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语音入门教学策略》读后感
重视小学英语发音教学
小学英语语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我们英语老师教的重点。每次一遇到有关语音的题目,学生们就发愁,一些简单的发音还好,大部分学生还能做出来,那些较难的、容易混淆的发音,学生们根本无所适从,只能靠运气去猜。同样,每次教C部分pronuciation时,我先是想尽办法让学生掌握每个音标的发音规律,后来发现我的所有办法都不管用,就开始头痛,不知该用什么方法去教。
自从我看了《小学英语语音入门教学策略》这本书后,让我有很深的体会,也让我在进行语音教学时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方法。
一、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语音素养。
《小学英语语音入门教学策略》的第二章《小学英语教师的语音素养》中提到了英语教师语音素养的内容、意义和提高教师语音素养的途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都是英语的初学者,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使用标准的英语发音,如条件允许,应尽量使用双语教学,积极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只有我们教师的发音地道了,学生的口语才能纯正,语音学好了,对于以后记忆单词、学习语法、发展口语、提高学习英语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而错误的发音不但在其后学习中不容易纠正,更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了个人勤练、同伴互助和集体研修这三种途径来提高英语教师的语音素养。我觉得这三种方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语音素材。
小学英语教学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运用英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那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语音素材,从而顺利地开展语音教学呢?通过学习《小学英语语音入门教学策略》的第五章《如何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语音素材》,我总结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要整体把握教材,实现音标教学一体化。我们现在所使用的pEp教材在安排每个单元的语音教学时,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知识的复现率不高。因此,教师在把握教材时,可以通过整合,实现音标教学的一体化,尽可能多地实现音标的多次再现。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加、删减或重新整合。
2、巧用各种方法,进行音标教学。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巧妙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在书中提到手势法、对比法、归纳法、迁移法、说唱法等等。其中手势法形象直观,简捷明了,比如在教授/m/和/n/的发音时,用左手的食指代表上唇,大拇指代表下唇,当这两个手指合拢时,发出/m/;再以左手的食指代表上颌,大拇指代表下颌,右手食指代表舌间,舌间抵住上颌,双唇紧闭,气流从鼻中发出/n/。
三、教师要融合自然拼音法和国际音标法进行语音教学。
我们要运用自然拼音的教学理念,在字2024母和语音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音感。pEp小学英语在三年级下册安排字2024母教学的内容,我们在教授字2024母时应该结合单词渗透音素,比如Aa,Aa,//,//,apple,apple。用节奏感比较强chant,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为音素教学做好铺垫。等26个字2024母全部学好以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这26个字2024母按读音分类。
从四年级开始,学生要掌握简单的拼读规律,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运用拼读规律学习新单词,二是利用拼读规律写出听到的单词。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自然拼音法的理念,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发音规律。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是快速化,英语学习理所当然会成为信息技术的其中一种重要需要,是不可缺少的技能。学生的英语发音准确了,将来他们才能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才能站到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否则只会讲ChineseEnglish,也就只能和假洋鬼子说说而已了。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身负重任。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我们不光要在英语知识和教学方法上有所提高,同时还要博览群书,拓展知识层面,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为创设更加和谐的师生互动而努力!
