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在路上读后感600字

在路上读后感600字

《在路上》读后感作文。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吧!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在路上》读后感作文》,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前几天就读完了这本著名的书,但想来想去,除了觉得美国人老土之外,竟然想不出要写什么,就只好加个读后感来装小学生了。

据说这本书的名气一贯是这样的:thebookthateveryonetalksaboutandnobodyreads。但我还是把它读完了。虽然许多说明都提到这本书是凯鲁亚克在20天时间内,连续奋战,甚至打字机都不换纸,而是用一整圈上百米长的纸连续地打出来的,但我却没有读出一气呵成的感觉,完全是零碎,可以在任何地方停下来也不会影响故事发展;又有人说这本书是他在很high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我不得不说,作者清醒得很,作品语言明确,结构清晰,只有顶多两处让人感觉到他有点发飘。看起来许多评论者都没有读过。

苏珊%26#183;桑塔格女士讲:真正的艺术能使我们感到紧张不安。有那么一两次,在读的过程中,我感觉到略有不安;现在读完好几天了,我仍然在想起它时略有不安,但说不出是哪里。

在书中,作者给自己的身份是退伍兵,上大学半路退学,交了几个朋友就到处乱跑;主角叫迪安,这位是个流浪汉,他爸就是流浪汉,他10来岁上就偷东西干坏事,没上过学,进少年管教所,出来后认识了几个各色人等,包括“我”所在的大学生的圈子,于是也试着讲点叔本华一类的话。这位的特点就是到处跑,跑到纽约,跑到洛杉矶,在东边结个婚,到西边再离个婚。

“我”主要就是跟着这位迪安在美国大陆上跑,并且经常处在没钱的境地,有时连饭都吃不上,要临时打工,或者趁人家小店不注意偷点面包,或者要带几个搭车的人来赚点汽油钱。就这么跑了三四回,最后一次又跑到墨西哥,迪安把生病的“我”扔下就自己跑了。然后就结束了。

整本书没有特别的大的故事,就是一点点讲在路上的事,从这一点看,我觉得他写作很强。但如果要想从中发现什么高深的东西出来,包括垮掉的理论,都是不太可能的事。他也没写什么美国大陆的美丽风光,能记得的不过是密西西比河岸上的荒草。倒是讲了一些人,但似乎除了他们这样乱跑的,以不明原因就一定要上路的人之外,其他人或者友好,或者邪恶,但对他们都很冷漠,完全处在两个世界。主要的事就是在路上的各类杂碎事情,但居然写了那么长。

有的评论说他们在追求什么精神层面的东西,我看不太出来,主角迪安完全是个小混混,就是爱到处跑,跟着他跑的“我”还有其他几位也基本一样,没有任何原因,只讲到想走了,于是就走了。书到最后才讲到迪安的老婆等人围在一起数落他,他只是傻笑,也没有讲这种跑在路上到底有什么伟大意义。

这就是我目前的读后感。

想起来我的经历中倒也有一个月,就是高考完拿到通知书后的那个月,和四五个伙伴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各乡镇,有时一天骑行距离超过100里,有时候自己做饭,有时候在别人家长的异样眼光中喝酒,或者就在路边神聊,我们跑到其他同学家里去,把他们吓一跳,有的人会当场跟着我们跑上两天,有的人就不感兴趣,而我们也没有任何不好意思。咳,似乎就那么一个月,以后再也没有过。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走在路上》读后感作文


