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幸福是一种能力读后感1000字

幸福是一种能力读后感1000字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之寄闻人邦英、邦正读后感1000字。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之寄闻人邦英、邦正读后感1000字”,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镇安县幼儿园安全室的叶正旺,今天我为大家分享《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中的第19篇《寄闻人邦英、邦正》,细读这篇劝学励志的《寄闻人邦英、邦正》,我感触颇多。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害人害己、甚至丧尽天良。他们怨天尤人、迷失人性、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最终无法自拔、铤而走险、落个自取灭亡悲惨下场。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这一切皆因他们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一个人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心的本体就是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保持初心。

做人做事应当光明正大,交流沟通要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小看你一眼。绕圈子,躲躲闪闪,神神秘秘反而容易叫人疑心。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生活日复一日,平淡如水,梦想的影子是否已销声匿迹?看到身边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迈步时,内心也会泛起怀疑人生的涟漪;但我无怨无悔。哪怕在众人眼中自己是如何的卑微渺小,我也要做一个正直、善良、坦荡、真诚的人!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成功是一种品质_《褚时健传》读后感


雾都孤儿成功是一种品质_褚时健传读后感:

春节期间,接连生病,借机读了三本书,李佩甫的《羊的门》、吴晓波的《激荡十年》、周烨的《褚时健传》。

《羊的门》描写中原地区吴家堡,暗喻华西村,更多利用吴家堡描写呼天成,描写中国特色人际关系,小小呼家堡,影响力上至中央、省级,下至市级、县级,除了特色人际关系之外,更多是对中原地区,绵羊地无奈,书中描写主人公自述自己没有脊椎,靠一口气活着,其实就是一种妥协,一种为了生活的委曲求全。

《激荡十年》是吴晓波继78-08年《激荡三十年》后续,大学时候读《激荡三十年》,更多感慨那个离去时光,激荡人心、英雄辈出,无论出身草莽,还是江湖之外,只要敢搏,都有机会成功。读《激荡十年》,里面故事历历在目,许多事件甚至说亲身经历,当年3Q大战、千团大战、双十一等等耳熟能详故事,在几年后的今天从08年开始细细梳理,却是另一番滋味感觉,水大鱼大,一点不过。

三本书,感触最深莫过于《褚时健传》,超出书本,感触最深莫过于对褚时健这个人,通过他这个人,我相信一点,成功是一种品质,就是有这样一种人,无论他身处何地,无论顺境逆境,他都可以触底反弹,雷军说:“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上天”,个人认为这只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而真正的英雄是可以造时势。

在读这本书之前,对褚时健浅显了解不过是“烟王”、住监、种橙子,几个简单名词,甚至一度想象,他的种橙子很普通,租几百亩地,找几个农民,种一种,权当休闲罢了。通过对他全部了解,我发现我彻彻底底错了。书中他种橙子12年产量超过1万吨(全国也就400万吨),而且亩产量能达到5吨,欧美国家亩产3-4吨,我国一般亩产不超过3吨,他把工业生产模式引入到农业领域,橙子品质稳定、有保障,这是农产品最难达到的,纯利润达到70%,12年卖1个亿,纯利润7000多万元。很难想象,这是一个70多岁人创业项目,而且取得巨大成功。

再逐一梳理他的人生,或许你才会明白,这些都不算什么。

15岁父亲去世,独自考烧酒卖,而后参加革命游击队,在革命中失去两位堂兄弟。革命胜利后,成为征粮组组长,但亲弟弟征粮过程中被丢江里淹死,母亲接连去世,好不容易过上稳定生活。接连先被打上右派,下放20年改造,下放平均温度40度以上农村,却能苦中坚强面对,后来被分配到糖厂,面对糖厂年年亏损局面,一年扭亏为盈。79年分配玉溪卷烟厂,入厂之初,厂内生产近乎停顿,派系斗争不断,人人无心生产,年年亏损、年年退货,引进外资设备,实行“单箱工资奖金含量包干”分配制度,推出“第一车间”革命、“三合一”体制建立,87年玉溪卷烟厂成为中国同行业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行业地位,一个企业纳税额是中部半个省纳税额,纳税额逐年翻倍增长,据统计,在褚时健效力红塔的18年中,为国家创造的利税高达991亿,加上红塔山的品牌价值400多亿(其他品牌价值没有评估),他为国家贡献的利税至少有1400亿。

