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读后感600字2020(一)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
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也应该学习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著,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平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操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习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这个乱世,群雄逐鹿,人才辈出。其中,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并不喜欢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org)他把曹操写的那么阴险狡诈,和《三国志》中的曹操截然不同。《三国志》里的曹操是一名乱世之中的英雄,足智多谋,我觉得他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反而,他是一个很讲情义的人。关羽上次战败,不仅与刘备走散,还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摆出大量的好处请求关于能归降于他,但关羽没有答应,坚持要去找刘备。过了几天关羽走了,只留下了一封信。曹操看见后,非但没有派兵去将关羽追回来,发呢让他去找刘备,可见他是一个惜才且讲情义的人。
一个国家的兴亡,除了要有一个贤明的君王,其次,一个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谋士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就像诸葛亮,他一心为刘备出谋,使得蜀国的实力日益壮大起来。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他不骄不傲。街亭失守,他却自降三级。刘备死,后主刘禅继位。可诸葛亮非但没有篡位。反而更加忠心地辅佐刘禅,才总算稳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宣扬和学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每当听到这首词,我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三国时将士厮杀的情景那是一个真正的三国!
三国志读后感800字2020(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
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
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近日都在读三国,看的有点不知所措。记得小时候也读过,但当时怎么会知道里面的意思,只不过知道里面的一些典故,还有象古代书生一样的寻章摘句,以求能在写作文的时候卖弄一下,让我的老师同学们夸耀自己一番,得到一点钦佩之情。如今,许多年过去了,本来不喜欢看战争故事的我,突然由于易中天老师和央视的轮番轰炸,我突然来了兴趣,重新捧起读起来。
看书的过程也是一个释疑和解惑的过程,本来我对诸葛亮充满了偏见,听信了毛泽东的一句话,诸葛一生谨慎;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但看到大半,我不由的由衷佩服诸葛军师,他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人,创造了很多军事上的奇迹,如八卦图,木牛流马,还有很多深谋远虑的军事战略,这些对于奉行仁义只会示弱的刘备来说,是诸葛亮让他能够三足鼎立而居起一,为什么这样说,大家只要看看他为了关羽之死,就要大起倾国之兵而伐吴,为一己之私而废国家大义,不听任何人的意见,更不用说总结经验制定战略,终被陆逊不费吹灰之力而置于死地。由此就可以看出刘备在军事上与政治上较曹操差的太远,所以他的胜利可以说大部分是有了诸葛亮。
读三国,同时也看到了性格决定了命运,不管你是王侯将相,还是一介草民,张飞真是厉害,有勇有谋,但是他有缺点,而且是致命的缺点,就是视手下如粪土不如,最终他被自己的手下轻割头颅。关羽也是厉害,诸葛都要捧他敬他,但是他自恃无人能及,最终因为轻敌而败在陆逊之手。由此可见,一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只有了解自己才可以去了解别人。
为什么诸葛亮可以战到最后,我想他的谨慎帮助了他,如果打不赢,何苦拿着脑袋去拼?试问曹操出征几次又胜过几回?但是他过的比谁差,反而所有大臣都认为这江山都是他打下的,要他称帝而他自己不干而已!想到现在的人和事,不是以前的刀兵相见,但也是几番成败!想当年邓小平说过摸着石头过河是让很多人因此暴富,但是带来的问题也是接踵不断,暴富后面带来的问题是什么,贫困带来的又是什么,人们现在不相信政府,安居乐业的反而比以前少了,所有的人心中都有着迷雾,都感觉不到自己的未来,时刻怕下一个冲击的是自己,所以现在房地产大盛其道,无予争锋!
其实,现在的人们根本没必要去做无畏的烦恼,想天生我才必有用,没必要为现前的烦恼遮住了双眼,人的一生,成败只是一瞬,获得一个好心情,有一个健康美满的人生也许就是上天赐予的快意。
关羽这样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在《三国志》中也算是一大亮点。从桃园结义到败走麦城,处处体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之豪情,在蜀国真的是个奇才。
吾极之曹公待我厚《三国志》中这样说,突出表达关羽对曹操的感激之情,虽是敌,但仍对曹操心存爱戴与感谢。也许颜良、文丑就因此被关羽所杀吧!但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永不忘刘备是结义的大哥,不肯背叛刘备,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终究没留住关羽的脚步。在万般无奈之下,关羽选择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让关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几分重情义。如此看来,关羽是懂得回报的英雄。
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少了几分义气。朋友之间多了些许隐瞒,关云长式的人物已经十分罕见。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级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楼梯里打闹,从而将一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小同学踉踉跄跄头碰在了墙上,起了个大包。然而当老师问起时,只见两个打闹的同学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满脸怒气;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动,脸上已泛起了红晕。我和他在楼道玩,他无缘无故踢了我一脚,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学。那位满脸怒气的同学先开了口,语音落落大方,好似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位听道,忙辩护道:是你先打我的!满脸怒气的男生听后,更加不顾同学情谊,伸出手指着与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说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还狡辩。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这件小事上,早已灰飞烟灭。望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我深深的叹气,怎与关云长相比,现代的情变淡了,义变浅了。
合上《三国志》,一些小精灵般的思绪飘入我的脑海,时代在发展,我们少年儿童更要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懂得回报、感恩,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少年!
