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朝花夕拾有感300字

读朝花夕拾有感300字

读朝花夕拾有感300zi。

爱迪生曾说过:“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只要我们认真的看过一本书并投入进去,就一定会在书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道理。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读朝花夕拾有感300zi,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朝花夕拾读后感300字(一)

暑假,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初读《朝花夕拾》,让我十分意外,原本以为名著会让人难以接近,殊不知,《朝花夕拾》给人一种在与一个多年不见的朋友聊天的感觉,我想着也许才是这本书的独到之处。细读《朝花夕拾》,我品味到了鲁迅先生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天真烂漫,甚至忍不住脑补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画面。鲁迅趁大人不注意溜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玩耍,嬉笑,采摘野花野果,真是让人心向往之。

书中,鲁迅使用了大量对比与讽刺的手法,例如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使用了许多明亮,快活的文字来描写“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再写到作者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学习,反衬出了“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与乏味,体现了鲁迅对私塾的不满。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既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又不需要遮遮掩掩,但就是能走进读者心里,也许才算是真正的名著吧。

童年已经渐行渐远,留下的只剩琐碎的记忆,本书是鲁迅先生对逝去岁月的回忆,还有无奈的感伤。细细品味《朝花夕拾》,也让我开始去寻觅童年的时光了。

朝花夕拾读后感300字(二)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寒假里读了这本书,他给我的感触很大。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比如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有比如“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这就是鲁迅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的特别手法。他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

鲁迅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以及对那人的各种看法,都豪不掩饰地写出来。因此,我比较喜欢他的文章。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长妈妈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讨厌她,特别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极不好,但她也懂得许多有趣的礼节,是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他伟大的神力让我敬佩。然后,在我极度渴望者〈山海经〉时,阿长为我买来了。我又一次对她敬佩。最后,她辞了人世,我默默为她祈祷。本文由我一次一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如今,中国还有很多陋习,我想我会改变它们,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朝花夕拾读后感300字(三)

翻开鲁迅的《朝花夕拾》一篇篇优美的文字从我的眼前缓缓掠过,在这字里行间,我仿佛体会到了些什么、感悟到了些什么……

早晨的落花,傍晚拾起,人到晚年来回忆青少年的往事,又该是怎样的情怀呢?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就像是茫茫书海中不起眼的一粒沙子,但它所散发的光芒却影响了整个中国。

《朝花夕拾》中所描绘的封建社会的场景,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大相径庭,但它却写出了对当时那个时候封建社会的强烈憎恶,鲁迅犀利的文字并不含蓄而是一剑指出当时社会的腐败。细细读来《朝花夕拾》,发现它是通过许多巧妙的手法,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感情的。而每一个情节,甚至于一个极其细小的让人几乎无法发现的小情节都蕴含着极深的道理。

《朝花夕拾》体现了鲁迅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写作艺术。

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擅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看着《朝花夕拾》,仿佛又看到了小时候的我。以前的生活,是那么的无忧无虑,每天听着鸟儿脆耳的鸣叫声,闲暇时间还经常可以去小溪、湖泊中拿上几块扁平的石头打水漂,喜欢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每个周末,总是要找蓝天白云、绿水环流、绿树成荫的地方,好不痛快!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

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

“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爱憎分明的鲁迅以战士的激情来写文章,永恒的生命力会给读者更多的精神动力,这就是《朝花夕拾》最大的魅力吧!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花木兰有感450zi


在北魏,有个从小学习武术的女孩,名叫花木兰。她不忍心让身患重病的父亲上阵,就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刚进军营时,就因为武艺精湛,被副营长文泰所注意。某天,胡奎的玉佩不见了,命令全体士兵脱衣搜身,正当花木兰的身份快要暴露时,她居然说是她偷的,才免去了脱衣。但她将被砍头。一场战争开始了,文泰顺势吧花木兰救了出去。而花木兰却把对手的首领给杀了,升了官。经过一次次的战斗,最后和平了,花木兰也回到了家乡,和父亲一起生活。

看完这场电影,我想到了上个星期一发生的事。

上个星期一,我的一位同学的奶奶病了,他居然请假去看望他。他为了他奶奶,跑上跑下的,一会儿去买东西给他奶奶吃,一会儿帮他奶奶按摩,一会儿干他奶奶讲讲学校的事……他奶奶都感动的哭了。他对他奶奶说:“奶奶别哭。这是我这个做孙子的职责,我这样做是非常值得的……”说完,他又去帮他奶奶做事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长辈,但不见得每个人都会孝敬长辈。花木兰就是一个孝敬长辈的好姑娘,好例子,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都应该向她学习,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好儿女,好孙女。

