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也分读后感。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曾国藩也分读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曾国藩也分读后感(一)

最近我阅读了湖南作家唐浩明的力作《曾国藩》,这是一套三卷本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中纪委向全国党员干部推荐的 56 部图书之一。作者写作态度很严谨,尽量客观反映历史,客观描写曾国藩。他对曾国藩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一方面赞赏曾的的学术文章,对他的治家和文采以及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做出很客观的描述,同时对曾的恶行也有讽刺和批判。曾国藩是一介文人,指挥打仗不行,跟太平军打仗基本上是屡战屡败(他自己给皇帝上书,改成屡败屡战,这样性质就不同了)。在军事上他比左宗棠胡林翼差得很多。而且人品也很差,极其虚伪,同时又阴险歹毒,是个伪道学先生。作者在这方面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但同时曾又很善于用人,对诗文也颇有造诣,他对子女的教育也颇下功夫,煞费苦心。如果他不从政不从军,当个大学校长什么的可能比较称职。但他对家人的所谓教育似乎仅限于子女,而对几个弟弟做得并不好,那几个弟弟都不咋地,比如曾国荃之流,既凶残又歹毒,而且贪婪无比,这些恶习显然都跟曾国藩家教不当有关。曾国藩后来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早年的毛泽东,后来的蒋介石都很推崇他。但我觉得曾国藩的成功是八分运气二分能力,要不是太平天国内讧,曾国藩肯定没有机会。

作者对左宗棠和胡林翼基本上持赞赏态度。一个是爱国,才华横溢,一个是军事指挥极有造诣,而且为人宽厚。但对整个清廷包括湘军,作者则持基本否定态度。当时的清廷包括湘军腐化堕落,纪律败坏,祸害百姓,凶狠残暴,杀人如麻,贪婪之极,清朝的腐败已经无可救药了。除了革命和推翻。没有第二条道路。

作者明显同情太平军,描写太平军纪律严明,百姓拥护,下层将士有很多理想主义者,艰苦奋斗,英勇善战。只可惜天国高层腐败,头号腐败分子就是洪秀全。杨秀清虽然精明强干,但骄横跋扈,逼迫洪秀全让权,结果酿成天京事变,被野心家韦昌辉杀死。之后韦昌辉在京城大开杀戒,滥杀杨秀清部三万多人,还杀死翼王石达开全家,虽然洪秀全又杀掉了韦昌辉,但依然任用小人,猜忌排挤石达开,使得石达开被迫出走,造成天国分裂,元气大伤,最后被清军消灭。天国的内讧使摇摇欲坠的清朝躲过了一劫,得以继续危害百姓几十年,太可惜了。作者把太平军描述为失败的英雄,这点深合吾心。书中有些段落描写得非常感人,比如康禄为了理想英勇就义的场景就令人震撼又令人敬仰,同时对照现实也让人深思。

说实话,尽管曾国藩大名鼎鼎,受到许多名人的推崇,但我过去对他了解并不多,主要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对他比较厌恶。读了这本书,我算是对曾国藩及其家族有了比较立体和全面的了解。


曾国藩也分读后感(二)

《罗辑思维》的一期节目再次提到了这个人物,罗振宇分析了他的一生的成就,加之我最近为了未来职业规划和志向而感到困惑,带着一份期待,我到图书馆借到了萧一山写的《曾国藩传》。

用了差不多一周多的时间,看完了整本书。下面谈谈我的读后感。

曾国藩出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死于同治十一年(1872),活了62岁。出生地为湖南湘乡的白杨坪,家里人都务农,可见家境也并不富裕。他一生会试落第两次,第三次才考上。初看这个人不过是个读书人,很努力地读书最后金榜题名。看似非常平凡,历史上这样的人多了去了,但是人家干的事真的叫不平凡,尤其在学术见解和道德修养方面,我深深地为之折服。

书中记录了一段32岁的他给自己制定的课程: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所忘,作字2020,夜不出门。其为日记,力求改过,多痛自刻责之言。每日必有记录,是为日课。真的把圣贤功夫做到位了。想到此,对比自己呢,曾经也给自己制定过课程,可是坚持不到一周,就失败了。真的佩服老人家的毅力啊。

书中还介绍了他的学术背景,思想体系,天才与志气,京官时代的政治,编练湘军以及平定太平天国和守旧革新方面的学术成就和政治成就。

当然,时代变了,今天不再八股取士,工科生也不再研究经史,我们不可能追求和他同样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内容,但是从治学做人方面,他的做人态度,他的做事方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看看梁任公先生对他的评价: 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时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石铄分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难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艰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当然,我也会把这段评价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所追求的标准,力求此生达到这个标准,此生应当无憾!


曾国藩也分读后感(三)

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与其说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不如说他是中国文人之楷模!

此话题暂且停住,先回顾一下曾国藩的一生,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应算得上三朝忠臣、重臣了。

回顾曾国藩的一生,主要功绩应是灭太平军、兴办洋务两件。

几进几出,几起几落,曾国藩由翰林到湘军统帅,从当初的几千湘勇发展到后来有强大水师的十万湘军,转战湘、皖、川、鄂、苏数省,终将已建国立都的太平军剿灭。受命于临危,武将改于文职,十七年的军旅生涯是曾国藩封侯拜相的主要功绩。

于封建制度下倡师夷,于传统观念中办洋务,无疑,曾国藩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兴办洋务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封建中国打开国门接受西方先进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能意识到封建中国的落后,闭关锁国的弊端以及西方科技的先进,能够意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并付之于行动,且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对于一个封建社会的进士,从小接受孔孟思想教育的清朝大学士,是难能可贵的,这无疑是曾国藩的又一大功绩。

此外,曾国藩还能够认识到科举考试的弊端,清廷的腐化,都是曾国藩长于他人的、值得一书的成就。

然而,历史上,于天津教案一事,却给予了曾国藩完全的否定,弑己民,悦洋人,让国人对他饱含怨恨,视之为卖国贼,然而,于《曾国藩》一书中,我可以看到曾的无奈,曾的考虑,曾的选择,他的做法实在是为大局考虑,一旦随了清议,后果会是怎样,有谁可以知道呢?又有谁可以对这后果负责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曾国藩》这部书的作者是站在曾的角度上去考虑这件事的,或者是以作者的了解、以作者的态度去考虑这件事,亦或可以说作者就是完全想给曾国藩以肯定,总之,无论如何,完全否定是坚决不可取的!是主观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600字: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一)

《曾国藩》这本书讲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组织训练团勇建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和经历;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处事之道,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公正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从《曾国藩》这本书中,我认识到曾国藩是一个光明磊落的读书人,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怀揣治国之志,尽其所能报效国家。如果抛开腐败清王朝的历史环境来看曾国藩,他的用人方略、处事之道值得我们学习,他的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更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从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学派,虽然他后半生一直在征战,经历坎坷,依然不忘自律和学习。虽然曾国藩身居高位,在自己取得巨大成就时,从来不迷失自己,自律自省,勤俭节约,他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而且也这样要求自己家人,从没有给自己的子女任何特殊待遇,时刻叮嘱家人要克己自律。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他识人善用,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幕僚。曾国藩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官图显赫的人物。曾国藩非常重视教育,在攻克金陵之后,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为国家选拔人才,同时他还创建了金陵书局,筹钱出版经典书籍,翻译国外新科技着作,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思想运动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在自己的军事路途上,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甚至一度因为战败而投水自尽,在军事作战上曾国藩屡次失败,军事才能并不突出,但他能够识人善用,倚重彭玉麟、曾国荃等多位名将,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战胜了太平军,保住了清王朝,也成就了自己位极人臣的极高地位。

在晚年时,国难临头时,曾国藩一心想挽救国家,致力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事业,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组织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总之,我们要懂得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学会珍惜,才能拥有更多别人得不得的东西,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曾国藩读后感(二)

最近几日翻看了数页《曾国藩全集》,虽然内容看的不多,但是感慨颇深,尤其是以诚待人,以和待人这八个字2020,我禁不住和大家分享分享。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待人诚心诚意,做事诚实守信,最终诚至金开

以诚待人,这是一个做人的首要条件。我想每一位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最注重的词句之一肯定有诚实。以真诚去缔造真诚,换回来的才是别人对你的真诚。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在事业追求中,把集体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视为高于一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这种前提下来谈待人,应该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平常心处事,不与他人攀比,堂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无论何时何地,用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成为他人的楷模。

诚信为人,是做人的道德准则;对同事,对社会,对客户,对合作伙伴,我们诚实守信,恪守承诺,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我们坦诚相待,推心置腹。

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诚信是你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诚信是你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应永恒不变;诚信是一股清泉,它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

和字2020,字2020祥意丰,意味深远,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对人和善、和蔼,对己平和、气和;家和万事兴,邻和胜亲人;商场上和气生财,困难时和衷共济;人类向往和乐,世界需要和平

我们做人就要待人和气,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生命的天空是多么广阔。我们不要在一些锁碎小事上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天空很大,但人的心灵比天空更大。

当我们扬起智慧的风帆,整理好行装,就要出海驶向社会时,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告诉我们:一定要以和气导航。驶进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港湾,和气以它独有的光辉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和,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和待人的商人,和气生财时,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以和待人的官员,广纳良才,和百姓打成一片,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以和待人的文人,广结良友,人源滚滚;以和待人的国度,与邻国相处融洽,没有战争的干扰,百姓其乐融融

以和待人,放飞一切真的、善的、美的感受,折射出你我心灵领土上的光环,倾听心与心碰撞的声音,追溯到心灵的脚步。跌倒时,它给人们阳光般的援助;迷惘时,它给人们星光般的鼓励;失落时,它给人们清风般的慰藉;无助时,它给人们波涛般的勇气。

以诚待人,以和待人,只要我们做到心与心的坦诚交流,人与人的和善相待,相信世间有的只是快乐、财富和爱心,缺的才是悲伤、贫穷和仇恨,就让我们为此努力吧!


