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班主任的100个怎么办》读后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或许"《班主任的100个怎么办》读后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班主任的100个怎么办》读后感

今天拜读了杨连山老师写的《班主任的100个怎么办》,书中描述的100个怎么办,我们当过班主任的老师,看过之后,我想都会有很大的感慨,这些问题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面对的问题,我们通常遇到问题之后不之所措,或者是处理不当,引发一些矛盾。

曾经有人调查过,在新学期开始之前,老师们最怕的就是当班主任。的确,班主任每天要面对的事很多,要处理大量琐碎的事情,而且有时还会因问题处理不当引起更大的麻烦。那么我们当班主任是不是一定要这样要辛苦呢?有没有规律可寻,能不能让我们的广大班主任在轻松的工作中带好学生呢。我想本书将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有利于成为一名成功的班主任。

本书共100个问题,分四章进行阐述,包括完善自我、呵护心灵、治班方略和艺术方舟。每章回答了若干个广大班主任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本书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治班方略。本章共分27个问题,例,不会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怎么办?学生干部提出辞职怎么办?班干部威信不高怎么办?班分建设怎么办等。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个新班主任,我曾经苦思冥想,但始终没有想出一个完美的方案。现在有了这本书,我再也不怕了,我像一个在沙漠中行走久了好不容易找到水一样贪婪的从书中允吸着我需要的知识。

看了这个治班方略,我觉得以前的做法确实有点粗浅,现在我找到了科学的解决方案,这个方略为我的治班提供了理论基础,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治理班级并不是靠个人主观想象和经验就可以治理好的。他需要有一完整的理论。我也明白,理论固然重要,没有理论是万万不行的,但实践也同样非常重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我会把这套治班方略和我的治班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从而行成自己的一套治班方略。

本书所提到的100个问题都是我们班主任经常会遇到或面对的问题,它对于班主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广大班主任应该仔细阅读和研究它。

但是我在仔细读过本书后,也发现有一些遗憾的地方,本书所提出的100个问题,都是我们班主任最想知道如何解决的问题,本书也提供了理论指导,我觉得如果能结合一些精彩案例说明将更加有益,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想那样的话会对我们的帮助更大吧。

比如说第60个问题,学生干部提出辞职怎么办?作者主要从以下两点阐述,第一,弄清原因;第二耐心疏导。然后分别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我想当我们广大班主任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确实非常往下看下去,那具体的两点内容呢?我想只要当过几年班主任的都会想到,当然是没有理论支持的。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理论课,但是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如果是作者遇到这个问题他会如何处理呢?我觉得这就像我们广大教师上课时,内容非常深刻,理论深邃,但如果在这其中缺少一些生动的例子,那么我想这堂课多少会有一些让人遗憾的地方吧!当然本书作者是一位知名专家,他这样写自有道理的。总之这本书让我们受益匪浅,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啊!

在这我声明一下,我是一个才当过一年班主任的老师,所以也许说了很多毫无依据的话,缺少理论依据的,还请各位多批评指正以及恳请大家原谅!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怎么办》有感


读《怎么办》有感

——历史不会重复,但它押韵

陈斌

编者按:当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启发了列宁,写出了同名的著名篇目《怎么办》。这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当今的进步青年又有怎样的启示呢?

去年暑假从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和被玷污的》起,开始自己对俄罗斯十九世纪文学家阵列的关注。在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部分作品和传记后,我对他惊人的对生活和内心的洞察力错愕不已,但他对社会问题解决方案方面的思路似乎是枯竭的。或许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体现灵魂苦难层面显示出更大的成就。非常巧,我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认识也正是首先来源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两人曾经都是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成员,对俄罗斯的现实和未来充满着激动人心的畅想,但由于各自经历和视野的差异最终走向不同的道路。两位人物的或明或暗的争论展现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历史长河中,并在传记中反应了出来。

按照自己读的那本不远于10年之前出版的俄国传记家作品,车尔尼雪夫斯基似乎显得相当激进,但出于对当今世界整体氛围的考量,我大概能够体会到这里面会有一些进步青年所感兴趣的故事——显而易见,很多先行者在带领人民走向光明的进程中,会有不同观点的人让先行者的“先行”降格为“过激”。

我开始翻阅一些有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作品,但最开始只以其为文艺家的定位看待他,只到了解到他的入狱及《怎么办?》的写作。出于对列宁的“一切”兴趣的兴趣,这部和列宁《怎么办?》同名的作品在我心中留下了印记,不久浏览网页时遇到北大蒋洪生老师相关的文章盛赞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部作品是“一部鲜明的生活教科书”,这与自己不时思考的问题很切合:当代的青年,倘若有进步的理想,但仍有似乎繁杂的现实生活在烦扰着这种进步的真正实现——我们是拥有改造世界的斗志,但却极少有人能站在我们的这种立场上给予我们这批青年在细小的生活层面的指导。

我们的实际生存和我们的光明愿景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我们希望社会改造,但我们却沉陷于社会关系泥淖;我们渴求美好情谊,但我们却迷途于家庭实际要求……难道我们,不正是最需要解决“怎么办”这个问题的群体之一吗?实际在这一层面上,车尔尼已经远远跨越现今所谓传统的文艺家的定位,开始作为社会前辈的形象在我心中出现了。

所以,怀着期待兼疑虑的心态,开始阅读《怎么办?》。这本书的中文译本数人民文学出版社蒋路先生版本影响力最大,翻阅上世纪50年代版和本世纪初版,有两点很显著的变化。第一是译文人名的变化,前版的人物薇拉、吉尔沙诺夫、罗普诺夫、拉赫美托夫等,在新版中改为韦拉、基尔沙诺夫、洛普诺夫、拉赫梅托夫等,并无大碍。第二则是译本序的变化,50版的内容要今版详实更多、感染力更充沛,仿佛前一版流淌着盈盈的对新时代的热情讴歌,而新版则在使劲地往文艺层面限定,思考蒋路先生译本序的变化的原因——是出版社的精简要求,还是时代的不同需要呢?或许这里涉及到他们文艺的专家们关于文艺“纯不纯”的考量,但实际上想想,现在对这样的作品的关注确实要比《琅琊榜》少很多了。

