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红楼梦读后感1800字

红楼梦读后感1800字

《中国制造》读后感1800字。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会不会在看完一本书籍后写一份读后感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中国制造》读后感1800字,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一口气看完那厚厚的一本《中国制造》,我马上冲进浴室,洗了一个舒舒服服的澡。为何? 书中那精彩绝伦的片断,让我惊心动魄,使我一会儿热汗直流,一会儿冷汗直冒,等到看完,我早已是全身湿透了。
动力十足,敢冲勇闯的高长河;步步为营,心系平阳的姜超林;朝气蓬勃,敢作敢为的田立业,还有文质彬彬的文春明,贪胆包天的耿子敬,锐气十足的李馨香,铁心办案的孙亚东,这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不断地浮现在我面前,使我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灵魂拷问。
文章一开始,就以全国改革先锋的平阳市的一把手的人事调动为引子,把人带到了一个不可捉摸的漩涡之中。在文春明与高长河的拳击中,高长河胜出,但又牵出了平阳市轧钢厂的问题这也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十分敏感且重要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一幕幕精彩的戏,又登台了。形形色色的干部,登台了。于是,我开始以我的标准对这些干部品头论足了。
中国人是一个十分恋旧的民族。对于旧的东西,不论好与坏,总是格外珍惜、念念不忘。不是现在仍有人怀念文革的好坏么?
对于平轧厂,这一个历史问题也可以这样理解对旧的体制不忍彻底地抛弃,甚至还想方设法地维护它的面子,如文春明市长(不过其最终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知道平轧厂是一个无底洞,还死不肯抓住机遇,盘活国有资产,而且不断给其贷款,给它输血,使这一问题愈积愈深,以致积重难返。12亿,多少人民的血汗? 换来的只是一个刚开工就亏损的乱摊子。谁看了不心疼?谁看了不痛心。
最终,还是高长河,这个高级甩子,凭着超人的胆识,不顾眼前的利益得失,作出了与上海某厂兼并的决定。虽然,这从眼前看好像削弱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从长远看,它则能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作用,搞活经济,从而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更巩固,虽然高长河还做了许多令人不快的事情,但这一件,我认为是最能体现出一个改革前沿的干部的魄力的,我们需要这样的干部。
田立业,所谓的甩子,不管部部长,不任职时,不时地写一些文章,针砭时弊,而一旦任职,则能以身作则,大公无私。对于那些为权势折腰的小人,他毫不留情,嚷出了:党的权力既不批发,也不零售!对于奸商,则是义正词严,毫不姑息,为了工人的生命不受侵犯,叫出:只要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就必须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于自己的妹妹,也能较好地把握公私的关系,虽然自己是烈山县代书记,却不顺便安排一下自己的妹妹,还说:你下了岗,我也要成待业干部了!对于同志、革命群众,他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别人的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最后被无情的洪水夺走了生命,这样的干部,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他的死,不能不说是人民的损失。
还有在书一开头,就死缠着高长河解决腐败问题的孙亚东,真正是忠于法律,忠于人民,忠于事实,无畏权势。不管是谁,他都毫不徇私情,甚至连新老书记的账都不买。这种对腐败咬牙切齿的干部,疾恶如仇的干部,我们真的很需要。更可贵的是,面对一个个恐吓电话,一封封恐吓信,他仍是面不改色心不跳,一心只想把案查。就是这样的好干部,还是逃不了被人谋杀,而终成植物人的悲剧命运,非常的令人痛惜,也令人深思。
那个因自己的母亲卧病在床,而一念之差,报销虚假医药费,最后终于良心发现,在数百工人面前扇自己耳光的平轧厂厂长何卓孝,也是一心扑在如何解决平轧厂兼并的问题上,最终虽因诈骗国家财产而被判刑,但这样的干部,我们还是需要的,更不用说为了抗洪抢险,累倒在大堤上的王少波,也不用说因大堤决口,以身殉堤的周久义,他们这一大批可爱的人,都能为人民群众办一件两件的实事,他们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干部。只有这样的干部,才能不断地保持和发展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只有这样的干部,才能真正在百姓心中树起党的权威,只有这样的干部,才能积极地领导人民做一些顺民心、符民意的事,只有这样的干部,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与这些人民公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意如,金华,耿子敬之流。他们有的自以为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见权使舵,成为活生生的拜权主义的实例;有的则是不顾工人死活,大摆领导架子,大搞官僚作风,对工作认真的同志,进行打击,到领导面前打小报告,沉醉于权力;有的则是把自己对人民曾作出的贡献当做自己贪污腐败的资本,对人民作出贡献后,还讲条件,搞什么变相福利,他们这些人,不是被领导当面揭穿而丑态百出,就是锒铛入狱,对于这一小部分干部中的败类,我们要唾弃之,使他们的丑态露于世人面前,让他们脸面扫地。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把一身正气的干部同满身邪气的干部一同列出,其褒与贬,善与恶,好与坏,便不言而喻了,而取舍也含于其中了。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不朽》读后感1800字


