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

读我的工作与生活有感。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我的工作与生活有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读我的工作与生活有感(一)

作者/安全环保部投诉中心 杜金荣

按照公司读书活动的要求,有幸读到了亨利。福特自传《我的工作与生活》,否则我想根本就无缘接触到这本书,更无法领略到亨利。福特的精神。

文中以农场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举例"不知道将会出现什么,不知道真正的工作是什么,不知道完成这些工作的最好的办法,这三者正是农业被认为无利可图的行业的原因所在。"不只是在农业,在任何的行业都是这样,在工作中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怎么做,是工作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更是工作中没有绩效的根本原因。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好的表现,新点子和新方法是根本支柱,领导常常说:思路和方法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是的,如果真能拍出业绩来,那大家岂不都成了"大头娃娃"?我们的优势在于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如此方便,互联网更是发达,我们应该让思想汲取充足的营养,及时的学习充电,并留下充足的时间思考,结合作者的思路和现实的情况,找到契合点。头脑灵光了,思路开阔了,遇到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前几天看过一片文章,写的是对工作效率低的原因分析:一个职场人甲工作时间从不搞副业,每天都会加班到很晚,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他是工作业绩很好的人,其实不然。领导让每人周五交一份工作方案,他的没有过关。周六放弃游玩的时间,在家继续埋头打字写方案。其他人说你可以分析一下具体是哪里出了问题,有针对性的修改岂不是更容易过关?他说没有时间研究分析,周一就要上交了,不赶紧写就写不完了。结果周一的结果还是不满意,继续写。为什么?问题都不知道出在哪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结果,更不知道寻找一个好的方法。分析这个过程确实是耗费了很多的时间,但这是达成结果的必经之路。思考过后的人只要写一个方案即可,不思考的人要经过反复的修改重写,工作量相当于写了好几个方案,"工作量"大是一定的,工作效率低是必然的。"如果工人不努力、机器也不会有用。如果机器不好,工人在努力也没用。所以一个人使用多余必要的力气去完成一件事,那就是在浪费。"

一次只坚持一个主意,这是做好事情的基础。一心不可二用,心里装着多个事情,等于心里没有事情。只有心无旁骛,才能全身心投入,这时效果最好。也避免了两件事交替进行时回忆上个工作内容和进展的时间,才能效率最高。所以,只做一件事情,才能更好的穿梭在繁杂的工作中而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只要愿意笨拙的摆弄摆弄东西,就可以学会很多东子,因为书本不可能教你所有的知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本上都是理论性知识,要很好的运用到实践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我浏览了所能找到的一切资料,但我认为最大的知识来源于实际工作。"亨利。福特在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往往就是聪明人做事的方法-他如此聪明和现实,以致他们总是知道为什么某些事情是做不到的,他们总能知道事情的局限性。这正是为什么我从不雇佣那些过分聪明的专家的原因。如果我想用什么不公平的方法来扼杀我的对手,我就会把这些专家送给对手。虽然他们有那么多的好建议,但我可以肯定他们什么也不会做成。"毕业入职满三年,调岗两次,三年时间平均分配给了不同的职位,经历了不同的领导。从领导的言行中都能看出来,领导选择得力干将时往往会把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态度放在首位,聪明固然重要,但不如踏实重要。正如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样,你以为你已经知道的很多了,但在大自然中你只是一直菜鸟,生活和工作中有那么多的未知需要你去学习探索,停滞不前怎么能有新的突破和进步?工作中也是如此,有经验的老同事还在孜孜不倦的学习着新东西,相信他们的脑密度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脑密度,所以我们就更应该多多学习,争取更多更快的学习到未知的领域。聪明是天生的、是额外的奖赏、是优势,如果你是聪明的的确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但踏踏实实更是必须的条件,希望我们用踏实勤奋换来业绩,用聪明锦上添花。

