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岛上的人读后感

岛上的人读后感

单向度的人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单向度的人读后感”,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单向度的人读后感

说实话,并没有看懂这本书,所以起了个干巴巴的名字2020。他的核心思想,勉强可以理解单向度的人这个题目,剩下的论证和结论,也是从译者的话中看出。

先讲我看懂的部分。虽然这本书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作品,但反应的现象或内涵在如今也不过时。单向度的人,根据我的理解,是说在现代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下,由于技术的进步造成的单面性,控制性加大,人们生活趋于统一,人们的思想变得的单向,批判性思维被扼杀。这是对的。如今的人们,由于工业技术的巨大进步,商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相似,包括喝的、吃的、住的,环境的统一加剧生活方式的统一,工作的统一加剧思想的统一,在一个貌似自由其实被压迫和奴役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沉溺于舒适的环境,而接受被压迫的命运。放弃对如今生活的否定,放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也放弃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而如果从社会和历史的层面来说,由于工业社会的极权主义和压制性控制,社会的另一种历史替代性选择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

从21世纪来看,我们的确这样。网络的普及,看似让人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言论自由,但实际上,它加剧了人们思想的单向度性、片面性。人们在浅薄地了解事件之后,被一些公知、舆论、甚至媒体或媒体后的势力所操纵,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结论而被动接受已有的结论。思想的被操纵,其实是非常可怕的,它让人变得麻木不仁。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统一,使得人们丧失了理想。或者说理想也被工业现实所浸染。更高的社会地位、更优秀的人生、更完美的伴侣,这些是理想,还是社会给我们的任务?

从教育和文化的层面来讲,过去,教育和文化是属于上流社会的,底层人民没有受教育和享受文化的能力和机会。这从另一方面阻止了文化与实际社会的距离,保留了文化相对于社会的另一维度(来自译者)。这是古代愚民政策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成为普及化的内容,文化也走下神坛,人人识字2020,人人也可享受文化。但这就加剧了文化的单向度。文化与现实愈趋统一,文化中的对立、批判性就越来越少。而教育中存在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多地服务于政治。

我不想讨论失去批判性思维会怎样地阻止社会的发展,这是个哲学问题,相对来说我还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认识这个问题。但是,缺少批判性思维,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大众和整体,都存在弊端。对于个人来说,缺少批判性思维,加剧单向度思维,会使生活片面化、单一化。个人自己的观点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人云亦云。会使人失去创造性、艺术性、创新性。真正成熟的人,明显特征是思想独立,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但单向度思维造成人浑浑噩噩,被奴役而不自知,被束缚而无法摆脱,焦虑而无解。对社会来说,单向度的思维会加剧极端化,造成社会的不理智和压抑。

发达的工业社会,也导致政治的单向度性。即使是两党制,政治倾向也越来越相近;即使是无产阶级政党,也在逐步放弃暴力革命的方法。似乎政治正在趋于中立,用中国的话说,就是中庸。由于单向度导致的政府势力、国家能力的增强,所有事物被分为合法和不合法;由于民主的发展,为了更多选票而改变政治倾向。而过于民主就是好的吗?请参见最近的英国公投脱欧。政府管控职能越来越扩大,其实这在考研政治书中讲过。看来哲学也可以化成浅显易懂的结论。

这本书有些章节是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和哲学任务的角度分析单向度的社会。其实这点基本是完全没看懂,太过于抽象性了。其中说到的概念,似懂非懂,好像是在说一个概念被预先定义,所以失去了其他可能性,这也是一种单向度的表现方式。以及各种缩写名词,比如UN,由于预先定义,而使人会联想到它特定的含义,导致无法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思考和认识联合国。

而从哲学角度来讲,书中提到的终极因等词,我就完全无法理解其含义了。还有元词语,貌似是指对日常用语或者现存语进行预先解释的问题。整本书,看懂了开头和结尾,而中间的论述没有看懂。我现在才认识到,原来老师说的哲学也需要天赋来学习是什么意思,要能理解,并将自己从现实中抽出,还要具备清晰的思维和逻辑能力。

