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

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

《并肩同行》读书笔记感悟1000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并肩同行》读书笔记感悟1000字 ”,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并肩同行》读书笔记感悟1000字:

《并肩同行》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籍,它激励我们在人际关系上更近一步。正如作者所说的:一个健康的共同体就建立在我们既是缺乏者又是帮助者的基础之上。

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导你如何分担自己的重担,第二部分是指导你如何承担他人的重担。

第一部分主要讲到,每一个帮助别人的人都需要被帮助,但是往往帮助别人更加的容易,因为人都会隐藏自己的需要和软弱,大多数人里面会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是:寻求帮助就是软弱的记号,是没有能力的表现。

但是作者在书本中阐述,人为何需要帮助的原因,首先生活的苦难是没完没了的,如圣经所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圣经已经定义,苦难是活在世上每一个都要面对的。

有来自生活当中的压力,如人际,工作,健康等,艰难的环境和忙碌的心交织在一起,让人喘不过气。有来自邪恶势力的压力,如罪恶的袭击和试探更是让我们防不胜防,让我们措手不及,而我们面对这些本身是无力的,因此我们需要被帮助,需要互相依赖。这份帮助不但是向神求助,也要向人求助。

也许向神求助更加的简单,因为神已经知道我们的软弱和缺乏,但是向人求助就是表明自己的软弱,会失去荣誉和成就感。

作者用圣经中使徒保罗的例子告诉我们,连伟大的保罗都不断向他的弟兄们求助,他时常说:“我亲爱的弟兄们,请为我祷告,”他并不没有为自己的软弱和缺乏感到尴尬,而是谦卑表明自己需要团契的力量。唯有一个懂得寻求别人帮助的人,才能更好的帮助别人。

第二部分讲到我们都是帮助者。教会是通过彼此相爱和互相关怀的方式发展的。既然这个世界存在很多需要被帮助的人,那么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去成为一个帮助别人的人。

因为上帝就是这样帮助我们,而我们也需要以同样的方式走进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并且上帝也已经赋予了我们这样的能力去帮助人,祂赐下圣灵,让我们得着互相教导和鼓励所需的能力。圣灵赐下各样的智慧使我们得着方法和技巧去帮助别人。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作者又用一系列的方法指引我们,他提到一个帮助者需要一个敏锐的眼光洞察别人的需要,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主动敞开自己,有些人的需要是隐藏的,而唯有敏锐的帮助者才能看到并给以实际的帮助,作者提到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对他人的同情心是很重要的,在这个封闭没有安全感的时代中,同理更容易让对方敞开,使对方更容易接受帮助。

作者也强调作为一个帮助者,持续不断跟进是必不可少的,当聆听到别人的需要时,就把对方放在心里为他祷告,这个祷告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持续不断直到这个问题解决。

在本书的末尾作者提到一个特殊且需要帮助的群体——罪人,而作为一个帮助者,面对罪恶,要重视,在不失去原则的情况下带着同情心去辅导,同时自己也要保持警醒,虽然帮助别人很难,但是牢记上帝的救赎故事,是帮助他人者和被帮助者持守正确方向的诀窍。

《并肩同行:如何寻求帮助及帮助他人》帮助你认识自己的需要,愿意寻求帮助,也知道如何做一个更好的帮助者。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红岩读书笔记1000字感悟


红岩读书笔记1000字优秀范文

最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

在红岩里,我最钦佩江雪琴江姐。红岩开头不久,江姐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了泪水,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共产党托付给她的命令还没完成,要舍小家为大家。而在渣滓洞监狱的生活过程中,她还是穿着那蓝色的旗袍,始终以干净的面貌迎接大家。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最后江姐将要牺牲,她也让大家不要哭。

面对这些敬佩的同志,国民党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现实生活中,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大学六级,对我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挑战,我很努力地专研英语,但也在12月的考试中只考了370多分,没有通过考试。这让我非常非常的沮丧,觉得自己应该是能力有限,再怎么努力也都是徒劳了的。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萎靡不振,对英语学习感到厌恶,提不起兴趣,甚至觉得它是一种负担。但是自从我读了红岩之后,我的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改观,我知道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面对困难不要轻易的说放弃。不说放弃坚持下去可能还有希望,放弃了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一个黎明的描写。革命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我们的国旗,那我们该怎样让我们的国旗更加鲜艳?在我们享用现代文明的时候,能够忘记和平的生活源于血染的历史吗?能够忘记曾经发生过的战争吗?能够忘记曾为此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先烈们吗?能够忘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庄严意义吗?不,不能,我们也没有资格忘记。

先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和幸福,现在他们都已没入历史的长河中,那剩下的,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将先辈们的精神一直一直延续下去,让我们的国旗在我们的国土上更加骄傲地飘扬!

