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

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

读书笔记|《风格感觉》读后感20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你看过几本中外经典名著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读书笔记|《风格感觉》读后感2000字,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读书笔记|《风格感觉》读后感2000字:

最近在读一本被力荐的关于写作的书,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的《风格感觉》。一口气读完前三章,感觉非常满足。

我一直都对文字很着迷,一方面是对它可以传达的力量,比如昨天看到的这篇文章十年二十年过去了,这些话依然能瞬间点燃我的心魂,另一方面就是文字组合出的语言美。

前者就不多说了,伟大的著作比比皆是;后者于我而言是不可名状的。最近因为太忙,都是随手翻看之前看过好几遍的书,比如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还有李海鹏和王小波,每次看他们的文字内心都很激动——怎么就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看完这本书里的分析,再重看那些文字,心里有了一些答案。

在这前三章中,作者通过对比和分析,给你指明了方向——说来也很奇怪,以前我很爱读实用性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喜欢principles,可能是琢磨的乐趣更大吧^_^

BTW,在看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写作真的和教学有很多的相似性。以下是整理的笔记(加粗为引用),很零散,是看的过程中比较有启发性的。

《风格感觉》Chapter1破解好文章:

这一段作者给了几篇美文,然后进行分析和总结,真的是享受!

最恰当的单词不仅比任何其他选择都能更精准地表达含义,而且其音调和发音也与含义相呼应。这就是音义联觉,也就是声音的感觉。声音决定意义,而非意义决定声音,比如用“萦绕不去”(haunting),用“尖刻(tart)表示”尖刻“。这个现象并非偶然。倾听你的声音,感受发音时的肌肉活动。”丰乳肥臀”(voluptuous)就有唇齿吐纳的丰肥感在,而“撩人”(titillating)的发音吐字,则用一个淘气的单词撩拨耳朵,似不经意又逃不开。

以前跟着夏鹏读经济学人的时候,他就讲过这一点,为什么这里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语言真是美。其实感觉中文也有相同的特点,比如“厌恶”听起来就很厌恶,而且作为象形文字,有的时候视觉上也有类似效果,比如“恶”,“哭”等,都包含着自身的意思。

在分享了几篇美文后,作者总结了一些特点:

坚决用新鲜词汇和具体意向,而不用陈词滥调和抽象概述;关注读者的观察角度及其视线的目标;以简单的名词和动词打底,审慎而明智地插入不常见的词汇或成语;使用排比句;偶然制造精心安排的意外;呈现有说服里的细节,避免直白的表达;格律与发音与要表达的含义和情绪有共鸣。

以上几点,对标下自己喜欢的那些文字,果然都中。大学时候看《送你一颗子弹》就觉得刘瑜写东西怎么就那么直击人心,以上所说的第一点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第二章观看世界的窗:

良好写作风格的关键,是要对假想中交流所置身的虚构世界有清楚的概念,这远比一切戒条都重要。

这章作者主要介绍了“古典风格”,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好的风格,但是看完这一章你会想着向它靠近。

也是从这里开始,我找到了“教学”的相似性——关于如何最好地呈现。

古典风格:

观看世界是古典风格的主导隐喻。作者看到了读者没看到的东西,引导作者的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

古典作者的简洁“来自其思想的优雅,绝非来自时间或主顾的压力。”

古典风格如何解释抽象概念

作者须先了解真相,再将其变成文字,而不能利用写作的过程组织和理清思路。

滥用元话语:

所谓的元话语其实就是路标,也就是我们清楚地讲出接下来要讲什么。这一点在之前的磨课里也听过,这一点其实对听者很没意义,更多的是帮助自己理清思路,那就很没必要了。读书笔记更好的做法是,把路径清楚地铺设出来,使你走到的每个转弯处都显而易见。好文章会利用读者对下一步去哪儿的预期。它陪伴读者踏上旅途,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或者通过叙事弧来讲述过程。

有个办法可以不用元话语来引入新的话题:用提问开头。

除此之外,作者还列举了很多需要避免的情况,每一条都是我们日常很常见的:

1、混淆写作主题与自己的专业

2、用模糊语言做缓冲

3、不假思索地使用陈词滥调

4、过多使用僵尸名词

5、很抽象对不对~具体可以看书^_^

第三章知识的诅咒:

在这本书里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很惊奇,因为这是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东西,尤其是作为要“传输知识”的老师。在这一章作者提供了不少理论知识。

先科普一下知识的诅咒: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这件事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

