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作文读后感观后感

作文读后感观后感

“康熙”观后感。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康熙”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康熙”观后感

这个暑假我一直在看《百家讲坛》,让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康熙的那一段。

看完后,我了解到了他在那个时代的许许多多的丰功伟绩。其中他对他的皇子,皇孙们的教育让我感到佩服。康熙让他的皇子,皇孙们二点多钟就起床,三点便开始到尚书房上课。一直到晚上七点钟放学。而且康熙还要来尚书房亲自观察。可见康熙皇帝对儿孙们的教育格外关注。

其实,那些皇子们不用学习也照样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康熙却没有这样做,让他们读书。果然,他的三子成了着名的学者,四子就是精通政治的雍正皇帝,孙子是流芳百世的乾隆皇帝,这和康熙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康熙让他们3点上课7点放学,一天16小时都在学习,除了吃饭外没有休息。而我们早上8点上课,下午5点放学,中间还有午休。可以这样说,如果这些皇子生在现在还这样做的话,哪个博士后考不上啊!

由此事可见,康熙不仅是一个世人敬佩的好皇帝,也是一个教子有方的好父亲,好爷爷。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康熙读书之道》观后感500字


读书之道

——观《康熙读书之道》影评

今天,我们看了《康熙读书之道》,对我的感触很深。

康熙从5岁开始读书,一生苦读了65年。康熙皇帝的政务非常繁忙,但是他一直到老都在坚持读书,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康熙非常爱读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他的奶奶曾经阻止过他读书,对他说:别人是因为要考功名而苦读书,你又不需要功名,干嘛要苦读书呢?康熙的回答是,我爱读书。康熙的这种对读书的执着让我感动,因为他当了皇帝还坚持读书,是没有一个皇帝能做到的。

康熙读书分为四个阶段:少年好学,中年苦学,盛年博学,老年通学。这也可以看出,读书伴随着他的一生。我们要学习他那种对追求知识的坚持不懈,不言放弃的精神。我们在生活中,有些时候很多事情力不从心,不能坚持到底,康熙的一生中,能把读书坚持到底,是需要惊人的毅力的。

康熙还总结了读书的四点经验:贵恒久,贵思悟,贵知行,贵著述。“贵恒久”就是读书,贵在坚持,要持之以恒。“贵思悟”是读书要善于领悟.思考,吸取书中的精髓。“贵知行”是指懂得了书中的道理后要有行动,要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贵著述”是说要学会写书。把以上四点结合在一起,就能真正读好书,读精书。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运用康熙的读书方法,在读书时加以借鉴。

我们要向康熙皇帝学习,学习他的勤奋好学,学习他的刻苦读书,学习他的读书之道,也要像他一样,从小在书海中成长,好学.苦学.博学.通学,只有这样好好学习,勤奋读书,才能有杰出的成就。

《康熙大帝》读后感


《康熙大帝》读后感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全是经典之作,当我认真读完《康熙大帝》,一位雄才伟略,有胆有识,机智幽默的康熙皇帝跃然纸上。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十五岁庙谟智擒螯拜,十九岁决意撤三藩,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懂外语,会算术,他的足智多谋和隐忍令人钦佩不已,我不禁要发问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他总是把恩威并用发挥到淋漓尽致,常常在打别人一巴掌后再揉揉,被打者还要感恩戴德一辈子,宁愿为他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对霸道不可一世的螯拜,他足足忍了八年,只因他能顾全大局,时机不成熟,只会小不忍而乱大谋。真乃识时务者为俊杰。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一个王辅臣,他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赠御赐的银马枪,兄见枪如见朕,朕见枪如见兄,说到动情之处感动的自己都潸然泪下,一个万民景仰的皇帝能做到此,任有何人能不感动?

康熙帝什么时候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因奸佞小人的阿谀奉承而洋洋得意,也不因自己的一念之间而发威下令,从来都是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灰心。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永远都能爱民如子,深刻体会民间疾苦,救无数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身边的谋士从来不用别人推荐的人,都是自己微服私访时起用的一些落迫之士,而这些人,往往都是智慧极高,又最能懂得知恩图报的人。这位皇帝,也总是叫人捉摸不透,永远给人一种神秘而不得不敬重的感觉。

康熙帝的谨慎无人能及,不管这个人对自己多么忠心,不管自己对这个人多么信任,在背后也总得防一手,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做为一个皇帝,不得不这么做。无论何时,无论何事,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一切细微的变化和猫腻在他面前都无处遁形。忠心耿耿的魏东亭,一生当中只做了一件隐瞒康熙的事,到最后还是没能逃过康熙的火眼金睛。他的细微与他的谨慎,也许就是所有人对他时敬时怕的原因

伴君如伴虎,不管皇帝对你有多么信任,多么怜爱,但康熙大帝中的臣子,人人都地体会到了天威难测这四个字的深刻含意,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做一个臣子,什么时候都如履薄冰,因为你不知道皇帝会什么时候发火,皇帝一发火,脑袋搬家随时都有可能,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争权夺力,因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让人为所欲为,可以让很多人都把你随便说的一句话当成命令来执行。最最难得的康熙一直都明白,做为皇帝,不是治天下,而是治于天下。从来都不为所欲为。这样的皇帝,真是千载难逢,得之,百姓之福,不得,百姓之憾也!

康熙大帝读后感


【篇一:康熙大帝读后感】

我最近看了一本二月河写的《康熙大帝夺宫初政》,这是一本历史书,可是二月河不仅遵循了历史情结,还用了小说的手法,使枯燥无味的历史,成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迷醉其中。

这本书讲了康熙受顺治遗命,八岁就当上了皇上,当时朝中有顺治留下的四位辅国重臣,为鳌拜、索尼、遏必隆和苏克萨哈。可是其中鳌拜居功自傲、跋扈专权,待第一重臣索尼病死后,与遏必隆合作,杀了苏克萨哈,在朝中视皇权为己有,居心叵测,欺负皇帝年幼,欲弑君自立。可是康熙自幼聪慧早熟,他早发现鳌拜的司马昭之心,秘密拜落弟举人、江南才子伍次友为师,勤奋学习历朝皇帝的治国经验,并秘密挑选、训练了一批心腹侍卫,等待时机消灭最大隐患。

二月河又把康熙和鳌拜比作成两个集团,这两个集团暗地里争得你死我活,他们的矛盾也逐渐扩大,已是满朝皆知,可谁也不敢说,鳌拜势力在迅速地结党营私、购买武器。康熙集团也是精挑细选精良侍卫。战争一触即发,终于,在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召见鳌拜,在毓庆宫和鳌拜展开了一死殊死搏斗,鳌拜虽武艺高强,可敌众我寡,鳌拜最终被打败了。

看完书,我闭上双眼,却满眼的厮杀,回想起当时战场上的金戈铁马,还有后宫的勾心斗角,加上朝中局势突变、跌宕起付,真好比在观看一场震撼人心的电影大片!太精彩了!

康熙年少,却聪慧过人,他仅凭自己的智慧和自己一手挑选的侍卫之力,竟打败了强大的、历经两朝风雨的的鳌势力,令人佩服、令人赞叹!

这本书我看了还想看,您们也快来阅读吧!

【篇二:康熙大帝读后感】

8岁登基,智除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在位61年清朝康熙大帝一直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皇帝。他不仅是清朝最伟大的一位皇帝,更是自古以来最勤政的一位皇帝。

康熙八年五月,16岁的康熙,经过周密的策划,单独会见独揽政权的逆臣鳌拜,并一举擒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余党一网打尽。有人说16岁的毛头小伙能做到这点真是很厉害,然而我却认为康熙真正厉害的是在擒获鳌拜前,为了这一天,康熙从登基开始忍辱负重,从亲政以来秘密策划。这期间整整8年就是一个字忍!

忍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恐怕是最难的,然而对于康熙来说,那么小一个孩子一个深仇大恨竟能忍八年,还总是受人欺负,这是多么了不起呀!忍字是康熙成功亲政的第一功臣,一个小小的忍字,怎能有这样大的力量?