这个寒假,我读了著名作家梅子涵伯伯的短篇小说《走在路上》。本文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小远带奶奶去看电影,奶奶年纪大了,出门慢,路上走得也很慢,小远要迟到了!小远开始不耐烦,甚至开始讨厌,他想丢下奶奶一人朝前走去,回头之间突然发现奶奶变得非常老,想起奶奶陪伴自己成长的一幕幕往事,他眼睛湿润了,他觉得自己应该等一等奶奶,搀着奶奶一起走,哪怕迟到也没有关系。这篇小说写得十分感人,它没有用十分幽默的语调,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内容,但却可以抓住我的心,让我情不自禁地读下去,看完觉得心里酸酸的,差点掉下眼泪,我可以体会出作者写这篇小说时,十分仔细,写得很慢,很不着急,并从容地写出了这篇短文应有的天然情感和它那飞扬的人格。小说中“哦,小远突然发现奶奶走路时背弓得这么厉害,踉踉跄跄的,让人看一眼都觉得怪可怜的。奶奶变得多老啊!小远天天和奶奶在一起,却没有注意奶奶已经这样老了。”看到这段,带给我不小的触动,小远的奶奶已经很老了,天天和她生活在一起的小远居然对这一切毫无察觉,我们有时就是这样,平时只知道接受来自父母爷爷奶奶的关心,却忘了在我们长大的同时,他们却在一点点老去,忘了去关心他们。记得从我上幼儿园时,每天都是婆婆接送我,帮我拿这拿那,接的时候还要给我带上一些吃的,就怕把我饿着,有时下雨,婆婆撑的伞总是一大半在我这边,深怕我淋湿了生病,全然不顾自己会被淋湿。读了《走在路上》这篇文章,想起我有时对婆婆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羞愧,婆婆现在年纪也大了,我应该多关心她们,而不应该觉得他们啰嗦,感觉厌烦,他们需要有人关心,有人陪伴。《走在路上》让我更加懂得了要关心家人,尤其是为你付出很多的祖父母,要像他们关心我们一样去关心他们,那样他们才会觉得晚年过得真幸福真开心!家长点评:孩子能通过这篇文章想到对家人的关心,想到自己做得不足之处,是此次阅读最大的收获,另外文章叙述清楚,文笔流畅,写得很不错!简评:读书感悟,入境生情!

《分开旅行—在路上遇见自己》读书笔记1500字


《分开旅行—在路上遇见自己》读书笔记1500字范文:

最近关注了俞敏洪的公众号《老俞闲话》。自年后到现在,他坚持每天发一篇文章。一开始是他春节时去摩洛哥滑雪度假时的游记,之后就是他每天的读书笔记。每天他都会简单地记录下一天的行程然后就开始说这一天看的书。他写的读书笔记很有深度,首先是高度浓缩了一本书的精华之处,结构、观点、条理、背景等等出彩之处一条条罗列得清清楚楚,这绝对是高质量的书籍干货版。其次,他能够适当地在适当的时候发一通评论,那评论特别贴近实际也特别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仿佛我们就是那样想的,但是他能说得特别具体,特别明白,特别贴切。

《分开旅行——在路上遇见最好的自己》就是他在读书笔记里介绍到的书。老俞的评语是“陶立夏成熟地运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了其他人也许同样能够感受到、却不太容易表达出来的细腻情感……”

今天上午拿到新书,我用等邮件的时间、站在灶台边等菜包蒸熟的时间、等孩子吃饱、穿鞋的时间、孩子在澡盆戏水的时间等等这些零碎的时间大概翻了个遍。陶立夏的文笔果然如老俞说的那样清澈流畅、细腻平实。说是游记,其实又更像散文,而有些句子又是诗。

书里记载的是十三场旅行,同时又记载了她跟男友之间从发现男友的远离到发现男友劈腿,然后分手,再被前男友的新女友奚落,到前男友再分手然后追到千里之外求她再续前缘却被一句“我走了,再见。”所拒绝,到最后第十三场旅行之后内心真正释然,原谅了前男友的背叛也给了自己内心真正的自由的全过程。在每一场旅行中,主人公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某个特定的场合,如机场,车站,商店,面馆等等,最平常的地方想起那些山盟海誓的情景,那个曾经以为永远不会分开的人,书里描写的场景,心理活动以及分手后陆续跟前男友的再联系都特别真实。真实到每一个谈过恋爱的人大概都能体会那种酸楚中有甜蜜,甜蜜中泛着苦涩的味道。就是这种真实,特别让人着迷,让人放不下。

关于这本书的网评是这样说的:“首次以情感为主线,探索旅行之于内心成长的意义。”诚然,这个评论是很中肯的,的确是以感情为主线。但我更倾向于老俞说的:“她在放不下中选择了放下。”看,老俞真的有办法把同样的感受更贴切地说出来。对于旅行,我一直坚信它的治愈的力量。

