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爱心树读后感

爱心树读后感

读后感《爱心育人》。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读后感《爱心育人》》,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读后感《爱心育人》

暑假中我看了一本有关斯霞教育生涯的书《爱心育人》,精彩的故事和感人的事迹深深地吸引了我。捧读这本书,我就被书中的描述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

看后的最大感触就是斯霞老师年轻的心。十年xxx后,当她重新走上讲台时,她已是六十几岁,按说这么大的年纪加上生活的磨难,她该好好地享受晚年了,但她却又走上了她钟爱一生,追求一生的讲台,当她重新走上讲台时,她便焕发了青春,恢复了年轻。

我想,斯老师之所以永远年轻,是因为她有一颗伟大的爱心。爱教师职业,爱学生,无限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斯老师从18岁当教师开始,一生只爱教师这一行,爱得痴迷,爱得纯真。她曾主动放弃过当官的机会,地位不位所动;她从未有过跳槽谋利的杂念,金钱部位所动。她只喜欢当小学老师,只喜欢学校。对于从事教师职业,她终身无悔。斯老师的心里只有学生,学生的衣食冷暖在她心里,学生的头疼脑热在她心里,学生的举手投足在她心里,学生的学习品行在她心里,学生的一生未来都在她心里。斯老师爱学生是一种真挚的师爱。斯霞曾说:我爱学校,我喜欢孩子,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感到自己永远年轻。学校与学生是斯霞老师的快乐之源和生活寄托。

斯霞老师之所以永远年轻,是因为她有一颗珍贵的童心。童心是智慧之树的小嫩芽儿,是创造之花的花骨儿;同时,童心也是师爱的源泉。童心永驻,正是斯老师高尚师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善于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其敏感的童心,及时捕捉孩子们的童趣,急儿童所急,想儿童所想,爱儿童所爱,恨儿童所恨,悉心呵护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斯霞老师之所以永远年轻,是因为她有一颗领异标新的进取心,斯霞堪称一位教育改革的弄潮儿,识字2024教学改革,她独树一帜;锲而不舍,不断创造出新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一个创新意识强的人,她必然会自觉地接收新的信息,她的思想观念就不会陈旧,她的精神状态就会永远保持进取的蓬勃的朝气。

斯霞老师不愧为一代师表,人师楷模。她的高尚师德和精湛的教艺,是我们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继承。

在这里,我祝愿斯霞永远年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班主任经验交流:用爱心育人


班主任经验交流:用爱心育人

用爱心育人,是我们班主任应具备的教育理念。以前经常听到差生和后进生之类的称谓,我觉得这不利于对学生的理解和教育。我曾经读过海南东方师范学校代云健老师写的一篇文章,称这样的学生为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是指有学习障碍、有不良行为或心理不健康等特点,并需要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是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每个班集体当中都有这样的学生,因而转化问题学生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与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施以爱的教育。爱的教育离不开严格与宽容,离不开耐心与说理,离不开期望与赏识。

当班主任的经验告诉我,学生犯了错误或存在其他不良倾向,只是一方面的问题,不要给学生下死结论。班主任应严格要求,同时要拥有宽容的态度,淡泊的心态,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认识到自己也能行,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他指出:自尊需要一旦受挫,就将使人产生自卑、较弱、无能的感受,使人失去信心,无所作为。只有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最旺盛的创造力,实现自我,获得成功。因此我在教育实践中,尝试着充分尊重差生的自尊需要,肯定他们的优势,赞赏他们的成绩。收到了初步的成效。

我班有个学生叫胡某,他是我班男生中最为调皮,令人头痛的学生。他虽然头脑灵活,但自控能力差,上课随便插嘴、讲废话,作业经常少做或不做,还有说谎的坏习惯。开学初几乎每天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但不奏效。我及时和他的家长取得了联系,通过交流了解到,胡某的家庭环境比较特殊。他的父亲常年在外面跑长途送货车,很少回家。母亲是继母,开一家小吃店,每天都很忙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辅导和关爱孩子。从她母亲的谈话中了解到,他从小调皮好动,经常说谎,还喜欢动别人的东西,作为继母,她也不方便经常深说或者惩罚孩子。也许她有她的难处吧?我并没有多问。我及时和他的父亲取得了联系,他的父亲当时正在海南,通过电话的交流,我得到了家长的信任和支持。他的父亲把孩子全全交给我,让我教育帮助。

通过细心的观察我发现,胡某极不自信,不敢主动与伙伴,老师,家长交往,又不敢说出内心的渴求与希望,总是躲避着别人的指责,小心地维护着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压抑着内心的情感。有一天课间,别的同学都已经出去,他在教室里磨蹭,我看见他的手里紧攥着10元钱。我产生了怀疑,他的继母是不可能给他这么多钱的,于是把他叫过来询问。孩子刚开始沉默不语,经过我细心的劝导,他小声说是偷同学的钱。我当时很气愤,他平时就乱动同学的东西,多次教育仍不悔改,这次居然拿其他同学的钱。我想惩罚他,让他公开道歉。但稍稍平静之后,我意识到这个学生内心深处也渴望着被人关注,被人理解和尊重,渴望着同学的理解,老师的帮助,家长的呵护。我把这件事暂时放下,告诉他这是我们两个人的秘密。我耐心的劝导并且与母亲取得了联系,课后经常帮助他,多和他聊天。没过几天,他主动找我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说他把10元钱拿来了,要主动向那位同学道歉,承认错误。