真正的英雄是可以造时势,相信褚老就是这样的人,乐观面对生活苦难,无论生活顺境逆境,做人、做事他都高标准、严要求,抓住事物重点、规律,并且以认真、精益求精态度,不会的请教学习,凡事多琢磨、独立思考。《褚时健传》很值得当下学习思考,没有浅层次口号,没有过多夸夸其谈,深挖褚时健成功品质,朴实如坚硬的岩石,路边的白杨树,无言无语,却精神长存。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借用褚橙宣传语,给当下以反思。作者:燎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致良知,事上练


1. 初遇王阳明

第一次听说王阳明是在高中政治课上,讲他对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课本上将他批判为典型的唯心主义你看不看花,花都客观存在。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从此也把王阳明和唯心主义打入了深渊。

2. 再遇王阳明

第二次遇见王阳明,是看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把王阳明列为明朝近300年历史上的第1人。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洪武帝为代表,明朝的英雄好汉层出不穷,各领风骚数载,能在这个英雄榜上排第一,王阳明绝对不同凡响。书中的王阳明是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还有教育家。这几个头衔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名垂千古,没想到他短暂的一生就铸就了这么多辉煌。他的道德品格、政治操守、军事才能、哲学思想和教育情怀都让我觉得十分佩服。当年明月把明朝那些事儿最后的篇章留给徐霞客,我想也是和王阳明心学呼应。徐霞客就是心学最好的实践者,在一个200多年不断纷争的政治帝国面前,徐霞客和王阳明就像一股春风,耳目一新,敢于跳出程朱理学和科举桎梏,做到真正的自由自在。王阳明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发端。

3. 知行合一王阳明

所以,接下来就看了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从他的生平事迹中探寻他心学的真谛。对于我来说,读心学的感受就是从心所欲,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被外在的欲望、物质、言语所左右,真正的去修炼自己的心,知道什么是善恶,能够去恶从善,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最后就是回到自己本真的状态,也就是直觉。通过知行合一,不断充实自己的身心感受。这让我想到了《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所说的,人有两个系统:(1)系统1是直觉情感的直观感受系统;(2)系统2是逻辑,理性的间接系统。王阳明所做的就是让我们找回那系统1,并且通过系统2不断的修炼,让系统1不断锐化,变得更为理智,生命也会变得更加从容和睿智,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坚守。正如王阳明所说,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能分辨好坏,但在漫长的学习与社会的磨砺中,模糊了善恶之间的距离,正如韩寒所言:成人世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迷失自我,失去力量,慢慢都被磨平了,变成了无趣的社畜。

4. 阳明与三毛

王阳明的心学让我想起了三毛,她就是心学最好的诠释。三毛从小数学不行,性格又古怪,感觉自己融入不到成人世界中。但她喜欢画画,读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寻找着自己的方向,偏偏在人人避之不及的撒哈拉沙漠,找到了自己的故乡,心归属的地方,也找到了自己爱情。这才有了那么短暂却美好的撒哈拉故事。心之所向,素履所往,这就是心的力量。

5. 坚持初心

王阳明的心学,有点唯心也有点禅修的意味,但不同的是,他不是出世的修行,而是儒家入世的实践,不断通过实践来磨练自己的内心,来坚守自己的初心。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点击原文链接)。我曾通过冥想企图断绝一切外部的声音,但心学却要顺其自然,让这些外部声音内化成内心更强大的自己,更加坚定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定自己的梦想,做自己的主人。