-------------------华丽丽的分割线------------------

《木兰辞》这首在我国广为传诵的诗歌,千百年来像战斗的号角,时刻激励着中华儿女保卫祖国的和平与家园的安宁。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1998年在美国掀起了一股中国花木兰热。世界闻名的迪斯尼动画制作公司,制作完成了一部长篇动画片《花木兰》。迪斯尼之所以选择“花木兰”作为主题,是因为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孩一心希望冲破礼教束缚,寻找真正的自己。

“Be a man” 一名女扮男装的古代巾帼英雄,一个现代美术风格的大力女孩形象,伴随着中国的长城、宫殿、古战尝腾飞的巨龙及悠远的东方文化,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木兰精灵古怪、神采飞扬,内心的活力奔涌如泉,她唱着:“那是谁家姑娘在凝眸将我望,为何我的影子是那么陌生?无论怎么装扮,无法将真心藏,何时才能见到我用真心歌唱?”

木兰对成功的自我和家族荣誉的渴望,改变了木兰传奇中的传统忠孝主题,木兰成为一个自我觉醒和自我实现的机智冒险型的女性形象。影片主题歌“Be a man”既可理解为“成为一个男子汉”,又可理解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作文

当木兰成为中国女子一种性格、精神、文化的象征后,她会随着时日的推移,被赋予更多的东西。

“……潇洒的你,将心事化尽尘缘中,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作文

“花木兰”代表了一种很时尚的中国民族精神,“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在花木兰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孝道、勇敢、忠义。

由于花木兰是中国故事,与过去的美国动画片截然不同,它的鲜明的东方风格吸引了许多西方观众的注意。画面上的花木兰以及其他的所有人物,都长着地地道道的中国面孔,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与美国过去制作的动画片中的人物完全不一样。跟随在花木兰身边的一个小动物一条红色的小龙,也与过去迪斯尼动画片里的各种小动物完全不同,这条小龙也是地道中国式的。还有片中展现出来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宏伟场面,也与西方的战争场面不同。中国人重视家庭荣誉,认为个人应该报效国家的固有价值观念,在此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样严肃的主题与迪斯尼过去热衷于逗趣的风格很不一样。总而言之,别具一格的花木兰故事,让美国人看着十分新鲜。?

不过这部动画片的创作毕竟是出自美国人之手,它也给花木兰的故事添加了若干美国式的细节。比如上面提起过的那条跟随在花木兰身边的小红龙,就是美国人喜爱的表演方式,不过这个小动物不同于米老鼠唐老鸭大灰狗,而是只有中国才有的小龙罢了。

怀念童年生活_读《朝花夕拾》有感600字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

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长妈妈有许多坏习惯,她夏天睡觉的时候,爱摆成“大”字形睡觉,挤得鲁迅没地方睡。阿长妈妈还踩死过鲁迅小时候最心爱的隐鼠。怪不得鲁讯会讨厌长妈妈,可是长妈妈去赶会的时候,还特意买了鲁迅梦寐以求的《山海经》。

在《藤野先生》里,藤野先生并没有像日本学生一样歧视中国学生。反而还很关心鲁迅的学习,一直为他修正笔记,他的正直、热情非常值得尊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树、紫红的桑葚,有蝉鸣、黄蜂、叫天子,还有油蛉、蟋蟀。那里的生活天真烂漫、无拘无束、令人向往。鲁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读完这本《朝花夕拾》,我觉得鲁迅小时候的生活十分美好,在百草园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很厌恶长妈妈,可长妈妈还给他买了心爱的《山海经》,可见鲁迅与长妈妈的感情很深厚。同时,他在求学时也很尊敬藤野先生,藤叶先生在异国他乡给了鲁迅最真挚的关怀,这两点让我特别敬佩,印象最为深刻。

1、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3、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子琪能够把如此深奥的《朝花夕拾》读完,还把好词好句都摘抄下来,让老师都很敬佩,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希望你以后坚持读书的好习惯,激发出更多的写作灵感,让作文水平更上一层楼。