这件事之后,我发现孩子的自尊需要得到了满足,他增添了许多自信,也经常和我聊天。根据他的这一心理,我决定将计就计。我从这个学生头脑灵活、反应快的优点入手,以他一次不举手就随口答为突破口,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还肯定了他回答的合理之处。而后的一段日子,我有意识地对他多次赞赏,有时甚至用夸张的表情、惊讶的语气说你真聪明。没想到能回答地这么好!太棒了!与此同时,对他在校进步的表现我还打电话给家长予以表扬。从此,他的表现明显有了好转,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作业也认真完成,上课乱动的现象也有意识地控制。

???为了燃起他更强烈的成功欲望,在他获得成功感、倍感骄傲与自豪的时候,我给了他一点点挫折感。嗯,这个问题基本正确,但不够全面。如果看看书再回答,相信你会说得更好。而他达到新的更高要求的时候,我又对他大加赞赏。这使他内心的自尊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他上课越来越配合。上我的课,他不但不讲闲话了,而且还能积极举手发言。我对他的赞赏激起了他强烈的上进心,想当一个好学生的归属感日益强烈。我的赞赏牵引他走向一个又一个进步,他越来越爱探究学习问题,成绩自然也就上去了,这次考试数学取得良好的成绩,其他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经过这件事,我深深感到,尊重和赞赏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正如林肯所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确实,获得他人的赞赏与肯定,达到自我实现,是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以后的精神上的一种高级需求。这种需求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世界上许多卓有成就的人就是在追求社会肯定中获得成功的。实验心理学对酬谢和惩罚所做的研究表明:受到表扬后的行为,要比挨训后的行为更合理、更有效。真心诚意地赞扬对方,鼓励对方,自然而然地使对方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这就为矛盾的解决提供了心理契机。

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一位学生都不想做差生。他们所以落后一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由于自尊需要没有得到老师的充分关注。教育专家韩凤珍说: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要千万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也证明:只有内心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才能积极自信地面对他人和社会。因此,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在教育中充分运用这一心理规律,积极地保护学生的自尊,给学生提供各种获得成功体验的光彩,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各种成就,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创造辉煌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爱心树,爱心树读后感


爱心树,爱心树读后感

爱心树读后感150字2024

老师给我们讲了一本书叫《爱心树》。这本书主要讲了男孩和大树的故事,男孩每天都到树下玩。他长大了,要苹果赚钱,要树枝盖房子,就这样向大树要下去,最后只剩下了一个老树墩。

苹果树无私地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就像爸爸妈妈无比宠爱自己的孩子。

我们要学习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要学习男孩光依靠别人,而应该自己动手做。

爱心树读后感200字2024

今天,我看了一本绘本名字叫《爱心树》,它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一棵大树的故事。这棵大树爱上了一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非常可爱,大树非常爱小男孩,小男孩每天都会跑来和大树玩,因为小男孩也很爱很爱大树。渐渐地男孩长大了,为了让男孩过上更好的生活,大树把自己的苹果、树枝、和树干都给了男孩,但是大树还是很快乐。

我喜欢大树,因为它像妈妈一样无私奉献,而我却不喜欢男孩,因为他只知道向大树索取,而不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奇迹。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靠我们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创造更好的生活,去爱我们的妈妈。

爱心树读后感300字2024

在思品课上,许老师给我们讲了《爱心树》的绘本,我非常感动。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男孩一生都依赖着一棵树。小时候他摘下她的树叶做王冠,拿她的树枝荡秋千,爬树干玩,摘她的苹果吃,在她的树阴下休息,男孩很爱这棵树,树很快乐。后来男孩卖光了苹果,拿树枝盖房子,把她的树干做船,树好快乐,但不是真的。最后,那个男孩坐在树桩上休息,树很快乐。

其实这本书里提到的大树就是我们的妈妈,那个孩子就是我们。妈妈给我洗衣服、做饭、买玩具、交学费、检查我的作业、给我讲故事......我深深感受到了妈妈对我的爱。长大了我也要做爱心树,给父母回报。

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爱心树读后感400字2024

今天下午第二节课,许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很好听的绘本名叫《爱心树》故事不长但让每个人都很感动。《爱心树》讲的是一个男孩和一棵苹果树的一生,那棵大树是一棵有爱心的大树,因为这棵大树很爱一个男孩,给它带来了快乐,后来男孩长大了,男孩根本没有把大树当一回事,他向大树要钱,房子和船大树把身上的苹果,树枝和树干都给了那个男孩,爱心树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生命,男孩只会索取不会回报,最后大树被男孩砍到了只留一小截树桩,可是它却没丝毫怨言,后来男孩老了,事业无成仅剩下的木桩也依然默默无闻地给男孩当了一个能让他静坐下的座椅。《爱心树》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在小男孩需要帮助的时候,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成果都无私地贡献给了男孩,通过这感人的故事我知道了一个道理,只要让别人快乐,看到别人的微笑,自己的心里就觉得非常快乐。使我想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他们总是对我精心照顾。天天为我操劳,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总是相方设法满足我的要求。父母这棵爱心树是多么伟大呀,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一好孩子,好好学习,掌握知识,让更多的人变成爱心树。