匆匆读完。很薄,才92页。之所以读它,是因为几年之前在一个非典型剧场看过一场实验性话剧《野草》。那是上海的一个“草台班子”来到重庆做交流演出的,票价很便宜,没有舞台,没有化妆,演员就在观众身边演戏。进门时我被导演拦下了,问我为什么要来看。当时,我是如何回答的,现在都记不住了。不知为何,同去的三个人,只有我被拦下了,其余两名好友直接就被放进去了。难道是因为我长得太有特点,影响了导演的心情?过了一会儿,导演也把我放进去了。当时的心里还是有些介怀,凭什么要把我拦下来?不过,后来看到他也拦住了其他人,有男有女,问了同样的问题。我心里平衡了,原来他是随机选择,不是专门针对我的。
那次看话剧让我第一次感到震撼,原来戏还可以这样演。以前也看过一次话剧,是在正儿八经的剧院看的,我坐在下面,演员在舞台上,是北京的一个班子到这座网红城市来演的。似乎是反映都市白领内心世界的一部戏,名字都记不得了。
《野草》那部话剧看完后,导演和观众还进行了对话,我也向导演提问了。也正是在那个互动环节,我才知道把我拦下来的不是一个普通的验票人员,而是导演。从那时起,对话剧开始感兴趣,当晚还兴致勃勃地扫码加入了一个微信艺术群,导演和演员也在那个群里,也关注了一些艺术类微信公众号。只是,关注了不等于持续看,三分钟热度过了,那些微信公众号跟我并不是天天在一起。
还是要回到这本书上。真的只是入门,但对于我这样一个门外汉,还是不错。至少让我了解了一些基本常识。知道了第四堵墙,知道了间离,知道了太阳剧社等等。以后有机会再读第二遍吧。
戏剧入门指南 读后感 第(2)篇论事不论戏,突然想到黄越在歌里唱的
“折子戏不过是全剧的几分之一,通常不会上演开始和结局,正是多了一种残缺不全的魅力,才没有那么多含恨不如意。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把最璀璨的部分留在别人生命里……”每个生命中出现的人都留给你一出戏,即使是欺骗那的他也演绎的如此真诚,你有什么理由不鼓掌
戏剧入门指南 读后感 第(3)篇“对于现代观众来说,进入剧场,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演出时长)里,自己的生活即将处于停滞状态,要做好准备参与他人的生活或静观他人对生活的模仿。演出过程中,观众席上的灯光是关闭的,所有人的视线和注意力都集中在舞台上,众多陌生人集中在同一场合,度过内容相同的、独特的、无法复制的一段时光。当场灯再次亮起,观众的生活状态又流动起来,他们收获的可能是在生活中分散、在剧场中集中的情感体验,也可能是对自己生活的重新认识当然,还伴随着戏剧艺术带来的审美感受,而每个个体的体验也都不尽相同。这就是现代戏剧的魅力,将剧场外过着不同生活的人变成“观众”,当“观众”再回归生活中的个体的时候,这段经验会给他带来显性的或隐性的影响。戏,是无所谓看得懂或看不懂的。”
我国的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随着时间的积淀,留给我们的是何等厚重何等多元的经典啊!
《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有幸学过《国学经典》之后令人博雅情趣,开阔视野。读的是中华文化精品,领略的是人类文化精华,重温的是文化精髓,坚定的是中华复兴的信念。虽然里面节选的一些经典名著各篇的经典段落语句,但读过之后有一种想读原文原篇的欲望。
其中,《大学》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科举考试用书之一。书中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到善阐释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等修身养性的八项途径。
而《中庸》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主要阐述中庸之道,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君子,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较为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著名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关于仁、礼的核心内容。内容涉及如何做人、君子人格的塑造、学习、教育、务政、治国与安邦等多方面的内容。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它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及推行仁政的事迹,对后世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从品读、学习《四书》中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感谢《国学经典》,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读了《逻辑思维简易入门》这本书,从内容和深度来讲,这是一本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的入门书籍,但涉及的主题十分广泛。这本书主要是在指导我们分析、解释和评估论证,再简单一点,就是如何区分好的推理和坏的推理。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一个关键词推理,什么叫推理?信念和构成信念之间的某种逻辑关系就是推理。我们通过多个信念来支持一个信念,这就是推理,也就是后面分开而论的推论和论证。而这种逻辑关系,在思维角度上,可以说有下面三个维度。看起来有些绕,其实就是在找一个好推理的共同形式,同时让它成立。总之说起来,描述特定推论的基本逻辑关系就是对其进行评估并确定是否符合有效推理的规则。
