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老师我喜欢你读后感

老师我喜欢你读后感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对话关系。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你也许需要"《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对话关系"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对话关系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向我们幼儿教师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幼儿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反思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纠正自己的不适宜言行,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其中解读对话这一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础。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与幼儿间的对话是师生交往的主要渠道,因此,师幼间的对话的重要性也就日益突现出来。如今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对话过程,它表现在教师与幼儿在活动中的对话关系,而师幼间的对话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体现。那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在实际的工作中与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呢?在实际工作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师幼对话关系,是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幼儿为中心的一种批判

教师与幼儿在活动中应是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彼此投入,就像一家人平平常常过日子一样,从而把所有的教育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师幼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谈话,而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对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的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

二、真诚地面对幼儿,是师幼实现对话的基础

真诚就是认真、诚恳、关切、不欺骗、不虚假――真诚地对待孩子的提问,真诚地对待孩子的告状,真诚地对待孩子的表达,甚至是孩子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每一点变化,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毫不吝啬地给予每个幼儿肯定的态度,关注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卢梭认为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精神生活,儿童具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三、重视一日生活中每一次与幼儿对话的机会

从早上的第一缕曙光到晚上的最后一抹夕阳,这之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为师幼提供了对话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有敏锐的目光,有对话的意识。幼儿园小班刚入园这一阶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显得更为重要。在训练洗手常规时,我不是专门地去说教洗手的好处,应怎样洗手等,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洗手,开始孩子们会看着老师洗,后来我们会像家里人一样一边洗一边聊天。菡菡说:老师,你的手很干净,为什么也要洗手呀?我说:因为我要帮你们盛饭,手上有细菌碰到碗吃了会生病的。噢!她的样子似乎明白了什么。一会儿站在旁边的悦悦说:老师你也是手心、手背、手指缝这些地方都洗呀?我妈妈就不像你这么洗?那一会儿你看看我这样洗得干净还是你妈妈洗得干净好吗?好。老师,我们俩比赛吧,看谁洗的又干净又快!好!如此生活式的聊天对话形式使幼儿更易于接受,也能够引导幼儿思考与尝试,更能引发出许多新的问题。

师幼对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首先要树立师幼对话的观念。就像瑞吉欧说的那样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能够获得体验和切身感受。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中,古德拉教授认为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要使教室成为“开放的教室”,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也就必须成为倾听的教育者,可见,教师的倾听与对话是多么重要。

事实上,倾听与对话发生在每一个教室,每一处教育场景,我们平时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其实,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使用的对话以向幼儿传递信息为主,而不是真正在倾听儿童,有的老师想有意识地改善这样的现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总是不能达到与幼儿互动比较理想的状态。

读到书中有一章是“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也许我们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需要做的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书中指出:在鼓励开发分享和主动倾听的环境中,对话得到最好的生成和发展。聪明的老师明白物理空间、活动安排和气氛是如何通过互相作用给孩子以机会,让他们谈话、互相倾听,安全、自在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特别是提到对话空间的内容时,解释的极其详细,包括全班对话的空间、小组对话的空间、一对一对话的空间。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学会为幼儿的对话提供空间,在哪些空间全班可以对话,在哪些空间小组可以在一起谈话,在哪些空间一对一的对话可以发生。

想起近期听过一位青年教师的语言活动,在所有环境中,教师采用的大部分都是教师对全班这样的一个对话模式,导致了整个活动的氛围都是处在一种比较躁动、又略显死板的状态中,教师在上面说的很累,而下面的幼儿虽然一起说了,但是却缺失了个别幼儿表达自我的机会,没有了体现幼儿自主性的空间,并且将幼儿的倾听忽略,这样的语言活动是无效的,幼儿在这样的时空里得不到真正的语言领域的发展,所以教师还是要认真地研读这本书,习得一些有益的方法,进而转化为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手段,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对话?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对话?

