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读书心得|《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中外经典书籍。当我们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对于你来说什么样的书籍才是值得我们阅读的?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读书心得|《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读书心得|《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记得看过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感觉百岁老人脑筋那么清楚,对人生的感悟确值得我们学习和体悟。这次在图书馆偶遇杨先生的《我们仨》,仍旧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拜读的。

这是一本小书,共分三部: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人老了,爱做梦,担心心爱的人突然离开,杨先生把它叫做“长达万里的梦”。在丈夫和女儿弥留之际,杨老在女儿的搀扶下坚持每天去看丈夫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相聚在古驿道。后来,女儿也病了,杨老每天在梦中惦记着女儿。“我每晚都做梦,每晚都在阿圆的病房里。”“我不敢做梦了。可是我不敢不做梦。”失去女儿的痛是九十多高龄的老人无法承受的,“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在心上流泪。”当丈夫也离开自己,剩下孤零零的自己时,杨老说,“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者那个小点。”“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如果前面两部给我们显示的是一位耄耋老人的垂垂暮年,那么从第三部开始,杨老开始回忆,以回忆来怀念。“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1935年杨绛和钱钟书结婚,同到牛津大学求学。钱先生是一个一心钻研学问的人,按能力杨先生是不输钱先生的,但杨先生为了能和丈夫一起,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奖学金,钱先生一个人的奖学金两个人省吃俭用。求学期间,生下爱女钱媛。用钱先生评价杨先生的话“以才媛而能为贤妻良母,又欲做女博士……”

两人学成后,尽管国难当头,1938年8月一家三口毅然回国,钱先生到西南联大任教,杨先生母女俩暂回上海。两位先生一直笔耕不辍,甚至在文化大革命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先生的语言十分精炼,是我所读白话文中少有的精致,很多平平常常的表述,却绝无一丝的拖泥带水。我不敢妄评杨先生是否绝代佳人,但杨先生的文章真的可以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来形容。读这样的书,哪怕叙述的是家长里短,也是一种享受,值得像品茶一样细细玩味。作者:李鹏辉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

我对政治不甚了解,也毫无兴趣,对钱钟书的了解也只限于《围城》和日常聊起的只言片语。起初有读《我们仨》的欲望,完全是因为这个温暖而饱含深意的名字。整本书读完,觉得书的内容和它的名字别无二致。

这本书激起了我对人生的一种认识,让我更进一步确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一种怎样的人生。“我们仨“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国外留学时承受了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和沉重的课业负担,回国后与大家庭的相处也多有磕绊,文革时期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最终,还遭遇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酸。这些疼痛和奚落甚至是我们此生都未必会遭遇的,但即使如此,在通读了他们的人生之后,我感受到的仍旧是他们生活中的温暖和爱,如此恬静的、不乱分寸的流淌在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当中。这份温暖和爱,就是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早已与他们经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毫无关系。

我也想做一枚这样恬淡的知识分子。有一个所爱的人,一个想要保护的家庭,和一两件怎样也割舍不下、愿意终生去做的事,这便是一个再好也没有的人生。

有野心不知到底是不是好事,但是我不喜欢,我也没有。“我们仨“都是出类拔萃的人,但是他们都没有野心,他们毕生所努力的,不过是做好本职工作。他们从来都不争取什么,即使被安排在了并不喜欢也不适合的岗位上,也选择默默接受,并不反驳或做格外的要求。对于名利,他们唯恐避之不及,他们甚至视名利为祸害,为累赘。钱钟书因《围城》而出名,杨绛在本书的末尾处写到“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净“。

知识是有重量的,它能够拉着人的心往下沉。书读多了,心便沉静下来,对于很多身外之物便可以看得淡然。“我们仨“能够过得这样温和,处变不惊,与世无争,与他们嗜书如命有着极为直接的关系。读书对于他们来讲是终极幸福,是生活的动力,这是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杨绛在书中谈到“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那些将读书视为升官发财的途径和手段的人,并非真的喜欢读书。

直到钱媛年近六十岁患病不能起床的时候,她写给父母的书信中仍不乏幽默的玩笑和温暖的昵称,这是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他们从年轻到年老,都沉浸在那些只有彼此了解的小快乐中:出门“探险“,分享彼此的“石子“,或者对着旁桌的人“格物致知“,他们感到知足。

杨绛在书中好几处都谈到,钱钟书给人的印象是骄傲的,有时也是呆板木讷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杨绛的话语中最明确地感受到,她理解他,也欣赏他,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灵魂伴侣“吧。越是有精神高度的人,越难找到能够理解自己的人,而钱钟书和杨绛无疑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个能够“看“到自己的人。

多么想也这样过一生!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近来又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这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时写下的一本家庭式回忆录,倒叙了他们一家三口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与初次阅读的相同之处在于看到深刻细腻处依然会提笔勾画并且抄录,不同之处却在于心境由久久不能缓和的悲凉而变为丝丝扣心的温暖。

才开始了解他们故事的人总会因为书中第一部分“我们都老了”里杨绛先生隐晦表达的那个长达万里的梦而感到气氛沉重,而后越是读到幸福之处越是惋惜,将先生本想记录的多年来的家庭趣事硬生生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纱。头段时间无意间听朋友聊起“我们仨”,凝重的字句他更多是一句带过不会刻意解说,与杨绛先生书中一笔带过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一下不谋而合,接着朋友说这书更适合倒着看,因为看喜不看悲。

