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600字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600字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与朱元思书读后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一)

本文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与朱元思书》虽名为书,从内容上看则是一篇典型的山水记。

全文144字2020,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之美,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的情感。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

文章先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发端,再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领起全文,总写富春江的优美景色。

接着紧承奇山异水而分写先逐层写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句话写了江水的明净可爱。

接着两句急湍甚剑,猛浪若奔,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感。

次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动静结合,使人能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节奏。

下文则转换角度,着重写听觉感受。泉、鸟、蝉、猿,声调各异,自成天籁,组成一步大自然协奏曲。

作者以闹写静,显示山中无人的幽静,使人产生一种流连忘返,隐居山中的幽静。

文体骈散相见,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是骈体文的上乘之作。

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二)

这篇文章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本市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然这篇文章并不是当时的信,不过作者在文中生动的将富春江近百里的秀丽风景,用一百四十多字2020完美的展现在众人眼前。

文章共可分五段。

第一段,总领全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句话总写了富春江路上之景。

第二段,写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字2020字2020如生,将富春江优美,壮观的场面完整体现。

第三段,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山的蜿蜒连绵,雄伟浩荡被作者写的如诗如画,引人入胜。

第四段,写声音。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鸟鸣,蝉叫猿啼,都是那么动听,美妙。

第五段,写感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山水傍依,猿啼鸟鸣,一切的一切都在作者笔下流淌出来,令人悠然神往,真如:有山有水有声音,有感有想有悟境。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三)

这周我们学习了南朝梁的文学家吴均的一篇写给好友的书信《与朱元思书》。至今,文中的妙语还可以朗朗上口。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水清得可以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还有那看见了就生寒意的树木在争高直指。泉水泠泠,鸟儿互鸣,以及蝉鸣猿啼等一系列的大自然的歌声萦绕在耳边。这一切,无疑使人迷恋于文章,流连于富春江沿岸的景色当中。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虽然没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霸气,但也揭露出作者奋发向上的心情。

文章也写出了作者望峰息心窥谷忘返即使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极端避世的想法,但也不乏消极之意。文章的题目是《与朱元思书》顾名思义,就是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文章所蕴含的思奋发但又消极的复杂情绪,从另一角度看,吴均也是对好友婉言相劝。愿其早日离开官场,离开那种环境的浑浊不清。也揭示出当时官场上的黑暗,以及作者对当时封建专制统治的失望,心怀远大理想但又没施展的地点怀才不遇的思想。回首历史,放眼未来,我们生活在这样安定,和谐的环境里,似乎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努力,就可成为我们施展才华的平台。我们又怎能放弃机会,不努力奋斗呢?如果说古人的消极避世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那么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如不思进取,就等于不懂得珍惜自己,任纵堕落的尖刃在自己的身上一次次划过,却不屑于喊痛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600字集锦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比如这本作品,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里推荐大家将自己的感想写成读后感,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你知道如何写一份作品读后感吗?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与朱元思书读后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 篇1

本文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与朱元思书》虽名为书,从内容上看则是一篇典型的山水记。

全文144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之美,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的情感。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

文章先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发端,再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领起全文,总写富春江的优美景色。

接着紧承奇山异水而分写先逐层写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句话写了江水的明净可爱。

接着两句急湍甚剑,猛浪若奔,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感。

次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动静结合,使人能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节奏。

下文则转换角度,着重写听觉感受。泉、鸟、蝉、猿,声调各异,自成天籁,组成一步大自然协奏曲。

作者以闹写静,显示山中无人的幽静,使人产生一种流连忘返,隐居山中的幽静。

文体骈散相见,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是骈体文的上乘之作。

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 篇2

这周我们学习了南朝梁的文学家吴均的一篇写给好友的书信《与朱元思书》。至今,文中的妙语还可以朗朗上口。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水清得可以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还有那看见了就生寒意的树木在争高直指。泉水泠泠,鸟儿互鸣,以及蝉鸣猿啼等一系列的大自然的歌声萦绕在耳边。这一切,无疑使人迷恋于文章,流连于富春江沿岸的景色当中。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虽然没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霸气,但也揭露出作者奋发向上的心情。

