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读后感。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道德读后感”,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道德读后感(一)

道德在生活中是一种文明的体现。一个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古往今来,德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品质,任何时代,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够创造无尽的财富!

原本我只是一个把道德挂在嘴边,而不知道它含义的人,但在这个寒假,我读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后,我终于知道,道德这两个字2020很沉重,它不单单只是两个字2020。

翻开了这本书,第一个故事映入眼帘:微笑的力量。微笑?这不是我常常做的吗?它也有力量?看完了这则故事,我的问题解决了,是的,微笑也有力量。

这则故事写的是:一个叫金晶的女孩,9岁那年因患了恶性肿瘤,必须做截肢手术,锯掉右腿。面对人生的不幸,金晶没有哭,选择了用微笑;爱点亮自己的生命之光。在金晶手术两年后,金晶的妹妹出生了。她从来不会和妹妹说自己的痛苦,而是把快乐和鼓励带给妹妹。她经常这样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一些事情,每件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关键是你愿意选择哭泣还是微笑。金晶以最自然、最自信的微笑,让我们看到了生命之花开到极致的绚烂,让我们相信,天使在人间创造的传奇!

读完这则故事后,我终于相信,微笑也有力量了。它虽然仅仅是一个微笑,但是,它能在别人沮丧时带给别人鼓励的力量,能在别人快乐时带给别人分享的力量。

我应该是比金晶幸运。我是一个四肢健全的女孩,可是我不像金晶那么坚强,那么勇敢。我不像她,选择用微笑面对。我在家里似乎是个小公主,什么事都不做,只要把学习管好就行了。所以导致我遇到一点点麻烦的事就大声嚷嚷,有时还可能嚎啕大哭;遇到了点困难便知难而退,不再做了。我连金晶的一半坚强都没有,真的感到很惭愧

其实道德就是社会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行为规范,获得别人信任的一个标准。有些人以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但其实你只要去做了,就会发现其实很简单道德就是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自强,自爱,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用微笑去看待每一件事!


道德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公民道德》,觉得对我们很有帮助。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就有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美德。而爱国守法,就是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等。明礼诚信,指有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友善,是讲对人要友善,团结在一起克服困难。还有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培养了许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公民道德读后感对你们小学生很有用。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道德图书读后感


道德图书读后感范文一

《道德的力量》读后感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就对它产生了好感。什么是道德?道德的力量究竟有多大?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拿起这本书,好像是找到了多年失散的朋友,我细细地品味着、欣赏着,生怕错过了每一个字。

书里的故事是选自河北省首届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中的新闻报道,虽然我没能亲自去聆听那场报告,但是我有幸得到了这本书,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我被他们感动了。

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兼制片人陈大惠老师的讲解让我们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他汇报的题目是:《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陈老师连续多年在全国各地推行中华传统文化,使无数人受益,包括做汇报的老师们,他们当中有来自中央党校的教授、专家学者,有企业家和老板,90后的坏女孩,曾经杀人入狱的黑社会老大,欺压丈夫三十多年的妻子,想办法在学生身上榨取利益的名师,还有一些著名的影视明星他们几乎代表了生活中各种类型的问题。

影星丁嘉丽当着两千四百名观众的面,痛陈自己堕胎的经历劝诫无知少女,新浪网友曾评论她的所作所为大气凛然,令人感动,称得起是英雄!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书中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启示。传统文化净化了人们的心灵,给了我们正确的导向,传统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弘扬道德,弘扬传统文化就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感谢论坛的老师们。感谢此书的编者们,是他们将道德的光芒传播得更远。

道德图书读后感范文二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为班主任这此布置的作业,没方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我忽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终究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经应该说分红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依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义,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义就是,万物都是逐渐生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慢慢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论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晓得。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偏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日久。天地所以持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义是说天长日久,天地之所以能持久,是由于它们不为本人而生息,自但是然的存在,所以才干持久。所以说圣人把本人置于后,反而遭到推崇,把本人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本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干构成就了他本人。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本人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收缩的经济时期,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需你用心去读去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涵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行无为,有助于国度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开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关于当代的青年人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办法,一分为二的对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念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故事读后感


道德故事读后感范文一

读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心里在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道德这两个字那该多好啊!

读了这本书后,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齐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齐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来弥补。生活中,缺乏道德的人无处不在。就像那次我在候车室的时候,有人明明看见了墙壁上的禁止吸烟四个大字,可他还是拿出了烟,若无其事地抽起来,弄得旁边的人都不想再坐在他旁边。还有一个事例,跟他人与众不同,这两个清洁工毫不避讳地端起垃圾箱,把里面的垃圾倒入垃圾车中,好像丝毫没有感觉到垃圾臭味,那时候,我便肃然起敬。

在很多人眼里,道德就像一块糖,开始很甜,但是又有谁能做到永远不让这块道德糖融化?在我眼里,道德是一杯苦咖啡,很苦很苦。所以需要大家做有道德的事,就像给这杯苦咖啡加了几粒糖,感觉不那么苦了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写了几十个有道德的故事,不仅阐述了社会上的美好品质,也包含了许多不良行为,这些不良行为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不能忽视那些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也不能让美好的品德在这个发达的社会中消失。让我们行动起来,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故事读后感范文二

意大利着名诗人但丁曾经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但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现在,我读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更深刻的体会到了道德的价值。

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中描述了许多故事。又感人的道德故事,如:《拨打电话》、《小鬼当家》、《恩师如父》又使人敬佩的自我完善的故事,如:《微笑的力量》、《我好可爱》、《心灵的强者》共有38篇文章。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中,分成六章,分别是完善自我、温馨家庭、快乐校园、和谐社会、亲亲家园和文明网络。我最喜欢的一章就是温馨家庭了!温馨家庭的道德体现在三个方面:孝敬长辈、健康生活、勤劳节俭。一共讲了六个故事。最使我感动的是那孝敬长辈一章中的《拨打电话》,《拨打电话》中描述了乔叶去朋友家做客时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乔叶在朋友家小坐,发现朋友给父母打电话时,拨了两遍号码,心里十分不解,便问:为什么要拨两遍号码呢?朋友笑了笑,回答道:你不知道,我爸爸、妈妈都是接电话非常急的人,只要听见铃响,就会跑着去接。有一次,妈妈为了接电话小脚趾踢到了桌脚,肿了很长时间。从那时起,我就和两位老人约定:接电话的时候不准跑,我拨电话的时候拨两遍,先拨一遍,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乔叶听后十分感动。是啊,正如歌德所说: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像乔叶这样的多拨一遍电话,事虽小,却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好的孝顺。

生活中,也有许多体现了道德的小事,比如:帮家长干活;把捡到的东西交给警察;在别人困难时帮助别人我也曾看见过一个道德的鲜明的对比:那天,我出去玩,发现一个老奶奶,手里拿着东西,吃力的走向单元门,一个叔叔从她身边跑过,把老奶奶的东西全都撞掉了,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这时,跑来两个少先队员,不仅帮老奶奶捡起了东西,还帮老奶奶把东西拎回了家。我们要向那两位少先队员学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一把钥匙,能把心灵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道德是一扇窗,能看见我们心中的闪光点;道德是一个厚厚的大门,关住了我们心中不好的念头;道德也是一盏明亮的大灯,指引我们在迷茫的社会大海中遨游。这都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告诉我的,这本书真好啊!你们是不是也想买来看看呢?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700字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因此能够成为经典,是正因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好去伤害别人,而是就应要帮忙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正因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无可否认,发奋挤出自己有限的时刻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忙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紧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之后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说同情与其说是正因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正因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但是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还是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他在书中说:人的天性决定了我们总是推己及人,从关心自己开始,进而关心旁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诚然,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的为别人着想。千百年来,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着我们之后人吗?即使是论社会阶层的区别也是孔子一向讨论的话题。

然后亚当密斯在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情绪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联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此刻的社会同样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乡原一样,这些都就应是一种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优点、好的品质就应得到报答而缺点、坏的品质就应得到惩罚。在第三卷中他又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职责感。还有第四卷的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论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他说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思考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一样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最后密斯论道德哲学体系。

说实话,虽然我看起来有点吃力,字字都要咀嚼一下。但是密斯对人类的道德情操剖析的很是全面很是深入。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他在《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却很少引起我国思想理论界的关注呢?我们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腐败、就业压力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常常会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方、完美、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且《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如何利他,使他人的幸福成为自己的幸福必备的条件。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就要求我们常怀同情之心、推己及人、公平正义之心待人处世,互帮互助,用全局的眼光,正确处理个人和群众、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此刻我作为一名大学生,透过《道德情操论》的学习,更加坚定了追求和信仰,此刻务必好好学习,培养一身的潜质才能在未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并且,把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发扬光大。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有德的民族会受到世界的尊重,历史的尊重。道德也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事大事,我们都能做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们加在一齐就是有道德的国家民族。国家一向在讲求德治,但是我们这样的适合暂时还无法摆脱法治的社会。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须会看到一个高国民素质的中国,一个能够用德治和谐的社会,我们坚信着并为之发奋着!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300字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此刻正向着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大步前进。不可否认,30年的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经济上的发展却导致社会生活中超多充斥着贫富差距过大、医疗教育腐败、贪污受贿成风,等等,黄光裕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宁胶囊假药案,不都是由此而生?

