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浮生物语读后感1000字

浮生物语读后感1000字

读《浮生物语》有感。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最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读《浮生物语》有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这是一杯叫做浮生的茶,味道非常苦,但苦过之后,是深长的甘甜。不尝苦,何有甘?人生本就是甘苦与共的一段旅程。

佛祖入灭之际,身边四方各有裟椤双树一株,俱是一枯一荣。东方双树意为“常与无常”,南方双树意为“乐与无乐”,西方双树意为“我与无我”,北方双树意为“净与无净。”由此而知,所谓裟椤双树,其实就是代表着宇宙万物的循环往复,从荣到枯,又从枯到荣,好比生死,每天都有人死去,但每天都有人诞生。人类的文化与历史,也是这样,从衰到盛,从盛到衰,兴旺与灭亡轮番交替,代代相延,永不止息。另外,所谓“常与无常”,“乐与无乐”,也正印证了世间一切,有形无形,都有个对立的两面,没有任何一件东西是单一的,所以,聪明的人看事情,不会只重一面,有利必然有弊,乐极自然生悲,否极固然泰来,要知道,我们的生命,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都遵循着枯荣之律而运行。

《浮生物语》正是这个笔名为“裟椤双树”的作家讲述的一个关于在人生旅途上跋涉的故事。千百年前,她曾是爱上了水神的小小树妖,在经历过与水神幻灭的悲情爱恋后,她独自活到现世,变成了“不停”甜品店的老板娘。她会泡一种叫做浮生的茶,她店铺里会来很多奇怪的客人。每个客人都会喝到她的茶,给她说一个自己的故事,那是妖怪们荡气回肠的爱恨情仇——俊美的猫妖少年爱上一条鱼、视觉系的美艳狐狸守护着谶花、黄金狮子仰天长啸拯救爱人,夜蝶武士背负离奇身世诛杀妖魔……每个光临甜品店的客人身上都有故事。如同浮生茶一般,有着百转千回后的苦涩与甘甜。树妖老板娘是听故事的人。而她自己也是在人生中淡然寻觅的人。她的生命有子淼、九厥、敖炽、胖子、瘦子……最终,他们将走向何方?在那家叫“不停”的甜点店里,那杯叫“浮生”的茶,味道非常苦,但苦过之后,是深长的甘甜。据说能喝下“浮生茶”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先苦后甜,不惧怕苦,方能体会这茶的回甘。

一篇篇与妖怪有关的故事,低语人生。鲜活的人物造型及跌宕波折的故事情节牢牢抓住我的心。而每一个故事的结尾又都有一个人生的感悟。

故事一:《长生》,身边若有对自己好的人,瞬间亦是长生。能被人牢牢牵挂在心,永不忘记,消亡亦是长生。

故事二:《鱼爱》,世上许多事,其玄妙之处,就在一个“放”字。只有成长,然后才能体会这个字的含义。

故事三:《猎狮》,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真正的勇气。

故事四:《狐守》,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守护也是一种幸福。

故事五:《夜蝶》,有些遗憾,对一个人而言也许无法弥补,但是如果还有挽回的余地,为什么不去做呢?

故事六:《灵犀》,不管你变成什么模样,在真爱你的人眼里,也是最美的时刻。

故事七:《无相》,再微弱的生命,只要他们不曾彷徨,不曾卑劣,都值得被尊重。

故事八:《骨石》,不被了解的人,哪怕身在浩瀚宇宙,也觉得寸步难行;被了解的人,就算身在方寸之地,心中也自有一片海阔天空。

故事九:《九厥》,知晓未来,洞悉命运这些比不上清楚的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

故事十:《龙树》,不尝苦,何有甘。人生本就是甘苦与共的一段旅程。区别是有的人有旅伴,有知己,有的人没有。没有爱的人,身边纵然热闹蜂拥,终是寂寞不去。有爱的人,天涯浪迹,穿风踏雪,却从不曾孤独。

不尝苦,何有甘?愿你我在这人世间不管经历多少苦楚,都能从中品味到甘甜。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风姿物语》读后感