阅读这样大部头的翻译作品并不舒服,首先在于人名的长度,其次在于语段的长度,同时你还要跟随作者的笔触去理解“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对我来说,第一遍只是读故事罢了。整个故事的核心是三位不普通的青年,世俗家庭的女儿薇拉面临着母亲利用她的人生进行变相的利益获取的危险,在她自发地反抗却无力自己挣脱时,医学院学生罗普诺夫被设置以薇拉的弟弟的家庭教师的形象出现在她的生活中,并以假结婚的形式帮助薇拉脱离自己的痛苦境地,作为罗普诺夫的最密切的医学院同窗,吉尔沙诺夫后来对薇拉产生了情感,因此他小心翼翼地与他们冷淡了朋友关系,但后来罗普诺夫偶然的疾病让吉尔沙诺夫重新出现。种种因素使得这种看似俗气的三角关系形成了,但这种关系并没有俗气地结束:罗普诺夫制造自杀假象并离开俄国,吉尔沙诺夫和薇拉最后走到了一起,几年之后的罗普诺夫以另一个人的身份重新回归,并与另一位女性卡捷林达成为亲密伴侣。

这个故事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感染力,在今天的很多人而言,至多会觉得圆满和欣慰,或许会赞美罗普诺夫,或许会嫌弃吉尔沙诺夫和薇拉。但以车尔尼所在的时代为参考系而言,车尔尼对这个故事的阐释令人欢愉异常。他没有陷入面对社会困顿只是反映黑暗却不指出光明的境地,而是刻画了当时出现的“新人”的几个代表。他认为时代的”恶“是有区分的,有些”恶“里会产生出”善“,在当时的俄国里,已经出现新的体现着时代进步要求的人们,而他恰恰就熟悉很多这样的青年。这些青年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按照车尔尼的笔调,他们都是利己主义者而且他们自己非常明确自己是利己主义者:罗普诺夫之所以帮助薇拉,内心的深层原因是喜欢她;吉尔沙诺夫之所以最开始疏远薇拉和罗普诺夫,内心的深层原因是逃避影响别人生活的痛苦(在他而言这似乎体现他的高尚并且他为此感到自己精神上的满足);薇拉在文中是逐渐成长的形象,她对自己的内在情感追求逐渐成熟的认识,最终导致她选择吉尔沙诺夫,这也是利己主义的选择。但他们的利己主义是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他们竭力希望达到“利己”和其他方面的协调,并因为在实际中时常苦于协调而焦虑,这一点明显地体现在三角关系的处理上——既追求自己的愿望,又不希望别人受苦楚。但是这种观念,在更高的层面上还有更博大的意味——作为社会变革者,他的行为也不能被认为是其高尚无私的证据,而只能说明他这样做,是因为这样做产生的对社会以至于对自己的好处让社会变革者自己感到内在的满足。阅读其他文献得知,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自己的评价正是如此。

车尔尼在书中对爱情的阐释,也对我们青年人的情感思考有指导意义。现代人经常的言论是“爱情无法用理性说清楚”,然而车尔尼否认这一点。他清晰而深入地分析薇拉与罗普诺夫和吉尔沙诺夫的两段情感的根源,承认了性格层面的差异对爱情生活的影响,并用精妙的手法对各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冷静剖析,每个人在这种情感痛苦中的意识转向展露无遗。就我个人感觉,书中这方面的内容,一定能让在当代社会中面对过或正在面对情感碰撞的青年感到温暖。

第一遍阅读过程中,对于书中的非主人公重要人物——拉赫梅托夫,并没有很明确的认识。为什么要存在这样一个角色,为什么只让读者稍微地领略他的些微人生历程。对于书中薇拉的四个梦,薇拉的制衣作坊,青年人的聚会,黑衣的妇女等等,都还不很清楚。拖延了几个月,上周正好又要经历十几个小时的列车旅途,又拿起这本书来尝试解决自己的疑惑。这一次阅读却竟然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原来这本小说的三角故事只是一个幌子而已。

车尔尼雪夫斯基真正要告诉读者(确切地说,是读得懂的读者)的,是最初罗普诺夫对薇拉说的那个”未婚妻“,是薇拉的第一个梦中自称“你的未婚夫们的未婚妻”的那个女性。很多历史进程中的人并没有未婚夫/妻,却为什么说自己又有未婚夫/妻呢?又是什么能够让一个人愿意以对待自己的“未婚夫/妻”的态度来用一生去对待它呢?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当年沙俄废除农奴制前后历史的进步形象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这指的是什么。车尔尼写作这本书是在狱中(像他这样的人,不管在何种境地下,都是不愿意放弃鼓舞大众的,后来他又历经多次流放,期间的故事也证明了这一点)。为了躲避严格的审查,他只能够用各种隐喻、暗示来告诉大众他的真实想法,所以最初阅读这本书时的各种疑惑也自然能够理解了。

看看这个三角故事里夹杂着什么吧?薇拉创办了空想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人合作工坊,试图借此改造社会并实现平缓地过渡,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后来写到审查官员的到来,这实际上在否定薇拉这些新人最初的改良倾向,在向所有人指出暴力革命的必然性。薇拉的四个梦里,包含着对女性解放的愿景和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勾画,而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正是以妇女的解放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至关重要的标准:”爱情的意义在于帮助对方提高,同时提高自己“,”只有帮助所爱的女性提高到独立地位的人,才算爱她”。

还有那个拉赫梅托夫,那个非主人公但是至关重要的角色,按照作者的句子,介绍这个角色,是为了让读者意识到其他的三个新人——薇拉、吉尔沙诺夫、罗普诺夫根本不是多么伟岸的人物,如果一开始读者感觉到这三个角色是如何的“光彩明丽”,那么读者对于什么叫做真正的“光彩明丽”就不可能真正的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时代,如拉赫梅托夫这样的人并不多,就如他在作品中写道“只见过六个”,但他预言到这样的人出现的意义所在。按照评论界的表述:“他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的正面人物的最高典型,是世界文学中第一个职业革命家,罗普霍夫等平常的“新人”同他比起来,就像一座简单平常的房子之于宫殿一样。”为了让读者认识到罗普霍夫等的“平常”性,车尔尼必须得刻画出这样的宫殿式的人物,但由于现实的审查条件,他不得不只刻画出这样的宫殿的一角,而只需要文中的些微的隐晦的描写,就足以让读者知道拉赫梅托夫这种人物的“伟岸”。