节约也能创造利润。1.01365=37.8,0.99365=0.03,每天节约一点点增效益,每天浪费一点点减收益。公司正在推行的"降本增效"就是秉承了这个原理,首先要增效益,其次是通过降低成本增效益,双管齐下,怎能不达到创造更多利润的目标呢?好多的朋友都说工资发了不少,一整个月下来也没见得买了什么东西,可到了月底钱就是没了,这就是我们没有做到节约,通过每天记录消费明细就会发现,必须要花的钱只占了其中的半数,而其余的钱都是可花可不花的,即使不花也不会对生活产生大的影响的花销。所以想节约,先从生活费的记录开始,相信坚持记录并定期分析,会找到节约花销的空间,会达到节约的目标。

读了这本书可谓受益匪浅,在后续工作中我会重新品读这本自传,从书中的细节处体会出更多的含义,对工作和生活都有帮助和启发的要点。

《我的工作与生活》精彩推荐

1.生活,在我看来,不是指某个终点,而是一个过程。即使是自己感到已经"安居"下来的人,也并非真正安居下来了,他很可能是在后退。

读我的工作与生活有感(二)

作者/青铜峡国雄 蒲彬

蒲彬

在股份公司的统一组织下,读书活动第二季"我的工作与生活"一书在公司统一组织下6月25日胜利完成,公司经营团队所有人员、后备干部、部分后勤人员和新进人员都参加了此次活动。在写读后感前首先感受到连续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氛围非常好,大家共同参与,积极分享,让学习的效果大大的提升。现就读完福特先生的这本书后几点感想汇报如下:

1、消费者是我们工作的中心所在。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时刻想着我们的消费者,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作为新希望六和—中国最大的农牧企业,从几年前,股份总部的经营战略就是聚焦两端——食品端和养殖端,这也就是解决终端消费者的问题;我们西北片区原来主要是以单一饲料业务为主要经营业务,目前处于转型的路上,但由于资源配备和区域的体量等因素,产业化发展的速度还很慢,要走在持续增长和发展的路上,我认为我们还是只有站在客户的立场思考我们的业务方向,做好产品,持续做好产品,并通过数据和实证让客户感受到产品的物有所值,再赋予专业的服务能力,提升顾客满意度。作为企业经营负责人,我从13年便提出"回到顾客身边,持续传递价值"的思想,我们所有的工作和努力的方向一定是从养殖终端来思考,如何提高终端客户养殖水平和盈利能力将是我们一直的工作方向。

2、任何感兴趣的都不是苦差事,如果一个人把他的工作做好,他就会为此而得到好的回报。一个人工作完成的好坏结果首先取决于其本身的态度和状态,如何将"要我做"改成"我要做"这是一个基层管理人员必须学会的管理能力,只有这样在工作布置开始才能确保达成;如果一个人是被动的工作,那么绩效和贡献一定是要打折扣的;付出总有回报,当我们全力达成预期目标后,相信我们的组织和上级管理干部一定会考虑到对应的考核和激励。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用心工作有感


《用心去工作》是一本良师益友的书,用心去工作,是一项工作准则量化的道德标准,还有许多成功的经典在《用心去工作》里面,《用心去工作》可以说是非常耐人寻味。

《用心去工作》开卷有益。用心去工作,首先要修好一颗心,一颗雄心、恒心、热心、忠心和专心。只要用心去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把工作做好。用心去工作,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

“用心”不单单是两个字的排列,其含义实则是一个“爱”字,对工作不热爱,就谈不上“用心”之说了。用心去工作在于情感的融入,勤思考、多创意、敢超越,《用心去工作》具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意识在里面,用心工作的标准追求,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而已,用心去工作是具有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谈到责任心,就要用感恩之心思进娶谋发展,用心做事,聚精会神,竭尽所能才是。责任的标准就是能在规定的前一天完成任务,普通小事处理得当,超乎想象的事情做到恰到好处。责任的标准就是能把别人做到合格的事情做到优秀,把别人做到优秀的事情做到卓越。责任能让人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方都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用心去工作》就像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说的那样:在我的字典里没有管理两个字,只有责任,你答应的事情就要做出来,这种责任就是最好的纪律。管理没有什么诀窍,主管带头做,底下照着做,各自尽职尽责,就是如此。