做育人的教师读后感


做育人的教师读后感(一)

读了《做有智慧的教师》一书,这本书是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7位教师共同的着作,这七位优秀教师在繁重琐碎的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之余,把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对教师人生、家庭、学习等诸方面的思考,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耐人寻味、启迪思考的教育小故事,反映各自成长的心路历程。这些小故事蕴涵着他们细腻的情感,凝聚着教育实践的智慧,折射出他们积累的经验,是他们教育实践与智慧的宝贵财富,是他们教育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厚重的铺路石。

读完以后,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不足,同时也感觉到自己需要学习改变的东西很多很多。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机敏豁达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还要有完善的人格魅力,要有人情味,能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爱心与责任心对待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涯,确实差距太大。 上课时对学生往往是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没有真正用心分析学生,真正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前总是感觉要让学生尊重你,你就必须维护教师的威严,要说一不二,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学生才会无条件地服从你的命令。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就经常失去了笑容,板着面孔,渐渐地学生对我也就敬而远之了。 现在想来,我的这种做法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有个性的人。作为教师,就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蹲下身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沟通,还要有包容之心,宽容之度。要有完善的人格魅力,要有人情味,能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爱心与责任心对待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你,乐于学习你所任教的学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学习做一名智慧的老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超越自我。要有教学智慧,要有较高的教学机智,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游刃有余。在教学中还应该和其他老师一起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坚持记读书笔记、写教育日记、教学反思等。读完这本书,感觉名师们深刻的教育思想、渊博与睿智的大家风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启发,仔细回味每一个小故事,处处精彩,在充满智慧的字2020里行间,点点滴滴无不引领着我们做一名有智慧的教育者。

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还应该以学习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参与和体验课堂的多元化学习活动过程,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会课后反思。每一次教学设计、课堂教学,都有不完美的环节,之后需要我们不断的反思、实践、创新。反思是人对获得知识的反观自照,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实际上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喜欢图省事,照搬照抄别人的教案,甚至课后案、教后案。其实,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设计的教案各不相同,我们不可能通用的,还是需要学习创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教案。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阅读教育名着、课改丛书、听名家报告等,与课改为友,研究教育教学和新课改。学然后知不足,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感悟中提高。只有充分为自己充电、蓄能、补钙,落实教学新理念,顺应教育新形势,设计出自己的个性教案,然后经过不断的实践、补充、修改、反思,教师才能逐步成长!反思是一种思考,是一种习惯。优秀的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中,体验成长,感悟成长,获取教育的真谛。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具有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评价,学会反思,才能培养学生学会创新学习、自主学习、终生学习,才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有智慧的教师。


学习、实践、反思、写作。这是教师成长的必由路径。学习的最重要途径是读书。要使阅读变成习惯和享受,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知识结构。践行是关键,做了才有发言权。要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积极实践,并视为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反思是智慧型教师最关键的思维特质之一,同样的事件中,智慧型教师的反思更为深刻和持久。写作不为张扬,而是为了盘点和内敛,为了更清醒的前行。所以坚持记读书笔记、写教育日记、教学反思 等对于我们的专业成长是非常好的。因为,坚持反思是智慧生成的重要阶梯。

四、智慧来自与他人的精诚协作。

常言道:两人智慧胜一人,众人拾柴火焰高。佐滕学教授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与学习,共同发展。许多研究发现,教师一起密切沟通,休息时的相互交谈、备课时的疑难问题商讨、公开课的观摩与评价,都是教师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教育呼唤智慧,智慧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超越自我。拥有智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就能不断提高教育艺术,逐渐成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


做育人的教师读后感(三)

我有幸拜读了《做有智慧的教师》一书。之所以选择《做有智慧的教师》这本书,是因为我也想学着做个智慧的教师。在我看来,智慧的教师肯定是那些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教学起来又轻轻松松的老师们。而我缺少的正是这些。我想,这本书肯定会对我大有帮助。当我拿到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智慧型教师的真谛。

书中是这样诠释智慧型教师的:他们把教师这一职业看成是自己的生命, 并把自己的生命全部灌注到教师这一职业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是他们信奉的职业操守;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欢乐地与学生交往,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最高目标,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他们把自己看成是教育活动的 研究者,是有思想、有见解、有独立判断和决策能力的人;在他们看来,教学就 是艺术,教学就是创造;他们贵在自塑、自律,执着地追求一种真正的教育生 活。这样的教师以自己崇高的理想、乐观的态度、丰富的阅历、进取的精神去 影响学生、启迪学生、熏染学生、唤醒学生,教育因此便有了灵性和生气。

书中着重讲了解决教师课堂教学操作中的实际问题。唤起教师对教学细节的 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诠释与实践案例,觉得很有启发。