曾国藩读后感(三)

纵观历史,对曾国藩从来没有一个准确的褒贬说法,有的说他是三立完人、中兴第一名臣,也有的贬他说是汉奸加卖国贼加刽子手。读过唐浩明的《曾国藩》,我对这个湖南籍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曾国藩出生在山美水美的江南荷叶塘,从政后建湘勇、长江水师、湘军以及淮军,打败造反长毛、捻军,劳苦功劳,官至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兵部尚书衔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兼两淮盐政总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督办。

虽然有人认为洋人在中国猖狂,无法无天至极,应该赶走。曾中堂却委曲求全,把中国人杀了,并赔偿白银。但是,当我阅读完《曾国藩》,我觉得不能简单的就此认为他为一名不合格的官员,主要原因有三点:

他从来不收藏名贵物品,不讲排场,家居简陋,为官清廉。

他忧国忧民,忠心清朝,建立水师和湘军,为维护祖国和平和外交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不顾个人恩怨和别人的辱骂,处理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案件,为祖国发现和培养了大批大批能干的文人武将。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如果清朝大臣都学曾国藩,中国就不会受到洋人的欺凌,历史就要被改写。

曾国藩黑雨读后感


曾国藩黑雨读后感(一)

看完曾国藩《黑雨》,曾国藩死时黑雨滂沱,结果窗外就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是该写篇书评。

其实在看曾书之前,我对这个历史任务的了解只有历史书上带领湘军击败太平军,以及创办安庆军械所。最有名的是《曾国藩家书》,还记得初中的那位女历史老师上课时常拿着一本《血祭》,放在坐第一排我的桌子上。还幼稚的我一向崇拜强权,所以《血祭》着实令我向往。但在八年后,当我连续看完这三本书时,才知道唐浩明写的曾国藩,真是着实是一部历史事件小说,几乎没有儿女私情,这点与二月河大相径庭。

二月河的书看起来比较有意思,有趣味,那种君臣关系让人崇拜。成功多于失败,往往让人拍案叫绝。

但唐浩明笔下的曾国藩却是败多于成,他的人生坎坷异常。我觉得曾有点象二月河笔下的雍正,人物性格较为正统、刻板,封建家族大家长式。但雍正身边的人才较多,切人心所向。曾国藩身边虽然也是人才济济,却是各自打算盘,虽有极少数与曾一条心,切崇拜其为人,如彭玉麟。这毕竟是臣与君的分别。

觉得黑特别适合曾国藩,这部书的书皮就是黑色,他先是崇尚程朱之学,然后经陈广敷点醒,予以庄老处世《道德经》、《南华经》。

自古以来,手握重兵的臣子,都受到君主的猜忌,而无论他是忠或奸。手握重兵本身就是君家一大忌,更何况是在满人当朝的汉大员身上。因此当剪灭长毛后,曾主动自剪羽翼,裁撤湘军。办理津案,使他留下骂名;镇压太平天国又使历史学家从各个角度称辩他的利弊。美名有之,骂名亦有之。致使身在封建社会没落这个历史背景中的大人物,也变得晦暗不清,让人无从评判。

但他是一个忠于主上的大吏,这倒是最贴切的称谓。另外他的联及家书,还有书法也流传下来,翰林苑学士之名还是有实。

康福本来我很看好,不知为什么,我非常欣赏在大人物身边忠心耿耿的子弟或家仆,如二月河傅恒的家仆、康熙身边的臣子,故康福与曾之间的误会到死未解,我很为之遗憾。

曾国藩家族弟及胞弟,才能都太差,没有能接替他、辅佐他的,憎国荃稍微强点,但我不喜欢他。

这里我还是喜欢彭玉麟,是个奇男子。


曾国藩黑雨读后感(二)

本书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很值得我们学习。

整本书的叙述从曾国藩的老母病故,曾国藩从礼部侍郎位置退下,回家守孝开始。当时, 在曾国藩的老家湖南,太平天国叛军正在攻打长沙城(不过后来太平军放弃了),左宗棠此时只是湖南巡抚的幕僚。

鉴于太平军太难搞,清朝官军又太菜,咸丰皇帝效仿嘉庆年间灭白莲教的做法,各地训练自己的武装力量团勇。此时的湖南巡抚和奕?、肃顺等联合推荐曾国藩负责湖南的团练工作。

曾国藩考虑到自己并没有太多军事经验,本不想出山。长沙方面的郭嵩焘能够劝动曾国藩出山,主要有两个理由:1)一个江湖人士为曾国藩老母选了一块风水极好的墓地,暗示曾国藩可以出将入相。2)分析了太平天国必败的原因:太平军支持洋教,大肆摧毁儒教。曾国藩只要竖起保护孔孟之道的大旗,就可以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曾国藩来到长沙办团练,开始主要负责镇压土匪和本地的各种小叛乱。曾国藩以宁可错杀一个秀才,不放过任何一个土匪叛军的严厉手腕来治理长沙的各种叛乱。百姓称之为砍头比剃头还容易,因此得名曾剃头。

曾国藩严格治军,手下的团勇仅一千多人,不过军事纪律要强于当地的八旗绿营。后来由于和新任巡抚骆秉章及绿营官兵产生矛盾,为了方便更自由的练兵,曾国藩带着自己的团勇离开长沙到湖南的衡州练兵。

在衡州,为了严肃自己团勇的军纪,曾国藩挥泪杀掉了在与太平军第一次战斗中触犯军纪的金松龄。此人既是曾国藩的亲信,又对曾国藩的母亲有救命之恩,足见曾国藩治军之决心。在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下,团勇迅速发展壮大,战斗力也不断增强。

经岳父的推荐,曾国藩收入水军奇才彭玉麟到麾下,开始训练并组建水军,以便于强大的太平军水师作战。为了得到当地富商的军饷捐助,曾国藩被迫为这名贪官修建祠堂,特殊时期,行特别之事。

此时,太平军已经从南京开始西征,朝廷命令曾国藩带团勇前去剿匪。但是,曾国藩没有立刻出兵,而是等待友军绿营败下阵来,自己的团勇训练成熟方才出兵。此时的曾国藩水路两军已达两万之众。

《曾国藩》读后感集锦


《曾国藩》读后感是我们从网络收集和整理的,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汲取书本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进化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作品的阅读,我们的内心也会备受感动。为了巩固自己获得的知识,我们应该写下来,记录进自己的读后感里面。

《曾国藩》读后感(篇1)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写过信,回想起学生时代,自己也成写过信收过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读后感(篇2)

读过这本书后,让我认识到一个传统的儒家文化的正面价值,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儒家文化的弹性、儒家文化的活力。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我不期望我能做多大的官,赚多少薪水。但我将好好学习曾先生的长处,努力为社会、为企业、为家庭做出更多的贡献。

《曾国藩》读后感(篇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曾国藩》读后感(篇4)

以前,对于曾国藩的认识,知道他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清朝重要战略家、政治家,记得毛泽东曾经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这位中兴名臣的推崇之情。

暑期在家,有幸读《曾国藩家书》只是匆匆翻看了几篇,但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感觉对他有了另外一种印象,不仅是重臣,而且是一位知识广博,道德修养极高,处事严谨,循循善诱的长者形象。

曾国藩与弟书之第一书时,写到“予思朱子之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猛火煮,然后漫火温”时,这又在说谁呢?就现实而言,我们大多数人,在为学之初都曾对自己猛火煮过,但一离开那个环境,火随之就熄灭了。求学的路上一路学来,毕业以后就少了学习的激情。很值得我们反思。谈为学之道,曾国藩说:“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其中的苦中婆心的味道不言而喻,表面上理解,这句话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味道,但从本质上讲,却说明了执着的重要。力掘一井总比浅掘数井更有希望见泉吧!一个在在社会上,必须要有自己的追求,这样主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准位置,持之以恒力掘一井,泉总会见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选准方向,执着追求,就一定能够达到目标。

一旦目标确立,就要向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猛火煮之,漫火温之,“何必择地?何必择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曾国藩真是一位伟大的良师,他自己就是老守一井而力求及泉的实证。他的才华和认识着实让人佩服,也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借鉴。

《曾国藩》读后感(篇5)

当时中国式思维的最大弱点就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去把握一切,但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所以就导致我国传统一直没有“逻辑学”,没有精密科学。西方思维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而曾国藩的思维恰恰体现了这一点,没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正是这种“笨拙”思维方式,让他能够从万物的细微差别之中找到统一的规律。所以,曾国藩不怕费心费力,总能对事物不留死角地分析,他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地鞭策自己的大脑。曾国藩第二个“另类思维”是他对任何书籍都感兴趣,在他眼中无处不是学问,他涉猎的书籍有传统士大夫致力的经史、有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案牍之文”、有地图地理类的书籍,甚至我们前面所说的风水类的书籍。

所以,曾国藩像一个敏锐的雷达,收集分析着他能接收到的一切信息,从中提取有用的成分。曾国藩第三个“另类思维”是他具有极强的试验精神和开放态度,他凡事都要亲身实践,因此他也有资本去放言高论,甚至是直率地批评古人。当满朝都认为外国人凶蛮诈狠,因此不需对他们讲诚信时,曾国藩却认为外国人也是人,有着与中国人一样的心理结构,所以他主张与外国平等交往,在外交关系上舍去繁杂的礼仪,重视实利,最终收到了很高的成效。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笨拙”精神,成就了曾国藩的浑厚、开阔、无所不包。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使他的思维保持着流动、敏锐、积极的状态。这本书中,刻画出了一个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智慧但又有点笨拙的学习型人才,着实能让我们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相关: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读后感(篇6)

曾国藩整个家族的资质都非常平庸,别说左宗棠一向瞧不起他,就连他的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他太“儒缓”。但就是这么一个愚笨之人,创造了很多别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奇迹。首先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蓬勃兴起,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失望,满朝如无头苍蝇,举国束手无策,但只有曾国藩独辟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了湘军,让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其次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剿灭太平军后,他的功名如日中天,但他毅然请求削去自己的大权,急流勇退,才得以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最后他还深通官场韬略,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精明”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实非常人可比!