你对一样东西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忘记它当初学起来有多难。

为什么作者会发明这么多令人迷惑的术语?专业知识可能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独特,从而更难与人分享。当我们熟悉了某一事物时,我们会对它的用途想得更多,却很少想它的外观和成分。这种转换在认知心理学课上被叫做“功能固着”。

我们是灵长类动物,1/3的大脑专门用于视觉,还有许多沟回专门用于触觉,听觉,运动和空间感。对于我们来说,要从“我以为我理解”前进到“我理解”,我们需要看到形象,感受到行动。

知识的诅咒与组块和功能固着相结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典风格为何如此难以掌握。想象自己睁开双眼,正在进行一场对话,为何如此之难?这件事做起来比听起来要难的原因在于:如果你精通某一话题并有独到见解,那么你也许已经在使用抽象的组块和功能性的标签思考了,这样的做法业已成为你的另一种本能,但你的读者对此还很陌生——而且你总是最后一个认清这点的人。

只有先把想法的轮廓呈现在页面上,作者才能腾出认知资源做进一步改进,让文字更合乎语法,更优雅,最重要的是,对读者来说更易理解。

但是,克服知识的诅咒这一规则,可能是与合理的道德建议最为接近的写作建议了:要一直努力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模式,发现别人的所思所惑。

看到这一章的时候,我想到了《思考,快与慢》,我觉得要把它再看一遍,因为我们真的一点也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毕竟“大脑很理性”这句话也是大脑自己告诉我们的XD

所以之后在与人交流,表达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一点牢记在心中,这样会少掉很多“沟通成本”。而在教学的时候更是要如此!作者:小马达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书名: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作者:李长之

今日主讲:谢涛

主讲人简介:喜马拉雅FM《谢涛听世界》节目主持人

听前思考: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本伟大的史书?

司马迁的悲剧命运,是一种必然吗?

书中金句读书笔记摘抄:

试想中国的诗人中,有谁能像司马迁那样有着广博的学识,深刻的眼光,丰富的体验,雄伟的气魄呢?试问又有谁象司马迁那样具有大量的同情,却又那样有力的讽刺,以压抑的情感的洪流,而使用着最造型底史诗性底笔锋,出之以唱叹的抒情诗底旋律的呢?

司马迁使到了他的笔下的人类的活动永远常新,使到了他的笔下的人类的情感,特别是寂寞和不平,永远带有生命,司马迁使可以和亚历山大相比的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显得平凡而黯然无光了!

司马迁的受刑,在他个人当然是一个太大的不幸,然而因此他的文章里仿佛由之而加上浓烈的苦酒,那味道却特别叫人容易沉醉了!又象音乐中由之而加上破折、急骤、悠扬的调子,那节奏便特别酣畅淋漓,而沁人心脾了!

精华笔记与心得感悟:

作者李长之先生,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与季羡林、吴组缃、林庚齐名,并称为“清华四剑客”,中国20世纪伟大的批评家。

本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是中国近现代全面介绍和评议司马迁及其《史记》的专著。李长之先生从时代精神、家学渊源、孔子思想的影响、司马迁个人经历等方面,全面的追溯了司马迁自然主义浪漫人格与写作风格形成的根源。

此外,作者对《史记》一书的写作美学风格也做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分量。可以说,本书对司马迁及《史记》所牵涉到的重要问题都不同程度上给出了分析,并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深刻见解。

司马迁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与其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司马迁所处的汉代,深受着都代表浪漫精神的齐楚文化的影响,并将楚国的浪漫奔放和齐国的黄老学说的宗教精神融合在了一起,塑造了汉代独有的浪漫主义精神。“驰骋,冲决,豪气,追求无限,苦闷,深情,这是那一个时代的共同情调,而作为其焦点,又留了一个永远不朽的记录的,那就是司马迁的著作!”

家学渊源对司马迁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司马迁从父亲那边继承了批判主义精神。他的父亲虽然根本立场是道家(浪漫的思绪),但在教育司马迁的时候,又加入了儒家(古典精神)的熏陶。

这就使得司马迁的身上有着儒家和道家相互作用的印记。司马迁身上彻头彻尾的反功利精神,是其与孔子精神的真正契合之处,而这种反功利的态度,也使得《史记》能够成为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脱离封建意志而得以留存的伟大史书。而道家思想中的无为,也成为了司马迁审视政治,审视历史的重要角度。