借用前版译本序句子:拉赫梅托夫出身于贵族家庭,他是所谓“从对岸”来到革命阵营的,因为革命是一种广泛的群众运动,能够影响和吸引统治阶级的某些优秀分子,使他们背叛他们的本阶级,投身到革命斗争里面去。拉赫梅托夫从少年时代其,就在劳动、漫游、严格的斯巴达式的生活和艰苦的地下活动中磨砺自己,他把他的全部时间精力献给公共事业。他自觉地同人民接近,人民的需要成了他的思想和行为的最高准则。他相信人民,认为他们是革命的主力,又要把它他们的自发力量提高一步。这正是六十年代俄国进步知识分子的特点。拉赫梅托夫不是狭隘的、目光短浅的实践家,他有高度的理论修养,能够指导他的战友们的实际活动。

我基本认同这段话的评价,按车尔尼的原著,我们还能够看到拉赫梅托夫作为革命者也有情感等方面的追求,他并不是一个铁石类的人物:看到葡萄酒,他也有品尝的欲望,当然还有对那位他解救过的差点掉下马的青年妇女的情感。但是出于高度的社会追求,他处处都极端严格地控制,以至于被其他人称为“严肃派”。实际上拉赫梅托夫对自己的超级训练,是为了应对将来可能面临的考验做的准备。不出所料,这一形象影响了一代代革命者,包括列宁、普列汉诺夫等。

车尔尼除了反应“新人”、比“新人”更高的拉赫梅托夫,还描绘了当时世俗世界的普通人,以薇拉的母亲为典型。他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对这位母亲予以彻底的鄙弃,而是用冷静的态度分析使这位母亲走到通过各种途径维持生计的社会环境。“您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求人家说您慈爱或善良;您自己曾在无意中坦白承认您是个又恶毒又不诚实的人,您并不以您的恶毒和不诚实为耻,您证明说,在您的生活情况下,您不可能变成别的样子。”在薇拉的第二个梦里,”未婚夫们的未婚妻,姊妹们的姊妹“告诉她“往后人们不需要变得恶毒的时候,没有她(指薇拉的母亲)倒也可以。现在却不行。你知道,善人翻不了身,恶人很强大,恶人很狡猾。不过你知道,薇罗奇卡,恶人是各色各样的:有的要世界上的事情变坏,有的虽然也是恶人,却要她变好:变好对他们有利。……你的母亲是个坏人,可她到底还是个人,她需要使你不做玩偶。有的恶人妨碍我:因为我希望人变成人,他们只希望人变成玩偶。还有的恶人却对我有帮助,他们本来不愿意帮助我,但是他们让人有变成人的余地,他们给人安排了一个变成人的机会。……我的恶人虽然恶毒,但从她的手下产生了善。你的母亲,你不必爱她,但是你的一切都是她的恩赐,你要知道:没有她,也就不会有你。”

其实,“新人”往往因为自己是“新人”,便对曾经的庸俗人彻底地否定,车尔尼告诉我这也是不正确的。除了情感、行动方面,对于当代的这些“新人“们应该怎么认识和对待周围共存的人,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综此种种来看,或许仅仅评价《怎么办?》是一部”生活的教科书“是并不足够的,它涉及到人的生命层面而不止于生活层面。虽然是一个半世纪以前的作品,但其魅力并没有减退,之所以如此,或许应验了马克吐温的话语:“历史不会重复,但它押韵(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也正因为如此,“怎么办”的问题才显得如此重要!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读后感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读后感(一)

经过多年艰苦奋斗,我国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临的困难也大量存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特别是怎么保持物价稳定、怎么解决分配不公、怎么解决住靠问题、怎么解决就业难、怎么解决看病难、怎么实现教育公平、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怎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等绕不开、躲不过的难题。这些难题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困惑着我们的思想,更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耐力。到底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又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呢?【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直面现实,应对挑战,勇敢回答了这些关注度高、挑战大、难度系数大的问题,体现了勇立潮头的理论胆识和追求真理的科学一精一神。

这本书紧扣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8个热点难点问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语言阐述理论,用生动鲜活的事例讲述问题,似家人谈心,亲切自然,如沐春风,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阅读学习中得到理论的熏陶、政策的解读、智慧的启迪。对于大学生来讲,这本书堪称理论宣传普及的成功之作、形势政策学习的良师益友。

第一,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能够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国情,增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80后、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欣逢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见证着祖国蒸蒸日上、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时也深知,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前进的道路并非坦途。通过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一性一特征的认识。书中涉及的收入分配、就业、住靠、教育、医疗、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都是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是成长中的烦恼。这些问题的集中凸显,说明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说明我们正面临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这需要我们在看到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而不盲目乐观、奋发有为而不动摇懈怠。今后1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将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时期,恰恰是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时期。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一党一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未来走向,深刻认识当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更加自觉地把个人追求融入到一党一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来很有教益。

第二,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一党一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增强对一党一和政一府的信任、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不可避免,关键是要弄清楚怎么看、怎么办。【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一书,通过深一入一浅一出地阐释和解读一党一和政一府的方针政策,全面准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从普通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问题,到大学生就业、民工娃上学问题,再到涉及全局的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用百姓话语娓娓道来。阅读这一篇篇文字,字里行间能看到一种真诚的态度,一种宝贵的勇气,一种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情怀,能深切感受到来自一党一和政一府的关切和温暖,清晰地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和前景。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对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一党一和政一府方

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来,更加自觉地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贡献智慧和力量很有教益。

第三,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培养博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品格。学可立德,问则广智。阅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不仅能加深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更能学习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本书涉及的这8个问题,既是大问题,也是难问题,说清楚、讲明白并不容易。而它善于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辩证的观点认识问题,善于运用历史的、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这样就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到事物的规律和发展的趋向。它还善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把逻辑的力量与事实的力量结合起来、把理论的严谨与表述的生动结合起来,展现了高超的说理艺术。与前几本理论通俗读物相比,今年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既分析了怎么看,又阐明了怎么办,体现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结合。由于这些特点,我们不仅可以称之为一本通俗理论读物,也可以说是一本哲学读物。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对于我们拓展视野、开阔思路,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很有教益。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一书既分析了怎么看,又阐明了怎么办,体现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结合。由于这些特点,我们不仅可以称之为一本通俗理论读物,也可以说是一本哲学读物。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对于我们拓展视野、开阔思路,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很有教益。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读后感(二)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这本通俗理论读物,紧密联系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怎么保持物价稳定、怎么解决分配不公、怎么解决住靠问题、怎么解决就业难、怎么解决看病难、怎么实现教育公平、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怎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等八个问题作了深一入一浅一出、有针对一性一和说服力的回答,既分析了怎么看、又阐明了怎么办,观点准确,道理透彻,文章清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读一性一强。特别是我们现在阅读,更加倍感问题的真实一性一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的可行一性一。作为一名基层的一党一政领导干部,真是读有所获。