早在17世纪时,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国富论》(看了这本书的简介)和人类伦理道德理论《道德情操论》,就已经给了我们十分大的启发和指导好处。正因,这两本书,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向那就是透过利益驱动,让市场经济的发展充满动力;而透过社会善良的价值取向,约束个人的利己,构成道德行为准则,为社会成员所尊重和遵守。

人的自利行为不能没有法律的规范,但仅有法律的社会缺少色彩,因此我们还需要道德(斯密笔下将它分为正义和同情心)。我们有必要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个性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方法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斯密认为是正义,就是把自已放到他人的位置上,考察自己对别人所做的事情,并认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能够理解的,即孔夫子所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者也。它排除了许多我们所认为不正义的事情,如偷盗、杀人、占他人便宜、限制他人自由等等。显然,这种好处上的正义是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游戏规则。斯密将正义和基于仁慈的道德进行了区分。斯密说: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能够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在追求名誉、财富和显赫地位的竞争中,为了超过一切对手,他可尽其所能地全力以赴,但是,如果他要挤掉或打倒对手,旁观者对他的迁就就会完全停止。正义是一种被动的约束,它只要求人们持续对他人的尊重,但不好求人们去主动为他人的幸福尽力。

法律越来越健全的这天,当正义和法律逐渐联系在一齐时,我们就发现,市场经济的规则基础就是一国的法治。但是,法律制度是冷冰冰的,为的仅仅是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比如,经常看到许多年轻人能够心安理得地坐在地铁的座位上看着一位孕妇站着,正因没有法律规定必须要给孕妇让位子,即使有着老弱病残孕专座的标示!但是,如果同情心要求座位上的人感受她正在忍受的痛苦,这样一来,同情心就会使得座位上的人让出自己的位子。正义允许从自己的角度看别人,同情则要求从别人的角度看别人。在斯密看来,道德是出自一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优点的爱。道德是一种不受个人经济利益支配的命令。怠工能够获得个人利益,但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正因怠工是不道德的。和法律相比,道德是主动的。它要求一个人在看到不义的行为时能挺身而出;它要求一个人在自己的行为哪怕是间接地影响到他人的幸福的时候克制自己。正因有了道德,人类社会才变得丰富多彩;正因有了道德,人类社会才运转得有序、和谐;也正正因有了道德,我们的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才能大幅度的降低。道德为社会中的每个人带给了一个能够信赖的生存空间。道德的丧失正在使我们的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正因我们的政府,企业乃至个人不得不花超多的精力对付不道德者。如果每个人都具备道德,从而降低法律的使用频率,岂不是更好?

既然道德的要求高于人类利已之心,道德的实施只能透过个人的强制。法律不能成为强制道德的手段,正因它不能逾越正义所允许的范畴。当我们想做违背道德的事情时,内心那个人立刻提醒我们:太看重自己而过分轻视别人,这样做会把自己变成同胞们蔑视和愤慨的对象。然而,要到达个人内心的强制,对于追求私利的个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天,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透过社会群体对违反道德的个人的指责乃至唾弃,也确实给我们敲响了一次又一次的警钟,使我们不得不加强道德意识的建设。

伦敦《金融时报》在采访xx关于政治体制发展的问题时,温家宝总理的回答是:其实经济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我还是想从经济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正在进行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也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我们要建立的社会就应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让每一个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是我为什么很喜爱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原因。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他也写了《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里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他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正因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我一向认为,公平正义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好像怕民主、怕选举,其实不然。我今年在记者招待会上以前讲过,只有人民信任你,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我们此刻实行的是村级的直接选举,乡、县和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县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但是我坚信,群众能管好一个村,就必须能够管好一个乡,一个县,也就能够管好一个省。但要按中国的实际状况,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主方式,循序渐进。

不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党的执政潜质的角度,都迫切要求我们无时不刻使用道德这个无形的手,净化我们的队伍,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我想这就是温家宝总理三番五次的推荐我们看这本书的道理。

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我们的道德准则就是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信任我们,拥护我们,才能建立良好道德秩序的和谐社会。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还仅仅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道德修养的提高对我们整个国家和党的政权的稳固的重要性,仅仅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我们更就应透过更多对人性的了解,在我们的工作中认真对待人民的诉求与法治的建设,真正在工作中透过我们政府的引导,提高全民族的素养,让社会公共伦理道德观念得以提升。让我们的道德环境能够适应中国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700字: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因此能够成为经典,是正因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好去伤害别人,而是就应要帮忙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正因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无可否认,发奋挤出自己有限的时刻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忙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紧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之后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说同情与其说是正因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正因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但是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还是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他在书中说:人的天性决定了我们总是推己及人,从关心自己开始,进而关心旁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诚然,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的为别人着想。千百年来,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着我们之后人吗?即使是论社会阶层的区别也是孔子一向讨论的话题。

然后亚当密斯在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情绪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联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此刻的社会同样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乡原一样,这些都就应是一种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优点、好的品质就应得到报答而缺点、坏的品质就应得到惩罚。在第三卷中他又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职责感。还有第四卷的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论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他说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思考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一样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最后密斯论道德哲学体系。

说实话,虽然我看起来有点吃力,字字都要咀嚼一下。但是密斯对人类的道德情操剖析的很是全面很是深入。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他在《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却很少引起我国思想理论界的关注呢?我们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腐败、就业压力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常常会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方、完美、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且《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如何利他,使他人的幸福成为自己的幸福必备的条件。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就要求我们常怀同情之心、推己及人、公平正义之心待人处世,互帮互助,用全局的眼光,正确处理个人和群众、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此刻我作为一名大学生,透过《道德情操论》的学习,更加坚定了追求和信仰,此刻务必好好学习,培养一身的潜质才能在未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并且,把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发扬光大。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有德的民族会受到世界的尊重,历史的尊重。道德也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事大事,我们都能做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们加在一齐就是有道德的国家民族。国家一向在讲求德治,但是我们这样的适合暂时还无法摆脱法治的社会。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须会看到一个高国民素质的中国,一个能够用德治和谐的社会,我们坚信着并为之发奋着!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300字: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此刻正向着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大步前进。不可否认,30年的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经济上的发展却导致社会生活中超多充斥着贫富差距过大、医疗教育腐败、贪污受贿成风,等等,黄光裕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宁胶囊假药案,不都是由此而生?

早在17世纪时,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国富论》(看了这本书的简介)和人类伦理道德理论《道德情操论》,就已经给了我们十分大的启发和指导好处。正因,这两本书,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向那就是透过利益驱动,让市场经济的发展充满动力;而透过社会善良的价值取向,约束个人的利己,构成道德行为准则,为社会成员所尊重和遵守。

人的自利行为不能没有法律的规范,但仅有法律的社会缺少色彩,因此我们还需要道德(斯密笔下将它分为正义和同情心)。我们有必要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个性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方法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斯密认为是正义,就是把自已放到他人的位置上,考察自己对别人所做的事情,并认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能够理解的,即孔夫子所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者也。它排除了许多我们所认为不正义的事情,如偷盗、杀人、占他人便宜、限制他人自由等等。显然,这种好处上的正义是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游戏规则。斯密将正义和基于仁慈的道德进行了区分。斯密说: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能够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在追求名誉、财富和显赫地位的竞争中,为了超过一切对手,他可尽其所能地全力以赴,但是,如果他要挤掉或打倒对手,旁观者对他的迁就就会完全停止。正义是一种被动的约束,它只要求人们持续对他人的尊重,但不好求人们去主动为他人的幸福尽力。

法律越来越健全的这天,当正义和法律逐渐联系在一齐时,我们就发现,市场经济的规则基础就是一国的法治。但是,法律制度是冷冰冰的,为的仅仅是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比如,经常看到许多年轻人能够心安理得地坐在地铁的座位上看着一位孕妇站着,正因没有法律规定必须要给孕妇让位子,即使有着老弱病残孕专座的标示!但是,如果同情心要求座位上的人感受她正在忍受的痛苦,这样一来,同情心就会使得座位上的人让出自己的位子。正义允许从自己的角度看别人,同情则要求从别人的角度看别人。在斯密看来,道德是出自一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优点的爱。道德是一种不受个人经济利益支配的命令。怠工能够获得个人利益,但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正因怠工是不道德的。和法律相比,道德是主动的。它要求一个人在看到不义的行为时能挺身而出;它要求一个人在自己的行为哪怕是间接地影响到他人的幸福的时候克制自己。正因有了道德,人类社会才变得丰富多彩;正因有了道德,人类社会才运转得有序、和谐;也正正因有了道德,我们的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才能大幅度的降低。道德为社会中的每个人带给了一个能够信赖的生存空间。道德的丧失正在使我们的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正因我们的政府,企业乃至个人不得不花超多的精力对付不道德者。如果每个人都具备道德,从而降低法律的使用频率,岂不是更好?