最后译者说,现今社会,批判性思维和反抗意识只能在年轻人和学生身上还存在,因为他们受到这个社会的影响还小。我想说,已经不是这样了吧。至少在中国,我只看到被高考制度所制造的模板。丧失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随波逐流,没有梦想,这才是中国大学生的普遍写照吧。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反抗的精神和种子早已从年轻人的心中拔除。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这是大学的要义,大学生的要义,可现在还存在吗?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可爱的人》读后感


可爱的人——小轿夫赤脚走在荒凉的大街上,那竹编的斗篷哪能挡住瓢泼的雨水。在这个小轿夫的肩上压着的是父亲死后,自己,母亲,一个兄弟和两个妹妹在如此不公平的社会里生存的重担。他穿的是浸满了血和泪的短衣,汗和雨水已把短衣紧紧地粘在小轿夫的身上,正如套着马鞍的马,已把鞍当作生命中的一部分。

可是小轿夫与其他人不同,他的一双眸子炯炯有神,目光中射出的尽是对生命,对光明的渴望,在那双眼睛中映出的还有责任、反叛、强烈的申诉与争辩,他的目光让路旁的小草也为之一颤。

他读过三字经,读过半本千字文,除此之外,他还读过什么呢?怕是那些当官的,整天玩弄着学问,整天显耀着挂在口头上诗句的大老爷们也早已向他投来了鄙夷的目光,而他们却把包含仁爱精神的书当作考取功名的敲门砖,慢慢地,那些书在他们的脑中腐朽,虫蛀,最后,成为一滩散发着恶臭的淤泥,一张不堪一击的面具,而小轿夫却以纯洁、没有害人利己的思想赢得出生在封建大家庭的巴金的崇敬。

20世纪上半页,各位力挽狂澜,笔锋犀利的批判作家都把矛头指向旧社会人吃人,人压榨人的社会现实。我想世间万物总是在不断改良的过程中露出它最温暖的一面。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这些统治者为了维护思想的统治地位,堆起层层思想的藩篱,无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还是西方教会种种法律,都无法淹没人性的光辉,人最终都要走向解放和自由。

小轿夫是这样说的:“我不晓得我前世造了什么孽,菩萨要我受这样的罪,昨天我们抬了一个先生到青石桥街去,本来应该给我两百文的轿钱,哪晓得下了轿只给了一百四十文。我去请他添三十文,他不但不添,反骂了我一顿,我这时说了气话,他又打了我两个耳光。他又说要警局来拉我,警局是向来专欺负我们穷人的,只得拿了一百四十文出来。我将走的时候他还骂我‘该死的’,我想我死了还好些,免得生着受活罪。不过我死了,我的母亲又靠谁养活呢?还有兄弟姐妹呢?”

坐在轿上的巴金心中动荡着一股奔腾的激流,和着这雨声,他潸然泪下。

近代社会压抑人的发展到了如此地步,近代中国统治者为什么懂得在自己同胞的身上搜刮钱财而对外国的列强点头哈腰,为什么要尽东方之土来让列强欢乐。为什么明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却老固守祖训,颓顽愚昧,气量狭小,以千年不变的四书五经去治理瞬息万变的国家和国际局势,以东方天国的自大自欺去填补面对日益强大的西方时内心的虚无与空白。

可爱的人抬的是封建官僚,大官僚的头上抬的是华夏民族仅存的一点面子,面子的后面却是赂列强而力亏的走狗们的奢华的生活。

如果新时代的中国人还没有摆脱这种民族裂根系,在那些腐朽溃烂的根茎上如何长出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的参天大树?历史之鉴需要我们每个人熟记。

小轿夫懂得为60文钱而反抗,中华民族因他而又增添了一片希望的曙光,忽然想起那些在舞台上哗众取宠,下跪叩拜观众的演员在做些什么呢?