《不朽》读后感1800字:

听了黄昱宁解读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对“思辨带动情节发展”以及小说的“变奏曲”式结构十分好奇,有心找来一读。没想到从柜子里翻出这本《不朽》,被第一节老妇人那个“少女般”的手势吸引,也算是被偶然支配的“对位法的巧合”吧。

作者在小说中借“自己”之口批判传统小说“过于服从情节整一的规则”,“建立在情节和事件惟一的因果关系的连接上”,而他自己的写法则是“像一场宴会,频繁上菜”,不断抛出各种人物、概念、意象、问题,像一张细密的网,不知把你引向何处。例如人的容貌等外部特征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它是属于自我的一部分,还是仅仅是作为人类这个同类产品的不同序列号?如果某项特质既属于A,又属于B,那么独特的是这项特质,还是拥有这项特质的人?如果美是符合某种既定规则的中庸的产物,而丑是偶然性心血来潮的诗篇,那么根据偶然的价值与其不可能性相等,是不是丑比美更独特,更值得追求?文中充斥着诸如此类的辩题,让你如同进入思想的迷宫,不得不跟随作者发散跳跃的思维横冲直撞,可以说读的非常的累了。

在他的小说中,情节不再承担推动小说发展的任务,而是服务于作者不能穷尽的复杂的思考,交替出现在各个章节中,看似毫无章法,实则由某个议题或细节环环相扣,蜿蜒交错。例如用阿涅丝和妹妹洛拉的故事展示实现独特自我的加法和减法,用歌德和情人贝蒂娜的故事讨论如何制造不朽,用靠自我毁灭消除自身软弱的小女孩与摆脱自我获得幸福的阿涅丝的生死偶遇阐释“产生故事的巧合”。这些人物和故事之间又有什么联系?歌德和贝蒂娜、贝蒂娜和洛拉(阿涅丝的妹妹)分别作为两端来展示不同尺度大和小的不朽,歌德的诗则作为阿涅丝和父亲的纽带,在故事的开局暗示阿涅丝之必死。

小说中的人物“既不是任何东西的因,也绝不产生结果”。由于不再承担一路狂奔向结局的任务,显得轻盈不留痕迹,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如同主角之一阿涅丝,她是作者从开篇第一节那位学游泳的老妇人“少女般”的手势中抽象出的人物,有时被用来展示实现自我的减法法则,有时则是暧昧的清醒观察者;已经死在了全文的第五部,转而又以新角色鲁本斯情人的身份出现在第六部。

如何实现自我的独特性?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中描述了两种方式,一种是阿涅丝之减法,即减去“我”的所有表面和外来的东西,从而接近自己真正的本质。这让她与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是游离的,存在强烈的边界感。例如作者用于抽象出她的手势,那是父亲的秘书与父亲告别时的手势,作为父亲唯二爱过的人之一,她从女秘书那里继承了这个手势,是她少女时期与心仪的男孩告别的手势。但当她发现妹妹向同学告别时也用了同样的手势时,她则放弃了这个手势。她厌恶情感外露的大众化的表达方式,认为不被注视的清静是一种温馨的感觉。她想在父亲的葬礼上用他最喜欢的音乐送别,又不希望自己闻歌而泣,于是事先用这首曲子训练自己,直到不再激起任何悲伤的情绪。她认为灵魂和肉体是分离的,性爱只限于片刻冲动的愉悦,于是当她在镜子中注视到自己不再完美的身体时,毅然决定不再与情人见面。她爱丈夫和女儿,但爱情于她是出于完成一次爱情的需求,所以她在是否希望再来一次的拷问中坚定的选择了“不”,并最终走向忘却自我、失去自我、摆脱自我之路,在死亡中感受到了“不在”之幸福。

另一种是洛拉的减法,即在“我”上面不断增加新的属性,并与之合而为一。她靠奉献自己来完成对情人贝尔纳和姐夫保罗的占有,肉体与灵魂是一体的,即使不再具有性吸引力,还可以变成一具尸体作为通往情人心中的不朽的工具。然而用加法培植自我的矛盾就在于,人们即要创造出一个唯一的独特的“我”,同时又是这些新加属性的宣传员,结果确是这来之不易的“独特”因此而消失了。

