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将来有多好》读后感
“无论什么样孩子都会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未来!朝前走,向前看,你不知道将来有多好。”当我第一眼看到书名时,我就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好想好想知道自己的未来是怎样的。
这本书时我上个星期买的,刚看不到一半时,就好像被捉了进去,莫名其妙的喜欢上了,整天拿着这本书,就连吃饭都懒得吃了。今天,我却又一次得翻开它,去体味,去挖掘,去寻找它的精华。
书中有许多精彩片段:帐篷姐姐大声念出那句神奇咒语—— “朝前走,向前看,你不知道将来有多好!”等。“辫子姐姐的心灵花园”的每个故事,不知不觉的走进了我的心里,我们会和故事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或者牵挂不已,或者念念不忘,或者想入非非。书中有四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卫嘉勉、蜗牛校长、李捷仔、垫板四人组。除了这本书辫子姐姐还写了十四本同类的书,我最喜欢这本了。
辫子姐姐心灵花园新鲜美好的故事系列,呈现亲情之爱、同龄人友爱、人与自然和谐之爱。让你明白世界上最美好的的东西是爱……
《你不知道的自己》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我最近看了两本书,都非常受益,这两本书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但所讲的道理,却有很多相同之处,书的风格,也很一致。
一本是著名中医师李辛的《经典中医启蒙》,看这个书名,很多人恐怕要摇头了,觉得肯定很抽象,也看不懂。但实际上,这本书虽然讲的是很高深的中医理论,但一点也不枯燥难懂,全书不讲什么药方,也不讲什么穴位,却让我们对生命、身体和中医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个完全不懂中医的人,也可以看懂并受益。
另一本就是我今天要重点推荐的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的《你不知道的自己》。
凡是了解一点心理学的人,都会知道曾奇峰的大名,可以说曾奇峰是中国心理学界的权威,也是最有名的心理学家,他的语录在网上广为流传。所以我原本以为曾奇峰的书会比较深奥难懂一些,会比较学术化。没想到,和上面那本中医书的风格神似,都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非常深刻的内容。全书很少有让大家难懂的概念和术语。一个完全不了解心理学的人,也可以看懂并受益。
两本书都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一个人是否健康,最重要的是看“神”是否安定。中医所说的“神”,类似心理学里的“整体的精神状态”。
中医这本书提到,当一个人神是定的,而且是舒缓的,他的身体一般就不会有大问题。有问题也容易自愈。但如果一个人每天神不定,比如每天惶恐不安、紧张焦虑或茶饭不思、神不守舍,甚至发癔症等等,那无论他的躯体、器官,用仪器检测出多健康的数据,都没有用,他都是非常不健康的。
同样,心理学里,最看重的也是精神状态。曾奇峰在书中说:
最健康的精神状态是——神情内敛。这样的人如果要做点事,就会轻而易举地调动内心的一切心理能量去完成。而神经症患者恰好相反,他的人格不统一,不太容易调动内心的一切心理能量,去完成一件他们想要做的事。精神内敛的人的人格,像一个国家的中央集权状态,神经症患者人格就像这个国家的,诸侯纷争的状态中。跟他打交道,我们会因为他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幻莫测而不知所措……
曾奇峰说:所有健康的婴儿和儿童都符合我们上面说到的神情内敛的人的所有标准。所以,小孩子其实心理都是比成年人更健康的。尼采等大思想家也提倡人最终要回归婴儿,这时才是最强大的。道家老子同样认为婴儿才是最强的。
想想我们曾经都是神情内敛的人,只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干扰才变得散漫的。所以父母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别伤害了孩子的“神”。
作为心理学著作,虽然书中一篇篇文章都通俗易懂,但却讲述了众多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深刻的心理学观点,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比如,曾奇峰谈孤独、谈恐惧、谈嫉妒、谈兴趣、谈言说的局限性和意义等等,都让我很受启发。特别是关于言说这部分。
他提出:如果不言说,每一个人都像一个孤岛,而且中间没有海水相连。
这段话让我想到,我老婆曾经好长时间都处于无人可交流的状态,特别是七八年前在县城的时候,她没有朋友,没有工作,每天就逛逛街、看看电视,玩玩游戏,对我发泄发泄,完全没有生活重心,她的神非常不安,也无法言说。她曾说感觉自己像无根的浮萍。
可惜我当时感受不深,只觉得她没事找事,太懒散了。殊不知,正因为神不定,她才会无心做事;正因为无法言说,她才陷入痛苦和无助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没有绝望,真的可以说,已经是很强大了。
该书共分五章,每一章一个大主题,都是与我们的人生密切相关的,相信可以给大家很多启发。
最后我来谈谈曾奇峰提到的一个对心理咨询师,以及普通人都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如何做自我分析。
曾奇峰说:
要成为一个精神分析师,自我分析是必须的一个过程。在西方国家,自我分析的时间大约是六百到八百小时。绝大部分搞心理治疗的同行认为,缺乏有自我分析经历的心理咨询师是我国心理治疗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但我们的患者不能等,心理治疗的事业不能等。我们应该也必须找到一种相当于自我分析,甚至可以代替自我分析的方法。
找什么方法呢?
