杀人案"即有类似的体现);这大概也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始终没有取消死刑的一个根本性原因。然而,克莱德的目标对准的是整个司法体系,试图凭借一己之力摧毁不公的"体系",这在根本目标上同尼克在反思中所谈到的"改变和抗争"是同一个问题。尼克通过的是一次次的妥协让步的方式,在司法体系中迷失了;克莱德通过的是一个个屠戮事件对之进行攻击,试图"彻底摧毁"司法体系。(当然,这里存在"方法错误"的问题:你只能摧毁"人",无法真正摧毁"体系"!)从这个角度而言,尼克从事司法工作的"初心",也可以说是克莱德的"终极目标"——他们都希望能够"改变"司法体系!

整个电影中当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追问":为什么这么恶劣的案件会出现"证据不足"的问题,责任在于谁?这是不是说明确实存在司法腐败的问题?为什么尼克会选择"辩诉交易",而不是像克莱德所说的那样"努力"去追究行凶者的责任?是考虑司法效率,还是平衡自己的"精力"?司法人员如何在个案中做出价值判断,做出"继续指控"还是"辩诉交易"的决定?克莱德为什么一直没有将尼克作为"惩罚"对象,而且相当于间接的帮助了他在仕途上走的更远?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改变"了尼克吗?是认为"辩诉交易"不会再在尼克身上出现了吗?克莱德在一次次精确打击下,究竟能否达到摧毁"腐败的司法系统"的目的?这究竟是一个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伟大目标,还只是一个充满"偏见"的、具有破坏性的暴虐行为?我们应该为这样的"智慧"喝彩,还是应该对这样的"行为"批判?进而我们也可以问:"罪恶"能分级别嘛?能辨析谁的"罪恶"更重一些、谁的更轻一些?谁的"罪恶"应该受到残忍杀害的惩罚,谁应该受到一般的惩罚?克莱德美满家庭被摧毁给他带来的伤害更大,还是那么多无辜牺牲的检察官的家人受到的伤害更大?更加深刻地,我们还可以问:正义能否被"量化"?如何去追求"正义"?当我们谈到追求"正义"的时候,我们真正要追求的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的可以试着回答,有的可能很难回答。但毫无悬念,这样的影片能够给人带来反思和警醒:我们在思考关于公正的问题的时候不单单从大处着眼,也要关注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案;但愿,"公平正义的阳光"能够照进每一个具体的案件!

电影《大创业家》观后有感


电影《大创业家》观后有感

原创: 阿斌

9月初,由于一点小问题,在医院休息了两天。闲而无事,看到了这部讲述麦当劳创始历程的电影——《大创业家》,颇有感触。这两天,重新看了一遍,顺便写点文字。

其实,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可能就会发现:怎么跟《社交网络》这般相似,特别是最后一段与昔日伴侣、合作伙伴分道扬镳······从一个传统的道德观来看,确实颇为让人不喜。

从整个电影方面,或许也会有叙事过于直白,台词剧情过于老套的抱怨。这里只是从自认为客观的角度,来谈谈对生活、产品、资本,以及情感道德观的一些体会罢。

传奇的人生都有些相似——激情、执行力、洞察力、坚持。

咋一看这部电影,怎么前部分像《当幸福来敲门》,主人公雷每日在无休止的推销和拒绝中度过,但是又能够重燃斗志。光碟里面的演讲鸡汤,看似俗套,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何尝不需要时常有着这样的告诫与提醒呢?看似枯燥、可笑,却是十分必要!

电影里雷的妻子问他一句话:你什么时候才能对现状满意呢?他回答:也许永远不会。是的,真正能够走出传奇人生的人,不是那些天赋高的人,不是那些运气好的人,也不是那些有关系能走捷径的人,而是那些对于现状永不满足,并且一直积极努力和改变的灵魂体。

鸡还是蛋先?简单的一句话,其实也是每个人要面对的选择。或许,谁先不重要,当下行动最重要吧。

不论是雷在遇到麦当劳兄弟之后的迅速决定,还是开启项目之后的高速运转,甚至是后来放弃富人合伙人,转而选择迫切需要改变现状从而踏实肯干的人来经营麦当劳,或是能够积极想出办法解决经营费用问题的琼······他们的身上,都有着一种特质,那就是想到点子,马上行动尝试;遇到问题,马上行动调整。做任何事情何尝不是这样呢。

买快餐时的漫长等待,以及混乱的订单,这是几乎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麦当劳高效的工作系统,去过这家店的顾客都能看到。但是,唯独雷在第一时间将两者联系到了一起,在那一瞬间,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快餐店,而是一个商业帝国;哈利·索恩本只是通过旁听到雷与投资人的一段谈话,就迅速做出判断,并且完成自荐,最终成为麦当劳的CEO······

