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2024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了许多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德经》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十分值得学习。
《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道德经》代表了作者对人生、对自然规律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态度。《老子》的文体,不同于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文约五千字,是由一些言简意精的哲理性语句组成的。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行文流畅。《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辞藻并不华丽,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琢磨、体会。
通过学习,我认为《道德经》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在分析研究了宇宙各种事物的矛盾,找出了人、地、天、道之间的联系之后,所作出的论断。人们根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从思想和行为上仿效自然,以确定处事原则。按照自然的要求处事,就要时刻保持清静无为,谦卑自处的心态;办事要顺应民心,遵从自然法则,做到量力而行;始终不好胜争强,而要大智若愚,能委曲求全;还要不追求名利,事成后就功成身退。所有这些处事原则,既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也概括了富有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继承和发扬的。二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人们应该采取的行为方式。依据道的理念看世间万事万物,其生长、发育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天地万物如此,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也应该如此。人要按照道的自然和无为的本性,保持清静无为状态,把握好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尺度,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规律,而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横加干涉,使之最后出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局面。显然,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做,而主要是指处事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积极引导其自然发展,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而决不能理解为什么都不想、不做,结果什么事都会自然而然的办好。
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传统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党员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我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平淡处世,清静自省,坚忍不拔。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2024
《道德经》作为老子的思想的结晶,以他博大精深的见解,以他虚怀若谷的气魄,向世人阐述了怎样为人处事,怎样进行科学管理,怎样修养身心,怎样求知,怎样治国等等,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必须遵循大道(即事物的规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追求太多,渴望太多,就会被生活所累;如果沉静无为,包容一切,将会满足和快乐,否则就会招来祸患。
老子的《道德经》,以辨证的哲学方式提出了他对于治国与治人方面的主张。贯穿《道德经》的思想主线及时无为而治,也是道家的基本思想,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上徳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志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当然无为绝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从我读《道德经》中体会到,所谓的无为,即是做了,就像没有做一样,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不违道而为,所有的作为,都是出自事物的自然,而不是以人心的任性而为。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开篇,老子以具体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即写出了要认识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无欲。这与他所主张的清净无为异曲同工。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他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他是一个历史的循环论者。在他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他所强调的无为,其治理社会的效力,显然要比用法令、规章、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础涵义。而老子的这种社会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论密切相关的。
无为之治并不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也不是虚渺幻想中架设起来的空中楼阁,它具有现实中施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显明的史例就是汉初的黄老无为之治。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汉楚之争,西汉初期,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大量减少。《史记平准书》记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这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下,自高祖刘邦开始,实行了黄老的无为之治,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至文帝时期,更进一步推行轻摇薄赋、约法省禁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要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安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类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无为而治乃大治,这是老子无为论给后人的有益启示。
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无为而治乃大治,这是老子无为论给后人的有益启示。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2024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做人不可以失去道德,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篇一:《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了许多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德经》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十分值得学习。
《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道德经》代表了作者对人生、对自然规律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态度。《老子》的文体,不同于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文约五千字,是由一些言简意精的哲理性语句组成的。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行文流畅。《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辞藻并不华丽,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琢磨、体会。
通过学习,我认为《道德经》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在分析研究了宇宙各种事物的矛盾,找出了人、地、天、道之间的联系之后,所作出的论断。人们根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从思想和行为上仿效自然,以确定处事原则。按照自然的要求处事,就要时刻保持清静无为,谦卑自处的心态;办事要顺应民心,遵从自然法则,做到量力而行;始终不好胜争强,而要大智若愚,能委曲求全;还要不追求名利,事成后就功成身退。所有这些处事原则,既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也概括了富有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继承和发扬的。二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人们应该采取的行为方式。依据道的理念看世间万事万物,其生长、发育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天地万物如此,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也应该如此。人要按照道的自然和无为的本性,保持清静无为状态,把握好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尺度,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规律,而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横加干涉,使之最后出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局面。显然,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做,而主要是指处事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积极引导其自然发展,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而决不能理解为什么都不想、不做,结果什么事都会自然而然的办好。
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传统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党员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我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平淡处世,清静自省,坚忍不拔。
【篇二:《道德经》读后感】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篇三:道德经读后感作文】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篇四: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全书分为七卷,前六卷分别从不同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人类的情感和伦理道德产生的原因和基础,第七卷论道德哲学的体系是在前六卷基础上对此前的各种伦理学体系所作的述评。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保持和谐的奥秘。在他看来,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从日常琐事和人情世故之中引发出深刻的哲理,如同一位深明事理的老人在絮叨家常,不知不觉之间令人深受感染。这种贴近凡人生活的智慧,跨越了时代和国界的局限,打破了学术的高墙,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受益匪浅。
温家宝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为何要构建和谐社会进行深刻思考,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和谐社会理念。《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社会。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构建和谐社会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和谐社会。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看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看了这本,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党员干部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改革创新闯在先。
【篇五: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自然规律。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
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无法改变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相信这个简单道理。特别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无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响、变化、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所以,物极必反。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远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也决不可能有!
