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我的读书故事读后感600字

我的读书故事读后感600字

《我生活的故事》读书心得1800字。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你在写读后感时都会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我生活的故事》读书心得1800字,带给大家。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海伦凯勒曾说: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
在读海伦凯勒的《我生活的故事》时,一直都想找寻这样一种感觉,个黑暗的、无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那里面一定充满了恐惧、无助、战栗,还有让人发疯的死寂。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打开台灯,品一杯香茗,翻开这本书,便觉得自己被海伦带人了一个用眼睛无法体会的多彩世界。她是那么的热爱生命,那么懂得用心去触摸生命,我为之深深震撼。
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柔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世界里的人,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创建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她不仅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命运的勇气,而且还将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和幸福记录下来,给后世以勉励。
生命是一种多么有人性的存在物,它如此平凡,平凡到无论魁伟高大或者卑琐微渺之人都拥有它,如此灿烂,令人不敢鄙视,不敢怠慢。在一个无光无声的寂静世界里,海伦的人生是那么美丽。对于她,我们无法用同情、不幸等词汇来描述,因为她在那个我们认为根本无法生活下去的环境下精彩地活着,甚至比我们这些健全的人活得还要精彩。
读一部伟大的著作就是在心灵上与一个伟大的人的一次对话。海伦像一个朋友一样,向我们倾诉她的经历,她的思想。
一场大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她惊恐、战栗,并由此而脾气暴躁。沙莉文小姐的到来使她重新开始面对生命,成为她再塑生命的人,我觉得有脚步向我走来,以为是母亲,我立刻伸出双手。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从此,海伦的人生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应该说,海伦的童年是丰富的,亲近大自然让海伦体会到了自然的美妙,她对生命充满了新奇和希望,码头散步、圣诞节波士顿之行使她感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脚下铺开。她用整个身心来感受世界万物,一刻也闲不住。然而在开始时却不是如此,因为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她小时候就变得顽劣、任性。她极少微笑。除了她的母亲,她对别人的爱抚没有反应,甚至很不耐烦。直到莎莉文出现,让其懂得生命的可贵。
疫症使人想到人生的问题,想到生命的宝贵及人生的价值观。在生命未受到威胁时,人们觉得生命是必然的,从未想到过生命的终结……疫症令人自危:不知这无形的病毒何时吞噬自己的生命 疫症令人感到生命是何等的无把握,是何等的脆弱,原来生与死只是一线之差!
在这患难越来越多,生命遭到挑战的时刻,我们会对自己的生命作出新的评估,生命的可贵在于其不可逆,因此,我们每天都应该珍惜所有。也许从今天开始,我们都在失去我们所拥有的,那渐渐远去的何止是我们的生命呢!当我们都懂了的时候,也许我们会后悔,因为这个道理总是在走过了很多路才知道。正如海伦凯勒所说:我不会单单地活一生,也不会单单地耗尽我的一生,我会用我的生命来投资。当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时,就不会浪费生命,浪费我们的时间!时间是生命的量,是世上我们拥有的东西中惟一不可开源节流的。生命的奇妙在于:过去的不再属于你、我,现在这一秒属于我们,而下一秒则属于神!
生命是美丽的!虽然波特莱尔把它称为恶之花,虽然总有痛苦如毒蛇撕咬我们的心灵,虽然常有病毒如毒液不时侵袭着我们的肉体,生命有阴暗,有欺骗,有雨雪风霜,有荒原的苍凉。但是,我们仍然要怀着感恩的心祈祝生命的美丽。
譬如冲破黑夜的列车,雨后的晴空,冬日的艳阳,小孩童稚的话语,姑娘清脆的笑声,小伙欢乐的驰骋,夕阳下老头老太太的牵手……这个世界因为你我而精彩,我与芸芸众生一起走在坚实的土地上,头顶着一方属于自己的蓝天,感受着人间的变迁,怀着美好的希望度过自己的一生,但我的生命是美丽的,因为我哭过、笑过、爱过、痛过。所谓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平平淡淡才是真,谁能说,一份平实的人生,一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星光般愉悦的笑脸不是美丽的?无论境遇如何,我将以纤素之心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美丽的生命,必定有爱,爱人和被爱。被爱是幸福的,爱人,则是因奉献而崇高博大的幸福,是一种神圣的境界。缺乏爱的生命就如同长在沙漠里的花,会因贫膺而枯萎。付出爱,才会得到爱。爱,需要营造,爱,更需要珍藏,因为爱是生命的属性。在徐徐散去的晨钟声中,我祈祷:爱与生命皆是天赐,让我们感激、把握。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我生活的故事》读后感900字


