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家庭教育家长读本读后感

家庭教育家长读本读后感

教育家之路读后感。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家之路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育家之路读后感(一)

自从认真阅读《教育家之路》这本书后,我知道了在成都教育界有一位的名人李镇西。李镇西于1982年2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6月获得了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曾获得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十杰教师等荣誉称号。通过读《教育家之路》这本书,了解到李镇西是一个很忙碌的人:在负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同时,他每天还要看上万字2020的书籍,写上千字2020的教育日记,每年还要编写几本着作,时不时的还要外出讲学。李镇西的事迹,再次验证了那句老话:勤奋是成功最根本的基础。李镇西的教育思想,让我认识到以下四点:

(一)教师的最高境界。

李镇西把教育看成是幸福的事,追求做最好的老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我。

(二)做到三心、三家。

三心即童心、爱心、责任心。童心,即和学生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爱心:在日常生活中有依恋、思念,想你的感情;责任心:一道成长,为共和国培养现代公民。

三家即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专家:专业上有造诣;教给学生特长,自己也有特长。思想家:思想是引路人,带着思考的大脑教学,思考学生在想什么,带着学生思考。心理学家:不知不觉走近学生,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

(三)做反思型的教师。

带着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不停的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

(四)教师要有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从什么地方来,从实践中来、从困惑中来、从学生中来、从写作中来。要挑战自我,做自己的事,争取做个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李镇西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和他具有的高尚的师德是密不可分的。

有爱才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一位着名教育家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视学生为子女),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伸出温暖的双手,献出真诚的情和爱,扶持他们一步步长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充满了爱,教育将永远是艳丽的春天!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把真爱奉献给每个孩子,让我们的下一代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健康成长。

前些时,学校要求学习人文素养读本,平时只有忙忙碌碌的工作,哪里有闲暇坐下来读书呢?等到忙里偷闲,静下心来拿起书本,就被《教育家之路》深深地吸引住了,其中,当代教育家魏书生的教学方法与班级管理使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先看他的教学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其实魏书生的办法很简单,他认为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进步,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他经常与学生商量教什么、怎样教。他在70年代就采取的这种做法不正是我们现在大力宣扬和提倡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思想吗?学生的自觉学习的能力正是通过让他们自己做主才培养出来的。相反,如果老师把一切都计划好了逼着学生做这做那,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机会更没时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时间被老师占有,机会被老师丧失!魏书生的办法取得的成绩很显着,他所教的语文升学平均成绩高出重点中学的7、8分。

魏老师的班级管理是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在魏老师庞大的管理系统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他相信每一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魏老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凡是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从魏老师的这句话里,体现了他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他认为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的认识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

科学的民主的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平时的工作是息息相关的,要管理得好就要作好班主任工作。我深深体会到:良好的师生感情是决定班主任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在工作中,我觉得从以下几点做起,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他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行为、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他的学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我希望我的学生成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对人以诚相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有一定心理承受力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我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学生是极具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并在某些方面进行模仿,所以老师在学生面前必须有模范的作用。在卫生大扫除中,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我首先拿起抹布,带头擦玻璃,并力求擦的干干净净。行动是无声的语言,这样,我不需要过多的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他们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并且在质量要求上还与老师比一比,看谁干的又快又好。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一视同仁,严格要求

师爱是最神圣的,其神圣之处在于它有很强的原则性和崇高的使命感。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教师的爱要做到爱而有度,严而有格。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面对纷繁的世界,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激烈的竞争,以及拜金主义等,这些无不冲击着青少年的心灵,纯正的师生之情失去了它原有的光环,在这种环境下,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应是教育的基本准则,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真诚的爱,用实际行动去爱。面对各种因素,我们必须做到对学生的爱一视同仁。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是很敏感的,一句亲切的话语投到学生的心中,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必胜信念。同时,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决不能随便放过,要帮助他们究其病因,以便彻底杜绝。一位合格的班主任不仅能做好优秀生的工作,而且更应该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班主任对后进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后进生尽快地赶上去,决不能对他们恶语中伤,不能有半点轻视的态度,更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要用同一标准把他们与优秀生比较。否则,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三、信任学生,尊重学生