曾奇峰问资深的德国精神分析师,弗洛伊德也没有在别的治疗师那里做过自我分析,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分析大师。这是为什么?对方回答:弗洛伊德通过长时间不间断地分析自己的梦,理解了自己的潜意识,从而达到了与在其他心理治疗师那里做自我分析同样的效果。
由此,曾奇峰发现,给自己解梦,也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分析的方法。
看到这里,我很开心,因为和著名心理学家盛晓春教授一样,我也有记录自己的梦的习惯,也记录了好几大本,而且我是从高中开始就记录了。后来也学习了释梦,并和几个同学建了释梦小组,每周集体释梦一次。
曾奇峰还发现了第三种可以作为很好的自我分析的方法,这是在他女儿出生后,他想到的,就是观察女儿的成长,并且与他自己的成长做反复的比较,使自己重新过一次童年,重新走一次人格成长的路。他坚信这是非常好的方法。
看到这里,我就更开心了。因为我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从女儿出生开始,我就开始写育儿日记,记录她的一举一动,记录她的成长变化和生活环境。
就这样,在她三岁五个月的时候,我已经不知疲倦地记录了三百多篇,六十多万字了。这些记录大都是按时间顺序不加增删的写的(哪怕有些情节很琐碎,没趣味),原汁原味,没有任何修饰和加工,以至于被不少读者嘲笑为流水账、文笔差之类的,还有人说,我不该把妻子对女儿发脾气也写上去……但我都不为所动。我知道如何写得更有意思,更吸引读者,但是我不想这样做。我不是为读者写的,我是为我女儿写的,真实、完整才是第一位的。
我当初想的是,大家都知道童年,特别是七岁前的人生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大。但是我们大都不记得我们七岁前的经历和特点了。如果知道,会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可惜父母没有写什么育儿日记,那就从我做起,我不知道我七岁前的多少人生经历,但我女儿可以非常轻松且清晰地了解她七岁前的所有过往(育儿日记,我打算写到她12岁)。
另外,写育儿日记,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如果我对女儿漠不关心,对女儿的近况不了解,我的育儿日记自然写不下去。如果我对女儿不好,育儿日记也会成为公开的检讨书。所以,我提倡大家写育儿日记,也会让大家在无形之中,更关心孩子,更关爱孩子。
曾奇峰提出的和自己的成长经历反复比较,我和妻子都发现女儿比我们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好多了,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我父母对我女儿的态度上,我也发现了我小时候的部分成长环境(限制非常多)。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创办了自传写作班,提倡大家写自传(自传分前传、本传和后传三部分。前传类似家族史,比家族史更丰富,本传就是非常好的成长记录和自我心理分析,后传是对未来的规划)。虽然曾奇峰没有提到写自传这一点,但是我认为,这同样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自我分析。
不是只有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才有必要做自我分析,每个希望自己过得更好的人,都需要做。读读这本书,会有助于你更了解自己。结合这本书讲的内容,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分析呢?文/张宏涛
《其实你不知道你错得离谱》主要内容简介与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主要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情报机构培训情报人员的经典教科书,也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情报官员的必备参考书,被誉为“情报分析的圣经”,多次再版加印。
本书主要探讨了人类在判断不完整或模糊的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心理问题,如何改善情报分析的思想,以帮助分析时弥补人类大脑在处理复杂问题方面的局限,这些复杂问题往往涉及模糊信息、多方参与和多变的环境。全书由思维模式、思考的工具、认知偏差和情报分析的改进等四部分组成,重点研究了以下问题:
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应该看到的东西:我们如何记住已经知道的事情?如何根据有限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怎样对问题进行结构分析?什么是竞争性假设分析法?我们的预测为何总是不够准确?