可爱的小轿夫也许可以让每个人明白,我们不是为了生存而生存,我们更要活出气节,活出骨气,活出尊严。为一个独立的人格而活着。这样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才能有更强的力量,才能让敌视中国的势力不得不走向与中国合作的道路。

躲藏的人读后感


躲藏的人读后感

年长者常常抱怨:如果我永远年轻就好了年轻人总是感叹:如果能快点长大就好了读完这本书《躲藏的人》,也许我们就不会再说类似的话了吧。生命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缺少了哪个部分,都不会让生命辉煌、灿烂。

文中的泰伦是个真正的男孩,他被一个叫狄特的人所控制。而他不放弃,凭借儿时的记忆点滴,找寻家人。

这是一个极度缺少孩子的世界。人们通过抗衰老药让自己容貌保持,生命长久。因此得到的报复是:大多数人无法生育。泰伦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无处可逃。他做起了钟点儿童的工作一个带给人以两个小时快乐的附属品。他有着找寻家人的信念,他从一户有钱人家偷了一百元,悄悄的去做DNA配对,然而结果令人心碎:匹配的单上有一百多页,每页有一百多个人名

但这次尝试也并非毫无收获,吉南发现了他。然而狄特开始强迫泰伦做pp手术。他逃了出来,并发现了以他的柔弱之立所能做到的办法投江自杀。

就在这危险时刻,吉南出现了。他拿出一张照片,上面有他,有个女人,当然还有幼时的泰伦。他们相认了,泰伦回到了家。一个真正的家,有爸爸,有妈妈,有姐弟,有爱和关怀的家!

细细数来,我们是否希望自己一夜长大,是否听过大人们渴望返老还童的愿望呢?有,并数不胜数。这本书教会了我们这一样的真理:

生命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神圣的。诞生、成长、成熟甚至是衰亡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莫大恩惠。我们在这一个个过程中,收获了友情、梦想与幸福!

进去的人,出来的人


进去的人,出来的人
进去的人,出来的人一辆车
停在路边
有进去的人
也有出来的人

进去的人
手中拿着一张表格
有些紧张,有些激动
他们的心里
满载着爱与奉献的果实

出来的人
手中拿着一张表格
有些欣喜,有些骄傲
他们的笑容
温暖了这个世界

进去的人
从车的前门进去
出来的人
从车的后门出来
然后
融化在阳光里

留下的
是四个鲜红的大字
“鲜血光荣”

《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读后感300字


我读了一本叫《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的书,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现在还久久不能忘怀。

这本书太感人了!我的眼泪不知不觉就掉了下来,主人公明明仅仅只有13岁,就用稚嫩的肩膀担起了贫困潦倒的家。他每天为生计奔波,为只有九个月的小妹妹掏鸟窝做蛋花汤……暑假,他就批发一些冰棍来卖,他为了多赚钱,拿冰棍换鸡蛋,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换七、八十个鸡蛋,他就卖完冰棍卖鸡蛋,终于攒够了弟弟和自己一年的学费、爸爸的药费、妹妹的营养费。他是多么的懂事啊!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

如果我生活在那个贫困的家庭,我会怎么样呢?在以前真不敢想象,而现在我会用亲情和智慧、努力来做得更好。

以前,我根本不懂什么是亲情,读完这本书后我懂了,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亲情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亲情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把花都献给自己所有的亲人,给他们以希望;把绿荫献给所有的亲人,给他们以安慰;用善良的心去行动,去爱需要爱的人,我们的亲人一定会在背后露出甜蜜的笑容。因为它们用自己的爱让我们懂得了回馈,学会了感恩。