以正治邦——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以正治邦——《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原文】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伎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现代汉语解读】

用稳定的状态治理国家,用出其不意的方法用兵打仗,用无事之道取得天下。我怎么知道会这样呢?如果天下有特别多的忌讳,那么百姓会越来越贫困;如果百姓有很多互相攻击的武器,会让社会变得混乱。如果人们技巧太多就会滋生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好的东西太多了盗贼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圣人曾经说过:“我无为,人民就自我教化;我好静,人民就会遵纪守法;我无事,人民自然富足;我无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延伸解读】

平时要稳,打仗要奇,两种状态要学会切换。“以正治邦”和“以奇用兵”,作为领导者都应该学会的。治国要走正道,按规矩来,按法律来管理。但用兵是非常规的,要用出其不意的办法。老子虽然反对战争,但有的战争是无法避免的,真的有外敌来犯了,必须要认真地打,而且打是有技巧的,作为领导者也不会怯战。“正”与“奇”的不同,也揭示了打天下与坐天下的区别。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就是说如果这天下特别多的忌讳,不允许你做这个,不允许你做那个,老百姓一定会贫穷的,因为条条框框太多了,几乎什么事都做不了,社会运行一定缓慢、效率低下、停滞不前。为什么会多忌讳呢?是因为领导者多事。那领导者为什么会多事呢?是因为领导者为了自己的形象、地位和利益等等管理方便,他要设各种忌讳。忌讳不是规则,规则是让大家运行的一些条文,而忌讳是因为怕冒犯了某些人的尊严而采取的禁止性措施。其目的完全不同,规则可以成文,可以公开,告诉你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而忌讳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却是不能公开摆上台面的东西。

“利器”就是锐利之器,武器之类的东西,是互相攻击用的。老子虽然讲的是武器,但是实际讲的是争斗之心,如果老百姓的争斗之心多了,整个社会一定会混乱的。

老子说,这人如果特别多地用智慧的话,“奇物”就会特别多,“奇”是指不正常的物品,是稀奇古怪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正常生活所需要的,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而且对生活有着不好的影响。如扳指,本来是古代用于保护拉弓勾弦的手指的,后来却被八旗子弟用于炫富,制作得非常精美,变成了“奇物”,扳指的质地亦由原来的鹿角、发展为犀角、象牙、水晶、翡翠等名贵滑润的原料,扳指失去了原来的功用,八旗子弟也从此堕落。因此,技巧常常会被用来满足欲望,不如回归质朴。

我们来看人的智慧是有两方面的:一方面,如果我们用来去帮人救人,去保护环境,让我们更加和谐地生活,这个应该是一种质朴的“质”,这种“质”对人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我们为了欲望而出发,我们把这个“智”用在了更多、更快地攫取,更多、更快、更好地去享受,为了虚幻的东西去追求它的时候,“智”就使人们遭受很大的损失,甚至走上不归路。

“法物”就是那种珍贵的好东西,宝贝。这东西如果多的话,盗贼也多了。如果大家都喜欢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本来没那么高价值,可是大家就觉得它是好东西、宝贝,这时候民心就会乱。大家都不认真工作了,都想去弄这个宝贝,结果会盗贼越来越多。“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再引申一下,其实“盗贼”未必是外边的盗贼,有可能是我们心中的盗贼。我们如果不能正常看一件事物,我们人为地非要把这个事物加上一种虚幻的外表光环的话,有可能我们心中的盗贼就会生起来,我们可能会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这个对我们人生是有影响的。因此,生活中的好东西层出不穷,要学会识破诱惑的局,灭掉“心中的盗贼”。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存在感应关系,这个关系在生活中也处处存在,比如你的欲望和健康。“我无为,而民自化”。“无为”是对领导者自己的,如果你领导者不为自己去捞取,你的员工之心慢慢就会被化掉,他就会跟着改变,这是存在上下感应关系。如果你为自己,那员工一想你为自己,那我们也为自己,这时候他争斗之心就出来了,他就跟你争夺利益;如果你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大家看到你为我做事,那么我们也要为您、为公司做事,所以都来支持您、成就您,这时候他会放下争夺之心,朝一个方向一起努力了。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其实讲的也是领导者和下边员工的感应关系。我们可以引申来看,其实生活中处处有这种感应关系。比如说家长和孩子,再比如说我们自己的心和身体,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讲,我们的心和我们的身体的关系,心是领导者,它来指导我们身体去运转,心如果“有为”会怎么样?“有为”就是总想为自己去争取、争夺,我看到东西我觉得美,我一定要拿到,好吃的我一定要多吃,我看到美色一定要想办法去接近他,我看到美的房子我一定要拥有它。心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心“有为”的话,你的身体一定会很累很累的。