一、通过阅读该书,提升自己把握热点问题的理论水平

本书列出的问题,都是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中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它的产生和解决,既有现实的一面,也有理论的一面,既与中国有关,也与国际有关。本书通过深度解读的形式,对一些理论名词和中央政策进行解释和解读,起到了引领和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怎么保持物价稳定的问题中,就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热钱、翘尾因素、准备金率等名词作了深度解读,令读者在理论的高度上有更大的收获。

峻、通过阅读该书,提升了自己对中央解决热点问题政策的理解水平

住靠乃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是每个家庭的殷切期盼。近年来,很多地方出现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现象,高房价成为时刻牵动人们神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

一党一和政一府高度重视,以坚决的态度,出重拳抑制房价过快的上涨,大力推进保障一性一住靠建设,努力解决群众住靠问题。出一台新国八条的硬招、实招,强力调控房地产市场,落实地方政一府责任、加大保障一性一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调整相关税收政策,强化差别化信贷政策,增加土地有效供一应,合理引导住靠需求,引导居民理一性一消费。

从目前来看,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投机投资一性一需求得到抑制,保障房建设明显提速。成效虽已显现,但一党一和政一府坚定不移稳控房价的目标是明确的,决心是坚定的。

三、通过阅读该书,提升了自己贯彻中央决策的自决一性一

中国社会的发展正进入小康社会的过渡期,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是理论工作者的问题,我们这些身处基层领导岗位的同志同样责无旁贷。尤其是对一党一和政一府解决问题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同样取决于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我们必须自决地与一党一中央保持高度一到,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党一的方针政策,共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把中国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读后感(三)

理论怎样才能有生命力和说服力?这始终是理论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只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理论才是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理论。

贴近群众。实践证明,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我们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提出和采取葵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改革和建设措施。我们说【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是贴近人民群众的,它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这些理论热点是来自于群众的,是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本书编写者为了编写好这本书,从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问题中梳理出更为集中、更具年度特点的怎么保持物价稳定、怎么解决分配不公、怎么解决住靠问题、怎么解决就业难、怎么解决看病难、怎么实现教育公平、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怎么遏制腐败八个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社情民意,体现了从群众中来、贴近群众的特点。贴近群众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解民忧。该书紧密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这些问题作了深一入一浅一出、有针对一性一和说服力的解答,既分析了怎么看又阐明了怎么办,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使人民群众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贴近生活。在工作、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一提到理论就挠头,觉得理论这个东西太高深了,搞不懂。有些人碰到单位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往往不愿参加,认为是一浪一费时间。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同志对理论本身认识有偏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的理论宣传工作离群众生活太远,使他们认为理论学习是领导干部的事,是一党一员的事,是理论工作者的事,与己无关。列宁在【论策略书】一文中曾这样写道: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我的朋友,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列宁的论述说明,真正的理论是来源于生活的,也只有来源于生活的理论才能把本来苍白的理论变成绿色,才能有生命力。【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关注人民群众生活的大事小情,物价问题、教育问题、住靠问题、看病问题等无不紧密连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一党一和政一府对民生的深切关注。

贴近实际。贴近实际,就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一书中阐述的八个问题都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都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既是理论热点,也是实践热点。这些问题准确把握了我国发展的阶段一性一特征,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既作出了理论概括,又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在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中既有一党一和政一府的正确决策,也有学者的建议和意见。比如,在【重拳抑房价保障助安居怎么解决住靠问题】这一部分中,除了提出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新国八条一精一神,努力巩固和扩大前一时期调控的成果,努力实现市场供求量基本平衡、结构和价格基本合理的目标之外,还指出应该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在全社会倡导树立适度、合理、节约的住靠观念。就家庭和个人来讲,应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放大住靠预期。特别是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不应过早把自己拴在房子上,先租后买、先小后大未尝不是好选择。这些观点不失为合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读《小学班主任工作》有感:班主任工作


读《小学班主任工作》有感:班主任工作

对于我这个刚走出学校,踏入工作的人来说,小学校园是陌生的。在工作的这一个学期里,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我总觉得和小孩子在一起很简单,只要投其所好,就可以接近。但其实不然。很多时候都事与愿违。所以我就看了一些关于教育类的书籍。虽然不是班主任,但我觉得班主任的工作很多,也是接触小朋友最多的。所以我就买了这本《小学班主任工作》,想从中学习一下。书中提到了班主任工作要注意的八点。

一、知己知彼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

二、习惯与养成

小学生对于规矩的养成需要一段时间,这时候班主任就要进行习惯的培养。让其能够习惯成自然,生活中处处都有习惯。

三、群体与集体

几十个孩子从不同的学校走到一起,组成一个新的班级。起初还是一个群体,还不是集体,就是要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使其渐渐成为一个班集体。

四、集体与活动

班队活动是班集体的生命,是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的有效方法。

五.沟通与协调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班主任更加应该在沟通与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孩子的朋友,可以倾诉的对象。

六.评价与激励

在评价这方面,我觉得没有笨孩子,每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可能有些还在在有些方面弱一点,但肯定也有他好的地方。老师都应该加以肯定。

七.心理与健康

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去敲开学生的心扉。在有些方面可以做一些退让。

八.道德与品德

学校应该将道德与品德的教育有机结合。我们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发展。同时应该以身作则。

看了这本书以后,让我受益匪浅,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会在今后的路上慢慢摸索。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读后感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读后感

小时候还觉得作文有什么好写的,现在觉得不一样了,写篇文章还是挺费事的,还要组织思想,组织语言、结构,不仅要有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还要表达清楚……所以写文章着实是可以锻炼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甚至逻辑思维能力的,而很少写文章的我这些能力就显得有些欠缺了,所以以后要多加锻炼了……

下面就把这次写的读后感晒晒吧: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有感

读了这本书,我感触颇深,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政府和党办事都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从发点,以人民群众利益为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着想。再一点是政府的办事方法和能力。在遇到一些危机情况的时候首先是能做到冷静,镇定的稳住局面;接着便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事实就是地、全面的分析问题;最后还能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一点事政府和我们党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深刻的认识的自己的问题并改正。