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再次看到风筝时,已然是七月。绿草如茵的空地上,几个人在放风筝,脸上的笑容宛若夏日雨后的天空。我坐下,神思有些困倦。不知是睁眼之时还是闭眼之时,我望见一片瑰丽的苍穹,灿烂的云朵中是成片的风筝,如同飞鸟。远处,放风筝的人伫立,追风筝的人奔跑。一切都如此熟悉。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追风筝的人》中的对白此刻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意识到周围的一切都是一场梦境。我在延续着一个梦,一个《追风筝的人》的梦。

那晚霞的移动荡漾着我的眼睛,那风筝的弧线激扬我的心神。感动与欣慰,害怕与无助,心酸与悲凉,这本书字里行间带给我的是如人生百味般的悸动。是什么得以有这样大的力量让心灵颤抖?那质朴的语言敲响的到底是怎样一种伟大的乐律?

阿富汗,一个在曾经在我印象中只有战火纷飞的地方。而《追风筝的人》却为我呈现了一个真正的阿富汗一个有欢乐,有情谊的国土。阿米尔和哈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那样幸福。虽然身份与种族的差异不时扰乱两人的友谊,但是谁也无法忽视这之中令人艳羡的美好。然而,这样一个美好的开头,冥冥之中注定会有一个令全文发生转折的岔路口。阿米尔和哈桑在当地的斗风筝比赛中取得了胜利,狂喜中,哈桑要去追那只被割下的风筝。那一刻,我仿佛预感到了之后的事情,我听到我的心中大呼不要去!可是,我只是一个看客。我只能一页页翻下去,看着阿米尔走街串巷寻找着哈桑,看着哈桑被一群不良少年施暴,看着阿米尔在这重要的岔路口选择了胆怯当那只风筝坠落,阴影扫过白雪上斑驳的血渍,我知道,坠落的不仅是风筝,还有阿米尔与哈桑之间一整个过去,连同快乐与悲伤。

那时的我想,如果是我,我会挺身而出吗?如果阿米尔当时用自己救下哈桑,他们之后又会如何?我不知道。这世界没有如果。但我知道,阿米尔在他尚且年幼人生中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而正是这一错过,将用他的一生来补救。我们的人生究竟禁得起几次这样的错过?人生竟是这样坚强而又脆弱!

无尽的痛苦让阿米尔逼走了哈桑。而同时,阿富汗的战火也开始燃起。阿米尔随着父亲逃到了美国,背离了战火却始终无法背离对哈桑的自责和愧疚。终于,在朋友的指引和劝导下,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回到阿富汗,拼了命从塔利班手中救出哈桑饱受折磨的儿子索拉博。而此时的哈桑早已死在了塔利班的魔爪下,阿米尔能为昔日友人所做的,就只有为他可怜的孩子找回一颗心,一颗过去的心,一颗未来的心。这心,又何尝不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延续?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风筝。那风筝究竟是什么?到底谁才是追风筝的人?这两个问题一直伴随我到最后。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我知道,这问题阿米尔已经明白了,我也已经明白了。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一整个世界。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担起责任,鼓起勇气,翻过千山万水,跨越艰难险阻。我相信,我的风筝一定会在某座山的后面等着我。

睁开眼睛,声旁依然是碧绿的草地。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阳光在各种风筝下投下细碎的光斑。夏意正好,此时的我仰望天穹,仰望天穹上的风筝,嘴角的弧度悄然上扬。

呐,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优秀读后感:读《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有感


一本好书,可以拯救一个人;一本好书,可以成为滋润心灵的精神食粮;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条。在暑假里,我就阅读了这样一本好书。它是一本启迪心智,教会我们怎么自主学习,激发我们求知欲望的书。书中的内容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