这本自传体著作,可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这句话吸引了我的目光,使我迫不及待地拿起这本书《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说实话,对于海伦凯勒其人早就听说过,但直到现在才捧起她的书与我的学生一起感受着海伦凯勒给我们的震撼。
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于美国,一岁半时因病失去了所有的视觉、听觉及说话能力。她并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却受到全世界亿万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因为,她在6岁时,学会了摸盲文、拼单词。她在老师沙莉文的精心指导下,学会了拼写单词,她似一块干燥的海绵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在10岁左右,通过触觉学习说话。 为使她的小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她的话,她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和句子,有时甚至读几个小时,她每天坚持练习,练习,练习……
可想而知,当海伦第一次开口响亮地叫出爸爸、妈妈时,那种喜悦会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田。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当命运之神重新正视这个她要抛弃的孩子时,也被她的毅力所打动,重新眷顾了她。在沙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学会了五种文字,培养了许多爱好,并且在20岁的时候顺利考进拉德克利夫学院,四年以后以优等生的身份毕业,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她把自己一生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她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值得世人学习。尽管命运之神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尽管她也曾迷茫,尽管她也曾暴躁,尽管她也曾失去希望,但她却用勤奋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的名字已经成为坚忍不拔意志的象征,传奇般的一生成为鼓舞人们战胜厄运的巨大精神力量。
海伦凯勒克服了上帝重重的考验,感受到了光明。她用动人的笔触描绘着她心中 看到的世界: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像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我们很难想像到一个长久与光明、色彩、音乐隔绝的人竟然有如此诗意的感觉。
这本书不仅仅对那些残疾人有鼓舞作用,同时也给每个健康人一种强大的震撼。正如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所说: 我们都希望这部书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让她的精神感染力,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制度下的人们都能从海伦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励斗志,这是因为那种不畏困难勇于同自身弱点拼搏的精神,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故事中的生活——《摆渡人》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故事中的生活——摆渡人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欢迎阅读点评!

小说《摆渡人》中女孩迪伦从火车事故现场走出,遇上了男孩崔斯坦,男孩带着她穿遇荒原到达了世界的另一头。这途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有劳累、痛苦、艰险,有猜忌、也有信任和依靠。故事曲折而真情流露,读完后也莫明地想是不是真有这样的一个地方一种方式走这样的路。其实若是真如此能有一个人在自己面临人生最重大变化的时候给予安慰和鼓励,并带领自己走向最终的归宿也是一种幸福。

那天九十一岁高龄的姑妈病危了,我们接到通知时她已是昏迷状态,当我们去看她这最后一眼时怎么都不能把她唤醒。她躺在床上紧闭双眼,呼吸时而平和时而急促。握着她的手依然温热而且脉搏有力,给她做按摩她会皱眉,感觉仍是有意识的。看她清瘦的身躯,不时脸上痛苦的表情,我们也在默默地流泪。这样的情形,让人突然想起了《摆渡人》,是否她也走在那路上。

姑妈身体向来很好,一直以来都自己料理日常,生活简单清淡却也悠然自得。记忆中总是她走路时利利索索的身影。年轻时喜欢花,自己种也以此为生。八月时节总会摘许多桂花送来插在花瓶里香飘四溢,而她培植的山茶也总在冬日里花满枝头。早年生活的艰辛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习惯,就算是后来日子好了也从不浪费。她信佛,晚年常常在庙里吃斋念经,很多次我们去看她都是去庙里寻找,现在她走在那条路上,佛祖也一定会保佑她。

《摆渡人》中,迪伦走了好几天,一路上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平原湖泊也有高山峡谷。路途中既要克服遥远艰辛也要对付着恶魔的侵袭。晴朗的日子恶魔相对势弱,但天色不佳时和夜晚就愈加凶狠,黑夜中狂风呼啸恶魔围绕着寻找机会进行侵袭,所以每天都必须在天黑前到达安全屋。安全屋是荒原上的安全岛,屋里屋外相隔绝,外面的恶魔进不到屋里伤害人可让人们在这里休息并渡过那危险的夜晚。姑妈走的路是什么样的?

