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爱的教育意志的读后感

爱的教育意志的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读过经典名著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一)

叔本华认为,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认识本质,包括自我和世界的本质。他说:“我们决不能从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质。无论我们怎样进行探究,我们只能得到印象和名称。我们就像一个人绕着城堡走来走去总找不到入口,只能有时粗略描绘一下城堡的外观。”“让我走进里面去。如果我们探索出我们自己心灵的本质,我们也许就有了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

世界的定义

世界是什么,世界就是人的表象,这是一条适用于一切有生命、能认识的生物的真理。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的表象,也就是意识中的东西。世界上的事物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是依赖于主体的。比如人看见的太阳,其实并不是太阳,而是看见太阳的眼睛,是人的意识。叔本华的这种认识论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而否定了一切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

世界的主体

那么,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的人的本质,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就是意志。人的真正存在是意志。“意识仅仅是我们心灵的外表,我们对于心灵正如我们对于地球一样,不认识内部,只认识外表。”潜伏在有意识的理智之下的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意志,是一种奋进而持续的生命力,是一种自发的活动,是一种欲望迫切的意志。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像一个向导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我们并不是因为发现了欲求某个事物的种种理由才去欲求这个事物,而是因为欲求某个事物才去寻找欲求它的种种理由;我们甚至还苦心经营了种种哲学和神学掩饰我们的种种欲望。所以逻辑是无用的:没有人靠逻辑说服过任何人;连逻辑学家也只是把逻辑作为收入的一个来源而已。要说服一个人就必须迎合他的自身利益;他的欲望、他的意志。请注意一下我们对自己的胜利记得多么久,对自己的失败忘得多么快;记忆力是意志的奴仆。一般来说,智力或由于危险,如狐狸,或由于需要,如罪犯,而发展起来。但是它似乎总是服从于欲望,是实现欲望的工具;当它要取代欲望的时候,混乱就随之而来了。最容易犯错误的莫过于仅凭思考行事的人了。

意志

因此,意志是人的本质,也是世界的本质。作为人和宇宙之源的意志并不是一种具有某些固定性质和特征的东西,它是一种纯粹的倾向,没有任何原因,没有任何基础,也不服从任何目的,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意愿。

世界是意志的,是一个痛苦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二)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品,书中叔本华的思想晦涩难懂!有一个有去的故事足以证明:在叔本华当柏林大学教授的时候与黑格尔在同一时间授课,结果,每次黑格尔的课堂都座无虚席,而叔本华仅有两三个学生!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表述了叔本华的主要哲学思想:人生即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世界是意志的,是一个痛苦的世界。

这本书中叔本华对幸福和痛苦的认识,最能打动我,让我对生命价值,对痛苦和幸福含义有了不同的理解!虽然这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是对世界的消极认知,但对于我来说,透过这种思想,我对人生的追求有了更深的认知!

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痛苦即未曾满足、受阻抑的欲求;而若意志达到其目的,即为满足、安乐和幸福。生命意志的特性就是无休止的、盲目的欲求,现有的欲求被满足,新的欲求又产生了。所以,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另一方面,意志被满足而得的幸福也只是相对的、暂时的,相对是说幸福只具有消极或否定的意义,即它以欲求的不被满足为先行条件,不满足的痛苦被满足所消除。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这就是幸福。幸福建立在各种纷繁复杂、纠缠不休的欲求的痛苦的基础之上,先行的不被满足的痛苦越强烈,满足后的幸福也就越强烈。可以说,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并且幸福的程度取决于痛苦的程度:满足带来的幸福感只是暂时的。因为,意志的本性就是无尽的冲动,当一个欲求被满足后,它又开始新的欲求,新的欲求会产生新的痛苦。