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无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变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飞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暂时的。物质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放眼世界: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家政局乃至国际形势,概莫能外。
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水的一条自然规律。也是水在常态下的一种运动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热就会变成气体,会往高处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悬浮,这是由于水脱离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两种现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规律所能涵盖的。由此可见:自然规律也是有条件的。同一件事物,时、空及环境改变了,规律也会随之而改变。这就是规律的规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感官,全面认识和系统分析客观事物,进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才是人间之正道。
【篇六:道德经读后感】
根据总公司党委的推荐,我在工作之余读完了《道德情操论》这本书,本书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市场经济。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谐地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论说明。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首创水务公司,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公司党委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
我们要善于由及大,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共产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改革创新闯在先。
【篇七:《道德经》读后感】
说实话,在这里对《道德经》发表一翻言论实在觉得资质不够。对于这本流芳千年的圣人之伟作实不应当妄下评说。然当初选择老子的这本书来写读后感是出于何种心情自己都不大清楚。可能觉得自己来完成这样的事一点都不符合我本身会去做的事,便逆行其道而择之。
在网站搜到了此书,读着它韵文哲理诗体的字词就与当初学某些文言文的感觉差不多,懵懵懂懂,读久了便有些读不下去了。还好有找到译文,不然以我的文言水平便不堪承受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第一章。作为开篇,老子便道出这道的玄妙,万物的玄妙。予道并无定义。所谓无名乃万物之始,有名乃万物之生成演变的结果。有与无之间的玄妙难以说的清楚,却是值得研究的一门大学科。因此,老子开始了他的不同寻常的道学之旅。
而这段旅程成就了老子如神一般的历史地位。我甚至可以想象的到他在他孤独而艰难的人生路上令人肃然起敬的日渐蹉跎的背影。他那么执着的那么勇敢的抱着他的理想他的追求奔走在那个动荡不堪的战乱年代,他的背后生出橄榄,飞过白鸽。同时也见证了一段历史的沉痛的心酸和锥心的期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书中很多关于无为之思,治国之策。他的很多章节都能体现其渴望和平,安定的心愿。也是当时世人的心愿。
《道德经》有被世人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人们常常把这个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却没有与德联系起来。所谓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听起来就玄乎,橡是置身于神圣却虚空的偌大殿堂却摸不着头脑。这样让人听起来就有空间放大之感的大道之说常让人产生一种盲目敬意却不知所名何状。若与其什物相关联便是好思量了。在老子的道经部分其实概括起来就是讲了修道的方法。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而德经则是告诉你修道应具备的世界观,价值观。晚辈自认为仁义善信是其内容的关键概括
在此书中讲的很多道理都有些橡佛教脱尘之说,有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调子。应该说这种相通性是必然存在的。因所谓圣人其思在凡人之上,总是站在尘世之外看世事的生离死别,善恶贫富,柴米油盐,淫欲纷争。这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大概是无奈的沧桑吧。也是屹世而孤独着的。但也只是看着世俗感叹,若是自身之度日定是淡薄名利,洒脱自在。他们永远是物质贫乏内心充裕,抑或是清心寡欲。而如老子这般的圣人内心也充斥着忧患,因为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大志,他们的无私。他们希望自己参透的这些事物能让世人有所顿悟,让仁义善信广泛深入人心以求和平安定。这是在他们眼里无休止的战乱动荡让他们内心燃气的执念。《道德经》是老子这位圣人执念开出的花,给长期受世俗世界压迫而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老子的伟大还在于其对辩证法思想发展的贡献。如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其中就体现了相对论。强调了要遵循自然规律。
我在这不对每章做出什么理解性的读感了,还是之前说的我并无资格在此多做评论。我只是可以肯定的说《道德经》里的思想确实深刻的影响着并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人文。并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国人的名族情怀中根深蒂固。
然而几千年的现实社会永远没有改变争斗、等级、贪欲等,所以长久的和平基本不存在。我想也就只有存在于小国寡民或是世外桃园那样的意境之中了。
