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家是教育的根读后感200字

家是教育的根读后感200字

《教育的根就是家》读后感16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吧!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根就是家》读后感1600字”,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教育的根就是家》篇幅不长的文章道出了最简单及深刻的育儿道理,我非常认同,可以说在我们家也在很好地摸索实践中。作为一篇命题作文,需要我们家长谈谈读后感。我的理解便是理清家、孩子、父母和教育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就谈谈我们粗浅的认知。

爸爸,妈妈还有阿诚,我们三人组成了温馨的小家。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成长在我们的大家庭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感谢家里的每个成员给予阿诚无限的爱与包容。

孩子的成长,就好比树木的生长一样,想要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开花结果,需要有肥沃的土壤。而肥沃的土壤,需定时地松土,定时地浇水,足够的日照和养分等等条件。

从孩子一出生开始,我们为人父母者的脑子里就会出现两个字:教育。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知书达理、令行禁止、敏而好学、从善如流。我们希望通过“教育”来塑造我们和孩子之间良好的关系。在这过程中,父母确实因“教育”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那么,为了释放这些压力,可能会有情绪管理不到位,冲孩子发脾气;也有的会将教育寄托给学校,亲子中心等等。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小到衣服穿多穿少,一日三餐吃得是否规律,到现在选取什么兴趣班等等。在小家庭中的我们常因这些小事争论,甚至也会波及到大家庭的成员。为了走出这样的困境,我们开始学习,介绍一些对我们特别有帮助的书,比如《父母效能手册》;《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目送》、《亲爱的安德烈》;林文采的《心理营养》等等。每次看完后,都尽可能地梳理清楚,将看得到内容想明白,有时间就写下来。像今天这样的方式,其实我个人还是很赞成的,因为很多时候看得时候引起共鸣,设身处地想明白,再将想明白的整理成文稿写下来,是一个艰难而深刻地过程。然而,能将文章引起的共鸣记录下来,我想应该也能真正地在生活中实战了。

我们不能忽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与孩子之间先有关系,后有教育,我们首先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亲密组合,其次才是一个生命帮助另一个生命成为更好地自己。也就是,好的亲子关系,先于教育。我内心常有自责,自从阿诚上幼儿园,除了9月1日的亲子半日游,我没有接送孩子一天。但是因为我和阿诚在三周岁之前一直建立很稳固的关系,我可以坦诚地告诉他,因为我上班的时间要早于他上学的时间。阿诚很明白,他也不会愿意去破坏我们良好的关系,反而会常告诉我“妈妈,你明天早点回来,陪我们一起吃晚饭”;“妈妈,出门的时候注意安全”;“今天有风,不要骑自行车了打车去上班”。也正因为很好的关系,我们的每句话,我们的“教育”,他都接受。

当然最感谢的依旧是家人,也是文中提到的“父母恩爱相处,同担责任,教育步调一致,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环境”。我将这句话理解成两层含义:1.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为重要;2.大家庭的成员,但凡与孩子亲密接触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我们的大的观点,教育步调保持一致。

最后,再次梳理下文章的重点内容

(1)家是培育孩子成长的土壤。

(2)家长是一种职业。

(3)父母要做孩子的终身老师。

讲的真是一点没错。慢慢地,我们开始明白。作为父母,

第一,要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静等花开!(根据孩子的天性和特质)。当张老师、李老师告诉我们,阿诚动手能力偏弱,画画的时候因为怕自己画不好而沮丧时,我们是这么做的。

第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要让自己成长,保持家庭关系时刻稳定发展。

第三,学习做自己的好父母。家庭关系中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真正做到高品质的连接。在一起,人在心在神在,所谓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我们一起做同一件事。比如,12月31日我们一起开了家庭跨年晚会,导演主持唱歌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

最后,引用林文采《心理营养》书中写的,养孩子大概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若你养孩子养到鸡犬不宁,那一定是你的方法有问题。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让孩子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长与绽放。“温暖、和谐、亲密”这些字眼,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养分”,也会常伴我们一生。