一个笨拙之人为何会如此精明呢?其实,正是他的笨拙才成就了他的精明,就像曾国藩自己所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因为笨拙的人只会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所以有超乎常人的勤奋、踏实、吃苦精神;另外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会硬着头皮去,因此不留死角;最后笨拙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功夫下的深,基础打得很扎实、牢固。所以,这样的人成功也许会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曾国藩》读后感(篇7)

一直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一日,偶然看到《曾国藩家书》,翻之,字行间话虽短,然语言精练,读之令人深思。

曾国藩作为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学识之博、见识之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书中体现的“仁”、“礼”、“慎”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在来看也十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这些往往是我们现在社会所欠缺的,君不见,部分高官大吏因腐败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养德。“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多见自己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己贪”,敬畏规矩、修身养德才是我们处事应有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该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泽东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克己复礼,修身养德,谨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会收获很多快乐。

《曾国藩》读后感(篇8)

曾国藩,一个出现在历史书上的著名人物,也是近些年来各种畅销书的主角。历史课本上的曾国藩建“大团”、创湘军、平太平天国、剿捻军、办洋务,立下赫赫功勋,功臣伟人形象,令人遥不可及。市面上关于曾国藩的书,要么晦涩难懂,要么云山雾罩,抑或是不知所云的厚黑学。

但是张宏杰先生经过严密地考证,运用别样的视角来审视曾国藩的一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他资质不高,年轻时还非常激进暴躁,骂同僚、骂皇帝,被众人排挤,最终却华丽转身,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书中用非常细致,甚至琐碎的日常材料,构造出拙诚、勤勉、务实、自律的曾国藩,多了真实的味道。

我觉得,曾国藩身上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勤和恒。一个人短期勤奋是能够做到的,但像他这样一辈子勤奋,达到了恒常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我们有时候总以为能者无所不能,伟人小时候就是天才。但事实上,曾国藩小时候读书天分并不高,科举连续考了七次,一直到二十三岁的时候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李鸿章评价自己的老师“儒缓”,曾国藩自己也常说:吾生平短于才。但是曾国藩极其勤奋,酷爱读书,为官一生没有其他财物,除了衣物就是书。在他二十六岁的时候,不惜花光从朋友那里借来的一百两回家路费、典当自己的`衣服,只为购买一套《二十三史》。回家后闭门不出,每天圈点十页,发奋苦读一年方止。到晚年的时候,他也不忘读书,认为书才是治疗病痛的药,写下“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来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忘记读书。在去世的前一天,曾国藩还在阅读《理学宗传》,批阅本日文件,一直读书,一直办公。

曾国藩一生坚持写作,笔耕不辍。他从三十一岁起,每日一记,从起床到睡觉,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检查一举一动,记录自己的各种糗事、不足,有了错就深刻剖析,在曾国藩家书中,随处能看到这样的字眼:“未能改得一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忽忽已过十日”。其实,曾国藩的身体特别糟糕,三十二岁开始害眼病,三十六岁的时候已经完全看不清人影了,晚年有一只眼睛彻底失明。大概四十八岁的时候,写日记说自己的身体已经像七十多岁的老人家一样,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就是这样一个常年被病痛缠身的人,作为国家之重臣,工作繁重,又要带兵打仗,一生还写下了两千万字的著作。一件事情,做一天不难,做三年五年也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

想想我们自己有多久没有扎扎实实地做一件事情,并坚持下去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总说自己没时间、没精力,但是每天用了大部分时间看手机,虚度光阴。我们究竟是活了三百六十五天,还是只活了一天,又重复了三百六十四次。在这样一个步履匆匆的时代,稍不留神就会被人抛在后面,大家都在焦虑,却不知如何缓解。其实早在二百年前,那个资质平平、疾病缠身、多次跌入谷底的曾国藩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并坚持下去成为习惯。

栽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曾国藩》读后感(篇9)

终于读完《曾国藩家书》颇有感触。其实,很喜欢曾国藩这个人,以及他的好家风,甚至对湖湘人也格外敬佩。他们家的家风和我们李家的家风是很相像的,而且他的家训,和爸爸对我的谆谆教诲如出一辙。

关于读书,关于做人,关于养病、养生,关于军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我们这些人读书,只为了两件事:一是修进德行,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办法,以求不愧此生;一是修行学业,练习记诵词章的方法,以求能自强自立。

这几天对《曾国藩家书》的阅读,让我有了谦卑之心。读书写字的意志更加坚定,并且,并不是为了考取功名而读书,读书没有那么利益化,写字也有恒了,但愿我能坚持下来。

谈书法:“真知大源,万万不可自暴自弃。”

“天下的万事万理都是出于乾、坤二卦。就拿书法来说: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

曾国藩说,不要过于相信医药是对的,怪不得河西很多善良的医生不肯给我开药了,我想,坚持吃药,不如坚持养生;到处旅行,不如在家读书写字。守一方寸土,守一寸财情,何必花销过大,每次花钱大手大脚,仗义疏财后,都会有负罪之感。寒士家风不可缺。

《曾国藩》读后感(篇10)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梦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我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到达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可是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进取地应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仅有对自我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本事和素养,应对世界。

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当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此刻: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能够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我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我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二、曾国藩对今人的启迪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当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能够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教师杨昌济谈到自我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梦想和抱负的构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能够做官,此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本事,缺乏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此刻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终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提高。

《曾国藩》读后感(篇11)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学问、道德、功业冠绝一时。清史稿评论其“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一过,何其盛欤!……中兴以来,一人而已。”品读如此这么一个人,也许会对如何走好人生路有些帮助。要品读一个人,他自己留下的文字作品,应该是最好的资料。世传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以家书最为世人所知。细读家书,确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将读家书所感所思草写出来,供闲暇之时翻阅,也是一件不错的事。

世间没有万事妥当的开始

曾国藩并不算长的一生,无论是立功、立言、还是立德,都是非常成功的,以现在的眼光看,能算得上是顺风顺水的成功达人。仕途一路扶摇直上,十年之间,官至礼部侍郎;奉旨办团练,一举成天下重臣,在其指挥下,迅速扑灭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为大清续命几十年,成就不世功勋;学问上,也是传世学问十三套。如此一人,让人觉得他定是有叫人艳羡的好运长久伴随。

然而,阅读其家书,给人的感觉却是他处处不顺,时时受制于人、受制于各种制约。步入京城之初,三年不能考中,几乎无以自立;京城做官之时,身体时时有痒,自身各种缺点毛病丛杂;仕途刚有起色,却有路遇丁忧,不得不中止仕宦之路。办团练之初,处处受制于朝廷和地方官吏;指挥作战之初,有靖港之败,几至投水自决;统领大军之际,不但受制于兄弟部队、地方诸侯、各地豪强,还面临将士不用命,不能令出必行等诸多困境。晚年之时,还有天津教案受辱经历。如此等等,在家书之中,都有真切流露。家书之上,他说下的话应该有相当大的可信度,那么他的这些略有抱怨的心路历程自述,应该都是较为真实的。

由他的这些经历,足以说明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何人,无论做何事,都不可能在万事皆已具备,一切在百分百有把握的条件下才开始。这个世界上,那些成功者,应该都是具备这样一种能力的:从当下开始,在行动中去逐一克服那些阻碍做成这件事的所有问题,无论那有多么困难。永远要记住:这世间绝对没有一切都能随你心意的、具备所有条件的开始时间,想要做成一件事,就从当下开始,无论面临的条件有多糟糕。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曾国藩家训》虽然没读完,但其中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曾国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大家想,这样一位名人,肯定是聪明绝顶吧!那让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吧。
在公元1825年一个冬天的晚上,天气很冷,一般人都早早上床睡觉去了,只有小偷在这时工作。有一个小偷早早地趴在一户人家的房梁上等待最佳时机。这户人家里的一个孩子正在背书,小偷想,等他背完了我再下去工作吧。这孩子背的文章并不长,按理说一会儿就背完了,可这孩子背了一晚上还没有背过。小偷在房顶上又冷又饿,眼看着再不走天就亮了,冻了一晚上什么也没偷着,他气得不得了,蹭的一下就从房顶上蹦了下来。小偷一把抢过小孩手里的书,啪的一下摔在地上,说:不就是一篇文章嘛!有什么难的。小偷一下就背了出来,原来,小偷趴在房顶上一晚上,听都听会了!这个笨孩子是谁呢?原来他就是曾国藩。
那么,曾经小时候那么笨的孩子后来怎么就成为那么有才能的人了呢?我看过书后才知道,原来,曾国藩虽然笨一点,却是一个特别勤奋好学的人,他每天都坚持学习,坚持写日记,每天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检查过错,加以改正,不是坚持一天两天,而是一辈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后,他才成为了一代大儒。
今后,我也要向他学习:学习他勤奋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每天写日记,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一个自立、自省、自信、自强的人!


曾国藩血祭读后感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书生门第家庭。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曾国藩血祭读后感 ,欢迎阅读。

曾国藩血祭读后感(一)

晚秋午后,倚窗而坐,细品唐浩民先生大作曾氏国藩全集,擎手徐徐合上其中之一季——血祭篇。伏案而瞧窗外,忽见一片黄叶飘摇中从枝梢坠落,内心汹潮迭起,慨叹万千。

此慨叹细思之,接三处为其源,一谓之当下之时局,二谓之清廷及官员,三谓之太平天国之义士。

首谈当下之时局。清自康熙以来即以闭关锁国之政策示于世人,待之乾隆朝更盛,帝每遇外使朝觐,即以天朝上国,物阜人丰自诩。管窥国际之局势,兼之官宦、国民皆以龙马精神之气态:毋庸与外界沟通,泱泱大国自可富强于世界。熟不知,欧美诸国假二次工业革命之机,遽以在科技之界胜我十余百倍,而国人不自知也。待嘉庆、道光之勤政,屡有外族来犯,吾朝之技落之于万八千里,望其项背而不能,加之八旗兵役之徒,久不操练,纪律败坏,焉有不败之理也。遂慑于外族淫力,与之签订数款之约,以致民不聊生。值此民怨骤升之际,洪杨以教会之理愚于众,谓之挽众生于水火,于是揭竿而起者数月达至万众。至咸丰朝,攻下南京号之以天京,洪自立另朝而与清廷抗礼。基于各处旗兵、绿营不堪一击之颓势,道光、咸丰之朝特准各地设民团以正其统治,曾氏国藩之属出世,皆假于当下之时局,乱世出英雄,不可不谓之理也!

再论清廷与官宦之属。彼自洪杨内乱兴起之时,并着外患屯于国界,亦识局势之大危也,然较之统治之干系,遂取安内而后攘外。于是乎,朝野上下,不论保守、激进,皆以除洪杨叛逆为首任,国藩出于此时,值母丧去职守孝,以其人品、才干闻于湘省。洪杨起事以来,湘省各处接连告急,巡抚张亮基以恳切之心,加之以左宗棠季高之妙计,陈敷、郭嵩焘之礼请,曾涤生遂授命于危难之间,出纆山组织湘勇,以抗洪杨之乱。曾涤生国藩者,其人品堂正、处事谨慎、待人和善、善于用人,有阅《曾国藩家书》者亦可细知,论文采更是斐然,曾师从唐鉴,究涤生致仕,虽拜中堂穆彰阿,然观其官途后遇,不可不叩恩于师门唐鉴,唐鉴以其一世之名荐涤生于咸丰帝,并赠之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莫问收获条幅以勉之。国藩亦以此为为戒,谨记于心,忠于君主,兼之塔奇布、胡玉麟、罗泽南、康福等数士从旁协助,数次胜于洪杨之军,而各旁亦赐赏颇丰。然终因朝中、军中延出陈启迈、邓绍良、清德、鲍起豹之宦途匪类,致使其数万湘勇四败于翼王石达开、石祥祯、秦日纲、康禄之手,其自身亦多次犯险,虽终究化险为夷,但与其身心已有大创。曾涤生仕于清廷败类当道,官场尔虞我诈,贪贿成风之际,妄以己力而改败局,实不啻于以卵击石。然撇开其愚忠之心,反视其值母丧、父丧之际而犹思报国之心,不可不值得赞焉!