既然道德的要求高于人类利已之心,道德的实施只能透过个人的强制。法律不能成为强制道德的手段,正因它不能逾越正义所允许的范畴。当我们想做违背道德的事情时,内心那个人立刻提醒我们:太看重自己而过分轻视别人,这样做会把自己变成同胞们蔑视和愤慨的对象。然而,要到达个人内心的强制,对于追求私利的个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天,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透过社会群体对违反道德的个人的指责乃至唾弃,也确实给我们敲响了一次又一次的警钟,使我们不得不加强道德意识的建设。

伦敦《金融时报》在采访xx关于政治体制发展的问题时,温家宝总理的回答是:其实经济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我还是想从经济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正在进行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也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我们要建立的社会就应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让每一个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是我为什么很喜爱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原因。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国富论》,他也写了《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里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他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正因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我一向认为,公平正义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好像怕民主、怕选举,其实不然。我今年在记者招待会上以前讲过,只有人民信任你,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我们此刻实行的是村级的直接选举,乡、县和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的直接选举,县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但是我坚信,群众能管好一个村,就必须能够管好一个乡,一个县,也就能够管好一个省。但要按中国的实际状况,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主方式,循序渐进。

不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党的执政潜质的角度,都迫切要求我们无时不刻使用道德这个无形的手,净化我们的队伍,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我想这就是温家宝总理三番五次的推荐我们看这本书的道理。

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我们的道德准则就是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信任我们,拥护我们,才能建立良好道德秩序的和谐社会。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还仅仅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道德修养的提高对我们整个国家和党的政权的稳固的重要性,仅仅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我们更就应透过更多对人性的了解,在我们的工作中认真对待人民的诉求与法治的建设,真正在工作中透过我们政府的引导,提高全民族的素养,让社会公共伦理道德观念得以提升。让我们的道德环境能够适应中国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道德经》读后感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小故事读后感


道德小故事读后感(一)

好书可以洗涤人的心灵,坚定人的信念,锻炼人的思维,培养人的品质。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好书,名字2020叫《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书的内容是分成一个一个小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惩罚》这个小故事,短文的主要内容大约是这样的:我的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观察一种动物的习性,我决心做好这项作业,所以,我便选择了一种动物老黄牛。我家虽然在农村,但却没有牛,我家有好几本科普动物书,便抄下来了几段。果然老师表扬了我,并亲自带同学们到我家看老黄牛,我心里很紧张,到了村口了,老师突然说不去了,我们只好返回学校,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从此,我再也不敢不诚实了。因为,老师严厉而温柔的眼神中,已经告诉我她知道了我在撒谎,但没有揭穿,没有伤害到我的自尊心。留住了我的颜面。

这篇短文对我的触动很大,师生之情往往就在细微的接触中。老师点到为止的惩罚,把说谎的错误牢刻在孩子心中。正确对待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塑造完美的人格,这是教师给予孩子最好的知识和启示。


道德小故事读后感(二)

看了道德的力量后,我感到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如舍已为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

在道德的力量影视里,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在面对飞弛而来的汽车前义无反顾的张开双智,用自己的生命换救了6名正在成长的中学生,看了这事迹我们都哭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么一点舍人为已的精神,那我们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呀!

有一位村民在30多年里共照顾里10多位的老人,使老人都过上安详的晚年,在这些老人中,有一对夫妇已经准备好了两瓶安眠药,他们说到了他们都不能动的时候就每人吃一瓶安安静静的睡去,可他们夫妇在那位大姐的照顾下,交出了安眠药,他们说有了这孩子的照顾,我们干嘛还要它呀!有一天那大姐的妈妈病事在床,这时候有一位需要她照顾的老人,到做饭的时间,她看了看表,那时她母亲还清醒,就说孩子去吧!她真的不想离开妈妈,可是她妈妈已经离她而去了看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呀!然而在我们生活中却有一些孩子他们父母老爱理不理这样对他,他那时会怎么想呢?我想换那些如此对待他们的父母的人,要对父母关爱多一些。你们也不想你们也这样对他们呢?多一点关爱就多一点幸福。

还有一位科学家,他为我国的水稻世界发展飞快,这就是我国的杂交水稻夫隆袁平,他这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里研究水稻上了,他使我的杂交水稻上了,他使我国的杂交水稻产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而有一些人恰恰相反,他们利用职务的便利给自己多赚一点利润,结果害人害自,有的饿还给国家带来损失!

让我们都来做一个讲道德讲信誉的人吧!!


道德小故事读后感(三)

好书可以洗涤人的心灵,坚定人的信念,锻炼人的思维,培养人的品质。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好书,名字2020叫《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书的内容是分成一个一个小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惩罚》这个小故事,短文的主要内容大约是这样的:我的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观察一种动物的习性,我决心做好这项作业,所以,我便选择了一种动物老黄牛。我家虽然在农村,但却没有牛,我家有好几本科普动物书,便抄下来了几段。果然老师表扬了我,并亲自带同学们到我家看老黄牛,我心里很紧张,到了村口了,老师突然说不去了,我们只好返回学校,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从此,我再也不敢不诚实了。因为,老师严厉而温柔的眼神中,已经告诉我她知道了我在撒谎,但没有揭穿,没有伤害到我的自尊心。留住了我的颜面。

这篇短文对我的触动很大,师生之情往往就在细微的接触中。老师点到为止的惩罚,把说谎的错误牢刻在孩子心中。正确对待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塑造完美的人格,这是教师给予孩子最好的知识和启示。

道德情操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大全栏目推荐你阅读“道德情操读后感”等专题内容。

编辑为你收集并整理了道德情操读后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我们在阅读作者的作品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智慧。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

道德情操读后感 篇1

评判一本书是否是好书,很多时候是见仁见智的,毕竟每个人的喜好不同,但也并不是没有任何标准的,有时候一本书读来不一定让人喜欢,但往往认真读下去会有“回响”,甚至思维会时不时跳到它的内容里,可能其观点及思想解决的是自己最根本最深层次的认识盲区。自从读《道德情操论》以来,已经让我对“道德”有了更深刻更客观的理解,并不断疑惑到底理性经济人的“美德”存在哪里?亚当斯密归纳了三种体系,他认为各种理论各种学说论述要么将美德置于合宜性之中的体系,要么置于谨慎之中的体系,要么存在于仁慈之中的体系,其他一切有关美德的论述,不管它们看上去是多么的不同,都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三者中的某一个。找到了美德所在处,才能进一步弄清楚为何我们内心会形成对美德及行为的判断,会知道哪些是美德,哪些是应遭到谴责、处罚的,从而建立起大家都普遍遵循的标准。我们内心好像有一种力量或是一种能力,引导我们喜欢某一行为趋向而不喜欢另一行为趋向,把某一行为视为正确的而把其余的视为错误的;并且把某一行为看作赞同、尊敬和报答的对象,而把其他的看作谴责、非难和惩罚的对象。亚当斯密分析:“在某些人看来,我们仅仅是根据自爱,或者是根据别人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幸福或损失的某些倾向性来赞同和反对我们自己的行为以及别人的行为;按照另一些人的观点,理性,即我们据此来区别真理和谬误的同等能力,能使我们在行为和感情中来划分什么是恰当的,什么是不恰当的;而根据其他人的说法,这种区分产生于对某种行为或感情的看法所产生的满意或厌恶情绪之中,它完全是直接情感和感情的一种作用。因此,自爱、理性和情感便被认为是赞同本能原理的三种不同的根源。”对于美德而言,是源于自爱还是理性亦或是情感,其实并不重要,也许三者都有,都是每个人从自己内心出发,去寻找最有利于自己、有利于他人的平衡。对于社会而言,美德本质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德标准存在且清晰,美德能维护稳定秩序,能规范约束言行举止,这才是其关键,也是社会之需要。