用心去工作是培养成功人士的培训丛书,如果你想站得更高,看的更远,你就必须读《用心去工作》,用心体会,用心感悟和揣摩,《用心去工作》会告诉你许多成功的必经之路。

读了《用心去工作()》这本书,让我更感悟了“用心”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品质。书中介绍了多个成功人士的工作方法,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用心工作给本人和事业带来的好处,也让我对工作态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封面到内容,无不告诉我“用心工作,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糊弄工作,最大的受害者也必定是自己”,用心去工作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做任何一项工作的标准。

本书紧紧围绕“用心去工作”这一主题,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用“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专注心、感恩心、宽容心、公正心、平常心”去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有效的方法,用心去工作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工作方法和工作哲学。从平凡到优秀,其实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工作上要用心一点、再用心一点。用心工作,就是肯花时间、肯动脑筋、肯耗精力去想、去做、去研究、去琢磨自己的工作、加强自身学习、从学习中增长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工作标准上追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完成,在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处理上,会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现不足、查找原因、拿出办法,无论有没有人监督,都会全力以赴地、问心无愧、虔诚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没有做不好的工作任务。

本书第三章用责任心去工作,我认为责任心是重要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工作高度的使命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担当,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义务;责任心是出色地完成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是干好任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工作责任心:一是要放弃借口,停止抱怨;二是要有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三是要有勇于创新的锐气。在钻井队从事一份设备管理岗位的工作,那么就必须勇敢承担起自己工作中的责任,因为选择了工作,就是选择了责任。一个有责任心的职工,工作细致、认真,听从安排,团结协作;每一件事都不会中途放弃,有始有终地认真完成份内的工作,能主动处理好份内与份外相关工作,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都能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推卸责任。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终会一事无成,在实际工作中责任心意识淡薄,工作不用心、被动应付、屡查屡犯现象时有发生,小到岗位责任落实不到位,大到违反规程操作等问题。

只有用心工作,才能在工作中收获更大,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有价值,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完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本书中的八个“用心”融汇贯通、落到行动上,做好本职工作,来享受工作的快乐吧!

