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成都的茶馆易中天读后感

成都的茶馆易中天读后感

读《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有感一。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有感一”,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读《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有感一

寒假又到了,还准备过年了,大家是否在每天收红包或看电视、陪长辈出去玩的同时在家静静的阅读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呢?我说我吧,在这个寒假里我阅读了一本老师推荐的《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感受颇为丰富,接下来,让我跟大家来交流交流一下吧!
首先,这本书整体给我的感受轻松、灵动。
说它轻松是因为整本书里带有一些动漫插图,用现代网络语,给我们讲述了“论语故事”、“庄子故事”、“孟子故事”和“禅宗故事”以及“周易故事”而画这些插图的漫画家却是慕容引刀,他的漫画书在我家有几本,在写这一篇文章之前我还特意去翻了几下发现他每一本漫画书都是用一只名叫“刀刀狗”来代表他在其中的形象,而且他在之前漫画书里的形象都像一个忧郁的诗人,在故事中的女主角每次受到挫折或遇到困难时,他便会出现,并“吟诗一首”让女主角自己去悟,然后让女主角突破困难,坚强面对挫折,给女主角一种朋友的感受,这也是他的一本代表作,《朋友刀刀》。《朋友刀刀》是一本治愈心灵的一本书,给人感觉忧郁,书里的每一句话都需要读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受,不是很易读;但在这本《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中,“刀刀狗”表达出的却是幽默,每一幅插画中的对话都充满了幽默,就像在讲双口相声,尤其是在“禅宗故事”里:第一百三十页的那副讲述一位僧人问兴善惟宽问路的故事,僧人和兴善惟宽一唱一和,便很容易懂这个故事的意思,大家也可以去看一下那页。“禅宗故事”也是这一套书里我最喜欢的一本,怎么喜欢我一会儿再告诉你们。所以慕容引刀这次的文笔改变也是一大看点,给他以前的读者一种天翻地覆的感受,也可以吸引更多人来看,也吸引了我。
在整本书中吸引我的不仅是慕容引刀的那一幅幅动漫插图,还有易中天的精彩演说,在整套书中,易中天运用了很多的设问句,给读者带来一种他在自问自答的感觉,也有一种像是百科全书的感觉,问完答完后,他便会使用一些相关的故事和一些古代名言来解释他的回答,而这些故事却很偏门,在一些相关的书中也没提到,所以会给读者带来新鲜感,使更多人来看,这也是这一本书与其它同类型的书的差别,让人看完一个故事又想看下一个故事;不仅如此,易中天在解释回答时还会用古代名言,尤其是在“论语故事”中运用得最多。三国的、史记的,等等意思相近的古代名言几乎都在里面,像一本“古代名言大宝典”,这更容易让人信服。
以上就是我对这一整套书的大致的感受,你的呢?接下来我就会来讲一讲我对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的感受。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我在上面有提过我在这一套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禅宗故事”。
首先,这一本书在整一套书中算是最容易读的,十分适合我这种读书能力差的人,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原因。
这一本书一共有五章,分别是:“祖师的故事”、“惠能的故事”、“觉悟的故事”和“破执的故事”以及“成佛的故事”这五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分别讲述了五个人,和每个故事都分为了三四个小故事,但都表示一个道理,这就是这本书的“构造”。
在这本书里,易中天讲述其中道理时与其它几本有点不同,易中天的回答都是直接运用关于佛的书中的名言来回答,并用泡泡语圈起来,然后再分段再解释这句话的意思,使用的话语很明白、明了,让读者不仅可以明白其中道理,还可以积累名言,这也是一大好处。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禅宗故事”的看法和感受。我的在这了,那你的还在哪呢?

读《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有感 二

江蔚晴
眨眨眼,六年时光就流走了,除了句号什么也没留下。在这最后一年里,我们敬爱的雷老师给我们推荐里《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这一系列的书。
首先来介绍一下作者——易中天。易中天,1947年2月8日出生于长沙,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是中国知名的作家,学者,教育家。后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作品。
看完这段介绍,可能有人会说,这一系列的书一定很无聊,因为这是一位名家,说出来的话会有很多专业名词,得慢慢揣摩。其实这一系列的书非常的有趣,它不止简单易懂,更重要的是易中天的语言很幽默,我看的时候嘴角都不住的上扬。
我最喜欢的一本是论语故事。这本书是写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易中天用他的语言描写了许许多多的人物,他们各有千秋,性格鲜明,让我体会到了孔子的徒弟不是只会死读书,而是胸怀大志。他也颠覆了我对孔子的认知,在我以前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个圣人,但是很严肃。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改变了我的想法,我觉得孔子是一个慈爱的师傅,就像父亲一样关爱他的弟子。而且孔子是一个很光明正大的人,就像他偏爱颜回就不隐藏,当然,颜回被孔子偏爱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他很勤奋,是孔子眼中的好学生。读完了这本书,我也明白了要勤奋读书,增长自己的知识或者是改变自己错误的观念。
这本书的下一册是《庄子故事》,庄子是道家人物。在以前,我对三大家(儒,道,佛)知之甚少,只是对儒家略有耳闻。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懂得了做事要顺其自然,揠苗助长终究会得不偿失。本书有一句话“真实而自由地活着”,我觉得这也是道家学派的精华。
孟子一直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大丈夫。孟子也是一个老师,只是他的学生比较特别,孟子的学生是皇帝。孟子说过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就是百姓是最重要的,江山社稷是第二重要的,而君主是最没分量的。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孟子灌输的知识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要稳固国家和军权就要稳固民心,简单地说就是让百姓信得过你,让每位百姓一心一意为着自己的国家。
在这本书中我还知道了一个道理——人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意思就是说有傲气就会骄人,就会看不起人;没有傲骨就会媚人,就会轻易屈服于人。
为什么我说孟子是一个大丈夫呢?因为孟子有一句话“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在易中天的解释里是这么说的:这是一种由道义和正义积累而成的精神体,可以像空气那样充盈于天地之间和人的胸中。它是最伟大和最刚强的,浩浩荡荡无际无涯,所以又叫浩然正气。
读了这一个系列的书,我懂得了的不止古文的理解和对三大家的认知,跟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不少的道理,所以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一)

《易中天中华史中华根》读完了,完全颠覆范文澜、翦伯赞史书搞法,但以今说古的读史方法很值得阅读和借鉴。

今日偶尔发现网上质疑甚多,不妨传播一点读此书的诀窍。

名学者写史另类,肯定对反响有准备。不妨回头看看每编的后记,尤其是第一本《祖先》。易中天20XX年5月12日拜见了吴敬琏先生,为何要讨教一些学术问题?

吴敬琏是经济学家,易中天中华史是历史散文着作,他料定吴老会说怎么保证你说的历史是真实的问题,这正是他最终需要的。而后,顺理成章回答这个问题中华史面世后的质疑。读过第一篇后记的出发点目的地北冰洋导航仪发现号处女航,便能豁然了。顺带补充一句:这易中天之处女航正是你无法证伪与证不伪之间的海域。

能回答吴敬琏先生的问题,还在乎其他人质疑乎?

本人与易中天老师有过一面之交,也知道一点个性。他用讲课方式着文,对于那些并非硬伤的质疑,甚至仅为自以为是的硬伤,是不屑一顾的。说到硬伤,于是也就挑一点:商殷不应一笔带过。商殷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已被考古发掘所证明。立足于此,周小国灭大邦、蛮荒克文明,以德立国、以礼治邦,结束神明、开辟人本,就更明晰了。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二)

秦始皇是历史上争议较多的一位人物,在伟大领袖赞扬他以前说他好的不多,伴随他的几乎都是焚书坑儒、修长城、建阿房宫等负面评价。但无论有多少争议,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即:他统一了文字2020等,促生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国。

秦以前,我们理论上是个整体的中央大国,实际上是分散、半独立的联合体,各诸侯国之间不一样的东西太多了。用许慎的话说,当时是诸侯力政,不统于王,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2020异形。也就是说,法令各异,语不同声,字2020不同书,衣不同饰,车不同轨,而且还币不同形,尺不同长,称不同重。一句话,几乎没有一样是一样的。这颇有些像欧洲,人长得都差不多,但各国有各国语言、文字2020、文化、货币等等。而且,那时的我们甚至比欧洲还乱,起码人家的度量衡、汽车的标准是一样的(现在货币也统一了)。

具有如此之多的不一样独联体是非常容易解散的,时间一久,难免就会分裂成完全独立的小国。所以说,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大一统下的诸多统一,恐怕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大国了。正是秦始皇的诸多统一(特别是文字2020统一),避免了中央之国的分崩离析,他的这个功绩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三)