痛苦是根本的、永久的,而幸福是暂时的、相对的。人们消除痛苦的努力,除了改变痛苦的形态之外,对痛苦本身毫无影响。即使在消除某一形态的痛苦上获得成功,但其代价是立刻又有更多的其他形态的痛苦接踵而至。而且,痛苦暂时被幸福所代替的同时,无聊又会紧随幸福,占据人的头脑,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的之间来回摆动。由此可知,人的生命就是不停地追逐新的欲求,而这种追逐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但从生到死,每个个体的人都在忙碌的为此奔波着。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三)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是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著。叔本华是生命哲学的先驱,他非常敏感地感觉到人间的苦难,因而他的人生观了充满悲观色彩。叔本华一生致力于柏拉图、康德哲学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著作分为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伦理学四个部分。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人类的思维至多只能表现出世界的外部现象,表现为一个接一个的事物,而不可能在本质上说明这些事物。在大千世界中,只有人与众不同,因为人具有意志,意志是人的本性,是万物的基础、它单一、玄奥、超越时空,无原因、无目的,不可改变。意志在现象界中表现为不断上升的意识系列,处于永恒地无目的高一级形态与低一级形态的斗争中,因此与痛苦、灾难密不可分。艺术仅仅具有短暂地使人摆脱意志的作用,真正的解放只“生于打破自我个性的束缚”。他的哲学在一定程度通过尼采,影响了活力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人类学家的观念和方法。 初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开篇第一句“世界是我的表象”。他认为,人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感触着地球,那么围绕着人的世界只作为表象存在着。我认为,主体的悟性至关重要,不同的主体将对事物获得不同的表象,每个主体所表象的内容应是有差别的。 读完了本书的第一章节,我并没弄清作者真正所表达的思想,却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了思考。既然身外的世界只是自己的一个表象,我感知的事物,究竟是否真是事物的本身,我不能确定。仅仅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也不具备深刻的思想。这样,我的悟性极可能平乏或是愚钝,被我表象的世界一定是不够真实的,也相信我的周围也存在不少与我相近之人。我不再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言行都正确,试着去提高自己,试着去理解他人。 我渴望《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这本书能为我平淡的思想播种上智慧的种子,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风的意志_《女水手日记》读后感400字


风的意志_《女水手日记》读后感400字:

1982年的一天,来自上层社会的淑女主人公陶雪洛登上了海鹰号,从此改变了一生。她的人生好似一张表格,已经被规划得明明白白。她从小接受上等教育,衣食住行全由女仆照顾,长大以后也要成为名媛淑女。她的着装从来都是洁净,优雅的。从小受到训练的她认为接受一名下层人士的建议是大错特错的。可当旅行结束的时,她已成了一位坚强的女水手。

雪洛就像一股风,家庭说:“轻柔,再轻柔,跟我总没错!为那些上等人带来一丝清凉,因为只有他们配得上你”。谢克利说:“来,你的柔和配上我的心或许会更完美。”水手们说:“希望你坚强,但也不准后悔。你的速度和强度会让上等人们的华丽帽子被吹跑,会让他们不再喜欢你。但你也可以吹动风车,也可以加快水手们航行的速度。”

雪洛选择了属于自己的坚韧,成了自己的那股风。她的手变得与皮革一般粗糙,她将失去舒适的淑女生活,但她不会后悔,因为她是自己的风。我们也是自己的风,努力向着自己的方向,用力吹吧!到时候,也会获得雪洛那样的自由!作者:蔡心恬

《当官岂能不作为》读后感1000字


《当官岂能不作为》读后感1000字:

近日总厂党委推荐的两篇文章《“无为而无不为”,真的是“不作为”吗?》《当官岂能不作为》。读完之后,感触颇深。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不难看出,冷轧总厂自成立以来,一路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得到了公司上下的称赞。继续前进,不一定都是风和日丽的美景,暴风骤雨、泥泞坎坷一定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各级管理人员要有担当,迎难而上,正如文中所说:“昼无为、寝难寐”有职就有责,有责就有担当,操真心,负全责,真正起到一个领导干部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快速提升创新竞争力,展现新气象,实行新作为。

作为镀锌一分厂生产干部,要始终把分厂精益生产放在心中,有作为、敢作为、能作为。在分厂内认真做好检查和反省,和分厂员工一起认清我们的不足点,做好工作安排,使工作重心落在安全、生产、质量、现场6S上。我们绝不能抛开生产工艺去期望高质量、低成本和高稳定性。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利用各种标准维持工艺被执行。在生产过程中,工艺很难维持是普遍现象,即使我们确定了相关标准并告知所有员工。如果生产干部和工程师的工作主场不在生产现场的话,任何先进的工艺都会成为纸上谈兵、并衰退至很差的水平。而预防衰退的最有效、也是唯一的办法,是干部80%以上的时间在生产现场,并带领员工不断改善、获得进步,哪怕只是很小的进步。我们永远要记住:相互作业效应才是生产中各项工作都得到落实的根源。