后评太平天国之义士。洪杨创天朝之制于清廷内忧外患之际,本欲解万民于水火,自洪秀全金田起事以来,创《天朝田亩制度》,视四海民众如兄弟姊妹。创制之初,可谓一呼百应,杀贪官、解饥荒,不可不谓之真义士。然观其后为之事,进天京城仪仗之豪华,趋之竟达数个时辰。占天京后,洪秀全耽于酒色,不问朝政,初心已改,唯取乐是其根本也。纵观其因而致后来天京内乱,翼王、燕王所创之军事巅峰顷刻间毁于一旦。虽于后日起用李秀成、陈玉成之新秀,然溃川已成,角堤无碍,天国政权难抗中外联合之强势,而难逃败亡之厄运。呜呼,以愚昧之民众而妄图国民之整体勃兴,实可谓揠苗助长,难成大势,亦难出成也忽焉,败也忽焉之史学怪圈!

后戒:余生观此书,宜抛其历史之纠葛。况此书多出自野史,与正史相距甚远。然吾应习书中人物之人品、才识、统帅之能,记其景秀之语,而莫迁之于功过是非!

辛卯年十月图书馆记

曾国藩血祭读后感(二)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曾国藩-血祭》的书。

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 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

正是要自己办大事的时候,为何如此瞻前顾后、疑虑重重呢?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我看出:曾国藩非常孝顺,这可以从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 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看出。

曾国藩有决心战胜困难,从世无艰难,何来人杰?可以看出。

如果曾国藩不孝顺,那他就不会悲痛万分,如果这样,他的母亲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宁。

如果曾国藩没决心,那他就不会成为清代的著名将领。

我要像曾国藩那样孝敬父母、有决心战胜困难。我会帮父母分担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世无艰难,何来人杰?,这样,我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曾国藩孝敬父母、决心战胜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血祭读后感(三)

11月某日网上看见消息说,河南文艺出版社新推出唐浩明《曾国藩》全集,是唐先生唯一自己作序并重新校对的全本书,另外湖南朋友近期微信圈晒唐先生,于是便毫不犹豫买了一套。此书热时,买过若干套(自己看和送友人),也读过两遍。收到书后便迫不及待的读了第一本,到是有序,是为短序,所谓全本和过去没有什么区别,河南人民言过其实了,不过书的质量和纸张不错,拿在手中阅读的感觉很好。

近几年有幸加入了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湖南微信朋友圈,先先后后与若干位湖南人近距离接触,前年也深入了一下湖南。湖南人的确性格鲜明,人才济济,和我们陕西人似乎有相通之处,区别可能在于一个受古风影响多一些,一个受近现代影响多一些。由于朋友圈的关系,或许是有相通的地方,想带家人或与三五好友去湖南游历一下竟成了我近两年来的心结。

曾国藩,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洗礼的社会精英,正常情况下行走朝廷、衣锦还乡是他们的毕生追求。可曾国藩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时期,成就一番事业是他们内心的呐喊,但身处乱世,世风日下,社会腐*,朝廷岌岌可危,潜规则盛行,想做事无事可做的无奈、苦闷,成就一番事业过程中的激越、纠结、挫败,做大事不拘小节不拘手段的气魄,对改朝换代内心深处的挣扎,一个个鲜明特点的人物,在唐先生穷尽八年的书写下,一本丰富鲜活引人入胜近些年难得的好看的大气的书出炉了。

再读‘血祭’有以下几处印象深刻,一是对左宗棠这个人物的刻画,尤其是助张亮基守长沙巡抚衙门中的洪门宴一节中不多的笔墨,便使一个活生生的左宗棠跃然纸上,让我觉得有身边熟人的影子;二是世无艰难何来人杰一节和之后两节,把曾国藩出山前的纠结顾虑描写叫一个透,今后谁有什么事想不明白了,看看这三节,会大有收获的;三是对塔布齐、康福、彭玉麟的使用,对罗泽南金松龄青麟的处理,与刘蓉的相处,皆是经典之处。另外,有几句话印象深刻,如:当文官的不爱财,再平庸亦是良吏,当武官的不怕死,再粗鲁亦是好将;读书人附逆匪,则匪逆有可能成大事——。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一: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治理湘军、洋务运动)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天津教案、镇压太平天国)。作为汉族人,他能在满清的统治下官至,同时言、行、德又为后人所传颂。因此,作为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他的思想和学识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其中《曾国藩家书》作为其代表作,与《傅雷家书》、《一生忠告》并称三大家书。《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

修身篇中:凡人作事,便须全部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忧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通,行得通也

劝学篇中:盖世人读书,第一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交友篇中:凡事皆贵之,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涂以扩其只,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当然,曾国藩是功还是过,后人如何评价,历史终究是客观和公正的。正如丘吉尔所说:建筑师造就了建筑物,建筑造就了建筑师。对于曾国藩,历史造就了曾国藩,曾国藩也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

【篇二: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颇深,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我建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朋友都来读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些书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篇三: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作文】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篇四: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收集、整理了曾国藩和祖父母、父母、兄弟之间信件往来的精华部分,书中通过教导读书、研究学问、修身、立志、坚持等方面,让我们在他平淡的家事中看到了曾国藩的真,从而对曾国藩有了更深一层地了解。

读其家书,我是深深地受教了。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但要想真正做到这三不朽却不是件易事,而曾国藩用他的实际行动像我们述说了。然而要做到这那该需要多大的决心,多大的毅力啊!在我看来,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其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只求自己舒服。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能够成为和睦家庭中的一员,有人关心,有人呵护就更加不易了,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东西,一直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不懂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曾国藩家书》给我的启示远远不只这些,我还需要好好的学习。

【篇五: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说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罢《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篇六: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我对于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给人的评论也是很有争议的,通过阅读了《曾国藩家书》,我意识到这本书不仅字里行间表达了他的真知良言,另外更是可以作为研究曾国藩这个人物及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资料。

曾国藩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他也做了一些引人谩骂他的事情。然而,在我看来,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等条件,特别是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决不能片面的下评价。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修身、齐家、劝学、养生、教子等领域,是他在治政、治家、治学等的主要思想的反应。全书分为励志篇、劝学篇、修身篇、齐家篇、敦亲篇、教子篇、做人篇、养生篇、师友篇、人才篇、居室篇、军事片以及为政篇。通过阅读曾国藩写给其弟的书信中,我知道他对很多事情都有独到的见解,另外他经常勉励弟弟们要用功譬如掘井,与其多掘数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对我们现在的学生来讲仍是非常实用的。现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东西或者文化都变成了快餐式的了,即快餐文化,很多人没能够持之有恒,不然就是过眼就忘,只是稍稍看个大概,并无法深入了解其中的精髓。再者,读了这本书不难联想到,经济的发展与物质文化的发展仍无法取得一致的步伐,很多家庭的经济水平上升了,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但是却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投入及时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教育知识,造成了很多人格方面的缺失。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检讨的地方,试着努力了解曾国藩的其思想,学习其治国治家治政的精髓,改正现今不正确的教育孩子的出发点的方面。

《曾国藩家书》里面让我看到的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好父亲,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为人处事态度。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未能落实到实处。现在的青年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

【篇七: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近日,读此书更感勤俭节约为修身立人之本,兴业持家之道,人人勤俭自持,社会节约之风,蔚然成行。

勤俭自持,不分官宦黎庶。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曾国藩位至宰辅,不当自己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因一生习劳习苦,厉勤从俭,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勤俭自持,重在严于律已。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常因为没钱孝敬父母而内疚,因没钱养家而深感揪心,而当时曾国藩刚刚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按理说应该有络绎不绝的黄金白银送过来,何至于连家里都无法接济呢?不经商、不收受贿赂,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到连回乡省亲的资费都没有的地步。

勤俭自持,更好兼善他人。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宁穷不贪腐,还为身边人树立了榜样,立下了规矩,保持清贫。正因为在朝为官,就更要宽人严己,更要约束亲戚邻里,做到了慎微,慎独,慎权。家书箴言,放之于当世,多少领导干部倒在反腐利剑之下,皆因没有管好自己,没有管好身边人。

勤俭自持,是家兴之基,更是国强之本。自从党中央倡导节约以来,全国人民积极行动,仅光盘行动,每年在餐桌上节约的脂肪量可达800万吨,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视为微不足道的餐桌残余却能减少每年1000多万吨的大豆进口。以小见大,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能止于餐桌,更不能仅仅将节俭之风兴起于一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党员干部有责任更注重勤俭自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合格公民、有志青年和有为干部。

【篇八: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近日,由朋友推荐购买了《曾国藩家训》一书,阅读之后收获颇多,在此仅对其中关于青年人如何成才的观点进行深入的思考。

所谓: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在我看来,读书,首要是分清内容的好坏,明白作者的视角和立场。正如高尔基所说,读书的过程就是于作者的灵魂进行交流。坦诚的说,我过去并不欣赏曾国藩此人,因为从客观来说,他个人的所作所为阻挡了历史车轮向前迈进,阻挡了中国人民迈向民主的步伐,某种程度上将中国推向了黑暗的深渊,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到的作用是负面的。但是仅仅针对于他个人来讲,历史地评价可谓泾渭分明。毛泽东曾经就说过: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但是孙中山评价曾国藩为:不明春秋大义。汉子孙不肖。所以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抱着汲取精华扬弃糟粕的态度,学习对于我有用的知识。

曾国藩对于其兄弟和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希望他们能够成材。曾国藩自己是家族里的长子,并且是翰林院学士。但是他不仅仅停留在自己完成功名,成就学业的层面上,还时刻注意对自己家族的教育。在他的家书中,写给自己几个兄弟的书信占大多数,其中又以训诫兄弟们努力学习的内容居多。他甚至有过编写《曾氏家训》的计划。他关心自己家族,体现的非常细微,经常要求其弟写文章给他审阅,为兄弟推荐、挑选贤人为师。他还让自己的兄弟来京城学习,亲自陪伴以便进一步督促他们。在书信中他不是一味的教导自己的兄弟,而是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为自己的兄弟树立榜样。他这样做,一方面在于以后诸位兄弟能够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另一方面是能够光大门第,树立家族的威望。在这些书信当中,文字朴素内容详细,颇有大巧若拙的味道。然而这样的文风却更能体现出曾国藩对兄弟们的一片拳拳之心。