努力固然重要,然而没有方向、漫无目的的做功,也许最终还是在原地打转。所以,要在商场、市场脱颖而出,敏锐的洞察力不可或缺。

就像雷蒙·克罗克最后的录音中说的:做到这一切,最重要的唯有坚持与决心。是啊!才华横溢的天才比比皆是,高端学历的人才从来不缺,即便是现在的独角兽企业也雨后春笋,最终能够不断超越,得以长久发展的企业和个人,并不多。唯有坚持与决心,才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一次次低潮与困难面前,砥砺前行抵达彼岸吧。

做产品必须要有匠人精神——苛刻的品控、精简的流程

电影中,让人震撼的是麦当劳发明他们制作流程的高速运作系统,在网球场上不断演练的过程。不禁让我回想起当年在工厂与BOSS一起设计流程,寻找高速系统的往事。让每个人都动起来,让整个系统成为效率的交响乐,而非浪费时间。

在我们眼中,富士康式管理和生产流程是一种对于人性的摧残与伤害,现实也许真如此。然而效率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在人工智能告诉发展的今天,也许不久的将来,当企业将那些重复行的流程和工作交给机器人,而带有创造性的、富有感情的、量身定制的工作由人类来完成,那是不是也可以实现既高效而又富有艺术性的结合呢?谁知道呢?

对于每根薯条、每个汉堡的加工时间、加工顺序,这些对于产品的每一个要求。不因为规模扩张而改变,不因为顾客没抗议就放松,而是按照自己心中的衡量标准,这才是对产品的虔诚、对顾客的敬畏。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本庶佑当被问及科研人员怎样才能做出独创性研究,本庶说,他经常跟自己的学生说要重视六个"C","珍惜好奇心(Curiosity),满怀勇气(Courage),去挑战(Challenge),坚持所信(Confidence),全神贯注(Concentrate),持之以恒(Continuation)".

做产品、做人,也该是这样吧。

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商人为牟利而忽视产品的质量,甚至枉顾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而现今的内容生产者或是服务提供商,早已沉浸于满足客户的最低需求,完成上级的数量安排,连规范与准确也常常无法做到,何谈创作型?

当然,产品真正做到极致谈何容易!只是,愿每一个产品人,每一个产品的输出都能够尽其所能吧。

资本运作决定着企业的存续

做企业永远离不开成本这道坎,不论是产品制作方面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还是销售渠道的平台、租金成本、运营成本,都是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生存,盈利和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

麦当劳兄弟的高速系统,是对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的充分利用,提高单位成本所创造的价值,从而降低成本。早些年竞相学习的日本精细管理,也是同样道理。

然而更高层次的资本运作,才是真正的撬动世界的杠杆。哈利·索恩本提出的将眼界脱离于汉堡行业,而是着眼于地产行业:利用土地所有权既可以控制住加盟商,也可以通过固定资产获取更多银行的支持、利用经融杠杆,更可以实现盈利完成扩张······这就是懂得资本的游戏规则的魔力所在。也是一个企业CFO的重要性。

前期麦当劳兄弟制约累的手段来自于合同与资源,最终雷得以实现摆脱麦当劳兄弟从而取而代之,则是因为占据了资本的制高点。去年以王石为代表的万科职业经理人团队,与万科股东之间的那场无硝烟的战争备受关注。最终作为传奇创始人、企业家的王石还是离开了自己创立的企业。不论其中过程、真相如何,资本的力量永远不能忽视——她可以是使你扶摇而上的天使,也可以是踢你进入深渊的魔鬼。

商场、道德、情感

影片最后的结果,雷抛弃了麦当劳兄弟,买断了其经营权,并且还毁诺没有交付期版权费。从商场角度而言,或许会说是麦当劳兄弟的短视、守旧固执、没有自知之明不适合企业的发簪;从道德角度和情感角度而言,雷以近乎绝情的方式抛弃了自己创业的伙伴,很难让人接受。然而,这样的情形却是无时无刻不在现实中、我们生活中出现,只是多与少、大与小罢了。就像影片中所说:商场就是狗咬狗,人吃人,现实的残酷不用多说。我以为,我们能做的是在那追名逐利的旅途中,每个人心中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对于世界、生活和他人,都心怀一种善意,不被贪婪与欲望遮蔽了双眼,同时能为世界带来一些好的变化,这就是不错的