09年,那个曾山盟海誓,非我不娶的人跟别人跑了。失魂落魄的我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到江南呆了一个多月。在那里我每天做着一些很平常,但是很充实的事情,学习,运动,登山,做饭。40天后,我以全新的姿态回归,生活为我展开了崭新而美好的一面。读书笔记我遇上了那个在红尘渡口等着我的他,那双最后接着我的手。我相信,旅行意味着新的开始。无论是工作上的困惑,生活中的纷扰,感情上的纠结,在一次长途旅行后都会有答案。所以,当你不知道那个男人能不能托付一生的时候,跟他去做长途旅行吧,时间和路程会告诉你答案。当你觉得生活抛弃了你,你觉得生无可恋时,关上手机,背上背包去旅行吧。路上的人和境遇会告诉你,生命的伟大和活着的美好,让你觉得活得多久都不算长,活多少次都不算多。

很喜欢书里写到,她在前男友的新女友上门奚落说要把她现在住的房子收回,让她搬出去的时候,她说的那段话:“不管你信不信,房子和车都是我的,和你的未婚夫没有关系。而我们这么多年,和你也没有关系。我出的钱,不是每个女人都靠男人吃饭。”多帅,这跟杨幂在答记者问的时候一样耀眼。记者问:“如果你要买套房子给你妈妈,你需要跟你老公商量吗?”杨幂说:“不需要,因为我买得起。”是的,我出的钱,我买得起,在这个男权主义依然为主旋律的世界里,女性需要独立的经济来支撑自己的尊严,守护自己的内心。

老俞还说:“陶立夏自己很有才气,同时能够摄影、翻译和写作,所以她的旅行不是苦旅。她能够悠闲地旅行,悠闲地写作……”事实证明,要支撑起说走就走的旅行,如不是衔着金钥匙出生就得自己积攒足够的资本。不然,你可能就只能感叹“世界那么大,我却如此无奈。”作者:荷包蛋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000字


美文摘要:

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

想出去很简单,就跟灵魂盘起尾巴挤进躯壳当人一样,想不被人当精神病,那就必须藏好一些想法,不要随便告诉别人,这样就安全了。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有些现象,如果用已知的各种学科、各种知识都不能解释的话,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解释,不要看表面是否很荒谬或者离奇,都要学会去尊重。因为那很有可能就是真正的答案。但是求证过程一定要谨慎仔细,不可以天马行空。

其实,我想通了很多很多。生和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尊重生命;生命是否高贵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存在;在自己还有生命的时候,在自己还存在的时候,带着自己的那个人类的心,永不停息的追寻那个答案。有没有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充满期待。还记得潘多拉盒子里的最后一件礼物么?希望。就算会质疑,就算会问为什么,那有怎么样?不需要为此痛哭或者不安,因为人类就是这样的,就是有一颗充满好奇、期待、希望,永不停息的心脏。

解释或赏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2010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高铭。

关于这本书有一个帖子是这样评论的不要对号入座,不要产生共鸣。如果要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仅仅因为该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不过只是如此的话我还是更赞同书的序章里作者说的话我只希望这本书是一扇窗,能让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他角度的世界。,毕竟无论是什么事而言每个人的体会理解是不一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感受不同,但也尊重。

阅读感悟: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依稀记得还是高一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午,教室里同学们都埋头趴在桌上安静的享受着午睡时光,吊扇在头顶呼呼的刮着,为本像是蒸笼一样的教室带来了一丝凉意,趁老师不在时本就是靠窗坐的我悄悄地用窗帘把自己笼罩住,以此好让自己置身于阳光中然后借着阳光看书,一瞬间竟有了一种匡衡凿壁借光读书的错觉。风温柔的吹着,蝉此起彼伏的叫着成了一首天然的交响曲,而我轻轻翻开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

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什么叫一眼万年,而我也从没想到一本书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有那么大。