1、专心学习,成为学者。

智慧来自学习。生命如树,学习就是生命的根须,教师只有让学习成为生命的状态,才能让自己的教育生涯青春永驻。教师作为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一个信息源,更要具有相当的学习力,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释放知识能量的同时,也是挖掘自身知识库藏的时候。只有勤于学习,广采博取,才能让自己原有的 一桶水变为奔流不息的长流水,才可能对教材有真知灼见,才可能于平凡中见新奇,课堂上,才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地陶醉。智慧型教师具有智慧,离不开原有的知识积累,更离不开长期的不断学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用心创造,成为智者。

智慧来自创造。教育的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师工作必须有要有创造性,智慧型教师不但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而且还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创造人格,善于

反思,勇于否定自我,不断出新,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教师的创造力增强了,智慧丰富了,必然会带出一大批拥有智慧、富有创造力的学生。

3、培养兴趣,立足课堂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气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倾听气氛可以将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达到充分的沟通。除了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艺术的魅力是可以调动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与潜力,使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活跃而不紊乱。叶圣陶先生说:果真要养成他们良好的习惯,最重要的是顺应他们的心情。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最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肯定容易分散,那么倾听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读完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发现,全书的逻辑严密,结构清晰。尽管对于核心的思想或者说对于作者的意图还没有完全弄懂,但还是有必要谈下自己的感想和体悟。通过读书可以看到这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要学会希望,学会信任,二是要注重思维方式的转变。

从博尔诺夫的教育思想来看,其教育思想的源头来源于这么几个方面,生命哲学以及精神科学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博尔诺夫就是精神科学哲学一员,尽管他并不纯正,但他还是继承了狄尔泰学派所发展起来的理解,现象学则构成了其教育人类学的方法来核心。从存在主义哲学哪里,他继承了存在主义关于偶然、遭遇和危机是人本质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其非连续性形式的教育思想。但是,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其积极的乐观主义哲学,他不可能走出存在主义哲学的消极面,不可能认识到遭遇、危机的教育意义,也就不可能形成其教育人类学的思想。在分析存在主义哲学时,他指出,遭遇不仅可以被理解为是毁掉迄今生活安全感的暂时的动荡,而且同时也揭示了一种新的超越过去的生活的可能性。当我们把危机与一种新的起点联系在一起时,就意味着我们彻底失去了以往所有的支柱,并同时建立起走向美好未来的新起点。(p70-72)这是一种何等的乐观态度!博尔诺夫的乐观主义哲学的核心就是希望,并将希望看成一种新的安全观。他说到,我们也许首先可以把这种与存在主义哲学相对了的关于人的基本观点与失落的单纯的安全观区别开来,视为一种新的安全观。(p72)正是这种乐观主义哲学或者说是希望的哲学使得其超越了存在主义的局限,对存在主义哲学批判的吸收。博尔诺夫的希望哲学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懂得希望和信任的意义。哪怕是不断地失望、不断地被欺骗,我们仍然要希望、信任。为什么呢?用马赛的话来说,这是因为他们是组成我们灵魂的材料。

博尔诺夫对我的最大启示并不在于他告诉了我什么,而在于他是怎么告诉我的,或者说,博尔诺夫对我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博尔诺夫的思维方式对我影响较大的有二,一是原点式思维,一是逆向思维。博尔诺夫告诉我在思考问题时要回到原点。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教育的问题要回到问题的本源即人的本质中、人的需要中,也就是回到人本身。纵观西方教育思想史会发现,凡是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教育思想家都对教育对象的人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卢梭反对对儿童的压制,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体现了他对儿童个性的尊重。杜威则提出了要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的兴趣。博尔诺夫不仅指出了教育要回到人本身,更向我们指明,教育研究要回到原点,回到人的需要,人的本质,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因此,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需要不断地对一些原点性问题进行思考。除此之外,在博尔诺夫的思维方式中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就是逆向思维。如工具原则的应用就在于对还原原则的逆推;如他认为要研究方法的确定要根据研究对象确定;如认识到作为缺陷的可教育性恰恰体现了人的完美性。这些思维方式的应用使我懂得,有时候许多问题或许换种角度思考会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在今后要打破思维预设,培养自己开放性思维、发散式思维而不能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僵化。

爱心树_《爱心树》读后感 (400字)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绘本《爱心树》。

每当我捧起这本书,我都能深深地融入到故事里:读着读着,我好像能感觉到暖暖的幸福围绕着我!是呀,我的家里也有这样的大树啊!我困了,“大树”变成了暖暖的摇篮,在摇篮的臂弯里,我甜甜的睡着;我饿了,“大树”为我端上热腾腾的饭菜,我尽情地享受美味;我伤心了,“大树”为我轻轻擦去眼泪,告诉我坚强的力量;我成功了,“大树”拍打着叶子,为我鼓掌祝贺……你们肯定也想说:“我们家也有这样的大树”!对,大树就是我们的爸爸,我们的妈妈!爸爸妈妈爱我,我更爱爸爸妈妈!