摆渡人是引领并护送人们到达灵魂最终归宿的人,“摆渡”是他们天生的使命。在书中崔斯坦是迪伦的摆渡人,他勇敢并且非常地尽受职责。姑妈遇上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摆渡人呢?

最终归宿又是什么样的呢?书中描述每个人的“家”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在平静的街道,有的是一间小屋,但都是对于各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对于迪伦的这个地方似乎就是荒原,因为崔斯坦在那里。而回家的信念让他们一同来到的火车的事故现场,又一同回到的现实中。

书中故事很感人,可是姑妈还是离开了我们。就在我们去的两天后她永远地走了,平静而安详。她的最终归宿想必是一个宁静的村庄,风和日丽,溪水潺潺,路边有高大的缅桂、八月桂,屋前有茶花、三角梅,院里有各种兰花,常年花开m.i1766.com不败,芳香宜人。屋里十分整洁明亮,生活安宁而舒心,也或许还遇上了故人可相伴。姑妈,别了世间的纷纷杂杂,也没有病痛和灾难,希望您能真正快乐的生活。

到底有没有那样一个世界?我宁愿相信它的存在。所有离去的亲人都一定是去那里平静的生活了,他们在他们的世界中享受着自己的乐趣,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仍在不断地寻找着生活的意义。迪伦原本还是一个中学生,生活中她也有着许多不如意的地方,而在起初刚走在荒原上时她并没有明白自己是怎能么了?她还是一个孩子。而一路上的经历让她成长,那其实也是寻找自我的过程。长大的迪伦不再惧怕恶魔,她相信爱并能勇敢地去追寻。刚看这些情节时觉得有些过于戏剧化,可是当意识到这其实是在表现现实时突然觉得很真实。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迷茫,年少的懵懂,青春期的叛逆,学习、工作中的种种跌跌撞撞,中年时的压力,老年时的无奈,每一个阶段都会有各自的问题。而生活就是面对、接受并迎接挑战的过程。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在踉跄中前进,在跌倒后跃起渐渐强大”,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没走过的是路,走过的才是人生》读书心得1800字