不怕吃苦,努力学习,这是我从红色经典红岩中得到的启示。只有在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吃苦中才能真正的锻炼自己,才能真正的成长。现在的我清楚地知道了:每天都要吃苦、吃亏、吃辱!每天反省,人生才能辉煌!

《看见》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00字


《看见》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00字

有很久没有写读书笔记了。不过其实好像我这种“言书中内容只二三,扯自己感想有七八”的文字是不算读书笔记吧,算是读后感。但我喜欢叫读书笔记,都不记得原因了,就是喜欢叫读书笔记。

柴静的《看见》我以前买过纸质版的,在学校里面的书摊上买的,是盗版,大四回家的时候扔了或卖了。这次是在网易云阅读看的电子书,难得看第二遍还没有烦躁心急等情绪出现。一五年七月我写过一次《看见》的读书笔记,很短,那时《看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同性恋相关的内容。

这次不是了。这次看完之后,我最想知道的是,卢安克现在在哪?在干什么?还好吗?我知道,这是不被卢安克喜欢的,但是忍不住想。当然也不会去问,也没机会问罢。

卢安克是一位德国人然而在广西农村当了我也不知道多久的志愿者,哈哈。他的想法、观点很奇妙,奇妙但却能让人轻而易举地接受,接受但却做不到。这也是出世之人吧。他当志愿者没有想干出什么成绩、想被歌颂,当然他也确实没干出什么成绩——如果用成绩衡量的话——至少在文中我确实没看出来,他就是觉得这是他应该干的事。这件事远在异国的农村,终于被他找到了。真奇妙啊这个世界。

卢安克说,“没有考虑以后的,不考虑那么多。我考虑那么多,活得太累了,反正我这一辈子要做的事情,我觉得我已经做了,如果我现在死去也值得,没什么遗憾。”

我隐约记得去年冬我们做的电台第一期邀的郁肜的文案稿写到,人出生都有一个专属的任务要完成。大意如此,也记得不清楚,因为当时并没有很注意。但卢安克的这句话一出现,郁肜的这句话也跟着出现了。他们似乎都是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是要做什么的。我不明白,我觉得自己整日整日需要一些自己的时间也是用来思考这个问题的。我活着是非要去做些什么的吗?我应该去做些什么?我得承认,我是个有些悲观主义的人,在我的记忆里我从初中学生物时便开始思考生死的问题。为什么是带着“我”的意识的这个受精卵?我是不是不是必须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问题,得不到答案,于是一直问到现在。现在我的处事也因此变得有些淡漠敷衍。被误会就误会吧不想解释毕竟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人,本职工作以外的工作想干就干不想干就拒绝吧被开除了也没什么总归饿不死,不想被占便宜就说出来了虽然两个人气氛很尴尬但是自己的东西自己有话语权的感觉还可以啊。不过当然有很多自己不想敷衍的存在,在RR给我的那一段文字之后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有很多值得被认真对待的人事物都要认认真真地去对待。所以,虽然我有一些敷衍着的事情,但我是个也有很多不舍得敷衍不会去敷衍的好女孩呢哈哈。

卢安克没有成绩,但他存在的意义是真真切切的。具体什么意义我也说不上来,但这个世界有他,就要比没有他好很多。希望我也成为这样的存在,有我要好很多。

同性恋的内容还是会有一些感触,但也可能是看得多了竟然有些看开了,所以感触也是偏于平平淡淡的感触,不再怒发冲冠悲悲切切了。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爱有所得吧!

其实还是不太会写读书笔记,把最想说的卢安克说完了,其他的竟然不知道说什么了。明明还有蛮多想说的也说不出了。

那停下这篇文字吧。最后希望我破折号用得没错哈哈。作者:向光地生活

《活着》读书笔记1000字及感悟


《活着》读书笔记1000字及感悟:

余华文字以真实见长,正因为真实也就多了些残忍,冷酷。死亡,血腥,人性丑恶,在他作品中更真实,血淋淋地令人震撼。读完《活着》,或许需要对这两个字重新审视,什么称为“活着”?如我们久坐空调房,入目皆是繁华都市,巍峨楼层?如福贵奔走求生,满目疮痍,挣扎困苦?我想“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只是活法不同而已,并没有所谓的意义高低。

