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书笔记水浒传读后感

读书笔记水浒传读后感

《全美第一大银行家——贾尼尼传》读书笔记。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全美第一大银行家——贾尼尼传》读书笔记,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全美第一大银行家贾尼尼传》读书笔记

评级:他只有一张小学文凭,却能用不同的语言跟人打交道;父亲因为一美元的贷款给人打死,他却无息把钱贷给分文不名的贫民。他以一种极不正统的经营方式,打破了美国传统的民主,并在法律禁止垄断的空隙间,秘密建成了遍布欧美的意大利银行分行网。他在晚年的时候,终被推上了全美第一银行家的宝座。成为改写美国金融历史的巨人之一。

摘抄;1928年夏天,积劳成疾的贾尼尼离开了刀光剑影的纽约华尔街,回到风光旖旎的家乡意大利米兰休养。

身在意大利米兰,心在美国纽约。贾尼尼始终密切地关注着万里之遥的纽约华尔街的情况。一天,贾尼尼突然被一条新闻惊呆了:贾尼尼的控股公司纽约意大利银行的股票暴跌50%,

加州意大利银行的股票亦出现36%的跌幅。

原来,意大利银行收购旧金山自由银行之后,金融巨头摩根怀疑贾尼尼野心勃勃要控制全美国的银行业,因此在摩根控制下,纽约联储银行以意大利银行涉嫌垄断为由。强迫贾尼尼卖掉公司51%的股权。私下里摩根财团则暗暗吸纳意大利银行的股份。

而贾尼尼的行动迅速而又果断。他一方面以退出意大利银行为条件,以求拖延时间。一方面到德拉瓦注册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泛美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最大股东就是意大利银行。但由于它的股票分散在大量的小股东手里,因而外人很难再怀疑它有垄断嫌疑。

他们再以这家公司的名义,把别人控制下正在暴跌的意大利银行的股票低价买进,这样一来,便挫败了摩根等人欲置意大利银行于死地的阴谋。意大利银行不仅没有垮掉,而且越来越发展壮大。后来它甚至还吞并了美洲银行,并将各分行都全部改名为美洲商业银行,真正创立了自己的帝国。

这就是贾尼尼,宝刀不老,雄心不减,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力挽狂澜,平安渡过危机。

人物分析:贾尼尼的母亲是个坚强的女子,她一人既要照料3个孩子,又要管理果园。这样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她嫁给好心的马车夫斯卡蒂那。两年后,他们将果园和房子卖掉,搬到圣诺耶镇上居住。直到贾尼尼12岁,他们才在旧金山买了房子,开了一家斯卡蒂那商行,经营水果和蔬菜批发,做起了中间商。

贾尼尼很能吃苦,待人热情,又有心计,很快成了商行的重要帮手。

读后感:提起贾尼尼,或许很多人还不是很清楚,但提起美洲银行,可能大家都知道,它是美国第三大银行。目前资产规模仅次于花旗和摩根大通,而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它一度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也是美国第一家为普通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而它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意大利裔银行家贾尼尼一手创立的。因为对银行业发展的突出贡献,人们称他为现代银行业之父。今天的老百姓或许早已习惯了和银行打交道,很少有人想过,如果没有贾尼尼在银行业发起的革命,银行服务还只是少数富人享用的奢侈品

1949年6月,奋斗了一生的金融大王贾尼尼终于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此时,他的银行的总资产已达到了20亿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全部遗产只有价值43.9万元的私人住宅等不动产!因为他对金钱极为看淡,坚信敛聚财富会割断他和他所服务的普通大众的联系。这一点和他开办银行的平民化作风完全相同。在谢世的前一年,贾尼尼把他50万的存款全部捐献出来,用于医学研究和银行员工子弟的教育奖学金。他以他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他不为自己,而为大众的誓言。

成功秘诀

少年丧父的艰苦磨砺。

不放过赚取1美元的小生意。

一位富有的岳父+捕捉商机的敏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2000字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我不确定这到底算不算是一部女性主义的作品。但对于安娜的遭遇,我感到很熟悉,她和《红与黑》中的德雷纳夫人、《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似乎都有相似之处。

虽然这三位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幸,但是应该说她们原本都是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的。她们有丈夫,有孩子,有不错的社会地位,几乎没有什么烦恼的事。但是后来她们都觉醒了。她们发现原来她们的幸福只是表面的,不同的是安娜和德雷纳夫人是通过爱情,而娜拉则是通过一次危机。她们都发现自己的丈夫爱社会地位、名誉更甚于爱自己。因此,她们觉醒了,前面两位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而后面那位则选择了离家出走。

安娜的命运中充满了矛盾,她一方面觉得生活很枯燥、乏味,不想在虚伪的上流社会,另一方面她想追求自己从未体验过的爱情。她在这样的感情冲突中把握不住方向。见到丈夫和儿子后,她都有了异样的感觉。在内心深处,作为妻子的她与作为独立女性的她为丈夫争辩起来:他毕竟是个好人,正直、善良,事业上有成就。可是他的耳朵怎么显得这样怪呀。在安娜和情人第一次互相拥有之后,她并没有特别幸福的感觉。相反,她感到罪孽深重,又害怕又恶心。起先她把脸藏起来,一句话也不说。后来脸上露出冷漠绝望的神情。她觉得无法用语言表达那种又羞愧又兴奋又恐惧的心情。这是她想要追求自己的爱情与道德伦理约束之间的矛盾。但最终她勇敢地选择了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她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毅然与渥伦斯基相爱,她抛弃了家庭,抛弃了孩子。虽然德雷纳夫人也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她一直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她只要和于连偷情,总要受到良心的责备。起初安娜对于她的家庭、孩子也心存愧疚,安娜在难产快死的时候,说出过她真正的心里话。她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丈夫的愧疚,对往事的悔恨,叫丈夫饶恕她,而他丈夫,那个富有同情心男人,也确实原谅了她。她说:在我心里有个魔鬼,她随时会占据我,另外一个那不是我,我知道。可是后来,安娜为了爱情抛弃一切,她比起德雷纳夫人更加勇敢,她敢于向大众公开她与渥伦斯基的爱,公然挑战当时的社会制度,也敢于抛弃她原有的一切。这也使得最后当安娜被渥伦斯基抛弃时变得一无所有。

令我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处于封建社会的西方,一个丈夫能够容忍妻子背叛自己,拥有她的情人。这无论在我国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社会都是无法接受的吧。经过一番思考,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上流社会的人都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因此即便是有这样的事,丈夫也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而当作什么也不知道。对于我国自古以来只允许丈夫背叛妻子,不允许妻子背叛丈夫的观点而言,我认为西方的封建社会已经算比较尊重女性了,更别说绅士风度之类的。

其实在上流社会里,到处都充斥着妻子背叛丈夫,或是丈夫背叛妻子的事情。但是,安娜并没有像其他上流人士那样把自己的爱情变得龌龊,见不得人,她的爱情是纯洁的、健康的,因此她敢于把自己的爱情公诸于世。可是也正因为她这样的做法,违背了上流社会的潜规则,进而遭到了她所处环境的人们的唾弃。这正因如此,当安娜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孩子,失去了情人,并且受到社会的唾弃时,安娜只能走上一条不归路了。

我在思考,安娜这样的结局,这样的命运可以改变吗?如果安娜选择了安分守己,乖乖地在家相夫教子,做一个贵妇人,也许这样的生活很平静、安宁,但是她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丈夫一开始就是安娜的姑妈介绍的,卡列宁比安娜大二十岁,难以避免肯定没有感情基础,而且年龄的关系也必会导致存在隔膜,而且卡列宁更重视的是他的工作,他的应酬。虽然这样安娜能够成为一个无论在外人眼中,抑或在家人眼中的好妻子、好母亲。但是安娜的生活中只有无奈,没有幸福。然而如果安娜追求自己的爱情,与渥伦斯基私奔,安娜很快乐,但她对不起她的丈夫,她更对不起她的儿子,还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安娜父母早逝,她并不爱她的丈夫,对她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她唯一的儿子,但她为了爱情却要失去她的儿子,当她的爱情也化为泡沫时,她的人生毫无寄托,只剩绝望。这两种对立的结果是很难化解的。