道德情操读后感 篇2

《道德情操论》是应运英国社会的急切需要而写的。进入18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市场经济在国内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这也是卡尔马克思要在英国成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商品,不在市场经济相对不成熟的德国而跑去英国研究的主因。当时的英国,渐趋成熟的市场经济使英国工场手工业极为发达,中世纪被禁锢的人身自由和致富动力得以释放,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个人追求自身权益的冲动和愿望十分迫切。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平等意识的升华,又带来一些误区,如金钱至上的重商主义,甚至像当时的盂德维尔推行一种极端利已主义,提倡私人恶行即是公众利益。在这个时候,亚当斯密拍案而起,在感情论的基础上,把合宜性作为他的伦理学主体的重要原因,激烈地批判了孟德维尔的极端利己哲学,抨击孟德维尔这种极端利己哲学是放荡不羁的体系和十分有害的学说。

在该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该书是情感伦理学的早期代表作,对现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有重要影响。

全书分七篇,分别为:论行为的合宜性、论功劳与过失,即论奖赏与惩罚的对象、论我们品评自我情感与行为的基础,并论义务感、论效用对赞许感的影响、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赞许与谴责等情感的影响、论好品格、论道德哲学体系。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那里从可亲与可敬这一个细小的点出发分享这一方面上我的阅读感受。书中证明,可亲的美德在于:以其敏锐细腻与出乎意外的体贴关怀,令人感到惊奇的那种程度的感性。庄严可敬的美德在于:以其令人讶异的优势驯服人性中最难驾驭的那些热敏锐情,而令人大大吃惊的那种程度的自制。德行最完美无瑕的人,我们自然最敬爱的人,是这样的人:他对自我原始自私的感觉,拥有最完美的克制力;他对他人原始的与同情的感觉,拥有最细腻敏锐的感受力。一个兼具所有和蔼可亲与优雅的美德,以及所有高贵可亲与可敬的美德的人,毫无疑问地,必定是我们最高的爱与赞美的自然且适当的对象。

可亲的人是仁慈的,他们愿意去感受别人,无论是其欢乐还是痛苦悲痛的一面;可见的人是自制的,他们能够克制自我比如情绪的抒发来到达别人能够附和的那种程度,只要将自我的情绪压制到这种程度,就能让别人同感到自我的感受,也就是所谓的感受其感受。也就是说,具有能够感受别人和感受其感受这两样美德的人,无疑是最为我们爱和赞美的自然和适当对象。记得初中时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海兵在团体作战训练圆满成功后,趁着战友在一齐享受欢乐的气氛时,独自一人走到海边,原先他收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他克制自我悲伤的情感,不想让战友感受到这种气氛。而当他最终抒发完悲伤的情绪回头时,他发现他的战友就默默地站在他背后,跟他一齐承担着这一切。这位海兵能够克己,能够说十分可敬,而他身后的那些战友们愿意去感受他悲伤的情绪,能够说是可亲了。这样的人,我们无疑想要给予他们爱与赞美。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提议人们能够去追寻这样一种可亲与可敬的美德,感受别人,感受其感受,如果能做到这样貌的话,兴许就能做到作者所期盼的那样的一种社会:社会能够和谐,人人相互关怀理解。

总之,在此文章中,仅仅是对本书中的众多论述中摘取到的冰山一角。整体从此书中得到的理解众多,那里就可是多阐述了,很是感激这本书带给我精神境界上的升华。

道德情操读后感 篇3

前阵子读了亚当?斯密的伦理专著——《道德情操论》,在书中,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研究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及和谐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尽管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但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也还存在另一种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之一。

所谓同情心,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看到他人遭受不幸时,会因他人的悲哀而感伤的这种状态。不过感伤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停留在情绪上,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践行于行动上,通常在人们眼里,前者是自私的,后者是正义、仁慈的。我们没有批判自私的坚定立场,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人们必须履行行善的义务,但是道德会谴责自私的人。

自私的人并非没有同情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很难磨灭的,我坚信人性本善,只是受后天生长环境的影响,一些人的谨慎心超过了他们的同情心。当年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等,在群众心里留下了做好事要付出代价的阴影,这使得许多富有同情心的群众不敢行善,他们害怕被冤枉,害怕被讹诈,害怕受牵连。

谨慎也是一种美德,但是谨慎的人不愿意承担任何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责任,不在与己无关的事务上奔忙,不参与到他人的事情中去,不向他人提出意见或做出劝告…他们的谨慎心促使他们小心翼翼地顾全自己的利益,漠视他人的不幸,当这种谨慎心越来越普遍,社会道德便渐渐滑坡,社会冷漠也会紧逼社会正义而来!

20xx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将社会道德缺失这个问题摆在了民众眼前。一时间媒体上充斥着对那18个路人冷漠行为的谴责,以及对拾荒阿姨以微爱举起道德希望之光的称颂。这是因为作为一个旁观者,如果为他人的灾难感到悲伤,为别人受到的伤害表示不平,为别人的好运感到高兴,这样的人看上去是何等的和蔼可亲啊!相反,如果他只是同情自己,对别人的处境显得冷酷无情,对别人的幸福或不幸无动于衷,这样的人看上去又是多么的令人厌恶啊!之前对于小悦悦事件,我的看法基本同上,但是在读了《道德情操论》之后,我的观点有了变化。

我们不能一味置身事外地去看这件事,因为只要我们还能够置身事外,我们便无法体会到他人的纠结和痛苦,即便是至亲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陌路人?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想象,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境遇中,想想自己正经受着同样的事情,我们才能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他人的感受。人总是习惯在主观意识上把自己的品德高尚化,不能与人感同身受,又何来资格说长道短?倘若18个路人能用这种方式去体味小悦悦的绝望和无助,他们不会如此默然离去;倘若我们能用这种方式去体味18个路人的谨慎小心,我们不会一味地谴责他们,而是深刻地反省自我,去客观思考,假使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是会托起这奄奄一息的小生命还是叹气离去?

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的美德和仁慈的美德。我们要以这种谨慎来约束自己不去做伤害他人的事,而非漠视他人所遭受的痛苦,因为漠视不仅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反倒会给我们带来内心的煎熬、良心的谴责,况且,以牺牲正义和仁慈为代价的谨慎未免太过昂贵!

我们应该以小悦悦事件告诫自己,担当自己的责任,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要像盖楼房一样,从一砖一瓦做起,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心怀同情、正义、仁慈,乐于行善并积极行善,道德之塔的重建便指日可待!

人与人之间如果能够相互关心和同情,会使得彼此都感到幸福,也有利于促进人体的健康。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相互关爱,体味相互同情的愉快。人生来如此:希望被人热爱,希望成为可爱的人;害怕被人憎恨,害怕成为可恨的人。所以,为了满足我们自己内心的这种渴求,我们应该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要适时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体谅他人情绪的同时,力求控制自己的情绪去照顾他人,宁责己,勿苛人。可以用相濡以沫来形容这种相处方式,这种相处无疑是愉快并且幸福的。而且,宽容、怜悯、善良、友好、仁慈,这些仁爱的感情总能在各种场合博得他人的好感,怀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得到他人称颂的同时宽慰自己的心,何乐而不为?

道德情操读后感 篇4

崇尚通过劳动与智慧获得的财富与地位和崇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与地位从表面上看并无二致,因为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财富与地位。而实现目标的途径却往往被忽视,甚至不为人知。其实财富与地位仅是人类作为动物(具有智慧)而言的最低要求,因为这些可以满足一个人在物质条件下的更好生存需要。而道德上的追求才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一个人的追求到底属于哪个层次其实很好判断,只要看他在拥有了财富之后的表现即可得知。

“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话并不过分与偏颇,而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作为生物来到世界后,生存自然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解决上并不是顺序的,而是同步的,程度不同而已。作文因此,很多人不愿承认,但不得不承认,“财富”与“地位”可以检验一个人的道德追求。当一个人在基本生存仍存在问题时,你是不能说他“心向腐化”的,因为他有可能只是想活下去或活的更好些,仅此而已。可他却不知道方法上的不同究竟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又会带来哪些后果。当许多人都是这样的状态时就形成了所谓的“坏风气”,可不知道他们仅是想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些。

所以问题并没有出在他们对“财富和地位”的渴望与崇尚上面,而是那些已经解决了基本问题的人们没有为他们做出更多的追求道德力量的榜样!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道德情操读后感 篇5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600字:

1、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本性……这种本性就是怜悯与同情。

亚当·斯密人为人自然地存在同情心,并且在任何人身上都有所体现,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痛苦而伤心,而天生存在的特性意味着这种情感可能是没有回报的。

