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800字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800字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受。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受”,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读后感是对一本著作的一个总结及心得体会,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让一个读者对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重要的内容和一览著作的好奇心,同时,读后感也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悲伤和幸福的文字2024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读后感思想和文学在对著作进行一个美好的文化传达的同时,也表达着个人内心的呼吁。欢迎参考读后感范文。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初读了《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其实,高官厚职的,生活得不一定快乐。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倡导良性竞争而非恶性竞争。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多能干的人,缺少他人提供的帮助,成功也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于丹教授分析的《论语心灵之道》,读过之后,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同样一件事情,看待的角度不同,心态会不同,心情也会不同。就像平时开车,同样是红灯前的第一辆车,有的人会想:真倒霉,别人都能赶在红灯前过,怎么偏偏我过不去,心情就会变得很糟糕;而有的人会想:我真幸运,下次变绿灯时,我能第一个通过,心态就会很平和。《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调整自己。

感触较深的还有于丹教授讲的《论语交友之道》。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书中说到的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细细想来,颇耐人寻味。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朋友,特别是那些身世显赫,家境优越的人,周围更是不乏与其称兄道弟的人,但是,当他们失去了这些优越的条件,或是当他们身处困境时,又会有多少真正站在他们身边,肯为其两肋插刀的人?怎样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论语》也给出了答案。要想交到好朋友,一要有仁爱之心,二要有辨别能力,都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有了一个好的朋友,人生便开启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够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过一生,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梦。相信我只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就会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完美、强大,就会享受到生活的美满与幸福!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
沉迷了一天的网,我不厌其烦地重复播放着出自匈牙利的钢琴曲——《黑色星期天》,这是一首充满魔力的奇异乐曲,凄美的旋律曾经引起一百多位听者厌世轻生,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整个世界为之恐慌,因而《黑色星期天》被当时人们称作“魔鬼的邀请书”并列为世界禁曲达13年之久。作为天生的乐观主义者,我肯定不会被它的魔力击中,但这反复地倾听让我似乎触摸到作者情怀——无限悲怆,无比感伤。也许此刻我和他之间有着某种心灵相通的地方……

近日的一些遭遇像层层迷雾,像绵绵细雨,让我的心情难以走出阴霾重新归为灿烂,我感叹自己:作为女人,没有满腹经纶的才学,没有国色天香的容貌,没有丰厚的祖辈根基,没有显赫的权势倚靠,一直不过是崇尚自由、追求快乐、活得简单而真实。然而,不知何因,我依旧是我,而周围人看我的眼神给我的评价却变了!我不得不承认余秋雨说过的:“在这个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虚假;万人嗤笑的可能是真实。长久期盼的可能是虚假;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实。叠层架床的可能是虚假;单薄瘦削的可能是真实。”百无聊赖的心情如同外在的天气,虽然天高云淡,虽然日丽风清,却始终摆脱不了秋的凉意。关上电脑,我开始在自家的书房搜寻,我渴望在有限的藏书中找到一位良师益友,在朴素的生活里获得一份心灵鸡汤!

《于丹<论语>心得》可谓“应天而生”!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带给人们的还有诸多心灵困惑。对于我的问题别人又何尝没有经历过?跟于丹学《论语》,汲取儒家精华是心灵保健的良方,倡导儒家精神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我要用《论语》启发心智,让美丽而孤寂的心声和于丹共鸣:

天地人之道在这里于丹用朴实的语言解说了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她以女人细腻的情感以智者独特的视角挖掘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态度。21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了很多,而精神领域呢?检讨自己观察周围:其实精神匮乏、内心浮躁的大有人在!读天地人之道给我的感悟主要是对现实和理想地把握与界定,做人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敢于追求理想的天空,不断成长、不断改进,接纳途中千磨万击,无畏前程山高水长,最终达到一个境界“神于天、圣于地”。只有锤炼出这种境界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他的修养可以富而好礼可以安贫乐道;他的能力可以顶天立地可以毫不声张;他的眼光能够穿越群山、驱散迷雾、探寻蓝天碧海然后容纳一切尘世喧嚣最后默默地归属自己宽阔的心灵世界。