而我们这里所探讨的逻辑思维,其实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用自然语言能描述的一些论题,这些我们暂且称之为非形式逻辑。相对应的形式逻辑是什么呢?就是符号逻辑。比如公式、数学证明这一类的推论,其实就是公式之间的关系。
逻辑思维或非形式逻辑思维,侧重于推理过程中信念以及构成信念的要件之间的某种逻辑关系。推理是由逻辑关系构成,最突出的一种关系是:一个或多个信念被用来支持另一个信念,这种关系被称为推论或论证。
我们为什么关注逻辑思维?我们想要避免虚假的信念,拥有尽可能多的真实的信念,并且这些信念之间都是以逻辑的方式相互关联的。能够帮助我们在实际情况中进行充分推理。论证是一个或多个陈述支持另一个陈述的关系,每个论证必须由两个陈述句构成:一个提出断言,一个支持断言。我们在任何时候进行推理时,都应该:最大化信念之间的逻辑关联性;选择受证据支持的信念。即逻辑上支持,事实上正确。信念和负信念是人们在热爱自身所想为真或拒绝假事物时的两种心理态度,我们把这两种心理状态称作认知态度,不做回应是既不相信也不怀疑的态度。
我们常用的两个动词推论、论证,在这里所讨论的逻辑思维的环境中,也是有区别的。推论更多的是一种或多种信念对另一个信念的支持关系,而论证是一个或多个陈述支持另一个陈述的关系,特别是这里的论证,我们不能理解为这是敌对双方的口头交锋,这里的论证更像是法庭中的论证,用一组语句,有力的提出一个得到支持的断言。
从我们的常识就可以知道,论证的关联性和论证的强度成正比,也就是说,论证的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联性越强大,论证就越强。而之后我们才可以提到理性接受度,理性接受度取决于论证关联性强以及总体证据支持好,但是这后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相互独立的。就比如在辩论赛中,哪一方逻辑清晰缜密,证据充分,那一方就能收获观众和评委的认可。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信念。信念具有如下的优缺点:1、准确性:表达或接近事实,当一个信念为真实,具有最高的准确性;2、真:准确和非准确有度的问题,但真只有一种,非假即真;3、合理性:某些不真或不准确时,却具有合理性。具有经验性和概念性两种;4、一致性:一组信念是不一致的,当且仅当它的成员不能集体为真;5、保守性和可修正性:逻辑思考者不能太过保守,因为有时看起来非保守信念却是准确的甚至是真的;6、理性和非理性:理性具备的条件:当下有意识地考虑,能够提供证据或理由支持该信念,不知道该信念不满足任何上述优点。
信念即是一种陈述或命题,即使我们单独说一句话时,也要注意这几个方面,要准确、合理,前后一致,经得起推敲,并且是经过自己思考的,相互之间有逻辑关系。
在第四章论证分析的方法一章中提到重构论证的原则方法:两个关注点,一是如何组织论证使其表达论辩者的意图,二是如何组织论证使其尽可能有说服力。重构就象复述别人的话,弄明白对方说话的意思,忠实性即是忠于原义,对方真正想表达的;宽容就像格式条款的解释一样,当有疑义时,倾向于使对方获益。当两者有冲突时,应该忠实性原则为先。
在第五章评估演绎论证当中,我们可以知道其推理的类型为演绎和归纳。其区分标志为前提和断言之间的决定性关系是演绎的标志,非决定性关系是归纳的标志。演绎的前提旨在确保结论的真,而归纳是仅给结论提供某些理由。有效和可靠可保证逻辑正确,但对于某些说服,有些人可能还不信,或从理论上理解,但情感上不接受,这就需要更具说服力,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但毕竟是通过我们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具备有效性、可靠性、说服力这三者也不一定保证准确。
在归纳论证分析这一章中提到验证是归纳还是演绎的方法:是否可以在没有逻辑矛盾的情况下接受前提而拒绝结论,如果是,该论证就是归纳的。一个归纳论证是有力的,当且仅当1它是可信的,它的前提全部为真。因此,归纳并不能保证论证为100%真实,只能接近于真实。
归纳的类型有四种,枚举、统计三段论、因果论证和类比。类比是否成立取决于:1、用来对比的事物或特征的数量,数量越多越可靠;2、事物间异同点的相似程度,越小越可靠;3、归于假设的特征的相关性,越大越可靠;4、关于证据的假设的大胆性,越谨慎越可靠。
非形式谬误与形式谬误相对。泛指一切并非由于推理形式的不正确而产生的各种谬误。在论证失效的主要形式中介绍20种最常见的非形式谬误,其中,诉诸怜悯、诉诸武力、诉诸情感、人身攻击是经常在销售或演讲中用到的手段,我们要理智地分析,前提和结论各自的意义以及之间的关联,不能让情感战胜了理智。
这本书我看得特别慢,有些地方甚至看了好几遍,逻辑性很强,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逻辑思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还是很有帮助的,它让我们在说话办事时要建立一种关联,一种因果关系,不符合逻辑的事情是站不住脚的。理论需联系实际,才能知行合一,接下来,我要将书中提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将里面的观点用来实际问题的思考,相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一定会有所变化和提高。