文章也写出了作者望峰息心窥谷忘返即使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极端避世的想法,但也不乏消极之意。文章的题目是《与朱元思书》顾名思义,就是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文章所蕴含的思奋发但又消极的复杂情绪,从另一角度看,吴均也是对好友婉言相劝。愿其早日离开官场,离开那种环境的浑浊不清。也揭示出当时官场上的黑暗,以及作者对当时封建专制统治的失望,心怀远大理想但又没施展的地点怀才不遇的思想。回首历史,放眼未来,我们生活在这样安定,和谐的环境里,似乎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努力,就可成为我们施展才华的平台。我们又怎能放弃机会,不努力奋斗呢?如果说古人的消极避世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那么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如不思进取,就等于不懂得珍惜自己,任纵堕落的尖刃在自己的身上一次次划过,却不屑于喊痛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 篇3

这篇文章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本市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然这篇文章并不是当时的信,不过作者在文中生动的将富春江近百里的秀丽风景,用一百四十多字完美的展现在众人眼前。

文章共可分五段。

第一段,总领全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句话总写了富春江路上之景。

第二段,写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字字如生,将富春江优美,壮观的场面完整体现。

第三段,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山的蜿蜒连绵,雄伟浩荡被作者写的如诗如画,引人入胜。

第四段,写声音。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鸟鸣,蝉叫猿啼,都是那么动听,美妙。

第五段,写感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山水傍依,猿啼鸟鸣,一切的一切都在作者笔下流淌出来,令人悠然神往,真如:有山有水有声音,有感有想有悟境。

[热门]马克思与信仰读后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品这部作品他为很多人留下了深刻每天写读后感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增强自己的写作能力。作品的读后感,哪些方面是让你印象深刻的呢?考虑到你的需求,读后感大全编辑特意整理了“马克思与信仰读后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马克思与信仰读后感 篇1

踏进2020的时候,每个人都和我描述着美好未来的愿景,可是第一个月刚过完,就让人不敢再往前踏一步。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在疫情期间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年合理安排时间,认真阅读了青马导师的赠书《马克思与信仰》,让自己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用理论武装头脑,为国家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马克思说过:“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时代需要信仰,青年需要信仰。”

正如马克思所言,时代需要信仰,青年需要信仰,所以,年轻时候的马克思充满了理想的抱负。十八世纪的欧洲,处处危机四伏,资本家们剥削劳动人民,广大人民苦不堪言,年轻的马克思,怀揣着要改变广大劳动人民的伟大理想,辗转在欧洲多个国家,将共产主义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星星之火传播到各个地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付出定会有收获。而后,马克思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恩格斯,从此便一同研究学问,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共同办报,编杂志,为信仰拼搏努力,最终著就伟大的《共产党宣言》。

信仰如同温暖的阳光和逢时的雨露,方始天下万物茁壮成长。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变成了现实,也唤醒了东方被压迫的华夏民族。此时的中国满目苍夷,青年必须奋起而上,梁启超奋力写下“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不忘梁启超所重托,千千万万的中国少年为中华而崛起,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者李大钊等人的带领下,掀起了以工人和学生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在伟大的新时代,我们青年人必定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肩负使命,不负时代重托,为祖国富强而奋斗!(兰心田)

马克思与信仰读后感 篇2

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高尔基

我们组共读的一本书物为《马克思与信仰》,收到这本书之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关于信仰二字,我们的导师会经常与我们讨论有关信仰的话题,也使得我们时常告诉自己要坚定信仰。还记得第一次与老师见面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幸福是奋斗来的,所以未来的你一定要是青春奋进的你。”“要拥有更深层次的幸福,一定要有信仰,我们要做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就能深刻体会到由“精致利己”的小我,到心怀祖国的“大我”,到“不负人民”的无我。”

《马克思与信仰》这本书围绕着“日常生活”“文化自信”“理论和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信仰”四个主题展开论述。陈先达先生在本书中,运用通俗化的语言,推进了马克思主义走向大众化的进程,我们能从他的文章中读出“烟火气”,感受到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哲学的不懈探索,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对哲学不懈探索的精神,去敢于追求真理。

读过每一章节,都有很深的感触,体会到哲学是走向生活的,正如文中所述,所谓生活的哲学,并非生活本身,而是生活中包含的哲学问题。我们身边处处充满哲学,只是不懂其中的哲学意义,虽然学习哲学相对于科学技术而言,无一技之长、无一专之能,但他是我们生命的精神支柱,是思想信仰、理想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党的十九大中鲜明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自信,更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来说,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是钙,是脚跟能否立稳、腰杆能否挺直的关键。坚定理想信念,规范行为原则、理想追求,价值目标。

我们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中强调要“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积极去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未来属于马克思主义!(冯雪琴)