作者:阿诚巴克队长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做有根的教育》读后感2000字-种个太阳,温暖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到相应的变动,教育学家夸美妞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怎样才能让教师的嘴发出知识的溪流呢?我认为至少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语言,基本功学习,就像最近出去培训一样,看到每一个专家,他们说出来的话都是轻风细雨,充满了善意和爱意。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然曲终却余音在耳,而学生则犹如被磁石吸引注意般,写在他们脸上的是充实和满足的神情。这充分显现了教师语言的魅力,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做到把握尺寸,使批评也变甜。高尔基也曾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对学生的鼓励、鞭策将会大大推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所以,面对学生的错误,不能一味的指责而要付出真心、诚心、爱心,用我们的教育行为去感动学生,消除学生的戒心,而后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好成绩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也是教师引导和夸奖出来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说过:一件简单的事,可以有100种做法,一句话也可以有100种说法,不同的语气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一句温馨的鼓励,在教师的眼中,也许微不足道,但在学生的心理却是希望的火种。

静待花开

数理学科的探究是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我们要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的重点是在学生发现问题本身,而不在于急于得出结论,探索的问题是需要教师不断琢磨和修正。我们在平时的上课当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所学内容已经懂了之后,上课便无所事事,其实学生满足的是表面的理解,或者是对问题思考角度的单一理解,当教科书及辅导材料书成为学生的学习材料之后,它也成为限制学生的材料,有意无意地成为一种标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解放思维,超脱教材和参考资料,实现自己的丰富理解,教法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一是预习、二是听课、三是复习、四是练习,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对预习和复习这两个环节重视不够。然而,这两个过程都是学生自我构建的内化过程,都是从认识层面到智慧层面发展的过程,其实真正的学习过程远远不止这些,还包括学习目标和动机的建立过程,学习自我监控过程,学习方法及效果的自我反馈过程,学习内容在生活中的运用过程,只有这些过程中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重视,学习才具有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只有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时候,他们才能占有完整的学习过程。

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讲了一道题,学生听得认真,而且复述的也是头头是道,给个类似的题目,他们也能轻松作答,但是题目稍微转一转弯,他们就不知道怎么动手了。真正的原因,是教师仅仅教会了学生题目地解答,而在解题的思维过程上的指导明显不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遇到这种题目,应该怎么去思考,在讲解具体题目的过程中,不断的回到自己思维中的原初状态。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业,并且给学生的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这时候也可以简单的给学生一些学法上的指导。我们应该学会引导学生转知成识,转识成智,转智成慧。

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掌握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对于小学低段数学教学还有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还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如何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呢?我们就要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上来下工夫,对于低段孩子来说。看一个孩子上课有没有认真思考,就看他有能不能回答问题,不管说得对不对,只要他能说出来123,证明他就有一定的思考,有思考的孩子我们就要给与及时的肯定。