同时,我们应该要清楚地认识到企业不是别人的,是我们自己的家,尽心尽职,立足现场。通过对生产线的了解和产品特性的掌握,结合自身经验,读书笔记在生产中引导大家预先做好各种突发情况的预判。每次生产线顺行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回报。精心琢磨,不断循序改进,是我们最大的降本。在每一次不显眼的操作中,用我们的双眼发现优秀操作的典范,去完善作业操作要领和他们的业绩。

质量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对产品质量的把关,再怎么严格也不过分,再怎么仔细也不多余,钢卷未包起来前的最后1米都是我们必看之处。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把客户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交付在每个生产环节,为客户提供的每一卷镀锌卷都是完美的,才能让客户满意。

成功总爱眷顾现场坚守的有心人。现场工作就是不断培养人和锻炼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责任和乐趣,才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将工作干得更好。而顾客的满意更是“有作为、敢作为、能作为”的最好馈珍。作者:王忠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_《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_《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赫胥黎如果生活在现代,一定会发现广告比他设想的未来世界里的睡眠教学更有效率,更无处不在,对人的影响也更大,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睡眠教学只是期望通过在睡梦中不断的播放相同的内容来增加心理暗示,而广告提供的不仅是暗示,还有诱惑,让你集中注意力去接受灌输,这可比在睡眠教学有效率多了。

《美丽新世界》中的社会是一部完美的机器,每个人都是这个机器的零件,维持着机器的运转。人的产生从不受控制的自然孕育变成了流水线作业,成为了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每个人虽然生下来就被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注定要从事某个工作,但每个人都是快乐的。通过各种化学或者生物手段,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庆幸自己属于当前的阶层。这种快乐当然也是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相同阶层的人过着一模一样的生活,享受着同样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有一切可能破坏这种快乐和整齐划一的东西都被毁灭,任何可能激发人的激情、狂乱的东西都被唾弃,从莎士比亚到爱情都是禁止事项,毕竟你已经得到快乐。

这种把人作为机器的愿景从古至今都有,从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到近现代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各种实践都有所体现。资本主义最深层次的逻辑就是效率和生产,如果人能够像机器一样,那么生产的效率肯定会更高。人类成为社会动物是自然的选择,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明等等一切在一开始只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存,但当我们开始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时,我们才真正的成为人,生存就不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和动物的区别就在这里,这就是我们的价值理性。

社会是我们生存的保障,也是我们实现价值的平台。每个社会阶段自有它内部的运行逻辑,在当前和之前的阶段我们的社会需要分工、需要贫富差距、需要阶级分层、需要工厂、需要人劳动、需要更有效率的生产、需要消费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在社会分工中、在贫富差距中、在劳动中确实会有人感到痛苦,但是这是当前阶段不能避免的,这就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前提,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不需要人们劳动就有足够的物质时,每个人才会有真正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价值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认同工具理性存在的必要性,不代表我们认同把人物化。对于什么是足够的物质,我想也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现在的物质生活相比于几十年前已经是极大的进步,更别说几百年前,没有理由相信以现在的消费主义倾向,人类会有满足的那一天。

消费主义和物化是发达工业社会所特有的问题,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以消费定义人的社会,一个以你买了什么来定义你是什么人的社会。在一个生产力富足的社会,物质生产的扩大是靠消费的扩大来维持的,而不是单纯依靠生产力的进步,所以社会展现的消费主义倾向就不足为奇了,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消费主义所带来的人的物化以及价值选择的丧失,让我们实现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目的本身,简而言之物质生产是我们实现价值的手段,但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它越来越成为唯一的目的,我们的价值变成了更多的消费。