为了给兄弟们一个榜样,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在一封信中他将自己每天必须做的功课一一列出,其中有每日必须用正楷写日记一篇,写随想一片;每日读经典书籍十页并圈点;每日必须静坐一会,规整心绪,体验至静而刚的过程;要求自己戒掉吸水烟的毛病,尊寻父亲所要求的节劳、节欲、节饮食的教训,按照古人的教训,提倡:戒贪、戒色、戒欲的礼教。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不懈努力不仅仅为家族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榜样范本,对于他个人的成材也是至关重要。

曾国藩认为君子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最重视也是最更本的是修身。他要求自己的兄弟们和他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他要求每个人都要读古代经典,要每日做文章。按照兄弟们的天资不同,又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天资较高的那么就告诉他:年轻人写文章要胸怀广阔、用笔大器。古来成功者莫不是胸怀坦荡,豁达开朗的人。如果在科举考试中不如意也不一定将自己局限在追求科举功名中,只要潜心研究经典,以后也会是人才。对于天资较差的兄弟,要求他们势必要考科举以求未来在社会上立足,学习上要以考试内容四书五经为主。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态度。对于科举,告诫兄弟们科举考试中文笔差的文章只有偶尔侥幸能够考中,没有文笔优美而被遗漏的道理。劝告他们不论如何要自强不息,不要被一些阴暗的事情干扰。他举自己的例子说,自己县试考了七次,直到第八次才算成功。所以劝告自己的兄弟们要经受的住挫折,同时他对于清代科举制度的弊端也非常了解,明白此中害人甚多。因此对于兄弟们屡次考试不中也没有强加指责。他说,所以成大事,一半在人,一半在天。自发图强在于自己,机遇环境在于天意。自身努力不懈,但是没有机会和环境倒也不能算作过错,但是如果自身不努力奋发,肯定不会成就什么事业。

对于我而言,从这里学习到的东西就是要时刻努力,不可松懈。要有一个生活计划,每天坚持不缀。其实曾国藩这里讲的东西并不复杂,完全可以模仿。对于每一个工作在身,闲暇时间不多的人都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另外,做什么事情都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为来为自己的预言做注脚,是最有力、最能说服人心的方式。对自己要有严格的要求,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放弃。这对于戒除一些不良习惯是一剂灵丹妙药。面对暂时的失意和社会的不公正,曾国藩坚持个人的努力奋发,用自己过去的失败作例子,告诫人们不要为这些困难和阴暗面所影响,最终劝告人们要克服困难坚定思想,心胸开阔自强不息。

对于如何成材,曾国藩引用古人的话:成材必有三大要素,分别是有志,有恒,有识。他看到自己的兄弟们进步缓慢,心急如焚。他对诸位兄弟强调,故然受到环境限制,他们暂时还不具备远大的见识,但是作为一个想要成材的人,必须具备远大志向。他打比方说如果没有宏图大志,就算你天资聪颖,并且天天和尧舜这样的贤者在一起,你仍然是你自己,尧舜仍然是尧舜,自己不会得以提高。另外他强调需要有克服困难,克服惰性,踏实学习的恒心。他认为凡事必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瓶颈,跨过瓶颈之后,就能步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在教导兄弟练习书法的时候,他说先练习四五个月,每日临摹、习帖。然后就会遇到瓶颈,感觉长进不大,再坚持二三个月就能跨越到新的阶段,千万不能止步不前,要学而不缀。从曾国藩倡导的学习方法来看是相当科学的,是从自身的学习经历获得的经验。作为一个古人,能够有这样的见识非常不容易。我也常常扪心自问,自己在玩游戏、在电视节目中虚度人生的时候,是否有过雄心大志,是否思考过未来自己在社会所处的位置?现在的生活环境和文化风气不是一个艰苦的年代,不是一个禁锢愚民的年代,然而却滋生了很多贪图享乐、怯于辛劳的思想。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想要成材,那么就要心中有高远的志向,并且伏下身子踏实奋斗。

曾国藩能够在清代这个封建社会的末期成就一番事业,帮助腐朽的清王朝苟且残喘60年,并被称作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倡导洋务运动的先锋。通过阅读他的家书,或许也可以看到他成功原因的端倪。我读过这本书后,深切感受到一个人想要成材确实不易。以前说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在曾国藩看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关心的应该是自身的努力,如果付出之后如果没有回报也要用坦荡胸襟以面对。他所讲的很多为学修身之道是不带有任何历史色彩和阶级特性的金石之言,对于我们年轻人的成材帮助很大。最后,我诚恳的向大家推荐这本并不是长篇大论,没有精工巧思但是充满朴素人生哲理的书,因为从它当中大家肯定可以淘出属于自己的黄金。

【篇九: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看过《曾国藩》传记后,开始留心有关曾国藩的一些东西,在中外名篇导读中读到《曾国藩家书》其中二则,感触深厚,曾国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国之栋梁,家之支柱,父母之孝子,最好的哥哥,仁慈的父亲。

《曾国藩家书》收录其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大致可分为治军、为政、修身、治学、持家、处世、理财、交友、用人等章。由这些书信,可窥斑见豹地探索曾国藩一生之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内心和思想世界。曾氏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儒家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在修身立德方面,一向笃学力行,老而不懈,尤其注重教育子弟,他认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他在政事繁劳、军务紧张之际,总共写出了一千六百多封、近百万字的家书,涉及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家教家训等各个方面。读《曾国藩家书》不仅仅让我学到了其许多治家、治学、修身、立志、从政等方面的知识,我感觉是在和一颗伟大而丰富的心灵在对话,不知不觉中,心中涌起了敬意,人生境界得到了净化和超越。

曾国藩是一个理学名臣,通过他的家书,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规行矩步,诚心敬意,忠、诚、笃、信。其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首先,他是一个成功者的形象,及其历史坐标。科举入仕,在他进入到封建政权这个机构后,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开始冲击中国的大门,英国的船队已经一次一次地北上游弋,鸦片战争已经是一触即发。太平天国起义,并且横扫大半个中国。在这个时候,他受命治国平天下。他开创他的湘淮军政集团,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并且在他的生命的最后,推动了留学事业的发展。从他的生平看,我觉得他是一个成功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其次,他是一个大节不含糊,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文化使命感,履行了中国文人的历史责任。太平天国起来以后,曾国藩兴办团练,来带孝出征,抗拒太平军,所以他是一个有一种道德使命感和文化使命感的人。从他的那篇《讨粤匪檄》看,他几次临危受命,留下遗书,准备以死报国,在安庆决之战中,他孤军深入前线,受到了李秀成的十万大军的包围。在受困的几个月中,面对惊涛骇浪,心惊胆战,在他给朋友的信中曾说到,其是如何惊涛骇浪中度过的,心已操碎,胆已吓破,但他誓死不撤安庆之围。大敌当前,曾国藩忠诚不二,所以我认为其大节不含糊,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文化使命感,履行了中国文人的历史责任。

再次,我认为曾国藩是个乱世中仍很清醒的人,看得清大方向,抓得住大关键。比方说创建湘军,赤地新立,拉出一支部队来,镇压农民起义,稳定自己的地位。建水师、办现代军工、派遣留学生、平内乱御外患,兴洋务。

最后,我看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他一生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这就是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这一切都体现在他写给儿子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向来治家极严,有章法,并谆谆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笔自如,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湿润隽永的文辞,语重心长的告诫,诚挚由衷的认错;一派慈和,一派忍让,更有一份曹植的烈士多悲心。单单从字面上就能看到他在身体力行教育子弟治家、治学、修身、立志等,让人惊叹,让人折服。纵观历史前后,空前绝后,有谁能像曾国藩一样,为官清正无私,举贤若渴,为将机智沉稳,步步为营,为儒谦和内敛,毫无文人的狂傲之气,为父兄严于律亲,不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是一个让人无法读明白的人。

然而与曾氏家教比较,现阶段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过分的重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社会和家庭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曾国藩家书》里强调的勤劳、谦逊、戒骄、宽容、坚忍、自强等品质,在我们的教育中却所剩无几。

曾国藩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在其家书中或许已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

我建议大家都完整地读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些书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大全》读后感


《曾国藩大全》读后感

自古孔圣人就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能够做到了屈指可数,曾国藩便是其中一位。作为晚晴第一名臣,曾国藩识人用人的才能绝对是值得后人借鉴的,正是因为那套独属于他的方法,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升官最快、保官最稳、为官最佳、罢官最善的政客。平日湘军将帅都对他毕恭毕敬,纵使在他不得志,甚至曾经的手下在官职上都超越他时,依然听从他的指令,尊他为领袖,并且帮助他快速升职。也正因为如此,文正公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后人的楷模,为后人敬仰。世人云:经商要学胡雪岩,做官要学曾国藩。毛主席也曾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公。蒋介石更是处处效法他。

《冰鉴》是曾国藩通过看人的相貌气色来辨识人才的观点的总结,但其中不乏封建迷信,单靠这些来观察了解一个人未免有些偏颇。其实,除此之外,曾国藩更是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经验智慧,这些经验智慧能更系统全面的帮助他识人用人。

他的这套经验智慧,在我看来,可以从下面两个大方面考虑:

(一)智慧、度量、诚心:用人者应具备的三大素质

(二)情感、利益、约束:用人者应掌握的三大手段

本文就是从两个大方面中的六个小方面依次讨论:

(一)用人要有知人之明

用人恰不恰当,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把握是否正确。曾国藩知人识人的能力很高,就连对手石达开也说曾国藩虽然不善于打仗,但在战略谋划和识拔人才方面却几乎没有什么遗漏,薛福成也说曾国藩知人之鉴,超轶古今。或邂逅与风尘之中,一件以为伟器;或特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才。