心灵之道 我是天生的乐观派,曾经羡慕庄子“乘物游心”的逍遥。一直以来,我用歌声和欢笑美化生活,用舞蹈和烈酒排解寂寞。我喜欢大地上的树木花草,我迷恋高空中的日月星辰。我以为自己的心境快乐得无与伦比,我以为自己的定力修炼得坚不可摧。这几天,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内心是脆弱的,我的率真与豪放、我的勇敢和修养、我的乐观和积极最后却被人归结为“张扬”。如何应对情感的低谷?于丹告诉我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不能左右外面的世界但可以左右自己的心灵。对待人生的不如意,聪明的人不会过分纠缠其中,不会将其无限放大,而是想办法去弥补,修心养性完善自我,用内心的富足与饱满用内心鲜活的力量让沮丧的心情得以释怀。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回过头想想我们每个人,如果真能将论语倡导的“宽厚、仁达、智慧、聪颖、勇敢”付诸于行动,那么“创建和谐社会”不就轻而易举了吗?

处世之道 观察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电脑网络普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变得淡漠。我感觉有许多孤独的心渴望倾诉,有许多迷茫的心需要点拨。然而,令人悲哀的是“言多必失”!有些人原本是好朋友却在不经意的交往中反目成仇。我曾经听到一位非常开明的老师说过:“世上没有太多坏人,只有一些不被理解的好人。”与人相处、与朋友相处到底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尺度?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读到这一部分我感觉“君子之交淡于水”,与人相处应像于丹所说切忌“过犹不及”,要本着和平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多想多听、谨言慎行,彼此间留一点分寸,留一点余地。学会宽容,为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学会关爱,为自己打开一个友善世界。

君子之道 这里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记得在中学时代我们的教学楼上有八个醒目的大字:“为人师表求知做人”。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人呢?老师的身教远多于言教,如今时过境迁对“做人”的概念我依然是模糊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于丹认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不忧不惧、喻于义、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按照社会的定位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然后拥有一个从容淡定的内心世界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左右。此外她还指出:“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坚持在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现在我开始有所感悟:实际上我们对子女的教育、我们坚持“终生学习”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完善内心把握幸福吗?学会做人,只做君子不做小人,我们的内心才会完善,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

人生之道 什么是“人生”?古往今来,上至政坛名将、文学巨人,下及山野村夫、居家妇孺,“人生”永远是一个解不透的话题。常有人感叹人生,也有人活了一辈子仍然悟不出人生真谛。读人生之道留给我无尽的思考:人生不只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过程,不论人们是否情愿它总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于丹说得好: “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高效的人生不应刻舟求剑,不应守株待兔,不应以自己恒定的标准坚守着某一高度。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 语·为政》)”。让我们顺着这位圣贤的人生轨迹完善现代社会的“人生”:(1)论学习——学习是美好人生的起点,论语倡导“六经注我”的学习方法,就是通过学习提升自我,用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2)论自立——《论语》里真正的“自立”不是拥有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不是得到了显赫的社会地位,而是建立一种心灵的自信!现在我恍然大悟,其实生活中有许多被人们所不耻的人,倚权仗势也好、私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近日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颇有感触,下面简单说说。

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读过她的论语心得,感觉孔子就像是邻家的长者,完全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运用生动地故事,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也喜欢这样的哲理故事,不仅喜欢读,而且喜欢应用于政治课一些哲学原理的讲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经讲给学生听过的,但是她从另一种视角对故事进行了剖析,让我仿佛从自家的后院发现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惊喜。

在《心得》开篇于丹便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褪去加诸《论语》上的铅华,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这部传世之作的距离。细想一下,可不是嘛。经典最易被冠上太多光华和赞誉,使得后人解读时无形中便处于或仰视或钻牛角尖的心态,无法平和地去看待的话又怎么能无偏颇地思考呢?

《论语》的真谛是什么?在于丹看来,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她从宇宙观、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人格修养、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个方面,着眼于当下谈了自己的心得。

不过,既是“心得”,便是个人体会,一家之言,有人说好便有说非。虽有人指责于丹曲解先人著作,称其为“学术超女”,对现今的文化快餐现象甚为忧虑。但平心而论,能认认真真看下本书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难之时脑中闪现书中片语进而引导自身,惠及他人,实在于己与人是一次不小的收获。即便在一些人看来于丹的《心得》错误百出,却是瑕不掩瑜。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在其诘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准了唯一的释义,而在即便随时间流逝依然能为大众所接受的长久生命力,口口声声说要“传承”,却又束之高阁不容许不同之声的出现,才是对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种曲解。既然所有学术理论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为人所用,又何来俱是以何形式,中国不有句古话么:“真金不怕火来验。”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之后,烦躁的心开始变得平静。论语中朴素简单的真理解开了我在生活中的种种困惑,让我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悟。