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司马迁受宫刑写《史记》,孙膑受挖膝盖之刑写《孙子兵法》,德川家康忍数年人质之辱这些人,因为忍而成功。忍是一种修养,忍辱是一种度量,而忍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没有忍辱负重,康熙如果没有经过这种特殊的心境的磨练,是无法成为名垂千古的一代英君。康熙若要在没有势力时硬性控制鳌拜,那鳌拜早就弑君自立;勾践若要不堪凌辱,企图反抗,那他无法活到被释放返国;司马迁孙膑要是无法忍受如此酷刑,就无法完成历史巨作;德川家康若要冲动的反抗,那他就无法开创幕府,成为日本英雄征夷大将军。

忍更能体现一个人坚强的意志。学校校庆时开联欢会,我们班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在礼堂的现场活动,我们的位置虽然很偏,但是为了给各界人士留下对我们学校美好的印象,我们必须端正的得从头坐到尾,不能说话,还要最早入场最晚退场,有嘉宾入场时要起立鼓掌。忍的途中,我们很痛苦,做为小孩子,忍是最为困难的,我们很想动,然而却不能动,内心面临着双面的煎熬,我时时刻刻的告诉自己,不能动,要为学校增光,想到这么多伟人为了成功忍了数年,我们难道连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都无法忍受吗?我受到了很大的鼓励,我坚持了下来,我们全班也坚持了下来。能将这些烂熟于心,并严格遵守的,恐怕全校没有多少人,然而我们班却做到了,没有一个人违反纪律。因此我们班成为了全校重点表扬的班级,这是忍后的风光。

努力吧,成为忍者超人!

【篇三:康熙大帝读后感作文】

《康熙大帝》已经读了两遍,电视剧看了好多次,以我个人的观点,对书中康熙的一生,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特别是孝庄印象更为深刻,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也就没有康熙盛世。

康熙在少年时便浸泡在权利漩涡中,为他以后执政奠定了基础,少年时在孝庄皇太后的力挺下,继承皇位,之后便和鳌拜集团开始长时间的较量。期间失败过,以自己的手段和想法,想一举歼灭鳌拜势力,可惜他败了,败的很残。在大臣面前丢了面子,使得有些左右不定的大臣慢慢向鳌拜势力靠拢,幸好他有孝庄皇太后,孝庄绝对是一个厚黑高手,很轻描淡写的化解了危机,同时也给鳌拜一个提醒,那就是我孝庄还活着,你们这些大臣别不把我放在眼里。并狠狠的批评康熙的作为,鳌拜势力早晚要铲掉,只是你现在羽翼未丰,欲速则不达,现在要积累你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

在康熙没有执政之前,为了放松鳌拜集团的警惕,康熙是下了功夫的,穿走与京城,与一些学子交朋友。期间有个我个人认为比较经典的情节。一天康熙和近身侍卫魏东亭在街市上,遇到了来京赶考的一个才子,聊的很是投缘,过后魏东亭说,此人今后可以为皇上效力,康熙笑答,此人永不录用。魏东亭很是不解,康熙说,我刚才掏手巾擦脸,无意带出一颗金瓜子掉在地上,此人以为我没看见,便挪脚踩在上面一直没有动身。这样的人如果当官,既是大贪,纵使他才华再高也不能用,不能让他祸害老百姓。

一次在茶馆,忽听外面卖豆腐脑的小姑娘唱曲,大概是有冤屈到京城告状的,康熙便把此女叫到楼上,问原因,姑娘如此这般把原委告诉了康熙。里面有个情节,这个卖豆腐脑的姑娘并不识字,她的唱曲是个文人帮她写的,她们是怎末认识的,原来是文人在街头又冷又饿,小姑娘给了他一碗豆腐脑,他为了报恩就给小姑娘写了唱曲,康熙拿过唱曲一看,文字功底不错,无意间发现背面有字,仔细一看不由的一惊一喜,原来背面是康熙的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给康熙的,用现在的话叫推荐信。康熙立即交代魏东亭,即刻召见此人,并委重任。这个人就这样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了康熙的赏识,然而康熙更赏识他的是,此人并没有利用自己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的介绍信,反过来他要是拿着介绍信找到康熙,大小都会给他个差事做,因为康熙的老师在外云游就是为了给康熙找人才,康熙相信自己的老师,也自然相信老师推荐的人。利用手里的介绍信和不用介绍信,让康熙看出了此人的人格魅力,宁折不弯的个性,和文人应有的骨气。

【篇四:康熙大帝读后感】

开始并没有选择准备看《康熙大帝》的,因为已经看过电视剧了,虽然是断断续续的看的,但大致也明白了,皇帝挺好,从八岁登基开始,历经磨难,大智若愚,除奸惩恶,大爱无言,怜恤苍生,撤三藩,定边疆,扩版图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文学小学塑造人物常用的完美的歌功颂德的写法。

其实从一开始就有一个问题,萦绕在很多读者的脑海里,到底鳌拜有没有想过杀康熙,如果真想杀的话,真有那么难吗?要按文中所写,鳌拜早就下定决定要废立了老三了,可迟迟没有下手,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康熙羽翼未满的时候不杀,偏等长大了才动手,又偏偏一出手就会走漏风声。这一切的一切从侧面告诉我们一个猜想:鳌拜根本就没想过杀康熙!

历史从来都是当朝者的执意,一切都是安排好的结果,我们只不过附庸在历史的过程中,臆想着可能会发生的场景,最终用自己的期望来定性那些已经挡不住的程式化的真理。:正义战胜了邪恶!

【篇五:康熙大帝读后感】

在中国五千年悠悠历史长河中,有一颗璀璨并且闪着金光的宝珠,他不如唐太宗李世民那么能征善战,更不像汉高祖刘邦那么谦虚礼让,但他攻于心计,聪明伶俐,他虽是满族人,却把满汉之情联结在一起,他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原名爱新觉罗玄烨。

它讲述了从顺治(康熙的爸爸)二十年至康熙十八年的两大动乱。一是鳌拜在先祖出家后被任命托孤大臣,他以康熙还年幼(只有八岁)想独揽大权,却被康熙的智慧打败了。二是吴三桂举兵造反,朝廷依靠能人的机智把他们瓦解了。

在初看时,我感到惊讶,连八岁小孩当上了皇帝,都能励精图治,真难想象啊!越到后来,我越佩服这位小皇帝,他不但自己机智勇敢,在提拔人才方面也颇有成效。例如康熙要捉鳌拜,就事先找了一位老师学知识,又笼络了许多贴身护卫及文臣武将。在大家都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他却小心谨慎,还是仔细、一步一步地编排着计划。他既想到了自己走出每一步的利与弊,又算到了对方的最佳应对。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康熙终靠着多日来的思索,取得了胜利。我觉得这才像位帝王,这才是真正的帝王风范!

有哪些帝王风范呢?有以下几点:一、聪明勇敢。它会帮帝王在处治内忧外患时轻松、妥当。二、善于用人。如果单是皇帝一个人保江山,那绝对是做白日梦。所以,皇帝必须会选拔有才之人,文的在朝廷整顿内务,武的在外保江山。不过,一定要谨慎为好。三、有自知之明。干什么事,帝王都要掌握前因后果,懂得自己控制住自己。康熙以上三点都达到了,不愧拥有帝王风范。

帝王风范不简单,文臣武将内外管。机智勇敢用良才,解除一切内外患。

【篇六:康熙大帝读后感】

康熙原名爱新觉罗玄烨,生于顺治十年,卒于康熙六十年。终年68岁。

康熙精算术、会书画、通外语。他八岁登基,十五岁庙谟独运智擒鳌拜,十九岁乾纲独断,决意撤藩;他一生四下江南,三征西域,为清朝扩大了疆土;他征台湾,靖东北,修明政治,疏浚运河,开博学鸿儒科,一网打尽天下英雄是个文略武功直追唐宗宋祖、全挂子本事的一位皇帝。

康熙为清朝扩大了疆土,还开创了一个六十年的盛世。他的儿子和孙子继续他的政绩走下去,康庸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个长大150多年的盛世,康熙也因此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康熙毋庸置疑是个明君,但是我觉得他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做得不太好。康熙最先立的太子是爱新觉罗胤礽,然后就因太子做了错事就把他废了,之后又让他复位。康熙做这件事太不讲决策了,他不应该那么早立太子,虽然他是皇后赫舍里氏的遗孤,宠爱他但也不一定在出生时就立为太子啊,而且后面还会出现一个叫爱新觉罗胤禛的四阿哥比太子更贤明。

我佩服康熙的是在他十五岁时智擒鳌拜,他用的办法没准儿大人都想不出,而他只是一个少年呐。还有他的宽容心也很让我佩服,因为念及鳌拜以前对朝廷有功就从轻发落。要是我干脆把鳌拜砍了算了。从这件事上,我看出了康熙拥有过人的智慧和宽容心。