“自我”这个词看似具有排他性,实质上却是与他人及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结果是指向不朽的。即便不能企及著作等身、终结时代的大不朽,也要追求些亲朋好友中不能轻易忘却的小不朽。人作为社会性物种,行为举止、发表的言论无不是在经营自己的形象,即使当众挖鼻孔也未必不是为了服务大而化之的人设。具体到我自己,看书学知识,跳舞练马甲,再怎么为自己,奉行的也还是加法法则,甚至发张丑照到朋友圈,也预期了自黑的笑果。但也不妨碍下班回家熄了火坐在驾驶室里发呆的片刻,幻想下减法的极致和自由。

作为今年小目标的第一篇读书笔记,迟迟难以下笔,碎片化的点太多,实在不知道从何写起。之前和朋友聊过价值观与行为的自洽,也聊过江歌案中对刘鑫行为的理解。我是个规则意识极强的人,道德感又比较低,有时候会在“应该”和“可能”的撕扯中挣扎不已。看完《不朽》,收获大概是放弃对“自洽”的我执吧,毕竟人性是多么的善变和复杂。作者:会说话的蘑菇君

《红色家书》读后感1800字


感受信仰磅礴力量助推组织工作发展——《红色家书》读后感1800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近日,我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了三十一位革命烈士的红色家书。从一封封浸透着历史沧桑、承载着家国情怀、诠释着忠诚担当的家书中,我被家书中超越文字本身的强大力量而吸引,穿越至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走近那至情至性的先烈英灵,抵近对望,真诚对话,使我收获的不仅是感动和感悟,更是一种信仰的磅礴力量,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在品读《红色家书》中多想想“党旗下的铮铮誓言”。“是!我就是共产党员邓恩铭!”“铡刀下,不变节……”“死可以,变节是不能的。”红色家书中,邓恩铭、刘绍南、杨匏安等革命先烈们用热血和生命坚守着信仰和忠诚,这份对党绝对忠诚的本色触动灵魂、撼人心魄!忠诚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是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作为新时代组工干部,我们要带着信仰学,带着忠诚学,从《红色家书》中吸收信仰之光,锤炼忠诚之心。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融入血脉、植入灵魂,把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落实到具体行动,进一步突出政治标准,强化政治引领,落实政治要求,净化政治生态,毫不动摇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真正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

在品读《红色家书》中多想想“该为了谁、依靠谁”。“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加入共产党是为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谋中国民族之解放。”刘伯坚、江诗咏、李大钊等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振臂高呼,舍生忘死,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民者,万世之本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两个“谋”精辟地概括了我们党的职责使命,清楚地回答了共产党人“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组工干部,我们要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从《红色家书》中不忘“为了谁”,知道“依靠谁”,明白“我是谁”。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把组织工作融入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充分发挥好组织部门管党员、管干部、管人才的职能作用,牢牢抓住提升组织力这个“牛鼻子”,牢牢握住正确选人用人这个“指挥棒”,牢牢把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广泛引导党员干部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以服务好群众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添砖加瓦”。

在品读《红色家书》中多想想“该干什么、怎么干”。“惟望你们继续前进,万勿灰心。”这是黄竞西交给同志们的接力棒;“你的前途应当是干!你的责任应当是干!你的命运更使你不得不干!干啊!只有干才是你的出路——人类的出路!”这是杜永瘦交给妻子的接力棒;“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替母亲继续斗争。”这是赵一曼交给儿子的接力棒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书笔记“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新时代组工干部,我们要带着责任学,带着担当学,从《红色家书》中汲取干的力量,激发干的斗志,明确干的方向,增长干的本领,当好干的接棒人。当前,要积极响应省委书记、省长刘奇“每位同志都要认真读一读红色家书”的号召,扎实推动“红色家书”进党校、进机关、进农村(社区)、进校园(医院)、进企业活动,通过读家书、兴家风;转作风、树新风,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红色力量,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实干”打造“智慧铜城、品质大邑”,以“实干”当好鹰潭市建设“世界铜都、中华道都、智慧新城”的主力军。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要铭记先烈功勋、感悟先辈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决心和担当,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年接着一年干,奋力谱写新时代贵溪组织工作新篇章,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答卷。作者:冯玮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1800字


