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惠安馆读后感十字

惠安馆读后感十字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3篇。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对于你来说什么样的书籍才是值得我们阅读的?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3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一)

作/陆家浩

"废除死刑论中最强烈的意见,就是可能会因为冤假错案造成枉死,但我的主张稍微不同。我质疑死刑,是因为我认为死刑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假设有一起A事件,凶手被判处死刑。另有一起B事件,凶手也被判处了死刑。虽然是两起完全不同的事件,遗族也不一样,但结论都一样,都是简单的一句死刑。我认为,不同的事件,应该有各种不同的、更符合每起事件的结局。"

《虚无的十字架》是东野圭吾的一部比较出名的小说,里面描述了有一对平原夫妇(老公平原,妻子小夜子)因为他们的女儿被强盗杀死了,这对夫妇成为了遗族(死者的亲属)。他们对杀死女儿的强盗十分怨恨,一直在法庭上诉,一定要让凶手"以死谢罪".因为凶手一直装得悔过的样子,法官一直不判他死刑。直到把这件案子上诉到最高法庭,凶手已经厌倦了这种法庭上的争吵,请求法官判他死刑,虽然知道凶手要判死刑,但是这对夫妇并不高兴,因为凶手并没有因为他所犯下的罪过而感到悔恨,而是因为厌烦才请求法官判处死刑。

后来这对夫妇因为女儿的死离婚了。几年后,平原被警察通知他的前妻小夜子死了,在路上被人抢劫杀死了,然后他知道了小夜子离婚后几年成为了一个作家,还在写一本关于反对"废除死刑"的书,认为只有凶手的死才能抚平遗族的伤口,杀人者必须偿命。主人公和前妻一样因为女儿的死想让凶手都死,他想完成妻子的书,在访问前妻的采访对象途中发现了妻子的死不是单纯的抢劫杀人,而是有一场谋杀(没有预谋的()杀人在日本不用判死刑)。

平原知道了前妻死的原因,她的采访对象中有一个人叫沙织,跟她说二十多年前与作为学生的初恋男友怀孕把儿子生出来杀死儿子的事,小夜子认为他们杀了人,要求沙织和她的前男友史也去自首,而史也因为当初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直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并拯救了他的现任妻子花惠(因为被男人骗财骗色怀孕并没有钱和勇气生活下去想自杀的女人),而花惠的父亲想女儿的老公史也不因为年轻的过错坐牢,去把得知真相的小夜子杀死了,这样就不会有人告发女婿史也的杀子之过。

在这本书中主要描写了杀人凶手杀人后的处境,并讨论一个严肃的社会话题,是不是杀人犯都要判死刑,死刑是否真的能让凶手悔过(有一部分杀人有期徒刑结束后出来还是会继续杀人)。而且书中有一个地方:遗族一致强调判处罪犯死刑,即使最后不能判处,也一定要向法庭提出死刑的建议,要让罪犯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我认为这个虚无的十字架也是这本书的中的精华,失去了亲人的遗族都想让凶手判处死刑,但其中真正的原因是想让凶手在死刑之前一直悔恨过他曾经杀过人,我也曾经思考过,如果法院没有判处凶手死刑,为什么不亲手去了结凶手的生命来为亲人报仇,但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就知道这样报仇并不能抚平失去亲人的痛苦,只是满足了复仇的欲望而已。(书中失去女儿的平原夫妇一直在上诉,在最高法院上诉的时候,已经做好如果没有判处死刑就在法院前面自焚以示抗议,即使自杀也不去杀死凶手报仇。)

书中有三件杀人事件。第一件杀人事件:平原夫妇女儿被杀,凶手在最高法院请求法官判处死刑结束;第二件杀人事件则是平原君前妻小夜子被要拯救女婿史也的老人杀死,老人的律师利用老人为了掩护女婿的罪过杀人打人情牌请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第三件则是小夜子发现的年轻的情侣史也和沙织杀死他们的亲生儿子这件二十年前的杀人事件。

在男主平原君揭开所有谜题后,发现史也和沙织已经背负了二十年的虚无的十字架,史也不仅不顾拯救了他的妻子把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当作儿子,还成为了儿科医生去救每一个儿童,沙织因为杀子一直过得不好。