呼花了将近一年终于将《三国志》读完了,其实三国真正的历史根本没罗贯中写得那么好,什么关羽斩文丑颜良,过五关斩六将,什么张飞气吞长坂,三英战吕布等等英雄事迹全是虚构而已。三国志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凉州人:马腾、锦马超;孙家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以及被世人所称的飞将军吕布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争权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org)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领土,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如果说曹操是大汉的灭亡者不如说是大汉的继承者。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的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2020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着,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平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操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习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生。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你还可以聆听到刘关张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言。
人们憧憬的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渴望了解那些血溅山河的英杰们,而人们也应知道,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当你想探寻三国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三国志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三国第一英雄曹操。《三国演义》把曹操写的那么奸,我实在为他不平。在中学时期,我学了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负深深打动。《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千古绝唱,我就感觉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org)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谈起三国,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我原来也非常崇拜诸葛亮,认为曹操是坏人,可是在看了陈寿写的《三国志》后,我却开始成了曹操的超级粉丝。
因为他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还是一个很好的喜剧演员。他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属。早期董卓作乱,是曹操先起义讨伐,各地纷纷响应,后组成了一支盟军,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甚至还在内部内讧,发生火并的丑事。此时,只有曹操胆识过人,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但也不失大将风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名扬诸侯。
曹操还具有远见卓识。在其他军阀都忙着打战时,只有曹操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命令军队屯田。因而后来袁绍军在吃桑葚,袁术军在吃河蚌,而更惨的是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时,只有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我想:那些挨饿的士兵正想着怎么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军吧。这也是曹操军能不灭的原因。
曹操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汉献帝出逃,狼狈之极,袁绍等拒绝迎接时,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这个好机会逢迎来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名义行事,不断扩充地盘,壮大实力。后来,当袁绍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处,想与曹操共享这张王牌,你说袁绍天不天真,曹操怎么可能答应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凡是谋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这是没谋士时,他还能胜的原因。在延津,得胜的曹军返回途中突然遇见文丑军,部下都认为应抛弃辎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敌军抢辎重时出击,把辎重当诱饵,结果袁军败,文丑阵亡。
据记载,就连赤壁大战,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损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
曹操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有许多诗作大气磅礴,流传千古。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激励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他有一个招牌笑!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都大笑面对,不管悲伤还是高兴,可见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也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地方。
三国志读后感400字范文一
在《三国志》里,记载诸葛亮是一个聪明的人,但在赤壁大战中,诸葛亮错用关羽,而关羽还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不杀之恩,结果放虎归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后在驻守荆州的人选上,他又错选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
在这两次事件中,其源都出自于两次错用关羽,且皆显示出了诸葛亮的错用人。从这说来,诸葛亮并非聪明的人,而一些古人虽都被记载为聪明的人,但其实并不一定聪明。
与诸葛亮同时期的周瑜聪资过人,帮孙权打的胜仗也不少,也同时被史书记载为聪明人,打他却因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而打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尔后含憾而死。这妒忌之心乃兵家之忌,周瑜犯了忌而死,还能说周瑜是个聪明人吗?
答案是不能。越是聪明的人就越容易陷入泥潭,正是因为他们的智慧多了,负担也就重了,也比一般人要易陷、深陷。聪明的人自然就思维活跃,想的自然也就多了,想的多了自然也就越容易犯忌、犯错。而普通人想法不想他们那么复杂,看事情更简单些,有些忌讳、错误也就比聪明人更易避免。
而聪明人不聪明往往是他们不能善观,善用和善弃他们的聪明。
善观,即善于观察当前事件和局势,诸葛亮两次错用关羽的做法就是个实例。他明知曹操对关羽有恩,而关羽怀有还恩之心,却依然让关羽在华容道上把关。如果当时诸葛亮大观局势,观察到了这点,让关、张或关、赵二人位置互换,便可使得关羽还恩,又捉住了曹操,岂不两全其美?遗憾的是聪明的诸葛亮没有聪明地做到。
善用,即善于使用自己的聪明,在这点上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就是个例子。
福特研制出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汽车引擎,后来又推广了汽车,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汽车事实,身家亿万。福特也因此被冲昏头脑,变得骄傲自大,不汲取别人的意见,最终使得公司惨败。
如果福特能够善用聪明使头脑冷静思考,善用聪明不犯骄傲自大的忌讳、不犯错,事情也许就会从另个方向发展了。周瑜亦是如此,如其善用才智使之第一时间意识到忌与错,便可避免犯忌、犯错以至死亡了。而这聪明的二人也都没能聪明地做到。
善弃,即善于放弃他们的聪明。当聪明过多时便是负担,就像聪明的思维虑事一样。而这时懂得去放弃些聪明把感情和思想放空,以空白的角度,客观全面的去观大局,切小意,才是最理智的。的确,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经历的人多少会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但这不正是更考验他们的善弃吗?
只有善弃了再加上善观和善用,才是真正的聪明,才会却得理智的成功。只是令人叹息的是他们都没聪明地做到,只得让人感叹:聪明人也不聪明啊!