从网上书店购得《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六卷,加上总序,共七卷,才100元多点,不贵。分别是《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第一卷祖先》、《第二卷国家》、《第三卷奠基者》、《第四卷刺客与情人》,后更名为青春志、《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第六卷百家争鸣》。

总序,应该说是不错的,把中华文明与伊斯兰和西方现代文明这三大文明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研究,找到了中华文明的位置,坚定了中华文明的信心,建立了中华文明的自信。

第一卷,祖先,应该说他有所创新,也比较大胆。他把《圣经》中伊甸园的故事与中国的女娲补天的传说结合起来一起讨论,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比较,开阔了视野,把中国史和世界史联系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伊甸园的故事》等神话传说,说来说去谁都没有确凿的事实和证据,最终还是神话故事。当然,他从甲骨文中找到一些有力的文字2020方面的佐证,也不失为好的有力的证据。

第二卷,国家,本卷的逻辑是清晰的,思路是开阔的。由分封到封建再到国家,层层推进,历史演变,由奴隶社会演变发展到封建社会。

第三卷,奠基者,主要是讲周朝,作者对周朝情有独衷,花的笔墨较多,赞扬有余,认为该朝是一个历史转折点。

第四卷,剌客与情人,后更名青春志,可能刺客与情人这名太过了,后来才另起一名。该册尚未读完,所以暂时不谈。

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描述的思路比较清楚,各个时期,各个小国,都有比较祥细的资料,用几个主要人物把整个混战的年代交代的比较清楚。重点突出,主题分明。

第六卷,百家争鸣,是讲儒、释、道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和观点,非常值得一读。确实如作者所说,一般人是不清楚全部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可能大多数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作者确实是有备而来,深入剖析,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值得反复阅读,受益将不尽。

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花了相当的篇幅将原文出处进行了注释,并在每一册的后面进行了说明,避免了不少杂音和噪声,自六卷本发行以来,至少目前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不像他当年在《百家讲坛》时那样,挑毛病的人一大堆,这一次那些大家们,好像都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无话可说了。

真诚地说一句,易中天不简单,应验了那句话,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真不是吹的,他还真有两下子。相信36卷本,卷卷值得一读,可能后面的更精彩!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精选


读后感大全专题“读后感易中天中华”推荐内容。

书本在狭小的方寸之间,让我们领略大千世界,细细品味作者的作品,您一定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不妨畅快淋漓的把他写出来,优秀的作品读后感范文都有哪些特点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读后感易中天中华”,欢迎你的品鉴!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 篇1

两次大动荡都因为前一种文明出了问题。春秋面临周文明的崩溃,魏晋面临汉文明的危机,总之是老祖宗风光不再,新问题层出不穷。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周的差错在制度,汉的麻烦在文化。因此春秋战国以后,诞生的便是新制度。魏晋南北朝以后,诞生的则是新文化。与汉文明相比,唐文明更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就连独尊儒术也变成了三教合流(儒释道),尽管官方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仍是儒学。帝国没有了激励机制,个人没有了奋斗目标。一个世家子弟,几乎刚生下来就有做官的资格,那又何必努力何必奋斗?因此即便为官一任,也不造福一方。如果有人认真工作,还要被嘲笑,被讥讽,被视为俗气。至于国家的兴亡,自然不必也不会关心。因为他们的荣华富贵是家族的门第和郡望决定的,不是王朝和皇上的恩典,那又何必管帝国的死活?因此高级士族中人大多只知有家,不知有国。国难当头,首先想到的是保家,不是卫国,王衍的狡兔三窟和卖主求荣就是证明。有趣的是,帝国似乎也没指望这些家伙保卫自己,朝廷授予世家子弟的大多是清要之职,地位高,待遇好,事务少,责任轻。繁杂而辛苦的工作,都交给庶族寒门。久而久之,上层社会便充斥着无能之辈。除了清谈误国和腐化堕落,其他什么都不会,只能做寄生虫。然而待遇和特权却一点也不少。根据西晋政府颁布的占田令,官员可以按级别占有近郊田。一品五十顷,依次递减到九品十顷。更重要的是,法令颁布之前大族多占的田亩并不需要清退,没占够数的却可以“依法”补足,真不知道帝国中央对贪腐的态度是遏制还是鼓励社会不公的结果,是两晋比东汉更加迅速地腐朽。靠垄断仕途起家的士族其实是文化暴发户。暴发户都是要炫富的,因此连同名士们自鸣得意的雅量、清高和洒脱,都带有炫耀和标榜的意味。他们追求的真实、自由和美,竟只能通过佯狂、醉酒和男人女性化来实现,这说明这个阶级完全没有底气。士族注定只能是文明的过客。这就跟春秋战国的大夫和士并不相同。后者是生机勃勃的新生力量,代表着方兴未艾的地主阶级,腐朽没落的只是上层的领主阶级。这时,华夏文明当然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实现自我修复和自我更新。但即便如此,也仍要借助华夏化的蛮夷,比如齐,比如楚,比如秦。因此,新文化的创建不但不能指望士族地主阶级,甚至不能单靠汉民族来完成。种种事实都证明,政治需要新制度,文明需要新生命,民族需要新血液。动荡和分裂只不过意味着新的整合,而整合的前提是融合。中华的历史,势必走向南北朝。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 篇2

这本书真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改革”的主题向来不好写。因为前段时间阅读了陈雨露的《中国是部金融史(

1、2)》,第二册中对王安石变法也有详尽的论述与描写,因此在阅读本书时,不自觉的相比较起来。原本我的感觉是,易中天毕竟不是学经济出身,书中对于王安石变法内容的具体实施情况和经济影响所进行的分析和论述相对较少,但是易中天的治史态度倒还是挺客观公允的,对待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人所形成的对立两派(变法派和保守派)的论述也是“各打五十大板”,最后指出唯道德论和泛道德论是我国文化传统上需要深刻反思并改进的地方;至于陈雨露的金融史固然详尽的分析了变法的经济影响与始末内容,并从货币、土地等经济因素入手,阐述了严重后果,有理有据、逻辑清晰,但可能正因为陈雨露是金融学出身,本着对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天然信仰、以及对官商利益垄断集团的批判,其对王安石的评价可谓是“一棒打死”,犹记得书中写道历朝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和定性都是负面的、且“北宋之王始于王安石变法”、直到近代以来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才重提这段历史重新定性王安石、把“三不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口号重新喊了出来而为自己的变法造势,故而近代以来大家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才有所改观,但是,陈雨露这样的叙述也不免过于绝对化了。因此,易中天的《王安石变法》和陈雨露的《中国是部金融史》的各自利弊大体如此。但是,看到最后我却发现,老易和老陈竟然“殊途同归”了。易中天固然在论述过程中指出某些新法不见得不好而表现出中立的态度,但在最后两节中却明确指出“官与民争利”的问题,基于此展开的话、王安石变法的初衷也的确存在问题了,国家和政府的确需要钱、但绝不能与民争利,这样的落脚点就与陈雨露对官商利益垄断集团的极度厌恶与猛烈批判相契合了。虽然这样的结论与论证过程的确是正确的、也是令人信服的,因为“政府不是万能的”;但是同样的,市场也不是万能的。所以,这就又回到当初我看完《中国是部金融史》之后的感悟上了(而这却也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用现代金融学理论的话语来表述,政府与市场不过是两种组织方式而已,而人性却是同一的,同样一批人组织成“市场”形式就一定效率高、万能而不出问题吗?反之,同样一批人组织成“政府”形式就一定低效或也一定高效吗?关键是机制设计和制度约束,争论二者效率孰高孰低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明晰二者的权责范围和权利义务边界:属于自由的市场经济活动和自发的商业活动的就交付市场去处理、政府无需插手,杜绝官商利益垄断集团以及“与民争利”的局面出现;而关于提供公共产品、保证公平原则、财富再分配、以及现代金融中至关重要的金融监管等问题方面,则交付政府予以监督和管理。但是,最关键、执行起来最难界定的问题就是如何明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理论上是一回事、实践上就是另一回事了,这正如王安石变法中种种“看上去还不错”的方案一执行起来就出问题的原因。因此,易中天最后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总结是“国家主义、政府万能、理想至上、道德唯一”,可以看出,后两者属于中国文化传统上的“积习难改”,前两者就涉及“啃硬骨头”等攻坚克难的现实问题了。易中天颇有勇气的写出了“为何改革、为谁改革、怎样改革”的教训与启示;同时,又写到对公权力运用的警惕和制约。“不改则烂,变法则乱,改革和纠偏用力过猛则亡”真真令人警醒和后怕。就像我在看完《人民的名义》之后写道的:中国人似乎直到今天还在渴望、憧憬、期待有一个集“学术、艺术、技术、权术”于一身的“全能型青天大老爷”的政治强人出现。从政当官者的确需要自律、自省、自我提升、的确需要更高一筹,“权术”很重要,同时也需要“学术”上的严谨性、“技术”上的专业性、还要有点“艺术化”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可以满足这些个人特质的要求是我们希望的一种寄托,而在当今时代和社会下,我们希望的另一种寄托就只能是尽可能完善、合理、科学的制度安排和设计了。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 篇3