本书的重心,在于司马迁本人的生活体验与创作经历。个人后天的阅历和实践对其思考和写作有更为深刻和深远的影响。李长之先生谈司马迁的悲剧经历,不仅仅只慨其之悲,而是认为李陵之祸对司马迁来说,是一种命运的必然,这种必然的根源就是司马迁代表的自然主义的浪漫精神。这种必然的命运,也使得司马迁对人生的认知更为深层,其精神更加浓烈。

作者:大咖读书会

《幻夜》读书笔记2000字


《幻夜》读书笔记2000字

暑假的两个月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于看小说而言,是再好不过的。关上门窗,隔绝酷暑与阳光,坐在空调房里,安静地读东野圭吾在我看来是莫大的享受。

新海美冬是一个很神秘的女人,她有野心,追求完美,不择手段,心狠手辣。书中没有揭露她有着怎样的过去,或许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才导致她利用了如此多的人乃至于自己去达到巅峰而毫无怜惜。她面对不同的男人有不同的面目,所以她的性格如何也不得而知,至少可以知道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能让别人瞬间为她所用,并且愿意为她付出。

她与《白夜行》中的女主角十分相似,唐泽雪穗也是一个十分要强,气质高贵的美丽女人。她与亮司桐原两人一路在罪行重叠着罪行的道路上行走,和新海一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自己口中所谓的永远幸福与成功不惜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利用所有对自己有用的人,同时也铲除一切碍眼的障碍。她们唯一的不同在于,雪穗是真正将桐原看作了自己在漫漫黑夜中可以替代太阳的东西,而美冬对于雅也的感情完全是利益化的,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而使出的手段,即一场毫无感情可言的戏码。

《幻夜》以《白夜行》的姊妹篇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中,也逐渐为人们熟知,起初看《白夜行》的时候可以说复杂的人物关系再加上短暂的时间让我没有完全理会作者的真正意图和整本书所想要表现的内涵吧。对于《白夜行》的感悟仅仅局限于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而对于《幻夜》,在几番仔细斟酌与思考后,感悟也更深刻一些。

我喜欢东野圭吾是因为他的作品不仅以缜密的推理过程与具有出乎意料的故事情节而深受读者喜爱,更深层面的应该是故事背后反映的复杂社会中部分人性的泯灭与扭曲所导致的一些不可理喻的犯罪事件。

美冬的人生在外人看来是光辉的,是成功的,她不仅拥有华丽美艳的外表,更为人们赞叹的是年纪轻轻的她居然在地震后的没多久就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而作为企业家的她正可谓是界内的榜样与奇迹。然而在这层华丽的外表与面纱下,她则有着她不可告人的一面。书中曾这样描述:“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在黑夜的道路上前行。即便四周如白昼一样明亮,也只是不真实m.i1766.com的白昼。对此我们早已认命。”这与《白夜行》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处境十分相似,他们都是活在虚无的光艳表象下的黑暗角色,也许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的不可挽留的后果迫使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追求那些所谓的幸福自然也已成奢望。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能一错再错,别无选择。

雅也正是因为被美冬目睹了杀害他舅舅的场面,才被锁定为她可以信赖依赖或者说利用一生的男人。从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已成为她陷阱中逃不掉的羔羊,对此他只能听命。多么悲惨!多么悲哀!他自认为自己与美冬的关系中有爱情作为支撑,他自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两人以后的幸福,却全然不知这一切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美冬利用罢了。或者说,即使他最后知道了真相,对于美冬无理的要求他也仍然愿意执行,他为了爱情所付出的一切在美冬看来竟是不值一提。即使对于这巨大的付出,美冬给予与回馈的仅仅是在无数幻夜中的虚影,他也心甘情愿,甚至愿意为她杀人,还不愿她美丽的双手触即到那令人反胃的尸体与血液。

可以说在东野圭吾笔下的雅也是个十分悲情的人物了。故事的最后,当美冬得知雅也的死后,一句淡然的“这么美好的夜晚还是第一次见,简直像幻夜一般。”结束了两人悲惨的命运。平凡的言语中也流露出浓浓的悲凉之情,也许这就是日本文学的魅力所在吧:无须多么华丽的辞藻,却依旧能给人的无限的心灵上的震撼。

撰稿:严晴远

《走出帝制》读书笔记2000字


《走出帝制》读书笔记2000字

1、内容简介

本书是秦晖先生近几年写的一些近代史文章组编而成。2011年时逢辛亥百年,秦晖应报章之邀开了个专栏,就中国走出帝制,走向共和中的许多问题谈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