在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来看看古人的朴素哲学事件及其有利的事。又快又好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方针政策的提出都充斥着那些恒久不变的哲学意义。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这样说过。而我也逃不出这个事实。
【篇八:《道德经》读后感】
说实话,在这里对《道德经》发表一翻言论实在觉得资质不够。
对于这本流芳千年的圣人之伟作实不应当妄下评说。然当初选择老子的这本书来写读后感是出于何种心情自己都不大清楚。可能觉得自己来完成这样的事一点都不符合我本身会去做的事,便逆行其道而择之。
在网站搜到了此书,读着它韵文哲理诗体的字词就与当初学某些文言文的感觉差不多,懵懵懂懂,读久了便有些读不下去了。还好有找到译文,不然以我的文言水平便不堪承受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第一章。作为开篇,老子便道出这道的玄妙,万物的玄妙。予道并无定义。所谓无名乃万物之始,有名乃万物之生成演变的结果。有与无之间的玄妙难以说的清楚,却是值得研究的一门大学科。因此,老子开始了他的不同寻常的道学之旅。
而这段旅程成就了老子如神一般的历史地位。我甚至可以想象的到他在他孤独而艰难的人生路上令人肃然起敬的日渐蹉跎的背影。他那么执着的那么勇敢的抱着他的理想他的追求奔走在那个动荡不堪的战乱年代,他的背后生出橄榄,飞过白鸽。同时也见证了一段历史的沉痛的心酸和锥心的期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书中很多关于无为之思,治国之策。他的很多章节都能体现其渴望和平,安定的心愿。也是当时世人的心愿。
《道德经》有被世人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人们常常把这个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却没有与德联系起来。所谓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听起来就玄乎,橡是置身于神圣却虚空的偌大殿堂却摸不着头脑。这样让人听起来就有空间放大之感的大道之说常让人产生一种盲目敬意却不知所名何状。若与其什物相关联便是好思量了。在老子的道经部分其实概括起来就是讲了修道的方法。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而德经则是告诉你修道应具备的世界观,价值观。晚辈自认为仁义善信是其内容的关键概括
在此书中讲的很多道理都有些橡佛教脱尘之说,有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调子。应该说这种相通性是必然存在的。因所谓圣人其思在凡人之上,总是站在尘世之外看世事的生离死别,善恶贫富,柴米油盐,淫欲纷争。这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大概是无奈的沧桑吧。也是屹世而孤独着的。但也只是看着世俗感叹,若是自身之度日定是淡薄名利,洒脱自在。他们永远是物质贫乏内心充裕,抑或是清心寡欲。而如老子这般的圣人内心也充斥着忧患,因为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大志,他们的无私。他们希望自己参透的这些事物能让世人有所顿悟,让仁义善信广泛深入人心以求和平安定。这是在他们眼里无休止的战乱动荡让他们内心燃气的执念。《道德经》是老子这位圣人执念开出的花,给长期受世俗世界压迫而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老子的伟大还在于其对辩证法思想发展的贡献。如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其中就体现了相对论。强调了要遵循自然规律。
我在这不对每章做出什么理解性的读感了,还是之前说的我并无资格在此多做评论。我只是可以肯定的说《道德经》里的思想确实深刻的影响着并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人文。并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国人的名族情怀中根深蒂固。
然而几千年的现实社会永远没有改变争斗、等级、贪欲等,所以长久的和平基本不存在。我想也就只有存在于小国寡民或是世外桃园那样的意境之中了。
在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来看看古人的朴素哲学事件及其有利的事。又快又好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方针政策的提出都充斥着那些恒久不变的哲学意义。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这样说过。而我也逃不出这个事实。
《道德经》读后感心得1000字:优秀古典文学,值得我们参悟。
老子真是我国辩论哲学的鼻祖,他的《道德经》充满了辩证法。世人认为《道德经》提倡无为之学,实际上他是为了有为而提出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君不为,民才有所为。汉文帝与汉景帝尊黄老之学,实施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安居乐业,财富迅速积累起来,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则南征北战,把财富都耗尽。可见无为并非不为,而是君不为,老百姓就能多为。
《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认识。教育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教育不是教师更多地施教于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会,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以朴素的辩证方法论来审视世界,审视人生,多次强调“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一个人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求华丽的辞藻;做了一点事,不能居功自恃,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许多人犯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遇到一点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经》以辩证思维来审视人生的祸与福,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顺利的时候要想到会遇到的各种挑战,