读着,读着,我想到了自己:有时我会惹爸爸妈妈生气:书包里乱糟糟,自己不整理,偏偏要爸爸妈妈帮忙;明明是自己挑食不爱吃,却偏偏怪爸爸妈妈做的不好吃;还要无缘无故闹脾气……作为一棵小树,这样可不对!

《爱心树》让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父爱的无私!原来,书中的故事还能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我要用实际行动去爱大树,爱爸爸,爱妈妈。当我成长为一棵真正的大树时,我也会为爸爸、妈妈遮风挡雨。

作者:白昊林

指导老师:齐春霞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绝在这个三部曲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一爱一。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有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之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一爱一,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一性一芬芳。读了本部分,两点感受颇深:

1.他把和谐教育概念纳入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他把一精一神生活范畴补充进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一精一神生活意味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积极向上的需求和兴趣,能够在其积极活动中得以形成、满足和发展,使他特有的天赋才能有机会充分显露和发挥。他认为,学生充实的一精一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志。他指出,在学校里,不能只有听课、作业、考试而没有一精一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纯体力劳动而缺乏智力因素和一精一神生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

爱心读后感


爱心读后感范文一

今天写完作业,我读了一篇叫《爱心树》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男孩和一棵大树的故事:小时候男孩和大树是朋友,他每天都去找大树玩用大树的叶子编王冠,渴了吃大树的果实,男孩渐渐长大了,不和树作伴了。男孩长大后来找过大树三次,而这三次他都是向大树索要东西的:第一次,男孩向大树要苹果去卖钱。第二次,男孩砍走了树枝,去盖房子。第三次,男孩砍掉了树干,造了一艘船去远行但是,大树对于男孩不停的索取,不但没有抱怨,却依然很高兴

亲爱的小朋友们,故事里的大树是不是很想我们的父母呢?他们不求回报、无私奉献,在任何时候都无怨无悔地等着我们的归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爱。可如果我们只关注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生活,一味的索取,那是多么的不应该。要知道,父母也需要我们的关爱啊!

小朋友们,你是否记得,对于我们的生日,爸爸妈妈总是记得很清楚,而且会准备好礼物,做一大桌好吃的饭菜庆贺。那小朋友知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你又为爸爸、妈妈做了什么呢?小朋友们,赶快行动起来吧,在即将到来的三八妇女节,我们应该送妈妈一件礼物,帮妈妈干一些家务活我决定,在三月八日,我要用我的压岁钱为妈妈送上一束康乃馨,祝妈妈永远健康、快乐!我还要帮妈妈做我能做的家务活,让妈妈也实实在在休息一天。

爱心读后感范文二

我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男孩得了先天性心脏病。有一天,男孩到郊外散步,突然发现一个人躺在地上,表情痛苦而抽搐,就像自己突发心脏病时一样。

男孩意识到了危险,他使出了平生最大的力气,把他拖到了人多的地方,便晕了过去,不省人事。果然,他醒后,医生告诉他,这次病因是那人醉酒,还差点要了那人的命。

又有一天,小男孩被一个小女孩救了一次,后来男孩才知道,她的爷爷,就是自己救过的那个人。

就这样,男孩、醉酒的人、小姑娘,这三个人接成了一个美丽的爱心圆。他们的生命,因为这个爱心圆,而得以延续。

就如同平时的一点一滴,也许只是伸出一只援助之手,只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多思考一点,源于生命中的爱,像回音一般,你送出什么她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

爱心是生命的轮回,爱心是不老的传说。迷茫中,有一盏灯照亮前行的远方,那是爱心。爱心是夏日的徐徐凉风,是冬日温暖的阳,是春日晶润的雨,是秋日丰硕的果。因为有了爱心,漂泊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疲惫的心灵才能活力充沛。

高尔基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应该尊重彼此间的相互帮助,这在社会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难道不应该做一个这样的人吗?

爱心树_《爱心树》读后感400字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绘本《爱心树》。

每当我捧起这本书,我都能深深地融入到故事里:读着读着,我好像能感觉到暖暖的幸福围绕着我!是呀,我的家里也有这样的大树啊!我困了,大树变成了暖暖的摇篮,在摇篮的臂弯里,我甜甜的睡着;我饿了,大树为我端上热腾腾的饭菜,我尽情地享受美味;我伤心了,大树为我轻轻擦去眼泪,告诉我坚强的力量;我成功了,大树拍打着叶子,为我鼓掌祝贺你们肯定也想说:我们家也有这样的大树!对,大树就是我们的爸爸,我们的妈妈!爸爸妈妈爱我,我更爱爸爸妈妈!

读着,读着,我想到了自己:有时我会惹爸爸妈妈生气:书包里乱糟糟,自己不整理,偏偏要爸爸妈妈帮忙;明明是自己挑食不爱吃,却偏偏怪爸爸妈妈做的不好吃;还要无缘无故闹脾气作为一棵小树,这样可不对!