马克思与信仰读后感 篇3

初遇这本书,是无比兴奋的,这是我与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正面接触。初读这本书,我是震撼的,我已做好万全的准备去阅读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却没想到这是一本与生活无处不息息相关的作品。是的,就像马克思主义,亦与生活不可分割。

我最喜欢本书中介绍的马克思主义与生活的联系,将马克思哲学与生活融为一体,是件奇妙而又神圣的事情。

人们大多注重专业能力的学习,却很少投身学习哲学,甚至认为哲学是无用之学。可不学哲学,我们就没有生命的精神支柱,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判断能力。又或许会在没有哲学引导的道路上丧失专业学习的动力,失去生命的意义和生活价值。在生活中,任何人都离不开哲学,拥有一些哲学思维可以让生活变得更自觉,更有品味。自觉的人,活得明白;不自觉的人,一世糊涂。哲学就像一根穿起铜板的线,没有这根线,铜板就只能散落分布,永远停留在论事的阶段,不可能高屋建瓴。学点哲学吧,这会使我们看问题更明白,学习专业让我们有一技之长,学习哲学能让我们拥有一个善于思考全局的头脑。专业的优点是专,它的局限性也是专。而哲学智慧对每个专业、对每个人都有用。我们需要专业知识去学会如何做事,更需要哲学智慧教我们如何做人。就好比若把三聚氰胺放在牛奶里面,那便是专业知识用在了错的地方,错的不是知识,是错在不知如何做人。

爱好,读书,哲学,这些都被认为是无用之学,可正是这些“无用之用”,才让我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价值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让我们在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吧,去体会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生活的真理性和奇妙体验吧。(吴悦)

《朱家故事》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朱家故事》的书,让我深有感触,讲的是朱先生和两个儿子对家务活态度改变的故事。

朱先生家的生活条件是很富裕的,家里有房,有车,还有花园,但一家人的家务都让妻子朱莉娅来扛,他们每天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妻子把所有的家务活都干完了,还要去上班。

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朱太太太累了,于是她就离开了家,由于爸爸和儿子没做过饭,没干过家务。但是朱太太不在家,也只好学起做饭来,做了好几个小时,但饭还是很难吃,吃完了也不洗刷,很快,房子变得像猪圈一样,他们不希望家里变成这样,他们都希望朱太太早点回来,就在这时,朱太太回来了,他们求朱太太留下来,以后家务事他们也会帮着做的。后来,朱太太留下来了,先生和儿子也学会了做饭、做家务,他们一家人都很快乐。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不能把所有的家务事都分给妈妈,妈妈每天太辛苦了。如果现在我们不学做家务,那一天妈妈不在家,我们家会是什么样呢?可不要学朱先生一家一样把太太累走哟!

马克思与世界读后感通用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完作品之后,我们不妨把我们对书中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让我们的阅读更有意义。那么一篇优质的读后感包括哪些内容呢?以下“马克思与世界读后感”由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马克思与世界读后感【篇1】

2020年疫情期间,杏林青马工程基地发起了“我和导师共读一本书”的假期阅读活动,在读了《马克思与世界》之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部分理论的精妙大为震惊,略有感触。

首先,马克思主义看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的虚伪。马克思主义诞生在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宗教思想根深蒂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对资本主义世界主流思想而言无疑是离经叛道的。当大多数人还处于宗教神学的蒙昧时期,马克思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坚定了唯物主义世界观,还成就了唯物史观,开拓了人们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资本主义在欧洲国家发展壮大之后,便开始了向世界的殖民扩张,政治上平等自由的思想逐步兴起,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世界财富的极大增长。当整个世界看似一片繁荣景象的时候,平等自由的思想却只局限于资产阶级内部之间,世界财富也集中在少数的资本家手中,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的不公平越来越凸显,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产生的工人阶级,占据着人口的大多数,却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看到资本主义世界的现状,马克思在探索一套真正的无产阶级当家做主的理论体系,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

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站在工人的立场上揭示了工资的本质,是政治经济科学文明的成果。从商品、货币的研究到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马克思深入研究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过去和发展现状,深刻论述了资本的积累以及资产阶级如何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让广大的无产阶级从仇恨机器中悔悟,争取自身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注重认识世界,但其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演、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还是揭示资本主义世界发展规律,其目的都在于改造世界,使世界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都是人类社会迈向共产主义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社会生产力仍需要不断发展、社会公平正义需要不断完善、物质社会生活需要达到更高的程度、精神文明境界需要到达更高的层次,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在现阶段,找到一条更适合发展的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更在于为当今世界各国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推动世界迈向共产主义,朝着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共同前进。