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到前途的光明。《道德经》还告诉人们,有一点是可以避免因犯错误而招至祸害的,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知足常乐”。“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祸往往出于贪婪,现在落马的高官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为贪婪吗?《道德经》最后一章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真实可信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辞藻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一定善良;真有知识的人不卖弄,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的人,其实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而不去跟别人争夺。我想我们应把它作为座右铭:不听华丽的辞藻、美丽的奉承;不炫耀自己,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谦虚谨慎,为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作者:顾明远
《道德经》里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政府的政策稳定、开明,人民就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政府的政策要是经常变化,就会使人民变得狡诈,人心变得自私自利,社会诚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认为,好的政府不会乱发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业绩,只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和政府没有关系。政策的多变,会造成政府失去诚信,人民不会相信政府。
这两章内容主要阐述了政府不能随便乱发政策,要贵其言。政策的多变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对政府的话产生怀疑,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政策的多变会使一些人不劳而获,别的人就会学他的样子,期待政策有所变化,对自己产生利益,社会因此变得浮燥,人民没有了长期奋斗的目标,急于求成,急于利用当前的政策为自己谋利,生怕政策变化让自己的目标落空。
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传承和发展。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像盖房子的工头一样,只需用尺子、规矩和墨斗划出高低、长短的标准,让手下的工人按照标准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评或是辞退他,他都不会有怨言。不能事必亲躬,处处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领,代替手下人工作。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养树一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治民如果好烦其令,看起来好像很爱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办法颁布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变化的方向,结果却使政府和人民都觉得很困苦疲乏,社会并不能安定兴旺。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我了解到老子的思想观念是无神论,道德经是老子在面对士大夫、皇族等人的提问时一些巧妙的、有逻辑的、在当时算得上空谷足音的、融合了人生经验与智慧的、具有开创性的巧妙回答,道家的智慧同样反映了道德经这部经典中的真谛:顺应自然,无欲无求,淡泊名利,知足常乐,韬光养晦,慧从静来,大器晚成,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爱无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领会、领略、体味、以致顿悟道德经中的这些精神力量,并把它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逐渐培养出自己内心的精神力量和内动力,逐渐变成一个有原则、有底线、有觉悟、有智慧、有知识、有同情心、爱憎分明、不惧世俗的人,逐渐学会收余恨,免娇嗔,休恋逝水,早悟兰因,逐渐养成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逐渐学会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不需要把自己培养成政治领袖、科技精英或者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但需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追求、有素质、有原则的新时代青年。
道家的智慧中还包含着无为而治,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所以,《道德经》教我们修道,就是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尽自己的天性来实现完美的人生,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是,道德经里面的为人处世甚至是经世济民的道理是我们必须追求完美真理,不惜所有人都认同,但是应该在全社会培养出这样的道德建设风尚与方向,让每一个人濡染在道德经道德教化的园地里,濡染在全社会明事理、有修养、显涵养的风气里,渐渐地,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会追赶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从而大踏步的向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行。(杨子源)
相信《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2024》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