《没走过的是路,走过的才是人生》读书心得1800字
可以说我是看着德叔的这本书一部分一部分的被创作出来的,两个月的时间,一遍遍的读,一遍遍的感受,我想,再没有一本书我是如此认真仔细地、一个字一个字咀嚼着读下来的。因此,在得知它经历了大半年的时光终于出版了之后,毫不夸张地说,我是特别激动且期待的啦!
如果把人生看成是一堆凌乱问题组成的麻烦经历,而我们总是被困在这中麻烦、矛盾与纠结当中,那么我想,这本书大抵是可以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寻找到些许答案和解决的方式。当然,它更注重让你学会如何自己去寻找到问题所在。它告诉了我们,我们自己是怎样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它也系统的教给我们,如何学会担当自我、了解真相、自我界定、保持平衡。我想,这种认知,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的。而正确的自我认知,也将是我们培养成熟的心智、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点。
正如德叔所说:自我的建立,人生的行进,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必须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总是迎接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像在雨中行走的人一样,不管是快与慢,你注定会接受问题和痛苦的雨滴。而所谓的痛苦,其实也就是心灵成长心智成熟的一个必要的过程。无论是生活中的种种疑难,还是我们生理上心理上的各种杂症,我们都如果迫切地想去了解和解决我们遇到的痛苦和问题。
而这本书,它将结合具体的事例来告诉你,怎么去解决你的痛苦与问题。德叔在一个个现实的小故事中融入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以及知识。然而它既非生硬严肃的心理咨询知识的普及,也非空洞无趣的理论的阐述,它是本质问题与解决方法的结合,更是融进了生活和故事当中,既不会让你感到晦涩难懂,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毫无疑问,这个特点将是此书一个很大的亮点。
也许最适合阅读它的人不是我这种二十出头的还未正式走进社会的人,而更应该是那些已然工作并且在继续前进的道路上、在人生的一些抉择上、在家庭的一部分矛盾上,以及在爱与感情的认知上等等等等迷茫疑惑的人们,他们的内心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冲突与矛盾,当是更加需要去解决的。但是即便是我这样的年纪来看,也仍然收获颇多,既然还未经历到什么,但用心去了解故事中别人的经历、事情的本质缘由,以及心灵上的治愈方法,也是很好成长的,更何况我们都是需要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了什么,再反诸于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这是一个浮躁的世界,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一步一步地侵蚀着自己安静的心灵以及学习安静的能力。我们需要学会安静吗?需要的。我们需要真正进入到自己的心里头,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学习解决自身的冲突与矛盾。而面对那些混乱如麻的事情和情绪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学着去安静下来,以一种沉稳镇静的状态寻找到疏通这团乱麻的方法。安静的能力,即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与自己和谐相处的能力。
人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人人都有可能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迷茫而慌张,那么,希望大家可以在此书中寻找到那么一些的答案,无论是面对爱,还是面对选择,还是面对形形色色的自以为的心理疾病。
上课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提到了自我意识,说自我意识是我们检验一个人的情商高低的因素之一。如果你不能够很好地认知自我,不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不能够很好地自我调节,那么,可能你的自我意识就不是那么好。这些问题,其实多多少少都在困扰着我们,而从这本书里,你一定可以寻找到一些灵感,或者是直接的解决方式。
我很喜欢书中了解真相这一部分,大抵也是因为于这一部分领悟得更好的缘故吧。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掌握了一个事情的真相,通过蛛丝马迹的推理,通过原有的印象,轻易地得出符合我们观念的真相,可是,那真的就是真相吗?我们真的完全清楚了事实吗?我们真的没有因为自身的偏见和隐藏的价值观问题而给真相多多少少地涂改或者遗漏或者增添了一些东西吗?而这些伪真相,让我们跟事实相差甚远,有时候甚至会因为这样的问题,而破坏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而我们,难道不应该去尽可能地接近真相吗。或许,这也是我们直面自己、担当自我的一个开端吧。(读后感)
这是一篇读后感,有点凌乱和破碎,不那么系统也不那么完整,甚至我都有点儿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来形容我的感受,加之距离看的时间有点久了,我想,如果拿到书之后再看一遍的话,会更加的能清晰地了解读后的感受吧。限于自己的表达,我还没有办法完完整整地写出一篇完全能表达我看书之后的读后感来,这本书里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点实在太多了。
《没走过的是路,走过的才是人生》,希望连同落微自己在内的所有读者们,可以安静而喜悦,健康而灵动!

《我在底层的生活》读书笔记及感悟5000字


《我在底层的生活》读书笔记及感悟5000字:

用了几天的时间,读完了芭芭拉?艾伦瑞克的著作《我在底层的生活》,感觉自己必须要写一篇看起来正式的读后感了。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暂时放下自己所属的社会经济阶层的种种便利,孤身一人在美国的底层社会中,从事一些低薪工作(通常时薪为六到七美元)的事迹,芭芭拉这么做的理由是想跃过过美国媒体对低薪人士的主流描述来更加真实地认识底层人士,看看如此低薪的工作能否养活自己并且还能有所发展,芭芭拉在经历了几个月的低薪工作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令人沮丧的,因为答案是,这种低薪工作无法养活一个人,通常这些底层人士都打两到三份的工作,这样才能够勉强地养活自己并且有少量的剩余。

在这个过程中,芭芭拉看见的不仅是他们物质上的贫困,还有资本对他们的精神的剥削,芭芭拉在书中讲到了一位清洁公司的经理,因为清洁工人无法得到雇主的赞赏,转而希望清洁公司的经理能够多注意一下自己,使得这位经理获得了他根本“不配”拥有的魅力。另外一件事,是芭芭拉在沃尔玛里面从事服装女工的经历,在看到另外一名女工在梯子上面整理衣服的时候,芭芭拉发现自己正在心里面诅咒她最好从梯子上掉下来,而看到另一个因为工伤而坐在轮椅上的同事的时候,芭芭拉在心里面暗暗说了一句:“至少你还能坐着”。芭芭拉为自己在心中升起的恶毒意念而内疚不已,从而有感于这样的工作对其工人的精神的双向剥削,既让他们的精神变得空虚,又让他们的内心变得铁石心肠。