在行政控制和消费引导下,人们从出生开始就被预定将要消费什么,以及将要从事什么工作。消费平均主义和正直民主一样给了人们看似平等的想象,当我们所有人都消费同样的商品,都有投票权利时,它看起来确实是平等的。

“但这一切都无补于如下事实:个人无力控制有关生死、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各种决策的作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

《美丽新世界中》的人是物化到极致的人,所有人的一切都是被预定好的,只是为了维持整个社会机器的运转,它确实给人提供了快乐,但是它也没收了所有人选择价值,认识价值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作者:胡云乱想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_1950)》读后感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_1950)》读后感:

王笛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_1950)》以成都常见的街头茶馆为切入点,试图说明茶馆作为当地人的一个公共空间的存在,再现20世纪前50年成都人民的公共生活,通过地方政府与茶馆产生的联系,最终探讨国家权力是怎样渗透进地方社会的。这本书内容丰富,想要证明的观点不只一个,以上只是我这篇读后感想要引用的观点之一。王笛描述了在茶馆中产生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正直生活,以进茶馆的人在全城人口的占比大和当地人在茶馆每天花费的时间多说明茶馆是成都地方文化中必要的存在,把茶馆作为地方文化、地方社会的代表;地方政府则代表了国家权力。在国家权力渗透进地方社会的过程中,让我感兴趣的是其中的地方精英与地方民众的关系,这一部分在书中描写少,主要涉及到第一部“茶馆与社会”的内容。

一、地方精英与地方民众

精英的范围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地方精英、改良精英、袍哥;而民众则是经常出入茶馆的茶客、茶倌、经营茶馆者以及其他依靠茶馆从事小生意的人,其中包含了妇女。地方政府中的地方官员并未纳入作者所说的精英范畴,他们是国家权力在地方政府上的代理人,既非反对茶馆的精英,也非与茶馆有关联的民众。精英中的地方精英强烈批判成都人坐茶馆,认为民众花大量时间消磨在茶馆中,阻碍社会的进步;改良精英则是与社会的风潮紧密联系支持社会改良的人物,但是他们中的一部分承认了茶馆的积极作用,认为茶馆也为当地民众提供了许多生活上的便利,与当地悠闲的文化传统相匹配,这部分以外地人为主,他们这群人中也有不同的声音,同地方精英一样反对民众的茶馆生活;袍哥是那些在地方社会上有一定话语权的江湖人士,他们依靠暴力和江湖规矩获得话语权,如在茶馆中“讲茶”时请袍哥作为见证人断是非。

我想梳理的是书中地方精英和地方民众的关系。地方精英常常是地方知识分子、地方媒体,地方精英的“地方”在这里只是对于他们所处空间的界定,所以地方精英在以下的梳理中也包含了作者所说的改良精英。地方精英非政府官员,但他们依靠政府权威,得到政府的支持,掌握绝对的话语霸权。茶馆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是在地方政府的掌控之外(如前提到的“讲茶”),政府颁布一系列规章制度企图控制茶馆生活,使茶馆正式纳入国家权力的轨道,地方精英此时往往代表地方政府对地方民众起舆论导向的作用,至于民众的反应如何地方精英也无法控制。地方精英虽然获得政府支持,但也仅仅是他们的主张与政府需求一致时,他们本身非政府官员,在某些时刻与地方政府发声一致也是因为他们要满足自身的需求,可能是出于知识分子的情怀,也可能是认为茶馆的存在妨碍了自身的生活。