我转而又想,如果安娜不是女性,而是一名男性,那结局还会这样吗?如果安娜是男的,一开始他就可以追求自己的爱情,可以追求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像列文那样。列文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基季,还可以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探讨人生的目的。即便他要同自己的妻子离婚也应该会比较容易些,孩子依然可以跟在自己身边。即便最后他受到了情人的抛弃,他还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地位,他还不至于绝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时的女性没有独立的意识,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始终还是要依赖男性。

虽然安娜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之一,她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但是托尔斯泰对安娜有的只是怜悯,他并不认同安娜抛弃家庭,他更认同传统的贤妻良母。我作为一名女性,我能够理解安娜的感情冲动与无奈,但是当自己已经有了家庭,还是要对家庭有一定的责任感,特别是对自己的孩子,这是更成熟的做法。安娜承受太大的压力,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与行为。只能说面对环境,个人的力量是相对薄弱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6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要爱情,我要自由”,这是安娜的呼声,也是那个时代所有女性的呼声,更是当代我们的呼声。
安娜卡列尼娜》中描写的几位女性向安娜,吉娣,陶丽,他们都在呼唤爱情,最终只有安娜是幸福的也是最不幸的。
着沙土和炉灰的枕木上,在锈迹斑斑的接轨上美丽高傲的安娜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他年轻吗?是的,他依然那么美丽那么耀眼,可是他的心老了,是被生活被爱情催老了。安娜的死,是一个那个时代的悲剧。
娜第一次在火车站见到伏伦斯基是他们的命运就被紧紧的纠缠在一起了,那时的安娜就像一把火,热烈而奔放,她一下子就把伏伦斯基的心给点燃了。然而正是伏伦斯基的出现安娜知道他要追求的是什么,是爱情,而不是糊里糊涂的跟卡列宁过一个有一个的八年。因为卡列宁不会爱别人,所以他就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做爱情。
那个时代根本没有所谓的爱情,“爱情”只不过是那些女人们臆造的东西,是男人玩弄女人的借口,可以使自己的行为道德化,高尚化。在我看来他们的爱情给像一种交易,女人来出卖自己的美貌,男人来出卖自己的谎言。当真正在自己利益冲突下男人会毫不犹豫踢掉绊住自己的女人,而女人这时候什么都不是,一秒前的甜言蜜语到这一刻就变得一文不值,所以我说女人很贱
老的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他们有了罪。
可知,上帝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不允许别人干他不喜欢的事,因此他又是一个独裁主义者。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30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3000字

人们常说,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而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其诞生以来,也可以是每个人,不一样时代、不一样阶层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

我们应该要全面的深入的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只片面的赞美或是批判。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

安娜聪慧、典雅、质朴、活跃,是个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孩。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象草丛中的奇葩,单纯、沉静、从容、高贵,无论在什么样是场合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她活跃的精神世界,她悠闲恬静,她的美貌、聪明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使他不由地在内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瞭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安娜的美不只是表现在言表,内心更好,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这样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安娜是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是一个正直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渥伦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很想得到解脱,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作家描绘安娜体态和精神之美。安娜的美,对作品主题表达、情感抒发和故事情节的推动发展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美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如果没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就没有渥伦斯基跟安娜的爱情,便没有卡列宁家的破裂,更没有安娜悲剧结局一百年来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

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源于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这个跟上流社会虚伪腐败的道德观念违背了。

首先表现在她与丈夫卡列宁的矛盾斗争中,属于彼得堡官僚集团的卡列宁是个残酷无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物品。安娜一再,卡列宁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机器,当他生气的时候简直是一架凶狠的机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这便是他灵魂中所有的东西!至于高尚的理想,对文化,对宗教的爱好,这些都不过是为了升官的许多敲门砖罢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宁是个虚伪的人,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象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升官的思想,他那种让人不喜欢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后八年来,卡列宁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的东西。安娜说: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这一种无爱的家庭,由一开始结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机,而当维特式的热情的渥伦斯基一出现,安娜心中的压抑已久的感情就爆发了。她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宁式的虚伪与欺骗,不顾一切,牺牲一切地与渥伦斯基结合了。

把安娜逼死的是整个上流社会而不只是卡列宁一个人。安娜的不贞,在上流社会本是很多的。不同的是,她们能单纯地甚至快活地过双重甚至多重的爱情生活,而感情真诚、严肃认真的安娜只能从悲剧的方面去看这种生活,感到虚伪,可耻,无法忍受。培脱西怂恿渥伦斯基追求安娜,渥伦斯基的母亲也赞许儿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当她们看到这并非一场社交界司空见惯的风流韵事,而是认真的爱情时,立刻当做大逆不道。安娜不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的红杏出墙,而是由于她居然公开这种爱情,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在这个社会里,莉蒂亚自诩为社会的良心,淫荡无耻的培脱西们竟是这个社会的精华的精华,卡列宁是整个社会的支柱,这样的社会不可能给予安娜正当的生活要求的肯定与人格尊严的承认。安娜悲剧的根源就在这罪恶的社会。

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悲剧内在因素。

一方面,安娜是勇敢的,她一直不后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惊人美丽的头。另一方面,安娜性格自身就面对社会,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对自由爱情与独立的要求。她变成了攀扶在渥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渥伦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的灰飞烟灭。她渴望渥伦斯基尊重她的感情,把她当作朋友和知已,不是情妇。但她没有意识到更不知道怎么样才能争取到这种平等与恒久的爱情,她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纵在渥伦斯基的手里,每一次口角之后都吓得浑身发抖。

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渥伦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愈是临近悲剧的结局,安娜的内心矛盾冲突就越是复杂,深刻,尖锐。她一会儿恨得那么深沉,一会儿又爱得那么热烈;一会儿她表现得那么坚强勇敢,一会儿又显得那么软弱怯懦;一会儿她觉得自己有一千个理由值得骄傲,一会儿又感到自己屈辱卑下;一会儿她期待得那么殷切,一会儿又失望得那么可怜;一会儿充满了生的欢乐,一会儿又幻想着死的恐怖--她的内心永远充满了惊涛骇浪,她爱得那样深切,却又爱得那样痛苦。她觉得自己酿造了一切罪过,又觉得一切罪过吞筮了她!如此一个丰满凸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成了作家笔下一种永远惊人的艺术力量。

安娜的矛盾还在于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取舍抉择,她一生只爱两个人--谢辽沙与阿克历赛,她对杜丽说:我只爱这两个人,但是难以两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却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渥伦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谢辽沙的身上,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她全身心地爱着谢辽沙,甚至连离开他一刻都不行。爱情与母爱乃是一个女子正当的生活权利,冷酷无情的社会却把它们分裂对立起来,作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剧的绝路。

爱情的幻灭是悲剧的直接原因。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和憎恨。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渥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如果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她对渥伦斯基估计过高,期望过大。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错了,他带给她的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乐。

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安娜的悲剧命运体现了生活自身的逻辑,同时揭发和揭示了沙皇俄国特别是它的上流社会的腐败和黑暗。作家用人信服的艺术力量表现了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结局。她被逼上绝路,是社会的罪过;她的死,更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这种悲剧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深远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范文2000字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我不确定这到底算不算是一部女性主义的作品。但对于安娜的遭遇,我感到很熟悉,她和《红与黑》中的德雷纳夫人、《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似乎都有相似之处。

虽然这三位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幸,但是应该说她们原本都是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的。她们有丈夫,有孩子,有不错的社会地位,几乎没有什么烦恼的事。但是后来她们都觉醒了。她们发现原来她们的幸福只是表面的,不同的是安娜和德雷纳夫人是通过爱情,而娜拉则是通过一次危机。她们都发现自己的丈夫爱社会地位、名誉更甚于爱自己。因此,她们觉醒了,前面两位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而后面那位则选择了离家出走。