指导老师:刘文莉 作者:四(3)班:虞城县赛博小学陈子琪

伟大的人格投影——读《朝花夕拾》4400字


每次读《朝花夕拾》,我惊异于它给我的如此强烈纷繁的印象;有时,我仿佛看见一片宁静的水面,在清朗的阳光下闪闪发光;有时,却似乎置身荒凉的旷野,头上是低而暗的苍穹;有时,如同面对汹涌的大江,浪涛猛烈地冲打岩石另外的人也可能有别样的印象;但在我,它们却是那样的鲜明难忘。
鲁迅这十篇回忆文章,写于1926年2月到11月,骚动不安的气氛正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五四运动的狂飙似乎已经过去,民国初年那种举国振奋的情形仿佛仅仅是遥远的回忆,军阀专制日渐严重,在黑暗的北方显得尤其浓厚。但在温暖的南方,人们却在酝酿一场风暴。国共合作的局面初步形成,北伐的消息传遍了全国。这就很有点耐人寻味:北方敏感的知识分子都满怀希望地翘首南望,预期明天的胜利,鲁迅却陷入了痛苦的深思,甚至转向昨天,写起回忆来。倘说这是他处于严重的彷徨中,这究竟是怎样的彷徨,又如何将他引入往昔岁月的呢?
早在辛亥革命刚胜利不久,鲁迅就经过一次严重的失望,沉默了将近七年。他清楚地知道中国封建黑暗的深厚,愚民历史的悠久,并不奢望这一战即获全胜。但是,五四之后封建势力如此猖狂地卷土重来,鲁迅还是感到某种程度的意外。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三一八惨案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使他不但震惊于统治者竟如此凶残,而且痛觉到文人的软弱无能。他尤其失望于新人的不济,在1926年10月8日给许广平的信中,他痛苦地说:我这几年来,常想给别人出一点力,所以在北京时,拼命地做谁料结出来的,都是苦果子。同时他个人的处境也日益艰难。章士钊们凭借权势,以革职相压,陈西滢们又从旁不断攻击。在北京文坛上几乎全部显赫人物乃至政界某些势力的围攻当中,鲁迅不得不独立苦战。
他当然不是个轻易灰心的人。但这几年的经历,毕竟使他对现实社会看得很透彻,不禁怀疑起自己原来的改革主张和战斗方式。强聒不舍并不能使中国摆脱腐败沉滞的命运(《通讯》),改革最快的不是火与剑,单用进化论不能解释中国的现实,青年何能一概而论(《导师》)。他不断地用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式的思想鼓励自己。但同时,他也对南方的人们不存多大的指望,他甚至怀疑那不过是在争地狱的统治权(《杂语》)。
我们不妨把这看做是一种先知式的痛苦,它表明鲁迅正站在远远超出那些预期胜利的思想高度上,他已经从纷乱中看出敌人阵地不容易被攻克。在南京的最后一篇讲话里,他表明了对于过去的清醒的看法;历来的斗争远非胜利的前进,不过是一面修补,一面又遭破坏的挣扎(《记谈话》)。两个月后在厦门,他更坦率地说,对于面前的路,我自己还不明白应当怎么走(《写在坟后面》)。从《华盖集续编》就能看出,自1926年5月起,鲁迅基本上停止了呐喊,即便要带伤陷阵,也总得要先包扎好自己的伤口。
《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情形里写下的,它既不是那种起因于心境老化的单纯的怀旧,更不是减轻创作疲劳的消遣。它反映了一种复杂得多的思想状态,一种深刻得多的内心痛苦,它是鲁迅身陷彷徨,却又不甘彷徨时的寄托,是他淘取来冲刷自己受伤心灵的净水。他现时的情绪,必然会异常有力地控制回忆画面的组合和文字描写的气氛,甚至径直登上回忆的前台,不仅以自己沉沉的蕴蓄创造出新的意境,而且和往昔的生活背景形成强烈而富于特色的对比。这应该说是《朝花夕拾》最主要的特点,这些优美散文的全部魅力,几乎都根源于这里。
人们常说回忆录的第一篇《狗猫鼠》可以归入鲁迅最尖锐的杂文之列。可其中却出现这样情趣盎然的画面:夏夜里的大桂树,微风拂动桂叶,老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树下, 娓娓讲述猫和老虎的故事;接着,又跳出一只活泼的可爱的小隐鼠,引起许多有趣的联想看来,这些回忆使作者感到那样亲切,即使一面在抨击正人君子,他也情不自禁要把它们描绘出来。
在杂文中,鲁迅常给人一种愤世者的印象。可是从《阿长与山海经》,读者却能窥见他内心深处强烈的爱。我用窥见这个字眼,因为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述自己如何爱长妈妈,反以一种戏谑的笔调,写她切切察察时怎样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怎样神情严肃地讲述关于长毛的无稽之谈;他历数长妈妈那些麻烦的礼节,还特别细致地描写正月初一早上,她怎样惶急地摇着他的肩头,盼望他说阿妈,恭喜的情景。鲁迅是个深沉内向的人,自然不会长吁短叹,啊呀连篇,他只是真切刻画长妈妈淳厚的灵魂,而将自己的怀念隐蓄在生动的刻画中。但到文章末尾,他却抑制不住地祈祝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感情的爆发式的流露,具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它不仅显示出作者的爱是何等炽热,而且透露了他下笔时的一种伤感情绪。长妈妈一生的浑噩,本就令人叹息;作者在这里又不仅是怀念她个人,也是在怀念自己久经逝去的童年生活,怀念那单纯平静的心灵世界。这些愉快的记忆越是清晰,他就越感到时日的流逝,现实社会的沉闷,他的爱,也难免要转成伤感。
戏谑和伤感这两种一般来说彼此无缘的情味,竟能如此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这充分显示出作者艺术技巧的圆熟,但我们也领会到他一番特别的用意。他似乎不愿意让惆怅情绪影响自己美好的回忆,因此特别要采取戏谑的口吻,虽然这惆怅是植根于同情和爱,他对长妈妈们爱得越深沉,由她们的不幸引起的伤感就越强烈,他仍然成功地使整篇回忆洋溢着一种天真的乐趣,就是在结尾,他也尽量不使伤感染上过分的悲愁色彩。他那从回忆中寻求慰藉的愿望,实在是相当明显的。