鸟是好鸟,就是话多

总体来说,我对易中天先生报以敬佩之情的,但对该书也确有些保留的看法。

鸟是好鸟——学者的易教授

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批注,作者旁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更可贵的是,他能将其在融汇之后按其逻辑串起来,相对完整地展示一个事件或观点。

作为通史类的书,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到编年似的记叙文风格,那显然是一般读者不愿意见到的。因此,本部书的四卷从隋唐定局(初唐)、女皇武则天(盛唐)、安史之乱(转折)三个重要历史阶段,以及禅宗这一唐朝重要精神思想产物作为聚焦,还是有其深意的。

就是话多——媒体人易先生

这里的“就是话多”没有贬义,甚至可以被很多读者视为优点。

书中不乏对三省六部、宫廷布局、科举制、唐诗格律等看似与主线不相关的地方着墨颇多,但我却要给其一个大大的赞。因为很多大师写小书时会省略掉,而普通人又根本搞不清这些事情,所以易先生愿意填补这个“裂缝”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因为这些算是了解历史的基础知识背景,他如不说,读者就需要另觅他途去解决,而且还不一定能找对地方。即便找对了,还不一定能和该书中的一些名词对得上号,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作者在降低读者阅读门槛的“通俗化”方面是做的极好的。

书中还有很多的议论和抒情之笔,有些引自其他文献,有些则为其自己总结。这部分文字有些不错,有些则略显牵强甚至武断。当然,这种“有态度”的做法也可能是最富争议的。

此外就是有大量“媚俗”的文字,比如文中大量的“呵呵”或者“也许吧,也许”之类的则让我感觉有点莫名其妙。或许这是作者本来的语言表达习惯,或者是为了拉近和读者距离有意为之。但我觉得这类文字降低了本书的“品味”。

总之,从易教授当初百家讲坛品三国开始,我对其就报以敬意——我们需要此类有着学术背景的人来与纯粹的网红去“竞争”,他们愿意放下身段贴近大众是一种福分,对其进入“作家富豪榜”也持积极态度。

然而,通俗和媚俗之间的尺度把握确实较难,易先生风格算是一种尝试,但应该可以做得更好。

我对其一些表述风格的保留不能掩盖对其的扬赞。如果本书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历史的有趣,甚至愿意寻着本书所引的文献去了解更多的,进而收获属于自己的历史观,那就算大获成功了。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 篇4

《易中天中华史。中华根》读完了,完全颠覆范文澜、翦伯赞史书搞法,但以今说古的读史方法很值得阅读和借鉴。

今日偶尔发现网上质疑甚多,不妨传播一点读此书的诀窍。

名学者写史另类,肯定对反响有准备。不妨回头看看每编的后记,尤其是第一本《祖先》。易中天20XX年5月12日“拜见了吴敬琏先生”,为何要“讨教一些学术问题”?

吴敬琏是经济学家,易中天中华史是历史散文着作,他料定吴老会说“怎么保证你说的历史是真实的”问题,这正是他最终需要的。而后,顺理成章回答这个问题——中华史面世后的质疑。读过第一篇后记的“出发点”“目的地”“北冰洋”“导航仪”“发现号”“处女航”,便能豁然了。顺带补充一句:这易中天之处女航正是你无法“证伪”与“证不伪”之间的海域。

能回答吴敬琏先生的问题,还在乎其他人质疑乎?

本人与易中天老师有过一面之交,也知道一点个性。他用讲课方式着文,对于那些并非硬伤的质疑,甚至仅为自以为是的硬伤,是不屑一顾的。说到“硬伤”,于是也就挑一点:商殷不应一笔带过。商殷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已被考古发掘所证明。立足于此,“周”小国灭大邦、蛮荒克文明,以德立国、以礼治邦,结束神明、开辟人本,就更明晰了。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 篇5

《易中天中华史》已经读到了最后一本《三国纪》。

《三国纪》读过之后,对书中一段话感受颇深,引起我的共鸣。这段话主要是要讲明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三国这段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并不太重要的阶段却能如此引起大家的兴趣。但我认为他不仅说清楚了三国热的原因,还揭示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底层的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固有观念。书中的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其实是一直有梦的。第一个梦叫大同梦,也就是回到部落时代。第二个梦叫小康梦,也就是回到邦国时代。这两个梦都实现不了,就开始做治世梦。这就是帝国时代的中国梦。

治世梦也包括三个内容。首先是希望有一个仁慈而明智的好皇帝,这就是圣君梦。其次是希望各级官员清正廉洁,这就是清官梦。如果圣君和清官都指望不上,则希望有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就是侠客梦。

圣君、清官、侠客,就是中国人的千年梦。

易中天老师认为,这三个梦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替我们圆了,用刘备、孔明、关老爷三个文学形象替我们圆了。因此,罗贯中的三国史深入人心,流传甚广,以至于正史反而几乎无人知晓。

其实,何止是《三国演义》帮中国人圆了千年梦,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在帮中国人圆这一千年梦。何止是古典文学作品,戏曲、评书、曲艺等中国的传统艺术,也无一不是在帮中国人圆这一千年梦。说这些传统的文学艺术在帮中国人圆这一千年梦还不大确切,其实是中国人(底层的中国人)自己在利用这些形式圆自己的千年梦。现实中缺的,在文学艺术中找补、找补而已。

中国人的这个梦一做就是几千年,至今仍在做着。虽然唱了几十年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但仍然盼着能出一个好皇帝,出不来好皇帝出个清官也好,实在不行弄个侠客替我们出出气也行,最不济了还有个因果报应等着呢,让他下辈子托生到咱家当牛做马,咱往死里欺负它!反而是那些不怎么唱这支歌的地方却不再盼着出什么好皇帝或清官,看来这事与唱什么歌没多大关系。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外界客观因素变化了,思想观念也得随之而变。现在皇帝是难再出现了,好皇帝就更难有了(好皇帝的前提得是皇帝)。清官嘛,没有好的制度,清官也会变成贪官。至于侠客,在法治社会里侠客和罪犯的界限很难划清,分寸也很难拿捏,还是别有为好。所以,这个千年梦看来是做不下去了,至于改做什么梦大家按照自己意愿去做吧。俗话说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多想点儿好事,做个好梦。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 篇6

嘉靖十四年到万历十二年,年仅十几岁的懵懂少年嘉靖帝被迫成为皇帝,自此大明王朝内阁朝夕莫测,上演一出出独裁专断的荒唐戏码,估摸着时间跨度半个世纪。

《严嵩与张居正》一书正是以浅显易俗的白话描述着曲折离奇的历史故事。

在古代封建制度的王朝中,皇帝就是真命天子,那就自然有一批辅佐天子的内阁朝臣。即是朝臣,自然有忠臣、奸臣之分,还有一小撮表面中立者们。

事实上,作为一个王朝中最高权力者,嘉靖帝可谓是一个玩弄政权的高手。他即重用忠臣,也重用奸臣,使其相互制衡,朝廷也就达到坐收渔翁之利。可见,无数群臣挣得你死我活,归根结底还是天家江山得了最大益处。

虽说嘉靖帝少年做了皇帝,可他毕竟是过继来的,他自己也有亲生父母,这不刚坐上皇位就到处串掇要立自己父母为兴献帝后,还不顾群臣反对,打死了几十个大臣,收了奸臣张璁和桂萼为朝廷重臣。

自古以来,大家都信奉“天命不可违,来者犹可追。”

因此,严嵩被嘉靖提拔重用,不可谓不是天命。成熟起来的嘉靖帝就是一只狡猾的狐狸,正巧遇上经验丰富的老狐狸严嵩,两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

从此,这个靠着严苛的科举制度出头的历史大奸臣,就走上了奴颜婢膝媚上邀宠和弄权谋私的不归之路。恶人自有恶人磨,最终把自己搭进了权术的坟墓,成了王朝的殉葬品。

作为有着士大夫深厚底蕴的重臣张居正,他的命运相对严嵩要顺遂一些,也可以说是他把握住了命运赐予他的好时机,遇到了年少不经事的小皇帝,获取他的极度信任。于是,有着皇帝这个大靠山,张居正手握专权,直达王朝内阁的顶缝,做了大明唯一的太师。