安娜的命运中充满了矛盾,她一方面觉得生活很枯燥、乏味,不想在虚伪的上流社会,另一方面她想追求自己从未体验过的爱情。她在这样的感情冲突中把握不住方向。见到丈夫和儿子后,她都有了异样的感觉。在内心深处,作为妻子的她与作为独立女性的她为丈夫争辩起来:他毕竟是个好人,正直、善良,事业上有成就。可是他的耳朵怎么显得这样怪呀。在安娜和情人第一次互相拥有之后,她并没有特别幸福的感觉。相反,她感到罪孽深重,又害怕又恶心。起先她把脸藏起来,一句话也不说。后来脸上露出冷漠绝望的神情。她觉得无法用语言表达那种又羞愧又兴奋又恐惧的心情。这是她想要追求自己的爱情与道德伦理约束之间的矛盾。但最终她勇敢地选择了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她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毅然与渥伦斯基相爱,她抛弃了家庭,抛弃了孩子。虽然德雷纳夫人也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她一直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她只要和于连偷情,总要受到良心的责备。起初安娜对于她的家庭、孩子也心存愧疚,安娜在难产快死的时候,说出过她真正的心里话。她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丈夫的愧疚,对往事的悔恨,叫丈夫饶恕她,而他丈夫,那个富有同情心男人,也确实原谅了她。她说:在我心里有个魔鬼,她随时会占据我,另外一个那不是我,我知道。可是后来,安娜为了爱情抛弃一切,她比起德雷纳夫人更加勇敢,她敢于向大众公开她与渥伦斯基的爱,公然挑战当时的社会制度,也敢于抛弃她原有的一切。这也使得最后当安娜被渥伦斯基抛弃时变得一无所有。

令我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处于封建社会的西方,一个丈夫能够容忍妻子背叛自己,拥有她的情人。这无论在我国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社会都是无法接受的吧。经过一番思考,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上流社会的人都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因此即便是有这样的事,丈夫也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而当作什么也不知道。对于我国自古以来只允许丈夫背叛妻子,不允许妻子背叛丈夫的观点而言,我认为西方的封建社会已经算比较尊重女性了,更别说绅士风度之类的。

其实在上流社会里,到处都充斥着妻子背叛丈夫,或是丈夫背叛妻子的事情。但是,安娜并没有像其他上流人士那样把自己的爱情变得龌龊,见不得人,她的爱情是纯洁的、健康的,因此她敢于把自己的爱情公诸于世。可是也正因为她这样的做法,违背了上流社会的潜规则,进而遭到了她所处环境的人们的唾弃。这正因如此,当安娜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孩子,失去了情人,并且受到社会的唾弃时,安娜只能走上一条不归路了。

我在思考,安娜这样的结局,这样的命运可以改变吗?如果安娜选择了安分守己,乖乖地在家相夫教子,做一个贵妇人,也许这样的生活很平静、安宁,但是她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丈夫一开始就是安娜的姑妈介绍的,卡列宁比安娜大二十岁,难以避免肯定没有感情基础,而且年龄的关系也必会导致存在隔膜,而且卡列宁更重视的是他的工作,他的应酬。虽然这样安娜能够成为一个无论在外人眼中,抑或在家人眼中的好妻子、好母亲。但是安娜的生活中只有无奈,没有幸福。然而如果安娜追求自己的爱情,与渥伦斯基私奔,安娜很快乐,但她对不起她的丈夫,她更对不起她的儿子,还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安娜父母早逝,她并不爱她的丈夫,对她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她唯一的儿子,但她为了爱情却要失去她的儿子,当她的爱情也化为泡沫时,她的人生毫无寄托,只剩绝望。这两种对立的结果是很难化解的。

我转而又想,如果安娜不是女性,而是一名男性,那结局还会这样吗?如果安娜是男的,一开始他就可以追求自己的爱情,可以追求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像列文那样。列文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基季,还可以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探讨人生的目的。即便他要同自己的妻子离婚也应该会比较容易些,孩子依然可以跟在自己身边。即便最后他受到了情人的抛弃,他还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地位,他还不至于绝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时的女性没有独立的意识,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始终还是要依赖男性。

虽然安娜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之一,她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但是托尔斯泰对安娜有的只是怜悯,他并不认同安娜抛弃家庭,他更认同传统的贤妻良母。我作为一名女性,我能够理解安娜的感情冲动与无奈,但是当自己已经有了家庭,还是要对家庭有一定的责任感,特别是对自己的孩子,这是更成熟的做法。安娜承受太大的压力,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与行为。只能说面对环境,个人的力量是相对薄弱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_读书笔记20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_读书笔记2000字(1)

相信凡是读过或者接触过托尔斯泰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吸引。这位颇具传奇的文化巨匠通过自己的作品全面展示着19世纪的俄国风貌。其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汇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钦叹不已。

在托尔斯泰全部作品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三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三部代表作中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巨著之中艺术上最为完整的一部,并且体现了托氏思想和艺术发展道路的过渡与转变,可以称之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据了解,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社会背景是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那个时期关于家庭的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残忍的画面接连展现在他眼前,而一个妇女因为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更是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因之一。

在课上我们了解了托尔斯泰的几部作品,当老师在讲解《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时,还让我们看了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并由美国女星苏菲玛索主演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不能像文字一样将人物的思想与心理描写的特别细致,所以我特意又找来《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来细细品味。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书中有着两条几乎是平行的线索,我们甚至可以将之看成是两个剧场:一个是以安娜为中心,一个以列文为中心。而中间,全仗奥布郎斯基一家的连接,才使一部书不被分成两部。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表面上似乎是在写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失足的事情,而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借由此文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高层首长卡列宁的妻子,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年轻的伯爵渥伦斯基。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用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并在当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从而展开了一场爱情悲剧。经历了重重波折、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以及遭受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打击后,与渥伦斯基那所谓的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被遗弃,最后安娜身着那一袭与渥伦斯基初次见面时自己所穿的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卧轨,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安娜独自承担了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的后果,给人们留下了无限悲伤。

有人说在描写女性的作品中,《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无疑是一流的,在万千作品的女性人物中,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为丰满的一个。她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这无疑是极具反叛精神的。当时的社会婚姻只不过是政治的附属品,是极为物质和利益化的。因为婚姻大都并非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所以很多人在婚后会出现有情人的行为,但是人们为了名誉、地位却极其虚伪的维持着这种表面的婚姻关系。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却在这种情况下突兀的显示出了自己的疯狂,对真爱追求的疯狂,记得小说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这无疑是她的真性情,而这一不检点的举动也将她的私情暴露了出来,并且在事后疯狂的她竟然还对丈夫说出了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这样的话。安娜爱她的儿子,用她的话说儿子是她的命根,当她想用自己的名誉换儿子时遭到了拒绝。她曾经是社交界的名人,可是却因为她对真爱的追求而遭到了社会的巨大压力,受到种种冷遇,社交界不能容她,连她旧日的亲戚朋友都拒绝与她往来。可是这些还不是主要的,令安娜伤心的是自己受到了那个她奋不顾身爱上的渥伦斯基的冷淡,一场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终于在这种打击下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生命,是抗争还是悔悟?安娜卡列尼娜是那么的真实、血肉丰满,读到她死去的时候,仿佛一切就发生在眼前,她的故事和她的那种反叛精神使她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当然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还塑造了渥伦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宁等许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具光辉的,最为激情与活力的。

虽然小说只是以家庭婚姻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的,但托尔斯泰目光十分的锐利,并且能够穿透生活的壁垒而发现隐含其中的真实。托尔斯泰是一个图解自我观念的作家,不管是早期还是晚期作品,主题上的联系十分清晰,他的小说是真实的,是当时俄国的一面镜子。而这来自于他的智慧,来自于他敏感而浩瀚的心灵,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他的诚实。我相信托尔斯泰和他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一定会触动着当时乃至今后很多的人。

记得老师在讲完《安娜卡列尼娜》时说:当爱情成为一个女人生命全部的时候,也就是她悲剧生活的开始。虽然不能只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安娜卡列尼娜》,但是,相信看过这部书的女性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有更大的触动,托尔斯泰的安娜死了,死在了19世纪的俄国,但是托尔斯泰想表达的安娜思想还在,并将与《安娜卡列尼娜》一直随时间辗转下去,不再是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_读书笔记2000字(2)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我不确定这到底算不算是一部女性主义的作品。但对于安娜的遭遇,我感到很熟悉,她和《红与黑》中的德雷纳夫人、《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似乎都有相似之处。