《老师,你在听吗?》第六章解读对话阐述到:获得一次对话意义的方法有很多种,关键是要以开放的态度,不同的方式理解儿童的语言,而且这种理解是整体的,而非独立的,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儿童的观点应得的尊重和关注。

每个孩子都有被人理解的需要,但不是每个孩子都天生是演说家。许多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成人往往就会忽视孩子的内心想法,也有很多时候会误解孩子,没有形成有效对话,就更不容易读懂孩子。那么,日常生活中怎样和幼儿进行有效对话呢?

首先,主动引发对话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那些比较内向,不太喜欢说话的孩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主动引发对话。比如,午睡后帮幼儿穿衣服时,可以问他们衣服是谁买的,妈妈还给你买了什么,你喜欢什么样衣服等等。在老师温和的语气里,幼儿才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

其次,提问要开放

教师与幼儿的对话其实很多很多,但往往处于教师问幼儿答的形式。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幼儿就没有继续说下去的内容了。在学习了《老师,你在听吗?》一书后,我对教师的提问艺术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就提问的开放性而言,书中第二章的一个关于马的案例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关注,这是什么动物?它是什么颜色的?你还能看见另外一种颜色吗?这些问题虽不是选择性的,但它们也是封闭式的,因为这样的谈话没有试图去发现儿童的先前知识和经验,同样关于马的提问:这里发生了什么?还有呢?那会怎么样?爸爸怎么抓住马的?这些开放式问题帮助儿童拓展思考,有利于教师发现儿童想象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将先前知识运用到操作中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

第三,读懂幼儿潜台词

很多时候,幼儿的一句话,它所要表达的意思远远不止这一句话,即所谓话里有话。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读懂幼儿话语中的潜台词,让孩子愿意主动发起对话。当幼儿告诉老师说,谁谁的杯子没放整齐,他可能是想过去帮那个孩子摆整齐,而不是想听见老师说我知道了。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通过多种引导策略,在幼儿园中进行开放性语言教育活动就能帮助孩子在运用语言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从而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获得语言的发展。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9)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9)

《老师,你在听吗》第四章中探讨了教师在促进儿童对话中的作用。在对话过程中,对话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当你进入这种学习环境中,儿童的声音是清晰的,却很难找到教师,因为他经常在儿童中间与儿童交往,倾听儿童的语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发现者,而对于儿童,这种需要则更加强烈。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在发言、动手、思考时,始终是那样强烈地想让老师发现并肯定自己的存在,因此,教师应学会善于倾听幼儿的一切表现。

我喜欢主动走近孩子,倾听他们的声音。在和幼儿交流的过程中,我常常发现许多童言趣语,这些童言趣语不但给我带来了许多欢乐,也让我从中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为他们提供适时、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更有针对性,更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幼儿探索活动的过程中,我始终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并不时用信任的眼神去鼓励他们。倾听,不仅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表达想法的机会,还是我进一步了解每位幼儿的基础,并为我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提供了依据。由于幼儿的认知结构、能力、经验存在着差异,他们在活动中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构想与行为。

于是,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我总是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观点,并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倾听成为我了解幼儿所思所想的必要手段。我想,幼儿虽小,但他们却是一个个独立、完整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们只有学会倾听幼儿的心声,才能了解他们的心思,走进他们的心灵,从而提高教育的适宜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5)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5)

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这个世界上最得人缘的,不是会说话的人,而是懂得倾听的人。手捧《老师,你在听吗?》,一个听字2024是那么的醒目,不觉让人反思起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听的行为。于是乎翻看书本,仔细阅读,书中用有目的地倾听、倾听儿童的想法、放弃对话控制权、尊重儿童的想法、从一两分钟开始,阐述了我们应学会认真倾听,有效地倾听,只有倾听才能对儿童进行教育。与此,让我深刻体会到被孩子爱戴的老师,大都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真正的倾听,不是简单地听孩子把话说完,而是心与心默默地靠近,是情与情悄悄地交流;是一颗心去感受另一颗心的跳动,一种爱去共鸣另一种爱的真情。