虽说,张居正聪明的把握了这个绝好时机,完全有能力糊弄小皇帝,从而做一个隐形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裁者。然而,从骨子里就接受权臣尊卑思想的他是一个一心为国家出力的做实事的人。用此时机,他施展浑身解数,大显身手,励精图治,只改革五年,朝廷的国库财富就增长了三倍之多。

张居正是个有能力有野心的人,但他的确是一个才华横溢做实事的人,他用这场改革挽救了大厦将倾的大明王朝,这也是之后腐朽没落的大明万历三十多年不问朝事,政权机构停驻,却没有灭亡的主要原因。

然而,不管你如何努力,如何为王权做贡献,但在天家的眼中,这些都是你的份内职责,不管你做得好还是做的不好,是奸臣还是忠臣,天家人都理所当然的把他们都当做卑微的奴仆对待,毫无真心可言。这也是他们没有善终的主要理由之一。

千百年传下来的封建思想就是普通人对皇权无底线的崇拜与信仰。

在《严嵩与张居正》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龌龊一面。当时,许多学子能人都屈服于皇权的统治之下,进了天家门,只有无理由的服从下达的命令。权臣们由表及里只能全身心的奉献于最高权力统治者,不能再拥有自我意识和主

明朝的君臣关系不仅复杂,而且水火不相容,动辄就是激烈的交锋,结果往往是臣服于皇帝权威的脚下。朝臣们早已丧失了尊严和信念,很难脱离这个复杂交织的官场做一回真实的自己。

然而万事总有例外,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再横的人也怕不要命的。海瑞就是这样一个官场奇葩,他公正清廉,以身作则,官场多年一直努力以道德和良知清除积弊。这股清流却极大损害了多数奸臣的利益,由此一直遭受抵制和磨难。

而另一个奇葩张居正,底蕴和靠山都很强大,他把握了绝好时机,早一步先于他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因此他施展非凡的能力与才华,锐意革新,试图运用法令振作精神,结果却也艰难险阻、抗拒横生。

而申时行妥协安抚,极力靠调和来维持团结,终至纷争不已。殊不知他们最终的失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败给了无形的敌人——封建专制主义!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在大明朝,最具有代表性和值得推崇的,也只有张居正和海瑞,作文因为他们活的真实,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而严嵩只是跳梁小丑,一闪即逝……

《严嵩与张居正》一书,作者易中天多用轻松白话的语言风格,文章段落简洁明朗,通俗易懂,如此读者更能通过此书吸收到大明王朝的那些事儿。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 篇7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中发现最好看的还是第二本《祖先》,那种颠覆,将东西方文化巧妙的结合,亮点突出,让我欲罢不能,读了还想再读。

越往后,对我来说,更是一种文化的洗礼。因为不是文科出身,很多政治、历史方面深层次的东西并不是能一下子理解,虽然易教授已经写得很通俗了。在看《百家争鸣》时,我很想理顺各家的观点,然而,看的时候觉得言之有理,加上自己那仅有的对各家的浅显认识,?能看懂,但是看过以后,却有种记不住的无力感。毕竟,最这些的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

这系列丛书让我大开眼界,不论是从大的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了解,还是一些有趣的小知识。比如,我知道了英文中的八月August是纪念奥古斯都屋大维的,知道了门阀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等等,还了解了诗经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好的诗句,什么是封建,西周的邦国制度是怎么进行分封的,原来历史书中有如此多的细节没有介绍,有如此多有趣的故事被枯燥的教条式教学代替。

尽管这系列丛书也有一些毛病,比如我觉得易教授老是将每况愈下和每下愈况用错(我个人认为他用错了),有时候能感觉某本书他写得很混乱,有时候觉得他写的某些片段没有考虑读者的水平,自顾自说,看得我好几次都想跳过去,或者扫视过去,留不下什么印象,而其实我知道这个地方其实挺重要,但就是静不下心去认真读。但这套系列丛书我仍然是褒大于贬。对于我这样一个理科女生来说,已经觉得很酣畅淋漓了?。绝对是满满的收获。甚至看到某些章节觉得历史真是一面镜子,真是可以古为今用。虽说现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那些治乱循环的背后,有太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国家。

这套丛书的感受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这里仅说个总体感受,待自己沉淀、消化、吸收,再去评说具体的细节吧。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 篇8

如果古代有民意调查机构,那会有怎样的记录?可惜没有。

平民百姓在朝代的兴亡和更替中,似乎没有发言权。后世我们能看到的记载,也大多局限在精英人士和上层人群。在魏晋时期,也同样如此。

那对于精英人士而言,是否历史(正面地)记录下他们了,他们就算成功呢?

这可就难说了。比如东晋的王导和谢安,堪称是当时力挽狂澜的人。前者拼尽全力融合南下的北方残余皇族士族与南方当地的本土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后者御敌于国门之外,以少胜多地赢下著名的淝水之战。可惜,即使如此,这也只是短暂地延续了东晋王朝的统治。

公元420年,也是谢安去世不到40年后,东晋王朝就覆灭了。

下一次等到国家的统一和真正的安定,则要到唐朝的贞观之治,也就是公元627年之后。这其中,五胡之乱、南北朝以及短暂的隋朝,一共乱世了近200年!

当然,200年对于整个中国历史长河而言,只不过是一个瞬间,但是对于当时真真切切的个体而言,那是相当于三四代人的真实命运。这近200年的乱世里,无法想象多少人的命运被时代的洪流冲刷得多么的体无完肤,多少个生命遭受何等的苦难。

然而,他们的声音我们都无法听见。在历史记载中,只有王侯将相的故事。但愿后世的人们,尤其是那些站在各个领域云巅之上的人,多以苍生为念吧。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 篇9

为了了解基础的历史可以草草读一下,没必要太当回事的一本书。

给三星是因为没有2.5星,这本书的历史价值有,教人了解了三国的始末争斗格局和发展,对一些文学形象进行了历史形象的拨乱反正,值得肯定。

但是书中表现了太多主观的态度和个人的评价,这就脱离了客观,出现了个人好恶和情绪,不免让人觉得引经据典的证据也是有目的性的。所以书名用纪这个字十分不准确,因为这本书并不客观,是你认为的历史,读者不是你的学生。

关于书中的观点,很多我也不敢苟同。

1,时势造就刘备。不仅是刘备,曹操,孙权,袁绍等等都是。但是这并不是他们成为枭雄的关键,而是背景。刘备在这个时代会走出这个道路,在另一个时代也会有另一种成功的道路。关键在于什么,他这个人的野心、城府、坚韧和气魄。说白了作者也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而对刘备的否定更多,以中正的历史观讲,刘备很像高祖,虽然他没成为高祖,但那并不否定他的枭雄。曹操,孙权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看人看事,都应该考虑。

2,对诸葛亮的大幅度削弱。书中对诸葛亮治理蜀国轻描淡写,仿佛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并将曹操拉到同诸葛亮一样的线上比较,我想说我很不同意。内忧外患立足不稳的蜀国如果没有诸葛亮顷刻之间崩塌,那种国情下诸葛亮几乎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蜀国,书中太重视结果,却忽略了那艰辛的过程,周瑜孙权曹操谁也没有这样孤军奋战的境遇。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能被千古尊奉,文学只不过是助推而已。其次,曹操和诸葛亮没有可比性。诸葛亮定位管仲乐毅,诸葛亮最后的收场,与他的能力无关,与他的理想有关,有句话叫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这样是能臣,却不是枭雄。而曹操不一样,曹操是领军一样的人物,能力素质模型完全不一样。正如高祖与韩信,高祖不宜带兵而韩信却多多益善。作者把这两个人相比,当真可笑。

最后,任何一段历史都是平等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齿轮上一样的重要。盛唐辉煌地位高就重要,三国混乱短小就没有什么特色和价值吗?作者不认同功利主义,这种看法也太功利了吧!认为读者知道真相会失望,当真是把读者的档次看的太低了吧!三国有他的精彩之处,有他独特的历史意义在,不要用别的学者的态度来论据你的偏颇,太主观。写到这里,我把三星降到了两星。

读完整体之后,就一个感觉:易中天不过如此,寥寥故事。只不过是个学问比较渊博的一般人,因为境界一般。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一:读《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有感

(504字)

秦始皇是历史上争议较多的一位人物,在“伟大领袖”赞扬他以前说他好的不多,伴随他的几乎都是“焚书坑儒”、修长城、建阿房宫等负面评价。但无论有多少争议,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即:他统一了文字等,促生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国。