在男主揭开真相后,这对情侣一起自首,但是警察去寻找他们儿子的尸骨取证却没有找到,因此不得不撤销对这对情侣的公诉,根据书中的线索我推断:即使法院撤销了对他们所犯下的罪过的处罚,他们的内心也会对自己进行处罚,身上的虚无的十字架仍然不能放下,并且比死刑还要严重,死刑是死了就一了百了,而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却在接下来的人生一直生活在悔过当中。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杀人犯对他们的罪过而悔过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处罚,而且他们如果后悔了自己的罪过,一定会努力重新做人去造福社会,像史也一样,拯救他的妻子成为一个医生去救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而且大概小夜子或者平原君把史也和沙织的儿子的尸骨偷走了,认为他们一直为所犯下的罪过而受到足够的惩罚了,只差去自首直面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而已,只要他们去自首,也会因为找不到尸骨而不会对他们提出公诉。

书中虽然一直强调不能废除死刑,每一个杀人必须以死谢罪(明面上表达的意思),却用故事来说对于不同的杀人应该有不同的判处,可能有人会觉得:又要一致判处凶手死刑,又要对凶手有不单单于死刑的惩罚,你这不是矛盾吗,我应该相信哪一个才好,作者你的观点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正是东野圭吾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他这本书立身于一个社会热门的话题(死刑废除),如果他偏向于一边,另一边的人就不会看了。但是他把可以选择的观点都列出来,并用事件来向人们说明,很多人其实与杀人事件相离很远,如果单单靠感觉和口耳相传的故事来做出是否支持废除死刑的决定是不科学的,因此就把几件杀人的事件用小说展现出来,引发人们对死刑废除的思考。对于读书如果单纯的欣赏是不够的,要多加思考,可是思考那么麻烦,又有多少人能去做,而东野圭吾则把思考和阅读联系起来,用悬疑的笔触调动读者的兴趣对事件的思考,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东野圭吾的书能那么流行的原因吧,不单单写得很深入人心,还能带读者一起来思考。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二)

闲暇时读毕东野圭吾的小说《虚无的十字架》,竟然讨论的是【死刑存废】的问题。

感叹这位作者把这个题材驾驭得很好。

【死刑存废】在眼下中国的司法学界讨论得轰轰烈烈,随着最高法不断收回死刑核准的权力,死刑谨慎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一方面,有佘祥林之类的翻案案件成为废除死刑派(也称【废死派】)的有力论据。

另一方面,【以命偿命】的朴素自然法则以及【不死不足以平民愤】的民间惯性思维,使得死刑作为公权力的最严厉的惩罚形式不可能完全消除。

作者通过小说的不同角色,探讨起是否应当判处嫌疑人死刑的问题,很值得读者深思,究竟死刑对于受害者(及家属)、施暴者、社会民众、国家公器都意味着什么?

作者认为:

对于受害者(及家属)而言,死刑无非是填补其心灵空缺与情感宣泄的一个休息站,死刑不能完全弥补他们所受的伤害,也不能保证他们今后的生活能延着原有的轨道继续前行。但即便明知道是这样,受害者(及家属)除了要求死刑之外,似乎也不能从加害者、社会及国家公器里索取到更多补偿,所以他们无论如何还是会要求死刑。

M.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查令街十字街84号》读后感600字


《查令街十字街84号》读后感600字

2018年1月25日(周五)那天早晨,囫囵吞枣般的把《查令十字街84号》读完。大概用了两个小时,其中还包括了玩手机,上洗手间,和同事聊天的时间。可见我那时有多浮躁,只是为读完而读的这本书。然后匆匆写了读后感,如果迷信点,那就是老天惩罚我的浮躁,不知道怎么操作的,居然写好的读后感丢了。什么狗屁读后感。丢了就丢了,事实是自己粗心丢的。不管了,我只记得当时写的里面有一句,若干年后从新品味这本书。何必等到若干年后。周六,生病,在家休息。午睡前细细开始读,读了点。后来周日起床。发现家里卫生打扫了,没什么事,抱着这本书家里晃悠了一会,躺在有阳光的沙发上继续读。

读完了言归正传,我废话真多。读完全本,我想用一个词语,偷窥。我偷窥了他们的信件,他们的隐私。从英国到美国距离有多长,通过一个在报纸上看到的小广告,因“专营绝版书”建立起通信联系。从陌生人,买主,卖主的关系,到最后息息相关的朋友,甚至可以理解为素未谋面的家人。唯一的遗憾就是直到弗兰克死,都没有见到海莲。

海莲一直计划着去英国,去看看她的书屋,看看书屋里的朋友,弗兰克也一再邀请海莲来英国,书屋所有人都在准备着海莲来,该怎么款待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可是结局却那么遗憾。这本书很薄,但是含的知识量很大。我看过其他人写的书评。