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富兰克林晚年时生活富足,颇为自己的一生而骄傲,开始对儿子以书信的形式讲述自己的身世,文字朴实无华,不尚修饰,看起来并不像父亲教训儿子。这就是著名的《富兰克林自传》,被称作美国文学的开卷之作 。
作为开国元勋,富兰克林当然是大人物,何况他的头像印在面值100美元的钞票上,我历来对大人物怀有恭敬,本以为大人物要谈大问题在中国连小人物也在谈大问题,所以我以为富兰克林一定是要谈谈大问题的,人类、世界、宇宙且不说,至少要谈谈美国的前途吧。很惭愧,读完全书,我发现自己想错了。富兰克林无意于深奥的哲学探讨,更无高深的道德劝诫,书中谈的都是琐事,从如何创业到如何省钱、早餐吃面包合算还是喝啤酒合算。
如今书店里自传、回忆录成灾,传主无非是想炫耀自己与众不同,而富兰克林从来都觉得自己是普通人虽然他一点也不普通。他是发明家、科学家、美洲最成功的报纸老板、印刷商人、国务活动家、外交家,很少有人像他这么一身兼有许多种才能。看惯了眼下流行的自吹自擂的自传、回忆录,就觉得富兰克林的可爱可亲。该书的英文版序言说:在那些仪表庄重、令人钦佩的元勋当中,他(富兰克林)是惟一不需要我们以严肃的神情去注视的一位。美国人既企盼英雄辈出,同时又对他们带有几分猜疑。他们仰慕华盛顿,尊敬杰斐逊,给林肯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只有富兰克林一人他们可以按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看待,而且也只有富兰克林一人确确实实是普通美国人当中的一分子。
反观美国开国几百年的历史,美国人对整体改造社会的理想最不感兴趣。对比其他国家的乌托邦实验,愈发觉得美国人民是幸运的。世界上最不乌托邦的民族恐怕就是美国人了,脚踏实地、讲究实际、注重物质利益、尊重他人的精神世界,这一切都体现在富兰克林身上。但如果据此而判定他是不关心社会的人,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没有人像富兰克林那样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曾经改善街道照明、创办世界上第一个会员制图书馆、创办医院和学校、组建消防队和火灾保险公司等,致力于自我完善而又关心社会进步,这种难得的品质贯穿于富兰克林的一生。
富兰克林本人的经历就是一部典型的个人奋斗史,从一个印刷作坊的学徒到印刷厂老板,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变成大名鼎鼎的开国元勋。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大家所说的美国梦,只是觉得成为开国元勋之后的富兰克林仍然那么可爱,从他告诫年轻人花钱时的斤斤计较,你看得出他仍是当年的那个波士顿穷小子。富人喜欢他,因为他比他们还要富;穷人喜欢他,因为他发了财也没有忘记穷人。最喜欢富兰克林的人可能就是牧师们了。牧师喜欢他,因为他们能放心地拿富兰克林的例子证明爱上帝是好的和有用的,证明美德是好的和有用的。实际上这也是富兰克林写这本自传的主要意图。他想证明使穷人致富的品质是诚实、正直、节俭和勤劳,他说:对于每一个希望在尘世间生活幸福的人来说,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符合他自己的利益的。从这样的思路出发,我早该让年轻人明白最能使穷人致富的品格就是诚实和正直。
我相信他的证明,并且打算按照他的话去做,但对这番道理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表示怀疑。在当前中国,渴望财富与对财富的仇视似乎是并存的,我们爱金钱胜过爱其他一切,但是由于许多种原因,尚未拥有金钱的人对已经拥有金钱的人仇恨到了诅咒的地步。如果你想说服大家美德是有益的,而恶是有害的,不管它披着什么样的道德外衣。有听众是你的造化,没有听众则是非常自然的。
在我看来,《富兰克林自传》里最重要的问题是探讨了道德和财富的关系。无论在哪种制度、哪种文化背景下,财富与道德的矛盾都是最深刻的矛盾。当一个社会只剩下发财的欲望而不探讨发财的手段,这个社会就是出了问题。当整个社会底层普遍仇视富人,这个社会也是有问题的。经常看见义愤填膺的学者在批评资本和消费,不能说这种批评没有道理,奢华、浮夸在东方和西方都一样应当受到谴责。但是,放过掠夺和社会不公不论,却大批而特批金钱和消费,显然是本末倒置了。笔者虽然是中国的穷人之一,也瞧不起乱花钱的土财主,但并不认为他们犯了不可饶恕的罪恶。如何花钱是个人权利,通过什么手段挣钱才是真正的问题。
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如此描述富兰克林:他从天空抓到雷电,从专制统治者手中夺回权力。富兰克林的存在意义,早已经超越了他那个年代,超越了他84岁的肉体生命。
富兰克林无疑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早的典型。他勤奋自学,热心公益活动;他有虔诚的宗教信仰,有崇高的道德情操;他更是美国精神实用主义的信奉者。这样的富兰克林,其实不只是不凡而已,在某种象征意义上而言,他已经是平凡的美国人血液里普遍流着的祖先遗脉。