《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只要确确实实做到走进他们的心灵,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待问题,给他们表达自己想法、情感的机会,就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和谐地发展。

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通常有这样一种不好的习惯,别人在说话时很少耐心听,常常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主观判断对方的用意,因而误解对方的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教师在倾听时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既听清楚幼儿说的每句话,还要看仔细幼儿的行为,准确理解孩子说话的本意,善于揣摩话外之音。倾听时千万不能戴有色眼镜,要蹲下身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言行,不要轻易打断幼儿的发言,只有这样才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不断成长。

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即使你没有给对方什么指点和帮助,但有了倾听,你便在心灵上给予了他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倾听,能使孩子从小学会以平等与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联系,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更有利于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那就让我们都学会认真倾听吧。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1)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1)

《老师,你在听吗?》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并尽量提醒自己避免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对话;内心给儿童的想法做上对或错的记号;因不了解儿童而忽视他们的想法等的做法。从而让自己更进一步理解儿童有一百种语言的含义,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1.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一百种语言不是整齐划一的,存在差异,我们应用心读懂孩子的语言,允许孩子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去发展,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

2.用心关注孩子的需求

认真倾听儿童的语言,从倾听中学会关注。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种行为背后存在着内在需求,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注意身边的每一个孩子,以职业者的敏感对孩子的言语、表情、动作、行为等全身心关注。我们只有通过观察,对话,才能了解孩子的经验获得、能力发展、心理需求、学习方式,才能获得真实具体的信息,进而寻找有效教育的切入点。

3.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想法

认真与幼儿对话,从对话中学会沟通,从解读中学会了解。儿童有一百种语言,孩子的语言会告诉我们他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透过孩子眼里的万花筒来看世界,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幅作品、甚至每一句话,都标示了一个五颜六色、富有诗意的美好世界。假如我们只注意孩子是不是守成规、听指挥。假如我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孩子的创作、孩子的行为,假如我们对孩子看似出格的想法和做法不去努力地理解和加以鼓励,孩子的创造潜力就会在我们的管教中慢慢消失殆尽。

《老师,你在听吗?》它告诉我们要积极倾听、支持幼儿,鼓励幼儿敢说、想说,勇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让我们成为一名倾听式、对话式的教育者,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绚丽多彩的世界,多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内心需求,用爱呵护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尊重架起沟通理解的桥梁。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7)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7)

教育环境中的对话无处不在,不管是在日常时间里还是在活动中的对话都需要老师用心去思考、用心去提问、用心去追问、用心地与幼儿交流,才能更加促进有效教育情境的发生、发展。在《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的第二章就围绕教育环境中的对话这个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习者的声音被最多地听到

作为幼儿园教师,幼儿就是学习者,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他们所讲述的内容都是比较分散,零散的。正是因为这样老师更加要多听到幼儿的声音,抓住孩子们声音中的教育价值,开展有效地引导。

二、教师谈话是为了探究儿童的想法

在教育环境中的谈话对象包括教师和幼儿,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与幼儿谈话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用自己的语言去引导幼儿、拓展幼儿的思维。有时候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对幼儿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儿童互相交谈

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在教育环境中开展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促进幼儿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互相交谈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既是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又是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互相协调的过程。

四、儿童有时间去思考

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给予幼儿一定思考的时间,便于幼儿思考、组织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组织语言能力的发展,如果急于让幼儿交流、回答,反而会让幼儿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交流效果。

五、话题与儿童的兴趣、探索和疑问相关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与幼儿交流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幼儿才会有交流的兴趣,让交流更加顺利、更加深入。让交流的话题更加具有针对性,促进幼儿的发展。

六、记录和解读对话,以揭示儿童的思维

在与幼儿交流的时候,教师不可能立马精准地分析出幼儿的兴趣点,谈话的方向等,因此需要教师在与幼儿交谈后,将幼儿交流的主要内容记录与反思,只有这样,在下次谈话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抓住话题。