说说影片中雷和她前妻的情感生活。前半段,我们看到的都是雷的前妻与雷在思想上的各种不同步,也许会觉得她安于现状、虚荣,不能支持丈夫。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当雷被她的朋友取笑时,她在解释和表示理解时的眼神中那份认真;还有他努力的去融入丈夫的圈子,还在不断的帮助丈夫寻找合作伙伴······她更像一只一直想要追上丈夫前进的脚步,却最终还是无法追上而被抛弃的孤独的小鸟。而最终雷提出了离婚其实早已是情理之中,痛苦的表情之中还有这一种释然。

我对雷的情感态度不是很认同。这里不想去谈论是雷的喜新忘旧,还是说两个人本来不适合最终的分开才是好的结局。而是,从人生伴侣的选择与决定上来看待这件事。

每个人在婚前婚后,或许会有着某些变化,但是一个人的特质、性格是很少会有大的变化的。而雷必然是早就对于其自身的追求和与其前妻的性格有所了解,然而其结合更多的是自己的某种失意对于命运的妥协,寻找一个帮助其处理生活中所有事情的助手。在其开始麦当劳事业之后,他不断的抱怨妻子不能支持他,不能成为他的伙伴,在他的世界里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外界的一切都是其索取的对象,包括另一半。而他的付出,几乎没有:在自己没有成功的前三十年妻子没有离开他,而在他成功了之后他抛弃了妻子。这就是我所不喜的婚姻观:为结合而结合,为索取而结合。

或许是有些传统或是完美主义,我所认为的婚姻,应该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是对于自己和对方足够了解之后做出的真正认同,是对于今后不论世事如何变迁仍愿意包容、停下脚步等待,并且共同发展的愿望与许诺。

最后以李宗盛的歌词来结尾吧:

那爱来敲门,

回声的确好深,

我从来不想独身,

却有预感晚婚。

我在等,

世上唯一契合灵魂······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观后有感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观后有感

原创: 兔纸先生

在看《悲伤逆流成河》之前听到很多褒贬不一的评价:很不错、推荐去看、郭敬明的片子又是非主流的吧、还好吧就那样······诚然,存在即合理,我会尊重每个人对这部片子不同的声音,但我会保持自己对《悲伤逆流成河》的自己的看法。

就在刚才,看完《悲伤逆流成河》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诚心推荐《悲伤逆流成河》,有一个微信好友在底下评论:真是让人惊讶!我问我的什么让你惊讶?他说我竟然会去看这么非主流的小说,我说我没有看过小说,我是看完电影才发的这条朋友圈的,他紧接着回复:妈耶。。。竟然还去看电影。。。我回复他:我看完后很有感触但我不觉得自己是个非主流,难道你认为校园霸凌应该成为一种主流吗?于是他说我这么激动干嘛!他压根没看过《悲伤逆流成河》,根本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只是听到《悲伤逆流成河》这个名字然后又是郭敬明写的所以觉得是校园青春小说而已。

我真的很无语,当你自己看都没看过这个,就用以往的认识去否定新的事物,如果是我,按我的逻辑走下去,因为自己没看过,我肯定不会在底下评论说非主流这种话,好,就按评论了这个路子走下去,我绝对不会发接下来的话:如果是我朋友的话,我当然会知道这是开玩笑的话,并不会这么认真的反驳别人。一字一句没改过,标点符号都没动。

我可*你的吧,你当朋友是什么,你**把我当你FATHER你再给我说这话,作为一个完全不了解的人你有什么资格在这边站在道德制高点来说我非主流。

说回电影,不谈论演技,因为我认为这部电影传递出的价值观才是我们这些观众要注意的,演技台词自有专业导演、制片人等会评估。其实整部电影很悲伤,正和其名。唯一让我感觉到心情不那么沉重的是易遥开始反击的时候,但是所有的反击并不会让易遥这个阶段的人生还回到没有东窗事发的那时候;甚至在易遥妈妈紧紧牵着她的手带她去看病的时候,是啊,镜头很美,阳光很美,易遥的眼睛很美,妈妈的白发很美,但就像是久浸在苦难之水里的衣服一样,你不重新换一盆水,生活还是这样,在痛苦中步履蹒跚地生存下去而已。

我想起自己三年级经历校园霸凌的事情了,其实我还好没有易遥那么严重。三年级,我刚转到一所新的小学,担任我那个班的数学老师同时也是学校副校长,是一名女老师,郑*丹,我性格是对于新环境我需要时间来适应,而且我小时候性格很内向再加上自己数学一直不是很好,有一次上她的课,有道题我一直算不出来,同学不敢问,还不熟,就自己在想,她下来检查发现我这么慢就叫我站起来,说我怎么做的这么慢,像个蜗牛一样,然后就把我喊到讲台上去做,我更紧张了,一直在流汗,从此“蜗牛”这个外号就跟了我整个三年级。有一次我家那边的一个少儿频道到我学校去做活动,其中有一个主持人是叫蜗牛哥哥,他自我介绍后,全班人看向我,因为我也是个“蜗牛”······