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学生来说,信任更是推动其上进的力量。我们班有不少学生在单亲,无亲家庭中成长,这些学生比较自卑,很少与人沟通,性格孤僻,作为班主任,我对于这些特殊学生,首先是亲近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同时也打电话与他们的监护人沟通。有的同学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有的同学是因为自己贪玩,有的同学是因为家长溺爱,教育方式不正确,从而造成了他们比较任性,娇气,经常埋怨学习辛苦。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掌握了这样一些学生的基本状况后,我便经常与他们单独交谈,让他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增强竞争意识,锻炼刻服困难的毅力。这样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四、正确评价,鼓励学生

教师经常要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评价,而这种评价则必须要公正,只有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信服,从而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的愿望。因此,我在教育中力求公正的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不护短,对学习差的学生不歧视,注意发现优生的不足,防微杜渐;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并使之发扬光大。

由魏书生成功教书育人的例子,让我们意识到: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应试的教育制度,我们就必须夹缝中求生存,即搞素质教育,又不耽误应试。其实只要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把不该占用的课时还给学生,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考试成绩不会落后于只抓学习忽略其它的教学方式。填鸭式满堂灌,并且全天候上课的老一套教学方法,只能把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学生时时刻刻都感觉是被压迫者,哪还会有快乐可言,更不会有成功的体验。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简直就是一种扼杀,对他们将来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教育是一门科学,育人成才是一种精雕细刻的艺术,在工作中只有讲科学、讲创新、讲艺术,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多学习先进经验,结合自己,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善于总结,使自己的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需要教育家,因为中国的教育吸引智慧。他们共同的教育情怀和不同的教育人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财富。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快乐。

刘京海,称为成功教育之父。他有三个相信: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取得成功的潜力,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我们教师、家长就是要为学生树立起能够取得成功的自信心,让孩子能够不断地为自己树立目标,而且有足够的自信心去追求这个目标,虽然取得的成功有大小,但他们终将取得一些成功。目前,教师在评价、认识、教授学生方面还是需要改变的,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希望甚至渴望成功,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来自教师的鼓励和支持。评判学生不能只是靠简单的成绩论英雄,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许多成绩不佳的学生需要的只是更多的表现机会。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单调的,抑或是单向的,

这些教育家中有不少出色的校长,他们的管理理念、理论素养同样诠释着教育的真谛。校长的感召力来自于人格的魅力,细微处养成高素养。促进教师的发展,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不断的创新,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发展目标,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通过阅读教育家之路,让我们与智者进行了尽情的对话,令我们在字2020里行间看到了教育的真谛,每一页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触摸到了一个个大写的人字2020。教育是需要智慧的,而智慧的取得是需要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思索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教育家办学导论读后感


教育家办学导论读后感

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拜读了林森老师的《教育家办学导论》一书,从书中的论述让自己感觉到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感受到一个声音在呼唤,站在校长这样一个位置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努力做一个好校长,一个专家校长。

这本书的主旨就是帮校长做好,助校长更好更快地完成专业化历程,成为专家、教育家,办出优质学校、优质教育、办出人民满意的学校和教育,真办教育,办真教育 。

作者在书中总结性指出,校长应是富有工作激情的人,校长的工作需要有激情,展现给人以向上、精神饱满的面貌与品格,这是他的天职与使命。就是说,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校长必定要做学生和教师的表率,必定要承载起办学办教育的重任。教育家、教育家办学、像教育家一样办学就是校长的兴奋剂。它激励校长努力去修行其神圣的教育领导角色,成为一人真心热爱学校的教育事业并为之奋斗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热爱学生和教师并有益他们成长发展的人。

校长还应是充满智慧的人,是智慧的化身,作为学校的引领者,智慧应属于校长,校长的智慧,智慧的校长始终需要的,也是赖以生存的就是学养。教育家、教育家办学、像教育家一样办学就是校长的学养剂,它规正校长的学养方向,滋养校长的办学思想,不断促进校长形成教育的大智慧,让校长富有远见,高屋建瓴,成为学校发展的实际领导者。

校长还应是不负人生的人,是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一个名留学校光荣史册的人。校长不仅追求自身自我实现,更追求学校的成功,追求其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家、教育家办学、像教育家一样办学就是校长走向成功的远航标,它引导校长不断地有所作为,大有作为;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努力办优质学校,优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努力像教育家一样办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未来日子里自己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办优质教育,做一个像教育家一样的好校长。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读后感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读后感