《三国志》读后感400字范文二
刘备从懦夫变成英雄,曹操从奸雄变成我现在最崇拜的英雄,关羽从无敌到厌恶,诸葛让我感到我为什么一定辅助你,辅助到死还讨不到好,郭嘉、周瑜让我觉的为什么这么牛的人一定要死的早?赵云身上让我感到无限的委屈和孤独我到底算什么?,夏侯、曹家兄弟让我觉的这才叫兄弟,读了贾诩传让我知道什么叫世界(注意是世界)第一聪明人,如果我是陆逊我到死的时候可能会问孙权你是不是从来就没信任过我,魏延可能在他死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的罪名,如果你告诉了他,那他肯定要穿越18层地狱来找你。那么张辽,张合,张飞,马超,吕蒙,鲁肃,曹丕等等等等诸辈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总之我以后一定鼓励我的孩子读三国演义,不要看三国志,还是演义给人留下美好回忆多,而三国志给人带来只是无限的悲伤,
《三国志》和《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人;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争权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领土,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的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篇一:三国志读后感】
寒假中,我认真阅读了《三国志》这本书。它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而且是史料中研究三国历史最为准确的一部史书。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它把三国的主要历史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人物之间的关系写的非常细腻。突出了事件的真实性与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作者描写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略决策、成语典故以及千古名篇都和他有关,比如《隆中对》、《出师表》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成为了他的代名词。再如,对黄忠的描写也是如此,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他在战斗中屡建奇功,深得刘备和诸葛亮的赞赏。
书中还有很多细致的描写,如长坂的狂奔、赤壁的烽火、逍遥津的纵马一跃、五丈原的悲凉概叹,作者都已厚重的语言进行描写,震撼着我们内心的三国情怀。通过阅读这本《三国志》,使我更加了解历史上的事件和杰出的人物。真是一书在手,神游三国,岂不快哉!
【篇二:三国志读后感】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这个乱世,群雄逐鹿,人才辈出。其中,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并不喜欢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他把曹操写的那么阴险狡诈,和《三国志》中的曹操截然不同。《三国志》里的曹操是一名乱世之中的英雄,足智多谋,我觉得他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反而,他是一个很讲情义的人。关羽上次战败,不仅与刘备走散,还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摆出大量的好处请求关于能归降于他,但关羽没有答应,坚持要去找刘备。过了几天关羽走了,只留下了一封信。曹操看见后,非但没有派兵去将关羽追回来,发呢让他去找刘备,可见他是一个惜才且讲情义的人。
一个国家的兴亡,除了要有一个贤明的君王,其次,一个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谋士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就像诸葛亮,他一心为刘备出谋,使得蜀国的实力日益壮大起来。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他不骄不傲。街亭失守,他却自降三级。刘备死,后主刘禅继位。可诸葛亮非但没有篡位。反而更加忠心地辅佐刘禅,才总算稳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宣扬和学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每当听到这首词,我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三国时将士厮杀的情景那是一个真正的三国!
【篇三:三国志读后感作文】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
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也应该学习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篇四: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志武帝纪中陈寿这样评价曹操的: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顒异焉。这是世人的看法,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可是后来改变了,因为从武帝打败袁本初时我认为他就是天下之豪杰说来也巧武帝部下也有一些文臣武将,文有荀彧、郭嘉;武有曹仁、李典更聪明的是挟天子,令诸侯,可见桥玄和何顒没有看错武帝。
武帝永远是认为武力是可以争霸天下的,可是征战了大半辈子,也输过不少,赤壁之战一战打的曹军措手不及,但这也展示出武帝的气量,华容道的那几笑看出武帝的气派,只是曹操命不该绝,华容道没被云长杀死,又开始了征战生涯。
可惜啊,没有实现愿望,在60几岁时因病去世。可以说武帝是个非凡的人物,盖世的豪杰!
【篇五:三国志读后感】
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历史。
作者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著成《魏书》、《蜀书》、《吴书》,所以称为《三国志》。《魏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明帝纪、文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姬传为首。《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
最让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伪君子,还很阴险,几次想把刘备和诸葛亮干掉,却都没成功。但《三国志》中的周瑜却是个正义凛然的真君子。吴国其他大臣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证明周瑜和鲁肃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远。周瑜还把曹操跟吴国决战的弊端一一说清,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说明了周瑜在考虑问题时很仔细,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连环船;在南郡以卧床不起为诱饵,把曹仁吸引过来,然后一口吃掉。这说明了周瑜在军事造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时才三十六岁。陈寿称赞周瑜出人之众表,实为奇才也!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画面,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篇六:三国志读后感】
大家肯定听说过《三国演义》吧?其中的一些故事是虚构的;比如空城计这个故事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想了解历史就看《三国志》吧!它是晋代陈寿所写。故事内容如假包换。
《三国志》分魏书、蜀书、吴书三部,详细地介绍了三国时期的一些著名人物。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不仅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十分虚心,还有俭朴的品德。这在他写的《出师表》中也有体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说明了诸葛亮俭朴的生活作风。
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他勤俭节约虚心向上的品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才能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比如我上萨克斯课,老师正在给别人讲课时,我要虚心的听,因为我也会学到那首曲子;老师给我讲课时我要虚心的听,因为这样才能知道用什么调吹这首曲子。
还有一次,我看电视,发现雷锋是一个勤俭节约、虚心向上的人。比如当时雷锋开的车外号叫耗油大王,可是为了降低油耗,他多次改装了那辆车。最后那辆车变成了营中最省油的车。再看看他脚上的袜子,补了又补,已经看不出是什么颜色的了。在雷锋的营地,每年发两套军装,可雷锋只领一套。这种俭朴朴素的精神让我诗兴大发:
千年历史好人多,助人为乐心宽阔。勤俭节约为环保,扶老敬老不退缩。虚心是成功之母,俭朴是中华美德。让我们一起做美德少年。
【篇七:三国志读后感】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著,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平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操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习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
【篇八:三国志读后感】
关羽这样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在《三国志》中也算是一大亮点。从桃园结义到败走麦城,处处体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之豪情,在蜀国真的是个奇才。
吾极之曹公待我厚《三国志》中这样说,突出表达关羽对曹操的感激之情,虽是敌,但仍对曹操心存爱戴与感谢。也许颜良、文丑就因此被关羽所杀吧!但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永不忘刘备是结义的大哥,不肯背叛刘备,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终究没留住关羽的脚步。在万般无奈之下,关羽选择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让关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几分重情义。如此看来,关羽是懂得回报的英雄。
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少了几分义气。朋友之间多了些许隐瞒,关云长式的人物已经十分罕见。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级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楼梯里打闹,从而将一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小同学踉踉跄跄头碰在了墙上,起了个大包。然而当老师问起时,只见两个打闹的同学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满脸怒气;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动,脸上已泛起了红晕。我和他在楼道玩,他无缘无故踢了我一脚,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学。那位满脸怒气的同学先开了口,语音落落大方,好似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位听道,忙辩护道:是你先打我的!满脸怒气的男生听后,更加不顾同学情谊,伸出手指着与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说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还狡辩。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这件小事上,早已灰飞烟灭。望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我深深的叹气,怎与关云长相比,现代的情变淡了,义变浅了。
合上《三国志》,一些小精灵般的思绪飘入我的脑海,时代在发展,我们少年儿童更要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懂得回报、感恩,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少年!