这本书让我见识到了另一个角度看到的世界,当我在一步步的阅读中了解到了他们的想法后我渐渐开始反思,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该被定义为是精神病?病的是他们还是我们?也许正如同主角在与一名认为四维空间生物存在的年轻人交谈时最后说的那句话一般:也许他们并不是精神病,他们可以称为天才,只是生错了时代。也正如同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面申公豹说的一样人心里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你都休想搬动。或许他们从来都没有错,他们只是错在是那个极少数,因为他们是少数也因为他们想法的格格不入,所以于当下理论体系而言便是最大的错误。

不过说来也奇怪,小时候的我们明明总是想方设法也要与他人不同,长大后却害怕与别人不同,这期间究竟是哪里出了错误?

真正的世界这一章里便有一句话让我一直在反复回味思考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是啊,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允许差异的存在了?这到底究竟是谁病了?天才和疯子本就是一念之差,谁又能真的说得清道的明,我之所以还没疯不过也可能只是因为我太无知而已。

每一次翻读这本书我都会有新的感受,一本书如果每一次读都能给你带来不同的感悟和思考那么总归是好的,也是这本书在我心里埋下了一个名为对心理学好奇心的种子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也一直在成长,成为我努力的方向,如果你也对心理学感兴趣那么这本书一定是一本很好的读物了,它既不会涉及很多专业知识也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他们的世界,甚至直到现在这本书我偶尔也会再拿出来翻阅,泛黄的书页透露着岁月的气息而这皆来自热爱。

有些现象,如果用已知的各种学科、各种知识都不能解释的话,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解释,不要看表面是否很荒谬或者离奇,都要学会去尊重。因为那很有可能就是真正的答案。但是求证过程一定要谨慎仔细,不可以天马行空。最后我想用我在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一段话来结尾,如果要问缘由的话也很简单,其实当我们纵观人类发展史时我们会发现,当初一些看似很疯狂的想法现在却也在我们的生活里得以实现,可是这些想法的提出者在它实现证明前也均被当做疯子对待,所以任何一个新事物产生时,任何一种想法被提出来也好,即使不喜欢但也请不要肆意抨击但请尊重,总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变得更好,无论过程怎么残酷但是这就是人类发展史的常态。

所以从想法提出产生开始到实现证明为止期间无论会有什么样的牺牲都好,这都是必经不可逃避的道路。

当有些现象,用已有的科学知识都不能解释的话,那么对于现下的那些解释,不要看表面是否荒谬或者离奇,都要去学会尊重。

三观不同,但请尊重。

此书愿君喜。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00字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关于这本书,我是在网上看到它的介绍后感觉挺好的,就让我妈妈给我购买了下来,下面我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的感受吧。

这本书写的是关于: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一些聊天记录。写的是作者去精神病院采访那些神经上有问题的人。当我看完这本书时,觉得他们其实精神上是没有问题的呀!只是他们的思维逻辑和正常人不同而已;他们明白、知道、许多我们不明白、不知道的事情;他们发现了一些我们从来没有发现的人、事或物等;并且他们说的话也很深奥。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会被人们当成神经上有问题的人吧。

这本书有一篇是采访一个成天蹲在蘑菇旁边的人,她曾经是一位教师,因为她总做一些行为奇怪的事情,所以才被送进了精神病院的。作者问:你在这里干什么呢?她没理会他,后来作者和她一起在那里蹲着。过了三四天之后,她才理会他,她问作者:你在干吗?作者就和她说:在看小草。我在看蘑菇她说道,之后俩人就聊了起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段话就是,这位教师她说石头是有生命的,作者疑惑地看着她。她解释道:石头磨损下来的渣子可能是土、也可能是沙,地球就是由这些组成的,土里面的养分能种出粮食、蔬菜等,动物和人就吃了,吃肉也是一样的,只是多了道手续,然后人死了就变成了灰了,或者埋了腐烂了,又还原为那些沙啊土啊的养分了,然后那些包含养分的沙子和土再聚集在一起成了石头,石头就是生命。这段由精神病患者关于石头是有生命的观点和我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喜欢《《在路上》读后感作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在路上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