虽然这三位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幸,但是应该说她们原本都是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的。她们有丈夫,有孩子,有不错的社会地位,几乎没有什么烦恼的事。但是后来她们都觉醒了。她们发现原来她们的幸福只是表面的,不同的是安娜和德雷纳夫人是通过爱情,而娜拉则是通过一次危机。她们都发现自己的丈夫爱社会地位、名誉更甚于爱自己。因此,她们觉醒了,前面两位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而后面那位则选择了离家出走。

安娜的命运中充满了矛盾,她一方面觉得生活很枯燥、乏味,不想在虚伪的上流社会,另一方面她想追求自己从未体验过的爱情。她在这样的感情冲突中把握不住方向。见到丈夫和儿子后,她都有了异样的感觉。在内心深处,作为妻子的她与作为独立女性的她为丈夫争辩起来:他毕竟是个好人,正直、善良,事业上有成就。可是他的耳朵怎么显得这样怪呀。在安娜和情人第一次互相拥有之后,她并没有特别幸福的感觉。相反,她感到罪孽深重,又害怕又恶心。起先她把脸藏起来,一句话也不说。后来脸上露出冷漠绝望的神情。她觉得无法用语言表达那种又羞愧又兴奋又恐惧的心情。这是她想要追求自己的爱情与道德伦理约束之间的矛盾。但最终她勇敢地选择了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她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毅然与渥伦斯基相爱,她抛弃了家庭,抛弃了孩子。虽然德雷纳夫人也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她一直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她只要和于连偷情,总要受到良心的责备。起初安娜对于她的家庭、孩子也心存愧疚,安娜在难产快死的时候,说出过她真正的心里话。她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丈夫的愧疚,对往事的悔恨,叫丈夫饶恕她,而他丈夫,那个富有同情心男人,也确实原谅了她。她说:在我心里有个魔鬼,她随时会占据我,另外一个那不是我,我知道。可是后来,安娜为了爱情抛弃一切,她比起德雷纳夫人更加勇敢,她敢于向大众公开她与渥伦斯基的爱,公然挑战当时的社会制度,也敢于抛弃她原有的一切。这也使得最后当安娜被渥伦斯基抛弃时变得一无所有。

令我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处于封建社会的西方,一个丈夫能够容忍妻子背叛自己,拥有她的情人。这无论在我国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社会都是无法接受的吧。经过一番思考,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上流社会的人都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因此即便是有这样的事,丈夫也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而当作什么也不知道。对于我国自古以来只允许丈夫背叛妻子,不允许妻子背叛丈夫的观点而言,我认为西方的封建社会已经算比较尊重女性了,更别说绅士风度之类的。

其实在上流社会里,到处都充斥着妻子背叛丈夫,或是丈夫背叛妻子的事情。但是,安娜并没有像其他上流人士那样把自己的爱情变得龌龊,见不得人,她的爱情是纯洁的、健康的,因此她敢于把自己的爱情公诸于世。可是也正因为她这样的做法,违背了上流社会的潜规则,进而遭到了她所处环境的人们的唾弃。这正因如此,当安娜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孩子,失去了情人,并且受到社会的唾弃时,安娜只能走上一条不归路了。

我在思考,安娜这样的结局,这样的命运可以改变吗?如果安娜选择了安分守己,乖乖地在家相夫教子,做一个贵妇人,也许这样的生活很平静、安宁,但是她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丈夫一开始就是安娜的姑妈介绍的,卡列宁比安娜大二十岁,难以避免肯定没有感情基础,而且年龄的关系也必会导致存在隔膜,而且卡列宁更重视的是他的工作,他的应酬。虽然这样安娜能够成为一个无论在外人眼中,抑或在家人眼中的好妻子、好母亲。但是安娜的生活中只有无奈,没有幸福。然而如果安娜追求自己的爱情,与渥伦斯基私奔,安娜很快乐,但她对不起她的丈夫,她更对不起她的儿子,还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安娜父母早逝,她并不爱她的丈夫,对她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她唯一的儿子,但她为了爱情却要失去她的儿子,当她的爱情也化为泡沫时,她的人生毫无寄托,只剩绝望。这两种对立的结果是很难化解的。

我转而又想,如果安娜不是女性,而是一名男性,那结局还会这样吗?如果安娜是男的,一开始他就可以追求自己的爱情,可以追求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像列文那样。列文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基季,还可以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探讨人生的目的。即便他要同自己的妻子离婚也应该会比较容易些,孩子依然可以跟在自己身边。即便最后他受到了情人的抛弃,他还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地位,他还不至于绝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时的女性没有独立的意识,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始终还是要依赖男性。

虽然安娜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之一,她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但是托尔斯泰对安娜有的只是怜悯,他并不认同安娜抛弃家庭,他更认同传统的贤妻良母。我作为一名女性,我能够理解安娜的感情冲动与无奈,但是当自己已经有了家庭,还是要对家庭有一定的责任感,特别是对自己的孩子,这是更成熟的做法。安娜承受太大的压力,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与行为。只能说面对环境,个人的力量是相对薄弱的。

《小熊温尼历险记》读书笔记600字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一本我认为是我所读过的最有意思的书,是一本大人小孩都有共鸣的书,这本书叫《小熊温尼历险记》,该书作者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他曾长期在著名的,《笨拙》杂志工作,撰写幽默诗文并创作轻喜剧,他就是英国著名童话作家和儿童诗人A.A.米尔恩。这本书是作者受自己小儿子克利斯朵夫罗宾的玩具棕熊的启发而创作的,这本书不但适合儿童读,成人也能在其中缅怀往日的乐趣。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在一个森林里,住着有小熊温尼和他的朋友们,有小猪皮杰、跳跳虎、驴子伊呦、克利斯朵夫罗宾、野兔等。他们每天开开心心地生活着,做游戏、唱歌、互相赠送礼物,也遇到各种各样的惊险和困境,不过他们会共渡难关,有时是凭借智慧,有时是凭借勇敢,有时是凭借友情,也有时纯粹误打误撞。在作者眼中,这样一群可爱的动物,实际就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孩子气的语言、孩子气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造就了一个充满童真的世界。

读了这本书,在我眼前浮现了很多儿时的景象,一幕幕清晰可见。这本书给我的启发也很多,想想能在这样一个童真的世界里生活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就是大人,读了这样一本书,也好象回到童年年代,重新体验人生最初时间懵懂而纯粹的欢乐和忧愁。每个人都有童年,可单单童年两个字,涉及到了永恒,是最纯最真的东西。童年就是永恒的蓝天,是不老的世界,童年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欢笑,童年使我们的人生充满阳光,童年使我们的人生充满乐趣,童年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歌声。啊,让我们记住童年,记住我们那片永恒的天空,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老的小熊温尼!