——城西小学 盘带全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这本书收录了16位在当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师,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魏书生、李吉林、李镇西、顾泠沅、唐盛昌、刘彭芝、龚正行、刘京海、李希贵等名师。打开这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仿佛让我与智者进行了尽情的对话,令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教育的真谛,每一页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触摸到了一个个大写的"人"字。他们每一位都让我深受启发,同时,也被他们诸多事迹而感染。虽各具特色,但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共同点:那就是对中国教育的艰苦探索和追求,对孩子真诚的爱。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快乐。

他们中魏书生是我较熟悉的、敬佩的名师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体力行的。魏书生是一个凡人,只是他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成才。他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人生有什么啊,每个人都是来这个世界走一趟,关键就看你怎么走。其实怎么走都是走,你好好做事也是走,你稀里糊涂也是走,我觉得还是做点事情的好,这样你会感到快乐,这快乐,只有去做,才会感觉到!"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他那独特的教育方式,"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进步,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想想自己在从事教育的点点滴滴,虽然有时候也会和学生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但是在内心的最深处,还是把学生当做是孩子,当做是教育对象,并没有真正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其着想。我想魏书生教育的成功也是得益于从学生出发,凡事都以学生为主去商量,去做。我想这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个启迪,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这样去想,这样去做。

李镇西也是给我触动很大的一位名家。其中我读到关于李镇西老师这篇时,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是这样,我从教这20多年来也身有感触,有爱我们才会很耐心的给学生讲解;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学生和学生心贴心。要亲近学生,要多和孩子们接触,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融为一体之后就基本上站在管理的制高点上了。孩子们从心底里佩服你、接受你,这时可以说嬉笑怒骂皆文章,你不用去特意多讲什么东西。而且接触孩子一定要带着一颗童心,以一颗童心走进童心,这里面就包含民主的内涵。教育无痕,亲近学生,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方才能体现教育的力量。

他们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孩子的幸福和快乐。李吉林说:"我为儿童的成功、进步和健康而感到欢乐和幸福。"她深入的研究情景教学,使课堂丰富而生动起来;张思明以带着学生去发现数学的乐趣为目的,开拓了五花八门的思考题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他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落实到一切为了孩子上,孩子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思想都体现在这一目标上,不是夸夸其谈,说一套做一套而是体现在他们对人的关注——一种最深层次的人性的关爱,之中无私的爱。教师要始终以理念深入到教学工作中,才能真正地给孩子们幸福和快乐。

读书是心灵的旅行。书山跋涉,学海畅游,让我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并从而带来思考的快乐!徜徉在书海里让人感到内质在提升。16位教育家的智慧将不断的启迪和激励着我,为我今后的教育思想开拓新的思路,为我的教育热情给予了莫大的鼓舞。

爱的教育家长读后感


爱的教育家长读后感范文一

《爱的教育》值得父母和孩子一起细细品味。首先要感谢新世纪小学给家长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我到现在还只读了一半,书中有关于孩子、家长、老师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给我和孩子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一名家长同时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看了这些故事深深感到其中的爱!《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以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角度讲述他在读书期间每天发生的有趣或有意义的事情,真实记录了他的成长过程。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看似简简单单,平平凡凡然而一个爱字却贯穿全文,有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也有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插班进来的格拉勃利亚的小孩,通过老师的介绍不仅让孩子们感觉到祖国的伟大,还让代洛西代表孩子们展示同学之情,兄弟之爱。

这本原来我怀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读的书,竟然能够如此震撼我的心灵!当我看到父亲教育儿子的细节,我常常想,生活中的我好象少了些耐心,多了些浮躁;少了些宽容,多了些挑剔;少了些鼓励,多了些批评自己希望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又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孩子原本是可爱的,在其成长的路上真的需要爱的精神,爱的教育,教会孩子学习,让她拥有爱心,让她懂得做人。

我相信世界上没有父母不爱自已的孩子的,广义讲社会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后代,《爱的教育》告诉我们,只有爱是不够的,还得有效地传递。《我的妈妈(爸爸的信)》是用信的形式来传递妈妈对孩子的爱的,给了孩子心灵上的震撼,加深了母子之情。书中爸爸或妈妈的信均是孩子处于认识的十字路口时所提供的一盏明灯,其实质是在有效地传递爱。纯粹的说教有时是没有用的,而应当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传递我们的爱,这种爱的力量就会真正成为其正确认识世界的动力。

