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地交合_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八篇“九变篇”的第二部分,衢地交合。
衢地交合。
意思就是:在“衢地”,我就要巩固与诸侯国的结盟。衢地:意为敌我和其他诸侯国相接壤的地区,先到就可以结交诸侯国并取得多数支援。
战争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他受到正直、外交、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尤其在四通八达的多国接壤的地区作战,更要注意运用“伐谋”“伐交”谋略,以外交活动配合军事斗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就已明了军事作战不能不受到国与国间互相关系的制约。当时的谋士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政策就是以建立或破坏各国间军事联盟的外交战略活动为目的的,是“衢地交合”谋略的佐证。
一个国家要夺取战争的胜利,固然主要依靠国家内部的物质力量和全民的团结奋战,但是,来自外部援助,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东汉末期曹操联合孙权以解救樊城被困之危,就是运用“衢地交合”的谋略达到军事目的的成功一例。
不仅军事作战需要外交斗争加以配合,处于强国间的弱国,为了生存和发展,更要运用“交合”之策。
春秋战国时代,诸雄争霸,当时魏国居齐、楚两国之间,腹背受敌。齐、楚徐州之战时,双方都想拉拢魏国。
魏王很为难,他哪一方都不能得罪,但如果保持中立,又怕齐、楚联手瓜分魏国。魏国大臣犀首献策到“大王何不公开与齐国结盟,而暗中却与楚国结交呢?齐、楚两国以为有魏国帮助,必然大动干戈。如果齐国胜了楚国,大王您就和齐国一起趁楚国战败之际,占有楚国城外的地区。如果楚国战胜了齐国,那么您就和楚国一起攻打齐国。”
魏王采纳了犀首之计,便以董庆为人质与齐结盟,又派使者出使楚国,向楚王保证不出兵援齐。这样,齐楚皆以为有魏国助阵,就可以放手大干一场。
齐败,而魏不救。齐国大臣田婴大怒,欲杀人质董庆。谋臣以为不妥:“楚国打败齐国后,之所以没有乘胜追击,是害怕魏与齐暗中结盟。
现在杀了魏国人质,等于告诉楚国齐魏之间没有盟约,同时也激怒魏国与楚国联手,这样齐国就危险了,不如把董庆送还魏国,楚国也就不敢出兵了。”田婴听从了谋士的意见,送董庆回魏,果然,楚国打消了进攻齐国的计划。微臣犀首的“交合”之策耐人寻味。对魏国来说,在齐、楚夹缝中生存,如居“衢地”,不能公开得罪任何一方。然而齐、魏交战使魏陷入两难境地。聪明的犀首采用阳谋阴谋之策,阳与齐和,暗地与楚结交。这样,齐楚交战无论胜负如何,纵使知道魏的计谋,在两国已疲惫之时,也无力攻魏,于是魏国就得以保全了。
在商战中,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对企业的内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即分析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这样,才有助于企业在竞争中更好地发挥优势,抓住机会。
衢地交合!关系社会,最重要的是关系。今天上课学到一句话: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不说不错!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孙子说,与兵事有关的事都是国家的重大之事,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生死,必须认真研究,谨慎对待。
可从五个方面进行考察,探明对方情形,比较双方优劣。第一是王道,第二是天时,第三是地理,第四是将人,第五是法度。
何为王道?人民能与君王同心协力、同生共死,而不惧怕任何危险等人心变化;
何为天时?白昼黑夜,寒冷炎热,风雪雨火等时间天气自然变化;
何为地理?距离远近,地形险易,道路广狭,进退有路等空间变化;
何为将人?智谋、信义、仁心、勇气、威严等为将素质变化;
何为法度?军纪,军制,赏罚,官吏,后勤管理等法制变化。
上述五个方面,将帅当通晓,通晓者将获胜,不通晓者必难获胜。所以要探明情形,比较优劣。看:君王是否施行王道?将领是否具有为将素质?天时地理是否有利?军纪法令是否有效执行?兵士民众是否强悍、是否训练有素?赏罚是否分明?我通过这些比较就能判断孰优孰劣、孰胜孰负。将帅如果听从我的计谋,必能取胜,我则留下辅佐;反之必败,我自离去。
感悟:兵道亦商道亦人道。
对企业而言,与经营有关的事都是重大之事,关系企业存亡和员工去留,必须仔细运作,严格把控。
亦可从五个方面考察,第一是人心,第二是趋势,第三是环境,第四是人才,第五是制度。
何为人心?员工和管理层以及管理层之间能够对内求同存异,对外上下同心,为共同目标而用心做事。
何为趋势?消费走向,经营模式,公司架构,要与时俱进。
何为环境?世界经济,国家政策,地区差异,要明察秋毫。
何为人才?智慧,诚信,善良,魄力,担当。留住人才的不是金钱,而是尊重。