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利益为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书中所讲的八个问题无一不是关系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牵动着人民群众的心、人民群众很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怎么保持物价稳定”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菜价、米价、油价无一不是人们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的,物价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当然政府也很清晰的看到了这一点,积极的去稳定物价,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稳定;“怎么解决分配不公”又是直接关系老百姓“钱袋子”的事,当然政府同样把他当成大事,通过各种途径,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同样书中所讲的其他问题:“怎么解决住房问题”是每个家庭的殷切期盼;

“怎么解决就业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怎么解决看病难”,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怎么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解决这一问题是让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迫切需要。等这这些问题都充分体现出政府和党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体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的宗旨。

冷静,镇定的面对问题。在金融危机到来时,我们的政府没有慌,但是很紧迫,很镇定的去想办法,想办法稳住全局。这也让我想到了非典,在这个恐怖的恶魔来临的时候,我们的政府不但没有慌,我们的党不当没有慌,相反我们的一些党员同志能够积极的奋战在抗击非典病毒的最前线,用自己积极勇敢的心态,告诉人们,我们不需恐慌,只要众志成城定能战胜非典。当然那时心里很是没底的人们,包括我,在听到这样的话时,我心里放心了,因为我们的背后还有我们的政府,还有我们的党。的确,我们的政府在一些危机关头总是能够勇敢地面对,冷静、镇定地面对,并且还能给普通群众以足够的信心和强大的力量,最终稳住当前的局面。

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就拿物价上涨问题来举例。我们的党可以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比如金融危机等国际形式,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等引起的成本上升等我国现状,还有“输入性影响”,甚至自然灾害等的影响,流通环节的影响,投资炒作的影响等,全面地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而对于分配不公的问题,政府也综合地分析了社会历史原因,体制改革不到位等各个方面的原因。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拿出拿出一系列解决办法、举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全面分析了物价上涨的原因之后,我们的政府便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转稳健:管好货币稳物价;保供应:增加供给稳物价;畅流通:降低成本稳物价;强监督:规范市场稳物价;增补贴:雪中送炭惠民生等一些列措施来解决物价问题。而对于分配不公的问题,我们的政府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劳动报酬,劳有所得“鼓腰包”,包括提高普通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促工资增长、提最低标准、抓农民增收。规范分配秩序,强化监管保公平,包括:对非法收入,应坚决取缔、对“灰色收入”,应大力规范、对垄断收入,应严格调控、对高管薪酬,应规范限制;加大调节力度,财税杠杆缩差距包括: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个税调节力度、加大税收征管力度、逐步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并在在相应的举措施行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相应问题真正的的开始改善,并最终得到解决。

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深刻的认识的自己的问题并改正。( )虽然我们的政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切实的给人民带来了福利,使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使社会取得的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的政府仍在时刻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并且努力改正。就像本书中说的第八个问提“怎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从《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这项制度的提出,可以很好的折射出政府的“自我批评”,认为“成效问题并存:反腐不可松劲”、认为需“常念‘紧箍咒’”。并且也提出了相应的“改正”措施,包括:绷紧“高压线”:从严惩治不放松;构筑“防火墙”:制度反腐求长效;思想设堤防:廉政文化润人心等。

总之,通过这次对《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学习,我不仅了解到了当前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更多的是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党,对我今后的学习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让我学到了很多。

读《班主任工作100问》有感


读《班主任工作100问》有感

在学校的目里,我选择了徐维老师的《班主任工作100问新时期班主任角色定位及实践》进行阅读。这本书将班主任角色分为班级的管理者、心理的疏导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学习成绩的促进者四种不同角色,精挑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常见问题100例,有问题有对策。对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有指导作用。

这本书里提出了许多问题,例如:班主任为什么要信任学生班主任如何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班主任如何开展留白教育有一种爱叫放手等问题,单看这些问题就能看出,这些都是我们班主任日常工作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班主任为什么要信任学生》这一篇文章里,徐老师结尾写到了一句话人们总是喜欢以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来推断别人的思想、行为,这样往往会伤害别人。班主任要相信学生,与学生建立信任。因为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诚挚是架通心灵的桥梁。许多道理我们都懂得,但是真正落实到日常班主任的工作中又是否能够真的做到呢?就我自己的工作来谈,这几年一直从事高年级的教学工作。五六年级的孩子个性在逐渐形成,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眼光和观点看待世界,在班里我会经常强调自觉这个词,我希望高年级的孩子能够学会掌控自己的时间,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主安排,能进行自我约束。结合自己在自觉之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联系徐老师书中的经验之谈,我觉得在要求学生自觉的同时,老师所要给予学生充分信任,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我在这一点上有许多的努力,但是做的还不够好,要继续将信任落实到每个孩子的心里,让他们能真真切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

此外在教育案例《从一瓶饮料说起》中,一个孩子因为带饮料来学校而被老师处以不恰当的惩罚,这个故事的结尾徐老师写到实际上,教育需要从心开始。只有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了,这样才能够起到教育的效果。任何规章制度都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学生不能接受,甚至从心底开始抵触,那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成了反教育行为。这个案例也很值得反思,在班主任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很让人着急生气的时候,就可能因为自己的生气而对学生有了不太恰当的惩罚。回头想想,这些惩罚起到了教育的作用吗?学生在这次犯错之后是记住了不再犯错,是只记住了老师的过分严厉呢?不恰当的处罚会不会激起学生逆反心理?作为班主任,长期与学生一道学习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巨大,应该科学合理的教育学生,按照教育规律来教书育人,千万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做任何一个决定,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本着教育的目的来进行。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徐老师和我年龄相仿就已写出了这样的作品,这与他在工作中处处留心习惯反思的好习惯分不开,这也是今后我要努力学习的。

《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和《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和《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王志红

2006年的十月份,中途接手了高一年级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这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自己刚刚参加工作一年没有带过班而且是半道接班。在工作的过程中遇到好多自己根本做梦也没想到的情况,除了向有经验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请教外,学校给发放的《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和《班主任兵法》对我的帮助也是很大的,它们就像一位无声的但是又是有生命的老教师一样向我传授着经验对我帮助很大,下面我简单谈谈我读这两本书的一些体会。