谈国学读后感(一)
国学,一个并不陌生的词。《千字2020文》它是由南朝梁周兴嗣取王羲之字2020迹中不同的一千个字2020,以四言韵语写成。从南北朝到清末,《千字2020文》流传了1400多年,是世界上现存的出书最早、影响最大的识字2020课本。《千字2020文》所含的内容非常广泛,虽然只有一千字2020,却包括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饮食、居住、农艺、园林、以及祭祀等社会文化活动。
在我读过《千字2020文》之后,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刻,那就是: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意思就是道德树立起来了,名声就会和圣人一样传播到远方,就如同形体端正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
《千字2020文》向我们诉说了人生之道,思想之悟,无愧是我们的精神宝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正在尝试着按照它的行文准则去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和时间赛跑才能抓住童年时期的手,时间总是不善待每一个人,悄然流逝,无声无息,你不吝啬时间,它就会对你吝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坚持到最后,必然能成就一番事业。要做时间的主人。不要为那过去的失败而懊悔,不要为那错误而谴责自己,不要为过去的事情而忧郁,过去的将不会再有,拍拍身上的尘埃,去继续追赶时间吧!不要向它臣服,争分夺秒,用我们的行动证明一切!
这仅仅是它的一部分,却显露出这么多得道理,更何况是一千字2020的文章呢?无论它的内容是多么的丰富,但是真正的意义在于启迪我们,去付出汗水,改变自我,最终以收获的甜蜜告别苦泪!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通过对《千字2020文》的学习,我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拓展了我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我还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增强了我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分辨力。
就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要把时间看的和生命一样重要,不能让一分一秒的时间从我的掌心中溜走,我要和时间赛跑,去追赶它,去超越它去珍惜它。有些人,每天游手好闲,浪费生命,即使有人告诉他们时间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也是吊儿郎当的,凑凑合合过日子。
我也发生过这样的事,写作业时,慢慢吞吞的,自从我读了《千字2020文》一个让我明白时间意义的朋友,让我的人生又拥有一条正确轨道的好朋友在珍惜时间的同时,我们要勇于追求梦想,为自己的目标前进。为了找到那属于我们自己耀眼的光茫前进。要相信:希望就在前方,就在不远的前方
谈国学读后感(二)
读了《谈国学》,我觉得有点汗颜,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书里提到的很多书籍没有细细品读。本书着重介绍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给我们读者的启迪很多。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看了《谈国学》后,据我个人的思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夸大一点简直可以说是根本对立的。西方的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东方的主导思想,由于其基础是综合的模式,主张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西方向大自然穷追猛打,暴烈索龋在一段时间以内,看来似乎是成功的:大自然被-迫勉强满足了他们的生活的物质需求,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有点忘乎所以,飘飘然昏昏然自命为天之骄子,地球的主宰了。
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龋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的凝练的表述。东方文化曾在人类历史上占过上风,起过导向作用,这就是我所说的三十年河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时移势迁,沧海桑田。西方文化取而代之。钱宾四先生所说的:近百年来,世界人类文化所宗,可说全在欧洲。这就是我所说的三十年河西。世界形势的发展就是如此,不承认是不行的。