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本书标题《其实你不知道你错得离谱》,点明主题,心理模型或思维定势,副标题“只有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才能看到从前看不到的事”,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做才好。
从目录的编排上可以看出本书这样安排的用意:先认识到之前我们存在的思维定势是哪些,为什么这么思考会被称为是定势,然后正确的应该是怎么做的,由此,明确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思考,即使陷入定势,也能够识别出,从而打开思路。目的是展示如何根据不完整、模糊的信息做出判断,并提供简单的工具和概念来提高分析技能。
提到“模型”这个概念,相当于一个经过总结的成品,方便使用。但过度依赖模型,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处理方式会不够灵活变通。心理模型,读书笔记不仅仅是模型,更是心理,当谈到心理的时候,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因而“分析师必须要致力于质疑、改进、再质疑他们自己的心理工作模型,因为这些步骤,恰恰是对复杂模糊的问题做出明智解读的主要工作。分析师要更多地去注意如何精细地利用手头已有的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质疑和修正他们的心理模型。”
在面对信息的时候,每个人所接收到和所感受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信息被我们接收之后,我们自身经历的所有和接收到的信息融合,产生独一无二的想法和感受,不是任何外力可以强加的,结论可以一样,但其中包含的情绪和感受不会完全一样。
在看一本书的时候,让感觉先占上风,理性守护,因为感觉能带来第一印象,帮助你作出自己的判断。对于本书,感觉论述过多了,具体的例子和细节展示偏少,导致不够形象生动,因为论述过多会产生的问题之一就是所知道的无法落地,也就是知道意义但不知道怎样去实践。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读书笔记1300字
听闻余声久不遇,你的孤独,我的陪伴,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播二夏。“她还没有名字,什么也没有,只是一个灵魂,我埋葬在那里的是一个灵魂。”
“我的小女儿救了我,她在我的子宫里吸收了所有的辐射,就像避雷针。她那么小,好小。”
“我的女儿六岁,我陪她入睡时,她在我耳边轻声说:‘爸爸,我要活下去,我还很小。’我以为她什么都不懂。”“回家之后我去跳舞,遇到喜欢的女孩,我说:‘我们交往吧。’‘有什么用?你是切尔诺贝利人了,我不敢和你生小孩。’”
“这世界已被一分为二,我们,是切尔诺贝利人,你们,是其他所有人。”
这是一本记录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幸存者声音的书。其实哪里有什么幸存者,幸存下来的人要感谢命运的仁慈吗,自始至终,不管是生是死,都没人彻底逃过这场不幸。这本书比电影剧本还有画面性,字字句句都是来自一段真实的回忆,来自一个真实的灵魂。读的时候你以为是他们在你耳边喃喃倾诉,其实只是他们在描述随时都浮现在脑中的记忆,甚至都称不上所谓记忆,因为记忆代表久远,而这场苦难却一直恍如昨日。废墟、畸形、骨灰、突如其来的死亡,一帧一帧,在脑中穿针而过。他们觉得记忆离自己那么近那么近,近到仿佛能重来,然而昨日可重现却不可更改,于是从此记忆把身后的路都变成深渊,他们哭着往前走,最后走不动了,就会回到已逝爱人的怀抱。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的七年,仍有7000名清理人员死亡,其中1/3是自杀。参加医疗救援的工作人员中,有40%的人患了精神疾病或永久性记忆丧失。时至今日,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放射性伤害死去。这些数据冰冰冷冷,却无法让时间和灾难止步于此。你知道受放射性伤害死去到底意味着什么吗?你会以污染体的身份从生到死,经历非人应承受的身心痛苦,你以为自己只是身体变了,可最后发现灵魂都已经破了。就像一辆小车,你用硫酸腐蚀了它的零件,你还能辨认出它,但是它已经不能再开动,它仍有躯壳,它只有躯壳。
印象极深的,是一位经历者说:“我必须要用陌生的声音才能描述出来当时的一切,这是背叛。”怎么能做到用陌生的口吻去讲述呢?时光不会磨灭痛苦的,它只会让人和痛苦慢慢和解。这本书不是让人走向未来的,没有一个经历者会愿意给自己一个未来,他们把未来悉数留给了灾难前的自己,让她们去拥抱未来,和让她们再经历一次生离死别有什么分别呢?何必让生者再和死人分别一次。这些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想说的是爱,是人类最真实的情感。这本书不是他们情感的出口,是世界和他们之间的窗户而已,就那么简单。从窗户向里面看,都是无数羁绊,没有因为岁月而减少分毫。那些因为爱自己所爱而付出生命的人,做错了什么呢?爱有什么错呢?如果废墟可以用混凝土掩埋,人也可以遗忘所有开始新的生活,那我们建造家园有什么意义。
家园重建,族群迁徙,爱让我们经历一切是非仍能生活而非苟活。人类世界最让人惊叹事之一就是越严重的灾难面前、越遭受重创时,人性的花朵开得越烈越繁盛。
切尔诺贝利的人们尚且有勇气面对惨痛的过去,我们又怎能不学会勇敢面对来自自己真实内心的声音。不要追悔莫及好不好?真的痛苦发生以后,人是没有后悔的时间和余地的。如果我们不能渡人的话,至少勇敢渡己;如果你可以渡己,请你,尽一点自己的爱和力量,去努力渡人。
大胆去爱吧,孩子们,生命没有很长,你还需要变得更勇敢。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你不知道将来有多好》有感作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森林报读后感你知不知道8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