让我感触颇深的一点是: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左右你的思想、你的行为。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因此生命的优劣取决于你的心态!俗话说: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呢?无知的我们总会习惯地去抱怨生活中的各种缺憾,整日怨天尤人。殊不知烦恼都来源于自己。于丹教授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用心灵之道解开了我们心中的心结:面对人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如果我们用心灵的力量来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我们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我突然想到我刚刚进入工作岗位时的心情。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我总有一些不适应,专挑不满来抱怨,嫌学校太小,学生生源不好因此那段时间我整日沉浸的不满之中,闷闷不乐,总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比我更悲惨了。然而过了段时间,我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心态来适应这里的生活,不断告诉自己这所学校的整体实力很强的。不久后我发现这个学校真的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糟:学校离家很近,学生非常天真纯朴,同事非常热情,老师们对我很照顾因此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就像泰戈尔说过的一句话:乌云自己遮住了太阳,但是它却怨天气不明朗。有很多时候是我们亲手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躁动不安的心遮住了那无限好的阳光。当遭遇不得意之时,如果放大了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自己亲手制造的牢笼和阴影之中。这种心理暗示的力量之大,将严重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正如英国著名的网球名星吉姆.吉尔伯特的人生经历一样。她在小的时候看见母亲在治牙时突发心脏病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而这个阴影在她的心中被放大到多大?也许她这一辈子没有想过怎么去根治这个伤痛,她能做的就是永远回避。直到有一天她被她疼痛的牙齿折磨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在众人的劝说下把牙医请到家里治病。结果就在她海滨豪华的寓所,牙医在旁边整理完手术器械的时候,她就莫名其妙地死了。伦敦的报纸用了这样一句评价,说她是被自己四十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由此可见,一个人心理暗示的力量可能会成为生命中一个至极的遗憾,这个遗憾以令人惊诧的方式放大,甚至能够结束一个人的生命。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诚然,回到生病的最初,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人的生命没有遗憾。但是我们不应该像作茧自缚的蚕,纠缠在缺憾之中,到处倾诉自己内心强烈的不满,怨天尤人,而是应该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用一种内心的富足和饱满,用一种心灵的力量去化解这些遗憾。就像比尔盖茨说的,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所以不要尖声抱怨我们的错误,要从中吸取教训。

社会充满不公平现象。你先不要想去改造它,只能先适应它。当所有忧烦、迷惑或畏惧压在眼前的时候,如果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厚仁达,变得更加智慧聪颖,变得更加勇敢无畏,那么外在的一切不也就化为乌有了吗?

此外,于丹论语心得还教会我处世之道。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愈加复杂,如果不能很好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掌握处世之道,那么我们将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子游说:是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我认为这句话真正地阐述了处世之道的标准。记得以前我和一群朋友整日形影不离地粘在一起,那时总觉得自己不会再有比她们更亲近更投缘的朋友了,分离的时候还相拥而哭了一场。而在渐渐长大之后,我逐渐发现我们之间似乎渐渐地形成了隔阂,联系少了,聚在一起没有什么共同话题,然而不联系并不代表忘记。一生的朋友,无需想起,因为未曾忘记。我由此体会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谛。

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因此在为人处世时我们应该保有过犹不及的态度,也就是要用平等和理性去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稍微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必过于如胶似漆,掌握好亲疏的分寸,做事情时给别人保留一点的余地,便可达到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无尚。但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朋友之道和亲人之道皆是如此,在彼此互不伤害的前提下,又能保持温暖。这我恐怕不能全部赞成。如果我们在亲人和好朋友前丧失了感性,而只有一味的理性,这恐怕会使这个本缺少人情味的社会更加淡漠,我认为在这方面理性只是相对的,在亲人与好朋友面前我喜欢有话直说,因为他们是我们的亲人和好朋友,仅此而已。

如果说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那么当我们遇见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时,学着孔夫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我们对这个不公平社会的适应。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尊严。以怨报怨,以德报怨都不可取,要用你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我们今天都在说皮面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于丹教授的心得时时提醒着我,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上帝把这样的心赐给我们每一个人,可有人却让它蒙上了灰。保持仁爱的心灵把,它将让我们领悟世间的真善美的真谛。