终于看完了《风姿物语》,感触颇深啊!其实无论什么书,看完后都有许许多多的感触,回想这两年的看网络小说历史,我看了的小说有很多很多,有三少的全部完本,番茄的所有完本,香蕉的《隐杀》,辰东的《神墓》《长生界》,还有禹岩的大作。
时光已经逝去,有时我会感到空虚,迷惘。看着夜色迷离的星空,一抹愁思印上心头,直到今天才发现,原来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是一定要经历的。从前我不相信有什么学不会,可没想到天外天,人外人。浩瀚无边的世界, 有那么多的奥秘。
我曾以蒋姐自比,认为她所能做的我也能做,而要有心,我无所不能。这个观点当然没错,因为我信奉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过,我发现的是我还是很小,心还没长大,面对这个事实,真的很惭愧。
看三少的书,番茄的书,包括斗破,你会发现现代电子书的特点,直白易懂。看辰东的书,你会觉得 其中蕴含着深邃的道理。看风姿,你则会发现多年以前作者写作的呕心沥血,一丝不苟。而看隐杀,你则会感到温馨,幸福,人的执着,人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人与人感情的伟大。
看辰东的书的时候,我还是八年级,刚看电子书,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以我那时的水准,又怎么能理解作者文字之中所蕴含的情感呢?以至于觉得写的乱七八糟,想起来真是可笑。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看电子书的娱乐是可以的,而有人的虚度则是浪费了。请问看电子书时 ,你的心里是否也有触动?对于我来说现在的电子书和原来已经不同了。
从直白文到更深的一层,以至于不是无所不看。
选择语言的经典,而不是杂七杂八,斗破算是我看这种杂七杂八问的结束了。
看的一步步的深入,从而回到现实生活,这是我所要表达的。
由浅入深的看下去,认真的选择电子书,或许你也能从中的到成长,增强理解能力,而一味的看小白文就有些不容易脱离电子书的海洋了。
当你的理解能力随着书内涵的加深,你对生活的理解也会慢慢加深,电子书也会发挥出好的作用!

《源氏物语》读后感


断断续续地看了几个月的林文月译本的《源氏物语》,合上书后,心情有如此书的淡紫色封皮一般,宁静有致,所以忍不住想写一些东西。看书最好的享受,莫过于沉浸和画面感,当在你读着一行行白底黑字的时候,脑海中能够浮现出一帧帧的画面。我好像能够看到日本平安时代贵族们一幕幕自在生活的场景,从房间的装饰、春夏秋冬的庭院变幻,白天黑夜的轮转,直到每个人物身上直衣和袖口的颜色和花纹,那一静一动的举止和神态,那一笑一颦的眉目传情,那盆覆秀丽的直发,仿佛流转间能够从中闻出那精心调配的熏香和与生俱来的体香一样,又仿佛能够听到那千年不遇的琴音合奏一样,合上书后,恍若如梦初醒,回味无穷。
一、关于和歌
此书最大的特点,是每一贴都有至少有2首以上的和歌穿插其中,全书共有795首,作为人物间传递书信和心情的重要表现方式,有时候能够在描写景物中穿插,起到以情助景的效果,所谓和歌,乃是日本的古典诗歌,以和文咏出。例如第二十三帖初音中,光源氏见红梅初绽,清香四溢,却无人赏鉴,遂自语道:
为寻芳兮访旧屋,
梅枝梢头春意浓,
又见奇花兮香馥馥。
一开始读这些和歌的时候,觉得和我国的诗词相似,但又有韵律和文体上的差别,有点不习惯,但随着慢慢熟悉后,倒也觉得这种式样的诗歌反而有另一种动人的光景。甚至萌发出如果我深谙日语,读原著的话说不定更能体会其深远的念头来。书中男女的爱情,从最深刻的思慕,到相互的挑逗,甚至于打情骂俏,彼此嘲弄,和歌在《源氏物语》中经常取代了散文的繁复冗长的叙述,而更适度且灵巧地达成表情的任务。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浮生六记》读书笔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浮生六记》读书笔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安得浮生一日闲,

重翻了《浮生六记》两遍,

不知作何感想。

羡夫妻二人的情深

叹布衣菜食的满足

伤命途世事的坎坷

感放意浪游的风雅

《浮生六记》虽说是六篇,但如今仅存四卷。自传体散文,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文字不长,但也是文言文。我必是先读翻译版本,再对照原文来看,省力得多。