最近几年,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乃是国内的比较文化研究界,仿佛一夜之间便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热闹态势——不但大量专业论文纷纷出炉,百花齐放;而且诸多比较文化研究所在各大高校遍地开花,枝繁叶茂。让人一下子便体悟到何谓“国际化”之于“文化研究”的巨大渗透力与影响力。然而,作为普通阅读者,细观这些并非没有含金量的文化比较专论,大多都缺乏趣味性,不免令人望而生畏,可望而不可即。
也许,在生产比较文化“产品”的作者群体中,金文学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兵”,但就是这个专攻中、日、韩三国文化研究的学者,使普通读者也走近了比较文化研究。金文学何许人也?名字听起来,倒颇有几分朝鲜族风味,而他本人,也确实是出生在中国大陆的朝鲜族第三代,儿时起便以汉语、朝鲜语为双料母语。经过四年的日本文学专业深造后,又一路东渡至日本,修成博士。这样一个任教于日本高校,以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及人类文化学为专攻方向的朝鲜族中国人,绕过了学界流行已久的中世纪欧洲与唐宋文明的学理性比照,抛开了对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明清诗学的不休纠结,一路直杀回“老家”,写出了他学术生涯中的第十一本比较文化研究专著《东亚三国志:中、日、韩文化比较体验记》(中信出版社XX年1月版)。
做比较文化,一如写长篇小说,最忌闭门造车。而金文学的“特殊身份”,加上他四十几年之中于三国间不断奔走迁移的感性生活经验,以及京都大学、广岛大学的两度博士求学历程铸就的理性分析研究能力,使得这本《东亚三国志》以近五十个主题,涵盖了中、日、韩三国从文化、历史到生活,甚至性爱观等几大类内容的比较解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韩国年轻人为什么能领导化妆着装时尚?为什么日本人会给世人留下吝啬冷漠的印象?三国民众在面对卡拉ok这一大众娱乐时,表现出怎样不同的性情与姿态?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刻,三国之人有怎样大相径庭的反应?翻开《东亚三国志》,似乎每一篇随笔的题目中便隐藏着一个言简意赅的答案,比如《化妆美的差异》《“aa制”文化赞否论》《玩儿文化的力学》《生的美学、死的美学》等等。
如果你还有那么一点点“文化实用主义”的倾向,这本书倒可让你不时会意一笑。金文学以他独特的比较技巧,教你一眼认出三国人的绝招,传授与三国的陌生人打交道的套路——当然,如果你正在商海遨游,那么,深入详尽地了解日韩民族的国民性,则是于东亚商战中立足的重要法宝。
身为教授的金文学创作《东亚三国志》,并不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视角去综合、分析、总结,而是亲身参与,处处有“我”,以第一人称写三国、谈三国、侃三国,不时伴随着一些个人化的情绪、感触。因了作者的现身说法,更因为那些具体可感的真实遭遇,将这本书说成是一本游记随笔也不为过。比如《与三国女性的恋爱体验》中,作者不但大方“贡献”出了自己与三国女友交往中略带伤感的小故事,并戏将中、日、韩三国女子性格特征中的火爆气质以“大蒜”、“芥末”、“辣椒”做比。一句“日本女性服务好,没有怨言;韩国女性服务好,有怨言;中国女性服务不好,又有怨言”虽只是玩笑之言,却也道破了三国女性脾性上的迥异。由于在三国的高等学府中均有游学经历,作者的关注视野,也便超越了人们的日常经验。于是,便有了《东大、汉大、北大厕所文化考》这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文化”研究:说日本人,厕所里所谈的政治与性往往纠缠在一起;说韩国人,直率袒露,想说就说,厕所里有“汉江大桥倒了,永丰百货塌了,泳三(金泳三)何时垮台呢?”的“大逆不道”;而一些中国同胞“秉承”现实主义的人生信条,于是北大的厕所里,便出现诸如“不管黑女白女,抓住老外就是好女”的揶揄之言。
为了更形象化地说明三国人的差异性,《东亚三国志》还配以二百多组精挑细选的图片,既有历史资料图画,也有极富设计感的现代摄影。而其排版使用的字体也不能不提:XX年初创的博雅宋,拉宽了文字,在视觉上大有将汉字从方块的禁锢中释放出来的愉悦感,看起来十分舒服。
形式上再多的创新,毕竟也只是外在要素,内容的精炼才是一本书成功的关键。一如封底的文字所言,《东亚三国志》“比较生活、民族、文化,以小见大;纵论中国、韩国、日本,入木三分”——其文风不可不谓诙谐而充满机趣:“关于吵架,韩国人光吵不动手,是儒教式的;日本人只动手不吵,是武士式的;中国人又吵又动手,是充满谋略的立体战”;“中国是大陆德行,圆滑世故,雍容大度;日本是岛国德行,心胸狭窄,细致认真;韩国是半岛德行,自尊心强,心怀怨恨”。作者这种亲和轻松的口吻,很容易让其“文化研究专家”的“精英身份”于瞬间淡化。所以,无须正襟危坐,更无须战战兢兢地把这本书当作一份比较文化的博士论文,大可贯彻古人所云的“三上”读书法——枕上、厕上或马上(车上),放肆地看,自在地读。当然,以上皆是笑言,没有半点对作者的不尊,实在是这本《东亚三国志》,能让人不时笑出声来,拍案大叫:有趣!如果阅读的地点选在了安静的图书馆或肃穆的书房——倒真有些不太适合了。
三国志读后感500范文一
我看完《三国志》已经快2个月了,由于一直懒于写博,因此,读后感的事情也就被耽搁下来。
我家的《三国志》依然是中华书局的版本。《三国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由于陈寿写的《三国志》,意务简洁,裁制有余,文采不足。远没有现在我正读的《史记》好看。
现在回想《三国志》,要属吴书部分的印象最为深刻。一则,是孙权的雄才大略远高于刘备,识人用人炉火纯青不逊曹操;二则,孙权之后,吴国陷入了强臣压君的困境。
其次,对曹操很佩服。《三国志》中的曹操,相比《三国演义》所刻画的形象简直是大相径庭。三国第一人物应属曹操。
第三,对刘备很意外,特别意外的是,《三国演义》中张飞鞭打督邮,居然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刘备所为。厉害,不愧为英雄人物。
看完《三国志》,我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三国演义》了。
这次读《三国志》,对于裴松之的作注部分基本没有看。等我以后对三国有兴趣时,再细看。
《三国志》读后感500范文二