《于丹论语心得》传递给我的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它让我更全方位地审视了自己,让我体会到的是别样的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人际关系的理智看待,是一种融入在现代社会的理性道德。它让我更清醒地为人处世,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品味这多彩的人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怀着一学期读两本书的心情,我翻开了一本于丹的《论语心得》,好好品读了一翻,读后爱不释手。于丹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把《论语》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谛和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联系起来,警示后人。于丹的白语化,许多浅显的故事,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把孔子的圣人一面解读的非常深刻、透彻。如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态度。给我启发不少,心灵又一次荡涤。

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温柔敦厚之美,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感谢于丹老师让我这样深刻的了解了孔子。让我懂得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于丹论语心得》第二部分中剖析的非常深刻,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和谐,我们努力创建的和谐社会,就是要人民幸福的生活安居乐业。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这使我想到了我自己,我常常这样想,我们不光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看看别人如何,心中能装着别人,心胸开阔,视野开阔。于丹论语心得就告诉了我们不仅应该尽自己的的本职工作,还有尽可能去帮助别人,所谓的与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得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每每读到与自己感触深的地方,便会反复读读,又一次陷入深思。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心灵之道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论语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心得》所给予我的最大感受!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荐)


下面是提供的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

最近一段时间事情接踵而来,人也越来越浮躁。突然意识到自己该静一静了。怎么办?看书吧!看什么书?就看《于丹论语心得》吧。选择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论语,让自己好好反思一下自己,让自己安静、沉稳下来。

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看专业书的心情,也下决心这样的书要好好看,多看、多想,这样才有真正的收获。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

发现书中很多的内容深有感触,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验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感谢机关团委能够提供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人生如书,书伴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书籍,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嗜书如命,有的人读书为消遣,愉悦精神。宋代诗人黄庭坚认为“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

可憎。”现代文人林语堂则认为“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读书必须出于完全自动。”因此,每个人对读书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借此机会,就我个人的一点读书心得,向大家作个简单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工作、生活》。

可能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触,现在的社会,面临着竞争、就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焦虑、不安、彷徨像影子一样始终围绕在现代人的身边。如何在这个全面加速度的社会里,合理释放压力,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认为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可以让自己浮燥的心灵得到一次彻底地放松。古人云:开卷有益。英国学者科利尔曾说:书籍,在青年时代是引路人,成人之后就是娱乐。这句话,可以说将书籍的两重身份说的十分透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果实,每一本好书都是我们良师益友,它不但可以给人以愉悦,还能给人以启发,让人受益良多。因此,我们应该把读书当作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就是这样一个良师益友。对于《论语》,学生时代曾学习过一些,特别是对一些经典章句也曾背诵过,但真正去理解、去感悟儒家思想却很肤浅。作者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用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通过读《论语心得》,不仅让我重温了那些经典语句,而且了解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更对如何运用《论语》面对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如于丹教授所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读者怎样才能过上自己所需要的快乐的生活。

时下,很流行测算幸福指数(或快乐指数)。所谓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从《论语心得》我们可以感受到:幸福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感悟。你幸福,你快乐吗?谁都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要认真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时,人们对快乐的理解却各有不同。有的人认为升了职,做生意赚了钱,买了房,买了车,就快乐了;有的人则认为这世界变化太快,生活节奏,整天忙于生计,没有时间享受快乐,认为只有今后赚了钱或达到某一个成功的目标后,自然就会很快乐了。这些理解,就是认为只有那些有钱人或成功人士,才是幸福快乐的。但据有关方面调查,财富和幸福没有太大关系,经济更为发达的北京、上海的居民,其幸福感比杭州、成都的居民要低。于丹也总结到: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因此,一个富翁不一定就会比一个擦皮鞋的幸福指数高。可能有些人会说,如今天天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读书呢?想想,似乎确实这样,但人们都在忙些什么?没时间读书,却有时间喝酒、打麻将,其实,忙只是个借口而已。我们对读书的理解,其实就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因此,于丹教授说: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2

工作,也应该是快乐的。谈起工作,可能大家总是会感觉有许多的压力与烦恼。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工作中寻找到快乐的支点呢?《论语心得》告诉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志向越高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有一种能够淡定的理念,能否把握自己。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在每天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一点一滴的尽自己所能,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可能他们所做的事并不轰轰烈烈,但大家却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满足,实际上他们是最快乐的。快乐工作并不难。有些人心随所愿,从事自己为之热爱的工作,有些人可能为了生计和生存,从事一些和自己所爱偏离的工作。无论所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它都是我们每一天应该去做的事情,有时我们无法选择工作,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对这项工作的态度。只要怀着一颗热情的心对待你的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你就会发现工作会带给你成就感以及这种感觉带给你的快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丹把《论语》所带给我们的感悟阐释的淋漓尽致,从中,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更了解了怎样做一个智慧的快乐人。让我们在工作之余,拿起书籍,在淡淡的墨香中,寻找快乐吧!