这两本书是对青年班主任有很高借鉴价值的班级管理类书籍。它们主要以事例的形式,把拙作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情况进行介绍、总结、感悟和反思给年轻的班主任在做班级工作方面提供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探索。《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分为七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来谈班级管理工作。而《班主任兵法》又分为时间片和理论篇两个部分来讲授,把古代兵法与现代教育巧妙的结合起来。

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中有一篇文章,《班主任要做好起点工作》中谈到的第一点就是了解学生。因为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性格和个性特征也就是五光十色的,教师的教育方法就不能"一板三眼",千篇一律。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如果采取简单的办法处理,表面上学生可能怕你。但弄不好也许学生会把自己掩盖起来。因而老师在严格要求之中,要体现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潜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平等、民主、互信的师生关系,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因此我们对学生必须要有满腔的热情,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爱的力量是无穷".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表现出老师的关心、爱护,让"师爱"在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他们的母亲,又是可信赖的朋友。只有把我们的爱,播进学生的心田,学生才会敬你,信你,才会在你引导下,健康地成长。

其次在班主任工作中有耐心。班主任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还要时刻注意班上同学的方方面面。我的工作中几乎天天都有事情要解决,这也就要求我对待学生和问题时要有一定的耐心。刚做班主任时,由于没有太多的经验,所以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总想立即解决,所以处理时不免有些急躁,但是实际情况让我感到,那样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读了《冷静几分钟,再处理》之后在后面的工作中我也改变了一些工作方法。例如,我们班的学风建设一直抓得比较紧,绝大多数的同学也还比较自觉,不过这些和同学的谈话并不是一次就能奏效的,那么对于同样的问题,我就看到一次说一次,直到情况有好转。在必要的时候,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的前提下,也采取在全班批评教育的方式,让同学的群众舆论来进行监督,达到"双管齐下"的目的。有时,学生有些事情实在做得不好时,我也会很生气,但是我也尽量告诉自己要冷静,要心平气和的对待学生和解决问题。

第三《班主任兵法》里的《时机篇》使我体会到教育学生还要讲究时机 ,教师得教育工作有时也是要抢时机的。 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做好不同的思想教育工作,把握好时机对教育学生来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还要等待时机,"同样的话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说效果是不一样的。"万老师的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此教育学生需要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这两本书中的事例也好 ,理论也好对我的帮助都是很大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充分吸取经验,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争取获得不断的进步。

《班主任工作的50个细节》读后感


《班主任工作的50个细节》读后感

怀着对魏书生的敬仰,我翻开了他的著作《班主任工作漫谈》,读来豁然开朗,感受良多。魏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它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吸引着我一口气把它读完。魏书生在书的自序中写道: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读完这段话,我一下子觉得班主任这三个字是那样的神圣而高贵,班主任的形象在我心中也越来越高大,痴痴地觉得自己不能愧对班主任这三个神圣的字眼。书中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这些内容强烈地震撼了我,他是确确实实地在育人。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想,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筑好了思想教育这一地下工程,知识之树也就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了,也就水到渠成了。

魏老师说过:我是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老师。做教师而不去当班主任,那真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跟他相比,我离魏老师的境界相差实在太远了。从我踏上工作岗位,当起了班主任,学生就一直是我生活中的主要部分:与学生谈心;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遵守纪律;批评学生不团结,不讲文明礼貌;辅导学有困难的同学等等种种琐碎而又繁杂的事情充斥着我的每一天,但从心底里说我还是没有厌烦过这些事。这些经历都已经让我和我的学生们建立了一定的感情,我割舍不掉这份情。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只是停留在愿当班主任这个境界上是远远不够的,不去注意提高自己当班主任的能力,那可真是要栽跟头的。

回望自己管理的班级,总认为学生太小,不懂事。我对他们倾注了所有的爱,为他们牺牲了多少休息的时间,可他们毫无感觉,不能体谅。有时自己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可学生照样若无其事,不知发生了什么。特别是几个捣蛋鬼,处处与你作对。细想之下,这也应该是自己管理的败笔,没有引导学生去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体谅人,没有让他们形成这些良好的品质,没有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能体谅老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最后,我想用魏老师的话来表达我的感受: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晴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我相信,走近魏老师,必定能为自己寻找到一座指引航向的灯塔。作为年轻班主任。更要学习魏老师的那种事业、责任心、爱心、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等内在的精神,只要学会了用心教育,我们一定可以发展。

班主任推荐的100篇智慧美文读后感


班主任推荐的100篇智慧美文读后感

文/冯雯

借寒假之际我阅读了由着名作家大卫主编的【班主任推荐的100篇智慧美文】,本书一精一选着名作家或实力派作者面对日常生活或者命运而写下的一精一美的感悟文字,这些文章,有着溪水的清澈与月光的宁静,对生活有着极强的穿透力,需要读者深刻体会。

本书的100篇智慧美文分别由8个版块组成,一个个有关生活、学习、一爱一情等方方面面的小故事将其连接起来,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一步步得到升华。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是这样一个小故事:作者的哥哥在父母的一逼一迫下开始学习,但学习结果却不理想,而一旁玩耍的作者在没人监督的自一由环境里,边玩边学,竟然学的比哥哥快。一爱一玩是孩子的天一性一,玩和学不是矛盾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玩中学是一种被越来越多的人赞赏的教育教学方法,即让孩子在参加各种兴趣活动和游戏中,边玩边学习,寓教于玩,寓教于乐,学玩结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探索世界、认识未来的主动积极型。因为孩子对玩有很大的兴趣,活动中完全处于主体地位,能充分地投入,积极地做出反应,这样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一望,有很容易接受和掌握玩中所接触的知识和事物;其次,在玩耍中,孩子和孩子、孩子和父母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能与同伴、与父母充分地进行沟通和思想情感的交流。但是,不能过分突出了玩,产生影响孩子学习的不一良后果。这种一精一神也适合于我所教的学科:英语,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英语重在培养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所以课堂中的玩也要适当溶于其中,一味的死学、死记,虽然一时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消失殆尽。

其中还有许多能敲开人心门的小故事,还需要我好好的消化,并将其真正的运用到我的班主任和英语的教育教学中去。

班主任读后感


篇一:班主任读后感

教育是爱的艺术,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教育中的一切技巧和方法,离开这一基础都将变得苍白无力,一个对学生冷漠无情的人。是根本无法实行教育的,更谈不上教育艺术,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管理。