在众多故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数《姥姥,姥姥》这个故事了。这个故事十分感人,他讲了姥姥一个人从家乡到遥远的大城市去看望女儿一家,当她听到外孙女想吃野菜水饺的时候,又连忙起身回到自己家乡给外孙女包野菜水饺。读到这儿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姥姥,她也是这么为我着想,这么疼爱我,我想要什么、想吃什么,只要大城市没有,她都会再回到家乡去给我准备。一想到这儿,我的心中就充满了幸福之意。于是我就接着往下读。姥姥回到家乡后就上山挖野菜做水饺,她忙了一天又一天,当第一个春节到来时,女儿一家没有回来,当第二个春节到来时,女儿一家还没有回来。姥姥就这么一直忙一直忙,等到第三年的时候,姥姥却因此病倒了,外孙女知道了这个消息急忙赶了回来。她一进屋,就惊呆了,满屋都是姥姥包的野菜水饺,她看到后哭了,便连忙跑到姥姥身边大哭起来。最终姥姥还是带着遗憾去世了。故事读完了,我被深深的感动了。

这本书里有许多这样的故事,每读一个我都会被感动,这些故事让我懂得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关心我们、爱护我们的人。我们要懂得感谢、感恩他们。要时时刻刻学会知恩图报。这样他们就会觉得欣慰。

六年级:耿伊君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作文《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追风筝的人》

偶然翻开了这本无意间得到的书,开始只是想想在闲暇的时候打发一下自己的时间,但是书中的内容却引人入胜,渐渐地我沉浸在其中。

我们总是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有时会端着高高在上的架子去随意评论和斥责别人,却对自己内心的懦弱和恐惧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真的面对真正的自己,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往往物是人非,为时已晚。

阿米尔作为本书的主人公,却是我们很多人的缩影。从幼稚到成长再到成熟,每个人在这漫漫的人生历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犯下过错,做过一些幼稚伤人的举动,在心里也曾为此感到羞愧,懊悔却又遗憾。这些事情就像结绳一般缠绕着,贯穿着我们的人生的成长。得与失,祸与福,在冥冥之中一次次变更,一次次塑造与成就新的自我。

风筝,作为这本书贯穿着全文的线索,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故事,也因风筝而起,因其而结束。

阿米尔和哈桑从小一起长大,哈桑的父亲在阿米尔家里做仆人,而哈桑的母亲生下他后便游戏人间,早已不知所踪。

哈桑的童年中阿米尔就是一个在他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人,他们之间早已联系在了一起。一主一仆,日日夜夜,如影随形。

而身份的高低,阶级的差异也间接造就了他们友情的破碎。阿米尔始终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他容不得哈桑比他聪明,容不得哈桑比他优秀,这是阿米尔思想里面的血统意识。

一年一度的风筝大赛,哈桑为了少爷阿米尔的胜利,帮助少爷追逐风筝。但成功追到风筝的哈桑却被孩子中的恶霸们欺凌,而阿米尔去寻找他时看到了这一幕,却因为恐惧和胆怯没有挺身而出。

这件事在阿米尔心中难以消失,他不断安慰自己主人没有义务去为了仆人挺身而出,而哈桑被欺凌的一幕也不断在提醒自己的懦弱,逼迫面对真实的自己,自私、卑劣、残忍、弱小。

而阿米尔却选择了逃避背叛而不是救赎自己,用手段赶走了哈桑和他的父亲,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人格。

像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而荀子却主张“人性本恶”,人生来就是有双重性的。没有圣人也没有极限的罪恶之人,人性的好坏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而阿米尔也因为这个心结,踏上了救赎心灵的旅程。

故事的结局,对着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却因为战乱的意外而死去,阿米尔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也因为私人恩怨与往日仇敌互相对峙。

在危及生命的紧要关头下,哈桑的儿子用了弹弓射击了仇敌的左眼,就如同当初哈桑保护阿米尔一般。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姐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

阿米尔最终追回了自己失去的人格,而我们,也在这人生道路中跌跌撞撞成长,微笑迎接明天。

文章作者 高二(2)黄诗茜

供稿:语文科组 指导老师:翁学婉

喜欢《单向度的人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岛上的人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