后来到了四年级,重新分了班,就好多了。我一直记得那个看到我语文不错然后叫我继续加油的那个四年级时候的班主任:杨*妹。我真的很感谢她,她真的可以说是我的一道阳光照进了我灰暗的内心,很谢谢你杨老师。

伤害过我的人,我只是暂时不计较了,而你要是日后再对我兴风作乱,我定要叫你低头向我认错,我永远不可能原谅伤害过我的人,就算我朋友就算我父母。

是的,我曾经也是一名被校园欺凌的人,但我不会像小米那样去欺负其他人,我会像顾森西教易遥的那样,勇敢反抗,绝不软弱。我也不会像齐铭那样不懂他人受到的苦就在那边觉得你很弱你为什么挺不过来,如果你无法理解他人的生活就请你闭嘴。

易遥,很高兴认识你,虽然······但希望你还是可以拥有希望的希和太阳打西边出来的西。

顾森西,也谢谢你,在易遥最无助的时候给了她温暖和光亮。

愿我们所有人的青春都可以被温柔以待。

对于校园霸凌和不平等事件,坚决说不,勇敢为反抗的人发声!

岩井俊二电影情书观后有感


岩井俊二电影情书是几年前的电影了,不过一直都有人在津津乐道,由于最近的你好之华正在热播,小编就去看了一下,下面的观后感大家一起欣赏!

很久很久就听过日本的《情书》,但是始终没有看。只从别人的影评中知道那是一段关于暗恋的故事,关于遗憾、错过的故事。今日友人谈起这部电影,便抑制不住细细地看了这部电影。

故事很美,少年沉默不言的性格,少女对于感情的迟钝,最终成就了这场电影。未能说出口的暗恋更加使人迷恋,网络上的影评大多写的是暗恋很美,但是我却为博子感到叹息。

故事开始于男藤井树的忌日上,尽管知道男友已去世,但是未婚妻博子却仍然无法从失去他的悲痛中走出来。偶然的机会博子发现了藤井树的住址,鬼使神差地,博子把地址抄在了手腕上,并且按照地址写了一封只有寥寥几字的信。藤井树,你好吗?我很好,短短的句子表达了博子对男友深深的思念。令人惊讶的是博子竟然收到了来自藤井树的回信。博子自我欺骗的相信着那就是男友藤井树写给她的回信,然而却被深深爱着她的秋叶残忍()戳破。最终经过一番探究,博子终于知道给她回信的藤井树是男友的国中同学,他们,有些同样的名字。

博子去女藤井树的家里去找她,终是没能与她见面,但却使她意外得知一个震惊又害怕的消息:她和女藤井树长得很像。她再一次去到男友的家中拿着他国中的纪念册指着女藤井树问他的母亲,是否跟她很像。虽然没有得到正面的回答,她还是明白了。她伤心、她怀疑,怀疑未婚夫对她的一见钟情,对她的爱都只是因为她长得像女藤井树,她从未拥有他的爱。

以想更加了解未婚夫的过去为由,博子写信希望女藤井树告诉她更多她与男友之间的事。从书信往来中,博子知道了她们之间的羁绊来自于他们共同的名字,在女藤井树里的信里,他们因为名字被班里的同学绑在了一起。班级选举上女藤井树因为被同学调侃他们俩的关系落泪,男藤井树生气地跑到女藤井树面前,确认她真的哭了,然后径直走到那个同学面前,把那同学打了一顿。那时的博子,心里已经隐隐地明白未婚夫是爱着女藤井树的。

因为深爱,所以抑制不住地想知道关于你的一切,即使那会使我痛彻心扉。

博子继续与女藤井树保持着书信往来,她尝试着问他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子,谁是他的初恋。看着因女藤井树在他与隔壁同学之间牵线而生气地把书一放,摔门而去的时候;看着男藤井树不断地在借书卡上写着的藤井树。的时候;看着他因女藤井树没有上学,亲自来到她家并要求她帮他还书,看着他略微局促地问她家里谁去世了的时候。博子知道了,他曾这样深深地爱过一个人。

斯人已逝,博子再执着于此也是徒劳,最后博子在面对着远处有他的地方歇斯底里地喊了很多遍你好吗?我很好,我很好我理解的是她对这段感情的释然。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电影《公民凯恩》观后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小的希望观后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