2、除了设身处地的想象外,我们无法知道他人的感受。

想象使得同情得以体现,在看到、听到、想到某些事时,常会使人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进去,注意我认识到这常是不自觉的。比如我在看电影时,常表现得非常感性,这并非是因为电影拍得足够好,而是我自认为在那种情况下我可能会有的反应,而且这种情感不会因为我听说这部电影很差就消失,最多可能相对较弱,这便是依靠想象而自然表现出的同情。

3、旁观者的情绪总是同他设身处地的想象人为应该是受难者的情感的东西相一致的。

我认为这种同情应当是虚假的,在于只存在我们想象中而非真正体会得到的,但我们的确无法真的把任何事情都体验一遍,便只能沉浸在以想象为基础的同情之中。

4、“同情”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

5、有关好的或坏的命运的一般念头会引起我们对遭遇这种命运的人的某种关切;而有关暴怒的一般念头却激不起我们对被触怒的人的任何同情。天性似乎教导我们更为反对去体谅这种激情。

我认为人的同情外化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个人完全置身事外来观察一件事,往往趋向于同情弱者,不管弱者是出现暴怒或是受到迫害的一方,而且这种弱者是相对绝对的弱者,如权力机构和群众、阶级高低或种族歧视引起的,同时对某一类人的刻板印象也会有所作用,这是无关涉事方强弱势的;当然,以上是完全将个人排除利益相关和知晓原因情况下的。

道德情操读后感 篇6

人拥有利己的本性,以及同情的本性。

利己主要表现为功利,为自身利益着想,为理性控制。

同情表现为对他人的所遇到的事的反应。当人们看到他人遭受苦难,心理上会自动想象自己遭遇那种处境时的表现,然后通过情绪表现(快乐的事也如此)。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凡正常,都或多或少拥有同情的本能,少者为麻木,多者为善感。而人们的这种同情会对当事人产生较大的影响,若为快乐,那么他(她)将更加快乐,并为自己的快乐感染他人而感到满足。悲痛者,则会更加认同自己的表现,认为理所当然,对于他人,则投以理解、感激。(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倾向于快乐与悲伤的平衡点,并且对快乐投以认可,希翼,对悲伤表现出逃避。所以,往往快乐更易感染人,而对于某些记忆上存在阴暗的人,则更容易被他人相近的悲伤所感染,引发与当事人相似的情绪。由于主流倾向快乐,所以悲伤的当事人在经历对他人不同情自己的愤怒后,将反思自己的情绪是否适合自己的境况,由此渐渐‘正常’)

朋友之间的同情十分重要,由于关系,人对朋友的同情要求高于其他的陌生人。当发生快乐或悲伤时,朋友的表现对主观感受尤为重要。所以,总是要求朋友要将同情尽量的趋近自己的情绪,才能符合‘朋友’这个称号。若表现麻木不仁,或与自己的感受相反感情便会受到威胁。有的会产生‘朋友不关心自己’‘自己被忽视’‘朋友背叛’的猜想——对外反思。有的会产生‘自己是否做错’‘对事表现是否不当’等一系列的对自身的思考——对内反省。

人总是希望被认可,甚至忽视合理性。而一个朋友是否能够用理性地同情自己,以此把自己从错误拉回正轨,便是标准。

道德情操读后感 篇7

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度高估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平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己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朋友、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富足和心灵涤荡,要把自己溶入整个社会,充分享受做人的快乐,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婪心理,把贫富、贵贱、荣辱的距离缩短,崇尚博爱、正直、勤奋的美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好高鹜远,更不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快乐,从赞美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从值得赞美中去感受心灵的宁静。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助,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起,仿佛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是各种行为的产生根源,也是评判行为善恶的基础,人性的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在于克制自私心而放纵宽容和仁慈之心。只有道德高尚、心情安宁、充满爱心的人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才是有益的,而且能够经受时间的长期考验,他们的行为不计个人得失,不图他人回报,在德行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施爱的行为中体味人生的幸福。但是我们的社会有一部分人的有些行为却不是这样,这些行为或是自私自利,或是短期看对社会、对他人有益,但暗藏私利或个人目的,更有甚者不息损人利己或者损社会和他人的大利而获取自己的蝇头小利,这些行为谈不上道德高尚、这些人无爱心可言,他们终究必然被人们所认识,而自身也终日倍受正义、道德的折磨和良心的谴责。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和统计干部,我们不仅是社会的普通一员,更是一名执法者,我们的工作行为代表国家,这样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美德,也要有公平正义、忠于职守、真抓实干、严格执法、锐意进取、敢于负责、清正廉洁、情趣健康的工作作风。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们暂且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坚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在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作风的修养,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甘于寂寞,富有爱心,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工作质量,把每项工作干好干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让和谐充斥我们的每一个工作环节,让爱心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释放,让我们以高尚的工作行为和一流的工作业绩感恩回报社会。

道德情操读后感 篇8

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终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应该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因为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无可否认,努力挤出自己有限的时间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助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紧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后来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说同情与其说是因为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因为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但是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还是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他在书中说:人的天性决定了我们总是推己及人,从关心自己开始,进而关心旁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诚然,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的为别人着想。千百年来,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着我们后来人吗?即使是论社会阶层的区别也是孔子一直讨论的话题。

然后亚当密斯在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现在的社会同样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乡原一样,这些都应该是一种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优点、好的品质应该得到报答而缺点、坏的品质应该得到惩罚。在第三卷中他又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还有第四卷的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论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他说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最后密斯论道德哲学体系。

说实话,虽然我看起来有点吃力,字字都要咀嚼一下。但是密斯对人类的道德情操剖析的很是全面很是深入。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他在《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却很少引起我国思想理论界的关注呢?我们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腐败、就业压力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常常会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方、美好、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且《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如何利他,使他人的幸福成为自己的幸福必备的条件。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就要求我们常怀同情之心、推己及人、公平正义之心待人处世,互帮互助,用全局的眼光,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现在我作为一名大学生,通过《道德情操论》的学习,更加坚定了追求和信仰,现在必须好好学习,培养一身的能力才能在未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并且,把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发扬光大。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有德的民族会受到世界的尊重,历史的尊重。道德也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事大事,我们都能做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们加在一起就是有道德的国家民族。国家一直在讲求德治,可是我们这样的适合暂时还无法摆脱法治的社会。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高国民素质的中国,一个可以用德治和谐的社会,我们相信着并为之努力着!

道德经读后感


(一)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 正亦为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 畏誉而进,何异畏邢 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可得而偏举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物壮则老,兵强则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质承违,同乎于玄极.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昼.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其名曰大.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道者,万物之奥.处卑不动,守静不衰,无形无影,无逆无违;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以道莅天下,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二)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子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 难道不是吗 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子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 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高于—切读后感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道德高于—切》

宁江炳

当今中国,物质和文化生活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一些行业的一些人所做的一些事却大失道德水准:三聚氰胺,瘦肉精,药家鑫案,“暴力拆迁”,虐童,官员贪污受贿、生活腐化……为什么会出师德、医德、警德、官德等种种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缺失?用《道德高于一切》中的话说,就是在搞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忽视了道德管理和道德建设。

《道德高于一切》告诉我们,道德与法律在互动中构建人类文明——德治贵在治心,法治重在治行。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管理无处不在,每一个人都是从管理自己开始学会管理他人、管理组织、管理企业、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道理;管理自己最关键的是管理自己的心灵,管理别人也是一样。道德是心灵的最高管理者,她为我们的心灵世界站岗放哨,捍卫着我们心灵的尊严,也保卫着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受社会污浊之气的侵染。

一个社会的运转不仅靠法律的规定,更多的还是靠道德的自律和他律。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化中国,更要加强道德管理和道德建设。作为个人,“小成靠智,大成靠德”。书的本意在于唤醒我们重视道德力量,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善于学习道德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涵养。胡锦涛同志曾多次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曾经提倡的“五讲四美”就是很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守则。《道德高于一切》这本书“既可作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自省读本,也可作为各行业新老员工和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培训手册。”确实,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都应常怀修道之心,行修德之道。

要善于学习。列宁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能使人丰富、使人快乐,使人幸福,当今是知识爆炸时代,信息日新月异,要想使自己的职业不断取得进步和超越,惟有不断加强学习文化,增强业务素质,吸取新知识,分析新现象,发现新事物,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要有责任感。责任是一种道德,道德也是一种责任。道德责任是履行其他各项责任的催化剂。道德责任是一种超于经济、法律和社会责任的至高无上的根本责任。道德责任表现为能自觉履行其所负担的具体责任的行动。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坚守心中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辛勤劳动、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奋发有为,在平凡的岗位上都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平凡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奇迹,可称英雄。

要懂得敬畏。古人云: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要敬畏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追求真善美,否则就受到自然的惩罚。敬畏法律,任何行为都要合法,要不断强化法制观念,做普法、守法的典范;领导干部更应敬畏党纪国法,廉洁自律,不将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知法犯法。要懂得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在生活中,尊重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应该尊重生命、尊重生活、尊重果实,尊重工作、尊重民意民情,尊重身边值得尊重的一切,尊重让人生活得更好,让社会变得更和谐。敬畏正义,做事要对得起良心,见不得阳光的事不做,有些部门领导爱将公器私有化,漠视公平正义,一切仅凭个人喜好处事,就容易滋生腐败。

崇尚道德,从我做起,从树立共产主义道德做起。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说: “真正的共产主义精神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就是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大公无私、见贤思齐,任人唯贤。要有爱民之心,懂民情民意,不做劳民伤民害民的事,有为人民和国家利益勇于献身的精神,做一个雷锋那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

在群众面前,官员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官员的一举一动都彰显党和国家的活力和形象。要多些时间学习、少参加一些非必要的应酬,让道德成为一种习惯,努力健全高尚的人格与道德修养,因为“道德高于一切”!

