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春节读后感600字

春节读后感600字

春节习俗读后感。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春节习俗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习俗读后感(一)

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这本书,我打开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内容,我选了一篇《春节的习俗》的故事,其中里面有一篇《包饺子》。

这篇故事主要讲的内容是说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春节吃饺子有许多意思。尤其是在除夕,吃饺子要在(半夜十二点),表示春节吃饺子是全家人团圆、吉祥。有的包饺子时里面还包上硬币,饺子形状像元宝,谁先吃着了,就能新年大发财、元宝滚滚来。

读了《包饺子》这篇故事使我明白北方人春节的习俗,是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吃饺子真正成为春节吉祥食品。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着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不仅仅是北京有隆重的春节,还有我们浙江省宁波市的春节,也称得上是热闹啊!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人们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早盼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们素有的传统习惯,也是全国人民素有的习惯。打扫完,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日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采购,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瓜果蔬菜,都要买齐全,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拜访亲戚朋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新衣服,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日前要在家里的大门上贴红纸黄字2020的春联。还可以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2020,福字2020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这些都是用来增添喜庆气氛的。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动物。年一来。树木枯死,百草不生,年一走,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应该怎么样才能不出现呢?就需要鞭炮炸,于是有了放鞭炮的习俗,这也算是增添热闹场面的一种方式。过了除夕夜,等第一声鸡鸣响起了,或者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就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春节是个欢乐和祥的日子,愿每个人都新春快乐,恭喜发财。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元旦习俗_习俗说明文600字


墨西哥:墨西哥有些地区的人们在新年到来的时候是禁止笑的,他们一年共分18个月,每月20天,一年最后5天内不准笑。

保加利亚:元旦用餐时,谁打喷嚏谁准会给全家人带来幸福,家主将第一只羊、牛或马驹许给他,以祝愿他给全家人带来幸福。

巴拉圭:巴拉人把每年最后五天定为冷食日。在这五天中,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动烟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饭,庆祝佳节。

苏格兰:苏格兰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放着一些金钱,没人看守,盗贼和乞丐在这天晚上,看见了也不动分毫。因为当地风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钱放在门外,翌日新年降临,大清早打开门时,就看见门口有金钱,取其一见发财之意。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元且前夕,所有家庭成员都团聚在一起,以音乐和游戏相庆贺。午夜来临,十二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响,大家便争着吃葡萄。加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一切如意。元旦这天,最忌孩子们骂人、打架和哭啼,认为这些现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总是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同时,这天人们身上必携一枚金币或铜币以示吉祥。

比利时:在比利时,元旦的早上,农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们走到牛、马、羊、狗、猫等动物身边,煞有介事向这些生灵通明:新年快乐!

土耳其:土耳其人在新年除夕,人人都要洗澡,然后穿上新衣裳,他们认为这样可去除过去一年的衰气,除旧迎新,迎接来年好运。

元宵节习俗_节日习俗说明文450字


我家住在宝鸡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是非常热闹的。

这天,人们都要闹元宵,整个小镇一片欢腾,大家兴高采烈,气氛热闹极了。

元宵节的风俗是晚上全家人围在桌旁吃元宵,因为元宵表示团团圆圆,吃完元宵大家就应该闹元宵。

大家都欢天喜地地来到各自所在的院坝,开始放烟花。我和佳佳妹妹也拿出所有的烟花,妹妹兴致勃勃地点燃一个烟花的引线,顿时,五颜六色的火花迸出来,像一个翩翩起舞的金孔雀!五彩缤纷,漂亮极了。别得意,看我的金凤凰!我说完,立刻点燃了引线。啾随着一声刺耳的响声,一只只金黄的东西飞快地冲上了天,嘣的一声爆炸了。接着,许多小金点撒满了天空,发出嘣嘣的爆炸声,突然,这些到处乱飞的小东西聚集在了一起,像一只金凤凰。

有趣!你们在这比赛烟花?加我一个!原来是爸爸来了,他手里还抱着一个大礼炮。爸爸慢慢地点燃了礼炮,一下子,天空上缀满了美丽的花朵,红的,绿的,蓝的,黄的是那样漂亮,它寄托着我们的快乐在天空中绽开

这就是我们这边元宵节的习俗了。元宵节真热闹,真开心。

《泉州习俗》读后有感


《泉州习俗》读后有感

我漫步在图书馆中,徘徊于书架之间。一阵微风吹来,忽然,我眼前一亮。只见一本《泉州民俗》正立于眼前,蓦然回首,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民俗实在是屈指可数——太少了。