在尚未看这本书之前,我承认,对美国的印象停留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历史书籍对这个年代的描述是简单而又令人神往的,一美元等于一克黄金的年代,那时候会有穷人吗?答案当然是确定的,现在的美元相对于人民币是一比六的换算汇率,那么时薪六七美元的美国底层人民相对于美国的物价来说,当然是地地道道的穷人阶级。因为美国的工作时间标准是一周四十小时,根据社会调查结果,大多数美国人的一周工作时长是四十四小时,所以,美国底层人民的月薪估算为九百六十美元到一千一百二十美元左右,而美国普遍的住房租金最低为四百到五百美元,这样的住房根据芭芭拉的描述,大多是位于房车公园的房车旅馆,或者是一些没有厕所和厨房或者共用厕所的房间;还有其他的方面,食物在美国的价格也不低,一个月大致下来能够消耗掉三四百美元的食物,外加其他一些不可避免的消费,如医药、水电、衣服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费用,勉强能够做到收支平衡,但是要在此基础上过的更好一些,则必须要同时打两到三份工作,才能够做到。

的确,美国有相对来说比较丰厚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会根据穷人的社会调查结果,给予他们相对应的社会资源的救助,如提供住房、食物以及其他形式的救助,当然,这些福利制度并不针对那些拿着时薪六七美元的底层人民,社会救助的对象并不包含这些有工作的人,于是有的人情愿舍弃工作去申请社会救助,而不愿去找一份工作,但是自从1996年美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之后,使大多数依靠社会救助的人失去了社会救助的资格,转而投入到时薪六七美元的工作大军之中。在福利制度改革之前,那些中上层经济阶层的人们指责这些依靠福利制度苟延残喘的底层人民,认为他们是懒鬼,对他们的歧视就如同对种族的歧视一样明显,但是芭芭拉却指出,人们无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指责这些底层的人民,依靠社会福利制度的话,能够拥有一套干净、面积比较大的住房,而一旦投入到工作中,则只能一个人或几个人合租一间毫无“隐私”可言的房间。正如某个美国底层人民所说的:如果我投入到工作中,就领不到救济金,但如果我只靠救济金生活,我就会永远成为社会体制的牺牲品。

在阅读这部书籍的时候,我隐约地感到了一阵恍惚的感觉,首先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书中所描写的社会与中国的社会暗合了,也就是当我阅读的时候,我发现美国的底层社会与中国的底层社会差别并没有想象中的大,甚至于是根本没有区别,那个在想象中存在的,每一个美国人都可以出国旅游的景象根本就不是真实的,据悉,美国现在有超过四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幻想这一个群体的人民在夏威夷的岛上悠闲地晒太阳,几乎等同于无知。

也许,不管是哪一个国家,其底层人民的日子几乎都不好过,首先,因为这一阶层的人民普遍来说,都缺乏文化,缺乏对自己未来的预见性,也缺乏对社会形势的判断,所以这一阶层的人民想要跃居中产阶级,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更别说是跃居到上流社会了,虽然跃居上流社会是每一个人隐秘或公开的愿望,但实际上实现的人是寥寥无几的,所以,底层人民的特征几乎在全世界相对趋同,如中国几乎被遗忘的乡野农民和城市的流浪汉,与美国的流浪汉和靠救济金生存的人们的生存困境是一样的,本质上都是缺乏基本的生存资料。