秦以前,我们理论上是个整体的中央大国,实际上是分散、半独立的联合一体,各诸侯国之间不一样的东西太多了。用许慎的话说,当时是“诸侯力政,不统于王,……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也就是说,法令各异,语不同声,字不同书,衣不同饰,车不同轨,而且还币不同形,尺不同长,称不同重。一句话,几乎没有一样是一样的。这颇有些像欧洲,人长得都差不多,但各国有各国语言、文字、文化、货币等等。而且,那时的我们甚至比欧洲还乱,起码人家的度量衡、汽车的标准是一样的(现在货币也统一了)。

具有如此之多的不一样“独联体”是非常容易解散的,时间一久,难免就会分裂成完全独立的小国。所以说,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大一统下的诸多统一,恐怕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大国了。正是秦始皇的诸多统一(特别是文字统一),避免了“中央之国”的分崩离析,他的这个功绩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二:易中天中华史:祖先读后感

(407字)

一本站在学术的角度写给大众看的科普书籍。

原始时期的人类,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的史实,全凭后代的人的只言片语、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面对这些不辨真伪的猜测和推测更加考验一个人对历史的态度和把握。易中天先生本来就对历史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又运用了王国维先生推荐的实物史实并重的治史之法。语言平实却丝毫不见一般史书的枯燥。很推荐。

在本书中难能可贵的是,不仅仅是事实的堆砌,更有作者对原始人类一精一神的思考。从懵懂的混沌到渐渐有知,因何母系,缘何父系,整段石器时代的脉络被这样轻松画出。读者理解的更加容易,却也反映了作者的学术高度。与此同时,在本书中提出了诸多与大众认知相悖的一些想法。虽然历史已然尘封,真相不见天日。但是却不妨碍好奇的后人追逐真相的脚步。研究没有对错,在于它给后人的启示,其意义的价值远远大于结论。

总之,本书粗一粗一读是一本可一爱一的历史科普小文,细品却大有乾坤。看您挖到哪一层了,无论深浅,总有收获。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三:易中天中华史的硬伤 ——《中华根》读后感

(499字)

《易中天中华史.中华根》读完了,完全颠覆范文澜、翦伯赞史书搞法,但以今说古的读史方法很值得阅读和借鉴。

今日偶尔发现网上质疑甚多,不妨传播一点读此书的诀窍。

名学者写史另类,肯定对反响有准备。不妨回头看看每编的后记,尤其是第一本《祖先》。易中天20XX年5月12日“拜见了吴敬琏先生”,为何要“讨教一些学术问题”?

吴敬琏是经济学家,易中天中华史是历史散文著作,他料定吴老会说“怎么保证你说的历史是真实的”问题,这正是他最终需要的。而后,顺理成章回答这个问题——中华史面世后的质疑。读过第一篇后记的“出发点”“目的地”“北冰洋”“导一航仪”“发现号”“处一女航”,便能豁然了。顺带补充一句:这易中天之处一女航正是你无法“证伪”与“证不伪”之间的海域。

能回答吴敬琏先生的问题,还在乎其他人质疑乎?

本人与易中天老师有过一面之交,也知道一点个一性一。他用讲课方式著文,对于那些并非硬伤的质疑,甚至仅为自以为是的硬伤,是不屑一顾的。说到“硬伤”,于是也就挑一点:商殷不应一笔带过。商殷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已被考古发掘所证明。立足于此,“周”小国灭大邦、蛮荒克文明,以德立国、以礼治邦,结束神明、开辟人本,就更明晰了。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四:读后感:《易中天中国史》

(910字)

易中天老师作为知名学者、知名畅销书作家,史学上的成就暂无法评论,但是至少在如何让书有趣、畅销上确实有有功力的。《易中天中国史》最初是从宝安图书馆借的书,虽然现在还未读完,但至少已经能感觉到这套一图书有如下的优点,能够吸引人不断的读下去,想把整部都读完

1)语言诙谐幽默,亲民。这一点上,从最初的品三国开始,一直是易老师的作风

2)有自己的思想,有思考的过程,有自己的考证。这一点是一般的罗列事务的历史书所不具备的,能够引导人们对自己平时获取知识后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即便

3)有注释,标明出处和参考。方便拓展阅读

4)制作一精一良,阅读舒服,有合适的插图

5)和外国文明结合综合论述

当然,有些论述还是有些牵强,有些刻意博人眼球的感觉。比如说生搬硬套的把夏娃放在女娲前头;人类从有一毛一的猿人变为无一毛一的人类,是因为看上去更一性一感(主要观点出自莫里斯的《一裸一猿》)等等。还有一些描述也有故意往微荤的段子上靠的嫌疑,实在没有必要,或者需要再处理的不那么显眼。

第一部《中华根》

第一卷《祖先》阅读时间 20XX年7月

这一卷是史前内容,没有明确的记录,传下来的只有虚幻莫测的神话,易先生主要从前期学者观点(赵国华《生一殖崇拜文化论》,莫里斯《一裸一猿》),各类古籍和神话描述,甲骨文和金文的考证中论证自己的观点,为“国家”出现前的中国人类社会变迁描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社会的变迁就是猿人--》原始群落--》氏族(母系和父系)--》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对应的标志一性一人物就是夏娃(中国神话中缺失,从伊甸园里生搬硬套过来的),女娲(母系氏族)、伏羲(伏羲氏族)、炎帝(早期部落)、黄帝(后期部落)、尧舜禹(部落联盟),最后夏启子承父业,开始国家。即便是国家也有过程,夏是部落国家,商是部落国家联盟,周是国家联盟

文化上在氏族阶段的生一殖崇拜,包括母系的鱼与娃,父系的蛇与鸟,到部落的图腾崇拜,最终演化成中华文化特有的祖宗崇拜

根因是财富和权利。早期财富不足,大家都是根据母亲区分氏族,随着财富逐渐增加,有了私有的概念,那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男一性一的地位不断提高,最终演变为父系社会。财富的不均导致权力的不同,随着财富和权力的不断集中,部落,部落联盟,国家的演变也就顺理成章了。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五: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读后感

(890字)

易中天写的关于三国的书我看了不少,从众所周知的《品三国》到《品人录》中的曹一操一一章,再到现在看的《易中天中华史》的三国纪,最后他却在三国纪的后记里面说“三国,不该这样被人瞩目”。

当初看《品三国》,特别希望他多讲一点诸葛亮和赵云,毕竟是三国时期最喜欢的人物,但赵云基本没怎么出现,比较遗憾,可事实上赵云甚至关羽在那个时候都不是最核心的人物,历史毕竟不是演义,也不该对他大书特书。至于诸葛亮的篇幅还是挺多的,但他的一精一彩却是从刘备去世才开始,而不是刘备去世前那些天花乱坠的奇谋妙计。“人们为他的‘出师未捷’唏嘘不已,对他的‘三顾乃见’羡慕有加,甚至让他穿上八卦衣,摇着鹅一毛一扇,从袖子里掏出锦囊妙计,并美其名曰‘智慧的象征’。诸葛亮的在天之灵,只能去咀嚼自己的孤独。”当一个人成为了一种符号,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幸运的是成为符号说明你身上有特质,别人望尘莫及,且名声大噪,影响力扩大,不幸的是符号就是符号,那不是你,当人们更多的关注这个符号的时候,却不会去明白真正的你。当单一槍一匹马七进七出的赵云和多智近妖未卜先知的诸葛亮在台前大放光彩的时候,历史上也可圈可点并不乏味的他们也只能被埋没在后台。倒是想起周杰伦的一句歌词“所有关于我的传说,全都不对,全部是纸屑,全部要改写。”

还有点就是所谓的忠义,《三国演义》核心价值观的忠义。“忠是单方面的人身依附,义是多角度的任意解释。忠是不变的,义是多变的。结果,要么信口雌黄,周公恐惧流言日;要么弄虚作假,王莽谦恭未篡时。”道德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不是如忠义这般最终解释权归口才好的人所有(比如关羽,被罗贯中说成了演义三绝中的“义绝”,其实他在演义中做的事情义的同时也不义),而是和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如用这不靠谱的忠义作为核心价值观,最终只能是伪善,认不清是伪善的人被利用,为之赴汤蹈火还自以为做得很高尚,认清是伪善的人,不少都很难再相信善,哪怕是真善,却认为是骗人的东西,所以拥有真的经得起推敲的核心价值观是很重要的事情。这也是他反对人们如此关注三国的原因,演义中“术”的权谋风生水起,“道”的忠义却不堪一击,传术不传道则术的使用就会乱来。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读后感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读后感(一)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中发现最好看的还是第二本《祖先》,那种颠覆,将东西方文化巧妙的结合,亮点突出,让我欲罢不能,读了还想再读。