何为制度?晋升有望,努力有奖,分工明晰,权责相当。制度不是用来约束人,而是给人希望。
公司领袖当通晓此五方,公司方可持续发展,稳步前进。
对个人而言,与德才有关的事都是重要之事,关系家庭兴衰和个人荣辱,必须要懂得看清自己,认清他人。
亦可从五个方面考察,第一是仁义,第二是背景,第三是身体,第四是才学,第五是自律。
何为仁义?对父母孝,对子女爱,对配偶忠,对朋友义,对生人善,此乃一等人品。
何为背景?有无违法犯罪,有无良好家教,有无学校教育。人最大的背景不是钱和权,而是教养。
何为身体?是否热爱运动,是否饮食规律,是否睡眠正常,身体是进步的保障,爱惜身体的人才能事业长久。
何为才学?是否爱看书,是否有技能,是否够专注,爱看书的人一定不差。
何为自律?时间管理精准,不迟到,不拖延,不浪费,自律之人必是负责之人。
朝着这五方努力,你就会成为那1%的人。
兼顾利害_孙子兵法读后感1500字: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八篇“九变篇”的第三部分,兼顾利害。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意思就是:
明智的将帅考虑军队作战问题,总是兼顾利害两个方面。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条件,便能把事情办好: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能设法化解。因此,要用对敌国有害的事情去威慑他,迫使他屈服;要用敌国感到不得不做的事情去困扰他,使他疲劳不堪;要用利益引诱调动敌人,使他听从我们的驱使。
战场上的利与害是一对矛盾。从静态角度观察,两军交战,对己方有利的,对敌方必有害,反之亦然。利与害又有统一的一面,在此时此地是利与害,在彼时彼地未必是利与害。
从动态角度看,利与害又互为缠绕。比如利于己方展开进攻的方向,又正是敌方重兵把守之处,这是利中有害。而兵陷死地之后,又往往能唤起将士死中求生的决心,这是害中有利。
正因为利与害的对立统一,互相制约,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孙子的“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告诉我们:
第一,明智的将帅在考虑战争问题时,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既要看到利,也要看到害,不要见利忘害,也不要见害忘利。
第二,要利用敌人贪功求利心理,巧妙调动敌人,达到化敌之利为敌之害,化我之害为我之利。
“智者之虑,杂于利害”强调兴兵作战一定要兼顾利害,不能只贪功求利,草率用兵。
春秋时期,晋献公欲灭掉虞国和虢国以扩大地盘,先派荀息带上名马、宝玉出使虞国,向虞侯街路出兵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虞侯道:“虢国是我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我国也随之灭亡了。可虞侯贪图晋献公送的罕世之宝,不听宫之奇劝谏,借路给晋军。读后感
· 晋军灭虢之后路过虞,虞侯出城犒军,晋人一拥而上,捉住虞侯,夺回名马、宝玉,顺手灭掉了虞国。虞侯贪利不思害,为贪珠玉财报而导致亡国。两军交战,利与害是客观存在的。军事指挥员要做到趋利避害,化害为利,就应在顺利时多虑可能之害,防患于未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突破到了离柏林六十公里的奥得河,胜利在望,全军上下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可朱可夫元帅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发现由于进攻神速,后方的补给一时跟不上,苏军还出现了掉队的现象。
他记得大战初期,德军攻到离莫斯科三十公里之处时,补给线太长,侧翼出现空袭,自己就利用这一空隙从侧翼反击,一举挫敌,扭转战局。
现在情况倒过来了,德军会不会也利用空隙,从侧翼包抄我们呢?于是他下令部队放缓进攻速度,收缩战线,同时向侧翼派出坦克部队。结果,坦克部队遇上了敌人包抄的反击部队,由于朱可夫元帅事先做出了预防,使苏军顺利地攻占柏林。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一个成熟的指挥官,不仅在顺利时要预见可能会有的祸害,在危难时刻也应该多寻有利因素,不能丧失必胜的信心。
在制订企业经营战略时,”杂于利害“是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一条原则。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往往兼有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杂于利害“就能发挥有利因素,尽量消除不利因素,使制订的战略措施更有利于企业的稳定与发展。
兼顾利害:
这几天,学习到人性就包括趋利避害,说到底,兼顾利害就是此意了!作者:浩瀚若烟
相信《将帅五种缺陷_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