康熙在十九岁的时候力排众议决定撤三藩。当一群明朝旧臣想反清复明时,康熙冷静而不慌乱。可他最心爱的皇后赫舍里氏却因为那场政变难产而死,当康熙立太子时便铸成了一个凄美的错误。

康熙三十九岁时四下江南视民情,三征西域扩疆土,为清朝扫除边境强敌。

康熙六十年,一代明君爱新觉罗玄烨逝世,享年68岁。由四皇子爱新觉罗胤禛继承皇位,史称雍正皇帝。

【篇七:康熙大帝读后感】

这个假期我终于抽出了时间拜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这部小说让我看得如痴如醉、废寝忘食,思想完全融合到一代帝皇康熙的故事情节中,为他的八岁即位所惊讶,为他十四岁的亲政而惊叹,为他十六岁果断铲除鳌拜所折服,为他二十岁独自平定拥有南方重兵的吴三桂而欢呼。

无论是他的亲征前线,与将士同甘共苦艰难时每天只吃一餐饭,还是微服私访体恤平民、看不到贫病交加时的真情流露。无论是他惜才如金,不理清规,对亦友亦师的布衣才子伍次友的敬重有加,还是对他的贴身侍卫魏东亭等一班忠臣关爱备至的谆谆君王意。他为国库亏空前线告急时的焦虑如焚,他为黄河、淮河泛滥时的不惜重金痛下决心的整治,他为统一台湾时的精心布局而呕心沥血。

他事事以历代的过错教育身边大臣,他嫉恶如仇、奖罚分明,他通晓诸子百家、史、书、诗、词、音律。他还以前人百年未有的气概与胸襟,处理了极其复杂的西藏问题和蒙古事物,扩大了中国版图。正如书中所言,这样的一代君王是五百年以来很少遇到的。所以,如我这等泛泛之辈,这样粗浅的水平所能详情描述的。

所以,我只能从中认识到一代君王,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后人眼中的伟人,除了他有先天所具有的才能外,他更具有惊人的智慧、过人的胆略以及悟性。我更认识到了,康熙之所以能政权稳握,是因为他懂得了学习,才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懂得了借鉴,他人的智慧就变成了他的智慧;他懂得了利用,才会让别人的胆略变成了他的胆略;最后他懂得了控制,于是,他就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伟岸!

尽管二月河的这篇《康熙大帝》业内人士对他的某些地方提出了质问,批评对历史不是了解的十分透彻情况下就贸然落笔,有误人子弟之嫌。但我查了一下这部书的网上点击率,却不亚于某些美女作家名列前茅。所以,我认为,只要大部分是真实的就是一部好书,并不是一定非要将那些露骨的情与爱、灵与肉的详情描述加入其中,才能说它是好书,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篇八:康熙大帝读后感】

读一本书,不能书上怎么说就怎么理解,读书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了解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真正做到的又能有几人。怀着这样的心情读了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现在就这本书来说一下他所写的康熙大帝。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中,他给我们展示了被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的风采与才智。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国家的内忧外患迫使他磨练出了坚毅、沉稳的性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在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他采用欲擒故纵的计谋,杀了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鳌拜,那年他年仅15岁;他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那年他也才32岁;他采用诱敌深入的谋略,一举消灭了葛尔丹,平定了叛乱,那年他也不过34岁。随后他又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拉开了中国历史上150多年的康乾盛世。

在这本书看来,康熙一生无愧于大帝二字。在他在位期间,他巩固了帝位,肃清了朝野,平定了四方,统一了全国,开拓了疆域。这本书从充分赞扬了他的业绩。我个人认为看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罢黜。可以说他在识人方面是相当的成功的。

在谋事上胆略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暗自积蓄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将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逐一扫除,同时他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这也是无可厚非之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作为帝王,这是他成功御下的基础,也是他维护王权的手段。同时,只有他了解了臣子才能人尽其才,对于庸人不滥用,对于能人也不埋没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看似有些迂腐,至少现代人看来是这样的。但是这也是康熙对个人操守方面的坚持。也是对当时大臣的一种警示。

这本书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它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可是我们同样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康熙,了解历史上的康熙王朝。虽说是不完整的,有虚假的,可是我们可以拿他同其他历史传记比较,既可以了解事实,又更加有趣味性。就我给人而言,太枯燥的传记我是看不下去。

在传记之外人们对康熙也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那些不识字是人,也从电视上或者长者口中了解的一些有关康熙的事。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无愧于大帝二字的康熙。人无完人,尽管传记以及电视剧中都把康熙说成了完美的千古一帝,而他也是朝着自古第一完人努力。《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大多数人的看法也是: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从他的政绩不难看出。的确从帝王的角度看,他相当的成功。赞美他是应该的。

但是从时代的发展看,康熙帝延误了历史的进程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对于这些评价,我并不太感冒。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属于康熙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活在现实,对于历史,对于传记,我们可以去也应该去读去了解。我们要追求真相,但也不能钻牛角尖。我们要做的是了解史实的同时学习其中可以用于当世的东西。即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对于康熙,我们不可能像他一样做一个帝王,可是我们可以学他的识人处事,学他的博学多才。他可以从弱势走向巅峰,我们也可以从平凡走向成功。

【篇九:康熙大帝读后感】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那么,这部书的看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应该注意几个主要人物,以及由这几个人物所贯穿的故事情节。

先说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收复台湾,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黜落掉。比如,进士科考试过后,他上街私游,发现一名举子口出狂言,说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还说已经得到了上书房大臣明珠的允诺,等到考官把中试名单交到皇帝手中时,康熙果然看到名单中有那个举人名字,于是提笔就划掉了,跟随的大臣马上进谏,说国家取士有法度,不能仅凭某人那一句话就随意更改,康熙马上说到:我岂是为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脚下踩了一枚测字先生掉落的铜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一个撤除三藩、一个稳西疆、一个收台湾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见一斑,看来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虚设;在对待索额图、明珠党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一点党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团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对待这些皇子们应该说还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给你事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那么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应该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皇八子锋芒毕露,对皇权有威胁,拿掉;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拿掉;长子起非分之想,拿掉。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拼命做事,不争是争。最后获得康熙青睐。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亏,被时人所诟病。而对满清入关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畴、钱谦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贰臣传中,给后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个警示。

伍次友这个人虽然书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觉得人物描写并不丰满。从初为帝师到真相大白,其人始终被蒙在鼓里,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识穷天下、学贯古今的潇洒才子缩影表现出来的木讷。尤其是在与邬思道相比,更加明显。

明珠应该是个幸运儿,从他大难不死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人必将有后福。从他的绰号琉璃蛋儿,就可以看出这人的为官之道。书中对其人正面描写并不多,反面描写到不少,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明珠惯用的手法就是拆毁别人的婚姻,像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属于十足的小人之尤。本来高士奇也在他的打击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在与索额图党争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写也很到位,很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篇十:康熙大帝读后感】

花了几天的时间把《康熙大帝》这部小说看完,我对康熙,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更加深了对这位中国历史上难得一遇的好皇帝的敬仰和钦佩。八岁登基,十五岁剪除鳌拜党羽,从此开始掌握大清王朝实权,先后撤除三藩,收复台湾,镇压准噶尔部叛乱,收复沙俄侵占领土,并在此期间,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减赋税,兴水利,休养生息,其卓越的文功武治创造了又一个封建繁荣时期康熙盛世!