谈话是一种最简单的交流方式,但也是最难的,与幼儿谈话的技巧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磨练。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4)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4)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什么是倾听呢?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而在幼儿园,倾听是幼儿学习与他人交谈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为能力,它是幼儿学会谈话的第一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语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提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也就是说,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在当今的社会家庭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手中的掌上明珠,孩子在家就是一个个的小王子和小公主,家长们认为,只要是正常的人,其听力是先天具备的,不必刻意去培养,

但是大人在乎听孩子的要求,孩子们却不重视孩子是否在听大人的要求,而一遇到孩子不专心倾听或插话时,总是大声训斥孩子使幼儿失去倾听的欲望、兴趣,变得不听、不爱听甚至不会听。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多幼儿具有不良的倾听习惯。表现为:幼儿不能安静的倾听、随意插嘴、不能耐心的听完老师或同伴的讲述;不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爱插嘴;教师在上课提问时,有的幼儿只顾自己举手,想着自己的答案,没有听同伴回答;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表现自己而打断别人的话;还有的环顾四处或做小动作,心不在焉等等。

因此,学会倾听成为了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了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倾听对方讲话,而学前期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倾听能力的最佳期,因此我们要利用一些机会培养孩子们的倾听习惯。如利用按指令行事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如: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其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一边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利用听辨错误法来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如说玉米棒结在地下,葡萄结在树上等错误语句,让孩子倾听后,挑出毛病并纠正:利用传话法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如让妈妈每天告诉孩子一句话,再请孩子告诉爸爸,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前提,是人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正如着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态度:播种一种态度,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让我共同行动起来,让孩子们在倾听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3)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3)

《老师,你在听吗?》,本书的书名就让我们颇为震撼,是啊,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在一起,特别是在集体活动中,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看似交流地很热烈,但是结果呢?孩子获得是什么?是一个对的答案吗?这个对的答案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来说,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如何让孩子获得更多,首先我们需要洞悉儿童认识、想法、困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就是认真倾听孩子的对话。对话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然而,我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对话;对话仅仅是从教师指向孩子、再从孩子返回教师;教师内心给孩子的想法做上对或错的记号;因为不理解孩子而忽视他们的想法;根据自己的计划、进程等,使活动显得尤为仓促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也许无法很好地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更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探索的氛围。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找到了一个是对话更为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活动中力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对话的学习环境,它能促使孩子参与到主动建构对世界认识的过程中。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对话的特征: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应该是学习者即孩子的声音;我们通过谈话活动试图发现孩子的想法;孩子需要时间去思考问题;话题和孩子们的兴趣、探索相关;对话应该用来拓宽孩子的思维。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这一切发生呢?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要为孩子提供对话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之间进行对话,并且认真倾听孩子,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当孩子受到鼓励和支持,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是重要的,他们更会愿意在将来的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别人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于朋友来说是重要的,孩子越多地参与到对话中,他们就得到越多的机会去运用具有真实目的的语言;在对话过程中还可适当进行记录,充分利用对话记录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当孩子说的话被记录下来,它们就不再是暂时性的了,而是变成可以被反复再现的话语了,这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可见了,因为通过每次对话的再读和回顾,成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让我们一起认真倾听、解读孩子,使孩子们在一个快乐、自由的氛围中不断成长。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2)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2)

本书向我们幼儿教师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支能与技巧。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我们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儿童,反思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纠正自己的不适宜言行,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书中谈到孩子的自发型对话。自发型对话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只要你给孩子时间去谈话,读到这里我深有体会,想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个小事例。一次在课上,发现朱振涛和陈浩在悄悄讲话,朱振涛讲的很投入,甚至忘记观察老师。陈浩听的很认真,还不时的一起说几句。课后我将两个孩子叫到身边,问起了课堂中他们聊的话题。原来朱振涛在介绍自己昨晚新买的奥特曼玩具,并说下次带来给他一起玩。这是孩子们在交流自己的生活趣事,忽然我感到是不是我给孩子这样自由交流的时间太少了呢。