知行相长

我们有责任去教好每一位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阳光雨露,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自己的特长,我们评价一个班级的好坏的唯一标准,不是学生学到了多少,培养了他们什么能力,而是学生好不好管理,试想,如此教育理念又怎么会去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交流能力,在如此沉闷的班上上课,学生又怎能不烦?其实我们往往不是不想让学生交流沟通,而是怕一旦交流沟通起来就收不住,导致很多学生趁机说话,所以平常的课堂上很难看到讨论交流,一般只有采用提问、思考等方式。魏书生老师说: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如果思想观念不改,单改怎么上一节课、怎样讲一课书、怎样留作业、怎样批改,这样即使能奏效一时,也决不会持久。所以我们要注重提升自我,革新教育观念。讨论课上,我们要注重了解讨论、交流的方法及实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好课前交流合作的备课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课堂活动激励机制,时常反思、讨论、交流、合作的实效,坚持做到用心上课,坚持作为一名教师的教学良心,注重平时修行,强大自我。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自己缺点的杂草,所以当我们发现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设法弄清孩子错误的原因,课堂上的时候,有些学生在犯一些思维上的错误时,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冷处理。对于我们低段孩子来说,可以进行欲扬先抑,先肯定学生的优点,然后再指出其不足,这样一来,不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会让教育效果变得更好。教师之所以能成为教育者,还要能够善于从自己的错误中寻找教育因素与契机,使错误的效益最大化。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习就是一个犯错的过程,真正害怕犯错的学生往往会害怕尝试,害怕自己做主,遇到什么事情都依赖他人,这种心态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学生阶段正是不服输,不害怕的时候,如果对学生的错误横加指责,很可能给他们套上枷锁,一个人的学生时期,往往是生命的尝试时期,就连自己的喜好和人生发展方向都需要在尝试中发现。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错误是学生成长的足迹,错误是课堂教学的花朵,善待课堂中的错误吧,那么你的教学中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非常幸运能读《优秀教师的警醒》,这让我能深刻自省,更进一步的去思考自己的责任!

《易经的奥秘》读后感1600字


《易经的奥秘》读后感1600字
有一天,我翻开了台湾大学教授曾仕强所著的《易经的奥秘》,随着书页的翻飞,书中内容深入浅出,妙语莲花,《易经的奥秘》逐步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它就像是一部揭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让我心豁然开朗,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变得理所应当。
最令我深有感触的就是台湾教授曾仕强先生《易经奥秘》的第三讲何谓太极,讲到阴阳合一的道理时讲了一则寓言故事:相传孔子有一位弟子曾经与一个穿着绿色衣裤的小童争论一年三季还是四季?正当两人争论不休之时,孔子出来评理!圣人打量了一下童子,答曰:三季。童子高兴得要弟子磕头,然后走了。弟子不解,遂问师傅:师傅,您教我们的时候都说是四季,为何今日却说三季呢?圣人回答说:你不见那童子不是人吗,它是一只蚱蜢变的,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哪里知道冬这个季节呢,你与它争论是没有结果的。弟子这才恍然大悟,叩拜师傅的教诲。 其实这故事是说做人不要与他人争执,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场,争论的结果十之八九会使双方比以前更加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如果因为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批评得一无是处,那又怎样?你使他自惭形秽,你伤了他的自尊,他自然而然会怨恨你的胜利,即使是口服,但心里并不服。人生当中会遇到很多三季人,何必总是要争得面红耳赤?其实毫无意义。因为并非一个世界的人,又如何会有个对错?
记得曾经有一次,我与施工单位(前维保单位四建)一起去查看翠城花园15栋某业户家中大厅天花四角及中间的吸顶灯处漏水问题,经过数次多方面的排查,施工单位基本确认该问题为楼上业户家中洗手间沉池二次排水堵塞引起,而楼上业户家中有一位自称有多年土建经验的年长者,不认同施工单位的判断和施工方案,并与施工单位大声争论不休。我从他们的争论内容中得知,长者以前是普通的土建工人,且以前他建过的房子洗手间是没有沉池的。我想了一想,觉得这样争论下去很难有结果。就请施工单位先离开,然后告诉楼上业户《民法》、《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建议业主可以多找几家维修单位判断,尽快解决漏水问题。后来过了一段时间,该业户还是通过服务中心找原施工单位(前维保单位四建)维修,漏水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同时,我也得到了楼上、楼下两家业户的认可及感谢!
是啊,生活中处处能碰到三季人,时不时感到憋屈,搞得人每天闷闷不乐。今日明白了三季人的道理,何必要生这些人的气呢?他们本来就缺了一个季节,咱又能同他理论个什么出来?
曾仕强教授的《易经的奥秘》书中的第11讲乾坤人生内容,我觉得也很值得阅读、思索。内容里提到乾坤绝配,您想学习更多相关文章吗?请添加马云微信号:mayun446每天为您更新励志,销售,管理,商战案例,等经典文章,免费学习.此微信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欢迎您的加入!乾代表一个成功的开拓者,坤就代表一个优秀的配合者。《三国演义》里面最脍炙人口的除了桃园三结义以外,那就是刘备跟孔明的绝配。各位想想看,孔明如果没有碰到刘备,那他这一生的才华就埋没了,我们就不知道有孔明其人,尽管孔明受了很多的罪,最后是死而后已,没有完成心中的宏愿,但他那个过程会永远留存下去,他一生的价值会永远存在我们的心中,他就非常有意义。当然,如果刘备没有孔明的话,他也就是带着几个兄弟闯荡江湖,最后也什么都没有成就,也很可惜。所以,刘备和孔明这组绝配是各得其所。
这一讲的内容让我想到了团队精神。我们小组领导经常强调我们在工作中分工不分家,要相互协作、优势互补;若仅凭自己孤军奋战,单打独斗是很难做好工作的。只要协同合作很多困难的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需要自己负责的事就要一马当先,极力担当;需要自己配合的事就要诚心支持,高兴地成全。我们在处理客服的工作中,通常会遇到有些问题就算自己想尽办法也没有任何进展;但是换另一个同事去处理,事情又会很容易地得到妥善解决。所以,团结协作是多么的重要,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读后感)
读罢合书,吾为中华文明的深邃而叹为观止,不禁心生向往,《易经的奥秘》以智慧点亮人生,其中的丰富和韵味包罗万象,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点的读书心得。我想我还有很长的路要思索,去实践,感受书香润心香。