当然,不可否认,康熙皇帝是一位好皇帝,好君主,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区区可数、为数不多的好皇帝之一,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其他好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在处理沙俄侵略、对待台湾问题以及民族问题的看法方面等等,进行了卓为有效的实践和精辟独到的见解,直到如今,还为专家学者所津津乐道,称赞颂扬之声不绝于耳。然,而,沉思了一天,笔者觉得,在基本肯定康熙大帝的功绩和贡献的同时,在将歌功颂德溢美之词源源不断送给这位好皇帝的同时,我们应该分出一部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这位好皇帝的局限性,并将这个局限性透彻分析,化作一面对照现实的镜子,以期改小过,纠大失,拯大孽,为今天的社会生活服务。

百姓之所以称康熙一位好皇帝,显然在于康熙实行了一系列亲民爱民减轻百姓负担的措施,百姓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官员之所以拥戴康熙是一位旷古明君,显然在于康熙选贤任能,恩威并重,奖罚并举,百官有了升官发财、建功立业的盼头;少数民族和汉族之所以臣服于康熙这位好君主,就在于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既打又拉的民族怀柔政策,民族平等国家统一的和平局面,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必须的条件。可是,这当时条件下,这些政策的局限性是极其明显的。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好皇帝的好政策大多具有较强的变动性,往往是君主个人的意志的体现,君主个人的喜好偏向不可避免地参杂其中。君主的一言一语往往被下边的臣民奉为金科玉律,也就是政策的雏,形。如果君主的金口玉言是好的,老百姓赶上了个好政策,就能过上安稳日子;万一君主那天不开心,走了口,祸国殃民的政策被一帮听话的狗奴才贯彻执行了,老百姓就只有吃亏遭殃的份了。

康熙一朝,文臣有索额图,明珠,熊赐履、高士奇,陈廷玉,武有魏东亭、武丹、姚启圣、图海、施琅、飞扬古等,可谓人才济济。再加上康熙在选贤任能上不拘一格,不少身份卑微的有才之士,纷纷脱颖而出,为康熙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尽管人才层出不穷,康熙知人善用,可是,主子与奴仆的深严的等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选拔、任用和才能的发挥。康熙是明君,而且精于驾驭之术,变着法儿要臣子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而,深深参悟了伴君如伴虎的臣子们,在敏感和关键问题上,一无例外地选择了沉默和保留;在喜忧参半的国事上,尽量报喜不报忧,或者小成绩通过变戏法似的包装变成了大喜,大灾大祸动一动手脚,就成了小问题。

多子的康熙并未多福,在皇位的继承权上,皇子阿哥们明争暗斗,令晚年的康熙寝食难安,伤透了脑筋,心力交瘁,最终在儿子的争吵中撒手人寰。皇位为何炙手可热,令父子兄弟反目成仇,其根源就在于正大光明牌匾下的宝座,至高无上;皇帝权力,无边无际。封建社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犯罪可以逍遥法外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天王老子,也就是一国之君,皇上。试想,一个皇帝手握生杀予夺、升降任免等权力,谁不诚惶诚恐,谁不羡慕谁不眼红?更何况是与皇帝朝夕相处的皇子阿哥们了?康熙皇帝英明一世,试图通过立储平息皇子阿哥们对皇权的觊觎,失败了;试图通过不立储,结果,儿子们的斗争更加激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最终又失败了。其实,有一个根本平息皇子阿哥们争斗的办法,康熙皇帝不敢想,更不愿想,或许连想都没想过,那就是极权下的皇帝权力加以约束规范,就如今天的君主立宪,或者废除皇位世袭,民主选举元首,康熙皇帝的难题就可以不攻自破,迎刃而解了。

之前,读过一篇文章叫《不可巴望好皇上》,感觉不可思议,通过今天的分析,理由又如此相似,才真正明白,封建社会的老百姓,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的幸福美好的生活,原来,是在每天的盼望中与好皇帝的不经意间大发慈悲,偶然出现的。

生活在民主与法制社会里的现代公民,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呀,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从此以后,请不要,再提什么好皇帝,更不要,再巴望什么好皇帝!

读康熙大帝有感


读康熙大帝有感(一)

隔壁王二

读完二月河先生的《康熙大帝》,用一句话形容我现在的心情就是——康熙大帝识君面,只恨晚生三百年。

在没有拜读《康熙大帝》之前,我对于康熙的印象,完全停留在《康熙微服私访记》里那个喜欢下江南游玩的皇帝。小时候喜欢看儿女情长,记得的也只有儿女情长,虽然由《康熙大帝》改编的《康熙王朝》更早问世,但其内容我已经全然忘却了。直到央视重播这一经典,才赫然发现这部剧的可贵之处。剧中饰演康熙的是我最敬慕的陈道明先生,私以为此剧之后世上再无康熙。也是因为如此,我更加对二月河先生笔下的康熙大帝充满了好奇。

书永远比电视剧精彩,我一直这么认为。比起画面影像声乐的集体渲染烘托,我更偏爱白纸黑字这一古老的表达方式。一字一句皆能幻化千言万语,千愁万绪,千方百计。只是通过字的排列组合,便轻而易举地令想象力无限延伸。时光回到三百年前,康熙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跃然纸上,历历在目。

书一共分四卷,虽然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但其实读来仓促,加上中途断断续续,大概前三分之二是囫囵吞枣。尽管如此,我还是深深喜欢上了这位帝王。我想作者也是偏爱康熙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各种令人倾心的品质和魅力。

书的前三卷写的是康熙的文治武功,比如擒鳌拜,定三藩,收台湾,驱沙俄等政治功绩以及废圈地,治漕运等民生工程。因为不是一本正经编纂的历史,小说读来显得惊心动魄,波澜壮阔得多。而作者笔下的康熙则是具备了一切优秀品质,毫无挑剔。最后一卷则是九子夺嫡,这一卷说来可能人人都知道。向来是清宫戏的宠儿,导演们的大Ip.但这一卷读来却令我十分地伤感。此时的康熙已经老了,书中一句"老皇帝"说得要叫人掉下泪来,看着自己的九个儿子明争暗斗,还处处算计自己,对从八岁登基坐了六十一年皇帝的康熙来说,无疑令人心寒。换做任何一个人,也会心疼,这样一个阅尽世事沧桑的男人,临死还怀着不安和焦虑,真是应了那句话"可怜生在帝王家。"

小说赋予了康熙一种传奇色彩,他从小就格外沉稳睿智,最重要的是大度仁厚,所以能吸引一大批贤才为其效力,忠心不二。在当皇帝的这些年,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准确的判断。这一点和我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感觉一样,当年朱元璋起义的时候,当年明月经常用"事实证明朱元璋是正确的","军事天才"来夸他。我以前觉得他词穷,但现在我十分理解他的想法,对于康熙我也有相同的感觉。每一个历史节点,每一个十字路口,他都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就好像是能够预测未来似的,如果当年不合宫围剿鳌拜,如果不下令尽早撤三藩,如果先定西北再收台湾,那未来的历史会怎样,会有三十年的康熙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吗?尤其是九子夺嫡的危难之际如何保全贤臣,如何剪除党羽,如何保证不会重演陈桥兵变危及自身的性命,每一步棋都是经验的较量,心理的博弈。对此不得不感慨一句,天生做皇帝的料。

比起改编后的《康熙王朝》,我更中意《康熙大帝》这个名字,保留了康熙帝的霸气和独一无二。因为书中很少涉及康熙的感情戏,后宫也十分平静,但电视剧需要考虑到收视率,所以不得不加进感情戏。但我和董小鳧的观点是一致的,人物历史大剧里所有出场的女子都只是且必须是衬托的配角,如果强行女主只会画蛇添足。这也同样适用于女性为主角的历史剧,比如秦宣太后芈月,武则天等等。相比较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我更喜欢看男人之间的钱权斗争。宫斗戏虽然是以女人为主角,但女人们则是以皇帝为中心,永远只围绕着争宠这一个主题。但像《康熙王朝》这样的剧,男人们的竞争则精彩得多。军事,民生,朝政,帝位,拼死拼活,尔虞我诈。尽管如此,电视剧观众中女性无可撼动地占据大多数席位,没有爱情感情宫斗的戏一律是清汤寡水。所以十五年过去了,再也没能出现像《康熙王朝》这样的好剧,而是一溜儿的《宫锁心玉》《宫锁珠帘》《宫锁沉香》等烂剧。实在不明白这种没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晓得一天到晚谈恋爱的皇帝哪一点可爱?弃天下苍生不顾,弃贤臣良将不管,弃朝纲法纪如敝屣,这样的男人又有哪一点值得倾心?什么不爱江山爱美人,什么痴情阿哥多情皇帝,荒唐可笑至极。但值得庆幸的是还好没有一部穿越剧来和康熙谈一场前世今生的爱恋,只是可怜了雍正帝,比起康熙,雍正冷面王的气质大概更符合霸道总裁的设定吧。

世界上大概再没有哪一种工作比皇帝更难做的了。就算现在当国家主席,当总统还有任期,然而古代就是一辈子。辞不了也不能辞。更不必说像康熙这样有为的皇帝,其中艰辛何人能知谁人能晓?其谋略之精,眼光之远,思虑之深又有谁能比肩?六十一年励精图治,呕心沥血,怎能不叫人心疼?然而创业容易守业难,人治的弊端就是一人难断天下事。吏治腐败,党派勾结,边境不宁,百姓难安,个个是问题,只能不断以小保大,那种深深的无奈更与何人说?这是一个人的荣誉,也是一个人的孤独。