轻轻翻开这本书,竟扬起了书中无尽的灰尘,我不禁感叹道:“这本书有多久没有人动过了!”我拍拍手上的尘土,眼睛仔细地收罗着自己熟悉却又陌生的民俗。我立即翻开了“嗦啰嗹”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写的——“嗦啰嗹”又称为“采莲”。在闽南话中,“采莲”谐音“采梁”。“嗦啰嗹”一唱三叹,有拂尘之意。

一个华丽的开头,便将我的心挠得痒痒的。

恍惚间,一个多月过去了,突然想起明天正是端午节。于是我缠着妈妈带我到安海去欣赏“嗦啰嗹”。

清晨,我们从家里出发,赶往安海。此时,街道街道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好不容易才挤进人群。不久,“采莲”队伍从对面走来。打头的正是大鼓吹队,他们的后面是相貌滑稽的小铺兵。小铺兵身着袒臂露胸的黄色彩绸服,手握锣杵。身上挑着一个扁担,两侧挂着夜壶、大锣和一串连蹄生猪脚以及几串草鞋。随后走来的是旗手和男扮女装的“家婆”。“她”手提着一个大篮子,摇着芭蕉扇,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这时,四个人抬着一个披红带绿、栩栩如生的木雕龙王爷头像,龙头上长有一对角,各分叉成鹿角。当然最好看的是采莲的过程。

放眼看去一户人家,在门前摆上香案桌,备好贡品。“采莲”队伍随即到达。只见旗手竟举起小铺兵的夜壶,装作一饮而尽的样子。如醉汉般面朝户主举起旗子作瞄准状,随后旗手出其不意地冲入屋子,执旗拂尘。花婆待旗手走后,入屋唱了几句采莲歌谣也谢礼退出。这时,花菇向户主赠送玉兰花。户主接过花去,回馈红包给花菇,并恭敬答谢。

回到家后,我对这些场景都记忆犹新,我发现自己竟深深地爱上了泉州民俗,更爱上了泉州。

关于春节的作文:春节感想


在这个少雪且日渐温暖的季节里,春节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扑来。看着墙上新买的挂历,数着本世纪最后一个春节临近的日子,不禁感叹岁月匆匆,流逝的又是一个平静而忙碌的一年。

年近而立,孩提时代积攒的或多或少的好印象随之趋淡,不再是鞭炮烟花水饺压岁钱的年代,不再憧憬自己又长了一岁,见识又多了一成,与其说春节是个最快乐的时候,不如说是个让人猛然意识到年龄为之衰老、责任为之重大的关口。

泛泛地祝贺一下,说几句辞旧迎新的吉利话,写一点闹春怀旧的文章,早就没了那份雅兴。像节目主持人一般,说说今年大事,感慨今昔,畅想未来,不过是赢得捧场人恭维的掌声。自欺欺人的话我不说,或许我们的期望太高,春节不过是一年365天里平平常常的一天,我们对它注入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和商业炒作,因而显得格外沉重。其实,我们不如以一颗平常心待之,抑制那份期望和躁动,在吃喝说笑、探亲访友的程式外,获得一些不易觉察的满足。

曾经,春节留给我许多美丽又难忘的记忆。我想,今天的孩子们也会和我当时一样,感受到这一喜庆而隆重的节日。但是,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验,或许是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使然,无论各类媒体如何渲染轰炸,我的实际感受总是不尽人意,比平常的日子,多了许多无奈,多了些烦累与沉重。父母那里必须去,亲朋好友那里也得去,同事相约还得去,实质内容总不外乎吃喝二字。恭喜发财、新年好、大吉大利之类的陈词滥调说得心里别扭却又不得不一遍遍反复念叨。游街购物、猜谜挑灯、送礼请客一年又一年重重复复无休无止。人就像一只陀螺,被它抽打着旋转不止,自己都不知道重心在哪里。如此不堪重负的节日,我们还要强作儿时的兴奋,观看彻夜循环的晚会,听听属于别人的笑声,感受的却是自己困乏的双眼、失望的情绪、无欲的胃。我宁肯像往常一样,粗茶淡饭,十点钟睡觉,临时看一会书,或者跟朋友们打一圈牌。总觉得在这个全民皆欢的日子,我丝毫的兴致都没有,甚至一向良好的食欲。