到了2014年一战百年、2015年新文化运动百年,秦晖又写了些相关文字。这期间还对太平天国与近代中日关系也发表过意见。所有这些看法其实都来自多年以来秦晖对近现代史的一个宏观构想,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走出帝制,走向共和?如何理解三千年未有之变何以发生?秦晖认为,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头绪纷纭,但抓住了这一头一尾的两大变局--形成我们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与历时百余年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的晚清以来之变,也就能真正把握中国悠久历史的脉搏,并看到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了。

2、原文摘要

对于许多高度世俗化的传统国人而言,他们“迷”则有之,“信”则未必;在信仰方面是临时抱佛脚,有奶便是娘,很少有所谓“终极关怀”式的宗教精神。这样的好处是这种“世俗理性”特别适应市场经济,这一点在改革时代就体现得很精彩,坏处则是谭嗣同所说的那种“乡愿”之弊。就个人算计而言,他们每个人都是猴精猴精的“理性经济人”,一点都不“愚昧”,但作为整体,他们在专制体制下却经常被“愚弄”,一次次地扮演了可悲的角色。

3、读书笔记

走出帝制,是我读的秦老师的第一本书。中国近代史作为即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之后的第二重变革:“晚清对局之变”,对我们今天仍然产生了足够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把握其悠久历史的脉搏,也就知道了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通篇读来,秦老师用很平时的语言,通过哲理深入浅出的历数这一变局。我也算是囫囵吞枣,勉强品其滋味。

秦晖老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好事有成败,坏事也有成败,古人都知道“不以成败论英雄”,就是不能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混淆,即成败的事实判断替代不了是否是英雄的价值判断。他提出:“作为政治事件的革命成功与否,与“革命理想”是否得到实现,也应该是两回事。理想未能实现,革命者可以说他的事业“尚未成功,仍须努力”,但是不能说革命本身失败了。”

由是观之,我想起了外国学者的一个观点:中国儒家伦理学的缺点之一在于存在“道”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人类行为善恶的根本依据。道德原则高于事实性的原则。

这种主次不分,会导致人们过分关注自己和外界的联系,而忽视纯外部环境的影响、滋长了唯意志论的唯心主义。导致人们对待世界的看法主客不分、价值和事实的混淆(孟旦:儒家伦理学的一个缺点)。

我们的国民性,在信仰方面是临时抱佛脚,有奶便是娘,很少有所谓“终极关怀”式的宗教精神。这导致了个体的精英、利己主义,而集体的盲目和短视。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历经了种种文化思潮,以及两次更难能可贵的制度性探索:戊戌变法以及m.i1766.com辛亥革命。然而更多的社会事件表明,这样的制度性探索太少了些,也太苍凉了些。历史是一位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其实,我们有太多的需要总结和回顾,也有太多的需要反思和警醒。

中国最终在各种比对和求索的路径上最终选择了东方的俄国社会主义,但这种选择让我们的牺牲更大。在国家近现代的历程中,个人主义,背后的国家主义,值得我们反复的惊醒和反思。日本人的军国主义和集权思想,其实也同样一直没有离开过我们。法儒主义理论和制度架构,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国家公器的方方面面。

如何能够对历史有清晰的认识和反思,为下一次文化解放思潮进行准备,这是我们当代人的义务和自觉。

另外在这里题件秦先生未说的事:抗战期间,汪伪首先跟日本签约,废除中日之间的不平等条约,收回治外法权,然后重庆觉得实在太难看,英美也出于统战需要,才在1943年改订了新约。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2000字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2000字范文:公元1508年,正是大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蛇鼠瘴气之地,于一天深夜,突然间仰天长啸,大喜过望,在那种残酷恶劣的环境下,以坚强的意志,旺盛地求学之心,悟出了闻名于后世的哲学思想——心学。

他首先提出的观点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也就是说,那些成为圣人的道理,方法,我的心里已经有了,它本就一直在我心中,再也不需要去外界寻求了,我只需要发扬我自己的那颗心,不断的修正自己的心,让心光明起来,在顺着自己的本心,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事,不断的为善去恶,就足够了。

王阳明一生经历坎坷,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对于孔孟之道,朱程之学,早已烂熟于胸,经历几次大起大落,又深陷锦衣卫的诏狱,险些丧命,直到37岁在蛮荒之地龙场悟道,这段传奇经历,也令他感慨良多,所以他可以做到不假外求,格物致知。