他们居然从信件往来中看到了爱情。我的天呐,理解真够透彻。也许是因为弗兰克太太给海莲的信中有句“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似乎有许多共通点”?我一直觉得海莲,弗兰克和书店其他店员的关系是朋友,是家人,友爱的家人。书中有句话我特别喜欢“远方有人竟能为素未谋面的一群人付出这么多关怀和慷慨,我的内心实在倍感温暖。”这句同样温暖了我的心。

作者:小小酥

《查令十字街84号》读书笔记500字


《查令十字街84号》读书笔记500字

小小的,也不算厚的,一个手掌就能覆盖大半的《查令十字街84号》竟能在英国如此风靡,似乎令人难以想象。但了解书信的由来之后,想来总会对这萍水未相逢的缘分感叹,而若是生性充满浪漫主义的英格兰读者更是会亲自来84号走一走吧。一个地方,要么有想要欣赏的风景,要么有想要见证的缘情,要么有令人神往的风俗,才能吸引人们去触摸这座城市。查令十字街84号和贝克街221号B座大概就是这样在人们心头挠痒痒的存在吧,如果我来到伦敦这座城市的话,一定要去84号看一看,不为别的,心之所向而已。

书信这种形式,实在是又令人欣喜又折磨人的存在。收不到的时候是痛苦的却又满怀期待的,就像快递一样,拆开前等待的时光是最幸福的,到手了以后反而没有了太多的悬念。对此,真的是深有体会。

从前几封书信来看,汉芙小姐和德尔先生画风迥然。德尔先生一如既往地英国绅士腔调,最调侃的一次都在20多封之后了,也不过是对于自己许久未曾回信的解释。汉芙小姐虽然困窘,但在书信里根本看不出来心态的变化,一如既往地活泼,甚至还慷慨寄去肉食、鸡蛋。活得很洒脱,是我对于汉芙小姐的第一印象。

书缘、情缘都是浪漫主义者心里追求的东西吧,想一想都会露出微笑。作者:李明哲

错过的美——《一架茶糜满院香》读后感800字


错过的美——《一架茶糜满院香》读后感800字:

小小的一架荼蘼,竟也满院芬芳。抚过书面,淡淡的墨香氤氲着,是如此清冽素雅。原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常驻着那一份琉璃般动人心魄的美丽,只是我们忙于追赶明天,而忘了为此刻而驻足……

阳台的一角一向是妈妈陈置花朵的地方,虽然美其名曰“花朵”,实质皆是刚买来的零零枝丫,空落落地蜷缩在花盆之中。一根根、一枝枝、一簇簇,呈现出一番萧索衰败的景致。夜晚时,那左右横插的几根枝条,更像是一具孤独的骨架,让人避而远之。不知不觉,三个月已悄然而逝,在我的记忆中,那盆中的枝干好似还是那般模样,便不以为异。

或是读书读倦了,抬起头来,午后的阳台在碧彻透明的阳光中熠熠生辉,牵引着我的脚步缓缓地迈向了阳台的一角。空气中充溢着许久不见的水灵灵的甘甜味儿,惹人动心。刹那转角,不由内心一震,只见那两团小小的、坚毅的身影高傲自豪地伫立在叶片之上,恰似一袭红衣女子,耸眉冷目,端坐几前,指尖玩味地抚弄着木质的古琴,发出触动人心的清冷之音。我的心随着那每一下划动而轻轻地颤抖,触眼瞬间,那两抹火焰般灼灼燃烧的艳红发出淡淡的愠热,那每一片花瓣的婀娜身姿都在我的眼前摇

曳。奇怪为何这样的盛景却是今日才发现?

当饭后闲置之时,我是否会停下脚步,去凝视那阳台的一角?当书看累之后,我是否会看看窗外,看看花圃中的那某一处绿意?不,不会。那些已被遗忘的角落,早已遗失在了记忆之处,许久不被提起。这个世界真的缺乏美与爱吗?不!只是我们没有挣脱紧绷的生活节奏罢了!我凝视着那两朵小小的却充满毅力与倔强的花儿,不禁哑然。

午后的阳光如水,安静地笼罩着整片阳台。几条被子正懒懒地躺在蓄满阳光的栏杆之上,随着微风轻轻地晃荡着。我不禁愣了神,慢慢地走过去,轻轻地俯下身去,抚摸着被阳光嗮得如同棉花糖一样柔软的被子,轻轻地吸了口气。空气中弥散着阵阵好闻的棉絮香味,还夹杂着温暖的阳光香味。不由得心头一暖,顿时涌起一种无法言喻的满足之感。这种感觉其实一直在我们心底,只等待着我们静下心来,去收获那藏在记忆深处低吟浅唱的美好……