《诗经》读后感1600字


曾听过这样一段话:有一次,孔子问他的儿子孔鲤:学诗乎?孔鲤回答: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就是说,不学诗,不能开口说话这里被孔子如此推崇的,自然不是唐诗宋词,而是《诗经》。
说起中国的古典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唐宋的诗词,从小被鼓励看书,接触的大多也是正统的文学名著。而自己所钟爱的,却又是名家的武侠经典,还有闲来最爱看的漫画。读小说,往往是感情大起大落,妙趣横生。那么读起正统的古典诗歌,就不能再如此兴趣盎然了、不带研读的目的,仅是兴致所在,然而《诗经》是我认为的文化底蕴最为浓厚的一本了。
最初引发我读《诗经》的,只是小说中的一句话。那时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范柳原在电话里对白流苏念诗经上的一首诗: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时突然一下子被打动了,读过不少的诗词,却不如这么窄的四字一句的情意,于是便也开始留意《诗经》。后来才发现很多的名句,还有武侠里的招式名称,大多从诗经中凑出来,不由得又多了几分兴趣。读来读去看名篇,即使不懂,却也念得朗朗上口。其实《诗经》真的是很值得琢磨的,不过也要看读者是否愿意琢磨。
先说到它的语言。作为诗的源头,《诗经》在形式上是极赏心悦目的,随便翻翻,很多是四字一句,并且它的段与段之间往往是有重复的语句,不同的意思,往往只有那么一两个字的变换。由这些,我便常常想到古文化的炼字精华。那时常感叹《洛神赋》里描写的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读诗经后,又看到了日常中的名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其实大部分的字都不大认识,可就是觉得极为传神。《诗经》中也常常会出现兮字,《诗经》中也常常有些隐晦不知其所以然的东西,可是就是读了忍不住说妙。像施罛濊濊,鳣鲔发发。大部分都不大明白,但它文字的对仗,押韵却至少让人看读都为一种享受,而它的语言又是极细微传神的,像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妙处自在细微之间。
众人所接触到的《诗经》,往往只是其中的名篇,平心而论,《诗经》中最为人所知的又正是这些以描写爱情为题材的诗。若将文章的论调提高一个层次,那么我们可以说,《诗经》反映的内容广泛:有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反映民族矛盾的,揭露政治现实的,其中不乏名篇,但往往不为常人所熟读。而清新优美的诗却正是最广为传诵的。人们最熟悉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无疑是许多人接触诗经的开始。还有我们很熟悉的在水一方,其实它正源自《诗经》的《蒹葭》,它的句子很值得细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我极喜欢读的,在《诗经》中发现了常常念到的词,往往特别地留意这原来的出处。还有很传神的《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于宁不来? 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些句子里我们都能找到最熟悉的词句,而《诗经》却正是这源头之源。
也许读《诗经》的人并不一定懂《诗经》。我们往往在不经意间接受了很多东西,往往在接受后又恍然大悟:原来似曾相识。《诗经》没有小说扣人心弦的曲折情节,没有太多的乐趣在其中,也并不能读后而增多少见识。有时几类书放在一起,很少首选《诗经》,常常迷恋于武侠里的侠义豪情,刀光剑影;常常迷恋于动漫中的可爱神奇,《诗经》往往成为一本压在最下边的陈书,然而,它却是最经得起沉淀的,它的背影便正是中国文化的底蕴。
喧嚣的世间,人们常常喜欢考虑最现实的问题,只有闲来的时候才会用最简单的思想瞟上一眼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中国文化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并不是一朝一夕间读完几本名著便完事了的。中国人对待古典诗词的教育态度,又往往是要求熟记熟背,大有硬塞之嫌,诗词本最讲究意境之美,如此的传到下代,早已成了陈词滥调,成了让很多人头疼的事。如同品茶,会品爱茶之人,总是细品,余味常远;而不识珍品之人,却总是把珍品当做解渴的饮物罢了,正如《红楼梦》里的妙玉所说,只是些蠢驴所饮罢了。对待《诗经》,关键仍是在爱与不爱。并不是每日把它当成填充的知识而费力背下,偶尔看看,偶尔想想,不知不觉,也许对文化传统又懂了几分,不知不觉,才会明白《诗经》的沉淀,这么几千年,到底是如何的意味深长。