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率湘军收复了九江,与他有师生关系的李鸿章认为一旦投奔湘军,曾国藩一定会委以重任。当他满怀希望地赶到九江之后,曾国藩却以种种理由拒见他。李鸿章心急火燎,不知曾国藩要干什么。于是当他得知与自己有同年之谊的陈鼐在曾国藩幕府中,就请陈鼐前去试探曾国藩的意图。既然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那曾国藩为什么要如此冷淡他呢?陈鼐也不明白。于是陈鼐决定去打探一下,并替李鸿章说好话。当陈鼐问及原因时,曾国藩便同他说,李鸿章心高气傲,如果不磨掉他的锐气,将不利于他的成长。李鸿章进了曾国藩的幕府之后,曾国藩果然又对李鸿章的棱角着意进行了一番打磨。这大概就是曾国藩培养学生的一番苦心吧。曾国藩在谈到用人时曾经说,要广收、慎用。为了掌握人才的基本情况,曾国藩十分重视对人才的考察,认为考察是用人的基础。由于曾国藩特别重视对人才的考察,所以他对于人才的特点也总是了如指掌。这就为他用人一般不出问题提供了保障。

(二)人才以忠义血性为本

曾国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最需要的是有血性的人。在选用人才的标准上,曾国藩提出了四个标准:第一要不怕死,第二要有治民之才,第三要名利心不太强,第四要能吃苦。他又强调这四者的关键,首先在于必须有忠义血性。曾国藩识用鲍超,就是重忠义血性的例子。

当年鲍超虽武艺高强,却时运不济。投了军,东打西跑,几年过去,辛苦不已,却没捞到个一官半职。二十岁时,正逢洪杨事发,朝廷要调兵到广西前线。鲍超看定是立功的机会,主动请缨,来到广西。一来便被向荣看中,选为亲兵。眼看鲍超要发迹了,谁知时运不佳,永安一战,鲍超身负重伤。向荣给他几两银子,留他在广西一个老板姓家养伤。不就,向荣带兵随太平军离开广西到湖南去了。期间,鲍超伤势渐好,并与这个老百姓家的女儿菊英结了婚。伤好之后,他便决定到湖南去找提督,谋个一官半职。他的妻子也毅然随他而去。但在半路时鲍超就发现盘缠几乎用光了,火铺老板又天天催房租,鲍超一气之下在一家酒店喝了两斤白干,醉的昏昏的,突然冒出一个主意来。他在酒店里大嚷:谁要老婆,二百两银子,我把老婆卖给他。正好酒店老板刚死了老婆,于是便立了字据,让鲍超按了手印,买了下来。晚上,鲍超酒醒了,对白天卖老婆的事后悔不已。但木已成舟,夫妻俩抱头痛哭了一夜。第二天,酒店老板拿着二百两银子来,要把菊英带走。老婆是自己卖的,一时反悔不成,打他毕竟是个血性男儿,见真来抬老婆了,又恼羞成怒,将酒店老板痛打了一顿。于是鲍超便被衙门捉拿,在往县衙的路上,鲍超遇到了曾国藩,并求曾国藩救他,说愿到曾国藩的军中效力。曾国藩听了鲍超的叙述后,心想营中现在正需要几个有真本领的人来教习团丁,就将他救了下来。咸丰三年,鲍超入湘军水师,任哨长。攻克武昌后,鲍超被升为参将,改领路军,解曾国藩祁门之危,后官至湖南提督,成为曾国藩帐下不可或缺的一员猛将。

在忠义血性的驱使下,曾国藩的湘军确实表现出了异于此前任何一支军队的凶悍。《中兴将帅别传》说曾国藩屡危濒死屡矣,有百折不挠之志,胡林翼虽挫而其气弥厉,江忠源每战亲临阵,踔历风发,罗泽南和他的弟子们以灭贼为己任,忠义愤发,虽败犹荣。这些平常诵读经书的书生,关键时刻竟然表现的如此凶悍,与所谓的忠义血性的激励是有很大关系的。

(三)得人心之法在于诚字

曾国藩初办团练时,手中无一兵一勇,脚下无一寸土地,虽然是个京官,实际上等于一个普通乡绅。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这些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最终都愿意聚到曾国藩旗下?除了保国安民、立志杀贼外,就是曾国藩能够待人以诚,宽厚待人。

曾国藩把人心的诚伪作为人的基本品格来认识,认为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和他交往。他说:我认为驾驭下属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开诚布公,而不是玩弄权术。诚心诚意地对待别人,渐渐地就能使他人为我所用。即使不能让他们全心全意的为我效力,也必然不会有先亲近而后疏远的弊端。

容闳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他极其痛恨清朝的腐朽统治,强烈的同情太平天国。容闳在美国留学毕业回国后,满怀西学东渐振兴祖国的愿望,与咸丰十年来到天京,拜会洪仁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七项建议。但洪仁轩都拒绝了,这让容闳感到无比心痛。当曾国藩听到幕僚们介绍了容闳的情况后,立刻催促幕僚们给容闳写信,并几个月里每天都盼着能见到容闳。后来,容闳终于到来,曾国藩亲自接见。在于容闳的谈话间甚至不惜屈尊求教,待容闳为上宾,并很快采纳了容闳的建议。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快速发展。

(四)运用好情感的艺术

曾国藩也是一个善于运用情感的人。曾国藩所从事的是带兵打仗的事情,兵凶战危,随时都有可能有生命危险,然而却有那么多人团聚在他的周围,甘心为他所用而至死不渝,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曾国藩很注重与下属的情感交流,因此,在他和下属之间,有着十分牢固的情感纽带。

湘军中有一员大将,叫李续宾。李续宾是罗泽南的弟子,罗泽南战死后,旧部由李续宾带领。李续宾在军中七年,与太平军大小六百余战,克城四十余座,曾国藩十分推崇他,他对曾国藩也忠心耿耿。曾国藩在父亲去世、回家守制时,被清政府剥夺了兵权。而李续宾仍然把曾国藩看作是最高统帅,不管什么事情都向曾国藩报告、请示。由于朝廷迟迟不肯让曾国藩出山,李续宾甚至表示要辞职回家。咸丰八年,李续宾在与太平军作战时孤军猛进,结果被困于三河战死。曾国藩闻讯后大哭,并极力请求朝廷赏功,于是咸丰帝赠李续宾为总督,入祀昭忠祠,在其作战省份为其建专祠,谥为忠武,并赐其父一品封典,其子均赐为举人,并予骑都尉世职。曾国藩并且让李续宾的弟弟李续宜继续带领旧部。

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湘军之中,很有一种家人父子的脉脉温情,在很大程度上掩盖和减少了湘军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使其下属易于甚至乐于尊重、服从和维护主要将领。这也是很多人才愿意为曾国藩所用的原因。

(五)钱与权是凝结成网的内在动力

人是社会中的人,一旦结成凝固的利益关系,就会痛痒相关,荣辱与共了。俗话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曾国藩用钱和权结成了一张有史以来最大的关系网,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网结天下,雀无所逃。他用其庞大的关系网来保证进可以大规模按自己的意志施政,退可以用来自保其身。

攻占南京平定太平天国前后,是曾国藩台面极盛之时,这期间湘军集团头目纷纷出任督抚,有的是他奏保的,有的虽未经他直接保奏,但他造成一种形势,使朝廷非委任湘军头目不可,这样曾国藩帮助属下建功得赏,举荐升迁,既得到了权,也得到了利益。他还通过联婚的方式,使曾、李两家亲上加亲,联为一家。这样曾国藩就把这样一张巨大的网结成了。

(六)宽严相济,制人攻心

按照中庸思想的观点来说,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都只能解决与之相关的特定问题,都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对待属下也是这样。对人太宽厚了,便约束不佳,结果是无法无天;对人太严格了,则万马齐喑,毫无生气,凡事有利必有弊,不能两全。所以用人要宽严相济。

在剿捻的过程中,生长在民风强悍的淮北平原,自小便养成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豪霸之气的淮军将领刘铭传所带领的军队与湘军另一位悍将陈国瑞所带领的军队发生了械斗。怎么处理这个事端,可真让曾国藩犯了难。最终,曾国藩想了一个万全之策,对他俩分开批评。首先对刘铭传进行严厉斥责,只是嘴上狠狠地说,但对其过失却不予追究,使他心生敬畏。而对于陈国瑞,先以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打击陈国瑞的嚣张气焰,继而历数他的劣迹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过错。当他灰心丧气时,曾国藩话锋一转,有表扬了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贪财等优点,告诉他是个大有前途的将才,切不可因鲁莽自毁前程,使陈国瑞又振奋起来,紧接着,曾国藩坐到他面前,像与儿子谈话那样谆谆教导他,说的陈国瑞心服口服。

通过对刘铭传、陈国瑞的驯服,可见曾国藩驾驭悍将,宽严相济,制人攻心,这样,不但能够驾驭悍将,就是其他人才也可以人尽其才。曾国藩后来自己总结说:宽者,利也,名也。严者,礼也,义也。四者俱全,而手下又有强兵,则无不可相处之悍将矣。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范文一

近人对曾国藩非常推崇,毛泽东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对曾国藩也是视若神灵,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国,蒋介石将他安置在溪口读书,交给他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传》描写了曾国藩从一个睚眦必报的孩童一步步成长为一位大儒名臣,反映了他从事道德修养的心路历程。读这本书可以让人感觉到原来成功是如此简单;原来成功人士也具有很多普通人的诸多缺点,只是他们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来成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迹可循的。

曾文正说:开国之际,若汉唐之初,异才、畸土、丰功、伟烈,飙举云兴,盖全系夫夫运,而人事不得与其间。至中叶以后,君子欲有所建树,以济世而康屯,则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与天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末欲多趋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过人之才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

他的意思是说,朝代建国之初,奇才异士不胜枚举,这靠的都是天运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谓乱世出豪杰;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业,天运占一半,人的努力占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则主要靠忠和勤了。这段话的描述虽有偏颇之处,但是他肯定了一个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曾国藩从小并没有表现出多少超于常人之处,相反他个性内向、尤好报复、天生一对三角眼似闭非闭,人称闭眼蛇。而且资质平平并无天赋之才,两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后是在不懈的勤奋钻研下考得功名。之后他在于太平军对抗中,由于自己刚愎自用、不擅指挥等原因遭到多次失败,并三次跳河自杀未遂。但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国藩并没有长期沉溺于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断自我反省、惕厉自己、吸取教训并最终成为一名为后世推崇的大家。

在曾国藩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喜欢把提高修养的做法具体化并罗列成条,以便于实践。

他把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得推己及人用来教导自己兄弟子女和族人,在这种家教的约束下,曾家和睦旺盛,人才辈出。他的儿子曾纪泽就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曾据理力争的为我国收回了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维护了我国的主权。

曾国藩家训中,分门别类的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相信即使对于今人,若能按照家训中的道理行事也必能成就一番大事。