获得地方政府支持的地方精英同地方民众相比他们的优势在于掌握了话语霸权,围绕茶馆展开的日常生活中国家权力_地方政府_地方精英相对地方民众占了上风,处于有利的主导地位,但是他们在应对茶馆的多种事件中并没有获得绝对胜利,正如作者的观点:国家权力没能完全改变地方社会,但是地方社会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中仍然被国家权力给渗透改造。在二十世纪初期,无论是地方精英还是改良精英认为茶馆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地方政府则一直希望取缔茶馆,但是茶馆历经正直动荡、经济危机、社会混乱在五十年的时间里生存下来了并在后来几十年间一直存在于地方文化中,这是精英们在初期的争论中未曾想到的。但茶馆一直处于地方政府的控制下,必须实施政府颁布的一系列限制茶馆经营的规章。地方民众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生活便利在相对弱势的情形下支持茶馆的存在,茶馆为很多民众提供了生存的需要,如依托茶馆从事买卖、服务的人,已有的谋生方式在不太稳定的社会情形下至少对民众是较为便利和熟悉的。在复杂的社会情形中一些茶馆也倒闭了,但依托茶馆生存的人还是努力保住茶馆,与社会各方势力周旋,那些依托茶馆消磨日常生活的人则并没有多少理会地方精英的舆论导向。在国家权力的改造、地方精英的舆论优势面前,弱势的地方群众不能直接与之对抗,而是采用种种迂回的方式一方面响应地方政府和地方精英的号召,一方面保住自身的生存,如代表茶馆经营者团体利益的公会和代表茶馆工人团体利益的工会与地方政府进行的妥协与抗争。在获得地方政府支持的地方精英与努力维持往常生活的地方民众的这种对立和相对和谐的状态中,谁也没有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双方形成一种了博弈的状态。

批判茶馆生活的地方精英没有实权,仅仅是在某些方面代表了政府的主张形成看似强大的话语阵营,从他们自身来说反对茶馆的存在可能是基于二十世纪初期对国家救亡图存的需求,类似于民间文学的发端者为了改良社会风气唤醒民众而到处搜集民间文学。而依托茶馆生存与生活的民众则更多的是基于自身的生存。地方精英与地方民众的博弈都是基于生存,前者是希冀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后者是考虑自身的生存,至少从书中看我认为是这样。这反映了精英与民众话语权的不对等,精英与民众的生活落差,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差异。我想在以下仅仅梳理书中部分关于地方精英与地方民众博弈的具体情形:如对民众在茶馆中进行的娱乐活动的博弈,妇女进入茶馆的博弈。

二、围绕茶馆展开的部分博弈

“在晚清,在国家权力的支持下,精英力图改良和控制公共娱乐;在民初,新政府发布更多的限制地方戏的政策。”地方政府力图将茶馆纳入正规的社会秩序当中,颁布各种对茶馆的管理规章,试图严密地控制在茶馆中发生的民众的日常生活,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地方精英对茶馆戏剧进行改写,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把传统的戏曲改为包含“新的”、“积极的”、“进步的”情节的戏曲,把他们的正直主张灌输到表演的节目中,达到教化群众的目的。精英的这种努力对群众的教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群众不都喜欢看这种改良过后的新戏,仍是喜欢精英和政府不希望看到的“老戏曲”,这时茶馆和演出艺人为了维持生意,吸引顾客前来,也会突破政府和精英设置的限制,并不认真遵守规章,背地里仍然演唱老戏曲。茶馆为了生意同时又不引起政府注意总是想办法与政府周旋,政府拥有干预茶馆娱乐生活的权力,但茶馆为了生存也有其应对的策略。而进入茶馆的民众并不关心政府和精英对茶馆的改良主张,只希望维持同往常一样的娱乐生活,如果茶馆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就寻找别的茶馆。

20世纪初,成都的中上层妇女获准进入茶馆,她们进入茶馆中的戏园听戏,此前允许进入茶馆的是年纪较大的妇女和社会中的下层妇女。妇女进入茶馆后,在与男客分开的公共空间独处。她们进入茶馆引发了其他民众的好奇心,吸引更多的民众进入茶馆,茶馆的生意也因此更好。同时受到西方影响的改良精英在面对妇女进入公共空间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保守,他们在报纸上发文表示妇女进入茶馆的种种弊端,号召妇女不要进入茶馆,不要受到社会的坏影响,同时执法警察就妇女进入茶馆对茶馆进行调查。抗战时期,从外地避难的人大量涌入成都,这时许多妇女开始在茶馆中谋生,做“女茶房”。她们进入茶馆为茶馆经营者带来了更好的生意,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社会不允许妇女进入公共空间工作,地方精英在报纸上对她们的批评颇多,认为她们进入茶馆工作会导致她们道德沦丧。这种风气之下,地方政府对女茶房也颁布了很多限制的规章。在严苛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女茶房不得不回归家庭。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爱的教育意志的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