而我们普通人,如何才能做到呢?我觉得身在这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大脑,在不断的摸索中搞清楚对我们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想要追求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心中目标明确了,面对日常的琐事,我们就要不断的练就自己的那颗心。当然我们的目标一定要是合理的,是自己能够达到的,我们最应该确定的目标是:自己想要成长成什么样子,想要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而不是一定要赚多少钱,要买什么车,要住什么样的房子。钱,车,房子这些东西都和你的成长是相匹配的。当你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就会跟着一起来到你的身边。

这就是查理芒格说的那句话: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能够配不上它。

当你的能力达不到的时候,你所追求的这些外在物质,就会被你刻意的贴上标签,它们会反过来影响你,会让你患得患失。当你的能力与你的财富,物质,不匹配时,你刻意追求的这些东西,也会逐渐的流逝,到那个时候,你是否会消沉,沮丧,甚至自暴自弃呢?

所以以自身的成长为目标,以自己所能产生的价值为导向,这才是最合理的。确立了正确的目标,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除杂念,把那些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从内心里转化掉,不断的坚固自己的心,让正能量,充满自身。

随后王阳明又提出了全新的格物致知。为什么说是全新的呢?之前是什么样的呢?

王阳明17岁的时候,在江西巧遇了理学大师——娄谅。他向娄谅求教如何成为圣人,娄谅告诉他:圣人之学,人人都可以习得,并且只要潜心钻研,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得圣贤之道唯格物致知。

于是回到浙江余姚,他就开始潜心钻研格物致知,他和另一位小伙伴,坐在屋后的竹林里,就开始格物,想从竹子里悟出真理。南方的竹林里那是阴暗潮湿,他的那位小伙伴格了三天实在受不了了,挥了挥衣袖,遗憾的离开了。留下王阳明独自一个人,他对着竹子,一坐就是7天,内心的煎熬,读书笔记对理学的疑惑,始终交织在他的心头,最后受了风寒,伤了心肺,虚脱的晕倒了,修养了大半年才逐渐恢复。这一次格竹子,险些要了他的命,虽然后来康复了,可是却留下了终生的病根,他最后死于肺癌,就是这个时候伤了元气,一生被疾病折磨。

格物致知,是大学里的重要概念,到南宋的时候,被朱熹,二程(程颢、程颐)给重新注解,他们的观点是,万事万物都自有其规律,外界早已有了答案,我们应该去外界寻找,不断的探求真理,淘金黄沙始到金。朱熹的那句名言: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王阳明通过格竹子之后,逐渐的领悟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万事万物若是都从外物去寻求真理,那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圣人,什么时候才能真真实现,北宋思想家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王阳明重新对格物致知,做了新的注解,他认为,“格”就是“正”的意思,去除恶习,去除杂念,以“正”不“正”之心。“物”就是“事”,就是人的欲望,意念所到达的地方。人本应: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的功夫。“格物”而后“致知”,“知”,并不是知道,而是人的“良知”,“知”是我们心的本体,心里本就有“知”。每个人都会有私心杂念,所以要用“格物致知”这段功夫去“克己复理”,去“修正自我”,使得我们的良知没有被遮蔽,这样就能够到达致知的状态。

格物致知,说简单一点,就是去除掉心中的杂念,恶习,回归到本来面目,挖掘出内心的良知。

所以当王阳明面对绝境,就会有两个念头,一个是悲观,绝望,要死要活;一个是乐观,勇敢,积极面对;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所以它会告诉你,第一个念头是错的,第二个念头是正确的;你要把第一个念头矫正过来,保持第二个念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逆境中依旧能够不动心,勇敢的面对现实,乐观的活下去。

王阳明告诉弟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人,只不过是我们的良知被外界事物给遮蔽了,要想达到明心见性,就需要去除杂念,格物致知,从心里,从我们的本体上去格物,一方面是从思想上去除闲思杂虑,去除恶习,另一方面需要在事上磨练。

曾有学生向王阳明请教静坐的问题,说自己“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情便不同”。今天的我们也很容易遭遇这样的心境——事到临头,缺乏定力。对此,王阳明的回答是:“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有很多人,平时静坐,独处的时候,内心很平静,给他人分析事物真理的时候,头头是道,可是一旦真遇上什么事的时候,自己就很容易慌乱,只能是事后反省,觉察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只得捶胸顿足,责备自己。这就是在事上磨练还不够。

王阳明常对弟子们说:此心不与事上磨,更与何处磨此心。内心里为善去恶,只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还得通过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去练就自己的那颗心。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学习心学,不管怎么修行,最终成就都超越不了阳明先生。作者:王维

相信《读书笔记|《风格感觉》读后感2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笔记读后感5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