每天各个活动安排很紧凑,每个活动都有一定的常规纪律,也许真该找个时间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真正去自主交流。于是我灵机一动,在课前挤出三分钟给孩子自由交谈,渐渐我发现孩子们上课随意聊天的现象少了,孩子们的关系密切了,交际范围也广了。在这种自由谈话中老师可以是一个观察者与倾听者,尽量不去打扰到孩子们的谈话,孩子们会在这种自发型的谈话中成长。

另外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中谈到关于课堂中的谈话部分细节。书中说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属于让孩子猜测老师想法的问题。老师如果不喜欢这个答案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孩子在这个提问中是被动的。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时我的处理方式也会比较急躁不是很妥善的。

当一个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老师所要的答案,也许会有两个现象发生,一个是老师终止了他的回答,另一个可能是他的答案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被忽略掉了。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反思起来我想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提问也多提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要单一,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范文


“对教师而言,理解学习理论是很重要的。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这是出自于《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的一段话。在日常繁琐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当老师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时,教育的方法和实施才会更加有效与科学。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科学的儿童观,将自己的理念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理念。

在“学习与你的儿童观”一章中,文中的一些观点与我发生了共鸣:

第一,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在这个观点中最突出的几个字是“主动建构”,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为了“便捷”,实施了所谓的“主动”学习活动,以便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但是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了解,而不是学习。事实上,主动建构主要体现在幼儿的兴趣、教师的语言、教育环境三方面。例如在活动中教师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勇于尝试自己的想法,从思考中、实验中获得有益的经验,促进自身经验的建构。

第二,学习始于先前知识

幼儿的学习并非是凭空的,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例如在角色游戏中超市、医院、娃娃家等,幼儿先前对这些区域、材料、角色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材料和环境的辅助,幼儿会丰富自己的语言、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促进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幼儿已有能力或经验的基础之上。

第三,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社会化的情境中

学习并不是凭空的想,而是要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学习到真正的经验。“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社会化的情境中”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学习的真实性和社会性,例如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对于喝光牛奶的包装袋、班级水龙头水流的大小等现象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幼儿亲自动手摆弄,在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发现,积累经验,这时的学习才是真实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学习,幼儿才会更有兴趣去探知与学习。

科学的儿童观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多元发展的平台,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多快乐学习的经历,促进幼儿自主构建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同时,科学的儿童观不是一尘不变的,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理论才能更好地贴合实际,指导实践。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8)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8)

对教师而言,理解学习理论是很重要的。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这是出自于《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的一段话。在日常繁琐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当老师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时,教育的方法和实施才会更加有效与科学。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科学的儿童观,将自己的理念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理念。

在学习与你的儿童观一章中,文中的一些观点与我发生了共鸣:

第一,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在这个观点中最突出的几个字2024是主动建构,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教师为了便捷,实施了所谓的主动学习活动,以便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但是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了解,而不是学习。事实上,主动建构主要体现在幼儿的兴趣、教师的语言、教育环境三方面。例如在活动中教师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勇于尝试自己的想法,从思考中、实验中获得有益的经验,促进自身经验的建构。

第二,学习始于先前知识

幼儿的学习并非是凭空的,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例如在角色游戏中超市、医院、娃娃家等,幼儿先前对这些区域、材料、角色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材料和环境的辅助,幼儿会丰富自己的语言、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促进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这种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幼儿已有能力或经验的基础之上。

第三,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社会化的情境中

学习并不是凭空的想,而是要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学习到真正的经验。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社会化的情境中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学习的真实性和社会性,例如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对于喝光牛奶的包装袋、班级水龙头水流的大小等现象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幼儿亲自动手摆弄,在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发现,积累经验,这时的学习才是真实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学习,幼儿才会更有兴趣去探知与学习。

科学的儿童观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多元发展的平台,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多快乐学习的经历,促进幼儿自主构建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同时,科学的儿童观不是一尘不变的,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理论才能更好地贴合实际,指导实践。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对话关系”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老师我喜欢你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