就这个愿望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说写得最成功,它成为这本回忆最明丽的篇章。作者细细描写百草园里的一切,那真是儿童的伊甸园! 当讲到家人送他进私塾时,出现这样欢快的字句: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在描写那位和蔼方正的老师读书时,他更幽默地写道: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在这段俏皮的文字中,作者表明了他的从容,并没有不可遏止的悲愤催促着他。回忆向他展示了一个值得留恋的世界,当思绪沉浸于其中的时候,人的心情是宁静的,周围并非全是衰朽和黑夜,还有纯真的乐趣,有清朗的阳光。的确,他在那里寻到了慰藉。
但回忆也不尽是一块乐土。当幼年的鲁迅在泊着大船的河埠边笑着跳着,享受那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乐趣时,父亲却要他背《鉴略》。虽然作者的语气相当委婉,我们还是清楚地看到了一个幼小心灵在颤: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五猖会》)。这犹如一道细密的栅栏,圈禁住活泼的孩子,看得出,也许因为爱父亲的缘故,他极力注意不使这篇回忆显出抒遣积郁的样子,一直避免直言自己当时的感受;加上整篇文字的活泼有趣,对五猖庙的那段描绘更妙趣横生,他的悲哀的确表现得比较隐晦。可是,只要用心读过一遍,恐怕任何人都能感受到他对这种旧式教育的强烈不满,甚至好像看见他铭刻在记忆中的心灵创伤。
作者这种尽量约束悲愤情绪的努力,在《二十四孝图》里同样明显。他写这篇文章,可以说正是为了拆毁旧教育的栅栏,开篇那段几近于切齿之声的诅咒,就表明他的愤怒。但是,接下去他却换用一种含带讥讽的幽默口吻,自述童年对《二十四孝图》的印象,其中不少段落教人很容易联想到《阿长与山海经》里那些令人捧腹的文字。类似的情形在其他篇章里也有,像《父亲的病》,作者抨击庸医的贻误人命时,用的就是这种口吻。依靠他独特的幽默气质,这些回忆的确充满机智和诙谐。可是,这里的情形已经和《阿长与山海经》不同,他无法完全掩饰内心的悲愤,文字表面的幽默仅使这悲愤显得更加深沉。人们初读时越显得畅快,回忆之后心灵的痛楚就越持久,《二十四孝图》的最后一段,不是简直令人忍不住要落下泪来吗?
再看《无常》,作者怀着强烈的兴趣描写乡间迎神赛会时的活无常,不仅描写他扮面朱唇,眉黑如漆的外貌,也不仅详述他冤苦不堪的唱词,更着力分析乡人对他的亲切感,这些分析颇带戏谑性,却像《二十四孝图》一样,也分明传达出作者心中的隐痛。他写道: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他深懂得下等人为什么喜爱无常,那是他们摆脱人生苦难的象征,代表他们对于公正命运的期望! 这个昔日使他感觉查亲爱的鬼,就这样向他打开了一扇面向悲哀阴郁的心境的大门。虽然这篇回忆并没有完全被悲哀的阴影笼罩,大部分文字还是轻松诙谐的,作者不仅以满蘸感情的笔触赋予无常这个形象本身一种奇特的魅力,而且用那些玩笑式的语句,冲淡了它所引进的沉痛感。我们却仍然从那似乎淡淡的哀愁中,感觉到作者悲愤之情的激荡,正像从江水的喧哗声中,听到大潮正从远方轰鸣而来一样。
果然,从《琐记》起,作者似乎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笔下明显地弥漫出一种低沉压抑的气氛。即便还是讽刺,却很少有先前的轻松意识,好像在强压怒火,祖宅里庸俗无耻的衍太太,绍兴城中昏愚不可救的秀才,南京乌烟瘴气的雷电学堂,这一切都使鲁迅厌烦。于是他东渡日本,在那里总可以学到救国的真实本领罢! 谁料得到的还是屈辱:考试及格,日本学生便怀疑是老师泄露过消息;课间放电影,又看见同胞如猪羊般任人宰杀。既为弱国的子民,在异域自然得不到尊重;但同是留学生,却又有整天沉湎于学跳舞,这使鲁迅更加悲哀。他写道: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藤野先生》)过去的失望和现在的失望在这里汇合了。
这一种悲哀的乐声,在《范爱农》里达到高潮。范爱农很爽直,对改革怀着孩童般盲目的信任,革命前他就受着轻蔑和排挤,革命后呢? 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于是他虽然做了几天学监,却还是以寄食、出走和溺水结束自己的生命。文章这样结尾: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因为一经提议,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其实还没有这笔款,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消散了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无过于想到多年前就已身受的厄运,竟能一直延续到今日,甚至将来。
如果说这种逐步显露和增强的悲哀伤感的情绪,贯穿《朝花夕拾》的始终,那么,它更时常被另一种激愤高亢的旋律打断。这旋律虽没有被连续弹奏出来,我们却时刻感觉到它的存在。
鲁迅是一名斗士,思绪总离不开现实战场,他徘徊踌躇,正是为了更迅速的进击。他不可能,事实上也不愿意完全抑制住心头的怒火,它必然时时要喷发。这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强烈的战斗性,并且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作者借以休整的避风港,也是他进入新阵地的交通壕,那些看来似乎纷繁的印象,其实是鲁迅人格不同角度的投影,唯其是一种伟大的人格,这印象才格外鲜明和强烈。