以上是我读了《谈国学》后粗浅的认识。因为这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有点高,所以我只能从表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谈国学读后感(三)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国学,那么在阅读了论语之后都有哪些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国学论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国学论语读后感篇一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国学论语读后感篇二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篇一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国学经典》读后感-篇二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国学启蒙读后感范文一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教过的学生不下三千,人们把他和学生上课时的交流记载了下来,这就是《论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它让我们在学习后再温习一遍,好好温习了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我想起每到课间或回家后,我都会复习一下当天的内容,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可总觉得还是有一些没想到,所以以后我要常常复习,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讨厌的东西给别人,不要让别人来做自己所讨厌的事。我想起有一次妈妈在我的碗里舀了很多红苕,我不想吃,就赶给了爸爸,读了这一句话后,我在也没有偷偷地把红苕赶给爸爸了。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严于利己,宽以待人。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界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理。
《国学启蒙》读后感范文二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书名叫《365夜国学启蒙故事》。看到书的封面觉得很好看,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所以我拿起书就认真地看了起来。
里面有个小故事,叫《王羲之教子》,我看了之后感触颇多。故事的内容是这样子的: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王羲之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倚栏轩文学网
王羲之劝子于学,采用的是不动声色的方法。王羲之对儿子没有一句说教,却使王献之逐步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小就开始确立了严格的治学态度。
读完这则故事,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像王献之这样,学习他的毅力,学习他的坚持。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许多人家都将一些很老很经典的东西一代一代传下来,我们家的名著年纪都比我大,但没有人会把一本《笑话大全》一代一代传下来吧。像《笑话大全》这种书,看过就不知道扔哪去了。几年后你再从角落里扫出来,肯定随手将它扔进垃圾桶。为什么?因为这种书只能让你当时觉得好玩,一段时间你就对它没了印象。
写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我是一个出土文物?是不是有点out了?要潮吗?要。要时尚吗?当然要。但什么事也得有个度嘛。不要外国人拼命读古文古诗,中国人到将经典甩了,一天到晚只知道看笑话,到时候变成了外国人看我们的笑话。笑话要看吗?要。但你要知道,笑话只是你一时的解压,真正让你成功的是经典,简单的说,经典是一栋房子的必打的地基在这地基上,你要造多美的房子都行。
经典,一切时尚的基础,有了它,你才能造出美丽的房子,让你的人生更加充实。
南方有佳木,其芽涤凡尘。茶,是药是汤。
我国茶叶根据发酵程度分: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
按基本茶类分六类: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
绿茶为不发酵茶,叶绿汤清,香气馥郁,滋味鲜醇。因为没有经过发酵,因而最好地保留了茶叶中的茶多 酚,维生素等天然有效成分。绿茶的保健功效主要体现为延缓衰老,防癌抗癌,抑制心血管疾病,防辐射 ,抗菌消炎,降脂减肥,护齿明目,缓解疲劳等。绿茶大部分偏寒凉,体寒的人不宜多喝。且绿茶多喝也 较为伤胃,适量饮用,这也是家里最常喝的茶了。