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生于乾隆二十八年,用他自己的话说生在衣冠仕宦的体面人家,住在苏州沧浪亭畔。通篇读完,从他的文字来看,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卖过画,当过幕僚,日子过得很清贫。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算是不入流的文人。

让他的这篇文字熠熠生辉的当属他花了大量笔墨倾情描写芸——他的妻子,陈芸,字淑珍。林语堂先生说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时隔两百多年,透过文字,依然可以清晰的领略到芸的风采。可以说,沈复因为深情描写其夫人芸而让《浮生六记》与众不同,芸也因沈复的描写而留名文学史册,这大概也是这对恩爱夫妻的互相成就吧。

在沈复的笔下,妻子芸的肖像是这样的:“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翻译过来就是“她削肩膀长脖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之间,神采飞扬,唯有两齿微微露出,算是相貌上面,略微美中不足之处。神态缠绵,让人神消”。我猜想,这样的描绘算得上是一见钟情。

这是一位擅长女红,精于刺绣的女子;

这是一位写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句子的女子;

这是一位替定了婚约的夫婿藏粥的女子;

这是一位为还未成婚的夫婿祈福而吃斋好几年的女子;

这是一位初为人妻恐公婆说懒惰而日日早起的女子;

这是一位将自己彩礼中的珠花给弟媳作催妆礼的女子;

……

“夫妻二人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他们在“我取”轩内课书论古,品月评花,饮酒作乐;

他们将“岂敢”“得罪”作为夫妻间常用口头禅,互相敬爱23年,当真是举案齐眉;

他们在七夕拜织女时,镌刻两枚印章,一阴一阳,各自一枚,“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作为往来书信盖章之用;

他们登山,看晚霞夕照,联句吟诗;

他们夜游太湖;

她化女为男陪他逛庙会;

他因她而喜爱了臭腐乳和卤瓜,是为“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她说:今世不能,期以来世。

他复: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

充满了小细节和小确幸。

读此,如何不被这种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日子打动。

比起如今自由恋爱还更幸福些。

女人最难得是“莫欺少年穷”。芸难得而可贵。

其实,父亲早丧、独自靠女红养活一家、自学认字的才女芸嫁入沈复家,并不是特别美好,除了丈夫的疼爱外别无他处。日子清寒不易,苦心经营都不一定支撑得下去,最终也难以为继,芸病卧在床不得医治而早逝,时年41岁。她主动为丈夫谋妾室;为自家公公找姬妾;公婆误会,她不澄清,默自承担;她温柔,宽和,蕙质兰心,安贫乐道。令人大呼“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娶妻当娶芸”。

而沈复呢,既没有做成官,也没有经成商,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时常需要靠朋友接济,甚至还在家中已有爱妻之时依旧未能摒弃狎妓这等兴趣。读书笔记也许受时代所限,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沈复对妻子如此已是很好,正如芸临终之时所说“妾唱随二十三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但仍然让人有“沈复配不上妻子”的感觉。当然,沈复唯恐“事如春梦了无痕”,写下《浮生六记》来追述与妻子的美好过往,也必须承认他对她是有情的,才会感叹“恩爱夫妻不到头”。芸的儿子18岁夭逝,香火无法延续;而沈复得人赠妾重入春梦,“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的《童趣》已选入人教版的语文书中,害我辈等人背得死去活来,但这算是沈复的成就了。

通篇没有“官宦升迁、衙门时事、八股文章、打牌掷色”,有的是“慷慨豪爽、风流慰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闺房之乐,诗酒之乐,游玩之乐。