《班主任兵法》并没有仅仅从技巧和方法上思考我们的教育,而是从更深刻的思想和观念上给予教育更多的关注,它既给予我们教育工作战术上的指导,更给与我们战略上的思考,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西方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激烈碰撞,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交替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切既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深刻内涵,更是我们的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发挥我们的智慧,以恰当的教育方法,精湛的教育艺术,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带给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和整个人类的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篇二:班主任读后感

本学期,我利用闲暇时间拜读了李镇西先生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这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介绍了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写得很实在,读着他的文章,感觉就像是看着一集集《李镇西的故事》连续剧一样,书中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有的故事感人至深,让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做一名人民教师,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李镇西先生说: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教师要善待学生,才能使学生善良之心逐渐占据主要位置。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正直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学习文化知识,才能使学生成长为有智慧的人。在课堂上,如果想与学生交流对话,没有真爱是实现不了的。

李老师对班主任的那份执著,对爱那份坚持让人感动。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

在读到李老师对待“优生”和“差生”的做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凌飞是一个从不太优秀走向非常优秀的典型。他一开始学习就不错,如果在普通班上,老师也许不会太多地给他约束和管教。可是李老师看到的却不只是成绩,而是他做人的心态和思想,对集体的感受和奉献。读过之后感慨良多:1 、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一定各方面都是优秀的,做为班主任一定要更看重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要引导学生做品学兼优的优秀生。2 、要正视优秀生的错误,不要认为犯错是差生的专利,优秀生一犯错老师就觉得不可饶恕,要记着他们也是普通的孩子,不是学生中的圣人。3 、对优秀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因为成绩优秀而一味纵容。但又不能打击积极性,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期待和尊重。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 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篇三:班主任读后感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书中的观点深深吸引了我,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具备“三心”,即童心、爱心和责任心。这对低年级的班主任尤为重要。

一、童心

工作中常觉得自己的思想和言语和学生有一道无形的隔阂,总是不能学生和很好的沟通,换来的是自己感叹这是一种代沟。

李镇西老师在关于童心的论述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要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和学生同年龄的一个学生,这不但是教师是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更是班主任对学生产生真感情的心理基础。所谓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是指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某种意义上尽可能让自己有同年龄学生般的情感,同年龄般学生的兴趣和纯真。当我们努力保持这一份童心时,其实我们已经融入到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中去。我们便够建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和自己变得“一样大”时,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师当作朋友。当老师撕下成人的面具,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我想当我们怀着李老师所说的用童心理解童心时,我们就能够发现学生的可爱。即使学生做错了事时也是如此,因为孩子们总是怀着善良而美好地动机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总是怀着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扬、理解的心理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或许会好心办坏事,当是我们用童心去衡量时,自己就会变得平易近人,会使学生觉得你亲近,具有亲和力。

童心决定着童心,教育者的童心,是我们当好班主任的必不可少的“精神软件”。

二、爱心

李老师说“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以谈起”,可见教育离不开情感。

常听到现在的一些班主任抱怨说:我付出那么多,我把心都掏给了学生,可我的学生为什么不领我的情,难道我还不具有爱心吗?其实他们片面理解了爱心的涵义。李老师告诉我们,爱心应该是是日常生活(即常态的条件下)所自然而然的一种情感和行为。

对学生的爱,并不一定需要什么催人泪下的“爱的奉献”,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些常抱怨的班主任说这样的话的原因或许是他并不懂得“爱心”的内涵,他们把爱心建立在成绩的高低的基础上来,“爱心”化作了分数,不会去考虑学生是是否承受的了这种爱之重……其实质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李老师的话自己使我明白,只要我们真心爱学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把爱化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上,用我们平常的言行去感动学生,那么,我们就算成功了。所以让我们真正做到爱学生吧!爱每一个学生。

李老师书中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我们怎样付出爱心。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曾深情地描述“水上旅行”的情景。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孩子出去的快乐,自己攒钱买船带孩子去旅行,他说“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我想就就是“爱心”。

三、责任心

常认为责任心就是从早到晚一直陪着学生,学生成绩好,考上好的学校这就是责任心的表现。李老师让我明白,所谓真正的责任心既是班主任在日常的点点滴滴的工作中,认真细致和绝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更是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未来社会需要有责任心的人。为国家培养现代人才,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神圣的使命,更应该是班主任的自觉意识和行为。班主任每天在学生面前所展示的 言谈误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我们今天怎样对待学生,今天作学生怎样的榜样,明天的学生就怎样对待他人,我们手中诞生的是未来的人才,我们的责任重大。

责任心的背后是我们的班主任是否具有教育现想。现今社会越来越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我们的理想正在渐渐失落,更多的人把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这些人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尺,自然谈不上什么教育理想,也就不会所谓存在教育理想即责任心。而我们需要的班主任,是应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超越苦难的精神,有披荆斩棘的双手,有遥望未来的眼睛,在他们的心中应有永远燃烧着教育现想(责任心)的火距。

教育者具有怎样的思想行为就会培养出怎样的人,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理想,以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为目标,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班主任的责任心,我们才无愧于教师的历史使命。

我想当我们真正懂得了“三心”含义,明白班主任是“心”的事业时,我们跟优秀班主任的距离就在咫尺之间了。

《班主任》读后感


《班主任》读后感

很少看小说,随着年岁渐长,对任何可能会让人上瘾的东西,都很排斥。

学习工作之余,想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会去看一些名师写的经验感想类的文章,一度未曾考虑过小说题材。

偶然间,看了一本叫《班主任》的小说,给我带来了一次全新的体验。原来小说除了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带给人的知识量也可以很多。

里面没有说教,没有灌输,它带给人的体验和启发如春风化雨,是细无声的。

情节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掺杂了很多情感,它带给人的体验和启发又是具有冲击力的,让人印象深刻。

近期看了桐华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这些很久之前的感触又突然间涌现,很多话溢到嘴边。

书从女主人公罗琦琦幼小的时候开始讲起,读她的故事,也是在读自己的故事,在文字里一遍又一遍回忆自己的青春年少。

古龙,金庸,琼瑶,小虎队,四大天王,哥哥,林志颖等,这些人陪伴了琦琦的成长,也陪伴了很多读者的成长。

读来常常会勾起很多过往的记忆,一些以为彻底遗忘了的人和事,竟会第一次在回忆里出现。

我一直对童年的事一片空白,读这本书时,却想起了一些以前的事。

没有预兆,没有防备,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一直有一种隐隐的感觉,此刻更强烈了。