《释迦摩尼佛传》读后感


《释迦摩尼佛传》读后感(一)

在我阅读《释迦摩尼佛传》时,边读边产生了很多的感想,有整体的也有琐碎的,由于当时在学校准备期末考试以及处理手头一些事情,所以阅读时间各种零散,除了更好地了解了佛教以及佛陀的历程,了解了最基本的佛教常识,现整理部分心得如下。

一、关于佛陀出家

首先是佛陀出生后,净饭王为防止佛陀出家,助其荣登转轮圣王,想尽各种办法。极好的衣食住行,各项优秀的学习资源条件,等等。但释迦摩尼佛并未贪恋于此,反而心怀众生,追寻内心深处更为神圣持久的,感悟生老病死,求得根本的解脱之道。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累世的修行,但从另一方面看,就那世的因缘来讲,佛陀立志出家之前,见到生老病死受那么大的触动,有一定的原因是与宫中生活的巨大反差;歌姬舞女晚上的恶臭污秽之感和白日光鲜亮丽的对比,所造成的心理触动,有原因来自于太子对纯洁纯净的追寻与向往;同时,小时候的绝佳成长环境以及悉心培养也加强了太子博爱众生的能力;遍享繁华后,看透万象,看清欲望,决然放下,悟道之后内心更是明澈,魔王使尽五欲阻碍王子成佛不得成功也是必然。同时我也清楚这只是作为一个凡夫俗子个人的愚见,但不妨写下来,待日后修行提高后再来看,自嘲一下未尝不可。

但确实是被佛陀出家的巨大决心以及毅力所震撼。对大道的追寻,为了解决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人生烦恼的束缚问题,而求得解脱,巧妙得克服了出家的障碍,总能感化因缘助他出家,天地为之动容。

二、关于佛陀参访与悟道成佛

佛陀通过实证意识到,修行要持中道,不执着追求两个极端,即既不放纵,也不自虐。让我对佛学院的理念有了更好的理解和体悟,也解决了内心曾经对此的困惑。但同时,对十大弟子不同修行方式成就的了解,也很好地避免了日后修行走向偏执,辩证看问题。

一些戒律的来源与初心,方便更好地理解佛陀的本意。而不执着于戒律,狭隘了自己的思维与智慧。

连佛陀最后成就的时候,都会遇到魔王想方设法的阻碍,阿难也曾被魔王所困扰,更让我意识到修行不易,不仅是个人天赋与精进的问题,还会有很多外界的阻碍,要有直面阻碍的勇气,随时做好准备,严格要求自己。

三、关于佛教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随着僧团人数的增加,也产生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发生过很多事情,也随之产生了很多戒律,这些事情让我想到了现代的寺庙僧团,以及之前在一所寺庙结识的出家师父给我讲的寺庙里的现象以及烦心事。让我对出家人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意识到,这些问题是古往今来一直存在的,不稀奇也不必太过担忧,寺庙也并不是绝佳的清净之地,也会有很多纷争,因为出家人的并不是因为出家了习气就断了,就连十大弟子也各有特点,甚至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产生相互矛盾的地方,更何况我们凡俗之人呢。

古时出家修法因缘各异,也并不都是曾经想象得都是那么神圣的,更别提末法时代的当今了,这也算给我天真的一面一点警示吧。也正因如此,加上僧团人数如此巨大,这就涉及到管理问题,随时问题的产生,戒律也逐渐出现,有利于更好地约束僧众,克服习气。同时,经典的传承也利于佛教更加规范化地长久发展。用现代管理的角度来说,明文规定的制度约束对大多数人是很必要的,并不是有很多人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论是从发心上还是行为上,同时理解的偏差会导致理念传承出现很大的偏差。所以,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人,一定要注意制度化、规范化与人性化的结合,必要的地方更要讲明初心,方便其他人对某项内容的理解,最大程度地保证团队的团结一致,并且发挥好带头人的作用,做好表率作用。当僧团出现问题的时候,佛陀的十大弟子可以顺利解决,可是遇到根本性问题的时候,还是要看佛陀的智慧。同时,佛陀的十大弟子各异,各有出身也各有所长,在用人的时候更要尊重大家的特色与差异性,同时在人格上提倡平等。

以上是我此次阅读《释迦摩尼佛传》的部分个人感悟,很多是针对个人目前发展所想的,兴许看起来幼稚或者狂妄些,但还是坚持客观记录下来,我相信在过些时日重读此书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再看此文的时候也会有不一样的感想吧。


《释迦摩尼佛传》读后感(二)

这段时间看了《释迦摩尼佛传》,每一位人生经历不同,从里读懂的内容不同,只要我们领悟到的东西是真正有益于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远大目标的,都是好的。

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面,到处都充满这诱惑,到处都出卖欲望。打开电视有上百个频道,想看什么有什么。可以24小时不停的播。尤其是网络时代打开电脑想看什么有什么。走在步行街到处有诱人的广告。还有人不停地向你手中发广告出卖诱惑。店铺的喇叭里传出诱人的广告词,电视里面充满了美容护肤强体的广告。是想那些护肤强体的产品真的可以让人不老吗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有谁可以逃出这个规律这个世界饭店24小时开着,只要你有钱半夜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想想我们小的时候能吃一块糖都非常高兴的。流行歌曲永远唱都是着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年前人就被这样的世界所引导着,什么模特大赛歌手大赛。看看这个世界吧,电视倡导什么年前人就追随什么。这样环境成长的孩子哪里还有一个自我。被这欲望包围着的还找的到自我吗假如有一个星期离开这些电视、网络、或者各种欲望包围。想想我们是不是会感到失落,是不是甚至要骂娘。因为我们已经习惯被欲望牵引了。没有了这些牵引反而找不到自己了。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要找回自己,不要让欲望包围自己,左右自己。要作自己的主人。不要心随境转。要我们的心转境。如何能做到心转境那,那就是不向外攀缘,要向内觉照自己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寂默。佛家在修习禅定方面,四禅八定(即使是欲界定)可以帮助我们心不向外执持。向内觉照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

自我本来面目是我们生就应该具备认知的,但是因为被欲望的牵引我们找不到自我了。寂默是可以帮助我们找回自我的,寂默不是孤独。寂默是圣者的大智慧。寂默可以让我们清楚的看到这个充满被欲望牵引的世界。寂默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慈悲度众生能仁。


《释迦摩尼佛传》读后感(三)

《释迦摩尼佛传》让我更深入了解佛陀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每一位人物和故事都让我认识到佛陀是如何教育弟子的,从中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佛法,不由自禁的想起我的恩师宽宏法师曾经对弟子的尊尊教诲。

释迦摩尼佛49年弘法,他用无限的慈悲与智慧教育世人。当他曾经是悉达多太子的时候,首先看到了生、老、病、死、苦的轮回,知道了通过修行放弃私欲,可以帮助众人脱离苦海,便以此为愿,后来通过苦修证悟了应该中道修行,知道过度修行和过度的奢侈是一样的,只不过会损害身心,无法悟道。后来这位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并说出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只要恢复了自己本有的清净自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天神曾请教释迦摩尼佛,佛陀便告知所有众生都是平等无异,皆有佛相,都可以成佛,现在我们有妄想执着,真心被根本烦恼,贪、嗔、痴三毒遮蔽了,做出来的事都是颠倒的,所以沉沦苦海在六道轮回。

后来佛陀便找到曾经与他一起修行的人说:一个真正的修行佛法者,烦恼应该越来越少,性格越来越柔顺,而内心充满喜悦,这行为日趋正常,这才是修行应有的功德;如果情绪越来越低落,性格越来越偏激,烦恼越来越沉重,那么这可不是一个修行者应有的结果。 佛陀教导应放弃心中只担心自我的念头,只要不抛弃那个欲望,我们的痛苦与烦恼就不会消除。要抛弃欲望,必须正确观察事物,正确思考,保持正确的心,清净的活下去,为了人们的幸福而生存,心就会自然而然清澄,真正的幸福就是以美丽的心活下去。

有一天世尊在传法途中需借宿遇到一条毒龙,这个故事让我学会了为人处事,所有的生物都是佛子,只要抛弃憎恨、一味利己的欲望,就能成为朋友了。在这个社会中同事之间发生的不愉快等等就如毒龙这个故事一样。时间的一切本来就是苦、空、无常的,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永久保持不坏。

在世尊弟子中大迦叶喝米汤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帮助别人之心的人,在精神上是富足的人,有羞耻之心,敢于反省自己的人,就已经是一个求道的人了。要有慈悲心、忏悔心、布施心。

缘起性空,果从心生,要想得到快乐就要心灵清净,无欲无求,方自在乐活!欲望因心而起,烦恼自生,要离苦得乐就要脱离贪、嗔、痴。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不要因为惊慌浮现而生起粗暴凶残之心,忘记了本来具有温柔之本性。

如果我们能依教奉行,亦如佛陀永久住世,我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我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才是佛陀真正的弟子。天地万物有生就有死,合会必然有别离,这是无常真理的定律。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出,说法处,涅盘处,最要紧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以上是我看《释迦摩尼佛传》所学到的,这些都在《阿含经》中出现过,通过佛陀和宽宏法师的教诲,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弟子。某位居士曾说:以寂灭为体,以离相为宗,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希望我们都能悟道成佛。