道明叔把康熙从二十多岁演到六十多岁,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少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谋虑深远,老年的洞穿世事。本文的封面就是老了后的康熙,胡子花白,皱纹密布,眼窝深陷,像个孤独的老人。我想起《情人》开篇那句"我已经老了",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只是可惜没有人会对康熙说出后面的那句"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正如《康熙王朝》的片尾曲所唱:"把江山扛在我肩头一刻,就已经决定我男儿本色。"康熙完美诠释了这句话,最后用一句话总结我对康熙帝的爱慕之情好了——从来读书读其人,一读康熙误终身。

ps:本来十分想放《康熙王朝》的片尾曲,但是qq音乐上没有,就放片头曲好了。片尾曲是腾格尔的《大男人》,可自行查找,蟹蟹~

读康熙大帝有感(二)

王小五

康熙是我最喜欢的皇帝,他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也是一位儿女最多的皇帝。他一生辛劳,有功于大清,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也为他的儿子们留下了一个花团锦簇的江山。

二月河写的《康熙大帝》被很多读者接受认可,细数了康熙帝的风云一生,除鳌拜、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假朱三太子的叛乱以及多次的微服私访,这个皇帝留给后世是数不尽的丰功伟绩。历史对康熙的评判是五百年难得一见的圣明君主,文治武功都值得名垂青史,诗词、书画、天文、音律、数学,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通七种语言,能计算黄白二道,通医术,学富五车,无书不读。

帝王是九五之尊,看似尊贵,实则有无法为外人揣摩的心思,帝王的尊严,不仅要靠天意神意,靠仁义礼智信,还要靠让臣子永远摸不透他的庙谟之深,躬虑之远,越是猜不透的东西便越神秘,越神秘的东西便越是尊贵,这可以说是千古不移的章法,而这一切就注定把帝王推向孤家寡人。在朝要不露喜怒,容万人之量,辨忠奸是非,康熙做到了,容臣子偶有谋私,却绝不容窃权。在翦除鳌拜之时,班布尔善曾说:"功盖天下者不赏,并不是不想赏,实在是无物可赏,只好赐死;威震其主者身危,其实只要内心相安,也就可以不危。臣强而主弱,就难得相容了;权过造化者不祥,是遭了造化的忌,权柄越过了主子,主子便要除掉你。"对于朝廷争斗康熙帝可谓是见地独到,并能运筹帷幄,化险为夷,这一切都让这个皇帝的一生虽光芒却如行走在刀尖。

天家不同于寻常百姓家,自古皇权争夺就是流血牺牲而没有骨肉之情。老年的康熙帝有着一种风雨中摇曳的残烛,众多阿哥却无一可以信任。忙于国家大事失去天伦之乐,世间本就没有完美的人生,纵使你是一国之君,得此注定就要失彼。皇孙弘历说:"皇恩雨露,泽被宇宙,这也是天伦。皇上龙驭万方,不在区区舐犊之情"话虽好听,奈何却还有人之本性,这也是天家的一种悲哀,天家是没有骨肉之情的。

吏治弊端自古就从未根除过,也不可能根除,这一切究其原因都来自于人性的贪婪。明知功名利禄身外物,死也带不走,却还是想在生着的时候不断占有。功名之于君子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书中以水比喻君子,以油比喻小人,水味淡,其性洁,其色素,可以洗涤衣物,沸后加油不会溅出,颇似君子有包容之度;而油则味浓,其性滑,其色重,可以污染衣物,沸后加水必四溅,又颇似小人无包容之心。

读历史会让人深思,想来一切的功名利禄都是过往云烟,活着的时候你争我夺,机关算尽,但就算你是九五之尊,终逃不过一死,功绩名留史册的,也无外乎只是被后人拿来以作谈资,碑文再完美又谁会在意呢。当年戒备森严的皇宫,如今不也成了任人参观之所吗!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能做的只有活在当下,但如果要求每个人都无欲无求的过在当下,又好似社会将会停滞不前,这种观念不会被人人都接受,但何为真正的发展,何为停滞不前却又是个很深的话题,这就是为何一些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当名利双收之后突然发现一切都毫无意义,反过来去追求精神世界的构建,去追寻生命的本真。所以这一生究竟要如何去活,只能看个人的追求和选择,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千差万别。正如孟子学说,后世看来很多可取之处,却不为当时社会所容,究其原因"孟子处战国离乱之世,列国君咸取利而不知义,故夫子至公之志屈不能伸。此则时也、命也、运也、数也!"又如老庄哲学又为多少现世之人所真正接纳并融入生活呢!世间太多表象外物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康熙大帝》教师读后感


《康熙大帝》教师读后感

------知识就是力量

他,是一代千古雄君;他,恢复了祖国的统一;他,开创了清朝的太平盛世。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

康熙的一生无愧于大帝这两个字2024。他做了61年皇帝,是中国古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寿命最长的一位皇帝。他8岁登基,所继承的是一个饱经战火、经济凋零、国弱民贫、群雄逐鹿、四分五裂的国家基业。国家的内忧外患迫使他磨练出了坚毅、沉稳、不怕困难的性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在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他采用欲擒故纵的计谋,杀了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鳌拜,那年他年仅15岁;他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经过八年苦战,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那年他也才32岁;趁着告捷余威,再次把注意力转向台湾。康熙统一台湾是战争与谈判交替使用的复杂过程,是力量、智慧与争取人心的长期斗争。他大胆启用良才,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收复台湾;他采用诱敌深入的谋略,一举消灭了葛尔丹,平定了叛乱,统一了中国,那年他也不过34岁。光这些轰轰烈烈的成就,就足以使他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也许有人会说:他的这些成就,不都是因为他的文臣武将们给他出谋划策吗?那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错了!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不是康熙拥有满腹经纶、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运筹帷幄、做出正确的处理,又怎么能创下万世基业?书上有云:幼年时即拜师学艺,后又经江南著名才子伍次友所点拨,饱览孔孟诗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通晓七种夷语,精通四书五经,《三国》都能倒背如流,而且他对当时并不流行的物理、几何、天文等知识都有非凡的造诣的------所以他能在以后的各场大大小小的战事中得心应手,出奇制胜。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得好:知识就是力量。康熙就是因为拥有了这样一种巨大的力量,所以才能在各种政治风浪中经久不衰。这又让我想到了发现万有引力的力学家牛顿,发现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发明地动仪的张衡他们不也是这句经典名言的真实写照吗?在学生年代,我就立志要在知识的海洋中要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经受住风吹雨打的考验,冲向成功的彼岸。现在我成为了一名教师,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知识。只有拥有知识的巨大力量,我才可以昂然站在三尺讲台上,奋力拼搏,去实现山花烂漫的美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光荣。

《康熙大帝》读书笔记


《康熙大帝》读书笔记

康熙最后敲定由胤禛做皇位继承人,弘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看皇子不过两代,看皇孙可保三代。康熙的眼光果然没错,弘历沉稳大胆,能掌控大局,是个合适的太子苗子。我个人觉得,弘历的性格脾气与康熙最相像,有帝王的风范,只是弘历比康熙要风流。

弘历在《康熙大帝》中的第一次出场就令我印象深刻,那是八岁的弘历第一次见康熙,他的完美对答让我大吃一惊,他不像个八岁的孩子,到是像个二十岁的青年才俊,不,就连二十岁的青年才俊见了康熙怕也要十分紧张而无法做到这么滴水不漏的对答。沉稳而机敏,是弘历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小说中虽然没有描述康熙对弘历的这次表现作何感想,也写出了康熙对弘历的赞赏。

如果仅仅有这一件小事,弘历也不可能给康熙留下太多的印象,毕竟康熙有很多皇孙,多到他根本认不过来也叫不出名字。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给了弘历一个很好的表现机会,他也大胆地抓住了。小说中描写是弘历在陪康熙观看刺野猪时,挺身护驾。众人都以为野猪已死而凑上前看,不料野猪还有最后一口气,突然站了起来,康熙的贴身侍卫想上前杀死野猪,谁都没料到还是个孩子的弘历大叱道:“站住!你的职责是护驾!”说罢抽出匕首刺死野猪。一个孩子有如此胆量,怎么可能不给康熙留下深刻印象。