《文化苦旅》读后感1800字


何为痛苦?何为幸福?
你能把其中之一分开吗?
推动你也推动我的那股力量是由这二者结合而成的,你没有办法将他们分开,我认为,美的事物千真万确给人带来甜蜜的痛苦!
余秋雨以一种博大的散文风范将精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把我们带进一个民族灼痛的反思中去。毫无疑问,读这样的文章是美的,但同时,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当代大学生,面对中国文化如此斑驳,我们不免有被刺痛的感觉。于是,这股未知的力量推动着我去思考文化这个命题以及由文化所联系到的其他问题。
余秋雨给了我一种胸怀,这种胸怀蕴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余秋雨也给了我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将灵动的现代思考佐以严密的逻辑,给我们一种排山倒海的理论气势。
在这里,我要写的是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独立于这本书的一些思考。
一、文化及制度
文化是一种间接的力量。它既具有支持赞扬的倾向,更具有怀疑、批判的理性精神。它是隐藏的,因此也是深层的。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是离不开文化的。没有文化的构建,就没有制度的诞生;没有文化的辩疑,便没有制度的完善这是制度的一种新生成。假如在一段时间内,一种文化的指向都有意建立一种在它的框架下的制度,而这种文化却是着实先进的,生命力强劲的。那么,这种制度便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社会能量。毫无疑问的是,文化本身有其天生的弱点。那么,检验这种文化生命力的一个标准便也落于它不断发现缺点、正视缺点、改正缺点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与此相连带,既然文化与制度具有同一时代的特征。那么,该文化受到质疑和拷问的时候,也是此种制度受到挑战的时候。文化越发达,制度越先进,这一结论在此论述中似乎也可找到论证。于是,质疑越有水准,改正也越接近客观现实。一种能经过不停的摔打的制度便是一种信得过的制度。这一结论要用宽容的眼光来看待。你看,中国的封建制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了,它肯定是经历了不停的摔打的,但它信得过吗?但有一点我敢肯定,新生之初的制度如果能经历磨砺,那它在一定时期内肯定是行得通的。历史是发展的,我们不能要求一种制度时时刻刻都很完美,这是不现实的,更是不可能的!写到这里,我想稍稍涉及摔打这一概念在人生中的含义。因为,它也是我读这本书时思考的命题。我们都说,我们要经历人生的考验。但在具体生活中,人生就是一件件活生生的事,一个个跳动的想法,一道道复杂的关系对你的考验了。我想,我在以上用的都是稍具文学色彩的语言。它们不具有很强的界限性,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大逻辑。举例来说,摔打一词便具有多项意义。假如我加以限制一下,便可使之更为精确。但我能够这样做吗?我限制的标准是什么? 历史具有无数种可能,那从历史中来的语言便也带有了无数种含义。
在此,我只能说,智慧是不够用的!这太让人沮丧了。在文化的苦旅中,余秋雨也只是在苦苦地追求答案,但仅仅他一个人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的加入!
二、知识分子
余秋雨出名了,同时,余秋雨的知识分子身份却也受到了质疑。但在余秋雨恢弘的散文中,我们看不到余秋雨的牢骚、不满,有的只是一种文化浸润下的大家风范。
所谓知识分子,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独立的人格;其次是对社会的良知及悲悯宽大的胸怀;第三是立于其上述的对知识的唯我追求。这三个层次互相支持,互相牵制。假如你的人格依附于社会上的权势,那么希求你对。这三个层次互相支持,互相牵制。假如你的人格依附于社会上的权势,那么希求你对社会的良知将是可笑的;假如你没有社会的良知,那么你悲悯宽大的胸怀也是空中楼阁;假如你不对知识也有唯我的追求,那你将把你的大脑、你的思维受控于他人之下,这哪里是独立,这是变相的被奴役。余秋雨作为一个从文革中走过来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运动的风风雨雨中经历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终于上升成了一种精神澄明的境界。他不为他写,不为我,只为民族而写,为良心而写,都是真文章,大文章,好文章!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给我以历史知识的同时,也给我以历史的深层思考;在给我们大家的真实风范的同时,也让我有了思考的自信。这让我想到,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大学者、大科学家,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在这种不可能的追求中焦虑、失望。我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和大家一样。但我们不可缺少一种平和的思考,一种理性的反思。为此,我们将有迷茫,但这是应该的。因为唯有思考才能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清醒地认识现实,清醒地作出选择。
读《文化苦旅》,它并没有给我一种明确的方法让我怎么做,但它给我奠定了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思考的态度。

喜欢《《中国制造》读后感18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红楼梦读后感1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