《罗马人的故事》读书笔记之汉尼拔


《罗马人的故事》读书笔记之汉尼拔

第一本讲了建国五百年的故事,这一本用三分之二的篇幅讲了16年的故事——汉尼拔折腾罗马人的16年。

一些有意思的点如下:

1:个人vs.体系。汉尼拔与罗马的战争其实就是个人与体系的较量。汉尼拔的队伍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指挥一场像样的会战,而罗马则英雄辈出,有坚持持久战的战略高手,有像粘鼻虫一样跟着汉尼拔队伍就是不正面战争的骚扰高手,有专门训练奴隶队伍极大补充兵源的执政官,当然更有学习汉尼拔战术,破其西班牙大本营,直捣其北非祖国的少年天才。罗马的共和体系,每年选举两位执政官,元老院运筹帷幄,市民大会的负责选举的体系保证杰出人才的供给。所以,尽管超过六名执政官被汉尼拔给消灭,罗马始终能挑出精英与其对抗。而汉尼拔局面一旦做大后,便难以掌控,因为他没有同量级同伴能帮他经营不同区域。

罗马体系带来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兵源的补充和同盟国的坚定立场。汉尼拔也是战略高手,费尽心思瓦解罗马同盟,比如,所有同盟国的俘虏都释放,罗马俘虏就杀或卖为奴隶。但是,最终在罗马情况最危急的时候背叛的只有三个城邦以及不靠谱的高卢人。读书笔记这得益于几百年来罗马对同盟国的开放,包容,利益共享,政治平等。所以,当罗马的军团接二连三被汉尼拔整建制消灭时,罗马就像打不死的小强,又能召集更多的兵源。我觉得这就是善有善报吧,罗马用心良苦地做了几百年的好人,终于在这一场战争中得到善报。

2:绝望vs.希望。罗马前五年被汉尼拔压着打,几次打会战,基本被全歼。苦心经营的西班牙战场,也因一次失误,基本丧失战斗力,但最后都挺过来了。做企业也一样,无论面临怎样的被动甚至绝望情况,总有绝地反击的机会。总结罗马本土和西班牙战场的扭转局面的经验,有这么几点:

1)士气要保持,领袖尤其不能抱怨,悲观;

2)充分收集信息,挖掘小胜的机会。一点一点扳回来。积小胜为大胜,也可维持队伍的信心;

3)突破常规思路,敢于创新。包括用人,战术,都可打破常规,不拘泥于传统;

4)大局观,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大局把握很关键。格局也许开始并不明朗,但一定要有人能跳出时局,看透大局,最后才能做局,扭转乾坤。罗马最后选择进攻北非本土,迫使汉尼拔被召回,就是大局观的结果。

读《安娜卡列尼娜》_大学读书笔记2000字


相信凡是读过或者接触过托尔斯泰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的文学作品深深吸引。这位颇具传奇的文化巨匠通过自己的作品全面展示着19世纪的俄国风貌。其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汇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钦叹不已。

在托尔斯泰全部作品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三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三部代表作中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巨著之中艺术上最为完整的一部,并且体现了托氏思想和艺术发展道路的过渡与转变,可以称之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据了解,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社会背景是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那个时期关于家庭的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残忍的画面接连展现在他眼前,而一个妇女因为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更是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因之一。

在课上我们了解了托尔斯泰的几部作品,当老师在讲解《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时,还让我们看了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并由美国女星苏菲玛索主演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不能像文字一样将人物的思想与心理描写的特别细致,所以我特意又找来《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来细细品味。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书中有着两条几乎是平行的线索,我们甚至可以将之看成是两个剧场:一个是以安娜为中心,一个以列文为中心。而中间,全仗奥布郎斯基一家的连接,才使一部书不被分成两部。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表面上似乎是在写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失足的事情,而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借由此文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高层首长卡列宁的妻子,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年轻的伯爵渥伦斯基。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用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并在当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从而展开了一场爱情悲剧。经历了重重波折、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以及遭受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打击后,与渥伦斯基那所谓的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被遗弃,最后安娜身着那一袭与渥伦斯基初次见面时自己所穿的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卧轨,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安娜独自承担了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的后果,给人们留下了无限悲伤。

有人说在描写女性的作品中,《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无疑是一流的,在万千作品的女性人物中,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为丰满的一个。她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这无疑是极具反叛精神的。当时的社会婚姻只不过是政治的附属品,是极为物质和利益化的。因为婚姻大都并非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所以很多人在婚后会出现有情人的行为,但是人们为了名誉、地位却极其虚伪的维持着这种表面的婚姻关系。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却在这种情况下突兀的显示出了自己的疯狂,对真爱追求的疯狂,记得小说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这无疑是她的真性情,而这一不检点的举动也将她的私情暴露了出来,并且在事后疯狂的她竟然还对丈夫说出了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这样的话。安娜爱她的儿子,用她的话说儿子是她的命根,当她想用自己的名誉换儿子时遭到了拒绝。她曾经是社交界的名人,可是却因为她对真爱的追求而遭到了社会的巨大压力,受到种种冷遇,社交界不能容她,连她旧日的亲戚朋友都拒绝与她往来。可是这些还不是主要的,令安娜伤心的是自己受到了那个她奋不顾身爱上的渥伦斯基的冷淡,一场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终于在这种打击下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生命,是抗争还是悔悟?安娜卡列尼娜是那么的真实、血肉丰满,读到她死去的时候,仿佛一切就发生在眼前,她的故事和她的那种反叛精神使她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当然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还塑造了渥伦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宁等许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无疑是最具光辉的,最为激情与活力的。

虽然小说只是以家庭婚姻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的,但托尔斯泰目光十分的锐利,并且能够穿透生活的壁垒而发现隐含其中的真实。托尔斯泰是一个图解自我观念的作家,不管是早期还是晚期作品,主题上的联系十分清晰,他的小说是真实的,是当时俄国的一面镜子。而这来自于他的智慧,来自于他敏感而浩瀚的心灵,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他的诚实。我相信托尔斯泰和他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一定会触动着当时乃至今后很多的人。

记得老师在讲完《安娜卡列尼娜》时说:当爱情成为一个女人生命全部的时候,也就是她悲剧生活的开始。虽然不能只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安娜卡列尼娜》,但是,相信看过这部书的女性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有更大的触动,托尔斯泰的安娜死了,死在了19世纪的俄国,但是托尔斯泰想表达的安娜思想还在,并将与《安娜卡列尼娜》一直随时间辗转下去,不再是悲剧。

读《一大杯牛奶》有感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今天,我读了《一杯牛奶》这篇文章,深有感触,又一次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名叫霍德华·凯利的小男孩当年因饥饿四处乞讨,来到一户人家,一个女孩子给了他一大杯牛奶,让他度过了艰难时刻。后来,小男孩长大后当了医生。那个女孩得了重病,霍德华·凯利费尽心思医治好了女孩的重病,并且替她付了所有的医药费。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知恩图报的故事。这种故事一般会以一个感恩的情节为主题,使人心生感动。我们应该向这个主人公学习,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德,它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它让人们懂得互相关爱,是人们情感的连接纽带。如果说人与人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那么感恩之心就是一座桥梁。是它使人们的心灵更加纯洁,让人们幸福无比。因为你报答了别人,别人会因此而快乐,自己也随之快乐。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一饭千金》的韩信以前受一位老妇人的饭水帮助,后来他就报答了老妇人。麦当娜以前也帮助过一个老妇人,后来老妇人帮助她走红了。是啊,或许你不经意间干的一件小事,就会使别人心里感动,他们因此而产生了报答你的心。

但,也有些事物不是这样的。大家一定很熟悉《农夫与蛇》的故事吧!农夫救了蛇,蛇却咬死了农夫。俗话说得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条蛇非但不报答,还咬死了恩人,大家可不能学它呀!因为它是蛇而不是人!