也许错过了美好才教会我们如何去珍惜美好,珍惜那生命中点点滴滴的美丽。

作者:江苏海门中学附属学校 朱欣仪

架一座爱的桥梁——《岛上书店》读后感1500字


架一座爱的桥梁——《岛上书店》读后感1500字范文:

“这是一本现象级全球畅销书”在2015年引进国内的时候是这样宣传的。当我读完一遍后,觉得原版的名称《THE STORIED LIFE OF A.J.FIKRY》更贴切。因为这本书的主线描述了男主人公A.J的一生几次波折:妻子妮可在车祸中丧生、珍藏的《帖木儿》被盗、收养孤儿玛雅、与图书销售代表阿米莉娅结婚、死于癌症。

A.J和妻子妮可是在读大学时相爱,由于妮可的一句话“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家书店,就算不上个地方了”,他们一起放弃了研究生学习,搬到了爱丽丝岛,开了这家小岛书店。而在一次车祸中A.J失去了妮可,从此A.J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就像这座小岛一样与世隔绝。而在某晚酒醉后,A.J珍藏的《帖木儿》被盗,这是一本价值四十万美元的作品。随后两岁零一个月大的玛雅被遗弃在书店,之所以出现在书店,是由于玛雅的母亲希望女儿在一个有书本的地方长大,周围是关心这些事物的人。玛雅的出现对于A.J来说是个奇迹,是一个让A.J忘却失去《帖木儿》悲痛的奇迹,是让A.J跨出孤岛的第一步。

玛雅被生母遗弃是一场遭遇,而被遗弃在书店对于她来说是幸运的。书店是玛雅最爱去的地方,书店有十五个玛雅宽,二十个玛雅长。她之所以知道,是因为她有次花了一下午时间,通过在室内一次次躺下而测量出来的。可见玛雅对于书的热爱。

长大后玛雅无意中也知道了自己的来由,但她并没有失望或者泄气,因为她有一个好父亲A.J。玛雅的把自己的身世写成了短篇《海滩一日》并参加了竞赛,虽然只获得了第三名,但A.J跟她握了握手后,她感到无比的满足,她脑海里浮现出一句话“父亲跟我握手的那天,我知道我是一名作家”。可见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整个人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书中也提到“除了通常那些地方,也可以在别的地方获得不错的教育”。联想到目前社会各种少儿补习班层出不穷的现象,这一点是否能引起人们的反思呢。

阿米莉娅作为一个图书销售代表,与A.J的第一次交谈以气愤告终。但在玛雅出现后的第二次交谈发生了180度的转弯。确切的说是A.J有了敢于去尝试新事物的勇气。A.J在阿米莉娅推销夏季书目前,读完了冬季书目上的全部书;并在冬天看了四季《真爱如血》(阿米莉娅最喜欢的电视)。在一场图书派对结束后,A.J向她求婚,阿米莉娅答应了,并说道“不,我是指你。我始终都在寻找。不过是两趟火车、一趟船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爱情有时候看起来也是这样,离得那么远又那么近。

当A.J被检查出患有“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后,考虑的并不是自己还能活多久,而是如何省下这笔手术费用,让玛雅能上大学。对A.J来说,是玛雅和阿米莉娅令他的生活出现了希望。在A.J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玛雅说道:“我们不是我们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读的东西,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事物,我们所爱的人。所有这些,我认为真的会存活下去。”这不仅是一直支撑着A.J的动力,也是把这些非相关人物连接起来的桥梁。正如书的封面上写道“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总体来讲,《岛上书店》除了讲述一个温馨的故事外,更像是一本书的合集。书中的章节标题均为短篇小说题目,并且能和正文遥相呼应。比如第一章的标题是《待宰的羔羊》罗尔德·达尔。初看标题显得很陌生,但看到作家的其他名著《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会立马眼前一亮,这部童书还改编过电影。而这一章讲述的是独自生活的A.J珍藏的《帖木儿》被盗的故事。

第二章的标题《像里兹饭店那样大的钻石》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著名的代表作有《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第十一章描述A.J确诊得了脑瘤的章节标题是《铁头》,讲述的是南瓜脑子的父亲有个铁脑袋的孩子。可以看出作者把文章标题运用的惟妙惟肖。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们在二十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反之亦然。书本如此,生活亦如此。”作者:吴佶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3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惠安馆读后感十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