马克思与世界读后感【篇2】

收到青马基地寄来的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们的导师高文义老师为我们选取的书目为《马克思与世界》,读完这本书后略有感触,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条件和根本目标是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马克思一直矢志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从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创造共产主义者同盟,到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再到组织领导第一国际、高度关注巴黎公社革命,直到80年代初,他以多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斗争,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斗争,可以说马克思生平事业始终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紧密相连。

在空想主义和宗教泛滥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精神动力”的层面上更进一步,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其详细的阐述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精髓,以批判精神为内核,从批判宗教,到批判哲学、国家与法,再到批判私有制,脉络清晰的从对意识形态的抨击到对上层建筑的抨击最后到对经济关系的抨击,其批判的全部精神在于从结构上重新验证现存的社会概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视角,科学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生、发展以及向新的社会经济关系过渡的必然性,拓新了认识世界的新视野,开辟出改变世界的新道路。

认识世界是前提,改变世界是目的,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革命。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正确认识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积极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认识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发展为夺取政权的的政治斗争,消灭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体现出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在时代的召唤下应运而生的,马克思吸取其所处时代的背景和基础,解释了他周围的世界,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是当之无愧的哲学家。短期的学习对书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我会在往后的时间里反复阅读,希望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深刻的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内涵。(张会佳)

马克思与世界读后感【篇3】

本学期,我们阅读了老师推荐的书目《马克思与世界》,在阅读过程中有过许多不解,不过都通过慢慢地查阅资料和询问老师或同学理清楚了,尽管我现在理解得可能只是表面意思,但是我想,随着思想的慢慢升华,我也会到达更深理解的那一层次。

首先在前面谈及问题改变世界这一课题时,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许并不准确,我认为批判的武器指的是思想理论武器,可以去认识世界,而武器的批判指的是通过社会革命,进而改造世界。同时这也说明了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但不能代替实践。

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可以看出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思维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

其次,面对时代发展这一终身课题,革命者需要深刻认识所处时代的性质,把握时代的力量,这样才能准确认清时代的发展趋势,制定正确的策略来应对各种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另外,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以《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为标志的,《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很丰富,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都起着推动作用。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至今也在直接影响着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政治方针,推动着中国的发展。

最后,唯物辩证法可以说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它的指导意义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很好的体现。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有些人遇到困难后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事物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做好思想准备,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就一定能问鼎事业的辉煌。

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还有很多,我会进一步吸收巩固,将理论变为自己的思想,进而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工作中。

[最新]马克思与信仰读后感


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能陶冶情操,更能提升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它是由鲁迅撰写的,诸多思绪需要倾注笔尖将其写出。如何能避免作品读后感千篇一律的情况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精心收集整理的马克思与信仰读后感,带给大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克思与信仰读后感 篇1

初遇这本书,是无比兴奋的,这是我与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正面接触。初读这本书,我是震撼的,我已做好万全的准备去阅读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却没想到这是一本与生活无处不息息相关的作品。是的,就像马克思主义,亦与生活不可分割。

我最喜欢本书中介绍的马克思主义与生活的联系,将马克思哲学与生活融为一体,是件奇妙而又神圣的事情。

人们大多注重专业能力的学习,却很少投身学习哲学,甚至认为哲学是无用之学。可不学哲学,我们就没有生命的精神支柱,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判断能力。又或许会在没有哲学引导的道路上丧失专业学习的动力,失去生命的意义和生活价值。在生活中,任何人都离不开哲学,拥有一些哲学思维可以让生活变得更自觉,更有品味。自觉的人,活得明白;不自觉的人,一世糊涂。哲学就像一根穿起铜板的线,没有这根线,铜板就只能散落分布,永远停留在论事的阶段,不可能高屋建瓴。学点哲学吧,这会使我们看问题更明白,学习专业让我们有一技之长,学习哲学能让我们拥有一个善于思考全局的头脑。专业的优点是专,它的局限性也是专。而哲学智慧对每个专业、对每个人都有用。我们需要专业知识去学会如何做事,更需要哲学智慧教我们如何做人。就好比若把三聚氰胺放在牛奶里面,那便是专业知识用在了错的地方,错的不是知识,是错在不知如何做人。

爱好,读书,哲学,这些都被认为是无用之学,可正是这些“无用之用”,才让我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价值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让我们在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吧,去体会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生活的真理性和奇妙体验吧。(吴悦)