福贵一生由富贵向破落,尝过高于云端,也曾跌落泥潭,经历最多的大抵是死亡,父亡母丧,偌大的家在死亡之下也只见卑微与渺小。古人常说“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死亡离他很近,离我却远,分明无法体味亲友亡故之痛,可却在字里行间嗅到腐朽之气,若有若无除了悲凉也想不出别的词汇了。双亲之故似乎只是引线,儿子以一种极残忍丑陋的方式死去,如同鲁迅先生笔下愚昧人以人血馒头治病,除了人性丑陋更多是愤怒,痛失骨血却无处可诉的愤怒。读到这里时多次想拍桌怒起,福贵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底层人只能接受,无力反抗。接踵而至的是女儿难产去世,妻子病逝,连女婿也被水泥板生生夹死,死前记挂的儿子似乎在死亡之下流露生的希望。本以为留下相依为命的小孙子将是全书的结局,却在末处让小孙子以一种滑稽,今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方式死去,似嘲笑似讽刺。以死亡的血腥反衬活着,这样的活着连生命都染上腥味,终究只剩福贵一人,终究是“活着”。

感慨于福贵的一生,也为“旁观者”悲哀。在权者的冷漠亲友的无动于衷,村民的愚昧无知,每个人都是这一场场死亡的促成者,“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他们自然无法体会,在同一种氛围下,欺凌,血腥,死亡已成常态,他们作为“助力”,只是加速死亡,冷眼旁观,可悲可恨,他们自然也将踏上同一条路——在死亡中挣扎,向死而生。至于福贵的他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他认命他不争,他看似灰暗而沉默,但最后他“活着”,坚韧地活着,在命运折磨下见亲人一一离去却依然好好地活着,在一次次死亡面前,在一次次将临崩溃之际他仍活着,不争不抢,平凡顺从,只为活着而活着。英雄们或许不齿,我却觉得:活着很好。

如今可以不挣扎,毫不费力地活着。不要妄言生死,于你而言不值得珍惜的,却是有人无比渴求的,所以好好活着就是有意义的事。

感慨万千,谨以余华一句话作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16强21谈燕婷

《萨特导读》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萨特导读》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上周读完一本小书《把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萨特导读》,作者罗伯特·贝纳斯科尼,全书只有不到6万字,用时4小时整,读得挺慢。萨特部分文字比较难懂,但无疑非常有力量。

《把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共分10个章节,每章节开头会引用一大段萨特作品,然后进行解读,解读比原文容易理解很多,所以对于读懂萨特非常有帮助。

这10个章节既涵盖了萨特经典作品,又涵盖了其主要哲学观点,同时也体现了萨特哲学生命的连续与成长。

之前在通读哲学史时得到的「萨特印象」,停留在几个关键词——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选择、自由与责任等,以及他和波伏娃之间冲破世俗却堪称永恒的爱情。

作为一个对自由有执念的人,我对萨特无疑有着更大兴趣。要系统了解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哲学家,就要通读他的作品。

萨特为人诟病的两点,是他在哲学上的反复和夸大。他经常在后面的作品中推翻自己之前坚持的观点,也经常用一些“爆款句子”去抓众人眼球,比如,“德军占领期间是我们最自由的时候。”

但是,我非常欣赏萨特的恰恰是这两点。

先说夸大。萨特搞宣传很有一套,他知道读者爱看什么,他知道如何把众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这有什么不好吗?作为一个有哲学诉求甚至是政治诉求者,只有懂得如何赢得目光,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观念推而广之。一个人空有旷古烁今、变革社会大想法,如果没人理会,等于没有。

萨特所阐释的存在主义,对于二战后陷入颓废、悲观、茫然的人类思想来说,无异于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没点流量意识,这怎么办得到。

而反复意味着终身成长。只有不断进化之人才拥有反复的特质。萨特的反复,不是无常善变,而是有明确思想演化路线。我们举一个例子具体聊聊。

“为了解答有关政治正义的问题,萨特开始学习历史、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到1952年底,他最终确定了自己的立场,那就是维护共产党,为此他的写作风格变得跟以前截然不同。”

1952年,萨特47岁。他在40多岁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然后花几年时间深入理解、研究并运用它。马克思主义大大影响了萨特后来的哲学观。

40多岁的萨特,依然在学习新东西,分辨好东西。不管其政治哲学理念是该褒奖还是被贬斥,这种为解问题、解困惑而终身读书、终身学习的行为,值得效仿。

《《并肩同行》读书笔记感悟1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读书笔记有感800到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