前几年的时候,我曾经打过一次为期二十一天的暑期工,在深圳一间比较著名的茶餐厅里面当点餐服务员。如同芭芭拉在书中对餐厅服务员的描述一般,在工作时间里面不能够坐着,一天总共要站八个小时,中间有简短的吃饭时间才可以坐下。做的工作并不怎么需要用到大脑,只需要将客人点的菜名写到单子上面,然后交到厨房就可以了。在饭点的时候,餐厅会迎来一阵疯狂的吃饭大军,一波又一波的客人带着空空的肚子到处找位子坐,然后疯狂地叫着服务员要点餐,但是人多的时候几乎无法兼顾这样的工作量,所以常常是我们弄得晕头转向,而客人们则抱怨连天。如果说一开始这种工作还有一点新鲜感的话,那我实在不知道那些从事了半年甚至于一年的人是如何保持住对生活的憧憬和愿望的,因为整个过程就是重复,你知道虽然今天的客人与明天的客人会有面貌上的不同,但实质上他们都是抽象的空肚子,对着你大吼着要点餐,就像一个刚出襁褓的婴儿一般。再做了十几天下来,因为一开始做这种工作总是容易犯错,所以我总是被客人骂,被骂的很不舒服的时候,我就差一点要去报复客人了,有一位客人或许看出了我的心理冲突,开始对我变得畏惧,但是事实上我想多了,因为她向经理投诉了我,然后我就被训斥了。在我结束暑假工之后的几个月,网络上就流传着一个视频,一位服务员将滚烫的火锅淋在了一位女顾客的身上,在初次看见这个视频的时候,我的内心惊恐之至,以至于手脚都在颤抖,在我被训斥之后的几天,我就辞去了工作,但是假如我是一个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这间茶餐厅里面工作的人呢?我会不会没有办法排解自己内心的郁闷而做出疯狂的举动?答案是不确定的,起码那个时候我才是一个大一的新生罢了,一个不懂世事,对未来充满浪漫憧憬的人。虽然事后我并没有做出过激的行为,但是这一个差点失足的心理动因(我曾经也想过报复),着实让我的心灵受到了伤害,我开始毫不犹豫地防范他人,并且对商业社会的一些原则进行了思考,一是顾客是上帝的原则,二是要求服务人员全程赔笑的原则,这两个原则虽然看上去合乎经济流动的要求,但却实际上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戾气,因为顾客既非上帝,服务人员也并非是机器人。这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一隅,或者也可以归类为现代商业社会对精神的剥削,你可以看到有很多店铺的门口,经理将员工集合在一起,唱歌或者跳舞,唱的歌跳的舞无非是在彰显店铺的规范化和优质服务的核心,但是却没有多少这些店铺会关注员工的内心福祉,一个人除了需要亲情、爱情和友情之外,还需要什么呢?而假如一个人,连这三者中的一者都没有呢?毫无疑问,这些既不在社会企业的考虑范围内,也不在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中,事实上,要求社会企业关注员工的内心福祉,根本就算不上是政治正确的。

不仅如此,经济上对底层人民的剥削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它的步伐。暑期工的工资跟全职工的工资是一样的,领的都是深圳在2014年的最低月薪2030元人民币,餐厅没有安排加班,所以不会有加班费,不过公司会提供住房和餐饮,所以除去一些必要花销,一个服务员最多能够存下一千五百元的存款。但是,这样的数据很容易让人产生服务员有不错的待遇的印象,因为事实上,根据深圳的物价来说,这群服务员并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从各地涌来在深圳从事低薪工作的人,在老家几乎都有一个沉重的负担,那就是一家几口人的生计问题。在贾樟柯的电影《天注定》的最后一个故事中,一个工人被他的父母质问有没有乱花钱,这个工人留着无声的眼泪感到无助,说着“我也要吃要穿要住啊”;所以往往,一个低薪人士并非只要养活自己就可以了,他的背后背负着一个家庭以及他自己所要前往的未来,这个未来包括以后结婚的费用,以及可能会发生的病痛灾害,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必须要付出的费用。十年前到现在,深圳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平均工资从一千元左右,到现在的平均一千七八百元,看起来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了,但是其实物价也急剧升高,十年前,工人的一顿饭可能维持在五元左右的水准,现在已经涨到了十元以上,还有其他的一些,例如衣服的价格、水电的价格、网络费用等等,所以这群工人的实际购买力并没有升高多少,而且根据经济原则,你根本无法将提升基本工资的行为,称之为资本家或政府的良心发现,实际上,提高工资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促进普通民众的购买潜力,民众的购买潜力实际上是商业社会的润滑剂,所以一般来说,如果物价上涨,伴随的是基本工资的上调,这就几乎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社会上几乎充斥着苏格拉底称之为无用之物的商品,大多数商品企业的最初做法是,聘请一位广告设计师,将其品牌的商品打造成社会上不可或缺的资源的幻象,从而在人们心中植入这种幻象,将他们的虚荣心拉起,然后就可以大行其事的上市了。但是仔细想来,诸君最好看看自己的房间周围,有多少事物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对比一下我们伟大的广告设计师们所设计的诱惑的广告就知道了。所以,一个拿着底层薪水的工人不仅要面对经济上的困窘,还要被商业社会的虚荣的邪恶本质所伤,一个拿着最新苹果手机的人从你身边走过,一个开着跑车的人戴着墨镜在马路上飞驰而过,而你穿着笨重丑陋的工服,被标签化在角落中。这样的失落估计很多中产及以上的人民完全没有体验过的。