马克思与信仰读后感 篇2

踏进2020的时候,每个人都和我描述着美好未来的愿景,可是第一个月刚过完,就让人不敢再往前踏一步。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在疫情期间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年合理安排时间,认真阅读了青马导师的赠书《马克思与信仰》,让自己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用理论武装头脑,为国家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马克思说过:“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时代需要信仰,青年需要信仰。”

正如马克思所言,时代需要信仰,青年需要信仰,所以,年轻时候的马克思充满了理想的抱负。十八世纪的欧洲,处处危机四伏,资本家们剥削劳动人民,广大人民苦不堪言,年轻的马克思,怀揣着要改变广大劳动人民的伟大理想,辗转在欧洲多个国家,将共产主义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星星之火传播到各个地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付出定会有收获。而后,马克思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恩格斯,从此便一同研究学问,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共同办报,编杂志,为信仰拼搏努力,最终著就伟大的《共产党宣言》。

信仰如同温暖的阳光和逢时的雨露,方始天下万物茁壮成长。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变成了现实,也唤醒了东方被压迫的华夏民族。此时的中国满目苍夷,青年必须奋起而上,梁启超奋力写下“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不忘梁启超所重托,千千万万的中国少年为中华而崛起,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者李大钊等人的带领下,掀起了以工人和学生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在伟大的新时代,我们青年人必定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肩负使命,不负时代重托,为祖国富强而奋斗!(兰心田)

马克思与信仰读后感 篇3

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高尔基

我们组共读的一本书物为《马克思与信仰》,收到这本书之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关于信仰二字,我们的导师会经常与我们讨论有关信仰的话题,也使得我们时常告诉自己要坚定信仰。还记得第一次与老师见面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幸福是奋斗来的,所以未来的你一定要是青春奋进的你。”“要拥有更深层次的幸福,一定要有信仰,我们要做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就能深刻体会到由“精致利己”的小我,到心怀祖国的“大我”,到“不负人民”的无我。”

《马克思与信仰》这本书围绕着“日常生活”“文化自信”“理论和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信仰”四个主题展开论述。陈先达先生在本书中,运用通俗化的语言,推进了马克思主义走向大众化的进程,我们能从他的文章中读出“烟火气”,感受到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哲学的不懈探索,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对哲学不懈探索的精神,去敢于追求真理。

读过每一章节,都有很深的感触,体会到哲学是走向生活的,正如文中所述,所谓生活的哲学,并非生活本身,而是生活中包含的哲学问题。我们身边处处充满哲学,只是不懂其中的哲学意义,虽然学习哲学相对于科学技术而言,无一技之长、无一专之能,但他是我们生命的精神支柱,是思想信仰、理想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党的十九大中鲜明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自信,更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来说,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是钙,是脚跟能否立稳、腰杆能否挺直的关键。坚定理想信念,规范行为原则、理想追求,价值目标。

我们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中强调要“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积极去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未来属于马克思主义!(冯雪琴)

《与妻书》读后感


《与妻书》读后感(一)

薛栋

90后、洛川县曙光中学语文教师、爱好写作,偶有雕虫之作,绝无大雅之章。

书本上的小树苗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月24日晚写给陈意映的。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写信时,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

《与妻书》惟其感人,就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虽然已时隔一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而且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支颠抖着的笔,以及萧然落下的泪珠,是多么的触目惊心,直拨动读者的心弦。想必使其妻心痛不已。其对爱妻的生死惜别,直抒胸臆,与下文“吾至爱汝”紧密相呼。“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姑遂忍悲为汝言之。”其天下为公的大义,及体贴之情,细腻之心,可谓动人。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望能在盟盟之中注视着爱人,祝福着爱人。如丝如缕的情思,平平凡凡,真真切切。阴间又如何,阳间又如何,只要你在我心中活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心脉是相通的,传达着彼此的关怀和思念。如此真挚深切的爱,让人读了刻骨铭心。情感的洗礼,情感的陶冶,真切感受爱情的动人!昔日相厮守,作者曾告诉爱妻“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然而“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世事本难料,乱世更是难测。对孤身一人留在纷乱人间,兼要承受如此的丧夫之痛的爱妻,甚为忧心,眉头难展。其割心之悲痛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来描绘的。