有这样一本书,它的作者凭着它流芳千古;它也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中国文坛的里程碑;它的名字从此载入史册。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演义体小说,也是最有名的一部。这本书创造了许多琅琅上口的故事,许多已被改编成京剧、电影。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国演义》。它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但是,在这部着作的背后,还有一部着作,它就是《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如果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那么,《三国志》几乎是有实无虚。可以说,读《三国演义》是享受,读《三国志》是学习。在《三国志》中,我认识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才华横溢又忠心耿耿的政治天才诸葛亮;有勇冠三军又生性高傲的武神关羽;有精明强干晚年又昏庸无比的吴主孙权;有杀人如麻又爱才如命的魏武帝曹操
陈寿用生动的笔风,细腻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制造了一份份详细的个人简历。 另外,我也从《三国志》中了解到许多人生的真谛。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告诉我们骄兵必败;空城计告诉我们有时虚比实更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告诉我们忠义是做人的本质,也是做事的原则书中含有很多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揣摩和探索。《三国志》之所以成为历史名着,不仅仅因为它的历史价值,还因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国志》不仅对研究历史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对其它许多方面有莫大的帮助。
比如,在商业方面,首先要培养出多个有能力又忠心耿耿的心腹,然后委以重任,这样企业就可能蒸蒸日上。还要认真思考:为什么曹操杀人如麻,他手下将官仍愿为其赴汤蹈火?他用什么方法博得将心的呢?还可以研究三个国家是如何衰败、兴盛的呢?《三国志》也是一部大书,一部不亚于红楼的宝典,其中的奥秘无穷无尽。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连接了现代通向古代的桥梁,有些人看完《三国志》,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三国演义》了。这样不对,因为一个是艺术,一个是历史;必须公平对待,这样我们的知识面就会更加广泛,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相信,你在看完《三国志》之后,对《三国演义》里人物的看法会有改变。
三国志的读后感范文一
只要老师带我们到图书馆看书,我就会像一只饥饿的狼一样,冲进去拿起了叁国志来看,在图书馆里叁国志几乎都被我看遍了。有诸葛亮孔明的计策,例如:空城计,还有十五次败走,都是孔明的计策,我因为很佩服孔明,所以很喜欢借叁国志来看。
叁国志的主要人物有孔明、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人物,叁国志这本书不用想也知道一定是战争类的书籍,刘备也常因孔明的计策获胜,不过孔明的计策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像司马懿仲达就能识破孔明的计谋。这里面也有许多充满智慧的人,例如:孔明。司马懿。陆逊等,这里面的计策都令我非常佩服。
诸葛孔明因为学习天文,气象,易经,所以能算出何时刮东风而火烧连环船;何时会起大雾,而草船借箭;摆八卦阵法以挡追兵。如果我们平常能多读书,相信定能学以致用,像诸葛亮孔明一样急中生智,临危不乱。
孔明不仅有智慧,有谋略,它还忠君爱国,对刘备忠心耿耿,即使后来刘备儿子阿斗继位,他还是竭心尽力的辅佐,一直到死。这么好看的书,千万不要错过。
《三国志》的读后感范文二
《三国志》和《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人;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争权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领土,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的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三国志》和《易中天品三国》这两本书让我了解了真正的三国历史。
笑看三国,风光一时,名垂千古。以下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三国志读后感5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篇一:三国志读后感
我看完《三国志》已经快2个月了,由于一直懒于写博,因此,读后感的事情也就被耽搁下来。
我家的《三国志》依然是中华书局的版本。《三国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由于陈寿写的《三国志》,意务简洁,裁制有余,文采不足。远没有现在我正读的《史记》好看。
现在回想《三国志》,要属吴书部分的印象最为深刻。一则,是孙权的雄才大略远高于刘备,识人用人炉火纯青不逊曹操;二则,孙权之后,吴国陷入了“强臣压君”的困境。
其次,对曹操很佩服。《三国志》中的曹操,相比《三国演义》所刻画的形象简直是大相径庭。三国第一人物应属曹操。
第三,对刘备很意外,特别意外的是,《三国演义》中张飞鞭打督邮,居然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刘备所为。厉害,不愧为英雄人物。
看完《三国志》,我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三国演义》了。
这次读《三国志》,对于裴松之的作注部分基本没有看。等我以后对三国有兴趣时,再细看。
篇二:《三国志》读后感
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历史。
作者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成《魏书》、《蜀书》、《吴书》,所以称为《三国志》。《魏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明帝纪、文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姬传为首。《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