一种深深执念——读《1973年的弹子球》有感1000字


一种深深执念——读《1973年的弹子球》有感1000字:

每次阅读完毕,我总是想说点什么,却总是懒于拿起笔,记录下来。刚好在读书月的这一周,我阅读了村上,而举办的这个活动无疑激励了我,推动了我让我想说说心里话。

在读后感之前,我想说一些题外话。我热爱看书,虽然我仅仅是粗略涉猎,但是阅读的热情推着我,让我想广泛的读下去。我渴望在书里找到共鸣,渴望在书里懂得更多道理。

然而在生活里,我跟我周围的朋友,能聊起书的,真的少之又少,我试图鼓动周围的人跟我一起阅读,然而却听到很多话是,我也想读啊,可我读不进去,这种书太深奥啦,不感兴趣,云云。

是大家太浮躁了吗?持续多年的“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风潮”,很多人已无法适应名著,远离名著又使得阅读质量更加恶化。而我的影响力太小,我很无力,甚至不能说服周围的人一起阅读,是我没办法改变别人吧,所以我只想把自己做好。

关于村上,我最开始抱以目的性的去读他,但是很快就被村上的语言风格打动了。村上在字里行间里流露出来的幽默感,让我发笑却总是带着一种压抑苦涩的调侃,让我的心透着一种失落和悲凉。

我知道我阅读的太过粗浅,了解得太过片面,我读到的是极其抽象的表面上的东西。但是透过《1973的弹子球》,我还是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心里深深的执念与追求。

然而主人公却对两件事怀有深深执念。

第一,“无论如何,我都想见见月台上跑来跑去的狗”,于是四年后,他一个人找到那个地方,为了看狗。为此主人公剃了胡须,扎上半年没扎的领带,换上科尔多瓦新皮鞋(由此可见,这件事在主人公心里多有分量)。

他说:过来,等得我好苦。

第二,便是他心心念念,一直呼唤着的她——“宇宙飞船”弹子球机。自从他失去了“她”,便一直寻找着她,似乎只有找到了她,才能找回他的曾经,他才能回到原本的他。

一些时候,我觉得主人公是孤独的。我总是在脑海里想象着,他一袭黑衣,在办公间,在楼梯口,在电车上,始终面无表情,一动不动。心里想着“她”,读书笔记一台弹子球机,仿佛时间停滞,却烘托着一种无法思考与行动的处境。书里全无对主人公的外貌描写,大概是静谧的力量让我可以联想。对于主人公执着的追寻着的行为,我想对自己说:一旦有一天,当你脑海里确定了那样一个画面,你会知道你会怀着多大的决心去奔赴于它。

承认了人生必须选择又承认了人生那么短,那么一定要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啊,感情的浪头拍打过来,请你抓住它,让这执念在你心里扎了根,于是便勇敢去追求它吧。

哪怕浪头退去后,寻常的静谧重新将你包裹,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然而还是会有徐缓但实实在在的生之潮流。

这就是意义所在吧。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之寄闻人邦英、邦正读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幸福是一种能力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