发传单的有感 作文 下一篇: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感1900字


我自认为我不是乐观主义者,因为总觉得有些烦怨积郁在心里,不能够摆脱,更无法忘记。虽然表面看来嘻嘻哈哈,甚至可以用无忧无虑形容,但这只是因为不想把烦恼带给别人,于是只在独处的时候,才是最真实的。于是,便总喜欢在这种时候读书,尤其是能够告诉我怎么做人的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便是一次烦恼袭来时选择的一本书。
选择它,开始只是因为作者的个人境遇在我看来是不幸的,而在不幸中能够做出非凡成绩便是它吸引我的地方。而选择再读《我与地坛》这本散文集不是因为其他,是因为,在我看来,似乎地坛是他的再生之地,是让他得以从最痛苦、最落寞、最失望的境遇中恢复对生活的希望的地方,也是他思考人生、思考苦难的地方。这本散文集,也就成了我最能理解他的思想的书,也能给我面对苦和难的信心。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是的,这是个宁静的去处,宁静得足以让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去思考生与死这个话题,并且想明白了,给了自己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和信心,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生。我佩服他在双腿残疾找不到出路的时候还能安静地思考,至少,他的思想没有被苦难击倒,而只要保有一份无论在何种风浪面前都能安静下来的心境来思考,那么便不会怀疑这个人会被苦难击倒。地坛给了他思考的去处,他也便坚持了下来。
我在设想自己如果也遭受如他一样的大不幸该怎么办?会怎么办?却总也理不清头绪。不知道是对脆弱的自己没有信心,还是对未发生的事无法预料。我忽然觉得或许苦难程度本身就是相对的。对于一个衣食富足的人来说,也许一天食不果腹就可以让他觉得是大难;而对于一个风餐露宿的行者,这只不过是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已。所以,我似乎没有必要设想自己也如他一样,只需要把他的那份心胸、那份勇气从他的苦难里剥离出来,用以鼓励自己便足矣。又或者,在自己的心里树起一块牌子,时刻提醒自己:再大的苦难到来,最坏的结果不是去结束生命,而是思考生与死。如果能在这个问题上给自己一个清楚的答案,那么也便找到了继续下去的信念。
只是到了这个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是的,他在母亲去世后一直在以写作这种方式纪念母亲对自己的理解与爱。他写道:那时他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他在赞颂母亲对他深入肺腑的爱,母亲因这爱而承受双倍于儿子的苦;他在暗示母亲对他直至今天的无言的支持,是母亲用她特有的方式在背后陪着他风雨兼程地走过这条坎坷的人生之路。我便又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可以战胜困难的力量母爱。
在很多时候,这爱太过平常,它存在于一顿早餐,它存在于夜里听到儿子咳嗽后的惊醒,它存在于每次出门后的叮咛,它存在于异地求学后的电话它存在于这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但也是因为它太过平常,太过琐碎,我们享受起来也就心安理得,直至有一天它失去了。子欲养而亲不在便是这种遗憾吧。我想,正确的态度,是应该以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接受它,因为她不仅仅是一种伟大的感情,更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支持自己战胜一切的精神力量。难道你遍体鳞伤后第一个想到的去疗伤的地方不是母亲的怀抱? 即便在你最难的时候不去寻求这份爱的荫护,也不是因为你不渴望得到它的慰藉,不信任它的力量,而是因为不愿意让母亲看到自己的落魄而已。
看来差别是永远要有的,看来就只有接受苦难。
在这个园子中,不只有作者一个人,或者说,不幸的角色还有其他的扮演者。有一个练习长跑的人,他因在文革中出言不慎而坐牢,出来后样样待遇不能与别人平等,便在苦闷中练习长跑,盼望以他的长跑来获得政治上的解放。但连续六年参加环城长跑比赛,成绩却一直没有如他所愿。还有一个可爱极了的小女孩。最初见到她在园中捡掉在地上的果子,觉得她无忧无虑。但是几年以后再见她的时候她正被一群小孩取笑,因为她是个弱智。或许,作者是在把地坛看做一个社会的缩影。在这个园子中,仅有的几个总来这里的人中都有悲情剧在上演,那么那个大的社会呢? 是不是也同样有着很多很多不幸的人?于是,作者在思考:苦难是可以被消灭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们能做的便是如他所言接受苦难。
接受苦难,用我们冷静的头脑去思考,让我们身边的爱来支撑,用我们与生俱来的坚强的信念去战胜。从史铁生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在遭受苦难后所迸发出来的力量,也看到了一个与苦难抗争的人的坚强的意志。
对于我们,也便不应该存在失败。这一扇门关闭了,一定在另一处有一扇门为你打开。而我们需要的,只是坚持住,直到找到下一扇门。

读《别人的生活》有感1500字


因为曾经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当时的我本着一个这样的想法:我要让这个不良机构为它的不法行为买账,我要让更多的人提高警惕。可是,我发现更多的人都没有拿起勇气来维权,甘心吃哑巴亏;并且他们提醒我,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我们管好自己的生活就够了,又何来闲心理会别人的生活?渐渐地,我被迫接受无奈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在向父母讨生活费时,我无法不在心里涌起悲伤与愤怒,我知道,它源于以自卑为底色的自尊,源自于想要以知识摆脱贫穷为基础的贪婪,源于以无法改变社会不公为支点的无力。

可是,通过品读别人的生活,我越发明白对于别人而言,我们同样是别人。别人的生活已然不再是展示意义上的别人,它悄然地发挥着它的内在吸引力迫使我们过上别人的生活,跟着生活大潮走。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全然与其他人无关的。确实,一个人以自己的利益为世界的坐标原点本无可厚非。但是,你总会觉得缺少点儿什么,有什么不对,是什么呢?我想,也许就是对别人生活的真正的漠不关心。

从任何意义上讲,人们追求一个更好的环境都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我依然会感到难过,因为现在大部分的你与我真的对别人的生活,渐渐地生成一座围城,我们不想去理会,因为我们担心的事情太多了。我真的很想知道,在我们去追求更好生活的同时,是不是能对比我们更弱势的人保有一些同情?同情不同于怜悯,同情意味着感同身受;很难想象一个只关注自己的生活的社会该有多么冷漠!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生活过于平淡无奇,枯燥乏味;因为更多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真实的现实生活。有时我们不仅需要从书籍中获得内心的宁静,而且更需要真正地走到社会中去学会去关注与理解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传习录》中曾有这么一段话: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唯心主义总会被唯物主义批判,可是实际生活的人儿们就像王阳明先生描述的一样,没有关注外面世界的人、事、物;这些都与我们无关了,就像他们真的都不存在在我们的生活里。也唯有我们真的在眼里看见别人了,别人才是有意义的,我们对于别人也才是有意义的。