《公民道德》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公民道德》,觉得对我们很有帮助。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就有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美德。而爱国守法,就是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等。明礼诚信,指有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友善,是讲对人要友善,团结在一起克服困难。还有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培养了许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公民道德读后感对你们小学生很有用。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篇一: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花了一段时间,拜读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伦理学家亚当斯密的传世巨作《道德情操论》后,掩卷长叹,确有深感,从这小小一本书中窥探到了豁然的纵横交错的整个道德世界,其源其果庖丁解牛般呈现眼前。仿佛确有这样的力量,它完全可以在一夜之间颠覆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洗礼你过往关于道德的任何见地与理解,让你从一个全新的更完整的角度去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的行为。

作者以人类的情感即同情心为出发点,不断向四周辐射,讨论了包括美德、责任、正义以及仁慈等在内的一系列道德范畴概念,对人性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进行了深刻详尽的剖析,揭示了怎样的道德体系才能建立与维系一个真正的“文明社会”。作为道德判断核心的“同情”在书中被界定为两层含义,一是我们看到或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产生的感情;二是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

作者认为在不存在嫉妒的情况下,我们对快乐表示同情的倾向比我们对悲伤表示同情的倾向更为强烈;同想象中产生的对痛苦情绪的同情相比,我们对令人愉快的情绪的同情更接近于当事人自然感到的愉快。而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即相比较于痛苦,人们更加愿意去同情快乐,并且表现出更容易表达在表情和表现在行为上。所以在芸芸世界,我们千方百计来炫耀自己的美貌、财富和地位,掩藏自己的丑态、贫穷和卑微。这就是形成社会秩序与等级差别的根源,人们更倾向于美者、富者和强者,而对与此形成的对立面的态度通常都是相差甚远。对于这点的理解自然而然可以推导出一种往往在如今社会早已泛滥的道德缺失行为。在物欲横流,到处充斥偏见的当今世界,我们通常会很轻而易举地去钦佩一个成功人士甚至哪怕只是一个富人,虽然我们几乎不了解他们的成功经历和发家史(或许其中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卑劣行为,甚至阴谋),但这却并不影响我们将个人的敬佩冠于他们身上,而这种敬佩在斯密的眼中是应该属于美德和智慧的;另一方面,我们对地位低下的穷人和小人物的偏见更是严重,我们轻视怠慢贫者,鄙视厌恶弱者,将本来应该只适于无知者和丑陋罪恶的情感毫不留情地全部推给了别者。

在本人看来,上述倾向是“拜金主义”产生的必然源头,虽然人们时常将这种主义视为腐朽,定位不耻,但现实社会确实存在着这样一批所谓的富二代、官

二代,他们开豪车,穿奢侈品牌,在公众场合炫富、炫地位。其目的不外乎想得到大众的认可,并且希望这种认可中钦佩与尊重要占绝大多数。这只是一种表象,其背后的缘由才是我们需要深思的。在中国,富二代,官二代之类的人相较与普通大众必然只是少数部分,而他们似乎“引领”着这样一种道德观念:我有钱有地位(尽管这钱这地位是他们老子的),钱是我叩开荣耀大门的钥匙,地位是我高人一等的标志,我必然应该得到异于常人的尊重与敬佩。可怕的是相当一部分普通人也对此认可,这种病态的道德观念确实也在当今社会有愈演愈烈的态势,人们不在向前看齐,而是向钱看齐,任何一点经济纠纷都有可能让父子反目,兄弟相残,朋友背叛,当钱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你我的信仰时,其实我们就已经没有信仰了。 上述对富人与成功者的钦佩与尊重必然还将导致人们为了获得这种钦佩与尊重而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去攫取财富、觅食成功,而往往对途径的选择可能时常会撇去道德底线,只欲速却不欲德,这是人类千百年的硬伤。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三鹿事件就是千疮百孔的道德脸上的一块永远也消不去的疤,作为中国曾经的奶粉制造巨头之一的三鹿,其成功的发展模式曾获得社会一致认可。可惜的是三鹿让外界把掌声和巴掌都给了自己,只为成功却不惜突破道德底线、越道德雷池的行为导致了三鹿大厦的轰然倒塌,这是道德的又一次警世钟声,只是其波及深度不得而知。

亚当斯密关于正义与仁慈的论述同样醍醐灌顶,发人深思。在他看来,正义是支撑整个人类大厦的主要柱子,若这根柱子稍有差池,整个人类社会一切伟大自豪的东西都会在顷刻间全盘崩塌,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正义必然不能被人类所忽视,且必须树立权威去捍卫。而仁慈是大厦的装饰品,能够在你我中得到足够劝诫即可,没有强制的必要。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国家之所以没有土崩瓦解,是因为正义都是作为主流存在着的。但如果一个国家他的新闻媒体总是将类似于街边扶救跌倒者作为其新闻头版,并大肆报道,不是没有新闻了就是这个国家的道德问题必已十分严重。在这点上新闻媒体是不存在过错的,他们把这些作为头条也只不过是这类新闻能受到较大的关注。假设每户人家都有一亩半亩苹果园,那卖苹果的还会有生意吗?同样是这个问题,因为国内存在着一片极广的道德市场。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们

道德缺失极为严重,所以我们渴望关注别人的这种行为并希望从中能够得到行善的安慰,而讽刺的是这些善举是我们认可的,但许多人不敢或不削做的。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围观势众而施救力薄,也许有人说怕自己做了好事反被讹诈,这就关乎正义了。仁慈是自己的,孰轻孰重任评说,但必须明白,正如每种迷信中都有一个天堂一个地狱,每个人的所作所为自有社会评判,正义与否公道在人心。

欲达文明之幸福,必先经文明之痛苦,任何一种形式的文明在其孕育阶段都会能到来自各方面的阻挠与压力,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就是这段阵痛阶段。我之所以不拿现在中国的道德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是因为我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道理,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推力,只抓一手或偏向一种必然将导致畸形社会的产生。在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精神文明已经达到了与之经济媲美的高度,这两种高度都不是现阶段我国能够赶超的。但我们担心的不是这个,而是我们自己的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平上,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的事实难以掩盖我们在道德上犯的诸如食品安全和生态恶化等问题。我们觉悟得很多,由此说的尤其是口号更多,但付诸行动的却凤毛麟角。横幅是没有力量的,现状就是证据。

如果非得将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比作社会的两条腿,那现今的中国必然是这样一种情况,代表经济的右腿粗壮有劲,骨骼惊奇,里面戴着护膝,外面穿着名贵西裤和皮鞋,护膝是防摔的;代表道德的左腿也穿着名牌(美曰其名传统美德),却营养不良、残疾沉积,没有保护措施,走路一拐一拐,时有断腿之险。这样一个社会站稳不易,别说走路呢,可我们时常却都是依靠右腿在奔跑着。我们拿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遮掩别人的左眼,拿老生常谈的传统美德粉饰别人的右眼,和谐美好的时代就是这样产生的。却不曾考虑到等我们右腿跑得太急,左腿跟不上节奏跌倒时,趴在地上的我们会作何感想。

从小我们都接受了太多关于传统美德的教育,熏陶得每个初中毕业的人都能胜任传统美德的代言人。但我们接受的恰恰只是这样一种课内教育,其结果必然是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我们的美德思想反应在口头上,作文里或者与师长的交流中,却在实际生活中连极度生硬的依样画葫芦都不会。我曾经很难理解为什么