《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领悟到了许多的道理,对我们教育孩子是大有禆益的。作者以单纯而幼稚的心,充分表达了心中有爱,所有的爱与情感都是人间最神圣的东西。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爱。是呀,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拥有爱,人生才有最宝贵的价值观;拥有爱,在前的道路才能迈出更强劲的一步。

《爱的教育》家长读后感范文二

这本书我以最快的速度读完了,的的确确流了惭愧的眼泪和感动的眼泪。我深深体会到家长和老师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作者理想的教育境界就是把学校、家庭、社会都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夏先生也把实施爱的教育比喻往池塘里灌水,我们要尊敬老师,老师是替咱们整个社会培养有理想有能力的后一辈的人。

安利柯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他受到老师、父亲、母亲和舅舅的良好教育,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写的非常好。书中让我感动的故事很多,其中少年笔耕让我浮想联翩,叙利亚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十二岁,他父亲在铁路工作,家里孩子多,生活很困难,父亲白天工作,晚上又从别处接了书件来抄写,很辛苦。叙利亚要替父亲写,父亲告诉他功课是你的大事,以后不要说这样的话了。叙利亚每天晚上等父亲睡着了,就悄悄起来仿着父亲笔迹写起来。由于长时间睡眠不足,疲劳不堪,学习不如以前了,父亲误会他了,很失望,直到父亲发现了,对叙利亚充满了无限的懊悔和慈爱。

那么小的孩子就知道体谅父母,现在的孩子却很少懂得,我们当家长的无怨无悔付出,有的孩子却认为理所当然,所以从小培养孩子有爱心、有责任感。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关键。

《做一个配享幸福的教育家》读后感3000字


关键词:福德一致 幸福与快乐 教师公正论 教师仁慈论

提纲

教师幸福论

教师的职业选择以及职业道德的修养都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亦即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的。

1.幸福与道德的关系,即如何理解福德一致

从俗福或者从功利上理解幸福,德行与幸福基本是一致的,这种一致其实是一种概率一致。

从雅福(精神意义上的幸福)的角度看,德与福则是一种等同的关系,具有100%的一致性。

按照德福一致的命题,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理解:教师的师德修养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幸福而修习的为己之学。

2.幸福与快乐的关系,

幸福与快乐十分相似,都是人的主观愉悦状态,但两者仍存在实质性区别。幸福是人的目的性的自由实现。在教师职业中,人的目的性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教育梦,同时也包括应该随着职业生涯不断提高的职业成就动机;自由实现则意味着需要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修养职业道德。

幸福与快乐的首要或者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性、意义性或者价值性等。快乐的主要内涵仍然是感官上的愉快状态,只追求生理欲求的满足,本身无所谓对错或者善恶,它的对错或善恶需要另有标准去判断。但幸福是生活目的的实现,这是伦理生活的一大公理。

幸福与快乐的第二点区别在于主体感受上的无限和有限。幸福感则具有无限性,幸福感的获得是个体意识到自己践行了|(为人使命)时的愉悦,所以行动之前有憧憬的幸福,行动之中有崇高的愉悦,行动之后有永远的欣慰。

总而言之,人的生活离不开快乐,但是生命的意义实现则表现为幸福。严格意义上的幸福只能是雅福,而它与德性、德行是完全一致的关系。无论一个教师或一个普通人,要追求或者配享幸福生活,首先要做的当然就应当是修养德性。

教师公正论

幸福和公正是伦理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幸福原则和公正原则是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幸福原则表明的是一个人怎样做一个人,而公正原则表明一个人怎样对待一个人。(赵汀阳,《论可能的生活》)。教育公正或教师公正是教师伦理生活的重要原则,公正既是教师幸福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的需要。

1.教师公正与社会公正的关系

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它与社会公正不仅存有空间维度上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还存有时间维度的关系。也就说,不公正具有社会再生产性质。

2.教师公正的内容

教师公正主要包括对自己的公正(反身性公正)、对同侪的公正(同侪性公正)、对学生的公正(对象性公正)和其他领域的公正。

对自己的公正是指教师要对得起自己,包括对教师自尊、荣誉以及合理的经济利益等合法权益的要求和维护。

对同侪的公正主要表现为程序公正。具体而言,在与领导相处时,最关键的是工作上的合理建言、相互配合,在人格上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在与其他同事相处时,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做到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师集体的教育使命。

对学生的公正则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平等地对待学生;爱无差别;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长善救失,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点面结合。如此等等。