最让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伪君子,还很阴险,几次想把刘备和诸葛亮干掉,却都没成功。但《三国志》中的周瑜却是个正义凛然的真君子。吴国其他大臣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证明周瑜和鲁肃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远。周瑜还把曹操跟吴国决战的弊端一一说清,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说明了周瑜在考虑问题时很仔细,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连环船;在南郡以卧床不起为诱饵,把曹仁吸引过来,然后一口“吃掉”。这说明了周瑜在军事造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时才三十六岁。陈寿称赞周瑜“出人之众表,实为奇才也!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画面,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篇三:《三国志》读后感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朝历代之必然之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写的是就是三国时期的事情。
东汉末年,皇帝接连昏庸无道。导致天下群雄并起,割据天下。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
——这是来自蜀、魏、晋之外中立方人士对诸葛亮的客观评价!诸葛亮,字孔明,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受刘备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原来的“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变而为无往不胜。实乃为一大忠臣,受刘备白帝城托孤,致死以统一中原还于旧都为己任,却天妒英才病逝五丈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一生真实的写照,《出师表》两篇正如陆游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的赤胆忠心,你的神机妙算,历史更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一代枭雄,却被三国演义误导成为一个小人,实则不然。但我却认为他不仅不是一个小人反而应该是真英雄,真豪杰。其实在为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皇,毛泽东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曹操他在北方实行囤田对农业生产恢复起了很大的作用;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曹操在文学方面亦有所作为,善于以诗歌抒写政治理想和抱负,雄心壮志,诗中充满奋发进取,善于以诗歌抒写政治理想和抱负,雄心壮志,诗中充满奋发进取的精神。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之陨,也是无可奈何。但是他对历史的贡献确实不容忽视的。
多少人曾骂你奸雄,汉贼,在我看来,你结束了中国北方近三十年的军阀割据,使中国北方人民得以安定,历史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三国君主——刘备,孙权,曹丕,哪一位得到了天下?尤如海市蜃楼,荣华富贵稍纵即逝,功名,名利,权利,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笑看三国,风光一时,名垂千古。
三国志读后感600字范文一
我在暑假里看了《三国志》,把三国的历史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原来真正的历史和《三国演义》有莫大的不同。电视剧也不是历史。
《三国志》是我国晋代着名的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着,更是一部文学巨着。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作为记载三国时代的原始资料,他也为后代有关的三国的文学作品,以及《三国演义》的问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因此,《三国志》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三国志》 写作手法简洁,记人叙事流畅,很值得我写作文学习,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去打开《三国志》吧!他可以让你学到智慧、勇敢、机智和权谋,让你真正了解纷乱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读后感600字范文二
在《三国志》里,记载诸葛亮是一个聪明的人,但在赤壁大战中,诸葛亮错用关羽,而关羽还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不杀之恩,结果放虎归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后在驻守荆州的人选上,他又错选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
在这两次事件中,其源都出自于两次错用关羽,且皆显示出了诸葛亮的错用人。从这说来,诸葛亮并非聪明的人,而一些古人虽都被记载为聪明的人,但其实并不一定聪明。
与诸葛亮同时期的周瑜聪资过人,帮孙权打的胜仗也不少,也同时被史书记载为聪明人,打他却因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而打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尔后含憾而死。这妒忌之心乃兵家之忌,周瑜犯了忌而死,还能说周瑜是个聪明人吗?