越往后,对我来说,更是一种文化的洗礼。因为不是文科出身,很多政治、历史方面深层次的东西并不是能一下子理解,虽然易教授已经写得很通俗了。在看《百家争鸣》时,我很想理顺各家的观点,然而,看的时候觉得言之有理,加上自己那仅有的对各家的浅显认识,?能看懂,但是看过以后,却有种记不住的无力感。毕竟,最这些的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

这系列丛书让我大开眼界,不论是从大的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了解,还是一些有趣的小知识。比如,我知道了英文中的八月August是纪念奥古斯都屋大维的,知道了门阀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等等,还了解了诗经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好的诗句,什么是封建,西周的邦国制度是怎么进行分封的,原来历史书中有如此多的细节没有介绍,有如此多有趣的故事被枯燥的教条式教学代替。

尽管这系列丛书也有一些毛病,比如我觉得易教授老是将每况愈下和每下愈况用错(我个人认为他用错了),有时候能感觉某本书他写得很混乱,有时候觉得他写的某些片段没有考虑读者的水平,自顾自说,看得我好几次都想跳过去,或者扫视过去,留不下什么印象,而其实我知道这个地方其实挺重要,但就是静不下心去认真读。但这套系列丛书我仍然是褒大于贬。对于我这样一个理科女生来说,已经觉得很酣畅淋漓了?。绝对是满满的收获。甚至看到某些章节觉得历史真是一面镜子,真是可以古为今用。虽说现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那些治乱循环的背后,有太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国家。

这套丛书的感受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这里仅说个总体感受,待自己沉淀、消化、吸收,再去评说具体的细节吧。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读后感(二)

《易中天中华史》已经读到了最后一本《三国纪》。

《三国纪》读过之后,对书中一段话感受颇深,引起我的共鸣。这段话主要是要讲明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三国这段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并不太重要的阶段却能如此引起大家的兴趣。但我认为他不仅说清楚了三国热的原因,还揭示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底层的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固有观念。书中的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其实是一直有梦的。第一个梦叫大同梦,也就是回到部落时代。第二个梦叫小康梦,也就是回到邦国时代。这两个梦都实现不了,就开始做治世梦。这就是帝国时代的中国梦。

治世梦也包括三个内容。首先是希望有一个仁慈而明智的好皇帝,这就是圣君梦。其次是希望各级官员清正廉洁,这就是清官梦。如果圣君和清官都指望不上,则希望有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就是侠客梦。

圣君、清官、侠客,就是中国人的千年梦。

易中天老师认为,这三个梦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替我们圆了,用刘备、孔明、关老爷三个文学形象替我们圆了。因此,罗贯中的三国史深入人心,流传甚广,以至于正史反而几乎无人知晓。

其实,何止是《三国演义》帮中国人圆了千年梦,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在帮中国人圆这一千年梦。何止是古典文学作品,戏曲、评书、曲艺等中国的传统艺术,也无一不是在帮中国人圆这一千年梦。说这些传统的文学艺术在帮中国人圆这一千年梦还不大确切,其实是中国人(底层的中国人)自己在利用这些形式圆自己的千年梦。现实中缺的,在文学艺术中找补、找补而已。

中国人的这个梦一做就是几千年,至今仍在做着。虽然唱了几十年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但仍然盼着能出一个好皇帝,出不来好皇帝出个清官也好,实在不行弄个侠客替我们出出气也行,最不济了还有个因果报应等着呢,让他下辈子托生到咱家当牛做马,咱往死里欺负它!反而是那些不怎么唱这支歌的地方却不再盼着出什么好皇帝或清官,看来这事与唱什么歌没多大关系。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外界客观因素变化了,思想观念也得随之而变。现在皇帝是难再出现了,好皇帝就更难有了(好皇帝的前提得是皇帝)。清官嘛,没有好的制度,清官也会变成贪官。至于侠客,在法治社会里侠客和罪犯的界限很难划清,分寸也很难拿捏,还是别有为好。所以,这个千年梦看来是做不下去了,至于改做什么梦大家按照自己意愿去做吧。俗话说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多想点儿好事,做个好梦。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读后感(三)

读《易中天中华史:秦并天下》中秦始皇是历史上争议较多的一位人物,在伟大领袖赞扬他以前说他好的不多,伴随他的几乎都是焚书坑儒、修长城、建阿房宫等负面评价。但无论有多少争议,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即:他统一了文字2020等,促生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国。

秦以前,我们理论上是个整体的中央大国,实际上是分散、半独立的联合体,各诸侯国之间不一样的东西太多了。用许慎的话说,当时是诸侯力政,不统于王,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2020异形。也就是说,法令各异,语不同声,字2020不同书,衣不同饰,车不同轨,而且还币不同形,尺不同长,称不同重。一句话,几乎没有一样是一样的。这颇有些像欧洲,人长得都差不多,但各国有各国语言、文字2020、文化、货币等等。而且,那时的我们甚至比欧洲还乱,起码人家的度量衡、汽车的标准是一样的(现在货币也统一了)。

具有如此之多的不一样独联体是非常容易解散的,时间一久,难免就会分裂成完全独立的小国。所以说,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大一统下的诸多统一,恐怕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大国了。正是秦始皇的诸多统一(特别是文字2020统一),避免了中央之国的分崩离析,他的这个功绩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读易中天先生《品人录》有感


《品人录》令人不由佩服易中天先生站得高看得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剖析丝丝入扣,对古代官场伦理洞察秋毫分明。曹操的才与情,或许社会的变迁,更多年后人们会给他更高的评价。我私下喜欢曹操与喜欢苏东坡的豁达、李白的诗意浪漫一样炽热。曹操诗作文学水平极高,意象清晰、襟怀开阔一挥而就,帝王口气、超人文采一气呵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唇齿留香,“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警人心弦,“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叹惜时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道尽心志。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功名利禄真的在他心里重要吗?一个人临终牵挂或许就是自己视为最珍贵的东西。曹操临终正有人性的光辉,幼子孤儿托付曹丕,言语哀切,安排妾妇分香卖履,眷恋亲情。书中高度评价曹操,富有真性情,是个可爱的奸雄,生前做完了自己想做的事。唯是智慧超群,爱才用才不计德行与出身,挑战了中国传统用人制度,得罪了中国文化对人才的评价系统,一生以周公自诩,却落得“篡汉”罪名,“乱世奸雄”为其批注,文学成就也难帮他洗脱一分一毫。

另一个品评人物是海瑞,得罪的却是整个古代官场操作机制,几次罢官,几番启用,次次都以失败收场。幸亏海瑞自始至终为官清廉,人品才得以保全。曹操可爱,海瑞可怜,一生坎坷,早年丧父、晚年丧子,中年丧气妻还惹来同僚弹劾。

海瑞以身作则倡导道德清除积弊失败了,书中还提到张居正的考成法革新法令力图振作也失败了、申时行妥协调和安抚团结和稀泥充老好人也失败了,那么怎样的人物做怎样的事才能成功呢?看来集团操作机制与利益不可挑战不可得罪,每一个风气形成的小团体不也是如此吗?在这样的团体里待人处事水深着呢,或许无为而治就是最好的办法,不是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吗?

自幼认为海瑞是官场标榜人物,必定是优秀的,青史记录的定是褒扬之词。记得儿时常陪奶奶看戏,戏里的海瑞多么睿智多么无畏,常常一袭青衣,微服私访,调察民意,洗刷冤情,最后的胜利都是属于他的,善恶有报,快意恩仇,演员与观众的情感都抒发得淋漓尽致、舒畅张扬。看易中天如此无情批判人物性格与事情成败,内心震撼,悲怆苍凉夹带丝丝失落,在酷夏里竟是心凉!