在美国申请大学还要关注你以往的社区服务经历和实践能力,不就读个书吗,至于考察这些吗?这完全是一种中国式教育的思维惯性,我们只口头告诉你什么是奉献社会,是“利他”思想为主,而美国人用行动告诉你什么是服务社区,是“利他”行为为主。在美国的大街小巷,人们用行为诠释高素质高品德;在中国的中小学课堂,老师用成堆的道德品质书灌输传统美德。在对比中美教育成果后再去看中国的学生在考试比赛中拔得头筹的新闻时,我们该如何掩饰我们的内心。

在通往理想社会的道德路上从来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篇二: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还记得春季学期,从肖叔那里借上下两册《国富论》看的时候,顺便也把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带回路遥吧。当时也没有认真去看,只是随便翻了翻目录。暑假的八月初,看完了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后,对其中的很多观点实在难以苟同:作者对所写的文字似乎不太负责任。我越发觉得这种时下流行的所谓的“好书”,还没有经过历史的充分检验,是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好书的。又想起了周石老师在入学之初对我们2010级本科生的建议:不要读最近五年内出的书,要多读经典著作。于是,我就读起了放在书架上的这本斯密的传世伦理学经典。因为八月份到洛阳山区希望小学支教了十来天,月底又进行了前后持续十二天的军训,开学时还忙这忙那了一段时间,而且这本书哲学思辨意味很重(不静下心来看,真是很有些枯燥),又是英文翻译过来,读起来很费劲(军训时,我特意计算过,一小时只能啃掉六页左右),所以,尽管我挤出了不少空余时间来品读这本书,但直到昨天上午,才最终把它读完。昨天下午到夜晚,又花了好些时间,把之前摘录的十七页笔记认真回味了一遍。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现在,我就从心理学、哲学、伦理学三个方面简单总结一下自己在读这本书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些感悟。

我个人觉得,《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心理学色彩比较鲜明的著作。斯密正是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而同情、正义、仁慈、克己这些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个人、群体社会心理的反映。

比如说,斯密在第一篇论述同情感时说:“因为这种同情的感觉,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样,绝非仅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觉得到,虽然他们的这种感觉也许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敏锐强烈。即使是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我们虽然并非不愿意和我们的朋友分享我们的喜悦,但我们更加渴望向他们倾诉我们心里的不愉快;他们同情我们的不愉快,比同情我们的喜悦,会让我们得到更大的满足,而他们对我们的不愉快缺乏同情感,则比他们对我们的喜悦缺乏同情感,更加令我们震惊。”在这里,斯密对同情的本质与特征的透视可谓入木三分!他明显倾向于人性本善论。斯密对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还持有一些最基本的性善的希望。也许,我们就应当简单地相信,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好人。

再比如说,斯密在第二篇第二章“论正义与仁慈”时说:“任何人都可以极其合宜正当地,并且以人类也会赞许,使用武力强制我们遵守正义的规则,但决不会使用武力强制我们服从其它美德的告诫” “仁慈是增添社会建筑光彩的装饰品,不是支撑社会建筑的基础。正义则是撑起整栋社会建筑的主要栋梁。”在正义与仁慈的对比中,斯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们仁慈心理的地位和特征。

伦理学与哲学本来就是密切相关的,《道德情操论》这本伦理学著作当然也不例外。哲学的思辨与严肃贯穿于整本书中,而且,本书最后一篇(第七篇,约占全书内容的四分之一)直接是以“论道德哲学体系”为主题的。

以第一篇“论行为的合宜性”中的一段话为例:“旁观者和主要当事人间,如果要在情感上有某一程度的对应调和,则旁观者首先必须尽可能努力把他自己置

于当事人的情境中,用心体会当事人可能感受到的每一个苦恼的细节。他必须把同伴的全盘处境,包括这处境中所有最琐细的细节,当作是他自己的处境;并且 努力使他赖以产生同情感的那种处境转换的想象工作,尽可能做到分毫不差的地步。”在这一篇中,斯密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来阐述,同情的基本原理是如何与情感、行为的合宜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斯密在论述的过程中,很少用具体的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书中像这样的句子、段落,俯拾即是。这本书的哲学色彩是这样地浓厚,以至于,如果读者不潜下心来品读,就很可能感到枯燥无味:这是绝大多数哲学类书箱的共性。然而,当真正以一种不计速度的“品味”的方式阅读的时候,我才体会到其中别样的哲学趣味。书中具体的事例很少,但只要充分联想到历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事例,就会发现这些抽象的、概括性的理论,原来是这样地有道理,尽管时过境迁已经二百多年了。正如作者所说的“效用是美的一个主要根源”那样,品味这些抽象的、概括性的理论的乐趣,就在于体悟到其与历史、现实生活的一致性。而正是这种哲思,可以充分指导小至个人、大到一个群体乃至整个民族、国家,来处理好社会生活中的各项事务。

在第七篇中,作者详细而又不失于累赘地精辟论述了各种说明美德之性质和赞许之原理的哲学学说以及不同作者处理道德实务规则的方式。作为一名伦理学大师,斯密当然有着独树一帜的伦理学理论体系。然而,斯密又不狭隘地局限于自己的理论,他同时充分吸收各家学说中合理的成分。在阐述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斯密又以一种非常犀利、深遂的眼光,极具批判性地指出各家学说的历史局限及至荒谬之处。正所谓,基于前人,更高于前人。而在这个继承、批判与超越的过程中,斯密的思想与前人的理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交锋与碰撞。这其中哲理性思辨所展露的无穷乐趣,也许正是哲学的奥妙所在。

比如说,斯密在第二章第一节“论主张美德以合宜为本的学说”中写到:“此外,亚里士多德主张美德在于实际的行为习惯时,他很可能想要反对柏拉图的学说,后者似乎认为,只要对什么事适合做或什么事当避免,有正确的感觉和适当的判断,便足以构成最圆满的美德”“与他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的力量不足以撼动根深蒂固的习惯,并且高尚的德性也不是源自知识,而是源自实际的行动”。斯密在此没有明确说明自己的观点,但是他又很明显地暗示着,自己更加偏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同是在这一节中,斯密说:“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们一般似乎承认,那些尚未达到完美的品德与幸福的人,本身还有某一程度的进步。他们把那些有所进步的人,根据他们进步的程度,分成几个不同的类型”“自然女神为我们的行为所勾勒的那个计划与方式,似乎完全不同于斯多葛学派的主张”“倘若前述那些热情,一如它们很容易变成的那样,过于猛烈,自然女神也已预备了一个补救和矫正的办法。真实的或甚至只是想象中存在的公正旁观者,即我们心里面的那个人的权威,总是会在我们身旁威吓镇压它们,把它们降为适度受到节制的情感。”这里,“自然女神”即是斯密心中最高贵的女神!而斯密独树一帜的哲学理论,就是这自然女神所定的种种规则。

当然,不管从多少角度来看,《道德情操论》本质上,还是一部伦理学经典。几乎所有人都会说,自己是好人。然而,究竟什么样的道德情操才是高尚的?什么样的仁慈、正义才是完美的?什么样的自许和自责才是合理的?这样的问题,总会不时地困惑着我们。斯密则给出了答案。

关于行为合宜与否,斯密说:“行为究竟端正得体或粗鲁下流,全在于行为根

源的情感,对于引发情感的原因或对象是否合适,或是否比例相称。”我们常说某种行为不合适,其背后暗含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似乎很少有人能够这么深刻地概括出来。希望所有人都能领悟到这句话的精髓。

关于情感合宜的程度,斯密同样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虽然人类对于施加在他们同胞身上的伤害有这么强烈的情感,他们却不一定会因为受害者露出愤怒受伤害的样子,而更加愤怒他所受的伤害。在大多数场合,他越有耐性,越和颜悦色,越仁慈,只要他并不因此显得缺乏勇气或因此显得他容忍是因为他害怕,则他们对伤害他的那个人的愤慨就会越强烈。受害者和蔼可亲的性格,会使他们对害人者的残酷不仁有更深的感受。”我觉得,这段话,和中国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正的智者,总是能够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中,把最激烈的愤怒化解为平和却充满力量的忍耐。

关于处境的顺逆对人类评论行为合宜与否的影响,斯密激愤又无可奈何地说“财富与显贵时常享有只应属于智慧与美德的尊敬与钦佩;而只应针对恶行与愚蠢表示的轻蔑,却往往极不公正地留给贫穷与卑微承受”“有权有势者的恶行与愚蠢,远比天真无辜者的贫穷与卑微受到更少的轻蔑。”也许,这就是道德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的庸俗社会的龃龉之处。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们内心的道德力量,应当远胜于世俗世界的阻力,如此才能去鞭打恶行与愚蠢,如此才能享有智慧与美德所有的尊敬与钦佩。