曾国藩家训中,有两处我感触最深:一是他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是,他提到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乎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若平日盛酿不深,则虽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适之,不得不临时寻思义理;义理非一时所可取办,则不得不求工于字句;至于雕饰字句,则巧言取悦,作伪日抽,所谓修调立诚者,荡然失其本旨矣!以后真情激发之时,则必视胸中义理何如,如取如携,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须临时取办,则不如不作,作则必巧伪媚久矣。

也就是说,在写文章时即使有真情要倾吐,可是道理却无法表达清楚,从而不得不临时去探寻义理,而义理并不是一时就可以获得的,于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于作文时沉溺于雕字饰句,想通过巧言来取悦于人,而修辞立诚的宗旨早已荡然无存,这就更为拙劣了。

我写东西的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发可真正开始写时,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以至于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后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坏,文章或不了了之或索然无味。一直以为这是自己才疏学浅的表现,没想到在曾国藩家训中竟然有类似描述,看来这是初写文章人的通病。而要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曾国藩有提到那就是要多看书、多思考、多积累。

19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曾国藩一直用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所许来自嘲自己。相比而言,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范文二

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读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从中受到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历史的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兴趣。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一)

近日,每遇心中郁塞便静心慕读曾国藩全集。

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为人宗旨,静思其中没有一项我能做的到位,特别败在一个悔之中。心中积郁甚多如石头般一层又一层压着我,很想大声哭泣只是欲哭无泪,泪已流干心已碎成片。纵是心中一片愤然如火烧般揪心面上还是一片平静。人以镜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处。

悔字当头:自不量力,投机取巧,冲动莽撞,不慎言,不居敬,不明强,不自信,不立达,不豁达,不勤劳,没耐一性一,固执,敏一感,骄傲,没有一技之长。

这些都是我的一毛一病,以些种种致使我现在一事无成,梦想离我如此遥远,青春有梦,勇敢去追光勇字一味蛮干是没有用的,还有识。御去吧,该放下的就该放弃,沙子终究是沙子---曾经宝石和沙子放在我的面前,我选择了沙子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我也是一个质朴的人。我太怕失去它了抓的越紧它流的越快,我忽略了它的本一性一,放手吧,放手后我拥有全世界,包括我所遗弃的宝石。

现在终于相信了人生自有定数,该是你的赶也赶不起,不是你的强求也求不来。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二)

一、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做人低调,做事高调是曾国藩的人生写照。少年的曾国藩就显现出非凡的谦让之举,他和同窗好友读书时,把好的位置让给别人,把他人休息的时间作为自己苦读的时间,后来中了举人以后,更加谦和有佳,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

从现代人的价值观看来他是一种懦弱,是一种无能的体现,身为高官却不将自己放在高居之处,俯视他人,有点与身份不相符,故弄高雅,然而正是曾国藩品一性一却体现出一种超俗的恢弘的气度、平和的外表、遭遇鄙弃不暴跳如雷的自我保护的大智慧,低调是一种高的境界,是一种智慧,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峻、凡事皆贵专。

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一爱一而不亲。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清政一府手足无措,不是所以然。曾国藩在致吴大廷信中指出自己的观点凡事患在不为,不患不能心愈用则愈灵,技愈推则愈巧。要在专一精一,非其才力聪明果远于中国。意思就是不做事就会有忧患,没有忧患就不作为。大脑越用就越灵活,技艺越练就越一精一湛。曾国藩就奏请政一府派幼童赴美留学,这一举动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曾国藩深深的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够挽救中国,只有自己的技术一精一湛才能超越他人。任何事情要在一精一专上下功夫,功夫自然成,我们做事也应该像曾国藩那样一精一益求一精一,才能成功。

三、乐至则无忧,礼至则不争。

曾国藩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没有抱怨,他选择的是这样改变自己改变困境。在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他和胞弟其上阵,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有的将士气馁了,不知道这样攻破太平天国的城池,抱怨声在湘军中蔓延。曾国荃也忧郁成疾,此时的曾国藩多次给曾国荃写信鼓励他,他写道功名之际,终之始难,消长之机,盈之必缺,使得曾国荃振奋一精一神上下同心攻克了南京城。

有困难时候,是一件好事情,它正是锻炼我们的意志、品质的时候,不要抱怨,勇敢的面对,用积极的思想去面对,用积极的行动去解决,才是正道。

四、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曾国藩面对自强与逞强,是这样说的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一个人自强体现在一种强毅之气,逞强却是一种刚愎自用的强,自强是自信、宏大、柔韧的坚强,逞强是虚张声势、浮躁、懦弱的强。工作中有的人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给人的是一种自强,而有的人投机取巧、故弄玄虚、见利忘义给人就是一种逞强,逞强的人心中充满了狐疑、猜疑生怕他人揭穿自己的强大;逞强的人生怕他人说自己不行,极力掩饰自我的空虚,自然就给自强的人带来麻烦,这种人格的弱点和缺陷是不完整的表现,要改变就需要从自我修养方面历练自己。

曾国藩用自己的经历真正意义上践行了儒家几千年来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曾国藩身上的众多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的。

曾国藩的思想还有很多值得再开发再挖掘,他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个典故就是告诉我们面临困兽般无法解脱的困境应该怎样做,只有坚持就会取得成功会使你的人生迈向了新的台阶,事业取得了更大的辉煌,人生臻于尽善尽美。

任何成功都非偶然因素的巧合,无论从文化结构,人格力量上面,都是长期锲而不舍,一丝不苟的努力中得来的。一事一时的得失成败由于偶然事件的存在,其特殊一性一或许过于明显,但一个趋势及一个思维循规律的发展,便是长期作用的结果。

我们每天读一点儿曾国藩的智慧,汲取他做人、为官、用人、修身、治家、养生等方面的营养,为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提一供可资实践的宝贵经验。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三)

最近几日翻看了数页【曾国藩全集】,虽然内容看的不多,但是感慨颇深,尤其是以诚待人,以和待人这八个字,我禁不住和大家分享分享。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待人诚心诚意,做事诚实守信,最终诚至金开

以诚待人,这是一个做人的首要条件。我想每一位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最注重的词句之一肯定有诚实。以真诚去缔造真诚,换回来的才是别人对你的真诚。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在事业追求中,把集体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视为高于一切,一爱一岗敬业、无私奉献,在这种前提下来谈待人,应该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平常心处事,不与他人攀比,堂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无论何时何地,用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成为他人的楷模。

诚信为人,是做人的道德准则;对同事,对社会,对客户,对合作伙伴,我们诚实守信,恪守承诺,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我们坦诚相待,推心置腹。

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一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诚信是你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诚信是你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应永恒不变;诚信是一股清泉,它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

和字,字祥意丰,意味深远,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对人和善、和蔼,对己平和、气和;家和万事兴,邻和胜亲人;商场上和气生财,困难时和衷共济;人类向往和乐,世界需要和平

我们做人就要待人和气,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生命的天空是多么广阔。我们不要在一些锁碎小事上一浪一费时间,一浪一费生命。天空很大,但人的心灵比天空更大。

当我们扬起智慧的风帆,整理好行装,就要出海驶向社会时,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告诉我们:一定要以和气导一航。驶进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港湾,和气以它独有的光辉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和,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和待人的商人,和气生财时,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以和待人的官员,广纳良才,和百姓打成一片,得到百姓的拥护和一爱一戴;以和待人的文人,广结良友,人源滚滚;以和待人的国度,与邻国相处融洽,没有战争的干扰,百姓其乐融融

以和待人,放飞一切真的、善的、美的感受,折射一出你我心灵领土上的光环,倾听心与心碰撞的声音,追溯到心灵的脚步。跌倒时,它给人们一陽一光般的援助;迷惘时,它给人们星光般的鼓励;失落时,它给人们清风般的慰藉;无助时,它给人们波涛般的勇气。

以诚待人,以和待人,只要我们做到心与心的坦诚交流,人与人的和善相待,相信世间有的只是快乐、财富和一爱一心,缺的才是悲伤、贫穷和仇恨,就让我们为此努力吧!

《曾国藩全传》读后感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曾国藩全传》读后感 ,欢迎阅读。

(一)《曾国藩全传》读后感

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读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从中受到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历史的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兴趣。

(二)《曾国藩全传》读后感

闲来无事,喜欢读唐浩明写的《曾国藩全传》,昨天临睡觉时读到这段文字:静思细虑,古今亿百年无有穷其,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耳,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着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

一百年多年前就是有这样的一个人物,他治学严谨,懂得退让,家教严厉,由于在其的感染下,曾家后世一百多年里出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以自己的才学、人格和一部《曾国藩家书》被喻为“万古完人”,还是毛泽东和蒋介石推崇的人……但他在阶级斗争时,也曾被贬低过,是地主阶级的形象代言人,参加剿灭天平天国的农民起义。

其实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时代的产物,盖棺定论,我们没有必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诋毁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如果换着我们去生活在那个时代,也一定会身不由己。因为时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怎样,但其治学、为官、家教还是让我十分侧面的。我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这样一句话:当官必读曾国藩,经商必学胡雪岩。我认为:一个人一生能被后世有这样的点评,足以。

曾国藩相人识人的语句,我感觉至今仍有一定的意义。如观人: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一

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读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从中受到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历史的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兴趣。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二

近人对曾国藩非常推崇,毛泽东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对曾国藩也是视若神灵,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国,蒋介石将他安置在溪口读书,交给他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倚栏轩文学网

《曾国藩传》描写了曾国藩从一个睚眦必报的孩童一步步成长为一位大儒名臣,反映了他从事道德修养的心路历程。读这本书可以让人感觉到原来成功是如此简单;原来成功人士也具有很多普通人的诸多缺点,只是他们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来成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迹可循的。

曾文正说:开国之际,若汉唐之初,异才、畸土、丰功、伟烈,飙举云兴,盖全系夫夫运,而人事不得与其间。至中叶以后,君子欲有所建树,以济世而康屯,则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与天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末欲多趋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过人之才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

他的意思是说,朝代建国之初,奇才异士不胜枚举,这靠的都是天运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谓乱世出豪杰;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业,天运占一半,人的努力占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则主要靠忠和勤了。这段话的描述虽有偏颇之处,但是他肯定了一个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曾国藩从小并没有表现出多少超于常人之处,相反他个性内向、尤好报复、天生一对三角眼似闭非闭,人称闭眼蛇。而且资质平平并无天赋之才,两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后是在不懈的勤奋钻研下考得功名。之后他在于太平军对抗中,由于自己刚愎自用、不擅指挥等原因遭到多次失败,并三次跳河自杀未遂。但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国藩并没有长期沉溺于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断自我反省、惕厉自己、吸取教训并最终成为一名为后世推崇的大家。