传统、文化、历史、习俗原是人为的产物,是我们的祖先制定了它,我们一代一代人不停地拷贝翻版,演化发挥使其辉煌灿烂,更有网络的宣传让其飞腾变异,它最终制约了我们自己,违背了人类起码的一点本性--人是向往自由和幸福的,春节,可以说是一面最为清晰的镜子,从中每个人都能看到,如此疲惫消极的脸孔,是你儿时的样子吗?哪怕一丝欢乐的影子。

是的,我们不断老去,不断感受世事沧桑。今年的春节又被明年的春节复制,今天的不快明天就可能烟消云散,记忆过滤了每个人心底的阴影和悲伤,剩下的或许就是可以称之为美丽的东西吧,但是曾经呢?那里没有我们的位置,那是经过虚化的,虚拟的,明知是假我们还要重复,还要写成文章,哄一哄行人和孩子。

不能老去,怕只有童年的纯真吧

《我国传统文化习俗文化》读后感1000字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而传统文化则是国家的根,失去传统文化的国家恰如无根的浮萍,悬浮迷茫地漂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不知归去何方。而中国——我们的国家,却有着上下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这是令我们多么自豪的历史啊!而最具代表性的无非是我们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了。读了《我国传统文化习俗文化》让我看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国的民俗传统节日来源于农事,是在岁时节令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节日”最初并不是“庆祝之日”的意思,而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而定的节气时令。后便于人们生活的安排,形成大大小小的节日,并在长期的社会传承中形成了我国的民俗传统节日。由此可见,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而这些节日也是具有着特殊的意义的。“端午节”、“春节”、“中秋节”等节日也最具有代表意义。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子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通常会包粽子供自己及家人美美享用,但也会把它投入江河中用来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人们也通常会在江河赛龙舟,以此来庆祝。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美德和文化的艺术形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千古名句,道出了中秋以及人生哲理。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是家人团聚的契机。每逢中秋佳节,在外的游子都会在百忙之中抽空回家与家人团聚,一起吃饭,晚上与家人一起赏月。月饼意喻着团团圆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化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幸福和人生境界,而中秋节的团圆恰好为生活幸福点亮了人生的瑰宝。

春节无非是传统文化习俗中最热闹的。春节原是最为月朔“元日”而定的,因为它居于一年之首,所以特别被人们重视。而新年也标志着过去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在新春时,人们会把最好的食物,准备好用来祭祀。穿着最美的衣服,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互相致以新年的祝福。用爆竹来祛除灾祸,欢迎新的一年的到来。

春节的活动也别具特色,多种多样。贴春联、剪窗花、祭祀等活动。当然对于小孩子来说,新年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长辈的压岁钱。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春节笼罩着一股热闹欢愉的气氛。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之进步。”。而我们青少年,则应该成为传统文化接续的主力军,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言:“当中国人的下一代忘记自己文化的那一天,我们就可以去攻打这个民族。”难道要等到美国打到家门口,我们才醒悟吗?不,不会有那么一天,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要从我们青少年做起,一代一代地传承弘扬下去。中华传统节日习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文化是我们的根,它是我们的魂,因此它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要努力帮根扎牢,将民族之魂一点点壮大起来。

守望春节读后感


守望春节读后感

李梁

读完《守望春节》这篇文章,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我”以前总是空着手回家,而今年,“我”买了很多东西。每次,“我”要走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给“我”带上很多自己种的东西,“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自己很没良心。

我被文中“我”的爸爸妈妈的那种深深的爱感动了。“我”的爸爸妈妈为了“我”的健康,每逢过年,“我”要走的时候,都给“我”带很多自己种的东西,“我”的爸爸妈妈真爱我啊。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我的爸爸妈妈也很爱我,记得有一次,那是在去年的暑假里,我得了大叶性肺炎,住了院。白天,爸爸和妈妈陪着我,给我讲故事。我要上厕所时,爸爸帮我提着吊瓶;我要喝水时,妈妈给我倒上水,并把水杯递给我,我喝完了水,妈妈就再帮我把杯子扣在蓝色的水瓶上。中午,爸爸先问我想吃点什么,然后骑着车子去外边买。吃午饭的时候,如果我的右手扎着针,妈妈就帮我端着饭盒,我用左手拿着勺子一点一点地挖着吃。下午,爸爸妈妈还经常关心的问我有什么地方不舒服吗……

我的爸爸妈妈真爱我啊!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春节习俗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春节读后感6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