《边城》读后感1600字


沈从文先生的一本《湘行散记》将我们带入了那陌生而又神秘的湘西,而他的《边城》让我们认识了生活在那片热土上的人民。

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文化的眷恋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正如这位对于农民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的沈从文先生所说,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也正是在这朴素的叙述和《边城》中的几个普通角色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漪澜万状,莫可方物。在全书中既有湘西温婉矫健的民俗风韵,更有着深入骨髓肌里的东方神韵,同时也不乏作者对于潜藏忧患的深层思考。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啾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也正表现了沈从文先生发自心底的对于湘西苗族人民的热爱。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麋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

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首先翠翠的身世就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戊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利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

而其后,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同时爱上只与那象征着苗族古老历史的爷爷相依为命的翠翠,更是沈从文先生对于湘西苗族文化应有的未来进行的第一次更深层的审视。

很显然,大老代表的是依旧固我的传统苗族文化,而二老则代表着超越传统,逐渐发展的文化。他们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沈从文先生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世界的处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湘西文化也同样面临是保持现状或是发展进步的问题。但翠翠仍徘徊在大老与二老之间,自始至终未作出抉择。最终,爷爷死了,大老死了,这不正意味着湘西苗族文化不能再固坚自守?而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二老最终会回来吗?这也许也是沈从文先生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吧!

一切的凄美让人心痛,我不知二老的歌是怎样的,但两情相悦却未能善终让人不忍。我只记得傩送说的那句:我眼前有座碾坊,有条渡船,我本想要渡船,现在决定要碾坊吧。说的那么淡,那么冷。

不勇敢,是最大的遗憾,有些事,要说出才会有结果。翠翠得爱情在百白河上生,在白河上灭,她的命运,就如同一片在波涛上的羽毛,本以为靠岸时会有温暖,但却在到岸时零落,母亲的悲惨命运烙印在了她的身上,这仿佛是一种必然。

我以为,所谓的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过是一句安慰罢了,若有情人不成眷属,剩下的便不是情,是泪。

《《教育的根就是家》读后感16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是教育的根读后感2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