但看过这一段我还是持怀疑态度,就算弘历从小胆量过人,这也不像一个八岁孩子的作为,这很有可能是二月河为了表现弘历的英勇而改编的史实。我翻阅清史,发现史书记载,康熙六十一年,爱新觉罗家族中两个最伟大的人物,康熙皇帝和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圆明园首次见面,弘历当时年仅十二岁。康熙对弘历的对答和功课都十分满意,几天后就命雍亲王呈上弘历的"八字"。不得不说弘历的运气真是好,这次测八字对他之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1929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首批公布的内阁大库档案中,有乾隆生辰八字及康熙六十一年的时人批语。内容如下:乾隆八字【辛卯(康熙五十年)丁酉(八月)庚午(十三日)丙子(子时)。】批语:庚金生于仲秋,阳刃之格,金遇旺乡,重重带劫,用火为奇最美,时干透煞,乃为火焰秋金,铸作剑锋之器。格局清奇,生成富贵福禄天然。地支子、午、卯、酉,身居沐浴,最喜逢冲,又美伤官,驾煞反成大格。书云:子午酉卯成大格,文武经邦,为人聪秀,作事能为。连运行乙未。甲午,癸巳身旺,泄制为奇,俱以为美。

此命贵富天然,这是不用说。占得性情异常,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幼岁总见浮灾,并不妨碍。运交十六岁为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高厚。柱中四正成格祯祥,别的不用问。

又过了几天,康熙再次驾临圆明园宣布了一个震惊众皇子皇孙的决定:要将弘历带回宫中养育。(《清圣祖实录》、《乐善堂全集定本》)这算是康熙的所有皇孙中待遇最高的了。在弘历之前,近百个孙子中,只有太子长子弘皙曾经被康熙"养育宫中"。这个皇孙极为康熙所喜爱,以至于在康熙晚年太子两立两废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割舍不了这个皇子。

而史书对弘历猎场大展身手这一段有着不同的记载,八月之初在永安莽喀围场,康熙用火枪击中一熊,大熊倒地良久,毫无动静,康熙遂命弘历上前补射一箭,以让这个孩子博得"初围获熊"的美名。弘历上马之后却迟迟不动。康熙为弘历的胆小而感到不高兴。本来这个孩子一直胆子很大,今天见到熊之后怎么害怕起来?康熙在马上高喊:"弘历,怎么不进?"弘历这才像醒过神来,催马欲进。不料此时那倒地的大熊忽然一个翻身,直立起来,嘴里发出一声怒吼,直奔弘历的坐骑扑来。众人一刹那间都惊呆了,只有康熙反应及时,举枪便射,子弹从熊耳射入,大熊如同半堵墙一样应声仆地。所有人都惊出一身冷汗。这件事给康熙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觉得似乎冥冥中有天意,保佑这个不同寻常的孙子。晚上回到帐中,他对随驾的和妃说:"弘历这孩子的命真是贵重!如果他早一点催马过去,熊起马惊,不知道会出多大的事啊!这孩子将来福气比我还大啊!"(《啸亭杂录》)

不管怎样说,弘历有胆有谋这点是不可更改的,这也是康熙十分欣赏的。把弘历引荐给康熙,是雍正走的一步绝世好棋。

我对康熙和乾隆的好感一向就比雍正多一点,可能就是因为他们身上可以称之为英雄的气概与谋略,这可能也是“康乾盛世”这一美名能够流传的原因吧。在一步步沉沦的清朝留下如此令世人敬仰的功绩,实在是这两个优秀帝王的卓越政治能力所致 。

《寻找康熙》读后感600字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名叫《寻找康熙》的书。很有趣。

康熙,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是宫廷戏中经常出现的人物。他是清朝第四代君主,我们总是康熙、康熙的叫着,以为他的名字就是康熙,而谁又真正知道他的名字是爱新觉罗·玄烨呢?而康熙这个名,只是他的年号罢了!庙号圣祖、清圣祖这些都是他获得的名号。他-不但是中国400多位帝王中在位最长的,也会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从智擒鳌拜开始,到薄赋轻税,他一直爱民如子得到老百姓的夸赞不说,还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也开创了中国帝国的一个黄金时代。

一代雄主,奠定了今日中国的面貌,从一个幼小的孩子接替一个国家的皇位,到成为一代名主,其中的风风雨雨真的是难于表达。

顺治帝剃发出家,把一个刚刚奠基没有多久的国家就交给了康熙,一个刚刚几岁的孩子,在成人的眼中,这仅仅是一个小孩子,很多事情还需要大人操心,但是他并没有让人失望,在康熙登基2年后,就把朝廷中的桀骜不驯之人给拿下,成功稳定了朝廷的大局,这不能不说是雄才大略,而平定吴三桂的叛乱更显示了他的智慧,在不声不响之中,把不对调停得当,这其中的用人是一个大智慧,如果没有超人的毅力,很难支撑那样的局面。平定叛乱,减轻了朝廷的压力,从而为盛世奠定了基础。收复台湾也是他的一大决心。一个没有同意的国家,在他看来就是一个残局,那不是一个真正的王朝应该面对的事情。很多人认为,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然而并不是。郑氏父子,一直反对清政府,三天两头来找事。而康熙收复台湾志在必夺,而其中的阴谋也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将士的鲜血,成就了一代名主,但是其中又有多少人倒了路途当中呢?时间对人是一个很好的标尺,在一个盛世的朝代前,很多人就沾沾自喜,不知道居安思危,想不到朝廷腐败到如此的境地,买官卖官,成了这个朝代腐败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土地的兼并更为严重,很多人流离失所,终无定处,必将导致国家政权的倾斜。一个人的努力,在一定的范围中能够搅动一团湖水,心志的高雅决定一个人的品性,从小在皇宫中所收到的培养和熏陶,让康熙自己具备了成就一代雄主的条件,而其高傲的性格也让人很难揣摩他的言行。

所以很多事情看似平淡,其实这位皇帝已经思忖再三,领导一个国家其实和一个人管理一个家庭或者一个班级又有多大的差别呢?用心去处理一些事情,稳妥的处理事情,在平稳当中能进一步有所发展。

《寻找康熙》(读后感参考)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名叫《寻找康熙》的书。很有趣。

康熙,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是宫廷戏中经常出现的人物。他是清朝第四代君主,我们总是康熙、康熙的叫着,以为他的名字就是康熙,而谁又真正知道他的名字是爱新觉罗·玄烨呢?而康熙这个名,只是他的年号罢了!庙号圣祖、清圣祖这些都是他获得的名号。他-不但是中国400多位帝王中在位最长的,也会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从智擒鳌拜开始,到薄赋轻税,他一直爱民如子得到老百姓的夸赞不说,还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也开创了中国帝国的一个黄金时代。

一代雄主,奠定了今日中国的面貌,从一个幼小的孩子接替一个国家的皇位,到成为一代名主,其中的风风雨雨真的是难于表达。

顺治帝剃发出家,把一个刚刚奠基没有多久的国家就交给了康熙,一个刚刚几岁的孩子,在成人的眼中,这仅仅是一个小孩子,很多事情还需要大人操心,但是他并没有让人失望,在康熙登基2年后,就把朝廷中的桀骜不驯之人给拿下,成功稳定了朝廷的大局,这不能不说是雄才大略,而平定吴三桂的叛乱更显示了他的智慧,在不声不响之中,把不对调停得当,这其中的用人是一个大智慧,如果没有超人的毅力,很难支撑那样的局面。平定叛乱,减轻了朝廷的压力,从而为盛世奠定了基础。收复台湾也是他的一大决心。一个没有同意的国家,在他看来就是一个残局,那不是一个真正的王朝应该面对的事情。很多人认为,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然而并不是。郑氏父子,一直反对清政府,三天两头来找事。而康熙收复台湾志在必夺,而其中的阴谋也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将士的鲜血,成就了一代名主,但是其中又有多少人倒了路途当中呢?时间对人是一个很好的标尺,在一个盛世的朝代前,很多人就沾沾自喜,不知道居安思危,想不到朝廷腐败到如此的境地,买官卖官,成了这个朝代腐败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土地的兼并更为严重,很多人流离失所,终无定处,必将导致国家政权的倾斜。一个人的努力,在一定的范围中能够搅动一团湖水,心志的高雅决定一个人的品性,从小在皇宫中所收到的培养和熏陶,让康熙自己具备了成就一代雄主的条件,而其高傲的性格也让人很难揣摩他的言行。