关于行为的功过,斯密说:“如果我们欠他许多恩情的人,在未经我们协助的情况下得到幸福,那么我们的爱虽然会感到高兴,我们的感激却不会觉得满足。直到我们已经报答了他的恩情,直到我们亲自使力协助促进了他的幸福,我们才会感觉到他的恩情加在我们身上的沉重负担。”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其实,这在本质上就反映了,人类对善的理解与追求。

关于运气如何影响人类对于行为功过的感觉,斯密说:“对那些真正宽宏大量的人来说,被他们自己认为值得尊敬的人爱戴与尊敬,比他们可能期待从那些爱戴与尊敬获得的所有实质好处,都更让他们觉得快乐,因此,都更让他们感激”“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对失败的朋友所怀有的感觉,和对成功的朋友所怀有的感觉,也许时常是几乎相同的。”难道我们不应当成为这种“宽宏大量”的人吗?我们都应当努力让自己被自己认为值得尊敬的人爱戴与尊敬。

关于善行与善言,斯密说:“美德与才华卓越,甚至那些承认有这种卓越存在的人身上,也不会产生和卓越的事功相同的感觉。”是的,行胜于言,行也胜于人品和动机。其实,斯密在这方面的观点,和中国传统观念不谋而合。

关于友谊,斯密说:“审慎的人,他的友谊,是一种对少数几个经过重重的考验后,精打细算出来的人生伙伴,平静的、但稳固的、忠实的依恋。在这些伙伴的选择上,引导他的,不是如痴如醉的对闪耀的功绩成就的轻率崇拜,而是冷静沉着地对谦逊、谨慎与善行的认真尊重。他虽然很能和他人建立友谊,但未必很想随便和一般人交往。他很少和那些以狂欢逗趣的闲聊著称、喜爱饮宴作乐的社会团体来往,更少在那些社团中成为主角”“要时常亲近那些和你彼此独立的人,那些能够仅以你的品行而不是以你的运气来评价你的人。不要寻求也不要逃避,不要强行闯入也不要刻意逃离社会地位曾经高过你的那些人的社交圈,即使他们,在发现你现在的地位和他们一样高,甚至也许更高时,或许会觉得伤感情。”只可惜,世俗社会中,又有几个人,没有把“如痴如醉的功绩成就”当作友谊的基本标准!又有几个人,没有强行闯入社会地位曾经高过他们的那些人的社交圈呢!

关于德行最完美无瑕的人,斯密说,“我们最敬爱的人,是这样的人:他对自己原始自私的感觉,拥有最完美的克制;他对他人原始的与同情的感受,拥有最细腻敏锐的感受力。一个兼具和蔼可亲与优雅的美德,以及所有高贵可畏与可敬的美德人,毫无疑问地,必定是我们最高的爱与赞美的自然且适当的对象。”拥有大爱、博爱的人,才是我们最应当尊敬与赞美的。

关于宽大恢宏者的好品格,斯密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他的所有决断都经过深思熟虑,他的所有行动都很和缓,甚至迟钝;他的声音低沉庄重,他的言语慎重从容,他的步伐与动作和缓;他显得有点儿懒散,甚至怠惰,完全不想为小事而熙熙攘攘,但在所有事关重大和攸关名誉的场合,他却抱着最坚定与最旺盛的果断力行动;他不是一个爱好危险的人,或者说,他不会主动去挑战小危险,但也不会急切地想要避开大危险,而当他真的面临危险时,他会完全不顾他的性命。”每一个想成为宽大恢宏者的人,难道不应该以此而“高山仰止”吗?

无论是哪种高尚的道德和情操,斯密最终都把其归结于“听从心中女神的指导”。斯密说:“他总是习惯于以这位安住在他心中的伟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关系到他自己的事物。这习惯对他来说已经变得十分熟悉亲密。他经常不断地练习,而事实上,他也不得不练习,不仅按照这位可畏与可敬的判官的榜样,塑造或尽力塑造他自己外在的行为举止,而且也尽他所能地,甚至按照那位判官的模样,塑造或尽力塑造他自己内心的情感。”

我把斯密心中的女神,理解为一种具有相当客观性的强大的内心精神力量。只要有这种力量,只要有内心的平静、愉悦、安详,那么即使衣衫褴褛、贫贱卑微至极,也同样可以活得坦荡、幸福。从这个角度来看,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价值或科学性进行对比,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只要内心里,有一股强大的正义、仁慈的道德情操力量,那么就一定能在充满荆棘、挑战的人生路上战胜所有怯懦与邪恶,去开辟一片理想中的幸福天空。

同时,由于所写内容已经是二百多年前的世界了,《道德情操论》中的一些观点又不可避免地落后于时代发展,甚至现在看来有些荒谬了。

比如说,斯密在第七篇中说:“我们也极端忌讳女性失去贞洁”“失去贞洁无可挽回地败坏名誉。无论什么情况、什么理由,都不能为它求情辩解;无论怎样悲伤、怎样后悔,都不能为它赎罪。我们在这方面是这么的挑剔敏感,以致觉得甚至遭到强奸也会败坏女性的名节,即使心灵纯洁无瑕,也无法洗涮身体遭受到的污染。”当然,这样“过时”的论述,只是极少数。

2011年9月25日夜完稿于路遥吧

篇三:《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围绕“同情”这个中心,对整本书展开了阐释。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和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道德情操论》中很多段落的确很发人深思:

1、第二篇中一段如此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利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到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试想当今中国和世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基础几乎已经成为衡量人的成就的标准,致使一些人为了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为自己谋私利,不顾社会利益和社会道德,造成道德的沦丧,社会关系的疏远。因此经济利益并不应该成为一切准则,重要的是对社会道德的培养,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于一个人的道德情操,社会价值才应该成为衡量其价值的准则。

2、“人性之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就在于克制我们的自私心,同时放纵我们的仁慈心;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和谐共鸣,也才有情感的优雅合宜可言。”这句话中可以很深刻的体现出《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的中心,只有克制自己的私心,多为他人着想,最后受益的不仅是他人,同时更是我们。也就是说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

3、“喜欢值得赞美不仅绝非完全源自喜欢收到赞美,反倒是喜欢受到赞美,至少在相当大的程度内,源自喜欢值得赞美。”这句话在我们生活中是最常体现出来的,当我们真正的做到了别人所期望的,或自己觉得自己的成绩值得赞赏,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会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或者会为别人的赞赏而喜悦。但是当我们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成就或者别人的赞美时,我们并不会发自内心的觉得欣喜。因此这也会使我们控制自己的贪慕虚荣的心。

4、“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这个思想对于当今世界特别是中国的建设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贫富差距日益凸显。因此未来要尤其要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协调发展,关注群众的利益。正如温家宝前总理所说的要让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和建设的成果,把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在西方的影响不亚于《国富论》(亚当斯密的另一本著作,在经济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的世界,道德缺失已经不是个别的现象,对于道德的培养也变得至关重要。在《国富论》中调节经济有一个无形的手是市场,而《道德情操论》也作用于市场经济那就是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也就是说要用道德和法律规范每个人的行为,不能为获取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没有诚信,没有道德,市场就会混乱,社会也很难发展。《道德情操论》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

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读则已,读过之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在正向着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大步前进。

不可否认,30年的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我却从中看到了诸多隐患和不安,心里不禁为祖国的未来而担忧。社会发展到现在,中国人将自私和贪婪发挥到了极致,社会生活中大量充斥着贫富差距过大、医疗教育腐败、贪污受贿成风,等等,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宁胶囊假药案,何不都是由此而生?

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繁荣的同时我们却忽略了学习更为重要的《道德情操论》,导致各种威胁社会稳定和谐的事件三番五次的出现。这就象许多武侠故事里的情节一样,某某人修炼绝世神功,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突破最后一层!其实道理很简单,往往离最后成功最近的一个阶段,需要的反而是你的宽容与慈悲。也只有领悟到这一点你才能真正的修成正果!可惜的是,我们当时由于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始终没能成功!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度,不要偏激,保持一颗平常心,人心才会平稳,社会才会稳定。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就像孟子说得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在现实社会,才能做到中庸。

任何时候我们应该保持这样一颗平常心,不因有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一次的不如意就垂头丧气,甚至自暴自弃。不能只讲动机不计效果,也不能只根据效果去判断其善恶。要注重道德认知,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注意实际行为的锻炼,在实践中增强道德情感、意志力。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虽然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道德的实践者和捍卫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相信《道德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