其他方面的公正。其他当然还包含很多。以爱岗敬业为例:我以为爱岗敬业本质上也是一种公正的表现在教师工作中的体现则应当表现为上好每一堂课。

3.教育公正与惩罚的公正

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惩罚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教育意义的。教育性的惩罚是具有专业性的, 主要表现为对事不对人(不能有治学生的心理)、执法有度(这里的度既是程度,也是方式方法)、程序公正(应当努力让学生、家长参与立法过程、理解合理惩罚的必要性)。

教师仁慈论

教师的公正必须与教师的仁慈相结合。仁慈是公正的延伸与补充,但它必须建立在专业性的基础之上。

1.教师仁慈的特点

教师的仁慈,当然有与一般仁慈概念相同的属性如情感性、超越性等,但因为是教师,工作性质与特点决定教师的仁慈有某些行业或者专业的特性如教育性、理智性、方法性等。

教育性。教师仁慈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事业要求仁慈的德性;另一方面,教育事业规定仁慈的特质。也就是说,教育与仁慈不可有须臾分离,否则教育不成其为教育。

理智性。教师仁慈的理智性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仁慈要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仁慈是建立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神圣性的理解之上的。

方法性。教师仁慈的方法性主要表现为爱而得法。有专业智慧和能力让学生有内在学习动机、在学习生活里有意义感、幸福感,才是教师仁慈的本质功能。倘若只会微笑,不会教书,肯定不是真正的教师伦理。

2.教师仁慈的内涵

教师对学生仁慈的内涵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高度宽容,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则是和学生表现的好坏无关,无论何种条件下,教师都会对学生给予关怀。

另外值得提的一点是,批评也可能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因为批评不等于爱的剥夺,也可能是爱的一种形式,关键于在如何让学生理解批评甚至惩罚这件事的实质善意。

如果关怀是一种美德,就是一种先在的实体,人们一旦获得,就会永远存在,但关怀只有在关系中才能存在。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只做了关怀的动作,倘若学生没有感受到,关怀就不曾存在。

总而言之,为了配享幸福、做一个幸福的教育家(教育工作者),教师就不仅要遵守公正的原则,也应当修炼关怀的伦理。

读后闲谈

福德相配

这篇文章讲的比较透彻,具有借鉴意义。

1.第一个观点,福德一致。这一点,很早以前已经明白了。非常明确的讲师德修养与个人幸福有直接关系,这一点倒是非常新鲜的。细想的确如此。师德修养总归是一件面向未来的事,它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有认知,有判断,有选择,有忍耐,需要自律和拼搏。真正具有师德修养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否则人生幸福来得太容易,就不能成为幸福。

2.幸福是人的目的性的自由实现。把幸福和快乐对比来谈,对比手法经常能让一个概念变得非常清晰。其区别有两点,低级与高级,有限与无限。在教育学生时经常让学生脱离低级趣味,从短暂的,有限的,低级的那种吃喝谈笑快乐中解脱出来。努力的践行,学生应该遵守的道德,行动之前有憧憬的幸福,行动之中有崇高的愉悦,行动之后有永远的欣慰。从道德的践行中获得人生的幸福,美好的未来。文章讲得更为透彻。有一个新的观点,道德他实质上包含了更多的内容。践行道德带来人生幸福。以前仅仅是从品德上人的关系上的认识非常具有局限性。从这里看出对一个概念内涵的准确认知具有重要的意义。否则,我们经常谈的一个词语,可能是歧义的。

比如说在上一篇文章中,李嘉诚谈自律创意良知,这无疑是一种道德。

3.教师的公正与仁慈

这一点很接近以前经常用经常讲的教师的严与慈。当然很多地方,这篇文章讲得更透彻更有新意。

讲到公正的时候提到了对自身的公正。这显然是很重要的一点。公正不仅体现在重要的评比考核上,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一个公正的要求。道德要求无处不在。

特别是在对学生的公正上,体现在多个方面,是建立教师威信的一个重要要求。一视同仁,赏罚分明,爱无差别。特别是要注意在惩罚学生时,要注意做到公正。做到三点:对事不对人、执法有度、程序公正。这无疑是非常中肯的建议。凡是惩罚措施都应该征求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并且公布到明确的位置。处罚的时候要掌握住程度。做到对事不对人。不能什么事都依赖惩罚,惩罚具有教育意义,但是他已经到了教育的底线。