《品人录》对刘邦项羽的评价看得我心灰意冷,刘邦的影子永远存在于人群之中,项羽贵族式的教育败给了地痞流氓般的刘邦的权术,刘邦的成功增加了教育者的难度,刘邦对人性功利的透彻理解是其成功的原因,此时想起《道德经》对水的特性、对有与无的阐释,在此不是一次契合吗?知识才学再多有时不如善于争斗的人,使人不得不承认争斗更是非凡的学问与才能。

书中对武则天的品度全面,武氏九死一生,宫廷争斗中获得胜利。最精彩是书中对武氏革命成功后后继何人的心理阐述部分,赋予侄子身后无人祭祀于己无利,赋予儿子还位李家心有不甘,赋予女儿权归异姓更是荒谬,革命成功之后迷惘为何革命?于是退了帝位,归称皇后,立下无字碑,任人评说。无字之碑,彰显武氏性格特征,时也、运也、命也,管了他人说些什么。

书中详细分析了项羽性格特点,李治性格弱点,性格决定命运。当一个人认命时,命运是否能安然妥当把他安放在适当的位置。武氏由唐太宗才人到帝位,是命运使然,还是宫廷争斗使然,或者两者混合使然。

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谋其政,多么不易,常见和稀泥的老好人,总是圆滑溜过去,无为而治。若不在其位被逼要谋其政,唯有怀柔与铁腕兼施,寻求中间道路行走,或许能把事情做好。人心多功利,自古使然。所以刘邦封赏手下,让出生入死的下属封妻荫子颇得人心。徐敬业的“凡诸爵赏,同指山河”却以失败告终,还让武氏赏识洛宾王的文采留下爱才佳话。

读书中就这样边读边思,给了读书人无穷的乐趣!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1000字通用


当不同的人看完作者的作品,他们都会有不同的心得体会。最好的读后感就是人内心的想法。是不是现在对作品读后感还无头绪呢?编辑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读后感易中天中华,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 篇1

因为“百家讲坛”和各类小品的“笑点”而知易中天老师,后来发现这个“师者”相当励志,因为时代造就了他的一种人生,结果也因时代造就了他另一种人生。作为晚生,我喜欢这样的老师。

读易中天老师的作品,你从来都不会有“好为人师”的反感。他的“非历史”系列作品,有些文字几乎能把人笑岔气。即便在这些历史作品中,我们也能读出他幽默机智的一面。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第一部看上去不如我早先读完的“铁血蒙元”单本,大概是年代久远而多从典籍中“寻章摘句”的缘故。但是,不可否认,易老师解读典籍也很有见地;看得出,著书工作非常辛苦,工作量大到惊人,因为既要解读典籍,还要参考其他作者解读典籍的文字。光这一点,我们就该真心感谢易老师!否则,我们就不会看到另一个角度的中华史了。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看完,掩卷而思,发现中国古人,及至今天的“儒者”,其实仍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家国的意义,天下的意义。或许只是时代不同而已,人类对自身、家国和天下的思考其实一直都没有中断。兴许,两千年前就有“全球化”的趋势,只是限于时代和科技手段,人类只能“小打小闹”。

而今天的我们对“全球化”趋势已然没有“抗拒”之力,但科技的高速发展到底将人类带入更加美好的世界,还是带入无法返回的“绝境”,现在看来还不大好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拿智能手机来说,它的发展飞速,给人类的影响多是“负面”,人类越来越依赖于“智能”,懒惰大概会成为“普世病”,好吃懒做的越来越多,下地干活的越来越少……这跟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时代争论“人性”的善恶如出一辙。人手一机,每天耗费在玩手机上的时间几乎是一天的一大半,而很多人早已落下“病根”,形成过度依赖手机的“恶性循环”,没有手机就像丢了魂一样,玩起手机完全可以不要爹娘;智能手机无疑是二十一世纪的“鸦片”。这么说,有人肯定会跳出来破口大骂,难道你忘了手机带来的便利?没错,这就是“中华史”告诉我们的意义:三千七百多年来,我们祖先的思考和抉择,其实都在“好坏”两面而成的一个“大圈”里打转。

世间万物,都有两面,大多好坏参半,没有绝对的好和坏。人类如何驾驭好坏参半的人性和发明创造出来的东西,既需要不断的探索发现,也需要先民的智慧和重复检验。人类到底是前进了,还是只是在古人的设想之上“更上了一层楼”,现在看来还不叫真正的“进步”。因为人性的弱点一直都在,而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至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向易中天老师辛苦的工作表示深深的敬意,也感谢先生为读者在不同层面理解历史而著下如此鸿篇!

愿先生身体健康,再接再厉,还能推出更多精彩作品!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 篇2

嘉靖十四年到万历十二年,年仅十几岁的懵懂少年嘉靖帝被迫成为皇帝,自此大明王朝内阁朝夕莫测,上演一出出独裁专断的荒唐戏码,估摸着时间跨度半个世纪。

《严嵩与张居正》一书正是以浅显易俗的白话描述着曲折离奇的历史故事。

在古代封建制度的王朝中,皇帝就是真命天子,那就自然有一批辅佐天子的内阁朝臣。即是朝臣,自然有忠臣、奸臣之分,还有一小撮表面中立者们。

事实上,作为一个王朝中最高权力者,嘉靖帝可谓是一个玩弄政权的高手。他即重用忠臣,也重用奸臣,使其相互制衡,朝廷也就达到坐收渔翁之利。可见,无数群臣挣得你死我活,归根结底还是天家江山得了最大益处。

虽说嘉靖帝少年做了皇帝,可他毕竟是过继来的,他自己也有亲生父母,这不刚坐上皇位就到处串掇要立自己父母为兴献帝后,还不顾群臣反对,打死了几十个大臣,收了奸臣张璁和桂萼为朝廷重臣。

自古以来,大家都信奉“天命不可违,来者犹可追。”

因此,严嵩被嘉靖提拔重用,不可谓不是天命。成熟起来的嘉靖帝就是一只狡猾的狐狸,正巧遇上经验丰富的老狐狸严嵩,两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

从此,这个靠着严苛的科举制度出头的历史大奸臣,就走上了奴颜婢膝媚上邀宠和弄权谋私的不归之路。恶人自有恶人磨,最终把自己搭进了权术的坟墓,成了王朝的殉葬品。

作为有着士大夫深厚底蕴的重臣张居正,他的命运相对严嵩要顺遂一些,也可以说是他把握住了命运赐予他的好时机,遇到了年少不经事的小皇帝,获取他的极度信任。于是,有着皇帝这个大靠山,张居正手握专权,直达王朝内阁的顶缝,做了大明唯一的太师。

虽说,张居正聪明的把握了这个绝好时机,完全有能力糊弄小皇帝,从而做一个隐形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裁者。然而,从骨子里就接受权臣尊卑思想的他是一个一心为国家出力的做实事的人。用此时机,他施展浑身解数,大显身手,励精图治,只改革五年,朝廷的国库财富就增长了三倍之多。

张居正是个有能力有野心的人,但他的确是一个才华横溢做实事的人,他用这场改革挽救了大厦将倾的大明王朝,这也是之后腐朽没落的大明万历三十多年不问朝事,政权机构停驻,却没有灭亡的主要原因。

然而,不管你如何努力,如何为王权做贡献,但在天家的眼中,这些都是你的份内职责,不管你做得好还是做的不好,是奸臣还是忠臣,天家人都理所当然的把他们都当做卑微的奴仆对待,毫无真心可言。这也是他们没有善终的主要理由之一。

千百年传下来的封建思想就是普通人对皇权无底线的崇拜与信仰。

在《严嵩与张居正》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龌龊一面。当时,许多学子能人都屈服于皇权的统治之下,进了天家门,只有无理由的服从下达的命令。权臣们由表及里只能全身心的奉献于最高权力统治者,不能再拥有自我意识和主

明朝的君臣关系不仅复杂,而且水火不相容,动辄就是激烈的交锋,结果往往是臣服于皇帝权威的脚下。朝臣们早已丧失了尊严和信念,很难脱离这个复杂交织的官场做一回真实的自己。

然而万事总有例外,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再横的人也怕不要命的。海瑞就是这样一个官场奇葩,他公正清廉,以身作则,官场多年一直努力以道德和良知清除积弊。这股清流却极大损害了多数奸臣的利益,由此一直遭受抵制和磨难。

而另一个奇葩张居正,底蕴和靠山都很强大,他把握了绝好时机,早一步先于他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因此他施展非凡的能力与才华,锐意革新,试图运用法令振作精神,结果却也艰难险阻、抗拒横生。

而申时行妥协安抚,极力靠调和来维持团结,终至纷争不已。殊不知他们最终的失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败给了无形的敌人——封建专制主义!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在大明朝,最具有代表性和值得推崇的,也只有张居正和海瑞,作文因为他们活的真实,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而严嵩只是跳梁小丑,一闪即逝……

《严嵩与张居正》一书,作者易中天多用轻松白话的语言风格,文章段落简洁明朗,通俗易懂,如此读者更能通过此书吸收到大明王朝的那些事儿。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 篇3

《易中天中华史》已经读到了最后一本《三国纪》。

《三国纪》读过之后,对书中一段话感受颇深,引起我的共鸣。这段话主要是要讲明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三国这段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并不太重要的阶段却能如此引起大家的兴趣。但我认为他不仅说清楚了三国热的原因,还揭示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底层的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固有观念。书中的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其实是一直有梦的。第一个梦叫大同梦,也就是回到部落时代。第二个梦叫小康梦,也就是回到邦国时代。这两个梦都实现不了,就开始做治世梦。这就是帝国时代的中国梦。