《爱心树》让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父爱的无私!原来,书中的故事还能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我要用实际行动去爱大树,爱爸爸,爱妈妈。当我成长为一棵真正的大树时,我也会为爸爸、妈妈遮风挡雨。

作者:白昊林

指导老师:齐春霞

爱心企鹅读后感300字:《爱心企鹅》读后感


当我再一次拿起本书的时候,封面上隐隐约约有了一层灰。我拍了拍灰层,再次阅读起了这本温暖人心的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小企鹅塔明诺要远渡重洋救出帝企鹅国的公主娜努玛。横渡太平洋,绕过南美洲,飞越大西洋,这不是一只普通的企鹅能做到的,但这只普通的企鹅有这样的决心,最后救出了被人类抓住的动物和公主娜努玛。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示。我要像小企鹅一样勇敢,无论什么困难在眼前,都要挺身而出,并想办法克服困难。我们还要学习小企鹅乐于助人的精神,并发扬光大。从这本书里我还知道了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源源不断。企鹅虽小,但爱心是无限的,只要大家团结起来,什么困难都可以战胜,正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这本书会永远藏在我们美好的心灵里。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着作,它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着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二是《公民的诞生》;三是《给儿子的信》。在此书中,我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他对孩子的爱,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或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更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较大的教育观点是“集体的爱抚和善良情感,集体的良好意愿是一股多么巨大的力量。它犹如汹涌的巨流把那些最不容易动情的人也触动了。”

书中提到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甫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去,而这个时候,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脸”。而在我们所熟悉的校园中,最常见到的是学生们毕恭毕敬的向老师们问好,老师布置的作业会很认真的完成,但是孩子们生活的并不快乐,他们没有机会和老师推心置腹的交谈,老师们不了解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老师们只是按照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实施自己的班级管理,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一种桎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跟孩子没有精神上的经常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不互相渗透,就不能想象会有情感与教育修养血肉相连的修养” ,他认为教育者是孩子们的朋友和同志。

下面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第一,老师换位思考,架起桥梁

通过转换视角和地位来思考问题,凡事先问一下如果我是学生会怎么样,体验一下学生的感受,领悟对方的思想与情感。教师与学生说话不能居高临下,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只要我们在与学生沟通与交往时多点设身处地,多点体验对方感受,就更能接近他们的思想、感情,产生更多的共鸣。

第二,全面了解学生,缩短距离

在与家长接触中可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家庭教育情况等,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为顺利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做好准备。教师与学生交往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要全神贯注,耐心听取学生话语的意义,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教师会不会听,能不能听,直接决定着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决定着学生对老师的反应。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准确把握学生话语的意义,才能适时并能针对性地进行反馈,从而促进师生间互动和意义的生成。

第三,学会欣赏表达,增进感情

欣赏表达是沟通交往的最基本方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只有与学生对准了音调,他们才会与你沟通,教育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是通过表达来实现的。在与学生表达交流时要充满真情实感,教师可借助“形体语言”,如一个鼓励性的点头,一个赞许的微笑,翘起大拇指,拍拍肩,摸摸头表示对学生的爱,这些都能优化交往的氛围,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沟通和交往。会欣赏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设计交往话题,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思考,不受唯一答案束缚。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沟通时还要提高自身的反馈技巧。

正像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一个集体都是由几十个性格不同的孩子组成,每个学生都存在各自的缺点,尤其是班中的后进生一般都有自卑心理,同时又有很强的自尊心,对老师的当面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厌烦情绪。他们也有上进求好的愿望,但缺乏毅力和自制力。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这一强大的教育力量,用集体的力量去影响和教育个体,既尊重个性发展,又注重集体教育,寓个性发展于集体教育之中,用个体的健康发展带动集体的成长。

教书关键在育人读后感800字


教书关键在育人一书由李先军老师所著,作者从各个方面阐述了教育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这对今天的教育很有启示意义。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教书关键在育人读后感800字。

炎炎夏日,人们常说:心静自然凉。这句话说得真好,七月的大自然虽然每天都是蒸煮模式,但我却能很自然地接受它,因为我的心因读书而变得()安静了。

我用了二十天的时间,拜读了李先军老师所著的,《教书关键在于人》这本书,真是收获颇丰。书里质朴的语言中透露着真知灼见,李老师的话中闪耀着教育思想的光芒,他说:教书很重要,育人更重要,教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做人的道理。只有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把育人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上面这些话是李老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见解独到,同时也道出了素质教育的精髓,这本书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细细品读。以下是我读了《教书关键在育人》这本书后的两点感受:

首先,教育需要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我觉得,作为一名普通老师,要让学生看到人的心灵美,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要有爱心,爱心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细想起来,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也渗透着爱心吗?下雨了,走在我前面的小同学没带伞,我跑步追上去和他共用一把伞,为他撑起了一片晴空,他看看我,甜甜地笑了;监考时,我默默地捡起掉在地上的一块橡皮轻轻地放在考生桌子上,他微笑着向我点点头;自习课,学生安静地写作业,我纠正了他错误的捏笔姿势,他写得更认真了;考试后,我帮差生认真分析他试卷上的错题,他不再贪玩了,而是认认真真地改正教育中有爱,才能启迪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潜能;教育中有爱,作为普通的教师才能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幸福,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其次,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我们经常说,教书育人。但在实际教育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只看重学生的分数,常常忽视了育人,所以体会不到教育的幸福,感受不到教学的快乐。其实,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遵循这样的教育观念:要成才必先成人,错过了教育的关键期,人将无法成人,但即使学生成了人,成才还是需要时间的。我和李先军老师的感受一样作为教师,育人比教书更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教育怎么改革都摆脱不了育人的教育。作为教师,真的应该像李先军老师那样,教育中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膨出一颗滚烫的爱心认真地做教育。