总之,我们要铭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这就是我读《一杯牛奶》这篇文章的感受。

爱的衡量 ——读《满满一大杯牛奶》有感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和生命时时刻刻都需要用爱心来呵护。因为,付出自己的爱心,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有绚丽的美景,也有暗淡的掠影,只要有爱,你会发现,人生其实很美……

——题记

一个出身贫苦的男孩在接受一个女孩的接济——满满一大杯牛奶后,决定奋发图强。若干年之后,这位天使般的女孩得了一种罕见的怪病,而当年那个贫苦的男孩已成为了著名的医生,他认出了这位好心的姑娘,竭尽所能治好了她的病,并付清了一切费用。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禁为文中的主人公拍手喝彩,不仅仅是对男孩的敬意,更是被女孩的爱心所折服。要知道,当初在她面前的只是一个家庭贫苦,意志消沉的男孩,可是她却能将心比心,主动递给男孩满满一大杯牛奶。我想,在男孩心中,这不止是一杯牛奶,更是女孩对他,对一个陌生人的关怀。

是的,即使是一声亲切的问候,一次善意的安慰,甚至仅是一杯平凡无奇的牛奶,也能带来爱的温馨。一杯产生不了多少热量的牛奶,却让男孩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燃起了他对生活,对前途的新希望,也让他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记得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这么一则故事:一位74岁高龄的老奶奶,天天风里来雨里去的踏三轮车给人运货,宁愿靠劳动养活自己也不愿接受好心人的捐款。她由衷地感谢这些好心人,她说:“我还能自己劳动挣钱,可是有些人却生活得十分艰苦。我希望你们把这钱捐给比我更困难的人!”一周后,老奶奶因淋雨而生了玻一位好心人前去看望老奶奶,老奶奶却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几百元钱给这位好心人。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老奶奶从报纸上看到南方下起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她希望好心人能帮她捐给那些受苦的同胞。那位好心人劝她将这些钱留着看病,可是老奶奶依然将钱塞进了好心人的口袋中……

听了这个故事,我想所有的人都会潸然泪下。奶奶不愿意接受捐款,还毅然捐钱给灾区,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博爱情怀啊!要知道,捐款中凝聚着老人的心血;要知道,这些钱刚好能治好老人的病;要知道,这些钱刚好是他们一家老小一个月的生活费……这些钱对于老人来说是那么珍贵,可是老人却捐了,这又是一份多么贵重的爱!

其实,爱心的付出,没有衡量的尺度,即使是一元钱,一角钱,也可以创造非凡的奇迹!只要心中有爱,即使在寒冬,也能让人的心里洋溢着无比的温暖。爱心不管在哪里开花,终究有一天会在哪里结出果实!

一加一大于二 (250字)


1+12?大家都知道1+12。其实,1+12不是指数学中的,它是要告诉我们两个人合作做事要比两个人单独做事有利很多。要让我们互相合作、帮助。

《鱼竿和鱼篓》这篇文章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前两个年轻人一个要了鱼竿一个要了鱼等,一个要鱼篓。他们没有合作,所以要鱼竿的人还没找到钓鱼的地方就饿死了。要鱼篓的人一下子吃光了鱼,后来,也饿死了。

后两个年轻人同样一个要了鱼竿,一个要了鱼篓。可他们互相合作,他们共同吃着这些鱼去寻找钓鱼的地方,边钓鱼边向有人烟的地方走。最终回到了出发的地方。

我们只要互相合作,努力,什么事都能做成。我们要记住1+12的道理。

四年级:紫月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10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与读后感1000字:

书读完,印象最为深刻的当然是四个主要人物: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和列文。

在网上看了对卡列宁的评论,也是从安娜口中说出来:“木偶不是人……假如我处在他的地位,有我这样的妻子。我早就把她杀死了。”说卡列宁一心追求功名、感情麻木、虚伪自私。但我觉得卡列宁在知道妻子出轨前,还是爱着妻子的,在安娜第一次去看望兄嫂返回家时的车站,卡列宁前去接她:他接着说,但巳不再是戏谑的口气,“你想不到我多不习惯……”他久久地握着她的手,带着一种特别的微笑扶她上了马车。”回到家后他们夫妻两人继续交谈,他吻了吻她的手,坐在她身旁。

“我看,总的说来,你的旅行很成功。”他说。

“是的,非常成功。”她回答道,开始从头诉说发生的一切:她同渥伦斯卡亚伯爵夫人的旅行,她抵达车站,火车站的事故。她还谈到她先是同情她哥哥,后来又同情多莉。

“我觉得不能原谅这样的男人,即便他是你哥哥。”卡列宁严峻地说。”我觉得这对于结婚八年有一个孩子的夫妻来说,能够有亲昵的动作,有日常生活的交流,这种相处模式已经很不错。

卡列宁爱着安娜但也不否认他更醉心于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功,他不想花更多的时间去经营家庭,他希望有个稳定的家庭成为他事业成功的助力而不是绊脚石;读书笔记(m.i1766.com)他没有想过年轻貌美的妻子却需要感情生活上的关爱和激情。做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注定是要寂寞的有奉献精神的,但悲剧在于安娜不是这样的女人。说卡列宁虚伪,这似乎是所有政治家不可避免的特质,玩弄权术的人有几个不虚伪阴狠?

当安娜向丈夫坦白她有情人后,卡列宁也把自己的想法摆在明面上,这点说卡列宁不算卑鄙小人。安娜的出轨实则也让卡列宁痛苦万分,虽然很大一部分是担心名誉受损,可是情感上的受伤,是安娜不会相信的。

造成卡列宁悲剧的地方我认为是对待妻子的感情问题不善于沟通。如果交给现在的心理专家去帮助干预,这种事情恐怕就会避免发生(当然这跟这篇宏篇巨著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大相径庭)。

安娜的结果狠心点说是咎由自取,唯一称道的是她在追求爱情时的勇敢和真实。

渥伦斯基刚开始我认为他是个花花公子,但后面他能举枪自杀和参军作战,又让我对他刮目相看。用现在的看法,追求爱情没有错,而追求一个已婚的且有孩子的女人的爱情,那便是大错特错,天理难容,除非你的爱不会伤害他人。

文中最喜欢的人物当然就是列文,所幸的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朴实的踏实的人最终得到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作者:林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及读后感1500字


假如人生可以重来——《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及读后感1500字

假设,安娜内心能淡定、平和,不艳羡俊男靓女的纯真爱情;假设,安娜能够理智洞悉爱情的真相,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她的人生走向会是另一番景象,只可惜,人生没有假设,没有重来,只能是现场直播。

她出身贵族,有高贵的身世;她容貌美丽,闭月羞花;她的丈夫卡列宁身居官场高层,位高权重,爱她如心肝。她若能正视自己的种种优势资源,珍惜别的女人打拼一辈子也得不到的东西,她会享尽人间最美的生活。

她身为贵族夫人,在家相夫教子,在外交往的是社会名流。一日三餐有厨师御做,家务有仆人打扫,儿子有家庭教师管教,出门有四驾马车伺候。这样优越的生活,并没有让安娜幸福满足,而是让她的心灵日渐寂寞空虚。

诚然,安娜与卡列宁之间年龄相差过于悬殊,心灵沟通会有障碍,安娜在卡列宁身上没有尝到爱情的滋味,这是她婚后的的遗憾。没什么就想什么,缺什么就想得到什么。这是人类的天性。安娜的生活里缺少爱情,那么爱情就会像天上的月亮一样神秘而美好。安娜体内的荷尔蒙让她内心躁动不安,她的人生中,即使不出现沃伦斯基,也会出现别的什么斯基。这是青春的宿命。爱情的故事注定要在安娜身上发生。如果安娜能适可而止,品尝到爱情的滋味之后,看穿爱情的真相,及时收手,保全卡列宁一个完好的面子,她还是有机会获得卡列宁的原谅的。只可惜她被爱情烧昏了头脑,置自己的家庭儿子于不顾,毅然与情夫远走国外,以为爱情可以满足她一切的需要。当激情退却,烧昏的头脑渐渐恢复理智,她才发现她赖以寄托的爱情也渐渐远去。开始时的美好变成了彼此的怨恨和指责。

同样的,《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爱玛虽说不像安娜那样出身名门贵族,但她的家境殷实,父亲是个农庄主,家有仆人和雇工。从小和安娜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都对爱情充满美好的幻想。用现在的话说,她们都属于有文化的文艺女青年,内心的欲望永远深不可测。爱玛嫁给了包法利这个乡村医生,婚后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家里也有女佣和仆人,爱玛也和安娜一样过着悠闲地相夫教子的生活。可她并不知足,她向往上流社会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浪漫生活,嫌弃包法利的平庸和无能。与包法利夫人相比,安娜所拥有的上流社会的生活正是爱玛所艳羡的生活,但是安娜知足了吗?如果爱玛得知安娜的遭遇,她会怎么想?