关于对教育仁慈的认识也具有深意。具有教育性理智性和方法性。仁慈,如果没有教育性,就与老奶奶的仁慈别无二致。

仁慈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批评也是一种关怀。这种关怀只有被接受对象,感受到了,才是真正的关怀。有时候强化这种感受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否则很多时候成了一种单相思。这个工作不做,仁慈的关怀很多时候也被认为是一种伤害。

这篇文章虽然在中心上不够集中。但在实践中都是经常用到的道理。而且有许多观点,讲的非常深刻,具有新意。

《大学之路》读后感1500字-通识教育vs.专才教育


本书用很大的篇幅阐述西方大学里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两类教育的特点,并且在每个学校的介绍里都特别说明了其教学重点属于哪类。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是非常重要的。

书中提到,在吴军和女儿去普林斯顿参观时,一位教授得知吴军女儿以后的专业目标在计算机方向上时,建议她在本科阶段多选修人文类课程,并解释说以后会有大量时间研究计算机的专业知识,所以本科就要在人文方面打好基础。我觉得这个真的是一个专业学者发自内心的真诚建议。一个专业人员的研究之路能走多远,就像一座高楼能建多高一样,要看它的基座有多宽厚牢固。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发现新的成果常常出现在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很多优秀人才其实是跨界明星,宽广的知识背景让他们面对复杂纷乱的问题时容易发现突破点,这个在书中已经给出很多实例了。所以对于有志在专业领域做到顶尖水平的人,在年轻时尽量接受广泛的通识教育是很必要的。

当然,大到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小到个人的阶层提升,专才教育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比如,当一个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时,发展专才教育对于快速提升国力比较有效。而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尽早接受专才教育掌握一技之长,也快速摆脱贫困进阶中产的方法。

另外吴军提到,好的教育环境要给学生自由。这个自由有多方面的体现,其中一条就是像哈佛这样的顶尖学校对学生的成绩反而给予宽松的评分标准,并且允许学生自由选课、转专业。这个是哈佛根据自己非常优秀的生源条件和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发展除课业之外的人生道路上必须的软实力。如果在这种条件下还要用分数压制学生,其实倒是短视的表现。曾有人提到当初拼进哈佛的人进去之后反而不适应哈佛过于宽松的学习环境,或者哈佛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之类的抱怨。这个实在是没有领会到哈佛教育的精华,浪费了好的资源,或者是学生本身的客观条件并不适合这种教学方式。

具体到医学教育,和中国医学专业学习从大学本科阶段开始不同,北美的医学教育都是从研究生阶段开始起步的,我认为这是最初医学教育制度的制定者们在充分理解医学教育和医疗需求的特殊性后,做出的一个非常高瞻远瞩的决定。近来,国内某些医科大学也开始从一些优秀大学录取本科生进入医学院校学习,但其实这是为了应对在国内恶劣的医疗大环境下,医学院校合格生源不足的无奈之举,与北美这种长期完善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不同。

医学本身是一个专业性十分强的学科,好的医生需要在他(她)的专业领域倾注全力不断的深入学习,但获得的医学知识以及技能很难用于其他方面,所以在进入医学专业学习之前,在本科获得比较全面的通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否则除了专业领域以外,其他都是短板,而且不太可能通过在医学专业的学习来补足。这个是从医生个人成长方面来说,通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从医学的救治对象(病人)来说,由接受过全面素质教育的医生来治疗也是必要的。随着医学对疾病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很多疾病的发生及其治疗其实并不单纯是医学问题,有心理问题,生活习惯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在起作用。所以在治病时需要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而不是单纯的针对疾病进行治疗,这也需要医生具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基础。对比国内的医生和北美的医生,我们都有一种感觉,国内的医生专业技能和经验其实非常好,但患者的就医体验往往不太好,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而国外的医生其实无论技术还是经验,并不一定比国内的医生好,但是可以很好的和患者沟通共情,让患者有很好的就医体验,感觉病就好了一半(因为很多时候情绪因素是加重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除了国内外医疗大环境不同这个客观因素外,国内在培养医疗人才方面通识教育的比重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原本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为孩子以后选择大学做准备的,没想到读完后对自己之前的求学之路也有了深刻的反思,希望这点收获对于人到中年的我还不晚。

读后感《教育家之路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教育家长读本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