所以很多事情看似平淡,其实这位皇帝已经思忖再三,领导一个国家其实和一个人管理一个家庭或者一个班级又有多大的差别呢?用心去处理一些事情,稳妥的处理事情,在平稳当中能进一步有所发展。

《康熙大帝(全集)》读后感_1100字


《康熙大帝(全集)》读后感1100字

“花开满树红,
花落万枝空。
唯余一朵在,
明日定随风”
帝王君主制终于随风而去!幸哉!
话说秦始皇扫六国,车同轨,书同文,才有汉兴,国家一统百姓乐业,百废俱兴,有了张衡仪、蔡伦纸、相如赋。至魏晋八王之乱,天下便不可收拾,至唐一统,天下更呈勃勃生机。五代乱,百姓又复流离失所,百业凋敝,人民涂炭……纵观史册,想要国强民富,非一统不可!玄烨康熙帝八岁御极,十五岁擒鳌拜,十九岁决议撤藩,冒险犯难,力排众议,在位60年,国富民强,内内外外高歌天下明君贤相之德。初见一统大业之锋芒。天下百姓之福,后世当青史永记。
摘录一二如下:
太极无始更无终,阴阳相济总相同。
走即粘来粘即走,空是色来色是空!
任他强敌多机变,焉能逃吾此圈中?
郎似桃李花,妾似松柏树,桃李花易落,松柏常如故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南方人比北方人会吃,北方人比南方人会住
退居泉林,浪迹天下,泛舟随水而去,舞鹤于升平之世。
畜生是知足不知羞,人是知羞不知足,你怎么不知足也不知羞?
世上最聋的是装聋者,最哑的是作哑者,最傻的是扮傻之人
结甚么仇?造什么孽?害什么身家性命?侥你颠倒衣裳,此日自夸权在手。
贪尽了利,占尽了名,丧尽了天理良心。看他横行道路,一朝也有雨淋头!
周培公从容回奏,“但世人只读其文义,不解其精髓。敌我双方皆读此书,却有胜有败。知变则胜、守常则败,如此而己。
绿水长流不改,青山大路回转,怕不能再见?再见时,岂有擦肩而过之理?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末利,休苦劳……神。似隙中驹、石中火、梦……梦中身。满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取天真。不如归去……唉……做个闲人。背一张琴,一……一壶酒,一……一溪云……”
关汉卿的《黄钟尾》来,便吟道: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我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着青袍 对青灯 读青史册 擎青龙堰月刀 六合充忠义之气
生赤面 秉赤心 闪丹凤目 骑赤兔追风马 千古树儒将风标
松高枝叶茂 鹤老羽毛新
贫道居东倒西歪观,四处云游,成了南腔北调人
你是岳飞,我就是岳飞之母;你是秦桧,我就是秦桧之母!这就是‘夫死从子’!你好生想想吧!
火到猪头烂
处小人难,处君子其实更难!当今万岁天赐之资,处起来难不难?
你有你的千条计,我有我的老主意
每天只能看四方天,看青砖地,看蚂蚁上树,看花开花落,看天阴天晴
心有山川之险,胸有城府之严
女要俏一身孝,男要俏一身皂
皇上打骡子惊马,用心极善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


康熙大帝读后感600字2020


康熙大帝读后感600字2020(一)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那么,这部书的看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应该注意几个主要人物,以及由这几个人物所贯穿的故事情节。

先说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收复台湾,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黜落掉。比如,进士科考试过后,他上街私游,发现一名举子口出狂言,说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还说已经得到了上书房大臣明珠的允诺,等到考官把中试名单交到皇帝手中时,康熙果然看到名单中有那个举人名字2020,于是提笔就划掉了,跟随的大臣马上进谏,说国家取士有法度,不能仅凭某人那一句话就随意更改,康熙马上说到:我岂是为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脚下踩了一枚测字2020先生掉落的铜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一个撤除三藩、一个稳西疆、一个收台湾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见一斑,看来孤家寡人四字2020真不是虚设;在对待索额图、明珠党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一点党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团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对待这些皇子们应该说还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给你事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那么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应该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皇八子锋芒毕露,对皇权有威胁,拿掉;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拿掉;长子起非分之想,拿掉。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拼命做事,不争是争。最后获得康熙青睐。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2020,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亏,被时人所诟病。(.org)而对满清入关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畴、钱谦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贰臣传中,给后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个警示。

伍次友这个人虽然书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觉得人物描写并不丰满。从初为帝师到真相大白,其人始终被蒙在鼓里,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识穷天下、学贯古今的潇洒才子缩影表现出来的木讷。尤其是在与邬思道相比,更加明显。

明珠应该是个幸运儿,从他大难不死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人必将有后福。从他的绰号琉璃蛋儿,就可以看出这人的为官之道。书中对其人正面描写并不多,反面描写到不少,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明珠惯用的手法就是拆毁别人的婚姻,像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属于十足的小人之尤。本来高士奇也在他的打击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在与索额图党争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写也很到位,很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康熙大帝读后感600字2020(二)

《康熙大帝》已经读了两遍,电视剧看了好多次,以我个人的观点,对书中康熙的一生,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特别是孝庄印象更为深刻,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也就没有康熙盛世。

康熙在少年时便浸泡在权利漩涡中,为他以后执政奠定了基础,少年时在孝庄皇太后的力挺下,继承皇位,之后便和鳌拜集团开始长时间的较量。期间失败过,以自己的手段和想法,想一举歼灭鳌拜势力,可惜他败了,败的很残。在大臣面前丢了面子,使得有些左右不定的大臣慢慢向鳌拜势力靠拢,幸好他有孝庄皇太后,孝庄绝对是一个厚黑高手,很轻描淡写的化解了危机,同时也给鳌拜一个提醒,那就是我孝庄还活着,你们这些大臣别不把我放在眼里。并狠狠的批评康熙的作为,鳌拜势力早晚要铲掉,只是你现在羽翼未丰,欲速则不达,现在要积累你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

在康熙没有执政之前,为了放松鳌拜集团的警惕,康熙是下了功夫的,穿走与京城,与一些学子交朋友。期间有个我个人认为比较经典的情节。一天康熙和近身侍卫魏东亭在街市上,遇到了来京赶考的一个才子,聊的很是投缘,过后魏东亭说,此人今后可以为皇上效力,康熙笑答,此人永不录用。魏东亭很是不解,康熙说,我刚才掏手巾擦脸,无意带出一颗金瓜子掉在地上,此人以为我没看见,便挪脚踩在上面一直没有动身。这样的人如果当官,既是大贪,纵使他才华再高也不能用,不能让他祸害老百姓。

一次在茶馆,忽听外面卖豆腐脑的小姑娘唱曲,大概是有冤屈到京城告状的,康熙便把此女叫到楼上,问原因,姑娘如此这般把原委告诉了康熙。里面有个情节,这个卖豆腐脑的姑娘并不识字2020,她的唱曲是个文人帮她写的,她们是怎末认识的,原来是文人在街头又冷又饿,小姑娘给了他一碗豆腐脑,他为了报恩就给小姑娘写了唱曲,康熙拿过唱曲一看,文字2020功底不错,无意间发现背面有字2020,仔细一看不由的一惊一喜,原来背面是康熙的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给康熙的,用现在的话叫推荐信。康熙立即交代魏东亭,即刻召见此人,并委重任。这个人就这样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了康熙的赏识,然而康熙更赏识他的是,此人并没有利用自己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的介绍信,反过来他要是拿着介绍信找到康熙,大小都会给他个差事做,因为康熙的老师在外云游就是为了给康熙找人才,康熙相信自己的老师,也自然相信老师推荐的人。利用手里的介绍信和不用介绍信,让康熙看出了此人的人格魅力,宁折不弯的个性,和文人应有的骨气。

《康熙大帝》读后感600字


前一段时间读完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皇帝》,心花怒放,爱不释手,又马不停蹄地读完了《康熙大帝》。

《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

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这评价真是恰如其分,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但也是有过错的,人无完人。一些文学评论家就指出二月河先生的历史小说《康熙大帝》充满了不少史实错误,我们要知道,小说不是正史,它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产品,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灵感,不是作者故意混淆视听,是情节需要才把康熙塑造为明君形象,价值观是没有问题的,读者和观众自有评判标准,谁也误导不了。

我们读小说是为了快感,是读完某一段合上书会心一笑,是读到某处写景的段落叹为观止,是听作者娓娓道来一个肝肠寸断黯然销魂或相濡以沫佳人才子的爱情故事,脑海中是有个高大的忧国忧民、积劳成疾、学富五车的人君形象,而不是去精雕细琢康熙兴起的民族屠杀、文字狱、闭关锁国等,艺术是给人以希望的,小说也是文学艺术品。