记得,我为了真正的去感受校园之外的生活而去寻找一直在我身边的却被我忽视的人,然而使我一直忘却不了的是,出现在我身边的那些少年。

在这遥远的异乡都市,永远有那么一些少年在流浪,也永远有另一部分在课堂里读书。我在黑夜里慢慢地走着,一群打工仔在街上打闹着,他们是十五六岁的男孩女孩或许也想着把这个熟悉却陌生的城市当家,可有多少渴望,就有多少现实告诉他们这是幻想。我也曾经看见过工厂的那些少年少女的生活。走进去他们住的宿舍,总会有一股刺鼻的怪味,地是潮湿的,还有一群苍蝇在半空中飞舞着。我的肠子在肚子里翻滚着,绞得人心里难受,我只好祈求早点逃离这个地方。他们有的在取笑我作,有的脸上露出难堪的笑脸打趣道:这是粗人住的地方,不适合你。有的少年却只好闷着抽烟说觉得活着挺没劲,就想着抽烟。这件事我理解到,烟和酒成了我们释放人的情绪的渠道。

在看到这些少年之后,我的内心是苦涩的,眼睛难免有一些模糊。我在想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的少年,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有着与年龄不符的老成。有一些东西,在把他们的过去分开的同时,也把他们的现在和未来分开了。我感到某种悲悯的情绪在涌在心头,在他们少年时,得不到平等的生长的机遇。特别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可能一次很微小的事情就会让他们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可能是交不上学费,可能是因为年轻时的张狂而打架被迫辍学......很多时候,生活就把他们推向坎坷和歪斜的路,没人对他们负责,而他们只能接受。

我知道,别人的生活可能就会是我的生活;别人的生活早就融入在我的生活里面了,我不可能忽视。可是我不知道我能够帮助他们多少。我只知道,倘若我们都学会用一颗善心去关注别人的生活,这个社会难道不会还会有那么一丝温暖吗?

读《深度工作》有感800字


读深度工作有感800字:

现代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手机,走路看手机,开车看手机,有人甚至上厕所也要看手机,有事没事都要看一下手机,不得不承认,手机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但是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深度工作》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如果一个人沉迷在手机中,长期下去深度思考的能力会越来越弱,最终形成一种头脑残疾,这是一本向手机宣战的书。

什么叫《深度工作》?书中有一个定义:就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得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一定的价值,提升技能,而且能复制。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遇到一些很难下决定的事情的时候,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会进入一个人深度思考的空间,从而会不断在大脑中产生假设和解决办法,这种现象就是大脑的创作过程,也就是大脑深度工作的过程。

在工作中,我们也要提升自己的技能,多思考,多学习。而在写这篇心得之前,我也一直在反思,我有多久没有像文章里所说的深度工作了,没有深度工作,我就会原地踏步,即使每天工作繁忙,也没有体现自我的价值。就是长期不学习的惰性、沉迷于手机带来的短暂快乐,早已控制和瓜分了我的精力和时间,一步步将我引向深渊。未来的竞争是激烈的,在东方控股集团年会上,丁鼎董事长也曾说过,未来很多人类的工作会被电子设备取而代之,比如收费站,人们会利用二维码,就可以自动缴费,这样一些收费人员就要下岗。未来有三种人会越来越贵,第一种,就是会与机器对话的人,因为他们能控制机器;第二种就是Ip,因为他们就是超级明星,能带来流量带来资源;第三种就是资本家,因为人家有钱,有投资的本钱。那么怎么能成为这三种人中的一种呢?就要自己掌握一种不平凡的技能,而这种技能不是可以复制的,而是需要自己投入到深度思考与深度工作中去。深度思考的前提就是,学习,主动丰富自己的大脑,才能够思考,才能让自己变强,变得有价值。

无论出于更好的谋生,还是获得人生的价值,我们都需要深度思考,深度工作,并刻意训练这种能力,让自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文/高斌瑞

《读我的工作与生活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