当然,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困境,通过引进外资,通过中外合股,使得很多本地的企业面临着破产,这样的景象本质上是非跨国企业的竞争力的下降,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底层乃至中产阶级的上升道路,于是在中国的社会中,你总是可以看见几种恐惧蔓延,一是底层人民无法晋升从而成为体制化的牺牲品的恐惧,二是中产阶级破产而成为底层人士的危险,三是全国人民生活在一种奇异的戾气而被戾气所伤的恐惧,你根本无法确定,你明天上街的时候,是否会被一个失去理智的人砍死,而看起来,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当然,我不是在宣传某种地方保护政策,而是在说明,全球化进一步地将全球资产汇集到少数的人手中,这些人手里面握着的资产占据了全球的重要一份,自然,流落到底层人民手中的是少之又少的。人们或许可以宣传某些看起来无比正确的观点,来反驳对少数资本家的抨击,说努力工作就会有相应的回报,但是,这些无疑都是资本家们买通网络写手们而故意传开来的致幻剂,从本质上来说跟彩票的性质是一样的。那些占尽社会资源的人跟那些有一丝希望的中产阶级争抢廉价的房子,争抢教育资源,而将社会上最劣等的资源给予底层的人民,虽然的确有人会通过自身的禀赋和努力而晋升到上流社会中去,但是这并不影响上流社会的人民所占据的大部分资源。

或许,这群占尽资本的人早已经与各国政府达成了共识,既要在经济上对他们剥削,又要让他们有足够的金钱能够拉动经济,既要让他们感受不到剥削,又要使他们快乐的安于自己的位置。所以,世界各地几乎都不可避免地开始娱乐化了,各种明星、网络红人、电视剧、庸俗电影、庸俗音乐通过社交软件占据着人们的时间,人们再也无法正常地说话了,说话的首要目的无非是娱乐,既娱乐自己又娱乐了众人,这些娱乐化的信息使得人们几乎无法严肃起来,在现今,如果有人讨论世界的贫穷问题的话,立马会有人用一些娱乐垃圾来将话题引走。当然,你不能简单地将这种现象归因于那些资本家们,认为这单纯地是他们的阴谋,那些被娱乐垃圾迷糊了眼睛的人,根本没有足够的意志力量去抵御这些垃圾对他们生活的入侵,资本家们大概只是顺势将娱乐化发展到了极端,虽然这跟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不过,我始终看到,正是那一群所谓的大学生们,首先身处于娱乐化浪潮中。身处于娱乐化氛围的人,不会觉得自己不快乐,相反,人们往往太过于快乐,以至于在诸多廉价的快乐中无所适从,这正是时代的难题也是难题的一种解决方式,通过输送这些廉价的快乐,以达到对人格的控制,对人格的控制几乎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式,谁都可以用人生快乐论来对那些沉重的学者和其他为了事业而献出毕生心血的人。

但是,最大的贫困,永远是让那些明明深处于贫困的泥沼中的人快乐地处于双重地贫穷中,不仅仅是物质的贫穷,也是精神的贫穷,不过有一个趋势在表明,那些聪明的人打算让这些底层的人民生活在一种虚假的物质中,然后剥夺他们的精神。