然而,作为一名民主主义战士,心胸所怀岂只儿女私情?“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这是大爱。“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感怀于生逢乱世,“卒不忍独善其身”。为所有的有情人终能相濡以沫,互相厮守,为了更多人的幸福生活,而投身革命,敢于献身。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高尚人格,为革命捐躯,毫无异言,勇于奉献私情,顾全大局。真不愧为一名革命战士。“汝体吾此心”“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副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此可谓,为革命,为人民,为梦想而鞠躬尽瘁。对妻有如此厚望,则其对子女的期望不言而知。“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扶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为革命挥洒热血,力尽被俘的可敬的作者,虽然此刻已为阶下囚,面对死神,仍殷切期望子女们能承父志,投身革命,为天下人谋永福。同时,为后继有人而甚感安慰。此种为理想为革命奋力追求,无悔的精神,可泣鬼神,可泣天地!甚为后人立身处世的榜样。

源于“至爱汝”,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者忍受着悲伤,忍受着无限的不舍,与爱妻别离,与爱妻永别,献身于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事业。其爱情之伟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

如此优美的散文家书,情韵浓厚,内涵富泽,令人越读越爱,越读越是涕然泪下!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思绪澎湃,委婉曲折地叙写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表现了一位民主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文章紧紧围绕“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这一矛盾复杂的感情,写得缠绵悱恻而又豪情满怀,是爱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之歌。

《与妻书》读后感(二)

林觉民,1911年4月就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一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与妻书》读后有感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竟,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其勿悲。”

“我很爱很爱你。也正是因为对你的爱,才让我不再惧怕死亡,敢于勇敢的面对 ”。爱,能够给予人无穷的力量。能够让自卑的人,变得自信;能够让怯弱的人,变得勇敢;爱,可以让人无所畏惧。

“爱你的心,让我想去帮助天下的人能够去爱他们所爱的,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赴死,暂时未能顾及你呀……请你不要悲伤”。爱,就是慈悲。因为我们真正地爱了,所以才知道世上不爱的痛苦;因为有了愿意全心爱着的人,所以才变得慈悲,不忍世人不能爱其所爱。此句此情,让我真正地理解弘一法师当时作别雪子时说的话。爱,就是慈悲。惟有至情之爱,方生大慈悲之心。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我原来的意思是你身子纤弱,一定经受不住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是不忍心的,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担当一切苦难与悲痛。”起初的我一直认为,人性的表象都是善良的,但其实质都是自私的,生存是一个人根深蒂固本能反应。后来,我也爱了。原来,我并是自以为那样的自私,自我选择的天平并不是总偏向自己。爱,是可以让人变得不计回报,变得不再害怕牺牲。因为爱情,我重新去定义亲情、友情。

“后续文章见《与妻书》”

《与妻书》读后感(三)

转眼,秋天已至,此时若能坐下来一小会儿,我便会用这一段时间倾听与阅读,因为这是我所钟意的生活。偶然的小憩读一篇《与妻书》,使我感慨万千,潸然泪下。一个24岁的青年竟会有如此的胸怀以及与妻子那般的深爱;身处在那样一个时代,他绝不是第一个舍生取义的人,也绝不是最后一下抛却家庭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人。作者林觉民为了黄花岗起义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临行前,写了这封给妻子的绝笔书信。这封信字字灼心,笔笔生意,使我非常敬佩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前人们用怎样的付出和奉献换来了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

再过几天就是9月3日,国务院定于那天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虽然身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想象那个非比寻常的战争年代人们有着怎样的信仰与生活,但看到了《与妻书》我似乎明白了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为了争取革命的胜利,为了同胞们还有他爱的人能够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哪怕一天,他的死都是值得的。原文为:“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文意为: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这是我敢于毅然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我现在死去没有什么遗憾,国家大事成功与不成功自有同志们在继续奋斗。这是何等的深明大义和拥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啊!原文还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文意为: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啊!作者林觉民就这样离开了深爱他的妻子,长长久久久地久留下了这样一封供后人瞻仰的书信,来见证他们不朽的爱情。

这封信是我在任何一部电视剧或是小说中都不曾见过的最真挚的情感。作者的妻子陈意映在看到这封信两年后也郁郁而终。这个结果应该也不是作者想要看到的结果,林觉民既爱着人民又爱着他的妻子,他的信感人肺腑,让人痛彻心扉。不觉联想起如今的生活,真是来之不易,是多少革命烈士把这一份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作为一生的信仰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而我们当下的生活,一年重复地过的好像是在过一天,平淡的日子让我们甚至忘记了关心我们至亲至爱的亲人和孩子。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也许这就是我们的信仰,不用信誓旦旦,不用浮夸造作,只要去做,一个拥抱,一杯热茶,只要我们用心,用爱,去关心着我们的亲人们,所有为了和平和自由而牺牲的生命就都是值得的。

读后感《与朱元思书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与朱元思书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