《教书关键在育人》读后感1500字


之所以借来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的题目很真实,教书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翻开此书的第一页有作者简介,李先军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化学会会员,湖北省优秀化学教师。这是一位化学教师,我也是一位化学教师,我们正好是同行,而且此书列举了好多真人实例,很多都是和化学这个科目相关,这使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兴趣。

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拜读了这本书,收获颇多。李先军教授用质朴的语言体现教育的真谛教书关键在育人。书中说:教书很重要,育人更重要,教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做人的道理。只有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把育人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这些话是李教授用自己从教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体现了教育的精髓。

此书共分六辑,内容涉及课堂教学、考试技巧、育人心得、育人实例、教师成长、家长工作六大领域,有论证严密的教育论文,有催人奋进的学生讲话,有追忆往昔的个人经历,有循循善诱的家长谈话,有师爱满满的教育实录。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品读。以下是我读《教书关键在育人》这本书后的感受:

教书的前提是爱学生。爱学生等于乐于奉献,爱学生应该是大爱,爱也应该是公平的,不能光爱成绩好的,也不能光爱家庭好的。无论学生成绩好坏,都有优秀的一面。后进生并不是不可造,只要我们多点耐心,给他们机会,给他们信心,多给点鼓励,每个人都会成为好学生。爱学生应该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上,爱是虚的还是实的,学生心里是有一杆秤的,如果付出的是真心,学生自然能感觉到。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有强大的包容心,对孩子们既宽容又严格,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

细想起来,自己在教育教学中也在无时无刻的爱着学生。周六放学后有部分学生家长顾不上来接孩子,我就会将这些孩子挨个送回家;周日周测时,有个别学生由于回家没认真复习导致很多知识点未掌握,于是他们就交头接耳,我默默走到该学生跟前使了一个眼神,并没有公开处理,该学生害羞的低下了头,自此,该学生再无交头接耳现象,反而上课更加认真听讲,学习更加努力啦;很多学生特别愿意和我交心,也爱和我开玩笑,但这些都不会发生在课堂上,我的课堂是很严肃的,偶尔充满了幽默也是和本科目知识点有关,所以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下课我们是朋友,上课我们是师生。教育中有爱,教师才能感受到工作的乐趣,教育中有爱,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对于我来说,之前我是学生,后来我是老师,如今我还是一位母亲,我在成长,每一位学生也在成长,当然,成长包括身体成长和心灵成长,那么如何让心灵健康的成长呢?首先需要陪伴,朋友之间,兄弟之间,常常在一起坐一坐、走一走,对于人来说,这种陪伴必不可少。不需要说什么安慰的话,不需要帮什么忙,不需要做什么事,静静的陪伴,就是正能量。其次,孩子在学习,家长也需要学习,学习怎样调整心态与孩子、与老师沟通,怎样帮助孩子认清自我,避免眼高手低,学习怎样培养孩子责任感,怎样培养习惯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家长要做好孩子表率,同时也要适当的做孩子情绪的垃圾桶,帮助孩子减轻学习压力。当然,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多关心,多指导,多纠正,不怕冲突,不怕质疑,因为师生在冲突中才能共同成长。

无论教育如何改革都摆脱不了育人的教育观,作为教师,真的应该向李先军老师这样,捧着一颗炙热的爱心做教育。

爱心责任读后感


爱心责任读后感范文一

打开《教育文摘》,开卷篇《责任与爱心》这篇文章就使我感触颇深。责任源于爱心,更归于爱心。

每个人除了主动而积极的学习之外,还要懂得爱与尊重。即使被认为是无可救药的人,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对他进行挽救和改造,尤其作为教师更因担负起教育、引导、发展的责任。

教师育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必须具备爱心和责任心。一位名符其实的好老师必须具备这种良好的师德和优良的职业作风,才能在教育过程中,用自己的人格形象去教育、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去影响和熏陶学生,以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工作应该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用爱心和责任心去感染学生。对待差生首先要树立教育就是要培养人,转变人,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的思想,坚持对他们进行长期的观察、分析和教育,尊重教育效果的客观性,探讨教育措施,进行不懈的教育效果的积累,以达到质的飞跃。在塑造人、转变差生过程中,要细致了解和分析学生,找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做到眼中有人,因人施教,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学生犯了错误,批评处理要恰当,否则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有了一点进步,教师就要立即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其形成较完美的人格。

教师自始至终都应把一颗爱心融化在学生的心田,以微笑和友谊蕴含学生的不足和过错,以情感和宽容激励学生的志趣,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育人的本职工作。我想,只要每个教师都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就不会有孺子不可教的现象存在了,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爱心责任读后感范文二