一些在过往的岁月中不应消散的人和事,都终将被我找到。

一些还没有来得及去深交的人,慢慢会有机会去了解,只是机缘还没有到。

因为自身性格,成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看这个世界都是戴着很多副有色眼镜的。

其中重要的一副,就是职业。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有意无意间,特别关注其中提到的学习方法,学生心理,师生关系。

即便六百多页的文字,描写这些内容的只有几句话,且杂乱无章的镶嵌其中,我也能敏锐地捕捉到。

很惭愧,从小学到高中,我基本都是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不太会自主学习。

到后来上大学,才慢慢一步一步学会学习,有了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理念。

当看到琦琦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方法时,深有同感。

只是人家很早就把学习安排得有条不紊,很有主见,很会自主学习。

这其中的时差,对一个人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育,性格的形成,人生的格局都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琦琦从一个自卑,自闭的后进生,成长为一个有爱,有信的清华高材生,不是一蹴而就的。

有她自己的勤奋刻苦,科学的学习方法,当然也离不开老师和朋友对她的提点。

小学同桌陈劲学霸以游戏的方式,让琦琦很早就会背大量的古诗词。

当很多老师都讨厌甚至羞辱她的时候,新来的高老师像一束阳光,温暖了她。高老师相信她,有意栽培她,让她参加数学竞赛。

她也没有让高老师失望,众人眼里的差生获得了绝佳的成绩。

养成的数学学习思维,对数学学习的得心应手,让琦琦触类旁通,她学习其他理科科目也变得很轻松。

初中的曾红老师,对她还知之甚少,却在很多好学生之外,偏偏挑她去参见开学典礼的演讲。

她是如此胆怯,说话声音很低,语句非常不连贯,第一次演讲不出意外的失败了。

可是曾红老师却一如既往地挑她去参加演讲比赛,甚至是学校只有一个名额的重大比赛。

在不断磨炼和培养中,琦琦克服了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胆怯,为她以后成为优秀的辩论赛选手打下了基础。

都说天才不一定有口才,有口才的一定是天才。

辩论水平的一路攀升,也可以看出琦琦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其实,不只在小说里,在现实生活中我也相信,人和人的缘分就是这么奇妙。

可能现在的领导对你并不满意,而即将调来的新领导却出乎意料的懂你,赏识你。

忘年交并不是一件难事。

有人不相信异性之间的单纯友谊,而它确确实实存在着。

琦琦获得的这些成绩只是表面上的,但是成绩背后带来的东西却如珍珠般闪亮。

在点点滴滴的进步中,在一次又一次好成绩下,在老师朋友的关爱里,琦琦的自信心开始慢慢建立起来。

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陈劲学霸,也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她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她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她获得了很好的自我效能感,强大的自信。

这份信心也会带到她以后的大学生活,职业生涯中。

而信心对于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多么重要。

自信心的获得并不是来源于成绩,成绩只是表象,成绩不好的人也可以很有自信。

自信心最根本的来源是爱,最开始也最重要的爱来自于父母。

有信心的人自带光芒,敢于付出,敢于生活,也较容易获得更多的爱。

具有悲观色彩的是,自小没有获得充足的爱的人,长大后也不容易去爱与被爱。

当琦琦开始一步一步成长的时候,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在重要的生命阶段,她遇到了一些贵人,阴差阳错地做对了一些于她一生都很重要的事。

在琦琦身上可以看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她当时的困惑,无知,懵懂,很多人都有过。

只是并非每个人都如她这般幸运,在人生的重要时刻遇到了贵人的正确提点。

当看到这本书时,会不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如果以前就读过,会不会英语成绩有很大的突破,更懂得如何去学习?

会不会明白如何交朋友,如何面对自己的感情?

会不会遇事不那么冲动,做出让自己后悔终生的事?

班主任叙事读后感


班主任叙事读后感

《班主任叙事》这本书用292个故事叙述了292个班主任在教学当中的真实感受和经历,真实演绎了什么是爱的教育,什么是潜心育人,什么是教育无痕。看着一个个的故事,我一次次地被感动着,一次次地被共鸣着,一次次地被激励着,也一次次地在思索着:假如是我,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会怎么做?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读书体会:

一、爱的事业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被无数的爱包围着:老师之爱、父母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如春之细雨,沁人心脾;也如冬之阳光,暖人心房。

师爱是一种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师爱是进入学生心灵的钥匙,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我们只有用这种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然后精雕细刻着人类最美的灵魂和情感。也正是因为这样,马XX老师能让哑巴说话;阳XX老师让一个差点被开除出学校的调皮大王变成了学生会主席杨干老师的奶妈的故事更是告诉了我们只有用无私的、真诚的爱,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和支持,班主任的幸福与快乐全在以爱育爱的过程中。

每一个后进生的转化和进步,都离不开我们很多班主任的坚持和无私付出。师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智慧;师爱是博大的,师爱的力量更是无穷的。就正如杨干老师所说的:时刻让我们自己的心湖蓄满爱心、温情与微笑,那么洒向世界的定是缕缕明丽的阳光。

二、潜心育人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贯彻这个离你那,教师不仅需要师爱,也需要教育智慧。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异,教育的情景也千变万化,所以,教师只有自觉地从各个知识领域不断吸收营养,充实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能力,提升教育智慧,才能够在与学生打交道的百般滋味中感受到教育的乐趣无穷。

书中一个个充满教育智慧的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XX老师用赏识点燃学生自信的火花;陈XX老师用支持和鼓励让每一朵小花都尽情绽放;萧XX老师用坦诚相待让爱的种子发芽;郑XX老师用宽容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的胸怀;叶XX老师用平等、互相尊重的沟通加强家校共育;时XX老师用真诚换来学生的真心;丁XX用集体的教育力量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教育无痕

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句唐诗,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更是代表着一种教育境界教育无痕。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

成功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做事。黄XX老师的润物无声,育人无痕向我们展现了教育无痕的魅力;吴XX老师的教育处处有契机告诉了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抓住和创造教育契机;杨XX老师的通往心灵之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有效沟通才能有效教育

教育无痕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艺术,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它所带来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成效道是无痕却有痕,这种痕旁人见不到,却深深地铭刻在学生的心头。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是这样一份叶的事业,我愿为这样一份荣耀的事业奋斗终生。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读了292个故事,我的心也被洗涤了292次,也更加坚定了我今后的执教之路与爱同行。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班主任的100个怎么办》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