在曾国藩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喜欢把提高修养的做法具体化并罗列成条,以便于实践。

他把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得推己及人用来教导自己兄弟子女和族人,在这种家教的约束下,曾家和睦旺盛,人才辈出。他的儿子曾纪泽就是清末着名的外交家,曾据理力争的为我国收回了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维护了我国的主权。

曾国藩家训中,分门别类的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相信即使对于今人,若能按照家训中的道理行事也必能成就一番大事。

曾国藩家训中,有两处我感触最深:一是他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是,他提到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乎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若平日盛酿不深,则虽有真情欲吐,而理不足以适之,不得不临时寻思义理;义理非一时所可取办,则不得不求工于字句;至于雕饰字句,则巧言取悦,作伪日抽,所谓修调立诚者,荡然失其本旨矣!以后真情激发之时,则必视胸中义理何如,如取如携,倾而出之可也。不然,而须临时取办,则不如不作,作则必巧伪媚久矣。

也就是说,在写文章时即使有真情要倾吐,可是道理却无法表达清楚,从而不得不临时去探寻义理,而义理并不是一时就可以获得的,于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于作文时沉溺于雕字饰句,想通过巧言来取悦于人,而修辞立诚的宗旨早已荡然无存,这就更为拙劣了。

我写东西的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发可真正开始写时,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以至于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后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坏,文章或不了了之或索然无味。一直以为这是自己才疏学浅的表现,没想到在曾国藩家训中竟然有类似描述,看来这是初写文章人的通病。而要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曾国藩有提到那就是要多看书、多思考、多积累。

19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曾国藩一直用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所许来自嘲自己。相比而言,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党员《曾国藩》读后感


党员《曾国藩》读后感

展如

第一次接触曾国藩这个名字,是在《曾国藩血祭》(唐浩明著)的封面上。那时正上初中,对曾国藩没有太多的认识。倒是那本书的封面上“血祭”两个字,颜色血红,字体又大,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封面,特别醒目,让人印象深刻,无故对曾国藩留下“这是一个坏人”的印象。再次接触曾国藩,是在高中历史课本上,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剿灭太平天国的功绩和天津教案所受的屈辱,没有过多深入。

直到大学毕业,在工作中偶然翻看张宏杰撰写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给曾国藩算算账》等系列书籍,让我对曾国藩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年少无知时简单的好人坏人判断,到全面、立体、多向度深入认识,我心中的曾国藩逐渐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灵有性起来。即便在曾国藩去世一百四十余年之后的今天,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依然不断在从曾国藩一生的处世为人中汲取养分,以指导我们当下的学习工作生活。

结合个人的实际,我认为学习借鉴曾国藩的处世为人之法,对于普通党员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有三点意义:

一是修身务必从严。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一例外都特别注重修身。曾国藩每天必写日记,对自己持身敬肃、说活谨慎、爱护身体、求知练字、外出应酬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真实详尽的记录。在《曾国藩家书》中,时常看到曾国藩为没能管住自己出外喝酒应酬、听戏下棋等事,回来以后后悔不已,反躬自省严厉自责。甚至有的时候往往出了一点特别小的问题,也要在日记中深刻检讨一番,绝不姑息自己。

另外,曾国藩严格执行与自己的约定,认真完成每天的日课,包括每天要写多少字、看多少页书等,他都有一个确定的“小目标”,当天不把任务完成誓不罢休。正式凭借着这份“顽固”的坚持,他读通了二十三史,读遍古今著述,成为了一个大学问家。看着曾国藩对自己的严厉,我深深的沉思,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党员,要每天反省自己、认识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为公做事有没有竭尽全力,二是与人交往有没有真诚对待,三是学习复习知识有没有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曾国藩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进一步借鉴到党内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中,就是每一名党员都应当按照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按照《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要求,认真查找自身和同志在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作风、工作实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切实加以整改,通过不断律己修身,提高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治家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贪腐案件斗争证明,因近亲属要谋财谋权谋利谋色而把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拉下马的实例不在少数。从党的高级干部来说,十七届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政法委原书记周永康的第二任妻子贾晓晔,因犯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原委员、重庆市委原书记薄熙来的妻子薄谷开来,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原书记白恩培为了讨好第二任妻子张慧清,默许她当自己的“收银员”。白恩培在“忏悔录”中写道:“我在前边办事她在后边收钱。有时还有意创造条件,让她打着我的旗号去搞权钱交易、接受贿赂。”因妻子、子女等近亲属陷入犯罪深渊的领导干部数不胜数,从这个角度来说,必须加强对干部亲属的监督管理,建设廉洁家风,净化党员干部生活空间。否则,领导干部家风出问题,不仅会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进而会影响党风政风,甚至动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基。“修齐治平”是人们从古至今成事之本,齐家才能治国。在这方面,曾国藩为最佳表率,他教导他的弟弟要以“拙诚”、“坚忍”行事,教导家族子女要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在遗嘱中曾国藩要求后世子孙做到四点,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正是受曾国藩言传身教的影响,曾国藩一门后代人才济济,出现了曾纪泽、曾广钧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据统计目前曾国藩五兄弟绵延至第八代,有院士、工程师、教授等240多人,但令人称奇的是,曾家后裔恪守先祖遗训,远离斗争复杂的政界军界,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由此,我认为,治家关键在于教育家属子女,如果连自己的家属子女都管不好管不住,又如何能够担负起党和人民交给的重任,又怎能挑起“治国平天下”的历史重任?即使领导干部自身清正,但家属子女严重违法违纪,腰杆也无法挺直,也会威信扫地。所以,对于每一名党员、法官而言,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必须严肃家规树立良好家风。

三是治党务必从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而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四大危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我党消除危险提升能力的必由之路。从曾国藩身处乱世而能力王狂澜,使得气数已尽的清王朝又多延续了数十年的历史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可以从中借鉴三个方面。

首先,要借鉴“拙诚”。“拙”就是一步一步去做,“诚”就是实心实意地去做。曾国藩有一个信念,就是“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发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的精神,让人民群众对党风转变、改革发展、公平正义等更多的获得感。唯有诚心诚意的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要借鉴“坚忍”。曾国藩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是“屡败屡战”的精神,完全诠释了坚忍的意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坎坷,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当问题和困难来临之时,我们唯有坚忍,方能克服困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深入发展。再次,要借鉴有恒。曾国藩说:“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获”。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新编的《曾国藩全集》,是迄今为止我国出版的最大的一部名人全集,总字数约1500万字。这部浩繁的全集能够编纂成册,与曾国藩几十年做诗文钞,写日记密切相关,曾国藩直至临终前的一天仍在写日记。透过1500万字的字里行间,无不闪耀着曾国藩“有恒”的精神。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而言,只有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执行力,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方能取得长久而显著的成效。

总的来说,通过研读《曾国藩》系列丛书,我获益良多,将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身体力行,以推动个人综合素质取得新的提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想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想【1】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想【2】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生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谥号文正,因称曾文正公,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儒家讲“三立”,“立德”居第一位,然后才是“立功”、“立言”。

曾国藩在修身立德方面,一向笃学力行,老而不懈,尤其注重教育子弟,认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

他在政事繁劳、军务紧张之际,总共写出了一千六百多封、近百万字的家书。

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家教家训等各个方面。

读《曾国藩家书》,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家教家训,而且也让我增长了不少有关治家、治学、修身、立志、从政等方面的知识。

治家篇

儒家认为“孝”是治天下的根本,并由此派生出“悌”和“友”。

深受理学熏陶的曾国藩将此列入修身的准则,同时作为家庭团结兴旺的凝聚力。

在他看来,荣华富贵的仕宦人家好景难长,优越的家庭条件是使子孙滋生骄佚的温床,只有谨朴耕读、孝顺友爱之家才会兴旺发达,前程远大。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

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教导弟弟们,对长辈要敬爱兼至,平辈之间要和睦相处,在晚辈面前要做出榜样,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

要求子侄辈除读书之外还要室内和下田劳动,并且认为这是极好之事。

兄弟情如手足,必将患难与共,同御外侮,所以必须团结和睦,互相庇护,相互扶植,休戚与共,“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

时代不同了,今天的人们不必再拘守君臣父子之类的纲常信条,而应该还“孝友”之本来面目,赋予其崭新的意义。

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往往也是一个胸怀四海,追求美善、笃敬事业的人,一个友爱兄弟的人,难以想象他不是襟怀坦白、肝胆相照、善于合作的人。

治学篇

明清以来,科举取士的日趋腐朽弊陋,压抑人才,浪费青春,贻害匪浅。

曾国藩参加科举还算顺利,但他却明确认识到“此中误人终身多矣”。

他期望于弟弟们的,不在于科名的有无,而是孝悌为瑞,文章不朽,要真才实学,不图科举虚名。

这些真知灼见,体现了他务大、务远、务实的思想作风。

他还在信中跟弟弟们讲治学修身之道,妙语连珠,感染力强,例如“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为学譬如熬肉”,“用功譬如掘井”,“但取名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均十分贴切深刻。

修身篇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起点,是基矗曾国藩在他给弟弟的家书中讲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这些都是有关“修身”的道理和方法,他认为人成材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做到言有矩,动有法,并且开列了自己修身养性的课程,每天都纠正过失,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他不但自己这样做,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们能够仿效。

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历来是人们的准则。

凡骄傲者,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

或者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这些都是影响进步的因素。

曾国藩在信中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谆谆告诫弟弟们力除傲气,力戒自满,对后人也同样会有深刻的教益。

本立志篇

立志是成材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凡成材者,都是有志者;凡平庸者,都是无志或志短者。

要在事业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就要树立远大志向,同时还须具备坚强的性格。

曾国藩自办理军务以来,既要对付强大的太平军,又受到地方实力的排斥、攻击和朝廷的不信任,但他却能从大局出发,“忍辱包羞,屈心抑志”,用一个“忍”字诀应付险恶的环境,在与太平军的战事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创造了奇迹。

从政篇

自古以来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为官者大都苟合取容,投机钻营,耿直不阿者可谓凤毛麟角。

而曾国藩则敢于在新君即位之际力矫时弊,直言进谏,将个人得失祸福置之度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其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继续读《曾国藩家书》,知荣明耻、惩恶扬善,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思想、经济等环境氛围,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想【3】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

而《曾国藩家书》也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材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

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的一个夜晚,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

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

这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

他在底下背《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

倒腾来倒腾去,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

这个小偷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噌”的从房梁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

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

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读后感《曾国藩也分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曾国藩》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