答案是不能。越是聪明的人就越容易陷入泥潭,正是因为他们的智慧多了,负担也就重了,也比一般人要易陷、深陷。聪明的人自然就思维活跃,想的自然也就多了,想的多了自然也就越容易犯忌、犯错。而普通人想法不想他们那么复杂,看事情更简单些,有些忌讳、错误也就比聪明人更易避免。
而聪明人不聪明往往是他们不能善观,善用和善弃他们的聪明。
善观,即善于观察当前事件和局势,诸葛亮两次错用关羽的做法就是个实例。他明知曹操对关羽有恩,而关羽怀有还恩之心,却依然让关羽在华容道上把关。如果当时诸葛亮大观局势,观察到了这点,让关、张或关、赵二人位置互换,便可使得关羽还恩,又捉住了曹操,岂不两全其美?遗憾的是聪明的诸葛亮没有聪明地做到。
善用,即善于使用自己的聪明,在这点上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就是个例子。
福特研制出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汽车引擎,后来又推广了汽车,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汽车事实,身家亿万。福特也因此被冲昏头脑,变得骄傲自大,不汲取别人的意见,最终使得公司惨败。
如果福特能够善用聪明使头脑冷静思考,善用聪明不犯骄傲自大的忌讳、不犯错,事情也许就会从另个方向发展了。周瑜亦是如此,如其善用才智使之第一时间意识到忌与错,便可避免犯忌、犯错以至死亡了。而这聪明的二人也都没能聪明地做到。
善弃,即善于放弃他们的聪明。当聪明过多时便是负担,就像聪明的思维虑事一样。而这时懂得去放弃些聪明把感情和思想放空,以空白的角度,客观全面的去观大局,切小意,才是最理智的。的确,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经历的人多少会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但这不正是更考验他们的善弃吗?
只有善弃了再加上善观和善用,才是真正的聪明,才会却得理智的成功。只是令人叹息的是他们都没聪明地做到,只得让人感叹:聪明人也不聪明啊!
三国志读后感1000范文一
有这样一本书,它的作者凭着它流芳千古;它也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中国文坛的里程碑;它的名字从此载入史册。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演义体小说,也是最有名的一部。这本书创造了许多琅琅上口的故事,许多已被改编成京剧、电影。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国演义》。它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但是,在这部着作的背后,还有一部着作,它就是《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如果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那么,《三国志》几乎是有实无虚。可以说,读《三国演义》是享受,读《三国志》是学习。在《三国志》中,我认识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才华横溢又忠心耿耿的政治天才诸葛亮;有勇冠三军又生性高傲的武神关羽;有精明强干晚年又昏庸无比的吴主孙权;有杀人如麻又爱才如命的魏武帝曹操
陈寿用生动的笔风,细腻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制造了一份份详细的个人简历。 另外,我也从《三国志》中了解到许多人生的真谛。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告诉我们骄兵必败;空城计告诉我们有时虚比实更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告诉我们忠义是做人的本质,也是做事的原则书中含有很多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揣摩和探索。《三国志》之所以成为历史名着,不仅仅因为它的历史价值,还因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国志》不仅对研究历史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对其它许多方面有莫大的帮助。
比如,在商业方面,首先要培养出多个有能力又忠心耿耿的心腹,然后委以重任,这样企业就可能蒸蒸日上。还要认真思考:为什么曹操杀人如麻,他手下将官仍愿为其赴汤蹈火?他用什么方法博得将心的呢?还可以研究三个国家是如何衰败、兴盛的呢?《三国志》也是一部大书,一部不亚于红楼的宝典,其中的奥秘无穷无尽。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连接了现代通向古代的桥梁,有些人看完《三国志》,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三国演义》了。这样不对,因为一个是艺术,一个是历史;必须公平对待,这样我们的知识面就会更加广泛,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相信,你在看完《三国志》之后,对《三国演义》里人物的看法会有改变。
《三国志》读后感1000范文二
在《三国志》里,记载诸葛亮是一个聪明的人,但在赤壁大战中,诸葛亮错用关羽,而关羽还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不杀之恩,结果放虎归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后在驻守荆州的人选上,他又错选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
在这两次事件中,其源都出自于两次错用关羽,且皆显示出了诸葛亮的错用人。从这说来,诸葛亮并非聪明的人,而一些古人虽都被记载为聪明的人,但其实并不一定聪明。
与诸葛亮同时期的周瑜聪资过人,帮孙权打的胜仗也不少,也同时被史书记载为聪明人,打他却因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而打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尔后含憾而死。这妒忌之心乃兵家之忌,周瑜犯了忌而死,还能说周瑜是个聪明人吗?
答案是不能。越是聪明的人就越容易陷入泥潭,正是因为他们的智慧多了,负担也就重了,也比一般人要易陷、深陷。聪明的人自然就思维活跃,想的自然也就多了,想的多了自然也就越容易犯忌、犯错。而普通人想法不想他们那么复杂,看事情更简单些,有些忌讳、错误也就比聪明人更易避免。
而聪明人不聪明往往是他们不能善观,善用和善弃他们的聪明。
善观,即善于观察当前事件和局势,诸葛亮两次错用关羽的做法就是个实例。他明知曹操对关羽有恩,而关羽怀有还恩之心,却依然让关羽在华容道上把关。如果当时诸葛亮大观局势,观察到了这点,让关、张或关、赵二人位置互换,便可使得关羽还恩,又捉住了曹操,岂不两全其美?遗憾的是聪明的诸葛亮没有聪明地做到。
善用,即善于使用自己的聪明,在这点上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就是个例子。
福特研制出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汽车引擎,后来又推广了汽车,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汽车事实,身家亿万。福特也因此被冲昏头脑,变得骄傲自大,不汲取别人的意见,最终使得公司惨败。
如果福特能够善用聪明使头脑冷静思考,善用聪明不犯骄傲自大的忌讳、不犯错,事情也许就会从另个方向发展了。周瑜亦是如此,如其善用才智使之第一时间意识到忌与错,便可避免犯忌、犯错以至死亡了。而这聪明的二人也都没能聪明地做到。
善弃,即善于放弃他们的聪明。当聪明过多时便是负担,就像聪明的思维虑事一样。而这时懂得去放弃些聪明把感情和思想放空,以空白的角度,客观全面的去观大局,切小意,才是最理智的。的确,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经历的人多少会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但这不正是更考验他们的善弃吗?