不过抨击始终是收效甚微的,无论我们怎么发出牢骚、哀嚎或者故作卑微,情况还是没有丝毫的改变。这就等同于芭芭拉在书中所描写的一样,芭芭拉想通过组织工会来维护这群底层人士的利益,奈何这些底层人民对于自己的困境并没有感到什么不妥之处,对于芭芭拉所发出的牢骚也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不禁使芭芭拉感到困惑不已,人们缘何以至此?对自己身边息息相关的事情视而不见,芭芭拉提出,这可能是与这群底层人士心理上的孤立无援有关,因为,这个时代是陌生人社会,组织工会使得他们疑虑颇多,而且在工作一天之后,这群人往往是精疲力尽的,更别想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所预见了。

现代商业社会的趋向是明确的,那就是经济的分层将越来越明确,而且,经过了几百年的现代商业经验的沉淀,那些位居上层社会的人有足够的经验和教育理念来维持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利益,也许阶级固化也是不可能的,但是维持上流社会的基数,则是一定的,因为事实上,从文明的初期至今,社会资源就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经过了数千年的变化,这群人只不过是变了职业以及占据资源的形式,从封建时代的帝王、官僚和地主,变成了现在的商人以及政客,前者以地的形式占据资源,后者则以看不见的资本的形式,底层人民拥有的资源也变了,从以前的少到只能赚到口粮的地,到现在的口袋中捉襟见肘的薪资,本质上都是因为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所导致的。

也许哲学家会说,劳动的价值理应重新来估价,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劳动,脑力劳动抑或是体力劳动,其本质都是一种付出,当然人们会说,体力劳动大多数人都可以从事,但是脑力劳动则是属于少数人而又极富建设性的,当然不可以同日而语,在人类的身体中,唯有大脑才是人们唯一值得夸耀的地方,当然,我从来不会觉得这样有什么过分地问题,但是有很多需要体力的劳动,并非是人人都能够忍受得了的,例如下水道清理工,这就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够从事,例如清道夫,不仅需要身体的耐力,还需要很强的心理素质才可以,那为什么这群人的薪资会少的如此可怜呢?即使人人都可以成为潜在的清道夫和下水道清理工,也无法抹杀掉这种工作的基本价值,当然,无论是何种体力劳动,都面临着被机械化取代的结果,人类可以发明出一套清洁机器人,可以发明其他的所有体力劳动的工作的机器人,我确信这就是未来,但是,在尚未成为现实之前,我说的即是现在,我们理应重新估计这种劳动对社会的价值,然后将这种价值换算成更高的薪资交于这些辛勤工作的人;顺便说一句,当我在不管哪一个地方遇见这些清洁工的时候,我都理所应当地从他们的身边走过,几乎是骄傲地闯了过去,但是,这确实是一个不太良心的行为,我能够站在如此干净整洁的街道上,全拜他们的与真实价值不符合的辛勤付出。

我觉得资本的本质就是邪恶的,或最多是偏中性的,原因在于,一个企业的既得利益者的工作大多是想着,如何能够压低成本,并尽量地抬高价格,于是我们这些消费的人,在社会上常常会购买到与他们的实际价值相差地很远的商品,我们去吃饭的时候,用两百元只能吃到实际上除去任何其他成本只值一百元的食物(我说的成本是指,店铺的租金、食物的原价、服务人员的薪资等大小加在一起的价值),而用一百元只能买到价值四五十元的食物。但是我想,假如机器人取代了大多数人的工作,那么这样的价值体系就会崩溃掉,我的意思是,人们原本可以在辛苦工作之后去饭店大吃一顿,这样的行为是餐厅的润滑剂,而当大多数人失去了工作之后,他们不能依靠自己去养护自己,所以情况会发生变化,企业或者政府会接管这群人的生活问题,那么企业或政府肯定不会允许一个小小的餐厅对其指手画脚地压榨,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取代掉商业社会的普遍原则。

未来时代,物质贫困和剥削一定会跟随着机器人的全面崛起而沉入海底,取而代之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人安于自己的位置,并且依靠政府的接济快乐而平庸地活着。或许,这不是他们最难堪的归宿,起码,为了一亩薄田而奋斗终生的事情,最好还是不要发生了。作者:胡振舒

喜欢《《我生活的故事》读书心得18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的读书故事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