安娜和爱玛,这两个女人内心共同缺乏的是爱情的滋润。她们都对爱情充满渴望和向往。当她们认为真正的爱情来临,她们选择的都是奋不顾身,飞蛾扑火般的投入到情人的怀抱。只不过安娜比爱玛幸运,沃伦斯基是真心爱她,而罗多尔夫则是情场高手玩玩而已,根本不是真心爱爱玛。

不管怎样,既然人生只有一次,爱也就爱了。如果能够及时反省自己,不再继续玩火,可能命运会重新改写。

安娜和爱玛被内心的欲望所控,无法自拔。最后,安娜众叛亲离,爱玛债台高筑,已无力回天。

作家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大痛苦:第一是得不到;第二是已经失去。”

安娜的痛苦在于失去的痛苦,原本她随娘胎而来的荣华富贵,别人一生都无法得到的东西,她生来就有,财富美貌,地位名誉。为了得到爱情,她失去了儿子、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名誉、失去了财富,失去了她原来所拥有的一切,同时爱情也变淡消失。爱玛的痛苦源于得不到的痛苦,她向往爱情,为情人不惜投掷大量金钱,租豪华宾馆,恣意享乐,以为得到了她向往的爱情。但是她却遇到了爱情的骗子。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那自称爱她的男人确离她远远。

她们的结局都一样,都选择了自杀。一个卧轨,一个服毒。是无度的欲望之火烧尽了她们的心灵,逼迫他们走向毁灭,走向死亡。

人活着不能没有欲望,因为欲望能使人不断进取,社会才会不断进步。人又不能完全被欲望所控,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应该是每一个人用智慧去思考的问题。

假如人生可以重来,我想安娜和爱玛绝不会再为爱情赴汤蹈火,去用生命换取海市蜃楼般的爱情。

假如人生可以重来,安娜一定会审慎处理与沃伦斯基的感情,尊重卡列宁的地位和荣誉,相夫教子,与卡列宁白头到老。

假如人生可以重来,爱玛也不会为了几句甜言蜜语就相信一个男人,她一定会珍爱包法利给他提供的衣食无忧的生活,平平淡淡过好每一天。

从托翁到福楼拜,从安娜到爱玛,二百年的世事沧桑,我们从来就没有失去过安娜和爱玛,她们就活在我们中间,每每捧起名著品读,总能看到安娜和爱玛在现实生活中活跃的身影。愿普天下的安娜和爱玛能多一些理性,多一些清醒,珍爱自己所拥有的,圆满地走好的自己人生之路。作者:墨为

读达尔大尼央三部曲有感


读达尔大尼央三部曲有感

“大臣们、亲王们、国王们如过眼云烟,内战也像会熄灭的火焰。而我们呢,我们会继续存在吗?我觉得我们会继续存在。”遥想那夜皇宫广场夜凉如水。椴树的浓阴筛漏下月至中天的清辉,收敛了细碎的光芒描摹着加斯科尼人铮铮的鹰钩鼻,滑过裹着神父外衣的火枪手简洁而锋利的腰肢的剪影。阿多斯平静而庄严的话语恍若夜气所氤氲摇曳的烛火。

它是一句渴望维系最亲密真诚的友谊,因而朴实无华的誓言。经不住想象的驰骋,一遍遍读来的我视其如一番致辞,将走来的一路经二十年的断章后续写,继续勇敢地铺向明天。四个骑士仿佛分布在一幅构图匀称的油画里,或是站立在荷马史诗的一页中,他们亲手折断的冰冷的长剑和紧挨着的热烈跳动的心,让我相信他们正赴一场抛洒生命和精力的尽情欢腾的盛宴。

我常常想,如果在那个楼梯的拐角处,达尔大尼央闪开一厘而没有撞上阿多斯负伤的肩膀;如果在那个宽敞的街口,没刮来一阵大风掀起波尔朵斯金玉其外的披风而把达尔大尼央卷入;如果在那级广场的台阶上,阿拉密斯使劲踩住的精致手帕没有被达尔大尼央捡起——谁能保证,这个初入巴黎的加斯科尼小伙子会挽起三条相互支持的有力的胳膊?熙来攘往的人潮中,谁安排的四支燥热的火枪筒从此同声齐鸣,以及那四柄熠熠闪光的长剑,从此挥向一致的前方?

呵,那时的他们何等匆匆,无心反顾,恐怕给不出答案来解释这奇妙的开场。赴英国,夺钻石,斗主教,惩恶行,初出茅庐的达尔大尼央携上了他近半个世纪未曾丢掉的,仿佛诞生于清晨的勇气和希望,在他偏爱的朝晖下拽起缰绳,得得马蹄踏碎一地晨露和草香。因此可以理解他这颗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心那一天多么开心,和三个伙伴携手“占据了整条街的宽度”,去向所有入席他们欢宴的来宾致意欢庆。

阿多斯,这个沉静的贵族在这样轻快的前奏里款款走来。若没有他习惯的少言寡语里闪现出的金子般的计划,和隐藏在他不愿轻易抬高或降低的高贵眉毛下的冷静,我想恐怕难有巴尔巴约客店漂亮的一睹。若少了镌入胸膛的对王权的忠诚,和对达尔大尼央“我的儿子”的称呼下如兄如父的爱,我想或许难有圣热尔韦棱堡上赫赫有名的大捷。那面挨了枪弹的餐巾在蓝天下烈烈招摇,它应是纪念火枪手们于黎塞留时期辉煌青春的旗帜。

而当纸上的三十五年光阴倏忽逝去,白发无法阻挡地从坚硬的头颅上生出,连波尔朵斯强壮如参孙的身躯也终在那个山洞里颤抖了双腿。第三本中发生最大改变的就是阿拉密斯,戴上会长的指环,披上主教的长袍,再也不见丝毫曾经那个容易脸红又一派神秘,情妇一串的阿拉米的踪迹。但直到最后我才发现,骨子里的他并没有变,他玩弄阴谋诡计,却在功败垂成之际像一个遵守游戏规则的孩子一样乖乖认输,富凯的坚持导致铁面人事件的败露,但他甚至没有太多的怨言,而选择在这种正直面前妥协。认识到是自己直接或间接地把善良的波尔朵斯拉入绝境后,他背起友情债,带他逃亡——我有多心疼那个难发一言,在胸口划出道道血痕的阿拉密斯啊!

可幸年轻时的勇气和友谊知道最后仍被这四个顽固的老人紧攥,守护着骑士精神不致其沦为唐吉可德一般的可笑和落魄。当达尔大尼央在接过元帅权杖时被炸得血肉模糊,我脑中一片空白,眼前浮现出多年前那个骑在一匹可笑的黄马上的,剑鞘拍打着腿肚子的加斯科尼小贵族,和他第一眼打量巴黎的神气伴随不安。

这是一道铿锵的休止符,英雄们的欢宴上终于灯火阑珊,人影散乱。俗话常道“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但我同样记得,一首写给福尔摩斯和华生——同样是在作品中鲜活的形象的一首诗中所言:“这里住着两位纸中之人,他们不曾活着,因此也不曾死去”。

达尔大尼央,阿多斯,波尔朵斯,阿拉密斯,这四个被大仲马挂在历史的钉子上的名字,已深深钉在我的心中。一次又一次地打开这套巨著的第一页,我会陪他们共赴这场欢腾的盛宴,在那永远的1625年。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全美第一大银行家——贾尼尼传》读书笔记”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书笔记水浒传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