《我们为什么做教师》这本书的写的内容是针对了美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所做的一系列教育的矛盾和实践活动的报告。它所反映的教育对象和基本环节和我们当前是有着十分相同的环境和过程。因此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书中有很多东西能给我们中国的教师以启迪。那些教师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也让我们明白了做个教师的不易,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是值得我们学习。

一、认同的观点

教书如何让那些教师的生活更有意义,不任是出于精神之旅,政治使命,创造性,还是把他当一个职业。都是一种认识自己人生角色的方法。学生们在我们的眼前成长变化。当教师意味着亲历创造过程的发生恰似亲手赋予一团泥土以生命,没有什么比目睹它开始呼吸更激动人心的了。

教书还给我金钱和权利之外的东西,那就是爱心。不仅有对学生的爱,对书籍的爱,对知识的爱,还有老师才能感受到的对特别学生的爱。这些学生,有如冥顽不灵的泥块,由于接受了老师的炽爱才勃发了生机。

教书让我们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教书使得我们成为更完整的人。

二、联系实际工作

作为一名职业中专的教师,工作是教书育人,面对的学生是在世俗的眼里不是那么优秀的学生,有的品德不好,有很多不良习惯;有的文化成绩很差,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大纲的基本要求有较大的距离;还有一些自暴自弃,心理扭曲。但是我爱我的每一位学生,希望我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善、好学、健康,成为一个有幸福感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于学生我给予更多的是爱,对学生多些宽容,多些引导,给他们机会使其改正,使他们在挫折中成长。

现在的学生都有个性,为了替自己辩解,不计场合,态度。所以现在对学生的教育和以前有非常大的变化。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根本现状,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在知识来源渠道丰富,教师应弯下腰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给学生把好方向,用亲和力和爱心去感染学生,用学识和智慧去赢得学生的敬仰。充满激情地去面对我的工作,合理安排我的时间,去收获更多的充实和快乐。

三、反思和重构

不断反省自己的不足以及不足的原因,以免重蹈覆辙,人生才会不断进步,永无止步。感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能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人生便多了一些新的动力和色彩了。

今后,合理地安排工作,学习,休息时间,做到有张有弛,从容不迫。在班级管理上,更要讲究艺术,不能事无巨细,这样会让人疲惫。教师重在引导和教育,而不是身体力行,当然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健全举报反馈机制。通过大大小小的活动和平时的德育,激发学生对班级的热爱。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每天运动一小时,这一小时也可以是累计的。教学反思要及时写,为科研积累素材。积极探索研究更好的教法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共同学习我快乐学生快乐是教育过程的目标。学以致用,完美人格是实现我们的教育成功的标准。

爱心树读后感


爱心树读后感

《爱心树》的作者是美国的谢尔希尔弗斯坦,它是一本绘本。
《爱心树》说的是一个小男孩和一棵苹果树的一生。那棵大树是一棵的爱心的大树,因为它和小男孩一起玩,给它带来了快乐。后来小男孩长大了,他要钱、房子和船,大树把身上的苹果、树枝和树干都给了那个小男孩。后来,它只留下了一个老树墩,那个小男孩老了后又来到了那里,那棵树还让他坐在树墩上奉献自己,感到非常高兴。
《爱心树》里的树很有爱心,但那个男孩却不想办法,什么事都靠着那棵树。我们以后碰到问题一定要靠自己解决,不能老问爸爸妈妈。
我们还要向那棵大树学习,要帮助别人,不可以向那个男孩一样。


《爱心感恩》读后感


小编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爱心感恩》读后感作文,更多读后感尽在小编。

《爱心感恩》读后感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爱心感恩》这本书是讲了我们因该怎样善良对待世界,这些故事都是有可能让你泪流满面。其中有好多故事让我感动,比如汤姆的午餐、一双大皮鞋、用善良做底色、粥店的第一百位客人……等等。

讲一下汤姆的午餐是汤姆的午餐被约翰偷吃了,他要求脱掉上衣,接受惩罚,但当约翰脱掉上衣的时候,汤姆却改变了主意……讲清楚一点是美国某个中学的一个班级有个特殊的规定:谁违反了纪律,就得脱掉上衣,让老师在背上打十下。一天中午,汤姆发现他的午餐被偷吃了!老师立刻展开调查,事情很快就出来了,是约翰偷吃汤姆的午餐,因为有人看见他拿着那只餐盒。约翰也承认了“罪行”。当他脱掉外套时,同学吃惊地发现约翰里面什么也没穿!约翰说:“我爸爸死了,我只有一件衬衫,可妈妈刚把它洗了。”汤姆瘦弱不堪,老师实在不忍心打下去。他狠了狠心扬起手上的木板。就在这时,汤姆站起来大声说道:“老师我愿意替约翰接受惩罚。”说着,他脱下外衣,趴在讲台上。约翰忍不住搂着汤姆哭了起来。老师看着他们,把手里的木板扔向墙角,说:“我想,以后再也不需要它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人人都遵守纪律,社会才会有条紊地向前发展。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爱心,才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后感《爱心育人》”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爱心树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