初二年级读后感:读朝花夕拾有感


我在网上找了一本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回忆散文集,记叙了鲁迅幼年与青年的生活,共十篇。

这本书中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与正人君子,其中《狗—猫—鼠》这一篇令我感受深刻,它讲述鲁迅小时候仇猫,因为猫的性情残忍而具有媚态,在夜晚经常嗥叫,扰乱他人读书休息。更因为他在童年时捕食了作者心爱的隐鼠,所以他十分憎恶。虽然后来得知隐鼠是长妈妈踏死的,但终究没有与猫的感情融合。从这里我读到作者在幼年时,就已经爱憎分明,对弱小者产生同情心,憎恶暴虐。同时读这篇文章也通过自嘲在暗暗讽刺着那些散布流言蜚语的“君子”“绅士”,批判着他们的狂妄自大,我不得不佩服鲁迅那文笔的妙处。

《琐记》这一篇也使我受益匪浅。它记叙了鲁迅儿时与伙伴们经常到衍太太家玩耍,因为天伦闹出什么乱子来,衍太太也绝不告诉各人的父母。在鲁迅与伙伴们去吃缸里的薄冰时,衍太太却让他们比赛谁吃得多,并唆使鲁迅去寻找母亲的首饰,变卖成钱给自己买东西,我感到衍太太心术不正,心灵不纯洁,怎么能用不良的做法去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呢?

《二十四孝图》讲述了鲁迅在儿时阅读“老菜娱乐亲”郭巨埋儿等故事,通过对比古今不同的版本,十分不解,甚至反感。我也读了读,发现其中一些故事荒诞愚昧,富有迷信色彩,虽然使读者明白孝顺的道理,但其中大多是把原来的加以夸张虚构,哭泣能使竹笋得以成长吗?赤身躺在冰上能有鲤鱼跳出吗?当然不可能,这说明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朝花夕拾》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情感,鲜活的人物融合成一篇篇精妙的散文,这里面有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有对社会的强烈抨击,也有对往事的深切怀念,有对社会的强烈抨击,也有对往事的深切怀念……《朝花夕拾》着部散文集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信《读朝花夕拾有感300zi》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朝花夕拾有感3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