只有善弃了再加上善观和善用,才是真正的聪明,才会却得理智的成功。只是令人叹息的是他们都没聪明地做到,只得让人感叹:聪明人也不聪明啊!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所著,详细描写黄巾起义(184年)到晋吞吴(280年)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是一本后人评价极高的名人纪传体史书。我这几天研读后深有感触。
第一点,自然是《三国志》也就是史书和那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所记载的大不相同。说到底也就是史书和小说文学性的不同。史书尊重历史,就算是像陈寿这样大文豪似的人物,也是在历史准确才添加一些文学性的语言。而小说则会融入作者诸如尊刘贬曹这类个人的情感,加入历史上不存在的连环计,苦肉计来吸引读者。当然,我个人不是对小说或《三国演义》有偏见,毕竟完全照搬历史的古装电视剧很难获得高的收视率,只是希望读者在享受《三国演义》激动人心的故事时考虑一下它的真实性,而不是错误的理解《三国演义》=三国历史。
写史书的目的是方便后人看史,而后人看史如果不像唐太宗那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就毫无意义。最让我触动的仍是武侯诸葛亮,没有火烧博望坡没有火烧新野,没有舌战群儒,没有草船借箭,没有借东风,没有空城计,没有那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遁甲无一不晓的诸葛亮。但他仍是那个在刘备床前拒绝取而代之的诸葛亮,但他仍是那个《出师表》前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诸葛亮,但他认识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蜀汉写下104112个字的《诸葛氏集》二十四章的诸葛亮。失去光环,无比平凡,但正因平凡而无比伟大,日落黄昏的蜀汉,被一位老人苦苦支撑,这是何等的坚定与执着是他相信统一全国的一天终会到来。所以说我们这些远远没有面对真正的考验的青少年,在困难面前不应低头,而是要去坚决面对远方的挑战,相信希望的存在。
除此之外,曹丕对礼仪的重视,曹睿一千兵马退回孙权精良水师的智慧,诸葛瞻为民造福的仁慈,马良舌战孙权时的勇气,一个一个《三国演义》上没有的故事,让我感触良多。
三国离现在有1700多年,即使是《三国志》也不敢说记载完全属实,但只要我能在书中有所体味有所感悟,那才是高尔基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含义把。
三国志读后感600范文一
我在暑假里看了《三国志》,把三国的历史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原来真正的历史和《三国演义》有莫大的不同。电视剧也不是历史。
《三国志》是我国晋代着名的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着,更是一部文学巨着。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作为记载三国时代的原始资料,他也为后代有关的三国的文学作品,以及《三国演义》的问世,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因此,《三国志》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三国志》 写作手法简洁,记人叙事流畅,很值得我写作文学习,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去打开《三国志》吧!他可以让你学到智慧、勇敢、机智和权谋,让你真正了解纷乱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读后感600范文二
纵观古今,听闻乱世之使命便是出英雄。群雄起,讨董卓,枭雄生,挟天子以令诸侯。青梅煮酒论英雄。纵使时至今日,观之,也倍感热血沸腾。
时常梦萦三国时分,难忘夏侯敦拔矢啖睛的豪气,难忘张飞一夫当关长坂坡,更莫说温侯骑赤兔之飒爽英姿。读之尽兴处,更恨不得手扛武器,亲上战场。可我,有的是什么?我有子龙的忠肝义胆,亦或是典韦宁死不动摇的忠心,还是公瑾运筹帷幄的潇洒才智?
我一无所有,仅凭一腔热血,有如清末的康有为变法,最终只会落个满盘皆输的下场。可我不愿做浩瀚历史的一隅,不,或许连一隅我都称不上,碌碌无为的我终有一天会被世人所遗忘不是么?如同这些英雄一般,为国出力,名垂千古我不敢妄想,至少,我该实现自身的价值。直至今刻,我才终于理解了,李白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虽不敢妄称才。然而上天将我置于世,必有其理由。我定有我存在的价值,只是我明白,如果不努力,一切都是空想。
三国浩瀚历史,寥寥数语又怎能概括。卷帙浩繁的战役,陈寿也只能几笔带过,我们永远无法深刻体会其中的艰辛,其中的残忍,更何况那些足智多谋的文官,奋勇杀敌的武将?破五关斩六将,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子建七步成诗等等,这些,是天生变具备的才能吗?不错,他们定是在此方面有过人之处,然而,没有人能否定他们为实现自身理想价值所付出的努力。
或许,我们并不具备他们这样傲人的才能,但我们并不能忘记去努力。因为一切结论,皆建立在假设之上,唯有至我们奋斗到死的那天,才能分辨,上述的才能我们到底是否具有。
正所谓读史可以明志,昔唐太宗李世民,曾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以三国之史为镜,可以成大业。
相信《三国志读后感400字2020》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三国志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