红茶为全发酵茶,红叶红汤,滋味甘甜醇厚。红茶性暖,适合体质寒凉和身体虚弱的人,特别是红茶能暖 胃,有助于肠胃消化和促进食欲,饮用陈年红茶还可辅助治疗哮喘。中国人喜欢清饮绿茶,印度人则基本 喜欢饮用红茶,且加奶饮用。印度南方饮用的奶茶被称为“拉茶”(有没有很熟悉),北方饮用的奶茶被 称为“煮茶”。
黄茶为轻微发酵茶,黄叶黄汤,集绿茶的清香,白茶的愉悦,黑茶的厚重和红茶的香醇。茶性温凉,因为 为轻发酵茶,较多地保留了鲜茶叶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降脂减肥,美容养颜,增强免疫力等多 重保健功效。
黑茶是深度发酵茶,茶叶粗老,茶色黑褐或油黑,汤色橙黄,香味醇厚,并有扑鼻的松烟香,存放时间越 久,其味道越醇厚。茶性较温,具有降低胆固醇,抑制动脉硬化等保健功效,在部分以肉食为主的少数民 族地区格外受欢迎。
白茶属10%轻微发酵茶,叶色汤色均如银似雪,汤味鲜爽,保留了很多对人体有益的天然维生素。茶性清 凉(温凉),具有好的清热降火之功效,从而能够祈祷降暑,解毒,减轻牙痛等作用。
乌龙茶为半发酵茶,亦称为青茶。即有红茶的鲜浓味又有绿茶的清香味,抛开后,茶叶中间为绿色,边缘 为红色。饮后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六大茶系中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最复杂费时,泡茶也最讲究,所以喝乌 龙茶也称为喝“工夫茶”。乌龙茶具有“苗条茶”(看来我是不能喝了)之称,有较好的减肥功效,也被 称为“美丽和健康的妙药”,具有促进消化,利尿抗过敏等多重功效,茶性温凉。
除六大茶系外还有花茶,又名“香片”,花茶属于再加工茶,利用茶善于吸收异味的特性和鲜花吐香的特 性,将茶叶和鲜花一起闷制,待茶将香味吸收后再把干花筛除。茶性温凉,花茶香气浓烈,甘芳满口。记 忆中喝过一种茶,最对得上号的就是花茶,可惜不知道名字。
中国茶艺茶道轻松入门读后感800字 第(2)篇读《中国茶艺茶道轻松入门》有感
日常生活中自己喜欢喝茶,原因仅仅在于茶比白开水有味道。平时喝茶很随意的,但是每逢有客人来家里,首先都会泡一杯茶给他喝,有时候会在茶中放一些白糖,茶的苦味被糖的甜味一中和,味道美极了。后来随着年龄慢慢的增长,开始喜欢茶的苦涩,清爽,我想也正是因为生活的经历,开始慢慢沉淀了一些东西,喝茶时不再放糖了。家里平时喝茶,喝的都很随意,大部分喝的是花茶,如茉莉清茶等,都是用简单的玻璃杯来泡茶,喝的时候也很随意,没有太多的什么品茶,赏茶一说,就是一种解渴饮品。
后来慢慢对茶叶有了一点了解,开始听到一些名茶,铁观音、碧螺春、西湖龙井、大红袍、普洱……记得前年去福建福州实习时,早就听说了那边的盛产茶叶,像什么铁观音,大红袍等等,回来的时候带了半斤武夷山大红袍,开始学习喝茶。当时去一家茶叶店时,墙上有几个字一下吸引了我“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透万千世界”。觉得这句话说的特别好,这也是自己最初对茶道的认识和理解。
武夷山大红袍在买的时候,店主人泡了一杯,她的全过程看起来很专业,也很优雅,这是我第一次正式了解泡茶工艺和见到完整的茶具。很喜欢那种感觉,当时就想以后有时间了自己学习学习茶艺,茶道有关的知识,我觉得对于修身养性再好不过了。
带着浓厚的兴趣读完了这本书,从最初的茶叶的起源到茶叶的发展,再到泡茶的方式以及茶具、中国茶道、外国及我国少数民族饮茶的方式。整本书思路清晰,线条明确,很适合像我这样入门的人阅读。读完之后,自己对中国茶艺茶道有了初步的认识,继续学习,对茶文化加深了解。
读完本书,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也是自己一直追求的喝茶境界――中国茶道。中国茶道四谛分别是和、静、怡、真。和为贵,和气生财;宁静致远,静以修身;境由心生,怡然自得;寻求内心最真实的自己。记得去年去云南大理,在洱海二号上,白族朋友为我们表演了他们经典的《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喝着茶,飘扬在茫茫的洱海上,真叫人静思人生呢,那种惬意,幽静,轻松很让人着实陶醉。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透万千世界,以此也希望自己品着茶,品出自己的人生沉浮,用一颗平常心来看透万千世界。
中国茶艺茶道轻松入门读后感800字 第(3)篇为了学以致用,这几天里泡了几壶不同的茶叶边品茶边读《茶经》和这本茶小白指南书。茶圣、“茶仙”陆羽的《茶经》真是博大精深,古人从种茶树、茶叶到最终喝到一壶恰到好处的茶这中间整个工序、细节讲究到极致。之前喝茶就像“把大象放进冰箱里三步骤”;打开冰箱,放进大象,关上冰箱。实在愧对已被糟蹋的茶叶,甚至都是些什么茶都一无所知,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花茶?黄茶?白茶?还是珍珠奶茶?对茶文化一直颇有兴趣,可是没动力去了解,直到收的茶礼越来越多,但是对怎么泡、怎么保质保存、什么时候喝什么茶、各茶功效等等问题全一问三不知。错把茶道六用里疏通壶嘴的茶针拿去分割普洱茶沱茶,那画面太壮观了。也用反了公道杯跟茶壶,哎,种种喝茶过程中的糗事。总结:没文化,真可怕。
相信《国学入门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国学经典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