治世梦也包括三个内容。首先是希望有一个仁慈而明智的好皇帝,这就是圣君梦。其次是希望各级官员清正廉洁,这就是清官梦。如果圣君和清官都指望不上,则希望有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就是侠客梦。

圣君、清官、侠客,就是中国人的千年梦。

易中天老师认为,这三个梦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替我们圆了,用刘备、孔明、关老爷三个文学形象替我们圆了。因此,罗贯中的三国史深入人心,流传甚广,以至于正史反而几乎无人知晓。

其实,何止是《三国演义》帮中国人圆了千年梦,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在帮中国人圆这一千年梦。何止是古典文学作品,戏曲、评书、曲艺等中国的传统艺术,也无一不是在帮中国人圆这一千年梦。说这些传统的文学艺术在帮中国人圆这一千年梦还不大确切,其实是中国人(底层的中国人)自己在利用这些形式圆自己的千年梦。现实中缺的,在文学艺术中找补、找补而已。

中国人的这个梦一做就是几千年,至今仍在做着。虽然唱了几十年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但仍然盼着能出一个好皇帝,出不来好皇帝出个清官也好,实在不行弄个侠客替我们出出气也行,最不济了还有个因果报应等着呢,让他下辈子托生到咱家当牛做马,咱往死里欺负它!反而是那些不怎么唱这支歌的地方却不再盼着出什么好皇帝或清官,看来这事与唱什么歌没多大关系。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外界客观因素变化了,思想观念也得随之而变。现在皇帝是难再出现了,好皇帝就更难有了(好皇帝的前提得是皇帝)。清官嘛,没有好的制度,清官也会变成贪官。至于侠客,在法治社会里侠客和罪犯的界限很难划清,分寸也很难拿捏,还是别有为好。所以,这个千年梦看来是做不下去了,至于改做什么梦大家按照自己意愿去做吧。俗话说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多想点儿好事,做个好梦。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 篇4

这是一本站在学术的角度写给大众看的科普书籍。

原始时期的人类,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的史实,全凭后代的人的只言片语、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面对这些不辨真伪的猜测和推测更加考验一个人对历史的态度和把握。易中天先生本来就对历史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又运用了王国维先生推荐的实物史实并重的治史之法。语言平实却丝毫不见一般史书的枯燥。很推荐。

在本书中难能可贵的是,不仅仅是事实的堆砌,更有作者对原始人类精神的思考。从懵懂的混沌到渐渐有知,因何母系,缘何父系,整段石器时代的脉络被这样轻松画出。读者理解的更加容易,却也反映了作者的学术高度。与此同时,在本书中提出了诸多与大众认知相悖的一些想法。虽然历史已然尘封,真相不见天日。但是却不妨碍好奇的后人追逐真相的脚步。研究没有对错,在于它给后人的启示,其意义的价值远远大于结论。

总之,本书粗粗一读是一本可爱的历史科普小文,细品却大有乾坤。看您挖到哪一层了,无论深浅,总有收获。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 篇5

鸟是好鸟,就是话多

总体来说,我对易中天先生报以敬佩之情的,但对该书也确有些保留的看法。

鸟是好鸟——学者的易教授

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批注,作者旁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更可贵的是,他能将其在融汇之后按其逻辑串起来,相对完整地展示一个事件或观点。

作为通史类的书,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到编年似的记叙文风格,那显然是一般读者不愿意见到的。因此,本部书的四卷从隋唐定局(初唐)、女皇武则天(盛唐)、安史之乱(转折)三个重要历史阶段,以及禅宗这一唐朝重要精神思想产物作为聚焦,还是有其深意的。

就是话多——媒体人易先生

这里的“就是话多”没有贬义,甚至可以被很多读者视为优点。

书中不乏对三省六部、宫廷布局、科举制、唐诗格律等看似与主线不相关的地方着墨颇多,但我却要给其一个大大的赞。因为很多大师写小书时会省略掉,而普通人又根本搞不清这些事情,所以易先生愿意填补这个“裂缝”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因为这些算是了解历史的基础知识背景,他如不说,读者就需要另觅他途去解决,而且还不一定能找对地方。即便找对了,还不一定能和该书中的一些名词对得上号,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作者在降低读者阅读门槛的“通俗化”方面是做的极好的。

书中还有很多的议论和抒情之笔,有些引自其他文献,有些则为其自己总结。这部分文字有些不错,有些则略显牵强甚至武断。当然,这种“有态度”的做法也可能是最富争议的。

此外就是有大量“媚俗”的文字,比如文中大量的“呵呵”或者“也许吧,也许”之类的则让我感觉有点莫名其妙。或许这是作者本来的语言表达习惯,或者是为了拉近和读者距离有意为之。但我觉得这类文字降低了本书的“品味”。

总之,从易教授当初百家讲坛品三国开始,我对其就报以敬意——我们需要此类有着学术背景的人来与纯粹的网红去“竞争”,他们愿意放下身段贴近大众是一种福分,对其进入“作家富豪榜”也持积极态度。

然而,通俗和媚俗之间的尺度把握确实较难,易先生风格算是一种尝试,但应该可以做得更好。

我对其一些表述风格的保留不能掩盖对其的扬赞。如果本书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历史的有趣,甚至愿意寻着本书所引的文献去了解更多的,进而收获属于自己的历史观,那就算大获成功了。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 篇6

如果古代有民意调查机构,那会有怎样的记录?可惜没有。

平民百姓在朝代的兴亡和更替中,似乎没有发言权。后世我们能看到的记载,也大多局限在精英人士和上层人群。在魏晋时期,也同样如此。

那对于精英人士而言,是否历史(正面地)记录下他们了,他们就算成功呢?

这可就难说了。比如东晋的王导和谢安,堪称是当时力挽狂澜的人。前者拼尽全力融合南下的北方残余皇族士族与南方当地的本土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后者御敌于国门之外,以少胜多地赢下著名的淝水之战。可惜,即使如此,这也只是短暂地延续了东晋王朝的统治。

公元420年,也是谢安去世不到40年后,东晋王朝就覆灭了。

下一次等到国家的统一和真正的安定,则要到唐朝的贞观之治,也就是公元627年之后。这其中,五胡之乱、南北朝以及短暂的隋朝,一共乱世了近200年!

当然,200年对于整个中国历史长河而言,只不过是一个瞬间,但是对于当时真真切切的个体而言,那是相当于三四代人的真实命运。这近200年的乱世里,无法想象多少人的命运被时代的洪流冲刷得多么的体无完肤,多少个生命遭受何等的苦难。

然而,他们的声音我们都无法听见。在历史记载中,只有王侯将相的故事。但愿后世的人们,尤其是那些站在各个领域云巅之上的人,多以苍生为念吧。

读后感易中天中华 篇7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中发现最好看的还是第二本《祖先》,那种颠覆,将东西方文化巧妙的结合,亮点突出,让我欲罢不能,读了还想再读。

越往后,对我来说,更是一种文化的洗礼。因为不是文科出身,很多政治、历史方面深层次的东西并不是能一下子理解,虽然易教授已经写得很通俗了。在看《百家争鸣》时,我很想理顺各家的观点,然而,看的时候觉得言之有理,加上自己那仅有的对各家的浅显认识,?能看懂,但是看过以后,却有种记不住的无力感。毕竟,最这些的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

这系列丛书让我大开眼界,不论是从大的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了解,还是一些有趣的小知识。比如,我知道了英文中的八月August是纪念奥古斯都屋大维的,知道了门阀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等等,还了解了诗经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好的诗句,什么是封建,西周的邦国制度是怎么进行分封的,原来历史书中有如此多的细节没有介绍,有如此多有趣的故事被枯燥的教条式教学代替。

尽管这系列丛书也有一些毛病,比如我觉得易教授老是将每况愈下和每下愈况用错(我个人认为他用错了),有时候能感觉某本书他写得很混乱,有时候觉得他写的某些片段没有考虑读者的水平,自顾自说,看得我好几次都想跳过去,或者扫视过去,留不下什么印象,而其实我知道这个地方其实挺重要,但就是静不下心去认真读。但这套系列丛书我仍然是褒大于贬。对于我这样一个理科女生来说,已经觉得很酣畅淋漓了?。绝对是满满的收获。甚至看到某些章节觉得历史真是一面镜子,真是可以古为今用。虽说现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那些治乱循环的背后,有太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国家。

这套丛书的感受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这里仅说个总体感受,待自己沉淀、消化、吸收,再去评说具体的细节吧。

喜欢《读《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有感一》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成都的茶馆易中天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