这部小说让人欲罢不能的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帝王形象,酒令、灯谜、笑话等信手拈来穿插其中,心狠手辣、为富不仁、人面兽心的王公贵族在勾心斗角的官场上摸爬滚打,古代礼仪的缤彩纷呈且有模有样,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是怎样煎熬在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污腐败凄惨生活着。

更精彩绝伦的是宫殿、园林、花园、村庄、春夏秋冬四时景物的描写,每一个景物几十个字,自然美的意境却早已跃然纸上,刻画于心。

康熙大帝读后感600字


康熙大帝读后感600字(一)

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既不同于清史演义,也不像宫廷演义,出版社以及他本人是把它定义为历史小说的。因为虚构成分多,历史上的很多史实在这本书里并不能看到。那么,这部书的看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应该注意几个主要人物,以及由这几个人物所贯穿的故事情节。

先说康熙,这个曾被后人号称为千古一帝的清朝皇帝,其作为确实不同凡响。八岁登基,十六岁铲除政治对手权臣鳌拜,十九岁清三藩,不到三十岁就力主收复台湾,此后三次亲征,六次南巡,个人功业彪炳史册。更难得的是,康熙一生中并没有多少被后人诟病的事情。

所以,看《康熙大帝》,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康熙的识人、谋事、胆略、帝王心术这几个方面。

在识人上,康熙先后从潦倒举子中检拔出伍次友、明珠、周培公、高士奇一批才俊,从臣僚中检拔出小于成龙、傅鸿烈、郭琇、陆陇其、魏东亭等一班能臣,从草莽中检拔出刘铁成、武丹、穆子熙一班人,从皇子中甄别出八阿哥和四阿哥。同时,也把一批有可能成为贪官污吏的人员黜落掉。比如,进士科考试过后,他上街私游,发现一名举子口出狂言,说本科自己一定能中,而且还说已经得到了上书房大臣明珠的允诺,等到考官把中试名单交到皇帝手中时,康熙果然看到名单中有那个举人名字,于是提笔就划掉了,跟随的大臣马上进谏,说国家取士有法度,不能仅凭某人那一句话就随意更改,康熙马上说到:我岂是为了他口出狂言,而是看到他脚下踩了一枚测字先生掉落的铜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谋事上,康熙容忍鳌拜专横不法,不与正面冲突,为自己赢得亲政时间;在撤除三藩上,先礼后兵,谋定而动,知人善任,恩威并举,尤其在对待王辅臣父子、傅鸿烈、西疆葛尔丹这些身人,都可以看出康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

在胆略上,一个撤除三藩、一个稳西疆、一个收台湾就可以看出来。

说到帝王心术,圣明如康熙者也是不够光明磊落的。比如,像魏东亭、索额图,大概还有明珠这样的大臣们的私邸里,都安插了皇帝的眼线。皇帝不相信任何人由此可见一斑,看来孤家寡人四字真不是虚设;在对待索额图、明珠党争问题上,康熙皇帝也是视而不见,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有一点党争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比你们团结一致糊弄皇上好得多,可以起到监察部门起不到的作用。在对待皇权上,康熙皇帝是最最重视的,其他尤可,唯皇权一日不可旁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也是他破釜沉舟也要撤藩的决心所在。在对待诸皇子们,康熙对待这些皇子们应该说还算是公平的,首先我都给你事做,通过做事来历练、来甄别各人的能力。那么康熙皇帝心目中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书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应该是敢用事,不越位;有毅力,能循法;善克己,堪承业。皇八子锋芒毕露,对皇权有威胁,拿掉;原太子优柔寡断,做事乖戾,拿掉;长子起非分之想,拿掉。只有皇四子用邬思道计谋:拼命做事,不争是争。最后获得康熙青睐。在对待百官上,康熙临去世前把那些得力大臣统统贬官黜落甚至送进监狱里,目的是即为新皇帝留下人才,又给新皇帝留下施恩的余地,同时也避免那些大臣因拥戴之功而恃功倨傲,新皇帝不好驾驭,真是一石数鸟。

在对待大臣节操方面,康熙首重一个忠字,这从对待李光地和编修《贰臣传》就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当时属于大学者,名满天下,尤其是在收台湾上有赞善之功,所以康熙封他为文华殿大学士,但是终其一生却没能进上书房,也就是说康熙没给他宰相名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康熙只取他一个忠心,却不齿他的节操。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李光地在孝、友、信这些方面行止有亏,被时人所诟病。而对满清入关有大功的原明朝大臣洪承畴、钱谦益等人,康熙全都打入到贰臣传中,给后世走投降道路的大臣一个警示。

伍次友这个人虽然书中着墨不少,但是我觉得人物描写并不丰满。从初为帝师到真相大白,其人始终被蒙在鼓里,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识穷天下、学贯古今的潇洒才子缩影表现出来的木讷。尤其是在与邬思道相比,更加明显。

明珠应该是个幸运儿,从他大难不死那一刻就注定了其人必将有后福。从他的绰号琉璃蛋儿,就可以看出这人的为官之道。书中对其人正面描写并不多,反面描写到不少,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明珠惯用的手法就是拆毁别人的婚姻,像伍次友与苏麻喇姑,周培公与阿锁,属于十足的小人之尤。本来高士奇也在他的打击之列,奈何高士奇棋高一着,拿皇帝之命封住了他的嘴。在与索额图党争中、在任命官吏中,他的故事也不少,描写也很到位,很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妨多看看。


康熙大帝读后感600字(二)

《康熙大帝》已经读了两遍,电视剧看了好多次,以我个人的观点,对书中康熙的一生,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特别是孝庄印象更为深刻,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也就没有康熙盛世。

康熙在少年时便浸泡在权利漩涡中,为他以后执政奠定了基础,少年时在孝庄皇太后的力挺下,继承皇位,之后便和鳌拜集团开始长时间的较量。期间失败过,以自己的手段和想法,想一举歼灭鳌拜势力,可惜他败了,败的很残。在大臣面前丢了面子,使得有些左右不定的大臣慢慢向鳌拜势力靠拢,幸好他有孝庄皇太后,孝庄绝对是一个厚黑高手,很轻描淡写的化解了危机,同时也给鳌拜一个提醒,那就是我孝庄还活着,你们这些大臣别不把我放在眼里。并狠狠的批评康熙的作为,鳌拜势力早晚要铲掉,只是你现在羽翼未丰,欲速则不达,现在要积累你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

在康熙没有执政之前,为了放松鳌拜集团的警惕,康熙是下了功夫的,穿走与京城,与一些学子交朋友。期间有个我个人认为比较经典的情节。一天康熙和近身侍卫魏东亭在街市上,遇到了来京赶考的一个才子,聊的很是投缘,过后魏东亭说,此人今后可以为皇上效力,康熙笑答,此人永不录用。魏东亭很是不解,康熙说,我刚才掏手巾擦脸,无意带出一颗金瓜子掉在地上,此人以为我没看见,便挪脚踩在上面一直没有动身。这样的人如果当官,既是大贪,纵使他才华再高也不能用,不能让他祸害老百姓。

一次在茶馆,忽听外面卖豆腐脑的小姑娘唱曲,大概是有冤屈到京城告状的,康熙便把此女叫到楼上,问原因,姑娘如此这般把原委告诉了康熙。里面有个情节,这个卖豆腐脑的姑娘并不识字,她的唱曲是个文人帮她写的,她们是怎末认识的,原来是文人在街头又冷又饿,小姑娘给了他一碗豆腐脑,他为了报恩就给小姑娘写了唱曲,康熙拿过唱曲一看,文字功底不错,无意间发现背面有字,仔细一看不由的一惊一喜,原来背面是康熙的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给康熙的,用现在的话叫推荐信。康熙立即交代魏东亭,即刻召见此人,并委重任。这个人就这样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了康熙的赏识,然而康熙更赏识他的是,此人并没有利用自己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的介绍信,反过来他要是拿着介绍信找到康熙,大小都会给他个差事做,因为康熙的老师在外云游就是为了给康熙找人才,康熙相信自己的老师,也自然相信老师推荐的人。利用手里的介绍信和不用介绍信,让康熙看出了此人的人格魅力,宁折不弯的个性,和文人应有的骨气。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康熙”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作文读后感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