沈复,放在今日算是啥也没做成只会游山玩水的“渣男”。

中国不缺功成名就的文人,但若没了他这般养花寻石、布设园林的清淡闲雅情致,也终将会是文坛多元化的损失吧。

在如今成功学泛滥、日益浮躁之时,觅得《浮生六记》这一块与世无争的净土,好似精神世界的世外桃源。

我意效芸娘,愿卿复深情。作者:兰心

《花精物语》读后感1800字


大自然很神奇,它似乎永远有数不尽的宝贝等着我们去挖掘,有无数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发现大自然之旅也是发现自己之旅。大自然是慈悲的、无私的,不断的提供治愈我们身体和精神所需要的能量。中医已经充分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但现在产生于英国的花精治疗让我开始对自然中存在的那些花草树木产生了真正的兴趣。
这两日读的《花精物语》就像一把钥匙一样,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知道了原来这些我们随处可见不起眼的花有如此大的功效,能为我们解决如此多的情绪和身体上的问题。在作者看来,不仅花花草草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也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可以相通的地方,所以我们人的身体和自然中的很多事物可以产生某种共鸣,从而通过这种共性来迂回的治疗我们人类。
本书主要提到了英国贝曲医生所制作出的38种花精,以及这些花精所对应的相应情绪。对于发现花精拥有神奇的疗效这个过程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故事。38种花精的创造者贝曲医生直觉的认为治疗病人的情绪比治疗病人的身体更为重要,尤其在医生本人31岁时经历癌症,本来被宣告只有三个月可活的他,最后却因为心思上全身心的投入于工作中以及其他一些原因,让他的癌症慢慢的消失了。这次重生的经历使得贝曲坚信情绪对身体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他发现花精就有治疗不同的人不同情绪的作用。可以说,花精疗法就是让病人从不像自己到完全是自己的疗愈法。
人为什么会产生疾病?在贝曲《治疗你自己》中,他指出:
疾病的产生源于深层次的生命失调,即更高意识与个性不和谐。生命的目的是不断地学习和进化,生命的源头是爱。而疾病正是个性失误的提醒。
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可以说我的心灵被深深的击中了,某种潜意识让我完全的认同这种观点。大家对他人的愤怒,对周遭环境的抱怨,对自身的自卑等各种负能量情绪会散发出很多毒素。这些毒素淤积于我们体内,长久的积累后就可能引起我们身体生理上的反应从而爆发疾病。
我并不是说疾病产生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不好的情绪,而忽略我们吃的不健康,呼吸的空气有毒等客观因素。但是我要强调的是我们身体上的很多疾病都是因为心理因素造成的。如果不进行精神上的排毒,而只是吃些药丸,可能治疗效果是不根本的。
花精就是通过对花瓣或者花苞上的萃取,经过特殊的工序制作成有治疗效果性质的可以食用的精油。不同的花精对应不同的情绪,在作者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情绪花精,一种或者好几种的混合。
吃这些和自己精神能引起共鸣的花精可以帮助我们稳定情绪。而每一款花精都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情绪特质融于一体,一面是情绪的弱点,一面却刚好是与之对应的治愈点。例如有忧郁特性的龙胆草同时又有着给人带来希望之能量的特性。
这本书的作者王晓莉指出陈坤,鲁迅就是典型的龙胆草们。龙胆草对周遭所发生的一切过于敏感,而这种敏感所带来的痛苦会让人更接近黑暗,更加的窒息。但同时龙胆草又是希望之花,龙胆草们一方面比普通人更能意识到麻木所带来的痛苦,一方面又积极的想让人觉醒,不放弃任何希望。
这本书让我深深喜欢的一点就是作者不仅普及了每种花精的治疗功效,花精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举出了很多实例,让读者读起来像读故事一样。可能花精的特性我们很难记住,但是联想到某个人时就会想起,产生:啊,原来如此的感叹。
让我感到神奇的是贝曲是怎么发现这些花精对应的是这些情绪呢?更让我感到神奇的是原来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可以当做人的缩影并用来治愈人的疾病。贝曲医生说:
情绪干扰出现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他们是天赋计划中的一部分,它们是必要的,以便我们学会面对它们。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干扰看成是真正有用的对手,它们的出现只是帮助我们更加的强大,并且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和不可战胜。
对于情绪,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要学会直面它们。只有去面对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我很难说心决定一切,但是心的强大作用却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看这本书时,表面上看的是花精物语,但是我却从这些花语中看到了我们人本身,有的是野蔷薇,有的是铁线莲,有的是马鞭草。把花与人重合在一起,这种重新认识人的过程是有趣且充满探索性的。()
读到最后,我才慢慢懂得何谓成为自己。但懂得了自己仅仅只是前提,更重要的是懂得自我治疗,这才是初心所在。
所有的心灵治愈,不管是佛法也好,道家养生也罢,抑或是灵修,或者如今的花精,都需要在生活中去实践那些方法,只有体证才能取得真效。闻思修证,闻与思都只是基础,修与证才能真正得出结果,解决问题。

喜欢《读《浮生物语》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浮生物语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