印象深刻的这样一段儿话:“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细细想来先生看似平平无奇的愿景却饱含了对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最厚重的爱和理解,求的向来不是钱财富贵、不是权势附庸、不是与众不同,只是至亲的相依相伴,幸福苦难面前他们从来都是一体,却也给彼此最大的空间去做独立的自己。

提及平凡,总有人莫名将“平凡”与“无趣”画上等号,似乎没有大起大落就无法刻骨铭心?这样的有趣自然也不是人人都能抱以享受。先生书中提到与丈夫两人每日在起居室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互不相扰;工作以余最大消遣就是跟着丈夫四处“探险”,实则就是饭后两人“壮着胆儿”去去平日不常逛的地方遛弯儿,也总能发现一片片新大陆,这就是他们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状态。

后来先生接受采访时也提到,“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也是钱钟书的最可贵处。”彼此借着一颗儿时的童心童趣美化着能见之物,年复一年的日子却也始终踏实舒坦,守着对方心里的那一方净土去容纳更广阔的世界,这就是他们的相处之道。他们的和睦投契自然也为女儿钱瑗营造了一个毫不刻板的家庭生活环境,与父亲母亲的相处从来都是平等而自在的:父亲眼中女儿可以照顾好母亲,这是信赖;母亲眼中丈夫是自己和女儿的好老师,这是欣赏;女儿眼中自己和父亲是母亲的两个小顽童,这是童稚。平等的沟通之下更容易换位思考:即使大我们几十岁的父母也容易脆弱,也会偶尔犯笨、最后会慢慢变老,而家人间从来不是谁一味的包容谁,更多的是需要为人父母亦或为人子女的一番同理心。

“我们仨”——简单的三个字、一本书,书中真切实在的情感使捕捉的每一个细节、叙述的每一件趣事无需过分修饰就可以让人感同身受,但我相信对杨绛先生而言,至亲家人这辈子的缘分却也不是一本从头翻到尾的书物可以道尽说明;只是拥有时则惜福惜缘,在或许平淡的相守中去感受别致的幸福和家庭的乐趣。作者:李梦瑶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及心得感悟


我们仨读书笔记1000字及心得感悟

我们仨就此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梦醒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杨绛,钟书,圆圆我们三个人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九九七年春,圆圆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钟书去世。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只能在文字中再和他们聚聚。

我们俩老了

我做了一个梦,梦中只我一人。钟书,你去哪?空旷的山野吞吃了我的喊声。钟书,圆圆,你们是自顾自地先回家去了吗?惶急中我忽然醒了,钟书告诉我,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有。

我们仨失散了

我不敢做梦了,可是我不敢不做梦。阿圆住院已超过了一年,我太担心了。我一再对自己说:“梦是反的,梦是反的。阿圆病好了!阿圆回来了!”

阿圆拉我走上一条通往天堂的驿道,我往回走了几步。她扶着我说:“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她现在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回去了。娘……娘……”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的一声声“娘”还在我耳边。可是,一晃眼她没有了。

我一手扶住旁边的柳树,一面低声说:“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妈妈的祝福回去。”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不,不,钟书还躺在病床上等我,我不能哭。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

阿圆已不在了,钟书的烧才刚刚退下。我又抱着满腔满腹的痛,赶往西山脚下的医院。钟书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他问我:“阿圆呢?”我扶着床哽咽地说:“她回去了!”钟书凄然看着我说:“我知道她还是不放心。她记挂着爸爸,放不下妈妈。”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

钟书还在与病魔作斗争,我忽然想到,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一程一程送,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那天,他忽然对我说:“绛,好生过。绛,好生过。”从此以后,我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钟书,阿圆,他们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们仨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2016年,杨绛先生去世,世间从此再无“我们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

梦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作者:高二16班 侯雯芮

《我们仨》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我们仨》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在文化面前,我向来不敢装,因为装文化人最容易被识破,这种冒险的事儿我是断然不会做的。听说这本书很出名,对于杨绛本尊我也毫无了解,只知道世人都叫她先生。她去世那一天,因为互联网无法比拟的传播力量,一夜之间,诞生了无数杨绛粉丝。所以我也买了这本书,可惜两年后我才真正打开阅读它。

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感觉,每次看这种叙事述人的书,都觉得仿佛跟他们一起生活,所以看完的时候难免觉得失落,仿佛他们离开了自己一样。而《我们仨》却给了我别样的感觉。杨绛说:“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想,对于这种离散,她是难过的,同时她又是坦然的,所以才能让她在未来18年一如往昔那样生活的云淡风轻却又澎湃不已。看完这本书,我第一次没有舍不得这一家人的痛楚,反而觉得自己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满足,人应该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一切喜怒哀乐。

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也是我认为画面感最强的一个部分就是这对伉俪远赴欧洲求学的篇章。它让我们看到了从民国到新中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从清华到英国,从英国到法国,中国人无论在哪里都用自己的智慧让这个世界眼前一亮。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中国人在世界各地相互扶持,荣辱与共。而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放弃一切毅然决然的归来报效祖国。

我们深沉地爱着我们的祖国,我们也温柔地爱着我们的家庭。我想任何一个女人得到丈夫一句“从今以后,咱们不再生离,只有死别”是何等的幸福与骄傲。读后感

我喜欢这种生活态度,先生这样谦虚的描述自己的家庭。“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我想也正是这样淡泊的生存之道才让这个家庭如此的不凡吧。

网络上流传的一句杨绛名言说,世态人情,可做书读,可当戏看。谁不希望自己能活成一本畅销书?毕竟还能改变成剧本拍成万人空巷的戏!

《读书心得|《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