于丹论语心得后记:《论语》的温度


《于丹论语心得》后记:《论语》的温度

《论语心得》书稿付梓中华书局,心下有七分安顿三分忐忑。从二十一岁读先秦文学硕士开始,几乎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不敢奢望有一天在中华书局出自己的一本书,就如同从来不敢妄想自己敢站在电视屏幕里谈谈《论语》的话题。

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

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曾经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份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担承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论语》中的简单真理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惶。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前言:关于读《于丹论语心得》的几篇文章,已经写出来几年了,一直放在电脑里,没有拿出来发表。主要原因还是觉得写的不太好,想改。但是时间太久,自己觉得要写的东西太多,顾不到改它了,况且时过境迁,再花很多时间去改,恐怕也不妥当,就原样发表吧,不对之处请读者指教。

【正文】

继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闻名于世之后,又一颗新星北师大教授于丹也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而冉冉升起。他们的书也正在热卖。其实央视《百家讲坛》已经播出了多年,在坛上讲课的专家、学者也不计其数,为何独有他们更火红呢?我想除了他们所讲的内容是家喻户晓的以外,在易中天恐怕是三国的故事,一般的老百姓都是从《三国演义》上所知,有人讲三国的真人真事则自然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而在于丹则不只是听故事,找真实,其内在的原因,只怕是要归结到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方面了。

《论语》,人人皆知是孔子的语录,在旧的私塾里是孩子们必读的。尽管比较通俗,其实在儒家经典里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是儒家思想的始祖,不论是汉代的董仲舒疾呼“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宋人程颢、程颐倡导的“存天理,去人欲”,都是孔子“仁”说的扩展。关于“仁”说,任继愈先生有一段概括地描述:“儒家之学,只是一个‘仁’字。只有体会到‘仁’的真义,才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才能把人家的痛苦当作自家的痛苦,与别人的生活不是分隔的而是相通的。这样,宇宙人生才不致分成两片,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存此‘仁’,即是忠,把此‘仁’推广,即是恕。忠是仁之体,恕是仁之用。所以说,忠因恕见,恕出忠出。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广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推而至于博施济众,万物各得其所,以至于位天地育万物,这都是恕的事。尽心以行,诚敬以守,无时无地不在推广此仁之心,这就是忠的事。”(《任继愈禅学论集》p.164)但是“二程”的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比孔子当初所倡导的‘仁’却走得更远了。

儒家学说或者说儒教,早在“五四”时期已得到了深刻的批判,为什么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来重提呢?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如果孔子的学说不加以扩展,原汁原味的拿来,恐怕有用的东西所占的分量要比后来“新儒家(New-Confucianism)(见《任继愈禅学论集》p.171)”即“二程”、朱熹理学理论中所占的分量要多。因此,从孔子的《论语》中剔除糟粕以后,可以吸收较多的养分,以为今用;二来恐怕也是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

《论语》出现在中国古代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时期,其中除了阐述“礼”的规范以外,也还有许多有用的成分,和谐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也就是说,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当然。“礼”是当时的行为规范,与今天的道德规范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也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环境,这一点是共同的。

不过,孔子不仅倡导“和为贵”,而且指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说,和是有原则的,不能为和而和,必须以礼为指导原则。今天,“和”是有原则的也是必然的要求。

孔子还提出了“信”的概念。于丹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论语》心得p.10)这一段话不仅是指出“民”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信”的重要。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使人民确立这种信念,并且自觉遵守这一规范,人人在这个规范内行事,违反法律的事自然也就少了。所以人民的信念是首要的。

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应当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规范建立了,并且教育官员与人民都去遵守它,那么,道德失范、违章违法、刑事犯罪的人自然就少了。所以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近些年,国学热在中国大地兴起,传统文化典籍备受推崇,不但大学里开设了国学课程,不少地方也开始出现私塾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讲座、活动,十分火爆。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电视媒体,解读被誉为中国人《圣经》的《论语》,当然会火起来。从这些看来,《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回归呢?

2007年1月9日于 寓中书斋

2011年3月9日发表

读后感《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